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二野全战事 > 第一章 八年抗战,雄师劲旅出太行

第一章 八年抗战,雄师劲旅出太行

作品:二野全战事 作者:王钟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声震娘子关

    1937年八九月间的西北黄土高原,本该秋高气爽,可不知为什么,这个秋天,雨却下得特别多。9月6日从早晨开始,雨便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整个三秦大地在连日的大雨中显得分外寂静。8点左右,陕北三原县石桥镇以西的小磨村一块陕西本地人叫作“休闲地”的广场附近,突然传来一阵阵口号声。随即,一支支整齐的队伍走了进来。不一会儿,广场上就黑压压地站满了人。

    广场前面,一位30岁出头的年轻人,全副武装,一脸严肃,站在一张临时搭建起来的桌子旁,看样子有些心神不定,连脸上淌下的雨水也顾不上擦一下。这个年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赓,他在两天前刚刚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也就是得知自己新任命的同时,师长刘伯承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担任第二天誓师典礼的指挥员。刘伯承嘱咐陈赓说:“这是129师第一次阅兵,也是129师开赴前线的誓师大会,会场要布置得简朴、庄严;要在大会上营造一种抗日救国、奋勇杀敌、为挽救祖国危亡不惜牺牲个人的战斗气氛。”

    为了使129师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阅兵不出差错,陈赓在第二天,也就是9月5日凌晨3时就起了床。他正准备去阅兵场时,突接师部电话通知,阅兵因故延期于6日举行。不料,9月6日却下起了大雨。部队静静地站着,层层细雨已经变成倾盆大雨,雨借着风势,向下狂泻。

    陈赓看着一时停不下来的大雨,决定先让部队回营房待命,准备再请示师部,看誓师大会是否可以暂停至雨后举行。

    就在这时,刘伯承和政训处主任张浩骑着马进入会场。刘伯承和张浩都没有穿雨衣,身上的衣服已全部淋湿。刘伯承问正忙着下命令的陈赓:“怎么部队又往回走了?”

    “报告师长,因为下雨,我们想请示雨停了再开!”陈赓敬礼后答道,“誓师大会能不能等雨……”

    没等陈赓说完,刘伯承立即说:“革命的人民军队,只能随时随地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去夺取胜利,不能让风雨阴晴左右军事行动的既定安排,何况我们今天是在民族危亡、时不我待的紧急关头,召开抗日誓师大会,大雨已经把我们打湿了,躲它还有啥子意思嘛!”

    警卫员见师长在雨中淋着,把雨衣送了上去。刘伯承把手一摆说:“不用,全师同志们都没有穿雨衣,我怎能穿着雨衣站在大家面前呢。”

    全师指战员看到师首长也和自己一样在雨中淋着,不觉都挺直了腰板,远远看去就像雨中屹立着的上万颗青松,而那上万颗红星帽徽也在迷茫的雨雾中闪着一片片红光。

    嘹亮的军号在雨中吹响,陈赓在临时组成的“军乐队”的伴奏下,站在阅兵台上,以洪亮的声音宣布:“八路军第129师抗日誓师大会现在开始。”

    雨越下越大。全师在狂风暴雨中傲然挺立,人人精神奋发。

    首先是检阅队伍。刘伯承、张浩从台上走下来,检阅最后一次头戴红星帽的部队。

    马蹄声在泥水中有节奏地响着,耀眼的红星从眼前一片片闪过。检阅完毕,刘伯承、张浩回到台上,刘伯承向前跨出一步到台前,高声说:

    “同志们!今天是我们开赴抗日最前线的誓师大会。”

    话音刚落,“哗”地一声,全体立正,万双眼睛注视着自己敬仰的师长,静听师长讲述抗战形势,讲解出师抗日的意义。最后,话题转向大家关注的“换帽子”问题上。

    “经过我们的努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了。现在大敌当前,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在即,我们要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

    他停顿了一下,扫视着注意听讲的指战员,提高了嗓门:

    “同志们,改变番号,只是个形式,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说着,他拿出缀着青天白日帽徽的黄色军帽,指着帽徽说:

    “军帽上的帽徽虽然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

    刘伯承率先把那顶黄色军帽戴在头上,发出命令:“现在换帽子!”

    指战员们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把伴随自己征战多年的红军帽脱下,折叠好收起,戴上黄色的军帽。许多人的泪水夺眶而出,同雨水混合,从脸上流下。

    换帽后,举行授旗仪式和颁发红军纪念章。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

    “中国共产党万岁!”

    慷慨激昂的口号声一结束。刘伯承带领大家集体宣誓:

    “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它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们父母兄弟,奸淫我们母妻姊妹,烧我们的庄稼房屋,毁我们的耕具牲口。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为了抗日救国,我们已经奋斗了6年。现在,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我们改名国民革命军,上前线去杀敌。我们拥护国民政府及蒋委员长领导全国抗日,服从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严守纪律,勇敢作战,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回家!”

    “我们是工农出身,不侵犯群众一针一线,替民众谋福利,对友军要亲爱,对革命要忠实。如果违反民族利益,愿受革命纪律的制裁,同志的指责!谨此宣誓。”

    刘伯承读一句,全师指战员跟一句。

    雨声和宣誓声交织在一起,久久地回荡在田野上空,回荡在全师将士的心上。

    刘伯承那年45岁,年纪虽不算大,但却已经度过了26年的军旅生涯,在当时建军只有10年的年轻红军里,称得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129师在抗日战争的枪声中诞生了。这是一支精兵强将云集的队伍。129师由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一部改编而成。新组成的129师下辖385旅和386旅。385旅由原红四方面军的红4军第10师、第12师合编而成,下辖第769团、第770团;第386旅由红31军第91师、第93师改编,下辖第771团、第772团。除此之外,陕北红军的第29军、第30军,独立第1、2、3、4团和骑兵团改编为师直属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骑兵营。全师共13,000余人。

    就在129师举行誓师大会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已对中国展开全面进攻,华北战局十分危急。日军占领平津地区后,兵力逐渐增至8个师团另6个独立旅团,统归华北方面军指挥,分三路大举进攻:一路沿平绥路西犯;一路沿平汉路南犯;一路沿津浦路南下。驻扎在华北的80万国民党军队,在日军大举进攻下,迅速土崩瓦解,纷纷逃窜,真是“闻风四十里,枪响一百三”,使侵略者犹入无人之境。

    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115师、120师先后开赴前线,胜利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9月25日,115师在平型关取得八路军出师后的初战大捷,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120师在雁门关和同蒲路两侧,战雁门、袭宁武,在敌之侧翼频频得手。

    兄弟师的消息让129师有些沉不住气了。129师广大将士纷纷要求立即出动抗战,整连整团的指战员签名上书,盼望早点到抗日前线。

    9月25日下午5时左右,命令第129师出征的电文终于从延安发出:

    刘(伯承)徐(向前)张(浩)并告朱彭并致贺(龙):

    1.保定、沧州、献县均失,国民党军溃乱不堪,卫立煌退石家庄。

    2.我第129师接电后立即出动,经临晋渡河到侯马上车,在太原补充衣弹,速开正太路南北地区。

    3.第129师第385旅旅直及第770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等部队留守陕北。

    4.部队于7天内必须到达前线。

    进行短暂的准备后,9月30日,在刘伯承的亲自率领下,129师先头部队从驻地富阳镇出发,东渡黄河,疾驰抗日前线。浩浩荡荡的劲旅,在秦川大地上疾进,引起沿途收秋、秋种农民的注目。队伍经过村子,人们拥到街上送茶水、梨子、桃子、鸡蛋。

    10月6日,部队从韩城芝川镇渡过黄河,日夜兼程,向着晋北急进,上上下下只有一个想法:尽快赶到前线,尽快投入到对日军的作战中去。

    至10月7日,129师全部渡过黄河,到达山西前线。几天后,129师即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10月10日,129师先头部队第769团抵达太原时,战局正在急剧变化。经雁门关南犯日军正向忻口进犯,从保定、石家庄西犯的敌人已经抵达娘子关前,太原已处于晋北、晋东两路敌军的钳击中。在这种形势下,刘伯承果断地命令769团迅速绕向敌后,挺进原平东北山地,准备伺机侧击南犯敌人的后方。769团团长是战将陈锡联。10月中旬,陈锡联率部到达指定地区后,发现代县、阳明堡、埠县等地均驻有日军,并以阳明堡机场为其前进机场,集中大批飞机,轮番出动,配合步兵对忻口的国民党军作战。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不抵抗和作战无力,日军麻痹大意,后方戒备相当松懈,虽然阳明堡镇上驻有香月师团的一个联队,但飞机场里只有大约200人的守卫部队。陈锡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心抓住有利战机,于10月19日夜采取秘密而迅速的动作,出敌不意地袭击了阳明堡机场。

    19日夜,769团第3营营长赵宗德率领突击队首先潜入阳明堡机场。短短30分钟,他们便突破了警卫队的防卫,解决了四角的临时堡垒。并占领了两座临时哨塔。赵祟德的信号发出去,大队人马立即冲进了机场,与仓皇应战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而赵崇德的突击队则将日军停放在机场的24架军用飞机全部炸毁。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日机场警卫队200多名敌人被全歼。而镇上的香月师团的一个联队得知机场被袭,赶来驰援时,又受到陈锡联率领的两个营的伏击,死伤近百人,不得不退入营中。这第一仗打得非常成功。

    769团机动果断地夜袭阳明堡机场,大获全胜,震惊全国。这是129师出师抗日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这一胜利,不仅使猖狂进攻的日军在急欲夺取忻口之际,丧失了空中力量,而且不得不在日后以相当的兵力,加强后方守备。这就大大地牵制了敌人,有力地援助了国民党军的作战。这一战斗的胜利,与第115、第120师在晋北的积极作战相结合,起了暂时稳定晋北战局的作用,提高了共产党与八路军的声望。

    129师出师抗日取得第一个大捷后不久,由刘伯承亲自指挥,在娘子关战场取得一系列胜利。10月18日,刘伯承率部和陈赓的386旅进抵平定地区。当天,沿正太路西犯太原之敌正猛攻平定西北的娘子关,并以一部对娘子关正面的国民党军实行迂回攻击,而该线国民党军的数万人竟不能阻敌进攻,纷纷溃退,国民党的一部甚至被日军包围,晋东前线形势十分危急。为了进一步挫败日军的进攻锋芒,配合国民党军作战,稳定太行民心,刘伯承决心侧击沿正太路西犯太原之敌,于10月22日至28日,连续以袭击、伏击和阻击等手段,先后在井径的长生口、东石门、马山村、平定的娘子关以南的七亘村等处,给进犯的日军以沉重打击。

    紧接着,刘伯承又指挥129师部队在昔阳以南、以西屡次设伏,给敌以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在11月2日,刘伯承根据情报得知日军109师团部分部队向榆次进犯,其135联队由九龙关经北界都、黄崖底向昔阳进犯,立即指挥部队迅速转移阵地,日夜兼程,准备赶在敌人前面,在地势险要的黄崖底布置口袋,伏击该敌。当部队转到昔阳县城时,已是半夜,街上冷冷清清,商店和民房被敌机炸成一片废墟。部队在县城内稍事休息,即转出县城,继续向东迂回。日军的进犯速度很快,当129师部队赶到黄崖底时,日军先头部队已接近黄崖底。刘伯承迅速布置771团设伏正面山头,772团设伏左侧山头。这中间有个间隙,由副师长徐向前率769团从右侧堵塞。129师部署全部完成后,日军已开始进黄崖底。

    日军对黄崖底这样危险的地形存有很大的戒心,进村前,实施了猛烈的火力侦察,129师部队不还一枪。当日军全部进入黄崖底河谷时,伏击部队集中所有武器,猛烈开火,日军顿时人仰马翻。此战,毙伤日军300多人,缴获战马200余匹。后来,敌人的报纸把途经黄崖底惊呼为“过天险”。

    11月7日,129师主力和115师主力联合作战,再次设伏于广阳地区,又给向西进犯的日军第20师团另一个联队以沉重打击。

    这三次伏击战斗,就是129师历史、也是中共抗日斗争历史上著名的“重叠的待伏”战斗。

    自10月22日至11月8日,刘伯承率129师在正太路四战四捷,打乱了沿正太路西犯的日军对娘子关等地的迂回攻击,声震娘子关。129师英勇抗日的举动,消除了国民党军散布的“失败”和“恐日”影响,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更为重要的是,129师和八路军得到了太行山地区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以后的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扼太行者得天下

    清漳河上游源头与太行山西麓的榆次、太谷、榆社、和顺交界处。这里重峦叠嶂,郁密的松、柏、桦、杨把黄色的山坡覆盖得郁郁葱葱。一块难得的山中平地,被四周巍峨高峻的群山包围着。北面,海拔1827米的北万山和海拔1791米的人头山并肩而立;西面,海拔1740米的三县垴将晋中平川隔在山外;东面,海拔1825米的山峰突兀屹立在龙旺河上;南面,石足岭头顺势将海拔降到1599米,屏障着向东南流去的清漳河。这块被群山环抱的平地,是宜林宜牧、宜耕宜住的宝地。在这块宝地中,有一处风景诱人的村庄,叫石拐镇。刘伯承在太原失守后,奉命向太行山中挺进时,最早到达的驻地,就在这里。

    1937年11月11日,石拐镇中到处是高头大马、身后跟着警卫员的八路军首长,陆续向村中一个大院赶去,显然,一个重要的会议将在这里举行。

    11月8日,在日军的连月攻击之下,国民党军被迫全线败退,撤退到黄河以南,太原沦陷了。至此,华北地区由国民党主导的正面作战基本结束,开始了共产党领导的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在这种形势下,第129师师部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进行坚持华北抗战的动员,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具体布置了开展游击战争的各项工作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129师主要领导刘伯承、张浩外,还有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左权等。

    朱德首先作了开场白,他说:“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里。今天主要研究你们师在太行山实行战略展开的问题。中央和总部的意见是明确的,太行山这块战略要地,就全交给你们了。林彪他们到吕梁山去建立根据地,很快就要离开这里。阎锡山已把他的战区司令长官部撤到临汾,我们准备和阎锡山靠拢。我们还是他的部下嘛,总要受点节制。我们到那里,也是为了使他和我们很好合作,共同抗日。主席讲,山西成为华北抗战的特殊地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有我们红军在这里,在战略上,我们要以山西为中心进行抗战。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阎锡山和我们合作。这两种力量结合起来,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

    朱德以浓重的四川口音,不紧不慢地述说着会议的宗旨,顿一下后,他将身体朝刘伯承、张浩坐的方向稍稍倾斜了一下继续说:

    “我们走后,你们就要独立行动,担子不轻嘛!来山西后,都在忙于打仗。你们师的情况,知道一些,但不完全知道。是不是这样,把你们出师以来的情况也讲一讲,重点谈谈你们准备在太行山中怎样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计划。”

    朱德说完,转向彭德怀,示意让他发言。

    “在太行山区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早在红军东征时就已提出。毛主席当时设想,红军在吕梁山区站住脚后,向东发展,占领太行山,东下华北平原。他将东征的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渡河挺进;二是在吕梁山区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第三就是向东进军,到太行山中去。毛主席认为,在山西建立根据地,最重要的是吕梁山区,最理想的是太行山区。”彭德怀快人快语,一口气说道。

    张浩接上彭德怀的话说:“1935年我从苏联回来见到毛主席时,他当时正考虑红军的发展问题,有一次他说,红军不能只在陕北,这里活动余地太小,要向东、向北发展。向东发展,他提出的目标,主要指山西,特别提出要占住山西东部的太行山,扼太行者得天下。”

    “要得天下,首先要得太行,这是战略问题。”彭德怀紧接着说,“洛川会上,毛主席说,要采取‘山雀满天飞’的办法,把干部撒出去,首先要在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的山区,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尔后向平原发展。只要占住山,发动起游击战争,即使国民党军退下来,我们也能在华北坚持。红军出兵在恒山、太行山山脉,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样就给日军南进或西进以很大的困难,也便于实行毛主席的‘围棋’战略,选择‘做眼’点,使敌虽深入山西,但始终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之中。现在‘做眼’的时机已到,下步就看你们怎样动作了。”

    彭德怀说完,把目光投向静听他发言的刘伯承。

    多年来,刘伯承有一个习惯,参加上级召开的会议,阅读上级来电,十分仔细。每句话、每个字,甚至每个语调,他都要细细领会,准确地记忆。因此,贯彻起来总是得心应手。今天是研究129师独立活动于太行山区战略方针的会议,在自己讲述意见以前,更想多听听总部领导的意见,以开拓思路,完善已有的计划部署。对毛泽东在洛川会上提出的“围棋”战略,刘伯承是深知其深远意义的。自从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后,刘伯承就非常赞同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还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时,他从别人手里借到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后,就曾对同学屈武说:“我很想现在就回国,上井冈山,和朱德、毛泽东一起去战斗!”1931年底,刘伯承上了井冈山。在实践中,刘伯承确实认识到毛泽东的博大精深、高瞻远瞩。井冈山后期与李德的抗争、长征时期的军事争论、遵义会上的论争、粉碎张国焘分裂中央和红军的斗争、洛川会议上的历史性决策等,更使刘伯承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在一系列电报中,多次阐述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战略任务,从战略上包围敌人,发展自己,开展游击战争,尽快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因此,他赞同毛泽东和中央关于129师必须占据太行山的意见。自从出师抗日以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刘伯承站起来,加重语气说:“太行山地区我们是必须占据的,这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太行地区是中原的屏障,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而谋取中原,必须首先在太行站稳脚跟。”

    随即,他习惯地走到军用地图前,接着说:“太行山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活动区域很广,东至平汉路以西,西至同蒲路以东,北至正太路以南,南至黄河边,纵横千里。如果仅以我师主力,无论如何顾及不了。因而,我们准备在此区域内先划分6个军分区,一个军分区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把师的主力分散开去,作为分区的基本部队。师部只留一个团左右的兵力机动作战。第一军分区活动区域在邢台至石家庄铁路以西、井烃、阳泉铁路以南、昔阳、和顺公路以东的范围内,以平定的丁家峪为重心,向东、向北两面游击;第二军分区活动区域包括和顺、昔阳、寿阳、畅次、太谷、仪城镇等地区,以和顺西边的仪城镇为重心,主要向西北游击;在黎城(不包括黎城县城)、涉县、磁县、沙河、辽县、武乡等地区,建立第三军分区,以辽县为重心,主要向东边的平汉线游击;在榆次、祁县、介休至洪洞、屯留等范围内,建立第四军分区,以沁县西边的漳源镇为重心,向同蒲线游击。”

    说到这里,刘伯承略微转换了一下口气说:“以上,是我师第一步分兵活动的重点区。第一步站住脚后,第二步再向南扩展,将黄河北岸、平汉路至安阳以西,漳河、黎城、黎恒、长治、高平、晋城至黄河边的地区划为第五军分区的范围、以潞城东北的微子镇为重心,主要向平汉路游击;第六军分区将在济源、晋城(不包括晋城县城)、长子、安泽、临汾,以至汾河、黄河夹道的地域内建立,以沁水以西的隆化镇为重心,主要向同蒲线游击。”

    刘伯承立足太行的方案,说到了在座的所有人的心里。彭德怀听后带头鼓掌叫好:“万事开头难,你们已顺利开了头,好啊!”

    朱德听后也笑眯眯地说:“主席前日的电报中提到,期望根据地的建设在一个月内收到显著成绩,从你们的部署方案看,这是一个乐观的估计。”

    历史学家把这次会议称为石拐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在129师的发展历史上,而且在整个八路军的发展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刘伯承后来说:“石拐会议其实是129师的第一次战略展开。”

    这次会议开过不久,129师一面以营或连为单位,进到平汉路、正太路沿线,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继续南犯的敌人;一面抽调大批干部和一些连队,组织了许多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到太行山区的各地发动群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不久,晋东南和冀西的几百万人民行动起来了,工会、农会、妇救会和抗日自卫队到处组织起来了,新的抗日民主政权建立起来了。工人、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参加抗日武装,每一个城镇和乡村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游击队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太行和太岳两块抗日根据地开始创建起来。

    在刘伯承摆兵布阵太行山的同时,另外一位历史伟人也如约而至,他就是邓小平。

    1938年刚到,太行山便连续降下几场大雪,到处白雪皑皑,加上入山的冷风一刮,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构成了一个冰雪晶莹的世界。

    此时,石拐会议刚刚结束一个月,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从陕北来到太行山,踏着积雪到第129师师部驻地辽县西河头村。

    这一天,是1938年1月15日。

    师部机要科的参谋杨国宁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记着:

    第18集团军(即八路军)总政邓小平副主任到了司令部,个子不高,见了我们总是笑,大家议论说什么刘师长刚走,他就来了。不住政治部,住在司令部与刘一起,大概是代替张。奇怪,我们的政委张浩什么时候走的?谁也不知道。

    此时,许多人还不知道邓小平已代替了回延安治病的张浩,只知道这个矮个子副主任一来便很活跃,几乎主揽了第129师的军政工作。

    邓小平上任的前一天,刘伯承到洛阳出席蒋介石召开的第二战区高级将领会议去了,一直到1月27日,才结束会议返回辽县西河头村。他在司令部门口一下马,第一句话便问:

    “邓政委呢?”

    邓小平从里屋走出来,笑脸眯眯的:“刘师长吗?我是不请自到,就赖在这里啦。”

    两人紧紧握手。刘伯承道:“我是开会前听朱老总吹的风,他说张浩的病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中央计划调他回去,另派一个人来。他要我猜可能是谁,我一猜就是你。”

    邓小平遂开了句玩笑:“如此说,你是情有独钟喽。”

    两人忍不住同时大笑起来。

    从此,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亲密战友在一起并肩战斗,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他们作为统率一支战略方面军的司令员与政治委员紧密合作,长期共事达13年之久。

    在刘邓的领导下,太行山地区的抗日斗争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局面。邓小平上任不久,1938年2月,日寇集中了3万余人,向晋南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仍然是望风披靡,不战而逃。至3月上旬,日军又侵占了临汾、长治、风陵渡等数10座城镇,控制了邯郸经长治到临汾的同蒲路南段,并继续向晋西南黄河渡口进犯。为了打击侵入晋东南的敌人,钳制日寇的进攻,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将分散活动的部队适当集中,寻机歼敌。2月22日,在正太路东段,包围旧关村、设伏长生口,消灭了由井烃出援旧关日军的一个加强中队后。随即转师南下,寻歼占领邯(郸)长(治)大道之敌。3月16日,袭击黎城,设伏神头,迅速、干脆地歼灭了由潞城出援之敌1,500余人。半个月后,又在黎城、涉县间的响堂铺地区布下伏兵,将由黎城东开的敌汽车180辆全部烧毁,并全歼其掩护部队。

    129师主力又三战三捷,歼敌数千。敌人感到这块抗日根据地对它的威胁太大,于是在1938年4月集中了3万多人,九路围攻,企图合击歼灭129师。在广大人民的支援下,129师机动灵活地转出了敌人的合击圈,并且于4月16日,在武乡长乐村地区抓住了敌人的一路,以极为勇猛的动作,将敌压在狭窄的河谷里,截为数段,然后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歼敌2,000余人。这一战,给予日军九路中的主力部队第108师团以严重打击,其他各路敌人即纷纷回窜。部队乘胜追击,连克长治、沁县等18座县城,将敌人赶出晋东南。

    粉碎敌九路围攻的胜利,使129师终于在太行山上站稳了脚跟。

    到1940年上半年,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几块抗日根据地都迅速地创建和发展起来,它东至津浦路,西到同蒲路,北至沧石路、正太路,南至黄河、陇海路的广大地区,成为敌后重要的抗战基地之一。

    “刘邓大军”出太行

    1940年4月正是太行山的早春季节。在黎城县谭村一家院落里,数株桃花如红云怒放,与天边绚丽的晚霞相映成辉。这里是129师师部驻地。春意盎然的院子里,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李达、吕正操、蔡树藩、陈赓等人,正围坐在一起,等待着什么人。

    不一会儿,院子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音。刘伯承刚要站起来出去迎接,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已推门而进。

    刘伯承欢快地说:“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邓小平也笑道:“参谋长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是不是又有仗打了!”

    左权忙把缰绳递给警卫员,说:“还是邓政委的脑壳够用,一猜就中。”

    李达帮着左权拍身上的尘土,说:“屋里去坐,慢慢谈吧。”

    几个人来到作战室,左权开门见山地说:“彭总已下了决心,上次计划中的大破击战就要实施了。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放在正太路上。你们师加上晋察冀军区部队、第120师,以及绥、热等地的八路军、决死纵队都一起上。除正太路外,平汉、同蒲、白晋、平绥、北宁各交通线都要放部队去破击,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破击战役。”

    “这个消息对第129师真是太好了。”李达兴奋地说。

    “这个部署我看行,可以这么干!”邓小平也明确地表态。

    “伯承同志呢?看有没有什么困难。”左权征询刘伯承的意见。

    刘伯承说:“我当然举双手赞成,只有切断正太路敌人这条交通命脉,华北敌后的抗战局面才能改观,也只有狠揍日军,蒋介石的投降政策才能有所收敛。国民党现在摇摆不定,狠狠打击日本鬼子,可以促使它痛下决心。”

    邓小平听了很赞同,他说:“我们师刚刚打了朱怀冰、石友三,国民党顽固派就造谣说,八路军是只打友军,不打日本,说什么我们是游而不击。这次可以让他们睁大眼睛看着我们是如何打日本鬼子的。”

    左权见大家没什么意见,就说:“彭总的意思你们都清楚了,这几天你们师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过几天,总部将专门下达作战计划。”

    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处于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为了粉碎日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打击其“囚笼政策”,并戳穿国民党顽固派关于“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影响全国抗战形势,克服国民党的投降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定举行一次对华北日军交通线的大破击战。由于参加这次战役的有晋察冀军区部队、第120师部队、第129师部队,以及山西新军等共105个团,故后来称为“百团大战”。

    八路军总部的战役行动部署是:第129师与晋察冀军区各以主力一部共同完成彻底破坏正太铁路的任务。阳泉为两支部队的作战分界线,以东属晋察冀军区,以西属第129师。这一共同任务达成之后,两个部队的作战重点分别转入正太线南北地区,对敌人由正太线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线继续破击,扩张战果。同时,第129师还要组织力量对平汉、德石、白晋、同蒲等日军交通线,展开广泛的连续破击,牵制敌人,配合兄弟部队作战。

    7月22日和8月8日,八路军总部分别向各参战部队下达了战役预备命令和战役行动命令。

    接到八路军总部命令后,刘伯承、邓小平立即召开会议,对作战行动进行了具体部署,8月16日,下达了师部的战役基本命令和作战部署。

    8月20日20时,总破击时间到了。刹那间,数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灿烂的光焰把夜空染得绚烂多彩。总攻令一出,各突击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正太路日军的车站和据点猛扑过去……

    第129师左翼攻击芦家庄车站的是第16团5个连。芦家庄位于榆次以东约15公里的地方,是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村庄,村南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雨季时河水湍急。村东就是火车站,日军在周围修筑了四个碉堡,并设有外壕和铁丝网。在这里驻守着日军一个中队,共40余人,另有20余名伪军。总攻击发动后,第16团以两个连抢渡小河,迅速占领了芦家庄,攻占了车站外的敌碉堡,并立即由西向东攻击车站;另3个连也攻占了车站以南一里处的两个碉堡,由东向西朝车站攻击。两支部队夹击着朝车站猛攻猛打,手榴弹如雨点一样飞过去。车站日军不得不放弃车站向西逃窜,被攻击芦家庄的部队迎头一阵痛击;日军连忙回头东窜,又被向西攻来的3个连劈面一阵狠揍。日军惊慌失措,混乱中退至几间破平房中顽抗。攻击部队立即对其实施火攻。在烟火翻滚中,日军仓皇退守火药库。攻击部队又用炮火轰击,仓库中弹起火,日军就像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最后窜入学校一间独立的教室中固守,但仅坚持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被全歼。

    第16团在芦家沟激战时,左翼纵队第25团1营则在马首车站与敌激战。攻打两侧碉堡的第1、3连经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分别攻克了两翼的4个碉堡,但攻击车站的第2连却遇到猛烈的火力阻击,车站日军凭借坚固的房屋,用几挺机枪封锁了房屋前的开阔地,与第2连对峙到拂晓。这种情况下,第1、3连同时加入战斗,在强大的火力支援下,第2连一个战士抱着炸药包冲上去,炸塌了房屋一角。趁这机会,三个连同时发动冲锋,攻克了这个堡垒,毙敌24名。日军残部朝寿阳方向逃去。

    同时,第38团也攻克了上湖车站,并俘虏了日军车站站长。

    拂晓时分,左翼纵队基本肃清了破袭路段内敌据点和车站。随后,129师立即转入破路战斗,除留部分兵力担负警戒外,其余的部队和游击队、地方武装、民兵、民工、当地群众、铁路员工等一齐向铁路开战,这便是抗日战争中最为独特的战场奇观:成千上万的人炸桥梁、毁隧道、拆铁轨、烧枕木、平路基、砍电杆、收电线,忙得不亦乐乎。

    ……

    9月10日,第一阶段作战结束。129师在广大民兵与人民群众积极参战的配合下,将正太铁路西段摧毁了2/3以上。铁轨、枕木、通信线路被扭曲、焚毁或运走,车站、桥梁、隧道、矿井、兵营、碉堡等被破坏,并攻破了大部敌据点。加上各兄弟军区部队破击取得的战果,使整个正太铁路陷于瘫痪。

    经过调整部署和短期准备后,按照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关于扩大战果的指示,129师开始了百团大战的第二、第三阶段作战,经历了几次恶战。尤其是在10月29日,129师血战关家垴,与占有优势的日军激战两天,最终夺取这个制高点。这一战,129师打出了威风,日军受到极大震动。有一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八路军天天攻击,早上活着,晚上就不知道怎样?”在被俘虏的日本兵中,有些人是跪着缴枪的,并且哀求说:“你们不杀,我们可以给你们扫地。”这种现象,在百团大战以前从来没有过。战后,陈赓说:“这次胜利告诉敌人,太行山并不是无人之境,可以由他大摇大摆、横冲直撞的。”

    至11月,百团大战结束。在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的破击和反“扫荡”作战中,129师战绩辉煌,总计破坏铁路240余公里、公路500余公里,毙伤日伪军7,500多名。

    历史车轮滚滚前进,转眼之间已经到了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129师同其他抗日队伍一样,经受了1941年和1942年两年困难时期,在1943年、1944年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胜利曙光已经显现,1945年4月23日至6月19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刘伯承、邓小平等129师领导人相继赶赴延安参加这次会议,并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也是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八路军“准备实行从抗日游击战争到抗日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的军事任务。八路军各部队自5月开始,在华北地区陆续开展了更加激烈的夏季攻势。由129师发展起来的晋冀鲁豫地区部队,积极向平汉铁路两侧及鲁西、晋南地区之敌发动攻势。冀鲁豫军区主力于5月中旬至7月下旬,在鲁西地区相继发起东平、阳谷战役,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收复东平、阳谷等16座县城。太行军区主力于6月底至7月上旬,在平汉铁路两侧发起安阳战役,歼日伪军4,700余人,逼近日军占领的安阳、石家庄两大据点。太岳军区部队一部于6月底至7月上旬,在同蒲铁路以南的晋南地区发起强大攻势,攻克敌据点40余处,收复了安泽、高平2座县城,并逼近黄河北岸。

    ……

    8月中旬的一天,129师师部所在地赤岸已经进入深夜,只有维系着正常机制运转的值班部门仍在照常工作着。还有,在黑暗中游动的哨兵……

    政治部值班室的电话铃声骤然响了起来,值班干事不慌不忙地拿起话筒。立时,话筒里传来了译电员激动得已含混不清的声音。值班干事蹭地一下站起来,大声喊道:

    “你再说一遍。”

    “延安来的消息,日本投降了!”

    值班干事把话筒一放,旋风般冲到院子外面。

    “同志们,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

    人们都被惊醒,不约而同地奔向师部前面的大坪里,无数人高兴得跳起来。许多女同志呜呜哭起来。不知是谁,从屋子中抓出洗脸盆和煤油桶使劲敲起来。这立即提醒了大家,战士们纷纷找来皮鼓和铜鼓,使劲敲打。不知又是谁,把睡觉的草垫子拿出来点燃了。于是,众多的席子、草垫子、报纸、烂衣服抱出来点燃了,火光把赤岸村照得通红。

    赤岸村沸腾了。

    喧闹声中,有歌响起,清清亮亮的女声,如清风一般流过。

    “红日照遍了东方。”

    一刹那,喧闹停止了,寂静寂静的。但随即百人起,千人和: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高万丈,

    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

    千万个声音汇成的强劲旋律,穿透夜空,在太行的群山间轰然回响!

    历时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5天后,8月20日,中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邓小平为书记,薄一波为副书记,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为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为参谋长。同时,恢复冀南军区,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撤销,冀鲁豫、冀南两个区党委直属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均归晋冀鲁豫军区管辖。

    第129师自出师抗日以来,把在太行山上点燃的抗日烽火燃遍了晋冀鲁豫广大地区,从出师时的9,100人发展成近30万人。控制了晋冀鲁豫区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广大地区,共80多座城市,拥有人口约2,400万。不仅如此,经过8年抗战的磨炼,129师培养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才。日本学者阿布秀山在其《中国战争研究》中写道:“八路军第129师,对侵华日军给予了重创。当时的日本军人一听到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129师将领的名字,都会本能地感到紧张。无疑,129师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军队。共产党拥有这样一支部队,打下江山,谁也不会感到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