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三国5·出师北伐 > 第七十六章 七盏灯

第七十六章 七盏灯

作品:三国5·出师北伐 作者:吉川英治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吴国此次与魏国交战,出师神速,退兵敏捷。撤退并非因为无力与魏军对峙,而是基于吴国的国策。

    说来,吴国原本并不想主动挑起战争,只是想看着蜀魏两国鹬蚌相争,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既然与蜀国订有同盟条约,一旦蜀国有所请求,吴国也碍难断然拒绝。

    然而出兵之后刚与魏军交手,便发现魏军尚有不可忽视的实力,陆逊深悟巢湖的大败不过是魏军牛刀小试,于是才会全军迅速打道回府。

    与其相比,蜀国的立场则极为坚定。倘若偏安于一隅,一味采取防守的策略,魏吴两国很快便会出于同样的目的,勾结在一起前来进攻,一同瓜分蜀中这块肥肉。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出而寻求活路,蜀国除了坚持政治上的“汉室正统”、军事上的主动进攻之外,别无其他途径可行。

    因此,祁山渭水之间的蜀魏对垒,无论对于蜀国的存亡,还是对于孔明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不容逃避的一场大决战。如果从祁山撤退,蜀国便再无赖以继续生存的道路,祁山不啻为蜀国的生命线。

    却说渭水的魏军阵营,最近依照来自洛阳的命令,全力专守防卫,魏帝敕令业已布告各个阵地:“擅自越界搦战者,斩!”

    固守不出的敌人最难处置,就连孔明也几乎无计可施。但他不会白白留在祁山耗费时间,司马懿专守避战的这段时间里,孔明又努力去解决粮食供给与安抚驻地百姓。

    他制定了屯田兵制,让士兵去种地、放牧。屯田兵须与当地百姓一同劳作,帮助百姓生产,农牧的收获当地百姓取二份,蜀军只取一份。

    屯田兵制法规中严格规定:

    一、超过规定份额苛求百姓者,斩!

    二、滥用私权引起民怨及怠惰农耕者,斩!

    三、滋事生非酿成军民不和者,斩!

    在这三条严令约束下,蜀军士兵与当地百姓友好地相互合作,共同耕耘。蜀兵与百姓在同一片地里一起种田,在同一块地头田埂上一起餐饮,时常还可见到蜀兵背驮着百姓的孩童嬉戏。这种军民犹如家人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蜀兵与当地百姓水乳交融的感情,也与地里的庄稼一起成长起来。

    “最近听说,祁山一带的百姓日子过得很舒坦呢。”

    逃散在外的百姓听到孔明仁德的传言,又都纷纷回到了祁山下的故里。

    这一切都被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看在眼里,一天,他为此事专程来到大营中司马懿的帐内。

    “孩儿向父亲请安。”

    司马懿将正在读的书随手放在案上,抬头望着儿子问道:“是你啊!四五天未曾见到你了,可是患了风寒?”

    “父亲,此地可是战场?”

    “当然是啊。”

    “孩儿今日既然身在战场,岂可因区区风寒便卧床不起?我这几日未来请安,是化装前去敌阵探察了。”

    “好啊!蜀军现在的情况如何?”

    “孔明制定了长驻祁山之策,当地的百姓俱已还乡,与蜀兵一同种田,彼此之间相处和睦,渭水对岸仿佛正在变成蜀国的国土。孩儿无法理解,父亲身为执掌重兵的魏国大都督,为何却对蜀军的所作所为视若无睹?今日还望父亲明示。”

    年轻气盛的司马师望着父亲,那目光咄咄逼人,显然是在告诉司马懿,既然是战场论战,儿子也是不会向父亲妥协的。

    “你有所不知。我并非不想出战,只是敕命难违,皇帝已经降过圣旨,要我们只可固守,不得进攻。”

    对于父亲无奈的辩解,儿子司马师苦笑着摇摇头,说道:“洛阳来的旨令总是只求得过且过、相安无事,可是将士们却不像父亲那样看待只守不攻。”

    “他们是如何想的?”

    “将士们觉得,父亲身为大都督,却被孔明打得大败,眼下已经江郎才尽,无计可施了。”

    “他们说的也是事实,我的智谋确实不及孔明。”

    “常言不是说‘有智者用智,无智者用力’吗?我军有雄师百万,足足三倍于蜀军,父亲为何白白坐拥如此庞大兵力,装备精良,占有地利,却每天龟缩在营中唉声叹气,惹得全军上下怨声不止?”

    “我对孔明尚无胜算。因为无论我如何殚精竭虑,也未能找出孔明的破绽。说实在的,现在仅仅为了不被打败,已经使我伤透了脑筋。”

    “是啊,父亲看上去好像是有些疲劳。”

    司马师虽然满腹牢骚,但不忍看着父亲如此沮丧,只好无言地退出帐来。

    数日之后,营前忽然骚动起来,渭水岸边的哨兵回来报告以后,将士们纷纷走出营地向前眺望。

    “他们在看什么?”

    司马师跟着走出营外一看,只见渭水对岸站着一群蜀兵,正朝着这边喊叫。中间有人举着一杆旗杆,杆上挂着一顶金灿灿的头盔。蜀兵一边摇着头盔嬉闹,一边七嘴八舌地拍手嘲弄:“魏军弟兄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这就是你们大都督司马懿的头盔呀!上次被我们打得只顾逃命,头盔掉了都来不及捡。”

    “你们要是觉得可惜,就打过渭水来取呀!”

    “算了吧!这种蠢货大都督的手下,哪里敢来啊!”

    司马师气得咬牙切齿,诸将也恨得跺脚扼腕,他们转身走回营中,径直来到司马懿帐内,将蜀兵的恶毒辱骂一一转述给司马懿,异口同声地要求他立即发令出战,惩治嚣张的蜀军。

    司马懿笑着听他们说完,然后喃喃自语般地说道:“诸位一定记得圣贤所言: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的上策是专守防卫,可不是逞血气之勇的时候。”

    司马懿打定了主意,无论蜀兵如何辱骂,也不出动一兵一卒。蜀兵骂得累了,又见魏营毫无反应,不久便也停止了谩骂挑衅。

    孔明见司马懿拒不出战,又命马岱去葫芦谷督造木栅,构建柴寨。数月以后,工程完毕,马岱回到大营向孔明复命:“遵照丞相之命,葫芦谷中深挖了数条堑壕,寨中各处皆堆满柴草,暗藏硫磺烟硝。地雷也已埋设稳妥,引火药线均从谷中铺设至四周山上,各处完工之后,均已细心遮掩,无人能够看出破绽。”

    “是吗?都是按照我交给你的图纸施工的?”

    “与图纸所示绝无不同之处。”

    “好!待将司马懿引进谷里,就用百雷烈火招待他。你先去葫芦谷后面的小路埋伏,等到司马懿追赶魏延进入谷中以后,即带伏兵堵住前面谷口,再令士兵一起点燃引火药线,让那座山谷成为一片火海,司马懿与他的大军便永远留在葫芦谷中了。”

    马岱退出之后,孔明又先后召进魏延与高翔,分别密授机宜,命他二人各自领兵出发。消停数月之后,孔明的帷帐里又重新充满了生气。

    孔明的表情也似与平日不同,眉宇之间显露出稳操胜券的自信,他决心此次一定要置司马懿于死地,一举实现称霸中原、恢复汉室大统的夙愿。

    他生来身体瘦弱,不甚顽健,加之是年他已五十有四,深知自己并无几年时光驰骋疆场了。除此之外,与魏国如此不分胜负地无休无止对峙下去,对于蜀国来说,也是无法承受的重负。不可否认,此时面对磐石般固守不动的魏军,孔明心中已经越来越焦虑了。

    不久,孔明自己也率领一支人马向葫芦谷方向开拔。出发之前,他向留守祁山大营的诸将训示道:“请诸位同心同德守住祁山。如果司马懿只派部将来进攻,你们只许诈败,不可取胜;只有当司马懿亲率大军前来时,你们才可奋力抵抗,并伺机迂回去进攻渭水的魏军大本营。”

    孔明做完详细的战斗指示,遂将中军移往葫芦谷附近。在葫芦谷布完兵阵之后,又将原来派去迂回到葫芦谷后的马岱再次召来,秘密布置道:“战斗开始以后,你必须在葫芦谷南侧的山峰上,白天竖起七星旗帜,夜晚点燃七盏明灯。这是指引我军引诱司马懿进入葫芦谷的暗号,千万不可疏忽大意。我知你一贯忠勇尽职,故将这个重任托付与你,望你不要辜负我的希望。”

    马岱满怀感激地接受了密令,随即带人奔南山而去。

    魏军对蜀营的异动十分注意。此时一得知有队伍开拔,夏侯惠与夏侯和二人立刻去向司马懿请战:“请大都督准许我们二人领兵出击。今日已经找到了蜀营的破绽,我们定能将其大营一举踏平!”

    司马懿听二人兴冲冲说完,面不改色地冷冷问道:“何以见得?”

    “蜀军已经不堪等待,开始分兵转移了。”

    “啊,哈哈哈!那又是孔明布下的圈套。”

    “大都督为何如此惧怕孔明?”

    “懂得惧怕应该惧怕之人,我觉得并非是一种耻辱。”

    “可是,如果错失了天赐良机,大都督还能坚持这种信念吗?”

    “你们真认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当然!蜀军在葫芦谷险峻之处大兴土木已久,就是为了营建一个稳固的常驻基地。蜀兵又在祁山一带耕田种地,安抚百姓,目的也是为了自给自足。如今这两个军事、经济上的目的已接近完成,孔明肯定已开始逐渐将其据点从祁山转移过去。”

    “嗯,言之有理。”

    “倘若让孔明转移到葫芦谷盆地,依仗天险地势与构筑的牢固城寨,将祁山大营作为前卫阵地,加之粮食亦能自给自足,那时再想消灭孔明,只怕是更不可能了吧。”

    “你们二人留在我身边,我另外派人前去进攻!”

    司马懿终于下了决心,他急忙召来夏侯霸、夏侯威二将,每人拨与五千兵马,命令他们分路向蜀军祁山大营进攻。

    二将引军疾驰祁山,途中遇到高翔统领的运输队,魏军毫无悬念地打得蜀军运输队四散奔逃,缴获了许多木牛流马与蜀兵丢弃的马具、战鼓、旌旗。魏军旗开得胜之后,高唱凯歌,浩浩荡荡地回营去向司马懿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