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金瓯缺2 > 第四节

第四节

作品:金瓯缺2 作者:徐兴业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好像一根绷紧得太长久的弦线,如果不是一下子绷断了,就会失去弹性,慢慢地松弛下来。残辽政权中大部分统治阶级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经过十年来辽、金之间的血战(那是一系列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的激战)以及这一、二年来风雨飘摇的动荡形势(那是数度使他们濒于亡国边缘结果又奇迹般地把他们保存下来的动荡形势),特别是经过这几个月以来决定归降宋朝以后,又发动了一次大战打败宋军,胜利了又把大军撤退以缩短防线的微妙局面以后,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培养成一种安之若泰的心理,并没有那么紧张、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也不是上下一致,发奋图强,力挽狂澜,反而是乐天知命,变得相当安定和轻松了。他们既没有把刘延庆的十万大军压芦沟河而阵,直薄京师的处境看成为不得了的大事情,更不会觉察到北宋军已经在发动一场将在几天内就可以决定他们国家命运的奇袭战,而加以预防、反击。

    总而言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处在一种麻木不仁的心理状态中。这是持续得太久长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造成的后果。

    目前辽政权的中心人物是萧皇后——她的闺名为普贤女,成年后嫁了已被封为国王的耶律淳,她受册封为德妃。随着耶律淳晋级为皇帝,她也晋级为皇后。耶律淳逝世后,她改元称制,已成为事实的女皇帝,但在称呼上仍保持皇后的称号。如果单从表面上看来,在决定她国家命运的前夕,十月廿三这一天,她也和平常一样安闲地处理政务,和平常一样安闲地与大臣们筹商御敌之计,只有一点儿区别,就是在当天傍晚,她发出了明晨要到芦沟河前线去御驾亲征的命令。摄政的皇太后御驾亲征,是辽的传统。当年澶渊之役,景宗睿智皇后萧燕就带着小皇帝圣宗御驾亲征,几番冲锋陷阵,最后定下和约,被传为一时盛事。如今萧皇后以祖宗为法,也要发动一次亲征。对于她,好奇和炫耀的成分多于悲壮的成分。因此,即使下了这样一道不寻常的命令后,她的态度还是像往常一样端庄矜重,从容不迫,有着充分的自信,丝毫不显得慌张失措。

    难道以聪明、能干、见事明白著称的萧皇后没有看出危机已迫在眉睫之间?不错,她确实是聪明、能干、见事明白的,否则她怎能从一个普通的贵族妇女一跃而居皇后之位?她的这个皇后并非依靠丈夫之力,而是丈夫依靠她微妙、灵活的手腕,才使丈夫坐上皇帝的宝座的。她确实是聪明、能干、见事明白的。可是聪明人有时也会干蠢事,他们总是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局面、控制局面,主观上自信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客观上却常用一双自作聪明的手亲自铸造了危机,成为自己的掘墓人而不自觉。

    在人类历史中曾有屡见不鲜的例子表明以聪明、能干为其特点的典型人物总是得到了很多、失败于一夕,在非决定性的事务上积累了很多便宜,在决定性的事务上一败涂地。除了思想麻痹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外,还有种种其他的原因。

    萧皇后一生复杂的经历,正好说明她是属于上述的一种典型。

    萧皇后出身在一个中上级的奚贵族家庭,她攀上了一门好亲。自从与耶律淳结婚的第一天开始,她就理所当然地进入辽的最高统治层,并且开始了一帆风顺的政治和交际生活。她一贯地运用不露声色、不着痕迹的巧妙手段,协调各方面的人事关系,博得从天祚帝以次的契丹、奚贵族以及汉儿的高级南面官等一致的好评。一般说来在男性中间普遍获得好评的妇女,未必能在同性中间获得同样的声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这一条物理规律也适用于人事,但她却与众不同地能够使同阶层的妇女们也对她发生好感。这是因为她运用了另一条物理规律:减少摩擦面就能加速事物运动推进的速度,这一条物理规律似乎也适用于人事。从两性之间得到的好声誉给她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她使得老拙无能的丈夫突出于所有的宗室之上,高踞贵族的首席,后来又使他成为皇帝。其实以“亲”、以“尊”、以“能”这几项标准来看,他都轮不到皇帝的座位。很显然,这是靠贤内助替他铺平了道路。后来她又使脾气急躁、有勇无谋的哥哥萧干超出于实力派的耶律大石以上,封为四军大王,统帅全国的军队。又使得资格比较后进的南面官汉儿李处温突出于老资格的左企弓、虞仲文之上,雄踞首台之职。在文武两方面,她都能左右逢源。当丈夫病危之际,她已经在事实上代替丈夫日理万机。丈夫逝世以后,无子可传,在名义上,她也取得摄政的地位,改元称制。这个位置对于她正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不着花多少气力,制造什么舆论,自然而然地就落到她身上来了。

    现在她面临着北宋军队的进攻;面临着境内汉儿、甚至还有契丹人、奚人、室韦人、渤海人等参加在内的武装反抗,面临着奚、契丹两大族贵族之间的矛盾等麻烦事情。这一切都难不倒她。她抱着充分的自信坐上了宝座,似乎已经胸有成竹地着手去解决这些难题,相信一定能够妥善地解决它们,如果没有这一股气凌山河的气概,她就没有勇气登上这个宝座了。

    可是她毕竟碰上了一件以她的聪明、能干也无法解决的难题。她导演不好《将相和》这出在现实政治舞台上演出的戏。她没法在耶律大石与李处温的矛盾中间想出一项妥善的、可以两面摆平的好办法。形势逼得她非要在两者之间有所取舍不可。

    耶律大石和李处温两人并无个人恩怨,李处温十分明白他以一个汉儿南面官的身分要保牢首相的位置,一方面固然需要皇后的撑腰,一方面也要得到军方实力派耶律大石的支持。他也明白萧干虽然号称四军大王,实际的灵魂掌握在耶律大石手里,何况萧干对自己也没有好感。因此他对待耶律大石的态度多少有点巴结、讨好的意味。从耶律大石一面来说,过去他固然瞧不起汉儿的南面官李处温,但是瞧不起的程度也没有超过左企弓等其他的汉儿。李处温身为首台,为顾全大局计,见了面也不免要点点头,敷衍两句。自从发现了赵良嗣的来信,特别发现了他和马扩的勾结,危及宗社以后,这才形成不两立之势。他决心要诛灭李处温、李奭父子俩以安社稷。这个决心早向萧干披露过,得到萧干的同意。不幸萧干在皇后面前漏了风声,皇后一听到消息,不禁大惊失色,她坚决地制止他们的行动,并想采取措施,把事情缓和下来,消弥于无形。

    皇后起先是亲自出面替李处温解释,说他“矢忠为国,一心无二,朕知之甚深,林牙休中了宋人的反间之计”。后来索性加封李处温为蕃、汉马步兵都元帅,让他插手到军队中来,在名义上,萧干和耶律大石都要受他的节制,使耶律大石有所顾忌,不敢贸然下手。这两个步骤都未能奏效,耶律大石还是扬言要尽诛逆贼,这迫使她不得不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把耶律大石软禁起来,以保全李处温父子的政冶地位和身家财产。

    萧皇后明知道耶津大石是国家的柱石,是真正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把他软禁起来,其直接引起的后果就是全体契丹贵族和契丹军队的解体,进一步就是整个政权的解体。以萧皇后一向的聪明能干、见事明白,她不是看不到这些明显的后果。何况采取这样激烈的步骤,与她一贯奉行的生活信条——不要增加摩擦面也是不相符合的。她主观上决不愿意发生这种事故,可是她不能不这样做,因为她没有其他的选择。

    在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中,她果然是匠心独运,机巧百出,极尽聪明能干之能事。要把英鸷绝伦,手中又握着十万大军的耶律大石扣留、看管起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除了她,没有第二个人敢于这祥做。她正是利用了这种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想法,才动了他的手,并获得成功。这说明事情关涉到她的切身利害,她不缺乏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把国家和宗社的命运孤注一掷的勇气。

    她首先挑动了哥哥萧干由于不是由他指挥全军、却是乖乖地自动把指挥权让给耶律大石,因而使耶律大石获得战胜者的全部荣誉而产生的嫉妒性,破坏了两人的友谊。然后,她又在有意无意中扩大了萧干在处理常胜军的问题上对耶律大石产生的反感。她的挑拨十分巧妙,不露痕迹。有时在言谈之间,她虽然也以耶律大石的功高震主、咄咄逼人为忧,但也故意严厉地批评了哥哥处理问题不当,这样就使萧干完全居于与耶律大石相敌对的地位,拆开了他们的两搭挡,她就有机会为李处温缓颊。

    然后她又充分利用了耶律大石过于自信的弱点——耶律大石也像所有的人一样相信自己在国内所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与皇后、四军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从全局考虑,他们决不敢动他的手。耶律大石确是过于自信了,过于疏他了,皇后就是利用他这个弱点,命令萧干的副手萧斡里剌带了一批人把耶律大石扣留起来,看管在自己的私邸里。然后宣称大石林牙因病告休在家,暂时不得出来处理军务,所有契丹全军,权由蕃汉马步都元帅李处温兼管。

    拘留了耶律大石以后,萧皇后又完全出人意外地驾幸耶律大石私邸去“慰问”他。这座元戎府已经变成拘禁囚犯的临时看守所了,皇后不惜降尊纾贵地亲自跑到囚室去面致慰安之意。她微微地谈到她——未亡人为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摆平朝局,不得不出此应急手段的苦衷,希望得到他的谅解。

    “陛下苦衷,臣所深知,”耶律大石好像一头在槛栏中的猛兽,虽然失去行动的自由,却没有失去咆哮的自由。对于皇后的慰问,他的应答是有礼貌的,但这一句含蓄很深的话就像一枚尖针锐利地刺进她心里去。后来他越说越不客气了,“陛下思虑周详,对各人的身家安全都照顾到了,唯独没有照顾到大辽的江山社稷。”这时耶律大石激愤已极,好不容易才把已经滑到口边的“陛下是不爱江山爱面首”这句话勉强截留住。

    “卿在家好生休养数日,”萧皇后真是个了不起的妇人,她不但敢于为人之所不敢为,还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对于耶律大石的人身攻击,她居然也隐忍下去了,还是好言好语地慰劝道,“卿为国家柱石,一旦前方有事,少不得又要卿出来勉为其难,与大臣们和衷共济,同赴国难。”

    皇后的意思是明白的,只要他同意和衷共济,就可以有条件地恢复自由。

    耶律大石宁可丧失自由,不怕丢失性命,也要贯彻初衷。他的回答也是毫不含糊的:

    “陛下明鉴,”他做了一个猛烈的手势,表示毫无妥协之余地,这不但对于一个囚臣,即使是一个当朝大臣也算是十分失仪的。“微臣今日无力为国家除去心腹之患,到得大难临头,即使有心要为陛下效劳,只怕大势已去,力不从心了。”

    萧皇后软硬兼施,都不能达到她的双方兼顾、公私两全的目的。现在她知道自己已经铸成大错,即使聚燕京一路六州二十四县之铁也熔铸不出这样一个大的“错”。笨人犯的错误,往往出于一时的鲁莽少谋,聪明人的错误却常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铸制的,因此后者比前者更难于补救。萧皇后铸成这个大错后,事态的急遽发展,果然一如她事前的预料。前线军队节节后退,宋军跟踵前进,杀过界河,常胜军叛变,附郭州县,纷纷易手。李处温这个蕃汉马步兵都元帅,既不能都统汉兵,更不容插手蕃军,马步兵都不听他的指挥,反而成为内外交摘丛垢的活靶子。这时休说李处温,就是萧干也无法节制已经瓦解的契丹军,只好把全军撤退到芦沟河北岸,与宋军隔河对峙。北宋的大军距燕京只有百余里之遥了。

    萧皇后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她决心把错误坚持下去,决心不愿改弦更张,重新起用耶律大石。耶律大石或许可以拯救她的国家,但是决不愿拯救她的个人生活,这一点她是看得十分明白的。仅仅为了堵塞指摘者的嘴吧,她才下令撤去李处温都元帅的职务,然后下令御驾亲征。

    她把希望寄托于亲征。廿三傍晚,她派去一名亲信传旨给前线的萧干,要他做好决战的准备,明天一清早,皇后要率领全体宫廷侍卫,亲自来芦沟河督战。把朝廷的命运,押在这最后的一张王牌上。

    兰沟甸的胜利,使她产生乐观的想法,宋军并不是那么可怕的。耶律大石做得到的事情。她,萧普贤女也同样可以做到。没有耶律大石,难道当真天就坍了下来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