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议开始往一边倒的趋势发展,文官武将都认为子应该从善如流,做出利国利民的决定。
鼓噪的兵丁提出了条件,皇帝总不能装聋作哑,他看向户部尚书程国祥问道:“程爱卿,军饷、军功赏之事可有眉目?”
程国祥苦着脸道:“陛下,户部恐怕连一成饷银都拿不出,臣以为还是请黄少詹事出城去军营给各路边军解释朝廷难处为妙。”
户部尚书其实很恼火黄道周的言行,认为那个成无所事事高谈阔论的道德君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毫不客气地给他上眼药。
文武百官一齐看向黄道周,同僚们戏谑的目光,把这位敢舍身取义的黄圣人瞧得直发毛。
黄道周不怕死,但是怕被侮辱,好友毕自肃由于欠饷被乱兵羞辱愤而自杀他还记忆犹新。
朝廷确实欠广渠门外的大兵粮饷和人头赏,他乃是士大夫如何能和一群武夫理论?万一那些草莽之辈一言不合动起粗来,黄道周岂不是自取其辱。
况且欠债还钱公地道,他还不占理,昨还如斗鸡般的黄圣人,今认怂了,低下头一言不发。
黄胜略施计就治了空谈误国的道德君子黄道周,但是黄胜不鄙视黄圣人,他毕竟是一个言行一致真正以死全节的高尚之人,值得尊敬。
舍身取义的南宋文丞相《正气歌》诗云“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他留下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大明灭亡之时有多少豪杰慷慨赴死?太多太多!反清复明前前后后长达二百余年,一直到满清末年最大的反清复明组织“洪门”依旧强大,就可见一斑。
洪门创于明末清初,以朱元璋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清末出了不少名人,国父孙中山就是最著名的一个,同盟会、兴中会、三合会、哥老会等等反清组织都有洪门的影子。
洪门是国民党成立的源头,是推翻清朝鞑虏的主要力量,对中国旧民主革命贡献巨大,洪门子弟为了灭亡满清出钱出力,出力的是国内会党,他们真的抛头颅洒热血,出钱的以国外华侨洪门会员最为踊跃。
反清复明其实成功了,只不过变成了反清复民国,因为孙中山认为中国落后的源头就是封建制度,所以他反清成功后并不恢复明朝而是建立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国。
虽然愚昧的满清侥幸夺取大明花花世界,大多数汉人卑躬屈膝做了奴才,但是汉民族的抗争根本没有停歇,多少英雄好汉倒在血雨腥风里,多少汉民族精英前赴后继,黄道周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四大文明古国灭亡了三个,唯有汉文明传承五千年,这其实就是汉文化的凝聚力,无论如何艰难,汉人总有许多执着的先辈心甘情愿成仁取义……。
黄胜采用阴谋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本着拯救亿万汉人,本着汉文明不被通古斯野人糟践的初衷做事,成大事不拘节。
现在离将要达到的目标越来越近,收民心笼络士大夫和官僚阶层正在进行中。
朝中十几位“战神”系大员心知肚明,指名道姓让黄道周去军营和兵丁交涉肯定是南王的计谋,只要不傻都能够看出来。
群臣都等着看黄道周笑话,没有一人帮腔。
黄圣人饱读诗书以直取名,也算得上敢作敢为之人,但是去和一群粗鄙武夫辩论朝廷该不该发饷简直就是送脸给人家打。
他自认为如此牺牲毫无疑义,红着脸选择了沉默。果然立竿见影,把跳得最凶的治了,接下来当然再也不会出现破坏和谐的声音。
成竹在胸的高第见黄道周终于消停了,出班坦言道:
“陛下,老臣昨日去南王军中磋商,陛下肯给南王藩属国正名,他同意归还大明信地海南岛。”
此言一出让太多去过海南岛的官员大吃一惊,因为他们都知道如今的海南岛根本不是穷乡僻壤,而是一个淌金流银的风水宝地。
朝堂上大臣们互相议论的嗡嗡声太响已经盖过了高第的君前奏对,连黄道周都侧耳细听。
高第大声干咳几声,嗡嗡声才渐渐地了。
皇帝闻听此言也觉得意外,他等着听下文,他早就得到锦衣卫、东厂探报,知道海南岛上如今工厂林立,老百姓安居乐业。
南王居然把他苦心经营几年的地盘拱手相让可能吗?
高第接着道:“南王有许多工厂在海南岛,完成往‘南华岛’搬迁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提出以每年十万银币租借海南岛十年,归还海南岛信地不是现在,而是十年后。”
原来如此,也理当如此,毕竟海南岛上确实有南王太多产业。崇祯听到这里,觉得南王答应归还海南岛应该确有其事,他微微颔首。
大明朝廷要的就是面子,南王如此做派大明的里子、面子都有了,马上有十几个重臣附议,请皇帝同意如此解决海南岛信地的归属问题。
随即上朝的文官武将都一致赞成租借海南岛给南王,连以黄道周为首的几个道德君子也认为这样处理善莫大焉。
以前琼州府朝廷收到的税赋根本达不到十万两雪花银,那里还经常发生叛乱,朝廷得到的税赋根本不足以用兵还要倒贴。
大明南王租借海南岛十年每年给高额租金,崇祯皇帝没有拒绝的理由,表态可以如此办理。
海南岛的问题谈妥了,高第还有好消息回禀子。
他继续道:“陛下,南王承诺,子如此厚待,他必然会为子报国仇家恨,他准备由陆路回师交趾,在南直隶江北、河南、湖广布置剿寇,以两年为限斩杀或者逮拿张献忠贼子。”
崇祯听到张献忠的名字立刻咬牙切齿,襄王、唐王殒命,祖坟被刨,这口气实在太憋屈,可是朝廷官军就是拿献贼没辙。
南王表态两年内杀了或者捉住张献忠,使得崇祯龙颜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