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染血的南阳
南阳除了东部与豫州的交接地界有险可守之外,其他地区基本都是一马平川的易攻难守之地。
朱儁一直依仗东部城池抵抗豫州黄巾,而现在北线被突破,这让整个南阳都暴露在项羽的铁蹄之下。
南阳大大的县城有6座,汉军总兵力只有近14万大军,而两路夹击的黄巾却有0万。
为了防止被黄巾逐个击破,汉军自然不可能县县留兵把守。
项羽本以为汉军会集中防御少数坚固的大城,战略性的放多数县城,毕竟这是应对两路夹击的最好把办法。
而一旦汉军真如此的话,那些县城也就成了项羽的战略补给地,所以项羽才不担心粮草的消耗,可他没想到这比自己想的还要顺利。
“报,卢植朱儁并没有合军一处,如今卢植军大部都龟缩进了宛城,而朱儁则领军推往了武关。”
武关是关中的南大门,万一出现个意外的话,这个关中都会动荡。
朱儁退守武关的消息,并没有引起黄巾众将的怀疑,毕竟大汉肯定更怕三十万黄巾进攻武关。
“什么?卢植军竟将大半兵马都收缩到了宛城?”
项羽没想到卢植竟有这么大的决心,这是要在宛城跟自己死磕的节奏啊。
冷兵器战争时期,冬可以是个禁区,一旦到了这个时间段就必须息战,而上次停战也是气候的原因。
如今已至十一月,气温越来越冷了,而宛城城高粮足,守军也很是充足,显然不是那么好打的。
继续拖下去的话,到十二月气温彻底降下来,那项羽就只能等来年再南下荆州了。
项羽原本也没准备一次就拿下荆州,可随着秦昊被擒后战事越来越顺利,项羽难免也起了骄纵之心。
没有秦昊的汉军果然不堪一击。项羽心中如此认为。
项羽想在休兵前,将战线推移到南郡,而坐拥富饶南阳的他,这个冬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充实力。
宛城是南阳第一坚城,也是南下南郡的第一座大城,卢植若是赌死在宛城的话,项羽就不可能在入冬前全据南阳。
“宛城内有我们的人手吗?”项羽皱眉问道。
言下之意自然是想要通过战争之外的手段打击汉军。
张良想也没想,直接答道:“宛城是太平卫的一个据点,城内有五百人内应。”
“能在我军攻城时打开城门吗?”
张良略作沉思后,摇头道:“卢植也怕有内应里应外合,所以为城门防备的极严,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项羽的眉头顿时皱的更紧,可张良的下一句话就化解了他心中的忧虑。
“我军在城内的势力虽夺不下城门,但烧汉军的粮库还是可以办到的。”
汉军的过冬之粮若是被烧的话,到时就也只能放弃宛城另守它城,而准备不足的其他城池,又如何抵挡得了项羽军的进攻?
“一定要成功,绝对不允许失败。”项羽一脸严肃的对张良道。
“明白。”张良轻轻地点了点头,不过语气却极其坚定。
“传令下去,全军兵分三路,每路十万大军,以最快速度将宛城周边的城池悉数拿下。”
朱儁撤往武关之后,项羽也已和隶属张良的十万豫州军成功会师,如今南路黄巾已有整整三十万。
为了尽快拿下南阳,项羽甚至亲自领军攻城,而除宛城以外的其他城池中,也只有联合起来世家的私军,又如何能抵挡项羽的精锐之师?
面对黄巾这帮专门来抄地主家的强盗,南阳世家自然都理所应当的联合在了一起。
南阳不缺人口,世家又不缺钱粮,而底层百姓虽拥护黄巾,但面对能直接到手的利益时,平民哪坏管得了这么多。
很多百姓都响应了世家的号召,加入了抵抗黄巾的守城队伍。
可项羽麾下的精锐,哪是这些临时拼凑的军队能抵挡的了的?
黄巾军一般只发起一次冲锋,世家联合军就立马溃不成军,而后就是成批的投降。
这些贫苦百姓也是被利益所诱,可面对无法战胜的对手,又哪会继续为世家卖命?
短短三,黄巾南路军攻破了南阳十座城池,可奇怪的兵力却不降反增。
十城平均每城为黄巾提供了近五千的降兵,如今黄巾总兵力已即将突破三十五万大关。
十一月四日,宛城那边又传来了好消息。
“报……宛城粮库被我军内应焚毁,宛城如今已经人心惶惶。”
“太好了,简直助我也啊。”项羽开心道。
作为烧粮总指挥的张良,却并没有项羽的喜悦,反而眉头微皱了起来。
张良总觉得这一路攻伐有些过于简单了,简单的就像是被人设计好的死的。
百家至今没有行动,是有阴谋还是有后手?亦或是我多疑了?张良心中暗道。
项羽没有张良那么复杂的心思,如今形式大好,他自然要扩大战果。
“传令,调十五万大军,呈围三缺一之势围困宛城,卢植若是突围,暂且不必理会,任其突围就是。其余二十万大军继续攻打南阳,本将这次要屠光南阳世家。”
项羽一句话就决定了南阳世家的命运,原本一直为荣的财富和土地,如今却成了南阳世家的催命符。
在项羽的命令下,二十万黄巾将反抗的南阳世家全部屠光,顺从的也被抄家夺地,而世家和相关人员,总共近五万人员死于这次屠杀。
项羽用最为血腥暴力的手段,强行在南阳推行了《国田亩制度》。
而直接收益的百姓自然是欢呼雀跃,都在家静等着黄巾的招兵令,只要招兵令一出百姓肯定群起而从之。
项羽并没有下令征兵,因为收编二十城的俘虏后,黄巾南路军总数已经突破了四十万。
对于攻略荆州而言,四十万大军戳戳有余,若是继续征兵的话,从南阳世家那强抢的粮草可就不够用了。
当然,作为人公将军的张良,也不可能同意项羽继续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