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唐朝地主爷 > 第九十二章 修路开始

第九十二章 修路开始

作品:唐朝地主爷 作者:星空没有云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第九十二章   修路开始

    三万九的灾民,南皮先截留了一部分,还有三万人被送到沧州城。花了半日,十户一组,一万灾民登记造册,被里长领了回去。另外的两万,简单做些调查,发了口粮送到海兴和黄骅。

    翌日,修路工程不声不响开始了。

    从沧州城南门开始,分出两个方向,一个去南皮,一个去海兴。原来已经有的路,填了坑,去了苞,再夲实路基,用砖石铺就。一般的路上,最重的车也不会超过千斤之重,所以一般的红砖就能很坚固。

    原来没有路的,遇水搭桥,遇山绕一下。既要尽量的多联系乡镇,也要尽量节约路程。

    大工程启动之时,领导照例是要视察一番的。徐清在城外边住了一夜,次日还没亮,穿上便服,带着几名随从一路看过去。

    但见远处太阳的红彤彤,照着大地,照着田野。每行不远的路,就能看见数十名光着膀子的汉子在路上忙活。此时已过中秋,气不太暖,大家可都是冒着陡峭的寒风在路上干活。

    见这这一幕,徐清心底有些感动。多难兴邦,殷忧启圣,我华夏自古多难,但也铸造了华夏百姓不屈的个性。

    徐清看着这热火朝的一幕,心底感慨,对随从点点头道:“这很好嘛,本官一会要去看看民工早上吃什么?”

    以往接济灾民,能有一日一餐就不错了,只要饿不死就往死里饿。而徐清搞的以工代赈可是保证了包了三顿,堪称业界良心。

    在徐清看来,这修路做工,那辛苦更甚于耕田种地,吃得不好不要紧,修出来的路人踏几步都烂,这就白费了功夫。徐清要修一条“新十年,旧十年,修修补补又十年”,至少管三十年风吹日晒,人走马踏车撵的好路。

    走到一处集子旁边,见到集子里的农民才带着锄头出门。这时候粮食快熟了,要赶紧去晒田,做最后一次增收努力。徐清的随从去找来里长,暗中对里长,大的官来了,然后晃一晃公文。里长不疑有他,恭恭敬敬迎了出来。见着徐清立即拜:

    “拜见上官,上官进来喝口水吧?”

    徐清摇摇头道:“不忙,先带我看看民工吃的什么。”

    里长笑着道:“今日吃黑面蒸饼,黑面烤饼,一人蒸饼一个,烤饼两个。”

    黑面比白面差多了,是粗加工的粮食,也是老百姓最普通的吃食,也就是,灾民和普通百姓吃的一样。但这样的饭,已经是比其他灾区的官员好了不知多少倍了。

    里长继续道:“这是白吃的,中饭加一碗汤,晚上的饭我们不做,和工钱粮一起发给民工自己带回去。”

    徐清又问:“那民工干多长的活?”

    里长道:“五更起来干活儿,太阳出来就吃饭,吃了饭给他们屙屎的空挡,中午歇个把时辰。晚上歇得早,太阳红了就散工。”

    徐清点点头道:“很好,你民工的事,这些民工都在干什么?”

    “是,”到修路的事,里长眼睛放光,脸上是神采奕奕:“他们正在整地,这修路前要先将地上的草皮除去,在坑坑洼洼之处需填补整齐,民役们方可打石硪夯实。自有人烧砖,拉砖过来和湿泥码上。太阳晒三,这路就邦邦硬!”

    “上官请随人一看。”

    徐清跟着里长来至路边,凑近了看。

    此时民工正埋头苦干,各个汗流浃背。太阳一出,照着民役们油光发亮的赤铜色肌肤上,透着一股阳刚之美。

    十几名民工在一大圆石盘的四面穿上绳子。穿好绳子后,八名大汉就各持绳一端。

    里长上前道:“要行硪了,上官心些。”徐清知道这几百斤大石举起,一不心可很是危险,于是退后了几步。

    但见行硪头子咳了几声,持硪的八名大汉各自弯腰曲背,手把硪杆,准备起硪。

    “我给大家吼两声!”大汉们喊道:

    “嘿呀嘿!”

    嘿地一声后,石硪重重砸实在夯土上。

    “正月里,正月正。”众人跟着道:“嗨扬嗨。”

    硪头又唱:“白马银枪罗成。”

    众人:“嘿呀嘿!”

    “一十二岁打登州,打罢登州救秦琼呀!”

    “嗨扬嗨!”

    众人一呼,三四百斤的硪高高举过头顶,然后朝地上的夯土砸去。每下石硪落地,三丈之外的徐清都觉得地上震了一下。

    硪头喊硪时豪迈,也不时几句笑话,惹得众大汉哈哈大笑,河工活极辛苦,众人能苦中行乐,就苦中行乐。

    众人边行硪,里长见徐清看得入迷,便向徐清解释道:“这夯土打实之时,再盖新土,层层泼水打夯,每虚土一尺夯实为七寸,我们打至六寸,最后以锥子竖着扔下去,以不漏为断。”

    徐清略有所思,他记得宋人李诫的《营造法式》有曰,每虚土五寸夯实为三寸便是结实。而这里一尺虚土打至六寸,而不是七寸,真乃实在。便对里长夸了几句,赏了一吊钱。

    河滩边仍是一片取土行硪之声。

    太阳上来了,阳光变得刺眼,这时几十名农妇提着装着黑面蒸饼,黑面烤饼的箩筐来至堤路边。但见箩筐沉甸甸,蒸馍烤饼如山般堆着。后面几个半大孩子抬着汤水,还有一桶桶汤水。

    徐清起意,走至两名装汤的孩童前,拿起盛汤的马勺往桶里一搅,但见油花和葱头在汤水面上翻滚。亲自尝了一口,有些清汤寡水,他对里长道:

    “干苦力活的人,都喜欢吃咸,这汤淡了。”

    听徐清这么,两名孩童都露出了畏惧之色,他们见里长都打颤,看见让里长打颤的人更加就不得安稳了。

    里长道:“人明白,一定改善。”徐清点点头,然后温言对两名孩童:“端下去吧!”

    看了一,各点的行进速度差不多一半里左右,这还是烧砖采石耗时间的原因。只要灾民安心在这里待上六十,那徐清就能造出来三千里“标准化”公路!

    其实,要不了那么多公路,而且沿途也没有那么多乡镇作为修路点。还有一部分灾民,被去沧州各处开荒造田,修渠造坝。

    之前徐清最担心的,就是灾民们会不会不接受‘以工代赈’和‘以工付租’,闹出什么事端来。如此非常时期,赈灾之事最大,一个不好,就是鸡飞蛋打。怒人怨,就是皇帝也保不住徐清。

    直到这会儿,看到大部分人都平静的接受了安排,他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甭管他的计划多高明,规则多严密,首先得玩家都接受他的玩法才行。

    好在这年代的老百姓还是很淳朴的,作为灾民更是心翼翼,对于官府的安排,只要不太过分,都会逆来顺受。

    海兴和黄骅也陆续接收了灾民,按计划利用这一批廉价劳动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起来。只是,这几万灾民是有优有劣的。有的人强壮,自然有人老弱,有的人勤劳,也有极个别混饭吃的。

    之前赵璐在南皮截留了一部分人,全都是全家全口的人,身体壮,力气足。后来又经过了秦时的选择一步步下去,到海兴的时候,就只勉强剩下几千人可用了。剩下的还有老弱病残,孤儿寡母,都做不了什么事,只能吃白饭。这些人,足足有三千。

    海兴县令燕苦也不老实,又把这三千做不了事的送回了沧州。

    徐清头再一次痛了。

    这三千人,主要是在风灾中失去亲人的孤老伤病。这些人没有劳动能力,又没人愿意接收,必须要另加对待,不然只有死路一条。

    这时还是詹增给徐清写了一封信,才让徐清有了办法。

    原来,隋朝时,地方上有生、老、病、死四大官办慈善机构了。分别是慈幼局、养济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只是隋末大乱,这些次要机构都已经遭破坏了。

    这四大慈善机构由官府所办,委任素有名望、亦有爱心者为负责人。慈幼局负责收养孤儿,养济院负责老而无子,又不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安济坊则负责治病救人,还有终极关怀,治不好的那种,就由漏泽园负责埋葬。

    这时,徐清想到了沧州商会。让商会出一部分钱,官府出一部分钱,把四个慈善机构的名称都加上“沧州商会”四个字,分别让商人担任了负责人。

    商人们难得有一次脱下“奸”字牌,穿上“义”字衣,故而也算踊跃。

    三千个人里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只是那些孤儿是有用的,他们自己家没了,如果能让他们就在沧州,那可是平白增加几百户人口呢。从这一方面来,孤儿们比起别的灾民更有价值。

    其次就是老人和病人了,当然,其中还有上百个“赖子”。老人被养济院的人领走,去看一看家院,守一守鱼塘,给他们一份活儿,一碗饭。

    病人暂时放到安济坊里头,活不要他们干,只要他们不传染疾病,徐清就对他们千恩万谢了。最后,剩下赖子。这群人是死活不肯干活儿,又想白吃白喝的。平日在家乡,他们就是偷鸡摸狗,游手好闲之辈。对于这些人,徐清也很无赖,只能把他们的口粮一减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