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铁骨 > 正文 第256章 工业革命(求月票)

正文 第256章 工业革命(求月票)

作品:大明铁骨 作者:无语的命运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几乎是从大明舰队抵达之后。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每一天都像做梦一样。

    对于张德来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一切都像是做梦一样,因为母亲是当地人的关系,对于大明的了解,他要么是通过父亲的口述,要么是通过母亲那些夸大的言语。

    在父亲的言语中,他知道了大明有多么的辽阔,多么的富饶,多么的美丽,相比于大明,这里根本就是一片蛮荒之地。而在母亲的夸张的言语中,他知道了大明是何等的让人骄傲,早在几百年前,大明的人们就乘坐着比岛屿还要大的船,来到了这里。以至于在这里许多传说都是与大明有关的。也正因如此,他才会为自己的身份而骄傲。

    他是明人!

    或许他的母亲是土人,但是他的父亲是明人。是真正的天朝上国的人。他拥有和那些土人截然不同的姓氏。当然他们的相貌也有所区别。

    尽管骄傲,但是因为生长在海外的关系。对于大明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因为他的父亲对于大明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对于他来说大明的事物,更多的带着想象。

    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大明那么强大那么复杂,却会被蛮夷所占领。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而这一切,直到十天前,随着大明舰队的到来,让张德心底的疑惑全都消失了,一切都消失不见了。

    现在对于他来说,再也没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了,他的眼中只剩下了一个名词,大明。

    “这可是大明的军队!”

    看着那些强壮、矫健的水兵,在那些土人少女们火热的眼神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这些土人少女的渴望,她们渴望着与某一个大明官兵发生一些关系,从而成为让邻居亲友们羡慕嫉妒的人。

    而对于张德来说,他却暗自寻思着,甚至他还和很多村里的少年一样,努力的学习着像他们一样说官话。

    这是大明的官话。

    这是大明的……

    这也是大明的……最后,就连同淡马锡也成大明的,成为了大明的租借地。随之而来的就是淡马锡的易名。

    南天门!

    这是现在淡马锡的名称,而这名字形象的表明了这里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是南海的门户,也是通往中国的门户。

    “你想当兵吗?”

    对于十六岁的张德来说,当面对那些穿着红衣的军官这样的询问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同意,选择穿上了红色的军装。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因为那诱人的军饷,更重要的是,对于当地人来说,那一身红色的军装,象征着大明。

    当然,还有那些带着异域风情的少女。看到他们时投来的火辣辣的眼神。那些少女们总是希望能够嫁给大明人,如果能是军人,那就再好不过了。

    所以,那身红色的军装,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当张德和几十名村里的青年穿上了大明的军装,开始在据点附近进行训练的时候,在分隔大陆与南天门的天门河畔,上千名随船而来的劳工——基隆海战后俘虏的战俘,开始在这里忙碌了起来,他们砍伐掉河边的树木,在河边修建起了中国式的市镇。

    码头、船厂、当然还有要塞,一点点的显见雏形,尽管简易,但是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也许几年之后,这里也许会成为另一个基隆,成为一个商船云集的繁荣之地。

    或许这正是中国人与当地的土著最大的不同。当中国人在那里辛勤劳作的时候,那些土著大都是懒散的在那里混着日子,他们永远不能够学会像中国人一样,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改变自身的生活。

    当然,土著人的这种惰性并不会影响到这里,毕竟最后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数是中国人,现在不过只是刚刚开始罢了。

    当一名年青的海军军官在南天门新建的衙门内宣誓就任南天门总督的时候,远在清河的朱明忠,并不知道,在数千里之外,有人以他的名义宣布对一块新领地的占领,不,是租借。是合法的,而且支付有租金的租借,只不过这种租借是永久的。

    现在,对于置身于工厂之中的朱明忠来说,他整个人正沉浸于对织布机的研究之中,对于已经成功复制出了水力纱机的朱明忠来说,他很清楚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为什么会成为工业革命的象征,是因为由于“珍妮机”的出现,它推动与此相关的织布、动力、运输等一系列行业发明和使用机器,从而揭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作为工业革命的,自动纺纱机不仅仅是解放了人的体力,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是促进了工厂的诞生,直接导致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出现,可以说,自动纺纱机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质变。

    就像现在的江北一样,已经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真正的工厂。尽管这些工厂和后市相比,更像是作坊。但毕竟这是工业的开始。

    但是仅仅只有纺纱机还不行,毕竟,随着扬州、江阴以及安庆等纱厂的建议,市场上的棉纱供应将会趋于饱和,如果不能够消化骤然增加的棉纱,那么势必会出现工业革命中最为荒诞的一幕——捣毁机器。

    另一个时空中,工业革命之初,曾发生过两次类似的行为,开始是因为手工纺纱工人害怕机器夺走工作,后来则因为棉纱过剩导致的棉纱滞销。珍妮机之所以成为象征,是因为它推动了一系列行业发明。仅仅只有纺纱机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发明一系列的纺织机械,建立纺织工厂,进而推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一个连锁反应。

    而第一步要做的是制作飞梭织布机。飞梭织布机结构简单,却可以几倍地提高织布效率,当然是朱明忠发展纺织工业的首选。同样也是推进这个工业链的必须。

    穿越前,虽说朱明忠并没有接触过纺织机械,但是作为一个工科生,对于纺织机械也有一定的了解,对飞梭的构造多少总了解一些。而有时候,这么一点了解,就足够把发明的时间提前数十年,毕竟,他不需要像历史上飞梭的发明者一样,用数年的时间,去获得的那些灵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那些历史上的发明家们已经把灵感告诉了他。

    不过尽管了解飞棱的构造,他仍然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设计出了飞梭织布机,毕竟灵感归灵感,设计归设计。而为了研制出飞梭织布机,经略使衙署的后衙甚至多出了几台老式的织布机,正是通过对老式织布机的研究,他才成功的发明了飞梭织布机。

    其实飞梭织布机并不复杂,飞梭织布机的关键是安装在滑槽里带有小轮的梭子,他在织机两边安装了飞梭箱,通过一个木制长木板,也就是轨道相连,每一个梭盒内部有一根水平的金属杆或是锭子,有一个皮带传感器或是皮结自行随着锭子滑动,每一个皮结上系着一根松松的绳子,这些绳子又由一根棍子或是清棉棒连载织机中央,而织工正是通过这根棍子或是清棉棒掌控着一切,织工只需要一只手就能使皮结滑动,带动梭子,而飞梭在轨道上自由穿梭,使得纬纱快速穿过经纱,这样,即使再宽阔的布匹,也仅需要一个织工就可以完成。

    只不过朱明忠所发明的并不仅仅只是飞梭,而是比其更为先进的水力织布机,相比于旧式的织布机,水力飞梭织布机不仅好用,而且效率非常高。

    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完全颠覆了这一个时空的纺织机械发展史,现在他所发明的这些纺织机械。远远比历史上同类的纺织机械更为先进。

    就像他所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实际上更类似于经过不断改进的螺机,既可以纺细纱,同样也可以纺粗纱。至于这台织布机,它是飞梭织布机,但同样也是水力织布机,它是以水力作为动力,而不像另一个时空中的飞梭织布机一样,使用人力作为动力。

    置身于纱厂新建的织布车间之中,看着十几名正织布的女工,这些织布机发出“唧唧唧”的声音,总会让人想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木兰诗。看着那被织出的宽幅的布匹,朱明忠的脸上带着笑容,这种宽幅的布匹,正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动力。

    正是它的出现,增加了对棉纱的需求,然后带动了珍妮机的发明,随后因为水力使用限制,直接导致了蒸汽机等机械被发明出来,最终,所有的一切汇聚成了四个字“工业革命”。

    现在,工业革命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已经基本在江北构成了一个基础,剩下的只是时间,需要时间去酝酿一切。随着棉纺织机器的发明、改进和使用,与此有关的工序也不断革新和机械化。如净棉机、梳棉机、整染机等,都先后发明和广泛使用这样,棉纺织工业整个系统都实现了机械化。

    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各工业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起到19世纪中叶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时间。

    “现在清江纺织厂,一共雇佣工人1240名,可以说,除了兵工厂、船厂之外,它已经是整个江北最大的工场,而随着织布分厂的建成,到时候,纺织厂的工人数量将会超过2000人……”

    作为纺织厂的总办,李凤勤毕业于清河书院,与其他的许多同学不同,早在过朱之喻主持书院之前,他就已经专心于实学,只不过没有名师教导,而在朱之喻主持书院之后,多次得到其称赞,在修建清河的土城时,作为基层主管之后他更是在那里充分发挥了他的组织水平,甚至出任纺织厂总办也是得益于在那里的表现,清河城墙的筑建,确实让朱明忠发掘了一批当地的人才,而李凤勤正是其中之一,

    “相比于旧式织机,经略所发明的水力织布机,提高了工效40倍。也就是说,待到400张织机完全投产时,仅此一厂的产能,就相当于16000张旧式织机,而且皆是幅宽三尺余的棉布,质量比之松江的棉布虽然稍逊,但却好于大多数土布,其质量均匀,但是其价格却颇为低廉,较之松江布便宜三成有余。”

    廉价这正是工业化生产的最大的优势,但是现在听着李凤勤提及“松江布”时,朱明忠立即想到了男耕女织的现实,尽管他很清楚,这些机制棉布在短期内不会给松江布造成冲击,但是他仍然颇为担心的说道。

    “相当于一万六千张织机,松江一带有多少张织机?想来不过十几万张吧,这布厂的规模,暂时要加以控制,要想办法避免棉布过剩,什么事情要掌握好一个尺度。”

    朱明忠并不是一个资本家,不能够完全用资本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或许男耕女织最终会被历史所淘汰,但在历史上这个淘汰的过程却是缓慢的。

    “经略,至少眼下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今年江北还算风调雨顺,自从经略主持江北之后,减免苛捐杂税,江北百姓无不受益其中,加之今年风调雨顺,这百姓手里有了银钱,自然会买布置新衣,所以今年棉布必定大为畅销。别说是厂布,便是松江布恐怕都需要购进几十万匹,才能满足民间所需。”

    作为纺织厂总办的李凤勤自然更了解市场的需要,而朱明忠只是略微点一下头,然后轻声说道。

    “所以,今年棉布畅销的话,百姓就会纷纷添置织机,到时候,这棉布势必就会过剩,到时候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