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一闪灯花堕 > 第九章 觉罗夫人

第九章 觉罗夫人

作品:一闪灯花堕 作者:西岭雪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如果说纳兰碧药是明珠大人最好的武器,那么纳兰容若便是觉罗夫人最得意的作品。

    15岁之前,爱新觉罗·云英,英亲王阿济格家的第五格格,曾经是多么明媚妍丽的一朵御苑奇葩啊。锦衣玉食,云砚湖纸,对于她来说都是最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看惯经惯,就算把天上的星星摘给她,也未必可以博她一哂。最奢华的享受,最完善的教育,汉蒙满教师轮班上课,一心一意要打造才貌双全的女状元。

    这还是庄妃皇太后的意思,说什么汉人有女驸马,曹大家,前明的公主从小就要学习诗文,连普通宫女都晓得红叶传诗,怎么见得咱们草原上的女孩儿就只会骑马弯弓,不懂得填词做赋呢?也要让那些汉人看看,旗人格格才是真正的金枝玉叶,天之骄女。

    而云英也生得奇怪,怎么看也不像是漠北女孩儿,倒像是汉家的江南女子。皮肤雪白水灵,吹弹得破,又跟着老师学了汉人的诗词,举止间就更有一种清雅不俗的气质了。

    那时,她的二叔多尔衮正是大清的摄政王,御玺在手,权倾天下,与太后的交情非同寻常,连后宫也出入自由,便常常带这个侄女儿进宫去给皇太后做伴。有时太后喜欢,便留下她在宫里多住几日,逢年过节,还令她当席赋诗,满宫的妃嫔、格格、太妃娘娘都赞她有才华,模样好,是文曲星下凡。

    有一次,懿靖太妃还夸赞说,她就跟唐朝的上官婉儿一样聪慧,而庄妃皇太后就像武则天一样识才重才。

    庄妃太后本来正笑吟吟地招呼格格们喝茶吃点心,听了这话,脸上勃然变色,却没有说什么。周围的人也就都静下来,只有哲哲太后浑然不解,还直问上官婉儿是什么人?

    庄妃太后便笑了笑,轻描淡写地说:是唐朝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儿。那上官仪犯了事,家里女人充入宫中做杂役,上官婉儿就在掖庭长大,能文善赋,学问比满朝文臣都强,后来就做了武则天女皇的文书,帮着看奏章拟诏什么的。后来女帝驾崩,皇位传给儿子中宗,韦皇后也想称帝,便用计毒死了皇上,让上官婉儿帮她拟诏。被临淄王李隆基杀进皇宫,斩了皇后还有上官婉儿的头,拥自己的爹李旦做了皇上。如今懿靖太妃把云英比成婉儿,可不算什么好兆头,也不知道是说英亲王将来会犯事造反呢,还是说我想像武则天、韦皇后那样后宫干政,要做女皇帝?

    这话问得这样明白,满宫女主就更加不好答话,连哲哲太后和懿靖太妃也都僵了脸,不知回应。那一次宫宴,最终不欢而散。

    这件事给了云英很深的刺激,但她并不反感懿靖太妃将她比上官婉儿,心里反而隐隐的有些喜欢。婉儿,那个才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奇女子,有美貌,有诗才,有谋略,有手段,她能以带罪之身,奴婢之属,而得到女帝欢心,位极人臣,考衡天下才子,是多么的不容易。虽然最终死于横祸,可是留名青史,不比那些一生碌碌的庸脂俗粉强出太多了么?

    当云英这样想着的时候,却怎么也不会料到,她很快就落得了和上官婉儿同样的命运。

    就在那年冬天,二叔多尔衮在山海关坠马而死,次年五月,顺治帝亲政,令诸大臣议多尔衮谋逆罪,并将英亲王阿济格下狱。

    还记得父亲被带走的那天,曾经抚着自己的头痛哭说:当年李闯攻进紫禁城的时候,明朝的崇祯皇帝手刃妻子女儿,曾对长平公主说:尔何故生我家?想来,我竟没有崇祯的志气,我不忍看着你将来受苦,却也下不了手砍下你的头。

    顺治八年十月十六日,皇上下旨令阿济格自尽,子女不是赐死,就是发配为奴,而云英则因为庄妃太后的干预,网开一面,免入奴籍,赐嫁侍卫明珠为妻。

    从此,云英的青春就在没有真正开始时便提前结束了。她的生命里,是捱也捱不完的多尔衮坠马而死的冬天,和父亲阿济格自尽的那个秋天,似乎雪不等化树叶便落尽了,风刚起时霜已经白了。她永远觉得冷,觉得冰霜四围,漫无边际。

    她常常在想,其实父亲阿济格离家之前是挥起了剑的,已经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了。自己在那一刻就已经死了,活下来的只是行尸走肉,是一场梦幻。

    生命中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富贵荣华,功名利禄,都只是瞬息泡影。

    只除了容若。

    容若也是生在冬天的,可那不一样,因为那个冬天再冷,容若的身子也是暖乎乎,沉甸甸的。当她第一次抱起儿子喂奶时,就已经意识到,自己这具死去的身体,居然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于是,自己也就跟着重新活了。

    随着容若一天天长大,再深的雪也还是有融化的一天,于是云英也就重新见到了花开。她借着儿子的眼睛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儿子哭的时候,她也重新学会了流泪;儿子笑的时候,她便再次展开了笑容。但所有的泪与笑,都只对着儿子一个人。除了容若,明府里再没有第二个人见过觉罗夫人的眼泪或笑容。

    后来,明珠带了侄女碧药入府,亲自调教,不但教她琴棋诗画,还请来南北名医教她养生炼药。容若想和堂姐一同读书,几次请求父亲,却都不获允准。

    觉罗夫人为了安慰容若,赌气说:你阿玛不教你,我教。

    于是,除了延师教习之外,容若每天骑射回来,便在母亲膝下学习诗文。云英教得很好,容若在十岁时已经能做诗填词,出口成章。

    可是,她教出了天下第一词人,却不晓得,那同时也是天下第一情痴。儿子不仅遗传了她的聪慧,更遗传了她的薄命。

    情深不寿。云英常常想,也许就因为自己无情,所以虽然薄命,却不至早夭。但儿子就不同了,他从小就是个多情的少年,小小年纪已经晓得对堂姐碧药一往情深,成亲后又对原配卢氏深情密爱。碧药的进宫,卢氏的夭亡,是两把插在容若心上的利剑,拔也拔不出。

    这许多年来,他带着这两柄剑,举步维艰,沥血行进。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几为愁多翻自笑,那逢欢极却含啼。”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瘦断玉腰沾粉叶,人生那不相思绝。”

    早在儿子写下这些断肠词句的时候,她就该预料到他的命运的。然而做娘亲的,又怎么肯相信诗中那些不祥的谶语呢?

    如果她知道,如果她相信,她可以改变些什么吗?她能阻止碧药的进宫,还是能挽救卢氏的命运?

    但是,她真是有过机会阻止悲剧发生的。

    早在容若十岁那年,明珠带着碧药来向觉罗夫人拜师时,她就不该应允。

    容若和碧药一直是分别居住,各自学习的。所以虽然同在明府里,却极少见面。但是那年容若的诗词初见小成,皇亲贵族无不夸赞。这使明珠上了心,特地带着碧药求教于夫人,让她也教碧药学诗,不仅是诗词,还有宫廷礼仪,御苑规矩,甚至庄妃皇太后的喜好癖习。

    这时候云英已经很明白丈夫的用心,庄妃太后现在已是太皇太后,但仍然把持后宫,一言九鼎。很显然明珠是要送碧药进宫,并且志在必得,要让她不但获取皇上的欢心,还要夺得太后的宠爱。

    然而云英对丈夫虽然没什么爱意,看在夫妻份上,毕竟也愿意助他一臂之力,况且多教一个学生对她来说又不费什么事儿,只当玩意罢了,便欣然受了碧药的头,多收了一个女弟子。

    从此,容若上课时,碧药便也一起受教。业余课后,两个孩子便常常结伴游玩,吟诗赋和。后来也时常有下人议论少爷小姐感情似乎太好了些,水娘也曾提醒她,说别看表小姐小小年纪,却已经懂得媚眼如风,撒娇狎昵,手段比大人还高明呢,还说亲眼看见冬郎和表小姐手拉手儿地在渌水亭边种合欢花,还一本正经地山盟海誓呢。

    觉罗夫人听了,也有些惊讶,也不是没想过碧药进宫后,冬郎会伤心,却仍然不当作一回事。她自己这一生中没有领略过爱情的滋味,便也没想过爱对一个人的伤害到底可以有多深,只以为是小孩子的一时兴起罢了,长大了,自然便会淡忘。

    她哪里会想到,冬郎竟为了这个,伤了一辈子的心。她生了儿子,教导他长大,培养他成长,却并不了解他,对他的生死爱伤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他命赴黄泉。白发人送黑发人,教她怎么样才能面对今后的漫长秋冬,独自苟活?

    沈菀自从搬入正房,住进觉罗夫人隔壁的抱厦,便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亦媳亦婢的位置上。早晚定省,嘘寒问暖,连夫人的梳头妆饰也都一手包办。

    明府规矩大,而且杂,满蒙汉的习俗夹杂着来,府里供萨满也供观音,腊八、小年、除夕、元宵、立春、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元、仲秋、重阳,逢节便过,按照满人的规矩每三六九都要吃火锅,可是江南的糕点又时刻不能少,还有专门侍候蒸年糕、花糕、摊枣煎饼的仆佣。

    就连衣裳头饰,除了明珠上朝时要穿朝服,在家时四季常服也都有一定之规,女人们却都是胡乱穿的。打觉罗夫人带头儿,旗人贵妇流星赶月的满头珠翠,蒙古女子骑马时穿的紧身小袄,汉人女子喜穿的百褶裙子,搭着绣花斗篷,高腰小靴,硬是好看。

    上行下效,府里的女人便也都有样学样,变着方儿打扮自己。官氏是终年穿旗服的,可是外面的大衣裳却常常蒙袍汉氅地点缀;颜氏为了混淆妻妾差别,更是有意地满汉服饰混着来,簪花戴银的,每天扮出不同的样儿来,最是把穿衣梳头当成第一件大事。

    难得沈菀自己虽是一般汉女打扮,却能体贴各人喜好。她原是行院里出来的人,最擅长察颜观色,做小伏低,对于脂粉之道比府中女眷另有一番见识,又能猜测觉罗夫人心意,常常于满汉搭配上有独到之见,深得夫人赞赏。且觉罗氏喜作双陆、弹棋之戏,从前只有容若相陪,府中别无对手。沈菀自小受教于清音阁,对游戏之道皆有涉及,虽不精通,然而天性聪明,一教就会,不久已经可以与夫人对奕了。

    最重要的,还是她精熟纳兰词,出口成章。当她抱着琵琶对着觉罗夫人弹唱一曲又一曲纳兰词的时候,夫人也就完全接纳了她。

    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

    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

    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

    ——《清平乐·发汉儿村题壁》

    沈菀唱得缠绵,觉罗氏听得凄婉。要知道,纳兰容若的诗词本是来自她的亲授,当娘的自然愿意看到天下女子对儿子痴心,而做老师的就更是得意于徒弟的功课得到众人赞捧。觉罗夫人虽然早知道容若已经名满天下,被赞为第一词人,可是那些贵妇人陈腔滥调的吹捧,又怎抵得过一个真正来自民间的歌妓的现身说法呢?

    她这是第一次听到儿子的词作被人谱了曲弹唱,不由一边听,一边问沈菀:“这词的意思你明白吗?”

    沈菀自然是明白的,却总是乖巧地摇头说:“字面儿都懂得,意思却深,请太太指教。”

    觉罗夫人便很乐意地指教了,也说词里的意思,也说词外的故事。沈菀这才发现,太太不喜欢聊天,却很擅于讲故事,满腹的经史子集,随口道来,煞是好听。

    她告诉沈菀说:汉五陵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唐五陵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都在长安、咸阳一代。所以五陵公子,便指的是京都繁华地那些轻裘宝马的少年。纳兰公子在词里说“输与五陵公子”,并不是说他不如那些纨绔少年,而是说他几度出塞,远离都城,把最好的时光消磨在绝塞边关的风烟寒雨里,只有在梦中才可以回到家乡的红楼,留恋花前。

    这时候沈菀便不再装憨,而是适时地提出一两点自己的意见,再趁机多问两句公子的细事。她对纳兰词太熟悉太亲切了,熟悉到可以举一反三,亲切到仿佛在剖白自己的心。她谦卑地请教夫人:“公子词里不只一次提到塞外,也不只一次写到汉儿村。他在《百字令·宿汉儿村》中说,‘榆塞重来冰雪里,冷入鬓丝吹老。’既然是‘重来’,可见常去。后面说‘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定知今夕,庾郎瘦损多少。’只是不大唱。如今提起,倒让我想起来,这个‘庚郎’的典故,也在公子词里常出现的,有一首,是唱得最多的,‘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以前只当作情词来唱,现在连上这首塞外词,才知道没有那么简单。”

    觉罗夫人点点头,说:“你知道把几首词连在一起来想,也就算聪明了。”遂又讲了个南朝梁国诗人庾信的故事,这庾信曾经出使西魏,却正值梁国被西魏所灭,致使滞留异乡。后来虽然也在北周做官,却因身逢丧乱,常怀故国,终生郁郁。夫人最后说:“人们看到‘庾郎’二字,就解作才子风流;实则这庾信原是屈子、苏武一流人物,远非寻常花间词派可比。”

    沈菀恍然大悟道:“以前姐妹们说起这句‘下弦不及上弦好’,只当情词来唱,还以为是说新不如故。如今说来,公子身在塞外,便有庾信之感,那么‘望里家乡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里说的家乡,和‘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里的愁思,都不仅仅是‘想家’那么简单,而指的是‘家国’之思了。”

    觉罗夫人见她一点即通,更加兴致盎然,说得也就更畅快淋漓,说着说着便说远了去,从公子的多次出塞,在塞边的来信,空怀一腔抱负却困囿于皇家侍卫的抑郁,一直说到英亲王阿济格在囚牢中的咒骂,还有金台石在火堆里的誓言。当觉罗夫人说着这些往事的时候,声音里没有愤怒也没有哀伤,只是娓娓道来,仿佛说着别人家的故事。

    沈菀有时候觉得自己走进的不是相府,而是一座迷园,住得越久,就陷得越深。叶赫那拉和爱新觉罗家族都有太多的冤屈和阴谋了,哪里还禁得住朝廷的隐秘?自己一个小小的清音阁歌妓,究竟是怎么样卷进这些偷天陷阱中来的?

    她分明已经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迷园的出口,确切地知道了康熙皇帝确有赐死公子之心,但公子却没有服下那丸药。那么究竟是谁下的毒呢?那个凶手,是在宫中,还是在府里?她一点点地窥探着那秘密,同时小心翼翼地包裹着自己的秘密。白天还好说,只要够警醒便不至于做错说错,但是到了晚上,就特别难捱,因为梦境是不受控制的。

    她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做噩梦。

    在梦里,和尚还是被扔进井里了,他原本长大的身体被泡得更加肿胀胖大了,因为中毒而变得筋脉乌青的皮肤,经水泡后泛出一层奇怪的白,还因为在井底久了,许多地方生了绿苔。他青光的头皮特别的圆亮,仿佛一直披裹着那夜的月光,杀人的月光。五官被鱼类舔食得模糊不清,十指露出了森白的骨节,眉毛眼睛都不见了,可是唇边那缕诡异的笑容却兀自存在,仿佛独立于面部,浮在尸身上。

    每次从梦中醒来,沈菀的心都跳得特别急促沉重,而且胸腔抽紧,仿佛空气不够呼吸了一样。她常常会分不清自己的所在,有时候会下意识地去摸一摸身边有没有棺材,纳兰公子的棺柩;有时又觉得还在后园通志堂里,甚至偶尔想起清音阁那张香艳的练子木玲珑透雕的月洞门架子床。然而不管她在哪里,和尚总是会如影随形地找到她,轻敲她的窗,推开她的门,或是扒着井沿拼命地往上爬……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莫名的腥气,经久不散。沈菀时不时就命丫头彻底地清扫一次房间,把被褥衣裳都拿去薰香,每天更换胆瓶里的插花,但总是压不过那股腥气。她问黄豆子闻到什么异味没有,黄豆说这屋子清扫得这样彻底,又薰得香喷喷的,会有什么怪味儿呢?

    沈菀疑心小豆子偷懒,怕自己让她再次清扫才故意撒谎。又在黄莲、黄芩来传话送东西时,特地问她们闻到了什么没有,黄莲说:“是香丸、香饼子的味儿。”黄芩却说:“不是香饼子,是药饼子的味儿。”两人争执起来。沈菀越发纳闷,确定除了她自己之外,那味道别人都是闻不见的,于是越发猜疑是和尚的鬼魂和她捣乱。她并不怕鬼,因为从来不觉得毒死和尚有什么错。他玷污了她的身体,还要追到府里来纠缠她,真是找死。更何况,她并没有亲手杀他,只不过递给了他一丸药。

    那是皇上的药,也是公子的药,不过是借她的手转给了和尚,那么谁生谁死,与她有什么关系?就算和尚变了冤魂厉鬼,要报仇,也该找皇上报仇,找不着自己。就算找自己,她也不怕他。

    但是她很害怕那股血腥气,更害怕自己会说梦话,会在梦话里吐露秘密。

    服侍的丫环婆子见她精神越来越不济,只当怀孕的人反应大,又看她一脸不够睡的样子,便拿香附子给她吃。然而沈菀一看到香附子,便想起那天晚上自己是怎么一边服下香附子,一边拿毒药给和尚吃的,越发搜肝沥胆地大呕起来。水娘纳闷说:“都六七个月了,按理说不该还有这么大反应才对,可别是吃坏了什么。”于是回了觉罗夫人,商议要请太医来诊脉。

    这却又是沈菀的一项大忌,生怕太医在脉息声中听出胎儿真实月份,拆穿了自己的谎话。于是只好半吞半吐地说自己是害怕,在园里住的时候常常会听见哭声,梦里又总见到些奇怪的面孔,故而睡眠不实所至。若说请大夫,不如请个有法力的神婆来压压惊安安神,或许就好了。

    觉罗夫人生平最厌烦这些神神鬼鬼的事,闻言道:“我一向不信这些事,你若是怕,不妨闲时往佛堂念念经,再在园里树下烧刀纸,倒是可以的。”

    沈菀果然听话,接连三夜由水娘陪着,在花园里化纸焚香,在渌水亭边烧,在通志堂前烧,也在井台边烧。

    黄裱纸被火烘得通红透亮的,眨眼功夫又变得灰白,一点点地脆薄萎顿,黯红的火星掺在皱褶里一闪一闪的,像眨眼睛的鬼,终于最后闪了一下,灭了,她用树枝划拉了一下,将最后的几点火种打散,忽地一阵风来,纸灰拔地而起,打着旋儿飞起来,越飞越高,一直飘到树梢上去。

    沈菀抬头望了一会儿,复低下头来又打了一下,眼泪便落下来,心底里由不得又泛起一句纳兰词:“清泪尽,纸灰起。”——真是什么都叫纳兰说尽了。

    烧完了,回来故意对觉罗夫人说自己好多了,睡得也实在,还是太太的法子灵。觉罗夫人觉得放心,原本也是不喜揽事的,便从此不再提请太医的话了。

    日昧月晦风摇影动间,时光飞快而不易察觉地流逝着。觉罗夫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沈菀的陪伴,每日早早晚晚只要她陪在身边,正经的两个媳妇官氏和颜氏反都靠了后。官氏乐得清闲,索性连夫人的餐单药谱也都交给沈菀打点,颜氏却有些冷落之意,对沈菀便不比从前亲热,只因沈菀一味小心谨慎,便也抓不住什么话柄,遂还兜持着表面和气罢了。

    这天早晨,觉罗夫人刚起来,便着丫鬟来请沈菀,说是要去湖边走走。路上,难免问起昨晚睡得可好,胎动了几次,又说:“算日子,下月就要生了,趁走得动,还要每日多走动几步。这样子生的时候会顺畅些,没那么受罪。”

    觉罗夫人难得说这么多话,沈菀一边强笑着含糊应承“谢太太提点”,一边暗暗发愁。她的肚子已经很尖很重,但是她的心事更重:按照她跟老爷太太说的日子,五月底怀胎,三月就该分娩了。如今已是二月,她编的谎言眼看就要戳破了,到时候拿什么交给相爷与夫人呢?

    “明开夜合”离花期还早,但是沿堤的柳叶都已经绿了,千丝万缕在风中微拂着,仿佛依依不舍。沈菀扶了觉罗夫人的手,顺着爬山廊一级一级,走到渌水亭上来。顺手折了一枝柳在手里玩弄着,恍恍惚惚地想,难怪离人总喜欢折柳赠别,果然柔软多情。

    两人在亭子里坐了,沈菀看着阳光在细波荡漾的湖面上折叠起层层粼光,有一只不知名的水鸟在水面上翩跹了一会儿又飞走了,岸上的柳条努力地垂下来,却与湖面总是隔着一搾之地。草木葱茏,让人不自禁地就感到雀跃。想起旧年渌水亭献舞的事,就像一个遥远的梦。拖着个这样笨重的身子,沈菀简直要记不起自己什么时候轻盈过。她试着伸出手尖虚比一比,连手指头也都圆胖起来,能把空气一戳一个窟窿似的。

    觉罗夫人看她比着个手指头对着空中戳戳点点,不禁问:“你做什么呢?画符似的。”沈菀一惊,微微醒过来,手指仍搁在半空里收不过来,便随手指着花树说:“太太你看,这才二月,怎么树上倒打苞儿了呢?”

    觉罗夫人本来也并不关心她在想什么,果然注意力便被引了开去,细细打量着说:“真的呢,真是有花苞儿了。离开花少说还有三个月呢,怎么今年花期这样早?”又走下亭子,来到桃树下看了看说,“这桃花的苞更明显,若是天气暖,再下一场透雨,只怕过不几天就开了。”

    说着,颜氏早打那头远远地来了,不等上前来便满面含笑地说:“太太好兴致,一大早就赏花来了。我去太太房里请安,听丫鬟说在湖边,还不信呢。说这么冷的天,近来太太又嚷身子不好,怎么倒吹风来了。就紧着催丫鬟取了披皮,特地给太太送来了。”

    觉罗夫人点了点头,也不答话,仍然盯着花丛,眼神专注而空洞,讷讷说:“不只是桃树,夜合花也打苞了,可是奇怪。”

    颜氏的话和笑容都被撂在了半空中,多少有些尴尬,然而对于觉罗夫人这充耳不闻也是经惯了的,便仍堆着笑,自己搭讪着将披风替觉罗夫人披了,又转到前面来系带子。

    觉罗夫人在花枝上看到了一枚蝉蜕,已经变成灰褐色,但还相当完整,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经过整个烈日炎炎的夏季,寒风萧瑟的秋天,以及大雪纷飞的冬季,一直存留到现在的。也许,是因为树杈的关系,那枚蝉蜕刚好位于枝桠的中间,可以保护它避开烈日、秋风、还有雪的倾轧,比它的肉身活得更久。觉罗夫人伸出手去,小心翼翼地捏起,想就近了细看,不料那蝉蜕一触即发,立刻便成了灰。她有些失落地说:“早知道,就不该多此一举。”

    颜氏更觉难堪,她的身量比觉罗夫人要矮些,本是踩在一块突起的石头上帮她系带子的。听了这句话,简直不知道是要继续系完好,还是下来好。

    沈菀已经从亭子上走下来,伸手扶住颜氏说:“奶奶小心。”颜氏就势下来了。觉罗夫人像是这才发觉颜氏的到来似,“啊”了一声说:“走了这一会子,倒饿了,也是吃饭的时候了。”

    颜氏忙道:“一早起来,奶奶就打发丫头来说昨儿着了凉,有些头重脚轻的,已经服过‘青黛散’,重又歇了,命我服侍太太。我来之前,已经吩咐丫头把饭摆在角门外惜花厅了。那边离厨房近,离这里也近,免得太太从这头走到那头,饭菜都凉了。”

    觉罗夫人听了,既不问官氏病情,亦不谢颜氏殷勤,仍是所答非所问地说:“过两日,就好熬桃花粥了。”

    沈菀不解道:“桃花粥是什么?”

    觉罗夫人便细细解说道:“每年桃花开的时候,取新鲜花瓣,在清水里浸泡半个时辰,加上粳米,文火煨粥,再加入红糖拌匀,最是香糯可口,吃的时候有一股子桃花的香味,很开胃的。过两天,你也试试。”

    颜氏来了这半天,见自己每说一句话,觉罗夫人都像听不见似的;沈菀说话,太太便有来有去,有问有答的,心中越发生气,面上却只得欢天喜地地附和说:“就是呢,不光是桃花粥,咱们府里还有个自酿桃花酒的绝秘方儿呢。也是选新鲜刚开的桃花摘下,阴干,泡在酒里,密封了埋在桃花树下,隔半个月,酒便成了。以前我们奶奶在世时常喝的,说是每晚睡前喝一点,可以活血养颜,奶奶还教给我,晚上取一点点抹在脸上,停一宿,到第二天早晨洗去,皮肤又红润又光亮的。”

    沈菀笑道:“这可不真成了诗里说的‘人面桃花’了么。”

    说着,已经出了园子,来至惜花厅——因此厅建在园门口,进门后便可见赏花第一景,故而得名。来时,丫鬟已在陆续摆饭,福哥儿和展小姐正在门口踢毽子,见觉罗夫人等过来,忙立住了请安。觉罗夫人一手牵了一个进来,丫鬟送上水来,都洗过手。颜氏和沈菀帮着揭去盖碗,摆了碗箸,又替福哥儿和展小姐围上垫巾。觉罗夫人向颜氏道:“你们奶奶不在,你也不必站规矩了,都坐下一起吃吧。”

    原来府里规矩,每日觉罗夫人早起,在侧厅受过众人的礼,便吃早饭,不过是点心粥水,有时只喝一碗杏仁粥或燕窝汤作数。中午和晚上这两顿,才与家人同吃。觉罗夫人带着展小姐一桌,揆叙、揆方两位少爷与福哥儿叔侄一桌,姨太太们一桌,官氏与颜氏则要服侍众人吃罢再另外开席,沈菀算是客人,有时陪觉罗夫人和展小姐坐,有时则在房中自用。

    今日觉罗夫人一早出门,请安的扑了空,各自散去。颜氏想着太太空着肚子走了一早上,未免饿了,自作主张将早饭和午饭做一顿安排,在惜花厅单独开席,又因不在正饭点儿上,便只命人叫来福哥儿、展小姐作陪。满指望太太夸奖她细心体贴,谁知赔了一早上笑脸,觉罗夫人只当她透明一般,直到这会儿才说了句让她一起吃饭的话,不禁满面得意,忙谢了座,便在太太对面儿坐下。

    沈菀打横相陪,因见觉罗夫人面前是一盘笋干炖腊肉,便拿过来与自己面前的鸭丝炒菇丝换了。颜氏不禁朝她看了一眼,意含嗔怪,又搭讪着给觉罗夫人挟了两筷子菜,笑道:“太太走了一早上,想必开胃,今儿多吃一点。”

    觉罗夫人恍若未闻,只低头问福哥新来的先生可好,功课深不深。福哥儿道:“我不喜欢这个新来的先生,太太为什么自己不教我呢?从前阿玛便是太太教的,教成了天下第一词人。我长大了也要做天下第一。”

    觉罗夫人摇头道:“天下第一有什么好?我宁可你普普通通,平平安安的好。别学你爷爷,你阿玛,一个官大,一个名大,可是怎么样呢?都不见他们开心过。”

    展小姐便嘻嘻笑道:“太太不做官,怎么也不见开心呢?太太都不笑的。”

    颜氏忙斥道:“小孩子吃饭时别说话。”

    觉罗夫人微微蹙眉道:“同你说了几次了,不要对姑娘家的大声喝斥。她虽然是你女儿,毕竟是娇客,好不好,自然有教引嬷嬷说她,要你这里大呼小叫的。”

    颜氏脸上一僵,越发下不来,尤其当着沈菀的面被太太教训,更觉沉不住气,冷笑道:“太太教训得是。我就是这样不会说话,不懂看脸色。沈姑娘想肉吃,直接从太太面前抢了来,太太只做看不见;我不过是怕闺女乱说话忤逆了太太,白嘱咐她一句,倒落了一身不是。”

    觉罗夫人不待说话,展小姐先笑道:“怎么娘不知道太太是不吃腊味的么?平时沈姑姑写菜单,每餐都有一两样新菌的,今儿竟是一道也没有,就只是鸭丝炒菇丝。”

    沈菀听了这话,不禁向展小姐多看了两眼,仿佛第一次看清这女孩的长相,虽然只有八九岁大,却分明已是个美人儿胚子,头发乌黑,肤色清透,单眼皮微微上吊,鼻梁挺秀,衬着唇若含樱,齿如编贝,一副聪明相,比哥哥还胜几分似的。不禁笑道:“咱们小姑娘真是细心。难怪颜姨娘不知道。太太的菜单从前都是奶奶添减的,后来交托给我,也是照着单子来。不然我也记不住,哪里有小姑娘的这份聪明记性呢。”

    觉罗夫人默不作声,又喝了两口汤,推开碗道:“我吃好了。”说着站了起来。沈菀和颜氏忙跟着起来。觉罗夫人道:“只管吃你们的,照看哥儿姐儿要紧。我去看看你们奶奶。”说着抽身走了,水娘忙拿着绢子、垫子、暖手的炉子跟在后头。这里颜氏同沈菀默默吃了饭,便各自散了。

    原来这颜氏自恃是原配夫人卢氏的陪嫁丫头,被公子收房得早,又生过一女,且仗着带大福哥儿的功劳,虽是妾侍,府中诸人看在卢氏份上,上自纳兰容若,下至众管家嬷嬷,俱称之为“颜姨奶奶”,不肯以仆婢辈视之。她自己便也隐隐以卢氏替身儿自居,连正房官氏也不放在眼里,如今倒三番几次被个无名无份的沈菀占尽风光,心里岂肯服气?

    回至房中,坐在床头呆呆地发了一回闷,越想越气不过,想那沈菀如今不过是个没名头的外室,已经这般得宠;倘若他日生下个儿子,岂不要骑上自己头上来?又怕又恨,又醋又妒,寻思半晌,想定了一个主意,估摸着觉罗夫人看过官氏已经回房了,遂往厨房里来,亲自看着人蒸了一碗蛋清蒸酒酿,端着摇摇摆摆地往官氏房里来。

    官氏因早起有些微嗽,头沉胸闷,不思饮食,只吃了半碗山药茯苓鸡豆粥便说饱了。刚刚的送走了觉罗夫人,正昏昏沉沉的思睡,忽然丫鬟打帘子说颜姨奶奶来了,倒有些纳闷,只得重新欠身坐起,命人看座。

    颜氏双手端了蛋羹,直递到官氏面前道:“听丫头说奶奶身上不好,没胃口,连早饭也没吃好。话说伤风事小,伤胃事大。倒是这蛋酒乳又香又滑最容易克化的。奶奶看在我面上吃两口,就是赏脸了。”

    原来这颜氏恃女生骄,往日见了官氏向是大喇喇平起平坐,从无请安侍病之说。今日为有所求,遂曲意奉迎,倒叫官氏诧异起来。却也只得接过来拨了两口,倒是滑而不腻,甜丝丝入口即化,脸上便也和蔼起来。

    颜氏便在炕沿儿上坐下,假意问了一回病,故作忧戚地道:“依我说奶奶这病竟不单是为操劳,倒要防着些儿阴魂做祟。自从咱们爷去后,人人都说后花园不洁净,见风见雨的,太太只不肯信。后来沈姑娘住进去,也说不好,巴巴儿地搬了出来,还发了几日噩梦,到现在也不见好。如今奶奶又病了——虽说不是什么大病,但这家里大事小情,一天几百件事,哪不得奶奶劳心做主,精神略差一点儿都不行。我心里只替奶奶着急,不当说也说了——奶奶前些日子不是去过园里,莫不是撞了什么?”

    官氏道:“哪里就有那样邪门,大天白日的,就有阴魂也没那么大法力。你这些话在我这里说说就好了,可别让太太听见,她老人家最恨人家说神道鬼的。”

    正说着,恰值大脚韩婶熬了药进来,那原本是个好事的,听见这话,忙凑前说道:“奶奶别不信,俗话儿说的:这些神道魔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说府里近来也真是怪。我听厨房里老王说的——终究也不知道老王听哪个说的——说是双林寺的一个和尚,年前来咱们府上讨灯油,回去就中了邪,嚷着要还俗,回家半路被贼劫杀了,连尸首也没留下。焉知不是在府里撞了什么呢?有没有,还是镇压一压的好。咱们从前在家里时,每年腊月二十九,公爷还不是请喇嘛进来‘跳布扎’的?”

    颜氏忙道:“原来奶奶府上也常跳神的?”

    官氏道:“那倒不是经常举办。古书上说的: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大阴,恐为所抑,故命有司大傩,所以扶阳抑阴。冬至以后,阴寒与鬼魅同行,腊尽春来之际,最宜打鬼。不止我娘家,就是宫中每年年终时,也要举行‘大傩仪’,驱鬼除邪的。只是,你们素来知道的,太太最恨这些事,所以咱们府中从来不曾办过,要是太太知道我平白叫进人来做法镇邪,岂有不嗔着我多事的?”

    颜氏见她有三分松动,只是不肯担责,忙又献计道:“原来连书上也有记载的,可见灵验。若是怕太太责怪,这也简单。只要奶奶做主,我原认识一位师父,端的好法力。我事先同她说好日子,让她悄悄儿带进人来,只在后花园设坛做法,也不往前面去。花园里进,花园里出,必不会惊动太太的。”又详详细细,说了回如何择日,如何调停,如何买办祭品,韩婶也在一旁帮腔,不一会儿计算得停停当当。

    那官氏虽是理惯了事的,于这些事上却无主意,又最信韩婶,既见她也赞成,由不得允了。日后果然请了一班喇嘛进来做了回法事,杀鸡酬神,不必细说。因是在后花园张罗,便只开角门出进,并不往上房这边来,因此觉罗夫人一些儿动静也不曾听说,倒是水娘和沈菀得了一些风声,因怕太太生气,也都不去学舌。

    做过法事没两天,桃花便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