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漫步歌神路 > 第七十二章 词曲唱编

第七十二章 词曲唱编

作品:漫步歌神路 作者:李天佐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第七十二章词曲唱编

    在主持人报幕之后,先于孙云登台的,是一个提着二胡和椅子的姑娘,宽屏方圆脸约莫还有些婴儿肥,稚嫩的模样一步步走到接近舞台正中央的位置,才放好椅子,坐下去摆开架势。

    这一坐,倒偏颇有几分熟手的气场。

    自然而然地,幽幽的二胡声飘荡开来。依然是毕文谦交给孙云的编曲,但这一出手,似乎就把毕文谦爷爷在江州预赛时的水平给比了下去。而随着二胡声,一身灰风衣的孙云慢慢走了出来,脚步间仿佛风尘仆仆的感觉。

    过门演奏到头,孙云也正好抵达舞台中心。

    “寻寻觅觅,在无声无息中消逝……”

    哀伤的歌声让空气变得更加寂静,不时点缀着的琴声衬托着氛围。

    与在江州时的心态不尽相同,毕文谦不仅细细对比着孙云和其他歌手的表现,也思考着这首歌与其他参赛的歌曲的不同。

    上辈子在做论文的时候,刘劳模被毕文谦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而后努力歌手的典型而关注过。所以,他对这首歌背后的细节比较了解。在“历史”里,《来生缘》是刘劳模在而立之年左右自己填的歌词,而旋律,却是一个在抗战爆发时出生于香港,在内地成长多年,而又移居香港的作曲家的手笔,这样的歌,对他老人家而言,更像是试牛刀的兴致之作。大约,他现在还没有去香港,而是在京城的各个音乐学院教书吧……也不知道他现在有没有留那飘飘长须,头发现在是富裕还是已经地方支援中央了……

    相对而言,这首歌的歌词,在90年代初期的香港流行音乐里,倒也挺不错,刘劳模作为一个作词人的水平,很多年里都远强于他作为歌手的水平,但在万事捧为先的时代背景下,却是仿佛被媒体和普通人给忽略了。而这曲子,算是内地培养出来的老一辈作曲家在接触了几年香港流行音乐后交融而得的结果。

    也许,就是这几年的接触,让这首曲子既有着一些香港流行音乐的气息,同时又和二胡的格调格外契合。正是这些,让这首《来生缘》的整体气质与其他歌手唱的歌有着比较明显的风格差异。简单地,虽然“历史”上创作于91年,和现在只有5年的距离,却和青歌赛的多数歌曲有着将近一个时代的区别。

    “痛苦痛悲痛心痛恨痛失去你……”

    将近二十年的舞台经历,让孙云在台上挥洒自如。同样是立在话筒前,有些歌手像一棵坚硬的木桩,孙云却有着丰富的细动作,每一句歌唱的情感都牵引着她的神态,也牵动着观众的情绪。

    一曲罢了,孙云俯身朝观众席鞠了一躬,然后拉起了侧后的二胡姑娘的手,和她一起又对观众席鞠了一躬。

    这个动作,让毕文谦有些马后炮的惊讶——孙云到底是从哪里请来的才啊!看样貌,差不多也是高中生吧?给这么一首情歌伴奏,不仅基本功扎实,其中的情感也颇为到位,到位到毕文谦全程忽略了她!

    鞠躬之后,姑娘拎着二胡就先下台了。孙云虚指着她,向观众们介绍道:“感谢宋菲朋友为了和我配合这首歌,这几的废寝忘食!谢谢!”着,她又对着姑娘的背影鞠起了躬。

    此时,演唱已经结束,现场却依旧保持着沉默。忽然,有人开始鼓掌,旋即燎了原。

    孙云笔挺地立在舞台中央,微笑不语了。

    “唱得……”毕文谦身边的草根儿评论家动容着忍不住开了口,却似乎找不到可的词汇,终于只总结成了一个字,“好。”便默然不语,紧盯着电视机。

    良久,掌声渐息。

    第一个发言的评委,是郭淑贞。

    “孙云同志,你唱得很好。但我有一个问题:这首歌,你为什么这么唱?”

    这样宽泛而模糊的问题,作为评委点评阶段,比赛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孙云迎着郭淑贞的目光,咬了咬嘴唇:“这首歌……我只是力求从心顺意而已。”

    “从心顺意?”郭淑贞沉思了一瞬,似乎不太满意,“可以详细一点儿吗?”

    “……对不起,郭老师。”孙云微微摇头,“我真的不清楚。”

    这使得郭淑贞愣了一下,她皱眉思索了几秒:“孙云同志,我不是想挑你的毛病,而是希望一起讨论讨论。”大概是见孙云没有接腔,她继续了下去,“前段时间的一次机会,我和你的儿子有过讨论,他指出了我在唱一首歌里的不足之处。今听了你的演唱,我觉得你在那个方向上处理得很好。”

    电视机里的郭淑贞得诚恳,电视机前的毕文谦囧囧有神。

    这个郭奶奶当真是心直口快,在这样的场合居然这些……

    孙云却仿佛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郭老师,我儿子在谈音乐的时候有些固执己见,如果他了什么犯冲的话,请……”

    “别!我谈音乐的时候也喜欢固执己见。”郭淑贞目示了一下和自己坐一堆的评委们,“这个,在座的不少朋友都知道。”

    见她不似作伪,孙云松了一口气,脸色也更加诚恳了:“郭老师,我想,您可能误会了。我儿子对于音乐的看法,并不是我教的。相反,我刚才唱的这首歌,是因为我唱不好别的歌,儿子他为我着急,才根据我和我爱人的一些往事,专门创作出来的。他只是告诉我,只要我自己唱得顺心了,就足够了。而现在,您所听到的,就是我琢磨的结果。”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脸色微红,“如果要我演唱技术,我真的不出来什么东西。如果要我每一个细节我所联想的事情,那就牵扯到很多我的个人经历了,那不清楚……而且,这里是直播啊!”

    郭淑贞讶然:“你是,你唱的这首《来生缘》,是你儿子写的?”一问完,她就偏头朝王富林的位置狠狠瞧了一眼。

    “嗯。”孙云点点头。

    “好吧,我知道了。”郭淑贞笑了笑,算是结束了自己的问话。

    之后,评委们给孙云打了一个仅次于苏虹的分数。

    听着身边的电视观众散场时不住的讨论,毕文谦默默回了自己的房间。

    这一届青歌赛正式开赛以来,受到的关注就越来越强。也不知明的报纸上会不会出现什么论调。

    过了约莫半个时,黎华打开了毕文谦的门。

    “歌写得挺好。阿姨也唱得不错。”黎华一边欣欣地笑,一边给自己倒水,“现场的人有不少觉得阿姨更应该是最高分。”

    毕文谦倒不以为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吧……等等,你今去了现场?”

    “有阿姨出场,而且听那是你写的歌,我都还没听过,自然要去了。”黎华喝了一口水,握着温温的玻璃杯,用脚把身边的椅子勾过来,豪气地坐下,眼睛直盯着毕文谦,“对了,你爸爸和阿姨是怎么认识的?”

    “我妈过,‘这事儿不能得太细’。”毕文谦惟妙惟肖的口吻把黎华逗笑了,“你真要想知道,我也只能,他们是在珍宝岛前后认识的。”

    “哦?”黎华扬着声调,约莫脑补了一阵,突然大笑起来,耸着眉,“你今年十六岁……好像……这事儿还真不适合得太细。”

    “徒弟!”毕文谦撅起嘴。

    “好好好……不提这个,不提。阿姨也不普通啊!”

    黎华依然没止笑声。

    毕文谦拿她没办法,只好转移话题:“黎华,这几有时间的话,找找今给我妈伴奏二胡的姑娘。”

    “姑娘?”黎华想了一下,“人家可不一定比你哟!”

    “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既然要开唱片公司,你就最好和她打好关系。”

    听毕文谦这么一,黎华也敛了容。

    “为什么?”

    “因为,她水平很扎实,很年轻。换句话,物美价廉,而且很可能充满潜力。”

    “就因为这个?”黎华微微后仰,靠着椅子,喝着水,“细一点儿,我也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吧?”

    “你这是逼我开嘴炮啊?”

    “嘴炮?”黎华琢磨了一下,咯咯地笑,“你开的嘴炮可不少。”

    毕文谦继续撅了一阵嘴,才开始解释起来。

    “一首常见的完整的流行音乐,大约可以划分为歌词、旋律、演唱、编曲四个部分,简单地,就是词曲唱编。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艺术积累的先决条件是物质技术的突破。也就是,如果没有物质基础的支撑,一门艺术是不可能在传承中逐渐成熟而达到繁荣的。具体地,流行音乐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如此。”

    “哦?”黎华前倾了身子。

    “我们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是《诗经》,风雅颂勾勒而记录着时代的面貌。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春秋时代发明了用竹片和木片做的简书,人们可以记录的文字数量不仅超越了商代的用龟壳和兽骨做材料的甲骨文,同时也满足了记录流行音乐歌词的基本需求。到了汉朝,纸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可传承文字的规模,所以,有了《汉乐府》。同样的道理,雕版印刷逐渐成熟运用的唐朝,让我们的祖先在歌词这一块儿的造诣到达了巅峰。”

    “而旋律则不同。虽然自古以来,前人就有过很多关于旋律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了不少深刻的道理,但往往都是泛泛而谈。我们都知道古人追求哀而不伤,但对于没有直接体会的后人来,很难明白这种境界为什么会被推崇。上千年的古代史,流传到现在的名作佳曲,相比歌词的数量,简直是沧海一粟。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那时候的人并没有发明一种能够记录传承旋律的足够优秀的技术。直到明朝,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旋律的发展,才奠定了基础。从此,欧洲的音乐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而不幸的是,与此同时,我们中国却正陷入文化倒退的满清王朝。几百年的此消彼长,到现在,造成了我们中国在旋律这一块总体落后西方很多的现状。”

    “至于演唱,那就更晚了。直到留声机发明之前,人们无论是自己练习还是学习别人唱歌,都不具备反复对比的物质条件。也就是,声乐水平的快速发展,是从留声机的大规模使用开始的。距离今,不过半个多世纪,不到百年。那些岁月,前面一半是旧中国的屈辱史,后面一半是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建设史。我们可以进行的探索和积累,整体来没办法和那些发达国家全面比拼。”

    “最后,编曲,或者叫伴奏,有些老师喜欢称为配器,如果细细琢磨的话,编曲和配器有细微的区别……总的来,编曲水平的发展既长又短。它长,是因为编曲和旋律有共通的基础,十二平均律发明以来,编曲的水平就可以慢慢传承积累了;它短,是因为对于往往涉及很多乐器的编曲来,十二平均律太过基础,就像简书对于歌词的支持一样,力有不逮。我们在申城唱片公司的时候,你也许见过,从外国引进的最先进的,由电脑控制的4轨立体声录音设备。多音轨的技术,就像雕版印刷一样,将会在物质上支撑编曲水平的发展。”

    没错,雕版印刷。而那类似活字印刷的雅佳采样器,好像就是今年在日本发明的吧……

    “也就是,在编曲这个方面,我们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起步虽然有差距,但相对来,差距并不太大,我们正赶上了物质技术不断突破更新的时代,只要我们好好发展,是最可能最早走在时代前列的。”

    “所以,我们需要艺术家参与进来,不仅是作曲家,演奏家也需要!特别是这种年轻的演奏家,她有更多的可能性!作为一个有前途的唱片公司,拥有一个有活力的创作团队,是必须的!”

    侃侃而谈到最后,毕文谦就差挥舞双手了。

    黎华却只先呵呵地笑:“她?演奏……家?”

    然后,她沉思了很久。

    “好吧,我相信你的话。”终于,她把杯子放回靠墙的柜子上,慢慢站了起来,“你的眼光倒毒。那个拉二胡的妹妹,叫宋菲,是宋国升的女儿。有宋老师在,她大概不敢自称演奏家。”

    宋菲!那……大约就不奇怪了。等等,不对……

    “你这么清楚?”

    “阿姨在京城可不认识什么二胡演奏家。”黎华淡然地笑,无形装逼道,“我脸面,那些有名的艺术家我也请不动,而且他们也不一定有时间。但听宋老师有一对从练习二胡的女儿,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就以唱片公司的名义,请了其中一个帮忙了。”

    (ps:这方面,以后大概不会写得过于详细,不然……可能就会枯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