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唐朝从来不淡定2·李世民的政治课 > 第十五章 大唐盛世贞观之治 文泰无常害死高昌

第十五章 大唐盛世贞观之治 文泰无常害死高昌

作品:唐朝从来不淡定2·李世民的政治课 作者:豆子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封德彝死得太早,他看不见魏徵,也看不见贞观了。

    贞观是这样一个时代:

    官吏多自我约束,十分清廉刚正。从制度上,那些王公、妃主和大姓、豪富者,都被约束了起来,没有一个敢出来作恶的。至于那些旅行和经商过往的人,再也不用担心有盗贼出没了,以至于狱卒成天没事儿干。此时,牛马遍布于旷野之上,庄户人家大门敞开。几年内连续丰收,一斗米三四文钱,从京师到江南,从山东到沧海,旅行的人根本就不用带粮食,每家每户都很富有,常常出现普通人过路,家人怕米粮坏掉,扔了很可惜,便送给过路人的情况。更可怕的是到了山东,山东的村落,鸡犬相闻,行客路过,村人必定拿出上好的食物厚加款待,甚至出现路人临走时被馈赠文钱的情况。

    写史书的人写到这里,也不禁感叹道:

    此古今之未有也!

    李世民励精图治,他下诏的时候曾经说过,百姓可以四处迁徙,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天下大旱,这是朕的罪过。

    从贞观四年开始,大唐风气滋润了每一个人,粮食大丰收,灾难全赶跑(有马周一份功劳)。

    斗米三四钱是个什么概念?

    有人曾粗略估计过,按照古代黄金、白银和铜钱的重量与价格计算,一百文钱约等于现在的二十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一文钱约合人民币两毛钱。

    唐朝一斗米十二斤半,如此算来,这十二斤半的大米需要花费六毛钱到八毛钱。今日米价约为两块钱,看起来相差不多。但需要睁大双眼好好看的是,一个是一斤两块,一个是十二斤八毛。换算一下可以知道,贞观时代,一斤大米七分钱。但此时并没有发生谷贱伤农的情况,原因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官员清正廉明。

    李世民可以按照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

    什么是大国的面子?

    大国的面子,就是爱自己的子民,爱自己的百姓,居安思危。魏徵常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种逼迫君王的狠毒言语,才是李世民勤勤恳恳的动力。

    贞观五年(631)四月,见时机成熟,李世民下诏,令使者携带巨资,赎回了还流落在突厥部落中的中原子民,共计八万多人。

    贞观五年(631)八月,又令使者携带重金跑到高丽,赎回了隋朝高丽阵亡将士的骨骸,全部予以厚葬。

    贞观五年(631)十月,发生了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

    李世民正在宫苑中玩耍,具体游戏内容就是追一只小兔子。不凑巧的是,这一幕被突厥族的执失思力看见了。

    执失思力很生气,道:“陛下乃天下父母,奈何自轻?”

    李世民羞惭,不再玩儿了。过了几天,执失思力又发现李世民,这回果然不是在追小兔子,而是在追小鹿。

    他知道皇上没听话,于是脱巾解带,跪求固谏,李世民为之感动,不再游戏。

    贞观五年(631)十一月初一,林邑献五色鹦鹉;

    十一月十二,新罗献美女二人。

    林邑,今天的越南中部地区,大唐属国;新罗,即今日韩国部分地区,朴氏家族所创,大唐属国。

    这是很有意思的两个国家,他们献上的东西都是当地的特产,林邑的彩色鹦鹉和新罗的美女。

    特别有意思的是那只五色的鹦鹉,不仅颜色鲜艳,还会学人说话。五色鹦鹉到底胡说八道了些什么,史料的确没有记载,估计史家也不会闲到这种地步。不过,据本人推测,此鹦鹉的确很会说话,我是从李世民的一句话里听出来的:

    “鹦鹉犹能自言苦寒,思归其国,况二女远别亲戚乎!”

    意思就是说,林邑进献上来的鹦鹉尚且能够说出在陌生地方的凄苦无助(譬如冷啊、无聊啊、想家啊等等),吵着要回到它的国家,更何况两个远离亲人的女孩子呢!于是下令辞掉进奉,连鹦鹉带美女外加派来的使者全部遣返回国。

    好的,既然林邑和新罗都来人了,倭国有什么表示么?

    有。

    贞观五年(631)十一月中旬,倭国遣使入贡。

    为了表达大唐对邻国的慰问和呵护,李世民专门派遣了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前去慰抚,一番苦航之后,高表仁抵达了倭国。作为大唐使者的高表仁到了岛国之后,国王让他下跪,高表仁与之争礼,倭人大怒。但他们不敢杀,也不想听诏,高表仁带着怒气,不宣命而还。有人说,倭国自古以来就不会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在思想上,他们自大狂妄,目中无人。尤其是在隋唐期间,这种极端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百年后,我们再去管它。

    贞观五年(632)十二月初,开辟党项之地(青海东南)十六州四十七县。

    贞观五年(632)十二月中旬,下诏死刑犯三履奏。

    三履奏,就是三审判决,这无疑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项重要贡献。

    此外,李世民还令自认为有冤情的人进行自我陈述,有司将言语记录下来上报。后来,这种三履奏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了特别重要的案件五履奏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终审判决前还可以上诉。这种方式极端超前,可谓是破天荒的。此种方法救过无数有冤情的人,因此存活下来的人也非常多。

    制度还规定,百司州县行刑之日不能进酒肉,不能听音乐,犯人临刑前,要由门下省高级官员亲自探视,有冤情者可直接对门下省的高官再次申辩。

    如今,很多国家都在用三审终审制度,这和贞观时期李世民开创的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魏徵建议不打仗,李世民一边答应着,一边也在做好准备,这是最聪明的做法。变故很快就会发生,贞观六年(632)初秋,位于今天新疆中部地区的一个王国派遣使者到了长安。这个国家名叫焉耆,国王突骑支,姓龙,所以全名叫“龙突骑支”。

    阿龙甘愿当唐朝的属国,因为附近的高昌国一直待他们很刻薄,动不动就杀杀抢抢,给他当孙子他都不乐意。

    自从跟了唐朝,高昌也就没敢有什么动作。

    是阿龙一次异想天开的伟大创举改变了这一切。

    因为从焉耆到长安,沿途经过的地方,要么要收保护费,要么会遭遇土匪。等真到了长安,能剩下的全剩不下,光溜溜的一个人到了这里,两下里都不甘心。他派使者向李世民建议,“能否重新开放中原到沙漠之路?”

    这个建议听起来不错,真正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因为要在这连绵几千里的路途中设立很多关卡,保证路途的通畅。

    李世民同意了焉耆的建议,重新展开被封闭很久的贸易。

    阿龙很兴奋,几乎高兴坏了,他决心多派商团进入中原做买卖。

    问题很快就出现了,由于这条路非常长,而想要到东方,就必须路过高昌的地盘。

    比较令人放心的是,高昌也是唐朝的属国,去年,高昌国王麹文泰还带着上千人的考察团出国,来到长安实地考察。

    吃饱喝足,一连待了好几个月,这厮才心满意足地走了,发誓要听天可汗的话,并表示信佛的人不喜欢撒谎。

    令人一点都不能放心的是,高昌从来不想跟在别人屁股后头当小弟,尤其是唐朝。

    一旦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打通,像唐朝这样的帝国肯定会往西蔓延到大食,说不定整个世界都会被他们包围。

    基于这层考虑,麹文泰决定恶心一下阿龙,在焉耆的商队途经高昌地盘的时候,就故意不给放行。

    麹文泰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慈悲,毕竟,如果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你可以变成鸟人,飞过去告诉你的唐朝老爹。

    阿龙修书一封:

    “这是天可汗的主意,你不要命啦?”

    麹文泰收到来信,暴怒:

    “焉耆王,你的字写得真他妈难看,该打!”

    于是率领大军挥师南下,把焉耆掀了个底朝天,俘虏了无数人口,抢跑了无数珍奇。

    麹文泰得意扬扬地回到了高昌,宣布:唐朝太远,我们以后跟西突厥混。

    唐朝真的太远,西突厥处月、处密两个部落先后收到了麹文泰的来信和贡献,乃与之联营,又灭掉了焉耆的五座城池,抢跑了一千五百口人,将城池烧成灰烬。

    高昌的行为导致长安通往西域各国的路途被割断,大家来往,只能绕道远行,曲线行进。在封闭的环境中,西域不想跟随西突厥的大有人在,有个叫伊吾的国家因不堪忍受西突厥的蛮横与贪婪,转而依附大唐。

    这原本跟麹文泰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他却对此事大动肝火,应邀参与西突厥的演出,把伊吾狂扁了一顿。

    此事轰动一时。

    李世民听说后,给麹文泰写信:

    “来,让阿史那矩来跟朕见个面。”

    麹文泰不敢让阿史那矩去,也不敢不让他去。理由太简单了,因为阿史那矩是高昌军事的中流砥柱,他走了,高昌就彻底完蛋了。聪明的麹文泰汇报说:“阿史那矩有病,臣派个没病的去。”

    于是,麹雍就这么到了长安。

    他先磕头请罪,然后眼巴巴看着李世民跟自己的侍臣研究高昌的罪行。被晾在一边很久的麹雍听明白了,唐人很不喜欢那些出尔反尔的酋长。

    当初,李靖大破颉利,东突厥的人口大部分被安排到了现在的辽宁到甘肃一带,与汉人杂居。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李世民会秋后算账,便逃到了高昌。等后来他们才发现,唐朝根本不会屠戮自己的子民,而且高昌赋税太重,国王骄横无理,整天就想着打仗。

    他们哭着叫着,想去唐朝。

    有人写密信给李世民,说我们觍着个窘脸闹回去,显得太没脸皮,陛下得说句话呀。

    于是,李世民给麹文泰写信:

    “还我子民!”

    麹文泰回信:

    “哦……我肯定归还所有唐人,可我调查过了,唐人,真的没有,只有高昌土著,至于陛下说的那个什么突厥人,你可以去别的国家问问,他们可以有。”

    麹文泰的言辞,显示出一名想要拿大的君主对李世民的不满,同时也促使了唐朝派使者到高昌慰问。

    使者到了高昌,麹文泰不管饭,怠慢着使者,还对他们说:“老鹰翱翔在苍天,野鸡趴伏在草窝,小猫游荡在厅堂,老鼠隐藏在深穴。(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鼠噍于穴。)”使者惊愕地听着麹文泰在那里练习排比句,不知道他哪根神经不对。但见文泰忽然加快了语速:

    “我们各人有各人的活法,离开了你们,我们就没办法活了吗?”

    “送客!”

    使者走了,他们也许不知道,正当他们在漫漫长路上走着的时候,高昌、西突厥对唐朝伊州发动了突然袭击。

    李世民不能再忍受高昌的嚣张了,他派遣虞部郎中李道裕找到了麹文泰,下达了开战决议书。李世民说:“眼看今年就要过年了,我希望大家都过个好年,你也可以准备一下,春天一过我们就要打你,在这期间,你的所有哭诉都无济于事,你有权保持沉默。”

    麹雍带着李世民的信回到了高昌。

    贞观十四年(640)三月,敕勒的薛延陀部落来信:

    “奴受恩思报,请发所部为军导以击高昌。”

    唐朝内部文臣的讨论也告一段落,和往常一样,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类。主战派居多,而主和派里头,人数虽少,却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最主要的就是魏徵。

    魏徵的意思是,做好防卫,搞好建设,他们不战自溃。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事情,还在薛延陀身上。

    起初,李世民没有采纳魏徵的建议,但等到这个时候,薛延陀也来参与,李世民按下了他们的请求,准备重新思考魏徵的建议。魏徵的确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李世民写信,希望麹文泰能好自为之,耐心地给他讲解了当下的形势。最后一句最要命:

    “文泰,如果你怕,你可亲自入朝谢罪,有话当面聊,打仗就免了。”

    麹文泰并不慌张。

    他的自大已经让他不能做出任何正确的判断,他只知道,如果只身前往长安,则死无葬身之地。区区唐朝军队,来他的地盘儿闹事,肯定会被他杀得死个精光。他是有极强的理论依据的,他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服软的人。

    麹文泰回信:

    “我有病,我去不了!”

    贞观十三年(639)十二月,寒冬,大唐先头部队开拔,麹文泰闻讯,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