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直属大辽皇帝的十一二万宫分军和皮室军之外,辽国皇帝能够立即动用的部队,还有不到两万人的汉人侍卫亲军。这些侍卫亲军都驻扎在南京道,分为南北衙兵、左右羽林兵、控鹤兵、神武兵、雄捷兵、骁武兵等八营,全都是由燕云汉人大族子弟组成的精锐。
此外在东京道还有一支由渤海人组成的精兵,号称渤海都,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称,不过人数很少,只有区区数千。
当然了,堂堂大辽皇帝也不可能只有十三四万人的军队,就这点人马是无法控制诺大的帝国的。
在大辽的兵籍账册上,还有部族军和京州乡兵这两大军事组织。
其中部族兵主要是指比较靠得住的契丹、溪人部族,契丹部族有内四部族(遥辇九帐族,横帐三父房族,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国舅别部),南北王府(五院、六院部),奚王六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等大不一的契丹和溪族部落,以及一些被辽国南北宰相府(辽国南北宰相府和奚王府都是管理部族的地方政权)牢牢控制的各部族。林林总总的大约有三十几个,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部族数量增长并不是因为有多少新的部族效忠大辽皇帝,而是析分原有的部族,增加新的部族。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辽国的皇帝不知什么时候也开始向大宋官家学习,也开始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当然就要削弱自治的部族。而削弱部族的方式主要三个,一是建宫卫——因为宫分户主要来源就是各个部族,每建一个宫分,都要从各部族割出一些精壮户和土地,而宫卫只有建立,少有解散的。在辽国历史上只有耶律洪基的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宫卫因为叛乱被解散,不过其拥有的宫分户也没有归还各部族,而是分给了其他宫卫。
因此,每一次建立新的宫卫,都是对辽国部族实力的一次削弱。虽然单次削弱的程度不大,但是架不住积少成多。到了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辽国已经先后建立了十一宫一府的宫卫,宫分户总数达到了十八万三千户。其中至少八万户是取自各个忠于契丹皇室的部族。
可别看了这八万户,这可不是中原的农户,而是草原上牧民户。历史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诸部时,麾下不过九十五个千户,也就是九万五千户!
而在割走从属部族八万户和大量牧场的同时,辽国又采取了析部族的方式,对麾下部族进行拆分,不断成立新的部族,从而达到削弱各部实力的目标。在三十几个效忠辽国的部族中,至少有十多个是通过“析部族”的方式从别的部族抽调人口割取土地后成立的。
第三个削弱部族的方式则是频繁征调部族军卫戍边疆和征战。虽然辽国的宫分军数量越来越多,部族实力越来越弱,但是部族的卫戍和征战任务却没有丝毫减轻。辽国的四方边境,除了南京道和西京道同宋朝接壤的边境之外,几乎都是由部族军轮戍。而每有征伐,冲锋陷阵的主力也都是部族军。久而久之,辽国的部族军就面临消耗过大,补充不及的困境。
与此同时,长期的战争,又让这些部族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化。部族上层通过战争获得赏赐和掠夺战利品致富,而部族底层则因为残酷的战争消耗而人亡财穷。早在辽圣宗年间,忠于大辽的部族贫民就到了需要朝廷救济才能生存的地步了。他们负担兵役的能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人数庞大的宫分军却很被精心保存起来,很少参加苦战激战。而且各宫卫的领地也大都在辽国的核心腹地,水草肥美,也没有敌人威胁,日子过得安逸舒适。战斗力嘛,也就渐渐向大宋禁军看齐了。
部族越战越弱,而宫分又越养越没用,堂堂大辽国就这样变成了一只张牙舞爪的纸老虎了。
早在耶律洪基登基之前,他老爹辽兴宗耶律宗真就在两次对西夏的大战中丢人现眼。两次亲征都被西夏打败,其中一次还是趁着夏主元昊之丧兴兵,结果照样吃了败仗……在同西夏的战争中,辽军的表现也不比宋军强多少。
而到了辽道宗洪基执政的晚期,一场北阻卜人的叛乱,又让世人看清了大辽的虚弱。为了镇压北阻卜人,辽国不仅调动了一部分军,还尽最大的努力抽调部族军,连原本部署在生女直土地上的部族军,也都抽调一空,用于北阻卜之战了。
如果现在大辽还想对大宋开战,哪怕仅仅是一场施加压力的边境冲突,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返回冬捺钵营地的路上,耶律洪基就好像一个帐房先生似的,反复在心里面计算着可以用来吓唬大宋昏君赵煦的军队。
部族军是没有办法再抽调了,除了镇州建安军的两万“凡有征战,不得抽移”的部族军,各部精壮都已经用于招讨磨古斯了。
宫分军和皮室军倒是能抽调出五六万人,不过这些军队的战斗力是很可疑的。用他们去攻打宋军的雄关坚城恐怕是输多败少,如果宋军从横山一线调来精锐西军,恐怕都能在野战中摧破宫分军了……
要真的发生这种状况,那无疑就是辽国的灭顶之灾了!
宫分军不怎么能战,汉军侍卫亲军八营也是差不多几十年没怎么打仗的部队。
如果遇上同样长期未战大宋河北禁军还不用担心,要是遇上和西夏人大战的大宋西军肯定被吊打。
另外,现在南京道、西京道的汉人农民都苦得很,如果没有八营汉人禁军镇压着,没准就揭竿而起了……
至于渤海都倒是能战,东京道比较乱,大大的冲突就没停过。
可是毕竟只有几千人……而且,把他们从东京道调走的话,东京道的兵力就太虚了,万一生女直有变,东京道就得乱成一锅粥了。
至于汉人和渤海人的乡兵,兵籍上数量不少,偶尔也能让他们吓唬一下宋人——耶律洪基之前已经下令南京道、西京道的京州兵动员了。
但是让他们开上战场是不可能的,光是这些叫花子兵离开本乡后的吃饭问题和装备问题,就是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陛下,此图上的女子的确是夏国太后梁氏!”
这时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祖孙二人已经回到了冬捺钵营地,入了宫帐,并且召集了身在营地的大辽知南枢密院事耶律俨和北枢密院使耶律阿思以及北府宰相萧兀纳三人议事。
大辽第一掷骰子高手,知南枢密院事耶律俨(他本是汉人,姓李,赐姓耶律,他的知南枢密院事就掷骰子赢来的)曾经多次出使西夏,认得梁太后这个疯女人,所以很快就确认图上的女人就是梁氏。
“陛下,梁氏投宋当是为形势所迫,我朝若能迫使宋国休退兵马,一定可以阻止梁氏归宋。”
首先提出意见的北府宰相萧兀纳是耶律延禧的老师,极受耶律洪基的信任,而且也能提出一些真知灼见,他:“若不能迫使宋国退兵,那就必须设法除去梁太后,同时支持夏主乾顺亲政。”
“老师,”耶律延禧却不大喜欢曾经全力保护自己免被耶律乙辛加害的老师,总喜欢和老师唱反调,这次也不例外,“若除去梁太后,夏国还有何人可以与宋朝对抗?”
“没有了。”萧兀纳摇摇头道,“梁氏与宋国大战十三年,已经让夏国民尽财穷,便是不除了她,夏国也无力再和宋朝相抗。”
萧兀纳之所以如此主张并不是因为糊涂,而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将阻卜和女直视为大辽的心腹大患。在他看来,辽国是不可能被宋国灭亡,只可能亡在女直和阻卜手中!
所以宁愿放弃西夏,也不能忽视阻卜和女直的威胁!
掷骰子高手耶律俨也附和道:“大王,如今北阻卜战事迁延,生女直又蠢蠢欲动,我大辽是不能和宋国持久相斗的。若助夏伐宋,国家就有可能陷入灭顶之灾。若逼迫梁太后,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弭夏国投宋之祸,实是唯一之选。”
他是燕京人,家族产业都在燕云,而且又是汉人,自然不愿意辽宋开战了。而且他也知道,辽国的南京道这些年因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已经到了民难以聊生的地步,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对大宋的长期战争。
耶律洪基问:“可是要如何除去梁氏?”
大辽皇帝其实早就有了决断,他这个人一向亲宋,而且年纪又大,特别不愿意挑起一场自己有生之年都不可能结束的战争。
“陛下,老臣可以带兵数万,以援夏为名走一趟兴庆府。”
请命的是北枢密院使耶律阿思,他是耶律洪基最信任的老臣,年纪比耶律洪基还大一些,今年已经过七十了,不过还是很会和稀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