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 【推荐序一】 唤起民歌时代的心中梦想 杨弦 第一次见到公路,是在2006年九月的北京。 我正好游历过拉萨、苏州和南京,去北京准备返回美国加州的家。有朋友说有位年轻女作家,多年来关心台湾民歌运动的发展,写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介绍和专访,并约我见面访谈。我欣然答应前往,聊了不少时间,并看到了她在杂志上发表的其它文章,文笔流利,旁征博引,写得很好。 现在知道有出版社要将她多年来有关台湾近代民歌和流行音乐的文章结集出版,心中高兴,觉得此书可让海内外对现代民歌发展过程有更深的了解和启发。令人难免联想到台湾一路的民主发展运动,在位的当权者,受到权位利益之诱,偏离了多少当初的理想,做了多少违背天良、伤害民生之举,大多数民众是心知肚明。<u>http://www.99lib?net</u> 但愿此书,能唤起民歌时代年青歌者的心中理想、梦想,就像是在1977年我在台北中山堂quot;现代民谣演唱会quot;的演出感言所写的--quot;……同时寄望有更多的民谣歌者……不止是唱个人情感的抒发,进而关心社会,唱出我们年青人的真挚,唱醒一个新理想!一番新风气!quot;也希望如我为余光中的诗谱写歌曲《民歌手》中所唱,quot;一个黎明我走进……一个黎明芬芳如诗经……一个新的世界我走进……quot; 2007年4月 写于美国北加州寓所 【推荐序二】 唱过一个时代 陶晓清 公路邀请我替她的新书写些东西。我说虽然对她略有认识,但还是希望她能寄给我一些篇章,先看看她这本书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格,我才能找到下笔的方向。光看她寄给我的目录,很难想像出这会是什么样的一本书,也就无法决定到底要写些什么。 结果她立刻寄来了全部的书稿,洋洋洒洒的数十万字,还加上所有照片的说明。有趣的是她还指定说:quot;陶姐,你只要看第几、第几章就行了。quot; 我当然知道她的意思,我猜她怕占用我太多时间,所以认为我只要看看跟我相关的章节就OK了。但是我一开始看就决定要一直看下去。虽然在过程中因为公路什么都要包含进去而让我感觉有些纷乱与庞杂,然而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毅力与用心,隔着海峡,她能跨越时空,完成了关于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这部大书。 书中提到我的部分还真不少。我有时会庆幸自己年轻的时候是那样的充满了活力与干劲,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就去做了,还常常很理直气壮。也很幸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日中,每天拥有一个小时全台湾都可以听得到的电台节目。这在那时真是很具有影响力的事。 最初在读到张钊维的《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书中说我quot;掌握了资源quot;时,心中不免有些难过。似乎只因为我在媒体工作就拥有了一些资源,而我的努力没有被看到。现在看看,那时我确实很努力,但同时也很享受接受各种的挑战,突破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但由中国国民党经营的quot;中国广播公司quot;这电台媒体本身,在当时确实是属于quot;既得利益的一群quot;。 如今年过六十,再回头探访旧日的时光,那时曾经觉得痛苦不堪的事都早已烟消云散,那些曾经感受过的小小挫折,竟然也都早已不放在心上,现在心中只觉得感激! 感激曾经走过那样的一个时代,有那么多事情发生,有那么多有趣的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也欣赏当年的自己,具有远大的视野,愿意面对问题并且尽力去沟通,否则不会写下文章、接受访问或参加座谈,也就不可能让如公路这样新生代的撰文者,在相隔那么久远的时间与空间之下,还能引用这些纪录。 读着读着,有时我自己都会迟疑的问自己,这真是当时的我说过的话吗?我都认真的佩服起年轻时代的我了。似乎我们这一群伙伴真的一起做过不少的事。在我的记忆中,那些事都很好玩,很有趣。跟我一起做事的人,不论是幕前的歌手或是创作人,甚至是参与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在那样的一个充满了不确定的时代,培养出了一种革命情感。这才能在1995年举行了民歌二十年的纪念活动quot;唱过一个时代quot;,以及自2004年起到2005年底举行了一连串的民歌三十年系列活动。 我真的很高兴台湾的quot;民歌quot;(谁都知道我指的是什么,从前的论战经过20年、30年再看,真是有些好笑了)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的流行音乐。生命是需要年轻人来接棒的,我已经退休了,接下来就看你们年轻人要如何去传承了。 2007年4月18日 写于台北 第3节:推荐序三民歌,啊!民歌! 【推荐序三】 民歌,啊!民歌! 苏来 选择在北京居住,母亲几次长叹,儿子离家真远啊! 熟或不熟的非北京人则问:北京不是沙尘暴很多吗? 我在努力解释的同时,明白了自己选择住北京有非理性的倾向。 唉!那就像爱上了一个人,你就得爱全部一样。 或者你不爱全部,但只有你可以挑剔错处,一旦别人出声挑了错,你就会跳起来护上几句。 对台湾的心情也是一样。八千里路不止云和月,每次在北京和台北之间来回,在飞机上看着飞越的海洋山川和大地,我不能不想起唐人的诗句: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因为离家远,回头望的时候,才明白那千丝万缕的牵挂。 就像年少时的当风狂歌,青春的笑语和泪水若不是被歌留了下来,猛回头,便什么也记不住,什么也唤不回。 一瞬卅十,民歌从台湾出发,竟也走过了好几个世代。有时走在北京的街头,不期然听到蔡琴唱的《你的眼神》,忽然就回到了那段岁月。 展读公路的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虽是民歌中人,却仍有许多事是我从来都不知道的。若非公路,那些歌曲背后的点点滴滴可能就此深藏。我一边读着,一边不断地发出quot;啊!是这样啊!quot;quot;原来如此啊quot;的叹息。而那些在风中飘荡得快要无影无踪的青春岁月,忽然又鲜明起来。 公路之爱上民歌,想必比爱任何人都要来得既深且狂吧! 爱上了,就勇往直前,把什么都抛在脑后了。 以一个境外又局外的黑龙江女子,竟能成就格局企图这么大的一本书,不能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看这本书,重温一遍年轻,日渐干涸的心灵重新浇一次水,那些似乎永不磨灭的歌声响起,像是某种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每浇一次水,就开出一些鲜艳的花来。 不管民歌廿、卅,还是四十,只要率真不改,歌声都在。 重聚的时刻,我们一一从沧桑之中活过来,岁月流淌如斯,只有曾经努力过的梦和理想还会在心底闪闪发光。 一生中也许还会去许多地方,生命的场景也许还会不断转换,你我的故事,有着各自的开端和结束,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会唱同样的歌。 我们有同样的温度,我们并不孤独。 2007年5月10日 写于北京 第4节:推荐序四回到少年中国的路 【推荐序四】 回到少年中国的路 李建复 台湾的校园民歌运动对于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是内地的朋友不清楚,媒体其实也不用功。今天难得看到公路的书,心想总算这段历史能够在内地被介绍给大家,真是令人感动又感慨。 感动的是公路收集的资料的完整细腻,里面讲的事情有一大部份是我身历其境的,阅读的过程让我有重临现场的激动。感慨的是这里面描写的人物大都是我多年的好友,但是这些年来物换星移,大家命运不同,最遗憾的是近两年痛失两位创作奇才,英年早逝,更让我有时不我予的心情。我这么多年一直忙碌于网络事业,看到巨星骤落,顿时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可以为这个音乐的世界做点事情。 和公路在北京吃过一次饭,就惊讶于她对我们的故事这么清楚。 希望能借着这本书,也让对民歌不熟悉的读者知道我们的故事。今年是李双泽逝世三十周年,希望由此书找到他回到少年中国的路。 2007年5月25日 【推荐序五】 岛屿的宽度 张钊维 来到这里,才知道,岛屿比原先想象的,要宽大许多。 许多人对岛屿感到好奇:明星偶像、日月阿里、故宫白菜、红衫倒扁;这是大部分人对岛屿的典型印象。 但有另外一批人,对岛屿的熟悉,却不是来自新闻媒体所呈现的那些。透过私人的网络、各自的关系,他们熟知侯孝贤、朱天文、林怀民、胡德夫、赖声川、诚品、滚石、新电影……岛屿对他们来说,是他们所暗恋的人文桃花源。 我移居到这里短短一年半,有幸能够认识这样一批对岛屿充满好奇与关切的朋友,让我在离开岛屿之后,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维系着一条隔着海峡的、长达数千公里的脐带;这样的宽容,稍稍可以缓解内心深处,如恐龙皮般僵硬的伤痕隐痛。 公路就是其中一个。 首先是因缘际会,看到公路的博客。当时的讶异,一方面是对于她文字表现力的叹服,一方面是,无法想象此地有人对台湾的音乐界了解如此之深。 公路在博客上的文字,再平淡无奇的对白场景,都可以在寥寥数笔之间跃然于纸上,喔不,屏幕上。不论是泼辣的、自嘲的、嘲人的、感时的……字与字之间都有各色清泉涌动,气韵纵横,妙趣横生。 在岛屿,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文字运转与气的流动了。多年以来,过多的形容词、论述型话语、新闻用语、外来语、文艺腔、肉麻当可爱的缀语,让现下岛屿的文字气息凝滞;如果还可以说美,那仅仅是种病态的美感,而缺乏一种来自生活的、生机蓬勃的、自然健康的流畅爽利。相对于此,在此地,我还看到不少年轻人,有着这种令人羡慕的、如沐春风的畅快表达能力呢! 这种文字运用的习惯,其实跟民歌是有亲近性的。让文字从胸臆的吐纳之间无挂碍地流出,就好像让歌词由生活的作息之间自然而然地唱出,因此,公路之着迷于民歌,为之喜、为之悲,也就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 当我在远离岛屿的此地,偶而聆听1970年代的民歌,不管是李双泽、杨弦、胡德夫、金韵奖,都可以感受到那种自然流动的、纯朴的气韵。这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可以有这样的福气共同创造出这种生气蓬勃的空气振动,而浑然不同于另一批民歌同代人在今日岛屿所刻意造成的凝浊僵滞气场? 十多年前,我因为自少年时代起对于岛屿民歌的喜爱,而在研究所体制底下进行了《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这样的写作计划;十多年后,公路也因着她对岛屿民歌的喜爱,而写了她自己的民歌史记。看着公路送来的书稿,彷佛看到一个相差十几岁的孪生兄弟;而这个兄弟,在神似之外,依然有它自己突出的个性,特别是当中对于音乐人的描绘,是我的书中远远所不及,也是这个刚出生的兄弟最引人入胜之处。 一个从未踏上岛屿的人,却能够深入岛屿乐音的血肉经脉,只因大家愿意分享对民歌的喜爱,那正是音乐与文字神奇之处。因为公路,还有许多的有心人,让岛屿变宽,随之让海峡变窄,谁曰不可? 2007年5月12日 写于北京 【跋】 给孤独的孩子们 (香港)林一峰 握着公路厚厚的稿,我就舍不得放下--那不只是一些精心的资料搜集,亦轻亦重的文化历史,一个女孩的思想印记,也是我的一部分。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我直至十七岁时才开始接触台湾流行音乐,那时已经是1980年代尾1990年代头,即是说我已经错过了最美好最有人文气息的时代。从小耳濡目染的听着港式流行曲,我会唱所有的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就是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一次听到香港电台DJ陈海琪播了潘越云,那一刻的惊为天人,我永远记得,第二天就用了我所有的积蓄去买市面上有售的潘越云卡带,其中一盘是《回声》;齐豫的声音把我儿时的记忆都唤醒了,追溯源头,小时候第一张听的专辑就是《橄榄树》,把这些记忆重组,原来一路走来我已经错过了那么多。 我错过了一个用真挚感情、优美文字和完整音乐概念建构而成的美好世界,于是我用跟着的所有青春岁月追回失去了的感动,希望把自己思想成长的真空期用那些唱片再度填满,贪婪地将这些散落在旧唱片铺里的拼图碎片凑在一起…… 可是,在香港要做这件事实在很难,也很孤独。当所有人去追捧草蜢、林忆莲时,我就一头栽进滚石黄金时期的歌手里去,而所有人都在模仿Beyond的时候,我则拿起木吉他尝试写自己的城市民谣……对一个香港年轻人来说,那是挺孤独的。 我没错是孤独,但并不寂寞。 借用南京媒体朋友吴继宏常说的一句话:quot;音乐那么美好,怎能不爱呢?quot;我爱着的就是那个华人音乐里最多姿多彩,也最纯净的年代,又怎会寂寞呢? 可是,遗憾还是有的。弥补的方式,就是自己来把希望实现。 2003年我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LYFE,从制作第一张唱片开始,就将我从那些唱片里学到的知识套用在自己的专辑里,从企划、写歌、制作、文案到包装都依循那个时代的模式,企图在自己的一片小小天空里重现丁点那个时代的气息。 我清楚知道,历史不可以重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命运,音乐就是那些命运的配乐,唱片、歌手、音乐事业也是靠很多因素成就的,呈现的形式会改变,听众的口味也会改变,但我很相信,有些东西是放诸任何时空皆准的,就是人们内心最深处对简单满足感的追求,只要我们相信,世界还是美丽的。 想不到,北京竟然有个女孩情况跟我差不多,在遥远的地方努力把她相信的美丽实现出来,尽管我们都离那个地方很远很远。 感谢公路,这洋洋十数万字呈现出的美好世界,让我觉得不再那么孤独。 2007年5月31日 涉笔于北京 【后记】 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这本书的出版。 那种感觉,真是宠辱皆惊。 关于民歌,以至台湾音乐,现实与网络中均有太多深藏不露的高手。与之相比,我听得不够多,懂得不够多,无知者无畏,这份莽撞的勇气,如今摆在这里成为一本书,我怎会不忐忑呢? 踏前一步,是因为的确没有人去做这件事。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人的关注。 本书的推荐序与跋,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其意义的重大超越了正文内容本身。 面对历史,个人的悲喜是不重要的。 大声唱歌,用力敲钟! 2006年6月18日 公路写于北京 【自序】 永远的未央歌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 永远的未央歌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沉默了/台湾有什么好/夏天那么热/台风那么多/地震来的时候/躲也没处躲/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犹豫了/台湾有什么好/玉兰花的清香/蓬莱米的饭香/牛奶芭乐的果香/我要如何对你说/人们心里的温度/眼里的亮度/再大的风雨都不停下的脚步/我要如何对你说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激动了/台湾有什么好/人们的执着可以硬得像石头/梦想燃烧的像一团火/我又如何对你说/这都是台湾的宝/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有时是我的苦恼/却也是我的骄傲/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我在这里青春年少/也在这里白头到老/我要如何对你说/她的好/她的好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沉默了/台湾有什么好/空气那么潮/雨下那么多/大水来的时候/逃都没处逃/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犹豫了/台湾有什么好/百合花的芳香/地瓜叶的菜香/春天冻顶的茶香/我要如何对你说/人们心里的善良/眼里的光芒/再高的浪潮都不害怕的胆量/我要如何对你说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激动了/台湾有什么好/那些一代传过一代的梦想/愈煎熬愈不放弃的力量/我又如何对你说/这才是台湾的宝/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有时是我的苦恼/却也是我的骄傲/这个岛/是生养我的岛/我在这里青春年少/也在这里白头到老/我要如何对你说/她的好/她的好--《我要如何对你说》词曲/苏来(2006年杂志25周年quot;珍惜quot;演唱会)把《我要如何对你说》的歌词摘录于此,至少表明了我的某种态度。 2006年10月,阳光满窗的下午。坐在台湾音乐人苏来的北京家中,聊到两个人让我掉泪:一是《月琴》、《散场电影》的词作者赖西安(即作家李潼),二是薛岳。二十年前赖西安来北京领儿童文学奖(由邓小平颁奖),临行前向苏来借行头。苏来把自己最好的大衣给他,还有一个刚从香港买来的当时价值六七千港币的皮包。从北京回到台北,赖西安喜悦汇报这套行头让他在北京很拉风,苏来当时就想把那个包送给他,却被赖西安坚拒。苏来仍是把皮包给他寄去,就这样,赖西安用了二十年。赖西安去世的纪念演出,苏来见到那个包摆在舞台显眼的位置,已经用得很破很旧--听到这里,我就流泪了。提到薛岳,苏来讲述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讲述他给薛岳写过的5000字的文案。薛岳临终前打来电话,恳求苏来不要去看他,因为,quot;我不想让你看到我现在的样子quot;。让我泪湿眼眶的是,苏来沉默过后,轻声说了一句:quot;薛老岳,我到现在还在想他。quot;我背诵苏来写给薛岳的诗:quot;你错过了我们的中年、晚年,生命的长河,不经意的转弯,以及静静流过的平野。quot;这让苏来非常惊讶。我对他说,父亲去世的时候,去掉了其中的quot;们quot;字,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把这段诗用作MSN空间的签名。 决定远离音乐的苏来仍在2006年写了一首新歌,就是扉页上的《我要如何对你说》。6月,杂志25周年纪念演唱会,面对台湾逐渐消沉的生命力,主办方请苏来写一首歌为台湾加油,quot;我又把吉他找出来,弹到手上重新长满硬茧,这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如果我没有到北京来,我写不出这样的歌词。quot;苏来在演出开场白中说:quot;我六年没有写歌了。这六年来,对我个人来说改变很多,这片土地的改变更多。我由开始的会生气,会闷气,到现在的不吭气,我住在台湾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以为我没有歌声了。直到我提起笔来,才发现,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竟有那么深,那么深……quot;quot;你问我台湾有什么好,我沉默了,台湾有什么好?quot;歌词的第一句就是问号,由此展开长达六分钟的叙述。与苏来以往的作品不太一样,这首歌更接近摇滚曲风,乐手都是薛岳从前的乐手。结尾处,苏来加了一段七十年前的台语创作歌谣《农村曲》:quot;透早着出门天色渐渐光,渐渐光哎……quot;那些过往岁月的片段在歌声中浮隐浮现。我感受到了那份异样的心情,可是,我要如何对你说?挥之不去的两个字:台湾。 我不是在谈别的,我在诉说一份很重要的情感,它越来越清晰,却也越来越不知所措。 因为写这本书,得以接触杨弦、胡德夫、苏来、李建复、陈升、陶晓清、赖声川,是我十年的采访经历中最深刻的记忆。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采访谭健常、小轩、费玉清、李宗盛、周华健、许环良,得到许多先前不了解的资讯。因为民歌,结识来自台湾的张钊维先生,我们成为生活中很好的朋友,那种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互动,很温暖,也很难忘。 2006年9月,我在北京见到了杨弦。在我的采访名单里,本没有杨弦的名字,因为太无可能。没想到,同时见到杨弦与赖声川,还有久慕其名的丁乃竺。 与杨弦握手的时候,不觉陌生,他之前竟然看过我写他的文字。他的头发与年轻时一样有些乱,思考的时候习惯用手往后撸几下。从民歌聊起,更多的却是心灵方面的指引,杨弦与我想象中一样,不喧哗,眼神宁静。 我与杨弦换了三个地方聊天,最后一个地方是陪赖声川接受某杂志采访。就是这样巧合,那位记者的电脑中响起了《回旋曲》,杨弦第一反应是摸自己的手机,然后才想到不是手机铃声。我去打听那位记者的电脑中为什么会有《回旋曲》,原来却是杨弦的仰慕者,也是我的旧识,欣喜之。 开车送杨弦去别处,忍不住对他说:您现在坐的这个位置,胡德夫也曾经坐在这里。 2006年7月,胡德夫在北京举办小型演唱会。胡老师的第一句歌声刚起,我就泪流满面,止也止不住。还记得聊至天亮,北京的后海雾气笼罩。我开车送胡老师回宾馆收拾行李,告别的时候,感受着胡老师脸颊的温度,我们沉默地拥抱着。他站在酒店门口,像个孩子般灿烂的笑容,我也笑着,心里却感觉有些痛。 那份记忆,化作一篇《胡德夫: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我来到最接近你的地方》,后被野火乐集网站转载链接。 不能采访更多的人,无法掌握更多的资料,为这本书留下许多的遗憾。感谢钊维之前做的工作,让我可以有很清晰的脉络来完成,同时掌握了许多难以查询的背景资料。不得不提一句,quot;中国现代民歌、淡江--《夏潮》、校园歌曲quot;这三条主线的归纳,自张钊维始。1992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读硕士的张钊维历时四年写就《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发展史》,原本是一篇硕士论文,出版成书,1994年即入选台湾quot;时报年度好书榜quot;。此书2003年由滚石文化再版,更名为quot;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quot;。想要研究1970年代台湾文化、音乐的历史,这是一本必须参考的书目。我曾经问过钊维,为什么从他这里才开始为民歌归纳分类。沉默片刻,他说:quot;因为之前没有人去做。quot;移居北京的钊维曾经在一封邮件中说:quot;一直感激你对于像我这样台客的关心,寄这篇文章给你跟一些朋友,是希望你们能够领会,像我这样之所以要离乡背井的部分原因。quot;那篇文章,就是张典婉为台湾《远见》杂志撰写的《我们等待文化的春天与燕子》。 钊维那种quot;透过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思考台湾当前的政治问题,乃至于资本主义文明所带来的千疮百孔quot;(《异形分子》陈光兴),我非常尊敬与佩服,之余难免感叹自身难以到达。1992年,钊维意图quot;透过音乐的现象,去认识早我一代的那一段1970年代的历史quot;,我要做的,仿佛与此类似,但相较钊维的严谨与见地,自认远远不够。 第8节:自序永远的未央歌(2) 十多年前的我,远远地受着台湾文化的影响走上写字这条路。不见得比情字这条路更容易走,每篇文字完成,或每段感情结束,始终耿耿的是自己的不够好。 这本书写了三年,搁置一年。在第一稿完成时,是2004年10月,台湾音乐人梁弘志病逝。我的痛惜多了一层无法亲历采访的遗憾,必然有一些历史,随着梁弘志的远走而销声匿迹。 还有在2005年6月辞世的父亲,在我工作一整夜因而未能按计划去医院陪伴的第二天下午,握着他的手,眼见他痛苦地弥留,我终于崩溃至失声痛哭。亲人的眼泪不能沾在去者的衣襟,父亲走得却很踏实,他的最后一句话是:都是好孩子。这是我半生永远的痛,为我未能换取他的痛。父亲从小对我的放任与爱,以及15岁那年教我的不后悔,使我面临选择时学会思考,使我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可以喜欢自己的人。希望他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依然爱我,为此,我很努力地生活着。 功力有限,此书在写作技巧上乏善可陈。欢喜莫名地答应写这本书的时候,颇有些不知深浅。如今完成,其中经历的种种煎熬不必提起,却无法如先前希望的那样长吁一口气,是的,我就是受不了自己的不够好。 写作,是一个享受、忍受寂寞的过程,我还需要分出更多的时间给寂寞,才配享受它。 唱仁爱和平的美丽岛,此处的美丽岛,不是罗大佑的美丽岛,而是李双泽、胡德夫、杨祖君的美丽岛,是民歌运动至如今仍未实现的美丽岛。 唯希望有人能因此爱上过去的某段音乐,或喜欢上某个人,或知道一段不曾经历的历史,哪怕仅仅说一句quot;原来如此quot;也好。 只要有校园,只要有音乐,只要有热爱音乐的人,民歌就永远不会真正停止,因此我称之为quot;未央歌quot;,同时借用滚石出版的金韵奖纪念唱片中附赠书册的名字--quot;永远的未央歌quot;。 有一位朋友说:音乐对时间有奢求。看一本书,或一段电影,都可以跳过某段而没有损失,而音乐,必须完整地听下来,否则不算听过,亦不知道好不好。 音乐对时间的奢求,如人对生命的奢求,无法跳过某一段,只有全部经过才知道到底好不好。 感谢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及陶晓清女士的支持,感谢野火乐集的熊儒贤女士,感谢杨弦先生、李建复先生与苏来大哥的鼓励与肯定。 感谢《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一书的作者张钊维先生。 感谢新星出版社伸出援手,感谢一峰,还有于少、艾莉、咣咣、闹闹、晴朗、科尔沁夫以及未提到名字的朋友,谢谢你们陪我走过这一段。 感谢你能在茫茫书海中发现这本书,并慷慨地愿意把它带回家。 感谢音乐。感谢民歌。 公路2007年6月完稿于北京 【前言】反省的年代 流行音乐界因为扭曲了的面貌,失去了知识分子甚或社会大众的尊重,台湾近代流行音乐三十年走来,失去的比获得的多,十五年前歌中的明天显然没有更好。 我期待这是一个反省的年代。 --台湾资深音乐人李宗盛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也称民歌复兴运动,简称民歌运动。 民歌运动通常被视为1960年代美国民歌复兴运动的延续。一场与文化相关的运动背负的历史与责任,无需太多注解,亦知道其沉甸甸的分量。2006年11月,台湾《远见》杂志刊登张典婉撰写的《我们等待文化的春天与燕子》,开篇即说:quot;二千年大选下政党轮替,许多文化人期待一个新的文化世纪来临,但是像走马灯一样的文化首长,让台湾文化陷入从未有的困境,原来由政府主导多年的文化政策,让台湾的创意人闻不到一丝喜悦。quot;张典婉借着文化人罗富美之口感慨着:quot;我想做事,但是机会在哪里?quot;2006年12月1日,台湾《民生报》(1978年创刊)因不敌娱乐八卦的冲击正式停刊。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让人忧虑的现状。台湾,产生过那么多深远影响的文化、艺术之地,她的春天与燕子,究竟还有多远呢?追根溯源谈民歌,表面上好像只是在怀旧。从另一角度,记得历史,或许可以更好地把握将来,虽然这更接近于一种奢求。 即使是台湾人,也未必十分了解民歌运动的历史。至于在内地,并不是每个听台湾流行音乐的人都知道民歌运动,也不是每个知道民歌运动的人都了解它究竟是怎么回事。有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杨弦、李双泽与胡德夫,有很多人并不知道《龙的传人》首唱者是李建复,有很多人以为民歌运动只是台湾校园歌曲,其实不是。 或者说不完全是。 有一次听北京某电台介绍李寿全,说他是1970年代台湾民谣运动的代表。错,民歌甚至不等于民谣。 还有一次在北京采访费玉清,他提到演唱会曲目中将包括民歌部分,比如《龙的传人》、《草原之夜》、《船歌》等等。我对他说:内地的民歌与台湾的民歌是两个概念,比如《草原之夜》算是民歌,《龙的传人》则是校园歌曲。费玉清就有些踌躇,那要怎样分类才好呢?为什么《草原之夜》会被台湾人归类到民歌?这是因为,当时台湾许多民歌手创作之余,会以传介为目的演唱一些传统民歌作为补充。特有年代的特有分类,不是一句两句就可以解释得很清楚。 那么究竟什么是台湾民歌呢?简单地说,1970年代中期,在台湾的年轻知识分子尤其是学生当中,兴起了一种自己作词作曲并用木吉他自弹自唱的音乐形式,他们提出quot;唱自己的歌quot;,尽力区别于垄断乐坛的西洋音乐及以quot;时代曲quot;为主要特色的国语流行音乐。借助文艺界的力量,以及演唱会、唱片、电台、电视台的传播,这种音乐形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使流行音乐的大部分倾听者由成年人转为青年学子。 这场由大专院校学生与知识分子发起的quot;唱自己的歌quot;运动就是台湾现代民歌运动。 这样的介绍,仍不足以说明什么是民歌。但是,民歌的重要性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阶段--现代民歌的出现,标志着台湾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鼎盛时期发展而成的校园歌曲,更是台湾乃至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的新起点。试问,凡是华语流行音乐创作之地,哪一个不是深受其影响呢?关于民歌的定义,《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说:民歌是指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这种对民歌的解释,与台湾学院派传统民歌论者对民歌运动口诛笔伐的理据是一致的--民歌不是某个人创作出来的,它必须产生于民间,一旦流传之后就演变为集体创作,且未被写定之前,它必须口头流传过相当长的岁月。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quot;现代民歌quot;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用法。至于它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歌,或者是不是现代的,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当时的年轻人的确quot;有自己的歌可以唱了quot;。唱自己的歌,表面上看来并不是什么奢侈的要求,但在那个年代,并没有能够真正代表年轻人心声的作品。是这些年轻人拿起手中的吉他,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直至唱过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不应该被忘却。 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至1980年代初终结,共发展出三条主线:一是1975年开始的以杨弦、赵树海、韩正皓、吴楚楚等为代表的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①,这条主线的发展可以延续到校园歌曲时期;二是1976年开始的以李双泽、胡德夫、杨祖君为代表的quot;淡江--《夏潮》quot;,这条主线因政治原因无疾而终,但以原住民文化为宗旨的胡德夫依然活跃在战场上;三是1977年开始的以李建复、靳铁章、施孝荣、苏来、梁弘志、蔡琴、齐豫、郑怡、王海玲、包美圣、邰肇玫、施碧梧等为代表的quot;校园歌曲quot;,使民歌运动真正大放异彩。 1975年,是台湾民歌运动的开端,也是属于杨弦、李双泽、胡德夫的那个时代的开端。 杨弦1982年移居美国,从事中医针灸的工作,2002年现身quot;校园民歌的故事quot;演唱会,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幸好他为我们留下了民歌运动的旗帜--《中国现代民歌集》,让我们三十年后还有可以凭借的声音资料。李双泽1977年因救人溺水身亡,死的时候刚刚28岁。他作曲演唱的,词是改写自台湾诗人蒋勋的同名诗,因政治倾向被禁,像李双泽的《美丽岛》一样并未留下录音;胡德夫还在唱,多年来为原住民的人权、音乐、文化努力着,可他一直坚持着不出版任何专辑,直到2005年才发表第一张个人唱片《匆匆》,当时他已经55岁了……因为这些人,早期现代民歌的起点非常高,当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已经使它不仅仅局限为音乐形式的一种。现代民歌运动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综合变迁的产物,也被视为台湾年轻人反对文化霸权的象征。 也有观点认为商业介入前的现代民歌与后来的校园歌曲都不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它最后的终结,不管是没落也好,还是完成自己的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也好,却不能否认它对台湾文化、台湾乃至华语流行音乐的深远影响。 民歌的力量不仅如此,它改写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生命的轨迹。当时许多民歌手如杨弦、李双泽、胡德夫、杨祖君、吴楚楚、赵树海、韩正皓、李建复、施孝荣、齐豫、包美圣、王海玲、邰肇玫、施碧梧、陈明韶、郑怡、王梦麟、杨芳仪、徐晓菁、林佳蓉、许淑绢、黄大城、杨耀东等等都是颇受青年学子欢迎的歌者,他们演唱的作品至今仍在流传。同时也有一些国语流行音乐的歌手转向校园歌曲的领域,比如刘蓝溪、潘安邦、费玉清、刘文正、银霞。 现代民歌对国语流行音乐的最大影响,却是在民歌运动以后,众多民歌手投入到幕后的工作,成为台湾唱片业的中坚分子,涌现出的罗大佑、侯德健、叶佳修、李泰祥、苏来、李寿全、李宗盛、梁弘志、李子恒等一大批极为出色的音乐人,持续影响着此后二三十年国语流行音乐的创作。 然而,quot;流行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quot;,现在的流行音乐种类繁多,曲风多变,流行音乐越来越迎合快餐文化,越来越多的歌手与歌曲稍纵即逝如昙花一现。唱片公司越来越注重策划包装的同时,好听的音乐却越来越少,流行音乐已经被彻底娱乐化了。面对这种状况,成名于民歌时代的木吉他合唱团,后成为华语流行乐坛资深音乐制作人、词曲作者、歌手的李宗盛曾经说:深深觉得流行音乐是个被误解的行业,或者大家根本不了解它。 它何时最后一次出现在艺文版已不可考,社会大众几乎只剩从娱乐传媒这个狭隘的视角去接触流行音乐界。我们眼看在娱乐传媒的主导下渐渐丧失了自主性,它演变成为附庸一样的东西,与政客以及八卦新闻同为茶余饭后剔牙买单的下脚话题的提供者。 --李宗盛《自省的年代》(2003年张钊维《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再版序)这会成为一个反省的年代吗?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个有很多旧可以怀的年代。关于怀旧,我听过的最好注解是一位德国画家说的:我不是要怀旧,我只是要记得。 这也是一种记得:在台湾,在内地,在海外,依然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人关注着民歌运动的过往;在电台、电视台、平面媒体中,关于民歌的栏目始终都有一批固定不变的拥护者。他们不断回顾着那个时期的经典曲目,民歌时代的唱片仍一版再版,还会长久地传承下去。 民歌并没有失传,那些作品仍是年龄跨度超过三十年的几代年轻人关于青春、成长的永久回忆。声援民歌的声音从未止息--蔡琴、潘越云、童安格、许景淳、于台烟、张艾嘉、陈淑桦、黄韵玲、金智娟、万芳、李碧华、黄仲昆、林慧萍、蔡幸娟、黄莺莺、百合二重唱、芝麻&龙眼、南方二重唱……从2002年开始,随着纪念民歌运动三十年系列活动的展开,众多民歌手重新站在舞台上重现当年的风采,每场演唱会几乎都是一场大合唱,久别的人,久违的声音,带来的何止感动而已。 对观众来说,他们进行的是一场完整回顾的成人礼。尤其是那些未赶上那班列车的后辈们,景仰着先前的风光,留下无数慨叹。 【第一章】 往事 (1975年前的台湾流行音乐)你不要对流行歌曲毫无敬意,持有成见,你以为人类的情感,已经由那些古典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表达净尽了吗?--音乐家盛家伦台湾在日本侵占时期(1895-1945)的流行音乐主要包括传统民歌(南管、北管、歌仔戏)、日本侵占时期被称为quot;那卡西quot;(走唱)的日本风格音乐及1920年代至1940年代流行于内地的quot;时代曲quot;。 台湾唱片的普及是在1925年,每片只卖三五角的小型唱盘开始发行,材质采用厚纸板涂赛珞珞。1931年之前,台湾虽然有很多家唱片公司,但所发行的唱片多是歌仔戏与山歌、采茶歌,不能称之为歌谣。1930年以后,日本人主持的古伦美亚唱片公司从长远出发,才开始台湾本土歌谣的创作与记录。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1950年代台湾社会极不稳定,经济秩序尚未形成,因而作为娱乐业的唱片工业也无法建立。许多由内地来台的人希望在台湾重新建立以前的生活模式,他们成为quot;时代曲quot;的主要消费者。当地电台播放的以及歌舞厅中演唱的依然是周璇、白光式的旧上海式流行歌曲,主流作曲家仍是黎锦光(《夜来香》)与香港的姚敏(《春风吻上我的脸》、《情人的眼泪》)及台湾的周蓝萍(《绿岛小夜曲》)等。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日文歌在台湾也有很大的听众群,当时的歌厅中仍保留着许多穿着日式服装模仿1940年代日本民谣歌手的表演风格。 1960年代,由于实行外资引进,台湾经济呈现上升趋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唱片业的繁荣。比较活跃的歌手有紫薇、美黛、席静婷、姚莉等,其中紫薇的专辑《绿岛小夜曲》销量高达20万张。 1965年,美国全面介入越战,台湾被规划为越战的后勤地区,在台湾度假的美国大兵增多,造成PUB与小酒吧的兴盛。当时美军基地的俱乐部有许多驻唱歌手,这种风气不仅使歌手也使大众对英文流行歌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台湾因此也成为一个很大的英文歌市场。西洋乐坛的著名歌手如鲍勃?迪伦(BobDylan)、琼?本兹(JoanBaez)等人的反战、平等、和平、民权等观念的歌曲深受知识分子的欢迎,于是大多数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更倾向于听唱西洋歌曲(即热门音乐),从而排斥本土流行音乐,批评其为靡靡之音。 在台湾,热门音乐(SONG的直译,意思是畅销、知名的歌曲,自1950年代末DJ费礼将它用在其主持的电台节目名称以来,这个词多半是指西洋的特别是美国的受到年轻人喜爱的音乐)最初由几个电台节目带动推广。最早的电台节目在1950年代中后期开播,正声、幼狮、quot;警广quot;等电台的亚瑟,空军电台的杰平及同台quot;热门音乐quot;的费礼,quot;警广quot;、quot;中广quot;的马军是台湾早期最知名的DJ。同时组热门乐团及办演唱会的风气亦渐渐形成,如彗星、洛克、三兄弟、巨人、海韵等等便是早期演唱会场上的演出乐团。此外,1954年开播,1957年进一步扩充设备的美军电台(即AFNt)亦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以美军俱乐部及饭店夜总会为主的据点带动了热门音乐乐团的发展,如1960年代中的电星、雷鸟、石器时代、MJD等乐团以及1970年代初的阳光、时光、爱克逊、水晶、鹅妈妈等等,同时翻版唱片工业亦在1960年代末兴盛,如神鹰公司的quot;学生之音quot;系列几达每月一张的出片量。 在不断接触、聆听的过程中,年轻人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演唱、伴奏技巧,从一把吉他开始,走上一条当时算是前卫的音乐之路。但同时,热门音乐带来的歌手与乐迷男生蓄长发、奇装异服、舞会等现象,却遭到伤风败俗的批评,并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尤其是部分乐迷在一些热门音乐演唱会中除了对异类音乐报以嘘声、开汽水瓶之外,听到兴奋时甚至会放鞭炮、吸大麻、割椅垫,有时候主办单位不得不请宪警来维持秩序。一些较富盛名的热门合唱团出场演唱的时候,如1970年代的时光、2001,甚至被形容为quot;最容易制造观众暴动quot;的乐团。 在西洋歌曲盛行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中文歌曲的创作人,不过由于那时候还是戒严时期,很多主题不能碰触,大多歌词仍局限于情爱的表达,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国语流行音乐本土化的进程。 从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的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以流行歌曲为主的唱片工业也开始初具规模。到了1970年代初,本土的通俗音乐杂志出现了,台湾已经成为东南亚一带华语流行歌曲的中心,注册的有声出版企业达200多家,以quot;中广quot;(中国广播公司)为代表的传播媒体推动着唱片业的发展。 上篇:清风对面吹(台语流行音乐)人到初老,只好靠着记忆的魔手,拼命拉回那一段段早已失去的岁月。大抵怀念者,不是怀乡,便是怀人。 --台语词作家王昶雄 台湾有两千一百万人口时曾经做过统计:客家人占12%,原住民只占1.7%,闽南人占73.3%。如此大的人口比例使闽南人的福佬语系(河洛话)取得台湾话的主导地位。1945-1995年这五十年间,客家与原住民歌曲在主流媒体毫无表现的机会与地位。台湾的族群意识、省籍情结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政客的手段,随着1980年代解严时代的来临及各种威权政策的结束,过去被政府压抑的各种方言、母语逐渐获得重视。进入1990年代,政治人物、民众、媒体开始反省台湾的族群融合的问题,使得族群与省籍意识不再失控。 久远的年代,开拓台湾这片土地的人们就创造出许多令人难忘的歌谣,体现着这里独有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以及生存状态。比如《天黑黑》、《一只鸟仔哮救救》、《丢丢铜》,这些不知作者姓名的歌谣长存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2000年夏天,刚出道的孙燕姿以一曲融入古老歌谣《天黑黑》的同名歌曲一举成名,一时之间,用台语演唱quot;天黑黑,欲落雨quot;成为一种符号。 通常1932年至1940年被视为台语歌谣的第一个创作黄金期。众多优秀的创作者们突破日本人1917年的禁令,透过野台戏或酒家女的传唱,替台语歌打下一片天,也成为1990年代口水歌(即老歌翻唱)的重要来源。 台语歌谣的创作经历过鼎盛期,压抑期,直到1990年代才又重新得到该有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过程,的确需要从头讲起。 下篇:我有一段情(国语流行音乐)音乐的脚步一定要跨出去,不可以死守,好比我们台湾就是歌仔戏的调子,或者我们就是那一种旋律,但是我们的特色,我们保留了,把他们的五颜六色,装扮我们,装扮我们东方的、本土的音乐。 --音乐人左宏元 1945年之前,国语歌曲在台湾毫无市场可言。台湾使用的语言只有日文与其他台湾地方语言,台湾人读汉文书皆是用河洛(闽南)语或客家话。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的发展是在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才逐渐形成国语歌曲的市场。 1945年左右,由内地流行到台湾的国语歌曲中有一首陈歌辛(即作曲家陈钢的父亲)作词作曲的《恭喜恭喜》,演唱者是当时被称为银嗓子的姚莉与胞兄作曲家姚敏,此曲至今仍是台湾过年时唱遍大街小巷的歌曲。陈歌辛是中国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大师,被誉为quot;歌仙quot;,早年曾随外国音乐家弗兰克学习作曲、声乐、钢琴和指挥。一生创作颇丰,包括《恭喜恭喜》、《玫瑰玫瑰我爱你》、《花样的年华》、《苏州河边》、《凤凰于飞》、《夜上海》、《渔家女》等等。早年间在quot;左联quot;影响下创作抗日歌曲,被日本宪兵逮捕,同时押进囚车的还有鲁迅夫人许广平。在被关押期间,受到坐电椅、灌辣椒水、老虎凳、狗咬等严刑逼供,但陈歌辛只有一句quot;我是一个中国人quot;,没有牵连任何人。1961年,陈歌辛却被错划为右派,因饥饿得病与世长辞,年仅46岁。 相同命运的还有三四十年代的流行音乐大师黎锦光,1983年病逝于上海。黎锦光的作品流传到台湾的也很多,他创作的《夜来香》可能是七十年来被翻唱次数最多的国语歌曲,他却一辈子生活清苦,战战兢兢。陈歌辛曾经说过,如果让黎锦光去国外领取《玫瑰玫瑰我爱你》的稿费,他可以捐赠一架飞机给国家,说这话的时候是1950年代。 1950年台湾光复后第一部国语剧情片《阿里山风云》(又名《吴凤传》)的主题曲《高山青》(邓禹平作词,张彻作曲)流行一时。1984年,香港歌手奚秀兰受邀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过此曲。 为什么要对你掉眼泪/难道你不明白是为了爱/只有那有情人眼泪最珍贵/一颗颗眼泪都是爱/都是爱/为什么要对你掉眼泪/难道你不明白是为了爱/要不是有情郎跟我要分开/我眼泪不会掉下来/掉下来/好春才来/春花正开/你怎么舍得说再会/我在深闺/望穿秋水/你不要忘了我情深深如海--《情人的眼泪》(1950年)词:陈蝶衣曲:姚敏1950年代,是台湾国语流行音乐的翻版时期,唱片公司先取得香港或国外的母片,再在台湾制作成翻版唱片。1950年也是居住在香港的作曲家姚敏最风光的一年,当年的流行歌曲,除了《南屏晚钟》是由王福龄作曲,方达(即陈蝶衣)作词外,其余的流行歌曲不论署名姚敏、梅翁或杜芬,都是姚敏所作。姚敏与陈蝶衣合作的《春风吻上我的脸》、《我要为你歌唱》、《我是一只画眉鸟》、《东山飘雨西山晴》、《情人山》、《江水向东流》、《小小羊儿要回家》及《情人的眼泪》等,都是当年度最流行的国语金曲。 陈蝶衣与姚敏合作,通常是奉旨填词。尽管如此,依然留下无数佳作。陈蝶衣一生填词超过五千首。《情人的眼泪》中,歌者与等待者都是女性,这种诉求是早期国语流行音乐的主流。1990年代,林忆莲曾经翻唱此曲。陈蝶衣的另外一个成就,就是拥有成为著名指挥家的儿子陈燮阳。 陈蝶衣第一次婚姻是旧式婚姻。在陈燮阳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母子二人,直到母亲39岁早逝的时候,心里还怀着恨。父亲去香港之后,两人就失去了联系。分别二十六年后,已经成为指挥家的陈燮阳才辗转打听到父亲的消息,42岁那年终于能再见到父亲,那时陈蝶衣已经73岁。 据说陈蝶衣创作的《我有一段情》就是为思念儿子、思念故乡而写。虽然从小失去父爱,但陈燮阳还能拥有如此成就,是父亲最大的骄傲。2002年,在澳门举行了一场陈蝶衣作品音乐会,担任指挥的正是陈燮阳,那是父子二人的第一次合作。那一年,陈蝶衣94岁。 1953年,周蓝萍作曲、潘英杰作词并由紫薇唱红的《绿岛小夜曲》是一首描写台湾风景的歌。这首歌最初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因南洋华人的推崇,几年后才回红台湾,紫薇也因此成为最畅销的歌手。 周蓝萍与吕泉生一样,来台初期也是在quot;中国广播公司quot;音乐组工作,后来受到朋友鼓励开始写曲。由于周蓝萍、吕泉生在quot;中广quot;的关系,quot;中广quot;的工作人员在台湾流行音乐早期的发展上有着功不可没的地位。据说,周一生也有超过五千首的作品。他的作品中,比较著名的还有庄奴作词的《愿嫁汉家郎》与求如填词的《姑娘十八一朵花》。 1960年代是台湾流行音乐的自制生产时期,甚至可外销至东南亚市场。那时的做法是由唱片公司像海山、大众等邀请香港、上海等地的音乐人录制quot;时代歌曲quot;,大多仍是姚敏、陈蝶衣等人的作品,因此那一时期台湾的国语流行音乐被称为海港派(即上海与香港)。电影业的发展与传播也造成电影主题曲的流行,同时也有一些政治歌曲得到主流媒体的宣传。 此时传播渠道除唱片之外,还有歌厅、电台、电影及电视,其中又以1962年quot;台视quot;的开播冲击最大。歌手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如quot;台视quot;《群星会》中的歌手张琪、紫薇、冉肖玲、金燕、谢雷等都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他们外形华丽,走的是百老汇舞台表演的形式,开始具有明星艺人的架式。quot;中视quot;、quot;华视quot;陆续开播,电视综艺节目更是促销流行歌曲,让唱片畅销、歌手走红的重要基地。打歌风气全面由东洋传送过来,让姚苏蓉、邓丽君、凤飞飞、甄妮、刘文正、崔苔菁等歌手如虎添翼地成为台湾歌迷耳熟能详的巨星。 唱片公司也开始培养本地第一代词曲创作人才。1960年代末期,台湾乐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词曲创作者,他们对于本土原创作品的关注和努力,使得流行音乐又重现生机。他们当中的代表者--庄奴、左宏元、刘家昌、孙仪、汤尼也是从那段时间开始受到大众的瞩目。 有人说,台湾华语流行乐坛的三十年间,有三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即1970年代的刘家昌,1980年代的罗大佑和1990年代的李宗盛。李宗盛曾经说过,自己早期创作的《云雾》就有刘家昌的味道,他认为刘家昌是1970年代对台湾乐坛影响甚远的一位音乐人,也是创作行业的奇迹,因为在刘家昌的全盛时期,一年便有近二十首流行曲,以目前乐坛的发展情况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宗盛说:quot;刘家昌的歌曲旋律、和弦都很简单,很容易打动人心,可能就只需用几个弦,或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但却有绝好的旋律感,会写出大家喜欢的旋律,在现今华语流行歌曲的创作人之中,是没有人比得上的。quot;梅兰梅兰我爱你/你像兰花着人迷/你像梅花年年绿/看到了梅兰就想到你/梅兰梅兰我爱你/你像兰花着人迷/你像梅花年年绿/看到了梅兰就想到你/我要永远地爱护你/因为你梅兰有气息/我要永远地伴着你/今生今世永在一起/梅兰梅兰我爱你/你像兰花着人迷/你像梅花年年绿/看到了梅兰就想到你--《梅兰梅兰我爱你》词曲:刘家昌唱:刘文正刘家昌194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幼时随父母移居韩国,1962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1966年,刘家昌开始从事音乐创作,主要为电影配乐和写作电影歌曲。1970年代,刘家昌的歌曲开始走红,并培养了大批乐坛重量级人物。之后,刘家昌又从音乐创作转入电影拍摄。在创作的巅峰期,刘家昌曾同时帮多位歌手写歌,也发生过在同一录音室同时有多位歌手都在录刘老师的歌的情形。有很多歌手都是由刘家昌带入行的,如刘文正、甄妮、张艾嘉、费玉清、陈淑桦、凤飞飞、杨林……刘家昌的很多经典作品在1980年代流向内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地流行音乐的进程,如《迟到》、《晚安曲》、《梅兰梅兰我爱你》、《我家在哪里》、《往事只能回味》、《海鸥》、《一帘幽梦》、《秋诗篇篇》、《只要为你活一天》和《爱的路上千万里》等等,而他后期创作的《在雨中》和《我是中国人》等等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十年前,刘家昌退隐乐坛,与夫人甄珍客居美国。2001年,刘家昌举家回迁,在上海定居。甄珍是1970年代与林青霞、林凤娇齐名的琼瑶电影女主角,刘家昌与甄珍结婚的消息曾经轰动一时。铅华洗尽的甄珍专心相夫教子,而刘家昌谈到妻子时则说:quot;我们两个蛮真的,我承认男人有时会逢场作戏,但我在精神上可以说从来没有背叛过她,只是,如果有得选择的话,下辈子我希望当她的儿子,不要当她的先生,她对儿子爱到简直是要到天上去摘月亮。我形容得一点都不过分,她是良母中的良母……我希望我死在我老婆之前,她不可以死在我前面,她死在我前面我就活不下去了。quot;左宏元曾经讲过一件关于刘家昌的往事:有一次当红主持人白嘉丽找到他说想唱歌,左宏元就把她介绍给刘家昌。结果白嘉丽还在那里一边摇动身体摆着手,一边表情丰富地演唱时,刘老师却不见了,只剩下工作人员与白嘉丽。唱完歌后,白嘉丽问:quot;老师,你觉得我唱得好不好啊?quot;再抬头一看,老师已经不见了。白嘉丽当晚就找左宏元哭诉,左宏元也很着急,半夜就找到刘家昌,quot;你做老师怎么可以半途而废呢?白嘉丽唱着歌,你怎么跑掉了呢?quot;刘家昌无奈地说:quot;全世界啊,白嘉丽只知道五个音,但是这五个音都不准。quot;这也是刘家昌的一贯风格,他一定要歌手唱刘派的唱法,不管男的女的都是如此。左宏元当时觉得很头痛,只好亲自给白嘉丽写歌,如《喜相逢》、《可爱的陌生人》,这位主持人亦在歌坛走红。 虽然两个好朋友做事的方式不同,但是都在做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音乐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玩的东西。因为年轻,也因为这种玩心太重,使他们成为广受欢迎的音乐人。 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想起了过去/又喝了第二杯/明知道爱情像流水/管他去爱谁/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我并没有醉/我只是心儿碎/开放的花蕊/你怎么也流泪/如果你也是心儿碎/陪你喝一杯/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美酒加咖啡》词:林煌坤曲:古月(左宏元)唱:邓丽君左宏元在大学当古典音乐的助教,兼职在quot;台湾广播电台quot;弹钢琴。他每周写一首儿歌发表在电台杂志,这些比较流行化的儿童歌曲深受全台湾的小孩与年轻妈妈们的欢迎,比如《大公鸡》、《丑小鸭》、《太阳出来了》等。但因为怕老师反对,左宏元最初发表作品时都是用quot;古月quot;这个笔名--古月即为胡,他说写歌就是要敢于胡思乱想。他开始为姚苏蓉、邓丽君、甄妮、凤飞飞写流行歌,同时也制作,某种程度上说,这几位歌手的成名也得益于左宏元的栽培。歌手唱红了之后就由经纪人管理,他却没赚到什么钱,甚至当时穷得连吃碗牛肉面的钱都没有,但是左宏元却认为那是他一生当中最幸福、最快乐的阶段,他和这些艺人可以是一辈子的朋友。 左宏元放弃古典音乐投身流行音乐后,与刘家昌比拼着写歌--刘家昌写《梅兰梅兰我爱你》,左宏元就写《美酒加咖啡》,刘家昌写《往事只能回味》,左宏元就写《你怎么说》。刘家昌进入音乐界也是因左宏元的引荐,两个人性格不同,但却是很好的朋友。当时唱片公司的老板大多是做盗版出身,买一张日本唱片盗了来,或者就日文歌重新填上台语歌词,如果成功了就到处喝酒,如果失败了就走路躲债。刘家昌替左宏元决定quot;不跟他们玩了quot;。他们开始做电影,刘家昌不仅创作兼演唱,有时候也主演一把。 庄奴是台湾真正的词坛泰斗,曾创作过不少于三千首词作。据说他为邓丽君创作《甜蜜蜜》只用了五分钟,而他与邓丽君虽然只见过有限的几面,却情同父女。目前庄奴已经举家定居重庆,那个他去台湾前曾经居住多年的城市。 有人说quot;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quot;,也有人说quot;左宏元培养的歌手中邓丽君是最著名的quot;,在老师们的爱护下,邓丽君成为华语乐坛唯一可以真正称为超级巨星的歌手。从小就以童星身份出现的邓丽君,受过完整的音乐训练,她的歌曲及演唱技巧也影响了许多的歌手。尤其在内地,邓丽君的歌可以视为流行音乐的起源。据左宏元描述,年幼的邓丽君虽然不懂得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但她独特的嗓音和演唱方式,以及天生的领悟能力,使她演唱的每首爱情歌曲都感人至深。1995年,年仅40的邓丽君因突发哮喘在泰国的清迈意外离世,为歌迷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怅惘。 尽管拥有如此多的创作人才,1970年代初期台湾国语歌曲在形式上并没有太多改变,所以依然没有重大的突破。除去民歌运动,翻唱西洋歌曲亦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之一。西洋歌曲在1970年代初为知识分子所喜爱,仅限于对原版歌曲的聆听,直到大量西洋歌曲被翻唱,新的编曲、电子乐器的使用,台湾流行音乐才开始走上真正西化之路。黄露仪(黄莺莺)、茱莉(苏芮)是当时最著名的翻唱西洋歌曲的歌手。她们后来会成为国语流行音乐的天后级歌手,黄莺莺得益于刘家昌为其制作的电影主题曲《云河》,而苏芮则得益于1980年代初李寿全的一曲《一样的月光》。 在政治方面,因官方推行的净化歌曲运动,造成国语流行歌曲近十年的中断。仅1968年至1975年,禁唱的歌曲就有五六百首之多。流行歌曲的歌手也面临着被禁唱的风险,比如1969年姚苏蓉因演唱禁歌《负心的人》,演员证被扣发,而以美式表演风格著称的高凌风则是上quot;新闻局quot;解释说明的次数比演唱的机会还多。 某次流行歌曲作曲者翁清溪(笔名汤尼)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不断以quot;我们还是不谈这些吧quot;回避关于流行歌曲形象的问题,无奈之情溢于言表。而在《中华日报》所开辟的围剿专栏中,发言的歌星并未提出强有力的答辩,有的甚至站在批评的一边。 1970年代会成为民歌运动的天下,也是环境使然。因民歌运动的影响,及对更深刻的音乐内涵的要求,国语流行音乐中各种类型的歌曲有了很好的培育土壤,制作人也开始发掘歌手性格、思想当中独特的一面,比较全面的创作人逐渐成为乐坛的中坚,这使得1980年代至1990年代成为台湾国语流行音乐最辉煌的阶段。 在1970年代,虽然因为净化歌曲运动及民歌运动的影响,国语流行音乐进入了相对黯淡的时期,但事实上,这个阶段依然有不少优秀的歌手与作品出现。 1974年,在杨弦与胡德夫等人筹备quot;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quot;时,制作人同时也是创作人的刘家昌为在美军电台演唱西洋歌曲的黄莺莺制作了第一张个人专辑《云河》,这张唱片使黄莺莺从演唱西洋歌曲改型为国语歌手,一跃成为国语歌坛的佼佼者。原本甄妮是《云河》这首歌的原唱,但当时并未出版唱片。在同一时期,刘家昌离开海山和歌林签约,之前刘家昌的歌手如凤飞飞、尤雅、甄妮和江蕾都属于海山唱片,所以黄莺莺便成了刘家昌在歌林制作的第一位歌手。 歌林唱片还有一位重量级歌手,就是帽子歌后凤飞飞。国中的时候,原名林秋莺的凤飞飞家庭突遭变故,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她不得不提前辍学,并希望通过参加歌唱比赛改变全家的命运。经历过一次失败,倔犟的凤飞飞在第二次比赛中获得冠军。虽然因此找到一份餐厅驻唱的工作,但一直未受到重视。几年之后,凤飞飞因参演电视剧《燕双飞》被大众接受,开始在综艺节目上唱歌。凤飞飞这个艺名就是那时候取的。 不过,凤飞飞最初的走红既不是因为唱歌也不是因为演戏,而是因为在quot;台视quot;主持一档现场综艺节目《我爱周末》。她的个人魅力使这档节目成为最热门的娱乐节目。每次录影,许多她在南部的死忠歌迷甚至会包游览车北上到现场观赏打气。凤飞飞当时的声势也随着她陆续几张唱片《爱要让他知道》、《未曾留下地址》、《巧合》大卖而扶摇直上。因为她喜欢戴各种各样的帽子,因而被称为帽子歌后。不久,歌林公司挖凤飞飞过档,推出的第一张专辑是《星语》,同名主打歌也是电影主题曲,这张专辑中有很多歌都被反复翻唱过。 当时最走红的男女歌手与庄奴、左宏元、刘家昌等音乐人在创作方面的成就,离不开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一种文艺电影--琼瑶电影的传播。因琼瑶的电影广受欢迎,不仅捧红了甄珍、林青霞、吕绣菱等多位影坛巨星,也使演唱电影主题曲与插曲的歌手们成为歌迷们追捧的对象。凤飞飞的《我是一片云》就曾经在当年度创出10万张的销售佳绩。 还有两位巨星不得不提,一个是quot;白马王子quot;刘文正,一个是quot;青蛙王子quot;高凌风。 1975年,被称为quot;白马王子quot;的刘文正以一首刘家昌创作的《诺言》闯入乐坛。刘文正凭着高大英俊的外表与模仿自猫王的舞台风格,迅速成为台湾第一代超级巨星。刘文正中学时就组过乐团,后到国外留学,汲取了很好的音乐养分。刘文正的经典作品不计其数,在流行音乐与校园歌曲的模糊地带,他演唱的《三月里的小雨》等作品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刘文正再度与刘家昌合作,演唱《小雨打在我身上》,以法国影星阿兰?德隆(AlanDelon)的造型(包括西装、帽子、白色围巾)开创了个人歌唱生命中最鲜明的形象。在费翔的回忆中,刘文正当时在歌坛如日中天,红得不得了,他对刚出道的费翔说:quot;你想红吗?送你一句话--你想成为红星,一定要把自己的优点秀出来,缺点隐藏起来。quot;这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却对费翔影响颇大。quot;我还是花了一点时间,才体会这句经典名句的含义。quot;目前刘文正以经商为主,投资房地产、股票,理财很有一套。这些年,刘文正在美国、新马等地轮流住,偶尔也悄悄飞回台北,只是行踪都很保密。有很多演出单位想联络这位红极一时的巨星举办演唱会,但刘文正始终没有松口,如果不能以最佳的形象、最好的声音状态出现,对他来说是不能原谅的。 与刘文正同期的另一位舞台表演更为前卫大胆的歌星高凌风以《燃烧吧,火鸟》走红,推出他的怪歌系列《姑娘的酒窝》等。这位极富争议的quot;青蛙王子quot;,国语并不标准,歌声亦不好,鼻音很重,外型更是不及刘文正俊美,却可跃升大牌之林,凭借的是领先潮流的舞台设计与无可取代的个人风格。与刘文正不同的是,高凌风的人生哲学是quot;永不退场quot;,他不仅仍开演唱会、出唱片,更在主持界赢得一席之地。他曾经说quot;人生太好玩了,十本书都写不完quot;,琼瑶就曾以他的真实爱情故事写过一本小说《女朋友》。经历过无数感情挫折的高凌风仍然相信爱情:quot;爱情是一种原动力,是一种活力。只不过现在追求不同了,这个年纪想要找的是一个以后可以一起聊天的妻子,而更多的关注则是给我的孩子。quot;如此高龄却仍可以在演唱会中热舞,并故意露出丁字内裤,为此,对他的永不退场表示尊敬。 【第二章】 盛开-1 (1970年代的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疆界本身的阻隔感,在这穿梭过程中逐渐变得通透;而疆界与疆界之间的野地,也长出一些花花朵朵,可能不起眼,但,那是生命出发的地方。 --纪实影像导演《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作者张钊维 1970年代是台湾社会最动荡的年代,也是台湾文艺思潮发展与反省的年代。 台湾的经济刚刚开始起飞,虽然在经济上拥有傲人的成绩,但在政治地位上却面临迷失自我、饱受打击的困局。从1971年退出联合国到1978年的台美断交,以及陆续与日本等30多个国家断交,台湾社会呈现出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其中包括蒋介石逝世。 台湾民间社会的反对力量逐渐浮现,开始对权力集团进行挑战。在动荡不安中,持有外国护照的人大多选择离乡背井,而更多的人留下来,走上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自发唤醒民族意识的道路。大学生组织服务团,上山、下海、下工厂,知识分子掀起反对崇洋媚外、争取自强的民族主义风暴。1972年以陈鼓应、王晓波为代表的台大师生公开举行quot;民族主义座谈会quot;及台大学生郭誉孚血书quot;和平、统一、救中国quot;在校门口刎颈,使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空前激烈。 1971年因钓鱼台归属问题所引发的quot;保钓运动quot;,可以视为台湾青年学生、知识分子首度对台湾政治处境展开的集体式发言。在海外学子及岛内知识分子的热情参与下,quot;保钓运动quot;对外成为一种民族主义式的集体宣泄,对内则引发台湾横跨1970年代的思潮大论战。 文艺思潮总是紧紧跟随在社会思潮之后。 如果说1960年代的台湾社会处于狂热的西化之中,那么1970年代的台湾社会则属于民族意识与乡土意识的觉醒期。强烈的失落感体现在文化上,促使人们努力创造一种属于quot;自己的东西quot;。在文学方面发生了quot;现代诗论战quot;(1972)、quot;唐文标事件quot;(1973)与quot;乡土文学论战quot;(1977),使诸多原本对现代派怀着一片虔诚的文学青年反戈成为乡土文学阵营中的骨干。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矿工画家洪瑞麟描绘矿工的画,学西洋绘画的席慕德绘制的风情民俗画,许常惠教授的民族音乐,林怀民的quot;云门舞集quot;,郭小庄的京剧改革等等均为台湾文化的各个领域打开新生命的通道。1976年媒体大幅报道素人画家洪通与民间雕刻家朱铭,1978年quot;云门舞集quot;邀请陈达从恒春到台北,为新舞剧《薪传》演唱《思想起》的老台湾民谣活动,都使得台湾的本土文化逐步被重视并挖掘出来。 关于quot;乡土文学论战quot;的诠释,杨照的观点是:乡土派真正的对手其实是庞大的官方意识形态,而不是现代主义。quot;乡土文学论战quot;面临政治上的打压、查禁,终于消沉而告结束。 本土的画家洪通被美新处、艺术杂志、副刊等炒热之后,有人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洪通说--quot;到美国开画展quot;--本土化运动并未如先驱们想像的那样,这场论战没有赢家,现代派是没落了,而乡土派也如彭瑞金的感慨:quot;说来是有点矛盾的,拼命护守的阵地,敌人撤退了,自己也撤走了。quot;这场思潮大辩论,最大的收获是唤醒了知识分子与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流行音乐方面,就是著名的台湾现代民歌运动。虽然一些民歌手曾经表示,自己从事中文歌曲的演唱创作与保钓之后的民族主义浪潮并无直接关联,但在大环境之下,民歌的发展却无法脱离台湾的历史环境独自存在。 另一方面,1959年以前,台湾人口因政治、经济的原因增加过速,1959年以后开始减缓,之前出生的婴儿潮正好在1971年开始进入国中、高中、大学。1970年代的台湾,学生读书的目的只有quot;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quot;,而大学联招的录取率在那个时期只有百分之三十几,也就是说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没有选择地选择了一种近乎无可奈何的生活。新闻媒体或文艺作品中充斥着强烈反共却又思乡情愁的情绪,quot;年轻人除了一再复制老一代外省人落荒而逃的莫名恐惧,很难在生命的欲望及活力中找到什么出路quot;(杨祖君语)。电视每晚10点以后停播,年轻人在电视中能看到的除了当权者一再严厉指责的quot;靡靡之音quot;,就是琼瑶式你死我活的爱情悲剧,或者身着亮片晚礼服被规定不准摇摆身体和臀部的歌星演唱。幸运一点的年轻人还可能读到《文星》杂志、乡土文学、1930年代的影印小说,但大多数年轻人的精神生活都贫乏而窒息。还有一些幸运的年轻人可以购买到由美军电台工作人员盗拷出来的美国排行榜塑胶唱片,而大多数家庭不允许孩子在念书之余听音乐、读小说,因而家中能够拥有一台电唱机的年轻人只占少数。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偷偷从电台收听当时余光、陶晓清主持的美国最新流行歌曲排行榜节目,那些歌曲中充满的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以及思想解放,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中是不可能接触到的。 现代民歌运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这些学生的生活,同时在经济上由于出口工业的成功,台湾人消费能力增强,三五百元一把的吉他,多数学生都可以负担,quot;唱自己的歌quot;的口号逐渐开始流行。 民歌咖啡厅即民歌餐厅兴起,在驻台美军逐年撤减、热门乐团逐渐失去主要表演场所之际,这种新形态演唱方式与场所的结合,成为现代民歌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最早的野人、哥伦比亚、洛诗地到木门、稻草人、幸运草、艾迪亚等,为一群专职或兼职的民歌手提供一展身手的空间。以1973年开业的艾迪亚为例,其发展已超出以餐饮服务为主的格局,而形成如导演赖声川所说的quot;大家都知道要去艾迪亚就是要听音乐,要听音乐就是要到艾迪亚,常有许多从外国来的职业乐手到艾迪亚来玩音乐quot;。通过这些民歌餐厅,自弹自唱的民歌手得以聚集起来,而创作歌曲的想法与行动,也在这些场合逐渐浮现。 1973年的哥伦比亚大使馆咖啡厅,胡德夫在这里驻唱,quot;洪小乔在整理歌谱,张艾嘉逃学坐在那边,胡茵梦在想有没有机会上台quot;(吴音宁《有音荡的地方》),李双泽边喝酒边等待着胡德夫工作完成,一起去洛诗地铁板烧玩他们最想玩的音乐。或许1974年的某一天,赖声川在艾迪亚舞台上唱歌的时候,当时仍在台大哲学系读书的丁乃竺正在台下端盘子,杨弦背着吉他在来的路上,而吴楚楚坐在一旁给吉他调弦,为即将上场做准备--就是这样的一个年代,同样有酒有音乐有朋友,却不是同一种酒、同一种音乐、同一种朋友。 民歌餐厅是许多歌手的原点。大多数流行音乐的歌手都有在民歌餐厅驻唱的经历,在民歌餐厅演唱时被唱片公司发掘的也不在少数。现在,民歌餐厅已经式微,木船的最后一家民歌餐厅也已宣告结束。 如蒋经国在1980年代quot;解严quot;前说过的那句话:时代在变。 上篇:中国现代民歌一、给我一张铿铿的吉他当quot;唱自己的歌quot;在许多人眼中,只是年轻人弹弹吉他唱唱歌的行为之时,很少人愿意正视,这其中曾经有着在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年轻人愿意放弃他们仅有的一些利益,去换取心目中对台湾这块土地上无限期待的一个社会活动。 --民歌手杨祖君1975年6月6日,台湾大学生物学硕士杨弦发起的quot;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quot;在台北中山堂举行。这场被视为quot;辛亥革命第一枪quot;的演唱会,拉开了现代民歌运动的序幕,引发长达十年的音乐革命,而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这个提法也因此引起文化界的关注。 在这场演唱会中,虽然也安排了西洋现代民歌,但最受瞩目的是八首杨弦谱自诗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诗集中诗作的创作民谣。杨弦谱唱了《乡愁四韵》、《民歌》、《江湖上》、《乡愁》、《民歌手》、《白霏霏》、《摇摇民谣》、《小小天问》。杨弦虽然不是台湾国语现代民歌创作的第一人,但因为这场意义深远的演唱会,他的作品得以流传,并被赋予quot;台湾现代民歌之父quot;的美誉。 据见过杨弦的人描述,他温文儒雅,总是一副清清淡淡、与世无争的样子。杨弦曾经说,quot;我本来就是个孤独的人quot;。他自小父亲早逝,又没有兄弟姊妹,忙碌工作的母亲没有办法带他,便把他送到华兴育幼院,这一待,就是九年。他的童年、少年时光都是在育幼院中度过,孤独的他唯有寄情音乐,并从少年时便开始创作。 上大学之后,他把对音乐的热爱与民族自尊结合在一起,开始有意识地写歌。在quot;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quot;之前,杨弦曾经写过一篇《寻找一条沐浴心灵的清溪》,在这篇文章中说:quot;西洋现代民谣的传入已有多年了,年青一代也大都喜爱过这种节奏鲜明、旋律轻快的音乐。但由于文化和环境的差异,当一个中国青年在聆听、学唱,并咀嚼外国文字寻找共鸣之际,在感觉上总是会有一层隔阂的。反过来回顾我们本国的歌谣,艺术歌曲的风格和演唱形式一直不易在大众之间普及,时下流行歌曲又多为有志之士所诟病……quot;普及一种节奏鲜明、旋律轻快的可以与西洋现代民谣媲美的本土民谣,同时区别于艺术歌曲与时下流行歌曲的音乐,就是杨弦在试图寻找的那一条可以沐浴心灵的清溪。 给我一张铿铿的吉他/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给我一个回不去的家/一个远远的记忆叫从前/我是一个民歌手/给我的狗给我的狗/给他一块肉骨头/江湖上来的该走回江湖/走回青蛙和草和泥土/走回当初生我的土地/我的父/我的母/我是一个民歌手/岁月牵的多长/歌啊歌就牵得多长/风到何处/歌就吹到何处/路有多长/歌就有多长/路有多长/草鞋就有多长/下游到上游/河水多清凉/多少靴子在路上街上/多少额头在风里雨里/多少眼睛因了望而受伤/我凉凉的歌是一帖药/我是一个民歌手/我的歌我的歌/敷在多少伤口上/开门推开小客栈的门/一个新酿的黎明我走进/一个黎明芬芳如诗经/茫茫的雾/晶晶的露/我是一个民歌手/一边唱一边走/一个新的世界我走进--《民歌手》词:余光中曲:杨弦唱:杨弦、许可欣quot;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quot;并不是杨弦第一次发表作品。早在1974年,杨弦就参加当时已颇负盛名的胡德夫quot;美丽的稻穗quot;演唱会,他第一次演唱了谱自余光中诗作《乡愁四韵》的歌曲,并邀请余光中坐在台下欣赏。一种说法是杨弦的演唱quot;受到现场观众的欢迎quot;,而另一种说法则是quot;杨弦敢把那不能唱的诗唱了起来,又可以不理会台下有人在骂:干你娘,长江水是圆是扁,你知道个鸟!quot;(李双泽《歌从哪里来》)杨弦与胡德夫却因此萌发举办quot;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quot;的想法,并在1975年促成。演唱会前半场是英文本土创作部分(辅仁大学外文系毕业的赖声川与台大外文系肄业的胡德夫都是参与演出的歌手),后半场就是杨弦的个人创作发表会,所有作品均在一年内完成。 关于1974、1975年这两场演唱会的意图,杨弦曾经表示:quot;从尝试写曲到《乡愁四韵》的完成,而至将曲子发表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只觉得在一个西洋歌曲演唱会中,突然给听众一首中国文字的新旋律,对我而言是件很新鲜的事,对观众来说也许会有新的震撼,完全是抱着一种姑且试之的心情去做这件事……在1975年演出的中国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这时我就有比较严肃的心情,希望借着歌谣的形式,将反映现代人思想的现代诗以旋律来传达,表现。quot;(林纯玲,1980)之前对此场演唱会的宣传重点是以发表quot;国语的创作民谣quot;为主,赠票的对象也是以文艺界人士居多,这也是它被视为1970年代风起云涌的乡土文化运动生力军的最大原因。杨弦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追寻,不仅赋予作品更多的民族色彩,使民歌结合民族主义的热情,成为一场文化寻根的运动,同时满足了年轻人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欲望。以余光中的诗作入词,呈现的是一种对历史、文化中国的怀想,演唱《民歌》常常令他感到quot;一种长久被压抑,渴望挣扎、突破的力量在贲张,唱到后来,激动得快唱不出来了quot;(黄宗柏,1977)。 quot;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quot;除了演唱诗人的诗作之外,还邀请舞蹈家刘凤学为其中的《小小天问》编了一支舞。这并不是一场以歌曲形式来表现现代诗的演唱会,虽然诗人余光中特地从香港赶回台北参加这场盛会,并在歌手们唱《乡愁四韵》的时候,登上台配合乐器朗诵诗作。对余光中来说,这更像是一场quot;诗与歌的婚礼quot;;对杨弦来说,quot;这是在西洋音乐、国内的艺术歌曲及流行歌曲之外的,歌谣上的另一种出路,是对诗人和音乐工作者的一项有意义的挑战quot;;对观众来说,他们的感觉则是,quot;我们终于有自己的歌可以唱了quot;。(黄宗柏,1977)余光中的诗加上杨弦谱的曲,在各个歌手、乐手的通力配合下,这场民歌演唱会赢得了两千听众的热烈掌声。恐怕大多数人最早听到的《乡愁四韵》都是罗大佑的版本,杨弦版的《乡愁四韵》是在罗大佑之前,而罗大佑自己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也没听过杨弦版。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这场标志民歌运动开端的演唱会以及杨弦后来推出的个人专辑,均未引起还在读书的罗大佑的关注,事实上罗大佑对民歌运动尤其是校园歌曲持相对怀疑的态度,这将在后文提及。杨弦作曲的《乡愁四韵》采用了合唱的形式,和罗大佑那种淡化旋律突出歌手人声的方式虽然不同,却各有回肠荡气的韵味。 在2002年的民歌纪念活动中,蔡琴说当年还是学生的她也曾经到中山堂听过杨弦的演唱,quot;我们当年对于民歌的痴情,比现在的追星族更死心踏地quot;。另一位民歌手赵树海则说,当年他在当兵时,在电视上听到杨弦的歌声,激发出创作才能,他笑说:quot;杨弦对我影响太大了,我因他而写歌,从此改变了人生。quot;杨弦唱歌时喜欢身穿唐装,quot;那一派风范啊──quot;当年也是歌唱青年的导演赖声川回忆道,quot;没有人能比,所以,每次只要一看到杨弦出现,大家就自动闭嘴,场子让给杨弦。quot;2006年,在赖声川与杨弦都在场的时候,我核实这句话的真实性,赖导笑着说:quot;当年杨弦都是独来独往的,我们都是在玩音乐,但他给我们的感觉不太一样,所以,他一来,就把场子让给他好了。quot;6月的演唱会后不久,洪建全文教基金会出面支持杨弦制作唱片以及发行事宜。1975年9月底,唱片以quot;中国现代民歌集quot;的名称公开出版,除了收录演唱会的八首歌之外,还加了一首也是杨弦谱自余光中《莲的联想》诗集中的《回旋曲》。这张专辑首版一万张在三个月内售完,至第二年1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已达三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在1995年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的评选中,也是以《中国现代民歌集》这张专辑为评选的起点,而此唱片在其中位居15名的位置。 洪建全文教基金会成立于1971年11月,创办人洪建全先生基于关怀社会的理念创办了此基金会,由洪敏隆夫人洪简静惠女士运筹帷幄。创办之初,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出版、公益等活动从事长远且不易推行的文化扎根工作,以quot;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福祉、建立一个人文社会。quot;面对台湾三十多年来的社会变化,基金会持续坚持原创精神,积极主动地响应时代潮流及社会趋势,出钱出力,并从参与中体会quot;取之社会,用之社会quot;的使命感,展开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文化推广工作。 洪建全文教基金会在民歌运动的初期起到了很大的推广作用,其在后期亦开展过一些活动,是民歌运动的推动组织之一。据洪简静惠回忆,当时基金会根本没有出版唱片的经验,只因为她去听了觉得很喜欢,也认为很有时代意义,就向基金会创办人洪建全提议帮杨弦出唱片。洪建全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民歌,也从来没听过民歌,只因对她的全然信任,并深信这对社会是好的,就很快答应此事。 对于在民歌运动中扮演过推波助澜的关键角色,洪简静惠与陶晓清一样谦逊。quot;基金会只是出了一点小力,却让有才华的人,创造出民歌时代。quot;她认为,杨弦在民歌历史上虽然出现短暂,但其后续影响却很澎湃,因为杨弦带给台湾年轻人希望和可能。 琴声疏疏/注不盈清冷的下午/雨中我是垂死的泳者/曳着长发向你游泳/音乐断时/悲郁不断/如藕丝/立你在雨中/立你在波上/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莲/在水中央/在水中央/我是负伤的泳者/只为采一朵莲/一朵莲影/泅一整个夏天/仍漾漾/仍漾漾/仍藻间流浪/仍梦见采莲/最美的一朵/最远的一朵/莫可奈何你是那莲/仍立在雨里/仍立在雾里/仍是恁近恁远/奇幻的莲/仍展着去年仲夏的白艳/我已溺毙/我已溺毙/我已忘记自己是水鬼/忘记你是一朵水神/这只是秋/莲已凋尽--《回旋曲》词:余光中曲:杨弦唱:杨弦………………………………………………………… 二、我们的歌quot;我们的歌quot;演唱会上人山人海,座无虚席,而且年龄大多数都在三十岁以下。这是一个好消息,说明中国青年已从两个极端--quot;崇洋quot;和quot;伧俗quot;--的夹缝中,破茧而出,尝试着走出自己的道路,唱中国人自己的歌。只有这些歌中,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血液在自己身上澎湃,和自己生命的充实。 --作家柏杨余光中曾这样评价:quot;有人称杨弦为民歌之父,我却认为一向鼓励民歌运动的陶晓清,可以称为民歌之母。quot;陶晓清18岁就步入广播界担任主持人,见证了台湾的民歌运动甚至国语流行音乐的整个历史。2000年,陶晓清受到第11届台湾金曲奖的肯定,荣获quot;特别贡献奖quot;。 杨弦曾经说过:quot;民歌之父,就是办的事不多,真的有贡献的是后来更多的创作者。就像一个家庭里,大部分父亲不做什么,真正辛苦照顾小孩的都是母亲。quot;陶晓清亦是quot;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quot;的受邀观众之一。当时在台下的还有《滚石》杂志的段氏兄弟,演唱会结束之后,段钟潭对陶晓清说次日会在余光中教授在厦门街的家中举办一场名为quot;现代诗人?民歌手对话录quot;的座谈会,除讨论演唱会之外,并试图寻求进一步推展的可能,希望她也能去。 据陶晓清的回忆--quot;就这样,我认识了杨弦、余光中与《滚石》杂志当时的几位重要人物。杨弦的专辑出版后,我也在同一个单位--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之下,策划出版了三张专辑--《我们的歌》第一、二、三辑,找来当时创作力旺盛的一些朋友,共同玩出了这些作品。但是我的唱片生涯就只有短短的这些日子,因为我发现在我的主业电台节目主持之外,制作音乐会的乐趣比制作唱片更多。quot;此次座谈会,出席者有余光中、杨弦、陶晓清、胡德夫、段钟潭、林文隆,据曾慧佳《从流行歌曲看台湾社会》记载,讨论歌词的意境以及如何推动民歌使其广为流传时,曾有如下的对话:段钟潭:我们刚刚一再强调流行的问题。我想请教杨弦先生,如果这些歌真的流行的话,是否会影响它的价值?杨弦:我当初作这些曲子,并没有完全考虑要它们流行起来……这些作品,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流行,也许题材会受到限制。 陶晓清:通常一张专辑唱片上的歌,并不是每一首都能流行……我想,要看看一些唱国语歌曲的歌星是否愿意多唱这些歌。 余光中:站在艺术的观点来看,这些曲子当然很好,但流不流行,就很难下评语了,这和诗有很大的关系。我当初是写诗,不是写歌词……这八首歌,和现阶段社会还是有一点距离的。将来我们再来写一些比较流行的,和姚苏蓉之流别别苗头,写一些和台湾日常生活有关的,譬如说,写联考、写毕业、写当兵回来……陶晓清:女朋友变心了!余光中:写一些打动所有十五岁到二十几岁年轻人的心的,我在写这些词的时候,和写诗就不一样了,可以不必考虑文字本身的深意……黄宗柏:……要流行起来,主要不在歌本身,而是技巧的问题。 陶晓清:……话说回来,时下的国语歌曲也并不是完全能够听得懂。 余光中:国语流行歌曲毛病也不少,除了音乐本身不好以外,歌词本身也无社会意识……陶晓清:我觉得quot;净化歌曲quot;不是应该对一般听众喊的,应该是对唱的人或作曲的人喊的,如果一般节目制作人、歌星、作曲家先净化自己,节目自然跟着净化。 段钟潭:我想如果我们能努力使这些歌曲广为流传起来,也许能为quot;净化歌曲quot;起带头作用,慢慢使国语歌曲净化起来。 ……………… 1975、1976年之交的论战之后,有关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的活动就慢慢沉寂下来,幕后支持的洪建全基金会也没有继续推动相关活动的计划。以杨弦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歌,在1977年被再次提起,并举办了一系列发掘歌手、演唱会、座谈会、平面专栏、电台节目、制作唱片等相关活动,几乎都是陶晓清一人在主导与推动。 1976年底,陶晓清受邀为新亚餐厅制作一个给年轻人的现场音乐节目,因而有机会深入地与台北quot;跑江湖quot;的歌手接触,在这些歌手当中,有一些已经创作了中文歌曲,并曾在走唱的过程中演唱过,陶晓清因而萌发出为这些歌手及歌曲制作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演唱会的想法。年底,在她主持的quot;中广quot;《热门音乐》春节特别节目中,这个演唱会以不公开的方式进行,邀请了包括杨弦在内的六位歌手。这个节目在1977年2月6日播出,quot;结果,很多听众反映他们很喜欢这些清新的作品quot;。陶晓清在3月10日在中山堂举办了一场类似的公开演唱会,quot;很多听众来信要求在中广节目中播出中国现代民歌,要求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quot;。于是,自5月起,陶晓清每周六次六个小时的《热门音乐》节目,每个月有一个钟头专门介绍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的时间。到6月,变成每月两次,7月增为三次,到8月变成每周一次,到11月则增为每周两次,而《热门音乐》本身也增为每周七次七小时。 虽然这种繁荣与陶晓清原先设想的出版唱片、出歌本、开辟电台节目、设排行榜的推广顺序不太一样,然而听众的回响似乎已经超出她的想像。9月就已有六首歌经听众自动票选而进入原先是设给西洋热门音乐的《热门音乐》本省排行榜,到10月,前二十名当中就有十二首是台湾现代民歌,并且囊括了前七名。第二年,陶晓清就另外为现代民歌设了专门的排行榜。 现代民歌通过电台节目与一般听众(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互动并不仅止于此,在陶晓清的号召之下,听众们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录成卡带寄到电台发表,有时在卡带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也会受邀亲自上电台演唱录音。这一做法的一个直接作用便是在quot;新闻局quot;的歌曲审检制度尚未施行到电台节目之前,使每个潜在匿名的听众都有机会变成有名有姓的歌手。 关于选择的标准,陶晓清曾经说过:只要歌词平实,不犯严重的错误,曲子旋律不错,不是抄袭的,有吉他伴奏,就可以了。为什么评定标准放得这么宽?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在刚开始标准定得太严格,往往会抹杀人家的兴趣,令人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参加,目前我们需要大量的歌曲,彼此比较,才能分辨良莠。 同时,以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为名的大型演唱会以及相应的座谈会也在稍后出现,整合中国现代民歌旗帜下的歌手以及广播界及文艺界(包括部分音乐界)的参与者,特别是7月的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和随后的座谈会,以及12月的quot;第一届中国现代民歌之夜quot;,基本上都是陶晓清在策划与推动。由她负责策划的《我们的歌》唱片第一、二辑也在洪建全基金会的支持下于10月一起出版,首版三千张在12月初即售罄,随即再版。 由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出版的《中国创作民歌系列--我们的歌》,自1977年10月起发行,前后共三辑。几位校园民歌运动初期的大将都在这里头留下了许多佳作,包括杨弦、胡德夫、吴楚楚、陈屏、杨祖君、朱介英、韩正皓、潘丽莉、任祥等等。 尤其是吴楚楚,即后来成立飞碟唱片公司并与滚石唱片共同主导1980年代台湾流行乐坛的音乐人,这位弹得一手好吉他并且嗓音独树一帜的歌手,留下的录音作品极其稀少,而最令人回味的《好了歌》与《你的歌》即是出自《我们的歌》。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地政系毕业的吴楚楚也是喜欢用现代诗入词的一位创作歌手,比如《我们的歌》第三辑中的《摆渡船上》与《行到水穷处》都是采用周梦蝶的诗作,而《好了歌》是直接采用了中曹雪芹的同名诗。 吴楚楚在流行音乐界的地位,堪以quot;枭雄quot;来称谓(张钊维语)。2005年第16届金曲奖的quot;特别贡献奖quot;颁予吴楚楚,其中甘苦是否得到了回报,唯一人知。 …… 【第二章】 盛开-2 中国现代民歌在一连串的抨击炮火中,原本高层文化文艺界中的支持力量渐渐有改变立场的迹象,直到商品化的校园民歌席卷全岛大专院校时,以洪建全文教基金会为代表的支持力量都转向离去了。这也是为什么评论认为商业介入是民歌运动终结的原因,但校园歌曲是民歌运动的传承这一事实,使高层文化的转向只是支持力量的变更,并未改变年轻人quot;唱自己的歌quot;这一初衷的延续。 中篇:淡江--《夏潮》一、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多年来的教训,使我晓得该把quot;中国quot;和quot;传统quot;分开了,该把quot;现代quot;和quot;西方quot;分开了,我想登高一呼:quot;中国就是我,现代就是我!quot;--民歌手李双泽李双泽1949年生于福建晋江,父亲是菲律宾华侨。他幼年随家人来台,在中学时代开始画画,学吉他和唱歌。在淡江文理学院数学系毕业之后,曾经分别到西班牙、美国学画。在西方音乐的熏陶下,他在回台后每周定期在台北哥伦比亚咖啡厅演唱西洋歌曲,被誉为quot;台湾的鲍勃?迪伦quot;。 1973年底,李双泽认识了颇负盛名的歌手胡德夫,随后一起筹划1974年胡德夫quot;美丽的稻穗quot;演唱会,也就是杨弦首次正式发表作品《乡愁四韵》的那场民谣演唱会。那时起,李双泽与胡德夫就决定一起努力quot;要写自己的歌,要唱自己的歌quot;。据李双泽《歌从哪里来》一文中描述那个冬天与胡德夫、杨弦在一起的情景:冬天的夜晚,洛诗地餐厅曲终客散,门外飘着细雨,这是一段好时光,可以供我们自己演练。不知是谁唱起了杨三郎的《港都夜雨》:quot;今夜又是风雨微微,异乡的都市,路灯青青,照着水滴,叫我的悉意;青春男儿,不知自己,要朝哪里去?quot;凄凄清清的,确是真实的心声啊!可悲啊可耻,我们这一代怎么唱不出自己语言的歌?在唏嘘叹息声中,胡德夫猛然撇出了一把琴音:quot;打鱼儿呀,游啊游……quot;喃喃地,声音还哽在喉头。 quot;唱呀,肯波①,大声唱呀!quot;quot;Ijustcant!quot;胡德夫颓然地把钢琴合了起来。 是的,我们无能,我们这一代无法唱出自己语言的歌,多么可耻的事,我们这一群人脑袋里的音符词汇真被强奸了!杨弦带来了余光中的诗,要求在胡德夫民谣演唱会中发表,他在哥伦比亚商业推广中心的咖啡座上,作了第一次非正式的介绍:quot;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quot;又是一位有勇气的人。杨弦敢把那不能唱的诗唱了起来,又可以不理会台下有人在骂:quot;干你娘,长江水是圆是扁,你知道个鸟!quot;唱吧!是歌都可以唱,可是诗人们到哪里去了?世路艰困,他们都回到上帝身边去了?(注:以上资料来源于夏潮网李双泽专栏)李双泽的这篇《歌从哪里来》可以在夏潮网中找到。在文章的结尾,他说:quot;我要把这篇东西献给前水瓶社的朋友们,并纪念第一次淡江民谣演唱会--那也是北区大专院校的第一次,更想告诉我们后面的人:我们曾经努力地走过一条错的路。quot;无从知道李双泽写这篇文字时的心情,而他认为的quot;错quot;的路究竟错在哪里。但在这篇文字中,那种悲凉与哀伤却使读者更深地体会到这位英年早逝的少年,曾经背负着多么沉重的责任。 1976年10月,出国游历学习的李双泽回到台湾。他在文中提到的那场淡江民谣演唱会,就是发生使李双泽引起普遍关注的quot;可口可乐事件quot;的场所。某些观点甚至认为,当年李双泽为抗议演唱西洋歌曲在演唱会上摔了一个可口可乐瓶是导致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关于quot;可口可乐事件quot;,一直有多个版本,据张钊维《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一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976年冬,一如其他大学的学生活动一般,位于台北盆地旁淡水镇上的淡江文理学院举办了一场以西洋民谣为主的演唱会,主持人为当时颇负盛名的陶晓清。 节目进行到第二位演唱者,李双泽,这是一位淡江的校友。除了吉他之外,他还提了一只可口可乐瓶上台;他首先与全场观众、第一位歌手及陶晓清之间有一小段问答,大意如下:李(向全场观众):从国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真令人高兴,但我现在在喝的还是可口可乐……(向第一位歌手)你一个中国人唱洋歌,什么滋味?第一位歌手:只要旋律好的歌,中国歌外国歌都唱。 李:那么我们请今天主持的陶小姐回答这个问题。她主持节目十多年,一定可以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陶:今天我来主持节目,没想到还要来考试呢!并不是我们不唱自己的歌,只是,请问中国的现代民歌在什么地方?李:黄春明在他的《乡土组曲》中说:quot;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写出自己的歌之前,应该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我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歌来为止。quot;陶:那么,我们就请您给我们唱几首吧!接着,李双泽唱了三四首闽南语的台湾民谣,包括《补破网》、《恒春之歌》、《雨夜花》等,以及国语的《国父纪念歌》。其间,台下的观众有鼓掌叫好的,也有开汽水瓶的(笔者注:当时一种喝倒彩的方式之一),李双泽有些愤怒地向台下喊道:quot;你们要听洋歌?洋歌也有好的。quot;随后李双泽唱了迪伦的Blohewind,然后下台。 陶晓清上台表示,关于中国人唱不唱英文歌的问题是值得考虑的严肃问题,回家之后不妨想一想,但不适合当场讨论,今晚还是以愉快的心情继续欣赏节目。语毕,现场不知谁在喊:quot;陶晓清!不要掩饰你的洋奴心态。quot;这个在台北淡江文理学院所发生的未经排演的突发事件,就是著名的quot;可乐可乐事件quot;,也称为quot;淡江事件quot;,并由此发展出一支以李双泽为代表,以淡江文理学院乃至《夏潮》为中心的民歌新脉络--quot;淡江--夏潮quot;。 …………………………谈及淡江--《夏潮》民歌路线,不得不提到淡江文理学院的背景。 1976年淡江文理学院创建的《夏潮》杂志,一直以支持乡土文学、主张统一为宗旨。诗人蒋勋曾对大学的《夏潮》集团如此评价:因为过度关爱热情而已陷溺其中的小小的台北的文化圈。我们无法因此评定《夏潮》的功过与得失,但在乡土运动尤其是民歌运动中,《夏潮》的确功不可没。尤其在1970年代,《夏潮》集团以三民主义(特别是其中的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为掩护而进行的台湾左翼文化运动,是台湾历史上颇为重要的一笔。 正因为此,quot;淡江事件quot;才能发展成为具影响力及感染力的民歌运动的一支。 1964年接任淡江文理学院院长的张建邦是创办人张惊声之子,被誉为quot;台籍青年才俊quot;。进入1970年代之后,他提出了quot;没有围墙的大学quot;、quot;学校社区化,社区学院化quot;等口号,以促进quot;校园与社会结合quot;(王津平、《淡江青年》),受到张建邦栽培支持的英文系讲师王津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策划者与推动者。 早在1960年代末,王津平还是淡江的学生时,就与陈映真、尉天骢等《文季》文化工作者有所接触,参与杂志的创办与编辑。他在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与李双泽同时参加淡江水瓶社的活动。1972年,在帮助张建邦筹办首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之后,即在张建邦的支持下赴美留学。当时美国校园正处于学生运动风潮的后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王津平除了致力于当代美国文学的研究之外,更广泛地接触转型中的各种社会文化运动,包括民歌复兴。 令他改变最大的莫过于,quot;我很快地接受这样一场洗礼,我深深感觉到过去在台湾所受的一场反共教育完全是欺惘……quot;(《远望》,1989)1975年,王津平学成归台,回到淡江执教。在张建邦的同意之下,王津平与李元贞、梁景峰、曾宪政等老师一起,掌握着《淡江周刊》的主导权,并展开内容丰富的校内文艺活动,包括民歌、小剧场、乡土文学等等。与此同时,王津平亦是《夏潮》的核心成员。改版前的前三期的《夏潮》只是一份普通的《读者文摘》式的刊物,在第四期改版之后才成为一份标榜quot;乡土的、社会的、文艺的quot;评论性刊物,延续了从前《文季》与《大学》杂志隐含的左翼立场。 在这样的条件下,1976年冬的quot;淡江事件quot;首先在自己学校的刊物上得到相当程度的注意与讨论,在演唱会之后出版的最新一期《淡江周刊》上刊登了《民谣演唱会的挑战与反应》特辑,其中七篇文章大多数都在明显地支持李双泽,并对当天演唱会中的听众与主持人颇多诟评。 在李双泽进一步的现代民歌创作被展现之前,1977年3月底在淡江校园内举办了quot;中国民俗歌谣之夜quot;的露天演唱会。这次演唱会的歌曲分类包括台湾民谣创作歌曲(如史惟亮的《小鼓手》,陈扬山的《长江水》、《早起的太阳》等)、山地歌谣、中国民歌、艺术歌曲、童歌、流行歌曲等等广义上的民谣,其中更以台湾民谣为主,其中以陈达即兴说唱的叙事歌谣最为突出,也最具民歌的原始特质。演唱者除了从屏东请来的老歌手陈达之外,还有吴楚楚、杨祖君(时为淡江文理学院英文系学生)、淡江的学生合唱团(风谣合唱团与淡江合唱团)以及淡江老师与校外人士陈治欣、蒋勋、陈扬山、郑泰安(《夏潮》发行人)等。 当时西洋民歌演唱会也有在户外演出的,如假日公司自1975年起一年一度举办的quot;假日乡村民谣演唱会quot;。但在中文现代民歌演唱会方面,淡江的这一场可以说是第一次。 ………………………………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骄傲的祖先正视着/正视着我们的脚步/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婆娑无边的太平洋/怀抱着自由的土地/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照耀着高山和田园/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美丽岛》词:陈秀喜改编:梁景峰曲:李双泽李双泽对于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代表人物杨弦quot;表示钦佩,但他不喜欢杨弦的做法,因为所谓民歌就是要大家都能上口,不能加进太繁复华丽的旋律,太具西洋音乐的色彩quot;(吕钦文,1976)。 他所想要的quot;自己的歌quot;,首先必须脱离西洋歌曲色彩。根据王津平的观察,这坚持却成为他创作过程中最大的痛苦,因为他quot;脑筋里都是鲍勃?迪伦的旋律……没有完整的(中国的)音乐语言quot;,因此李双泽的创作曲风显然是比较偏向西洋歌曲的,甚至毛铸伦在首次听到其作品时quot;直觉地感到旋律方面,有两三首多少透着鲍勃?迪伦的影响在其中quot;。除了旋律,其简单的和弦与指法,以及粗着嗓子的、未经修饰的唱腔,也跟迪伦有几分相像。 虽然受鲍勃?迪伦的影响很深,但其实李双泽对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说:quot;他为蓝领阶级写的抗议曲再多也不足以道出蓝领的心声,在本质上,他并不是蓝领的一分子quot;,以及quot;在为孟加拉国义演的音乐会里,他就不该成为唯一收取酬金的演艺者quot;,恐怕鲍勃?迪伦对此也有口莫辩吧。 他最欣赏的真正平民歌手伍迪?格思里(oodyGut;我痛恨那些使人以为自己生来就是失败者的悲伤歌曲。quot;李双泽则说:quot;我们必须真正从庸俗中走出来,那时我们的艺术才可以长久,才是健康的。quot; …………………… 二、自伤的狂吟如果你(指音乐家)不属于群众,你做什么东西都没有意义,如果你是他们的一分子,你可以当quot;火车头quot;来拉动他们。现在的问题是火车头没有拘着车身,你跑了,他们的列车还留在后面。 --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与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比较起来,淡江--《夏潮》民歌运动属于台湾非主流的左翼文化中的一支,这使得两者虽然都试图在西洋音乐、国语流行歌曲以及艺术歌曲之外找到属于quot;自己的歌quot;,然而在音乐形式、主导方向、传播网络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稍后蒋勋倡议将这种歌曲称为quot;校园歌曲quot;,以取代备受争议的quot;民歌quot;一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从此就局限在校园里面,但它与中国现代民歌的取向是颇不相同的,蒋勋提倡的quot;校园歌曲quot;与后来唱片工业介入后的quot;校园quot;也是不同的,蒋勋所要突显的是一种民歌社群的概念。 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中,杨弦以余光中的诗作入词,呈现的是一种对历史、文化中国的怀想,而这种怀想却处于台湾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歌词中的quot;中国quot;,仅止于古老文化与历史,而非政治立场上的中国。 …………………… 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与quot;淡江--《夏潮》quot;存在若干矛盾,尤其是对杨弦作品的批评以及对余光中(包括他的诗乃至他对民歌的推动)的批评。虽然两者都受美国现代民歌的影响,但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关注的主要是1960年代末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而quot;淡江--《夏潮》quot;则更注重它早期的发展,甚至追溯到美国1930年代的首次民歌复兴运动。美国1930年与1960年前后两次的民歌复兴都给予quot;淡江--《夏潮》quot;的民歌推动者不少启示,除了当中的左翼背景之外,对民俗音乐的采集整理也成为推动者非常关注的重点。 在一次题为quot;歌从哪里来quot;的座谈会中,黄春明说:如果你(指音乐家)不属于群众,你做什么东西都没有意义,如果你是他们的一分子,你可以当quot;火车头quot;来拉动他们。现在的问题是火车头没有拘着车身,你跑了,他们的列车还留在后面。(《夏潮》,1978)在这种学院与民间脱节的情况下,批评现代民歌的炮火自学院派漫天轰来,火车头跑掉,列车被留在了后面。 在1978年,《夏潮》试图结合学院与非学院的民歌工作者,让quot;双方面的人能够有个机会,坦诚地沟通彼此的想法,然后为中国音乐的重建而携手同进quot;,举办了一次公开的民歌座谈会。相较中国现代民歌发展过程中的座谈会均是quot;相谈甚欢quot;或者各说各话的情况,这次座谈会却是火药味十足,尽管quot;非学院quot;的发言者大多一再表示出对学院音乐家高山仰止的态度。蒋勋发言说:我觉得,我们或许需要有人出来,一方面提醒一下学院的艺术工作者,低下头来,也看一看自己脚跟底下的大众,另一方面也传达一点专业的知识给大众,让大众独自摸索的艺术,能够有专业者经验的辅助而更快地进步,也让专业者的艺术不至于完全封闭于大众之外而枯干乏味。我想,我是以这样的心情,大胆地来参加这个座谈会的。(《夏潮》,1978)陈映真的发言也是quot;非常仰望他们能够给我们一条一条非常简单,又真正能表达目前的现实需要和自己民族情感的歌quot;,但是,quot;如果他们还觉得这些歌曲实在不屑一顾,或者是没有功夫写这种歌曲,那也没关系,让我们大家,这些喜欢音乐的朋友自己来作。作得比较差,没有关系,凡是好的东西,都是从比较坏的东西发展出来的,我们毕竟从没有歌的时代,进入到我们自己写,自己找一条歌的时代……quot;但是,陈映真在发言结尾处仍不免呼吁:quot;恭恭敬敬地向受过音乐训练的专家们请求,垂顾垂顾我们这些需要。quot;而学院派因此是否真的如呼吁那样开始创作通俗歌曲了呢?效果并不明显。以当时被视为学院派跨向通俗音乐创作的李泰祥为例,他所制作策划的试图quot;把民歌透过大众音乐的形式来表达quot;的quot;传统与展望quot;演唱会依然受到《夏潮》方面的严厉批评。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quot;学院的民歌工作者quot;指的基本上是从事传统民歌采集与整理工作的学者,编者举出许常惠、杨兆祯、沈锦堂、吕炳川为例,事实上许常惠与吕炳川对现代民歌是持包容接纳态度的,而杨兆祯亦未明显表现出反对现代民歌的立场,游昌发在座谈会中的发言更被视为是quot;坦诚的,可敬可爱的quot;。 三、最遥远的路程把玫瑰的芬芳散播到台湾的每个角落……但请绝对把玫瑰的刺保留起来,作为我们抗议的武器,当我们碰到不公不义的时候,我们把刺拿出来,抗议!--民歌手杨祖君一位参与1976年12月淡江文理学院演唱会的在校学生杨祖君,在quot;可口可乐事件quot;当天整夜难眠,《补破网》的旋律在她脑海中久久萦绕着。不久,她写了一篇《中国人唱外国人歌的心声》,文章中说:但愿不久将可听到我们自己的歌,而在那些默默耕耘者中,希望我能偶尔发现一两名是今日痛心疾首地在批评quot;中国人为什么不唱中国歌quot;的人们!我衷心地期盼着!这篇文章成为激励李双泽个人创作的导火索。 据报刊的描述,杨祖君是一位喜欢穿t恤与泛白牛仔裤的女孩,非常之简约。她从小学习钢琴,接受的是西方音乐教育,以前她对中国的流行歌曲、民乐都没有聆听的兴趣。在淡江读书期间,受民歌运动的影响,她开始自学弹吉他,并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接触中国的音乐以及京剧。 1977年淡江举办quot;中国民俗歌谣之夜quot;演唱会后,杨祖君通过王津平的介绍与李双泽认识。在李双泽过世后,接续李双泽quot;唱自己的歌quot;的理念,对杨祖君而言,是quot;生命深处的召唤与深刻的文化反省quot;。杨祖君曾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受到王津平以及李双泽的强烈影响。李双泽葬礼那天,她许下诺言:quot;双泽,无论你在哪里,有许多人会坚持你的热情、理想、正义,爱民族爱自由,会有更多人唱你的歌……quot;而对于王津平,尽管毕业之后他们成为朋友,但她仍称他为quot;老师quot;,因为quot;他给了我太多教导,不但教我知识,也教我爱人、关心人,教我放弃个人、服务社会quot;。 1978年的杨祖君,横跨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及quot;淡江--《夏潮》quot;两条路线:一方面是前者众多歌手当中相当知名的一位,并数度出席跟该阵营直接相关的座谈会;另一方面又是李双泽去世之后其作品的主要传唱者。 ……………………此后,杨祖君全心投入民歌推广的工作,她甚至会在郊游时教路上的小孩们唱李双泽的歌。她主动到各大专院校、工厂以及地方乡镇举办演唱会,安排的曲目包括客家、闽南、原住民(当时称为山地)及内地的民谣。节目的安排与一般演唱会不同,她并不以自己为主体,歌曲的演唱顺序也经过精心的设计,形成一系列与台湾社会转型相应的曲目,并随着演出场合的不同作调整。例如在工厂演唱便会从1960年代的《孤女的愿望》唱起,以反映出台湾社会变迁当中工人阶级的心声。李双泽的作品通常是作为压轴,在台上、台下大家唱的歌声中落幕。 ………………………… 现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众传播系担任助理教授的杨祖君依然是个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多年前她曾经写过一本《玫瑰盛开--杨祖君十五年来时路》,纪念那段充满热情的理想年代。但对于民歌手的称谓,她始终是忐忑的,认为自己没有太多个人作品。在2006年滚石再版的唱片《杨祖君专辑》中,年轻的她坐在淡水龙山寺,一脸的坚强与倔犟,难掩秀丽的脸庞。这张唱片的再版,距李双泽去世将满三十年。 ………………………… 胡德夫与杨弦、李双泽1975年一起在台湾开启了民歌运动,如今李双泽去世已近三十年,杨弦也已移居美国二十多年,当年发动民歌运动的三位倡导者,已仅存胡德夫还活跃在舞台上。2006年,胡德夫凭首张个人唱片《匆匆》中的《太平洋的风》获得第十七届台湾金曲奖quot;最佳年度歌曲quot;与quot;最佳作词人quot;两项大奖。胡德夫的成就仅仅是这一首歌吗?远远不止。 《匆匆》收录的作品除李双泽于1977年离世前作曲的《美丽岛》、流传于海外民主运动人士中失去作者姓名的台语歌曲《心肝儿》、1950年代卑南族音乐家陆森宝创作的《美丽的稻穗》,以及《匆匆》作词为陈君天之外,其余作品均为胡德夫个人创作。 从1970年代初期,保有quot;夏潮quot;精神的胡德夫就开始在民间收集各种本土文化和音符,在那个压抑台湾文化的时代,胡德夫是台湾原住民文化运动的有力倡导者。1970年代中期,胡德夫加入了现代民歌推广的阵营当中,把很多台湾乡土民谣发掘并加以整理发表。包括杨弦、李双泽等都从胡德夫那里吸取了很多的台湾本土音乐精华。 也是1977年,杨弦推出唱片《西出阳关》,其中就有一曲与胡德夫合作的《美丽的稻穗》。这首歌年代并不久远,创作于1958年,陆森宝是卑南族的瑰宝,一生作品无数,除了《美丽的稻穗》之外,像《卑南山》、《颂祭祖先》亦人人会唱。尤其是天主教走本土化路线,卑南语的圣诗几乎都是由他创作、改编而成。 陆森宝生前最担忧的是quot;最近好像不太能作曲了quot;,最后一首歌只写了一半,第二天就因脑溢血意外离世。民谣依旧传承,《美丽的稻穗》成为胡德夫的身份证,他时常演唱这首歌,在不安的岁月里quot;给自己壮胆quot;。 在民歌运动的先驱者中,胡德夫是第一个举办自己的作品演唱会的。尽管早在1981年滚石唱片公司成立后的开篇之作《三人展》合辑中,胡德夫就发表了词曲创作《海鸥飞吧》(李丽芬演唱),但自民歌运动之后再次将自己的作品正式录音,已经是1997年了。在那一年《七月一日生》合辑中,胡德夫首次正式录唱自己创作的《最最遥远的路》,此外还在这张合辑中贡献出他与杨祖君1977年演唱的现场录音版本,完成去世多年的好友李双泽的遗愿。 ……………………1990年后,胡德夫持续参与本土、两岸与国际之原住民权益促进活动与运动,返回原住民部落,与义父郭英男再度学习原住民的歌谣。2000年开始,胡德夫开始在各地的演唱会中传唱自己的母语歌谣,并致力于卑南、排湾、阿美等族群传统歌谣之采集与学习。因其在民歌运动中的突出表现,被誉为quot;台湾原住民民谣之父quot;。 对于加在身上的光环,胡德夫保持着警醒:quot;大家一提我就说我是民歌开路先驱、原住民歌谣之父,那让我觉得沉重。如果我算民歌开路先驱,那陈达他们要叫什么?再说原住民歌谣,祖先们早已传唱好几千年了。我唱歌只是因为想唱、想抒发心声,并不是为了别人,为了运动。quot;胡德夫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可他依旧唱着,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他的白发在风里招摇着,让我体会着某种痛与感动。 【第二章】 盛开-3 1974年,24岁的胡德夫首次在台北举办quot;美丽的稻穗quot;民谣演唱会。2006年,56岁的胡德夫首次在内地公开演唱,同时荣获第6届内地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台上台下同唱《美丽岛》与的情景,令他泪湿眼眶,不能自己。 《匆匆》的唱片封面上写着quot;音荡的灵魂,回家的旅程quot;,秉承着最初的誓言,胡德夫仍在唱,他要像郭英男那样唱到84岁。 下篇:校园歌曲一、为了梦中的橄榄树相遇在民歌轻扬的季节里,试图用音乐创作来写下自己的心情故事,拿起吉他自弹自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写写歌分享自己的心情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音乐人苏来1977年下半年,经过事先的市场调查与规划,新格唱片公司开始举办金韵奖系列活动,以标榜quot;由这一代年轻人的心声所谱成的quot;推出唱片以及相应的校园巡回演唱会。翌年,以制作国语流行歌曲起家的海山唱片公司也推出民谣风--金韵奖加民谣风掀起的风潮就是quot;校园歌曲quot;的开端,也被视为民歌运动的尾声。 新格直接使用了quot;校园歌曲quot;一词,一方面避开了民歌可能引起的争议,另一方面也把诉求对象直接面对在大专院校的学生,并不强调与知识分子的关联。这就可以看出校园歌曲与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或quot;淡江--《夏潮》quot;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校园歌曲是国语流行音乐的取代者,定位于大专学生;后两者则是西洋流行音乐的取代者,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使命感,试图把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以及民族。 评论者常以商业力量quot;介入quot;或quot;商业化quot;这样的措辞与观点来看待校园歌曲,甚至认为这是民歌quot;没落quot;的主因之一,最严重的批评甚至认为其quot;污染quot;了民歌。民歌的商业转向,使民歌失去原有对民族意识的反省,也去除年青一代通过歌曲表达时代意见的特质,使它仅成为以年轻人为主的音乐形式。但另一方面,当民歌转化成校园歌曲的形式之后,去除早期民歌过多的民族、政治色彩,创作力更加繁盛,同时吸引部分专听风花雪月的成年听众。进一步扩大的听众群,更成为1980年代国语流行音乐的主要消费者。 关于商业介入的是非,陶晓清曾经在主持的节目中说,因为商业的规范运作,民歌手们才能获得生活保障的资金,得以更好地继续推动民歌的发展。不仅是校园歌曲,在流行音乐的范畴,商业与非商业一直是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的是非功过,无法评判。 李寿全则在一次座谈会中表示:商业的介入并不是不好,但是唱片公司为了求量,难免粗制滥造,以致造成质的不够好。(《联合报》,1981)创办金韵奖的新格唱片公司当时新成立不久,这一策划由音乐人姚厚笙大力推动。作为新力电器公司以及新力台籍股东新创办的新格电器公司下的相关企业,同时又挂了新格的招牌,新格唱片的出片方针当中,不免会掺入有关整体企业形象塑造的考虑--一种清新、年轻、活泼的形象,特别是对quot;新格quot;此一品牌的塑造。 在金韵奖之前,新格所推出的第一张唱片是李泰祥编曲、指挥的《乡土?民谣》,把一些中国及台湾的传统民谣以管弦乐来重新表现,同时也发行了丁晓慧、李丽华、刘蓝溪等定位于一般流行歌星的专辑。稍后,在竞争压力及企业理念--quot;不要跟着别人走quot;--的引导下,便另外着手开发为当时一般国语唱片公司所忽略的大专学生市场,其所采用的策略,基本上是在为舆论所诟病的国语流行歌曲套路之外,另建立一套以大专生为范围的,从歌手到歌曲征选、唱片制作到宣传、行销的完整机制。 1977年5月到6月,首届quot;金韵奖青年歌谣演唱大会quot;分演唱组及创作组进行全岛的征选及比赛;报名者有一千二百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大专学生。经过初赛的筛选,晋级决赛的演唱组歌手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参赛的自选曲目分属国语流行歌曲、外国电影主题曲、外国民谣、台湾民谣,得奖的前五名其选曲依次是外国民谣、艺术歌曲、台湾民谣、外国民谣、国语流行歌曲,这显示出西洋现代民歌在一般大专生当中所占有的主导性影响力,台湾民谣在其中亦占有一定的分量。此外,所谓quot;大专学生排斥国语流行歌曲quot;的说法也不够正确,对于某些少数的国语流行歌曲,如一般耳熟能详的刘家昌创作的《海鸥》,大专生会以自己的方式--以吉他为主的编曲伴奏以及未经太多修饰的唱腔与形象去加以诠释。 另外创作组也选出前五名,其中有一首闽南语歌曲(简上仁的《正月调》),一首英文歌曲(傅幼文的DANCING),其他均为国语歌曲(刘苍苔的《烟逝》、邰肇玫与施碧梧的《如果》、包美圣的《悟于一九》)。 基本上入选者多半外貌并不出色,也并未以打扮穿着取胜,与一般歌星大不相同,因此使得随后灌录的唱片《金韵奖纪念专辑》造成发行与传播的障碍,因为quot;电台没兴趣,电视不屑一顾,唱片行老板不愿意卖quot;。面对这样的局面,新格采取一种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策略,即校园巡回演唱会,直至现在,这依然是流行音乐惯用的宣传手法之一。 第一场校园巡回演唱会于1977年12月15日在文化大学举行,获得意外的成功,演唱会后没几天,士林地区唱片行卖的金韵奖唱片就卖断了,纷纷催货。第一波在台北地区的五场演唱会下来,销售量就明显上升,在短短数个月之内便突破了十万张,这不但超过了损益平衡点的五万张,更超过了当时一些大牌歌星的销售纪录。 在往后的四年当中,新格每年进行一轮全岛歌手歌曲征选--唱片灌录、发行及巡回演唱。其中,除了每届比赛之后灌录两张合辑唱片以外,新格亦会再从这些合辑唱片的听众反应当中找出受听众喜爱的歌手,然后再灌录这些歌手的个人专辑唱片,如包美圣、陈明韶、王梦麟、李建复等歌手的专辑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下诞生的。采用的歌曲除了来自征选之外,也会从投稿或约稿取得,这些歌曲通常是被唱片公司买断的。 自quot;金韵奖quot;飙起唱片工业民歌风潮之后,民歌手的称谓成为新进歌手与专辑畅销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校园歌曲吸纳了彼时正陷于进退两难境地的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杨弦便在此情况下得以被quot;歌坛誉为现代民歌之父……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一个觉醒纪录quot;。就这样,quot;校园歌曲quot;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历史传承的定位说法,而quot;淡江--《夏潮》quot;则被排除在外。 唱片业的介入使得早期校园歌曲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同时鼓励更多能写会唱的普通学生加入到民歌的行列。新格唱片是首家通过商业方式包装、发行、宣传民歌的唱片公司。对于每一届金韵奖大赛涌现出的新人新作,新格在制作人姚厚笙、黄克隆的极力倡导下,均以quot;金韵奖quot;为名推出,先后共推出十张纪念合辑。 历届金韵奖的冠军歌手分别是陈明韶、齐豫、王海玲、郑人文和潘志勤。优胜歌手有包美圣、杨耀东、黄大城、王梦麟、李建复、李宗盛的木吉他合唱团、郑怡、施孝荣等,其中还包括由殷正洋等人组成的四重唱,以及由童安格、袁中平、邱岳组成的旅行者三重唱,而四小合唱团中的成员则包括许景淳与黄韵玲。因金韵奖分创作组与歌唱组同时进行,年代久远,获奖名单并不完整,同时也不够准确。 这一批极具才华的学生歌手几乎包揽了当时校园民歌的演唱,成为这一时期校园民歌的中流砥柱,他们演唱的歌曲也都成为校园民歌的经典,如齐豫的《橄榄树》、叶佳修的《踏着夕阳归去》、包美圣的《捉泥鳅》、王梦麟的《雨中即景》、木吉他的《散场电影》、李建复的《龙的传人》、施孝荣的《归人沙城》等等。 从名单中可以看出,第四届与第五届间隔了四年的时间,事实是,1984年第五届的金韵奖已是校园歌曲的强弩之末,冠军歌手甚至很少被人记住。 quot;金韵奖纪念专辑quot;唱片封套上的词句是quot;由这一代人的心声所谱成的quot;(第一辑、第二辑),quot;这一代青年心声的标志quot;(第三辑、第四辑),这里面的quot;这一代青年quot;与中国现代民歌或淡江--《夏潮》中的quot;这一代青年quot;已大不相同,它避开了这一代青年与反映社会现实、民族主义等的联结,走向一个更强调个人的方向。与此相关的众多quot;歌手小传quot;与quot;歌手近况报道quot;,除了是一种宣传策略之外,也成为校园歌曲歌手成为明星的要素之一。 那个时候,民歌排行榜是靠听众寄明信片来统计,真的就有听众号召周围的同学多写明信片投给心仪的歌手。买不到或买不起唱片,学生们就自己跟着电台的节目翻录一卷卷的录音带,而quot;代客录音quot;的业务也相应出现。 quot;金韵奖quot;的成功随即诱发其他唱片业同行的跟进,如海山、四海、丽歌、歌林、环球等等原来以发行国语流行歌曲为主的唱片公司,以及新成立的如民间出版社、光美、乡城等,然而能与新格金韵奖相提并论的,只有海山公司制作的自1978年起连续四年一年一张的《民谣风》,其制作人林伯宜先生的努力功不可没。 除了唱片工业的生产行销之外,校园歌曲也借由电视媒体深入传播,例如当时收视率甚高的quot;中视quot;《六灯奖》歌唱竞赛节目便引进自弹自唱的形式与歌曲作为新的竞赛项目。一些原本演唱一般国语流行歌曲的歌星也开始出这样的唱片,或者延请校园歌曲的知名创作者为其创作歌曲。稍晚在1980年7月,由《民生报》、quot;中广quot;、quot;警广quot;与quot;华视quot;共同举办了名为quot;创作歌谣排行榜quot;的票选活动,每周通过quot;警广quot;《平安夜》、quot;中广quot;《亚洲之声》、quot;华视quot;的《综艺100》以及《民生报》影剧版揭晓排行结果,初期榜上有名的清一色都是校园歌曲,第一周的前十名依序为《龙的传人》、《恰似你的温柔》、、《秋蝉》、《归人沙城》、《年轻人的心声》、《归》、《今山古道》、《故乡的风》、《小草》。这项活动整体所产生的宣传与传播效果,显然要远大于陶晓清单一的广播节目与《滚石》杂志社所合办的民歌排行榜,甚至大于唱片公司本身的宣传。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quot;创作歌谣排行榜quot;一开始本以民歌为号召,《民生报》记者涂敏恒为此还写了一篇现代民歌发展小史,提到黄晓宁、洪小乔、胡德夫、杨弦、李双泽与quot;淡江事件quot;,并特别强调其中的quot;民族情感quot;,然而后来主办单位根据音乐学上quot;民歌quot;的定义,为免混淆,把此一票选活动定名为quot;创作歌谣排行榜quot;,其宗旨即为quot;鼓励创作,以期提高歌曲的水准quot;。 校园歌曲的声势于1980年左右达到最高潮。除了唱片的出版与传播媒体的大量推介之外,政权亦在这一年展现肯定校园歌曲的姿态,如国民党青工会旗下的《自由青年》杂志即在1980年初举办了一次座谈会,肯定了quot;校园歌曲与民歌quot;的地位,另外时任quot;新闻局长quot;的宋楚瑜也在当年成功岭大专生暑训演讲中以当时最受瞩目的,连他本人quot;也深深感动quot;的《龙的传人》为主要话题,甚至动手改写了几句歌词。 校园歌曲这种在唱片公司与大众媒体主导之下的机制与运作过程,基本上与一般国语流行歌曲的生产和传播并无二致,所不同的主要在于表现形式、诉求以及歌手的非专业身份--尤其以新格来说,民歌手的汇集更像是学生乐团的延续,他们很少以歌手自居,而是如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般友爱、有趣。 校园歌曲与当时的国语流行歌曲也有很大的不同:校园歌曲中爱情所占的比例与国语流行歌曲比较起来并不算太多,两者对爱情的表现手法也颇不相同,爱情的字眼甚少出现在歌名当中,歌词也多是借由自然景物来暗喻爱情,这种纯真、清新的风格,却往往被批评者视为quot;新风花雪月quot;。 从造型来看,流行歌曲的歌星多半衣着华丽,女歌星以浓妆为主,照片拍摄上眼睛对着镜头,讲究打光,常会摆出特殊姿势,而校园歌曲的歌手延续了现代民歌的风格,以接近当时一般大学生日常打扮为主,照片上歌手的目光甚少对着镜头,背景也多半以户外的树林、草坪为主。 在演出方面,校园歌曲的演唱方式大多轻松随意,配器简单,以吉他为主,流行歌曲则要复杂得多。另外校园歌曲的演唱者们很多都是自弹自唱,懂得作曲或填词,也与当时的流行歌曲歌星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二、这一代的歌这一股quot;唱自己的歌quot;的热潮,迄今已受到广泛的注意与重视。虽然许多人仍在怀疑,甚至基金会本身亦时常检讨,对于鼓励年轻人创作歌曲的热狂是否得当?而以这般非正式音乐科班出身的人来写音乐,是否会使音乐的水准降低?我一直耿耿于怀不能释然!然而,quot;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歌,以及年轻人创作的欲望quot;这个事实却是不容忽视的。 --洪建全基金会董事长洪简静惠当校园歌曲成为国语流行歌曲新生力量时,现代民歌并未能跟它串接起来,但是,因为歌手朴素的外形、演唱风格与创作者提法的强调与现代民歌别无二致,在歌手的层次上,校园歌曲与中国现代民歌的歌手都被唤作quot;民歌手quot;。 这样的模糊地带,在效果上给予校园歌曲一个接近现代民歌的正当性位置,所以《自由青年》的座谈会将校园歌曲与民歌并置在一起并同等看待。1979年,曾有标榜quot;向民歌挑战quot;的流行歌曲演唱会,1980年元月台视更举办了一场校园歌曲Vs.流行歌曲的quot;蓝白对抗赛quot;,明白显现出校园歌曲与流行歌曲分庭抗礼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完全是对立的,有些民歌手也登上夜总会的舞台与流行歌手同台演出,有些流行歌手则在唱片公司的策划下以民歌手的身份再出发,如刘文正、刘蓝溪、潘安邦、银霞等。quot;创作歌谣排行榜quot;这样的命名更意味着一个介于校园歌曲与国语流行歌曲之间的模糊地带渐渐浮现,对新兴唱片工业来说,这样的效果正是稍后得以走出校园歌曲的框架而正式进入国语流行歌曲的市场当中。现代民歌的推动者们对这种模糊的状况相当不满意,认为这是与流行歌曲同流合污,是quot;民歌没落了quot;的主因。陶晓清、钟少兰等人对《金韵奖》第二辑的评语是:歌曲本身没有特色,意象不明,个性不够强烈,制作的过程似乎在quot;艺术quot;与quot;流行quot;的矛盾中进行。歌词方面仍偏重不切实际的风、花、雪、月,金韵奖的知名度够了,今后应向词曲方面谋求更深的内涵才是!…………………………在名称上,已不再使用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这个具正统意味的称呼,而仅仅使用quot;唱自己的歌quot;这样一个与quot;校园歌曲quot;难以区别的称呼,包括陶晓清主编,皇冠出版发行的专刊也未采用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而使用quot;这一代的歌quot;。 此外,陶晓清本身的电台节目quot;中国现代民歌quot;,也在quot;中广quot;当时的总经理坚持之下,改名为quot;中西民歌quot;,而与《滚石》合办的年终排行榜在1979年之后的上榜歌曲更几乎清一色是quot;校园歌曲quot;,《滚石》杂志更转化为1980年代引领国语流行歌曲风骚的滚石唱片,中国现代民歌本身已不能成为可以凝聚力量的招牌。 对主导的陶晓清来说,此刻现代民歌成为流行歌曲已是既成的事实,quot;不管古诗词或新诗词谱曲,创作歌曲或校园歌曲,都是流行歌曲的范畴quot;(熊传慧语)。 建构一个非营利性的现代民歌推动组织的想法并没有断,1980年,quot;歌词作家学会民歌委员会quot;成立了,这个以中国现代民歌推动者为主而形成的组织又名quot;民风乐府quot;,这可说是第一个以现代民歌为主体而形成的推动团体。通过以活动养活动的策略,民风乐府举办了大型演唱会以及小型个人专题演唱会,乃至新作品的征选竞赛与发表会,希望使现代民歌quot;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下去,而不只是想让它轰动一时然后就结束quot;。 quot;民风乐府这个名字,是由陶晓清当时在台大教书的好友方瑜取的。1980年,方瑜在《我对民风乐府的期望》一文中说道:quot;……不常见面但很知己的朋友陶晓清,打电话来,要我为现代民歌的聚会想个好名字。听着她爽朗清润的声音,很自然地就想起民风乐府这四个字。quot;陶晓清在2004年回忆道:民风乐府曾经在1981年的7月到1982年的8月间,在声宝视听图书馆举行过一系列的小型发表会。节目除了演唱,还有创作人对作品的解说。小小的会场每次都挤满了年轻的观众。几乎所有的创作人都曾在这个小空间出席过作品发表会,梁弘志与邓禹平只是其中的两位已经离开我们而远行的朋友。 民风乐府这个名称一直深受民歌界朋友的钟爱,不过后来我们想独立出来,就去台北市政府登记成为业余演出团体。当时被逼得非要在名称上加一个尾巴在quot;歌舞团quot;或quot;综艺团quot;中,我们选择了综艺团。然而我们心中一直觉得很不开心。直到1995年举行过了quot;民歌二十年quot;演唱会之后,quot;民风乐府quot;正式转型成为quot;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quot;。一转眼又是将近十年过去了。 平日民风乐府并不存在,而只有在活动的时候才quot;临时成军quot;。1983年,陶晓清结识quot;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quot;的总干事方武,合作举办了quot;牵着他--为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义演quot;演唱会。名字来源于赖西安为这次演出而写的歌《地球的孩子》中的一句歌词quot;牵他的手,牵着他慢慢地走quot;。为双溪举行的义演共举办过三次,节目单上印着这些名字:黄韵玲、于台烟、曲佑良、林良乐、范怡文、殷正洋、庾澄庆、曹松章。 李宗盛曾任quot;民风乐府管弦乐团quot;的负责人,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就因为经费无法负荷,也因为太不实际而宣告结束了。民风乐府在举行演唱会的同时,也试图演出歌舞剧,在人力财力不足的情况下,1983年勉力做出quot;与我同行quot;演唱会,其中有一小段的quot;歌、舞、剧quot;,由林丽珍训练大家舞蹈,金士杰、卓明教导舞台肢体动作,主要演员有郑怡、邰肇玫、李宗盛、苏来,此外陶晓清、吴楚楚、杨芳仪、许景淳、李昀陵都参加了演出。 1995年举办过quot;民歌二十年quot;演唱会后,民风乐府正式转型成为quot;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quot;。民风乐府以quot;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quot;的名义进行各种民歌纪念活动,在台湾引起很大反响。 与民风乐府同时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实验性团体是quot;天水乐集quot;。天水乐集工作室是由李寿全、苏来、靳铁章、许乃胜、蔡琴、李建复六位民歌风潮中的佼佼者所组建的,他们均在工作室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李寿全担任工作室作品的策划及执行制作人,苏来、许乃胜、靳铁章则负责词曲的创作,而蔡琴、李建复则用各自的歌声来充分表现工作室集体创作的作品。 天水乐集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以独立工作室的名义建立版税制度,为歌手和音乐人赢取应得的利益。这种被视为quot;忘恩负义quot;的行为在当时唱片界引起轩然大波。天水乐集工作室共推出了两张专辑,一张是李建复的《柴拉可汗》,另一张是李建复、蔡琴的合辑《一千个春天》。这两张唱片共花掉了240万的制作费用,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投资方四海唱片并没有回本。李寿全说:quot;专辑卖得不够好,害四海没赚到钱,所以第三张我们也不好意思再做了。quot;这两张专辑堪称民歌时代末期力挽狂澜的经典,虽然不叫座,叫好声却持续了二十多年。其中以李建复的《柴拉可汗》最为突出,该作品统一的音乐风格已经充分具备了quot;概念性专辑quot;的雏形。 1982年,因曲高和寡,随着李建复与靳铁章去当兵,许乃胜的出国,天水乐集工作室宣布解散。 天水乐集工作室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推出了这两张力挽狂澜的经典专辑,而在于它的出现在台湾乐坛上首开独立制作唱片的音乐工作室的先河,建立版权和版税观念,为现代流行音乐的专业化制作开辟一条新的路途。 除了天水乐集,同期其他比较著名的工作室还有罗大佑、邱复生、张艾嘉的quot;果实quot;,李寿全的quot;李约quot;,钮大可的quot;赫立quot;,谭健常的quot;巨翼quot;,陈扬的quot;比特quot;等等。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台湾唱片工业呈现出群雄并起、新旧交陈的现象,新成立的唱片公司如拍谱、新格、滚石、飞碟、东尼、乡城、光美等与以前的唱片公司如四海、歌林、海山、环球等,不久就演变成由滚石、飞碟两大唱片公司主导1980年代国语流行歌曲走向。滚石唱片由民歌运动中的主要平媒《滚石》杂志转化而成,创始人是段钟潭与段钟沂两兄弟;而飞碟唱片的创始人却是民歌运动中最重要的民歌手之一吴楚楚。 民歌手因同时具备演唱与创作词曲的能力,使乐坛上出现创作型歌手,同时因反映时事、批判社会的歌词,也开发出人文歌手的称号,使民歌运动之后的流行音乐产生更多的风貌。继罗大佑被誉为批判歌手之后,国语歌坛的黄舒骏、郑智化、陈升,台语歌坛的陈明章、朱约信、萧福德、伍佰、林强,都以关怀社会、重视人文的风格出现。另外像李宗盛、吴楚楚、邱晨、叶佳修、罗大佑等民歌手,已由歌手--词曲制作--经营人的转换,造成1980年代流行工业的生产的变化,同时加速校园歌曲向流行歌曲的转化。 进入1990年代之后,台湾岛内开始有大量的翻唱民歌专辑出现,在事隔多年后的今天,那些翻唱专辑往往是我们了解台湾民歌的另一扇窗口。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张清芳的《出塞曲》专辑,南方二重唱的五张《回归线》专辑,老一辈的民歌人物蔡琴也曾出版过《民歌蔡琴》和《遇见》等翻唱专辑。 如今,各种民歌纪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们大多都在怀旧,怀念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发出的各种声音。怀旧不仅仅是因为对现阶段匮乏的背叛,更是一次对内心深处的最遥远也是最艰难的回返。 2005年,现任quot;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quot;理事长的吴楚楚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民歌运动终结的看法:民歌其实从来没有没落过,quot;如果重视的是背后的原创精神,不止不曾没落,反而愈发壮大,鼓励更多人走上音乐创作道路,哪怕表现手法不再一样quot;。 【第三章】 绽放 (1977-1983年的民歌小孩) 如果没有金韵奖,可能就不会有木吉他吧。 如果没有木吉他,我们可能就听不到《散场电影》那么好听的歌吧。 如果木吉他没有成功,李宗盛可能就不会持续写歌吧。 如果李宗盛没有写歌,我们就可能听不到《鬼迷心窍》、郑怡的《结束》、阿潘的《谢谢你曾经爱过》、陈淑桦的《梦醒时分》、辛晓琪的《领悟》……如果是这样,人生就太寂寞了吧。 --节选自滚石唱片《重逢木吉他》文案如果没有金韵奖,人生的确会寂寞许多。 木吉他只是台湾校园歌曲中微小的一分子,这段文案诉说的却是一种情怀:如果没有校园歌曲,如果没有民歌手,我们的人生会存在很多虽不致命却也因此更加难耐的残缺--我们可能听不到《橄榄树》,不知道蔡琴,没有《爸爸的草鞋》,没有《龙的传人》,李宗盛可能还在换瓦斯罐,李泰祥还挣扎在古典边缘,梁弘志与李寿全也不会去写歌,所以那个叫Julie的女子唱着西洋歌然后嫁人出国,苏芮这个名字和《一样的月光》从来不曾出现过。 如果没有台湾校园歌曲,祖国大陆的流行音乐至少滞后五年;如果没有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新加坡的华语音乐无法开始独立的篇章;如果是这样,人生真的会很寂寞。 校园歌曲的发轫,始于1977年新格唱片创办的quot;金韵奖青年歌谣演唱大会quot;,许多正在读书或刚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由此登上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最后一班列车。他们能写会唱,一把吉他就可以改写一个人的一生。参与过金韵奖比赛,唱片创作、制作的民歌手与音乐人均在民歌运动之后成为华语乐坛的影响人物:李寿全、李泰祥、李宗盛、侯德健、马兆骏、陈秀男、李子恒、齐豫、郑怡、王新莲、邰肇玫、黄韵玲、许景淳、郑华娟、童安格、殷正洋、于台烟……音乐人姚厚笙、黄克隆在金韵奖的推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演唱组还是创作组,金韵奖每一届涌现的新人新作均以quot;金韵奖quot;为名推出纪念合辑,其中较受欢迎的歌手更有机会推出个人专辑。因为金韵奖的成功,姚厚笙不仅在唱片公司连升三级,同时也为唱片制作申请到更宽裕的经费。据传他是一个quot;很会花钱quot;的制作人,金韵奖唱片的制作成本非常高,有时候一首歌要录几十遍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唱片封套的设计与制作也非常考究,第一张纪念合辑的唱片封套竟是纯手工制作,后来因为销量太大而不得不改用半自动封套机。 1978年起,1960年代起家的海山唱片推出唯一能与金韵奖抗衡的民谣风,齐豫成为当年度金韵奖与民谣风的双料冠军。海山唱片不仅拥有左宏元、刘家昌这样的流行音乐大师,在校园歌曲时期更汇集了众多民歌时期的代表人物:梁弘志、叶佳修、苏来、蔡琴、潘安邦、李碧华、李丽芬……海山唱片效仿金韵奖,也适时推出《民谣风》创作演唱纪念合辑与民歌手的个人专辑。 新格与海山一起,成就了校园歌曲最鼎盛的风光年代。quot;民歌之母quot;陶晓清延续在民歌运动初期的努力,使民歌手们突破所属唱片公司的限制,融入到校园歌曲整体的创作、演出当中。当时无论是歌曲的著作还是演唱都是被唱片公司一次性买断,所以很难想像蔡琴演唱《恰似你的温柔》从始至终只收取过两千台币,而侯德健创作《龙的传人》只拿到六千元。新格唱片倒闭之前把所有版权转卖给滚石唱片,保守估计,多年来再版的回顾唱片为滚石赚取了过亿的回报。 回顾唱片的一版再版,说明民歌依然在传承。那些年涌现的人、发生的故事、唱过的歌,有些随时光的转换而淡去,有些则依然在世间流传。曾经担任quot;中广quot;节目主持人同时也是民歌手与音乐人的苏来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让人感动的话:quot;原来不管我们后来做了什么,去了哪里,和谁恋爱,与谁成家,我们依旧是那民歌的小孩。quot;风告诉我/春悄悄走/海鸥飞了好远好远/没有人问他从那里来/蓝天里有多少白云/没有人问他何处去/风告诉我/春悄悄走/也许你要说声再见/勿忘我在故乡等着你/如果你在遥远地方/想起我请你呼唤我/小燕儿飞呀飞/可知我深情/告诉我/快告诉我/他是否曾在夕阳下/他是否曾在月亮下/想念我/风告诉我/春悄悄走--《风告诉我》词曲:邱晨唱:陈明韶 quot;1970年代,一切都从头开始的年代。乡土文学从我们手中的书开始,黄春明的《锣》、《莎哟娜啦,再见》,陈映真的《将军族》,还有张良泽编的《吴浊流小说集》进入大学生的宿舍,成为讨论的话题。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台湾广阔大地的泥土与草香,漾荡在校园之内。土地是我们的,爱情是我们的,歌也是我们的。于是,唱我们自己的歌,成了我那个年代的青年的最爱。quot;在一篇名为quot;歌声徘徊quot;的回忆文章中,已届中年的陈明韶提笔写下如此话语。 1977年,就读基隆海洋学院海洋地质学系的陈明韶报名参加第一届金韵奖比赛,以一曲OverandOver获得演唱组冠军。陈明韶的嗓音干净轻柔、脱俗出尘,在《金韵奖纪念专辑》第一辑中就以《情深无边》成为广受欢迎的民歌手。当时对她的评价大多是quot;清新quot;,甚至有人说出quot;好像把一切痛苦都放在她肩上quot;这样严重的字句,可见她歌声承载的力量多么大。 陈明韶喜欢打篮球和游泳,把自己晒到被称为quot;老黑爵quot;的程度,齐豫曾经笑说quot;如果你是老黑爵,那我就是黑鬼了quot;。校园歌曲时期的女歌手即使嗓音优柔,但外表都是健康明朗的。读大学的陈明韶参加了学校的词曲研究社,首任社长林建助是至今仍在台湾校园传唱的《小草》的词作者,这首歌的曲作者就是后来写出《归人沙城》的陈辉雄,这两首歌都成为校园歌曲中的经典作品。身处这样狂热的创作环境,陈明韶也曾经写过一些歌,不过并未收录在她的专辑当中。 获得冠军之后,陈明韶与新格唱片签约,至淡出歌坛前共推出过三张个人专辑。《风告诉我》收录于1978年5月出版的《伞下的世界》,这张唱片中大部分作品都由邱晨创作。这是一首轻淡的作品,久听不厌。陈明韶的人生重大阶段仿佛都与唱片有关:出第一张专辑《伞下的世界》时面临毕业,出第二张专辑《让我们看云去》时结婚,出第三张专辑《浮云游子》时怀孕。陈明韶的先生毕业于交通大学,两人因游泳而相识。怀孕生子后,陈明韶与新格唱片约满,面对续约还是随先生定居美国之间的犹豫,她选择了后者。多年来陈明韶一直在美国从事半导体相关工作,2003年才退休。 民歌三十年系列演唱会上,陈明韶重返舞台,她笑说quot;浮云游子终于回来了quot;。放弃唱歌,虽然可惜,可是人生有许多必须面临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后悔过。在美国多年,时常在梦中回忆起的并不是自己唱过的那些歌,而是民歌先驱李双泽的那首《美丽岛》。学生时代,她常常在黄昏时站立在淡水河边,对着余晖轻声唱起这首歌,心中涌起的却是对台湾这片土地由淡漠转为浓稠的情感。回到台湾,有一天突然在一家餐厅听到民歌手胡德夫唱起《美丽岛》,雄浑的声音响起,她顿时湿了眼眶,那些年轻的岁月仿佛还只是昨天。 她依然相信,那些岁月里的每一首歌曲,都会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美丽而深刻的感动。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捉泥鳅》词曲:侯德健唱:包美圣为《捉泥鳅》录音的时候,包美圣忍不住哭了。她不是因为被这首歌感动而哭,而是因为这首歌太像儿歌,让她很没有面子。在制作人的软硬兼施下,包美圣成为这首歌的首唱,却意想不到地广受欢迎。小时候,包美圣和《捉泥鳅》的创作者侯德健住在同一个村子,上同一家幼儿园,但并不熟悉,没想到长大后却因民歌而再次结缘。 这首歌中quot;小牛的哥哥quot;最早为quot;小毛的哥哥quot;,在谈quot;毛quot;色变的年代,唯有更改歌词才能发表。 19岁那年,就读于台大历史系的包美圣获得第一届金韵奖创作组优胜奖。能弹能唱能写的她参赛时演唱的是自己创作的《成长(悟于一九)》,随后在金韵奖纪念合辑中以《小茉莉》而被熟知。包美圣清亮干净的嗓音让很多人惊艳,戴着大眼镜、喜欢抱着吉他上台的她虽然称不上漂亮,却因为女大学生的气质兼创作才华而成为民歌手中颇引人注目的一位。很快,新格唱片推出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包美圣之歌》,不仅收录了多首个人创作,还汇集了侯德健、邱晨的处女作。三年的时间里,灌录唱片、院校巡回演出,包美圣与其他民歌手一起,因民歌而留下青春岁月中单纯美好的感动。有时候演出完毕,王梦麟骑着机车送包美圣回家,一路哼唱着自己的歌,许多年过去了,那些夜晚的街道还留在回忆中。 除了民歌,包美圣最喜欢集邮。因为参加台大集邮社并担任副社长,与担任社长的学长陈安斌谈起恋爱,毕业不久就走入结婚礼堂,随后一起去美国加州深造。退出歌坛前,包美圣共出了四张专辑,属于非常高产的民歌手。先生在美国读工程博士的时候,包美圣就在旅行社打工。摘下民歌手的光环,包美圣只是偶尔弹弹吉他自娱,却也自得其乐。直到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直接影响到夫妇二人的证券投资,但这次失败的经验,却让陈安斌兴起quot;以电脑代替人脑进行理财决策quot;的研究课题。两人回到台湾,经过几年的研究,几经艰辛获得投资,最终成立宝基资讯公司。创业初期,挂名总顾问的陈安斌事事亲为,担任总经理的包美圣也从基本的行政事务做起,目前,宝基资讯在台湾高科技领域拥有非常好的口碑,不仅吸引国外著名高科技公司参股,也赚取了亿计的丰厚利润。 喜欢在办公室穿着汗衫苦干的陈安斌说,努力了这么多年,但外界提到公司依然还是那个唱《小茉莉》的包美圣,可见民歌的影响力。两人育有两子一女,儿子参加夏令营时听到《捉泥鳅》,跟小朋友说是他妈妈唱的,大家都不相信。儿子也疑惑了,回家后忍不住问她:quot;你是包美圣吗?就是唱《捉泥鳅》的包美圣吗?quot;在民歌三十年系列纪念活动中,包美圣重新回到舞台,最让她高兴的是见到了二十多年没见面的陈明韶。已经读研究生的儿子忍不住又问她:quot;你那些古代的歌,有人听吗?quot;回忆当年,包美圣说:quot;以前我们唱歌,不必化妆,也没打歌服,大家聚在一起跟同学会一样,对我来说,那就像是学生的活动,所以我从不觉得自己加入过歌坛,也没有所谓的退出。quot;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词:三毛曲:李泰祥唱:齐豫 1978年在台大历史系读大四的齐豫获得了第二届金韵奖的冠军,同年又获得首届海山唱片民谣风的冠军。当时李泰祥是金韵奖的评委,比赛结束后,他找到齐豫,说他有一些创作歌曲,希望她能听一下。 第一次,齐豫听到了那首改变她命运的《橄榄树》。1979年,齐豫推出了个人的首张专辑《橄榄树》,李泰祥担任制作人。古典出身的李泰祥的作品介于古典与流行之间,从事古典音乐的人说他是搞流行的,流行音乐的人又说他根本就不流行。与当时的民歌作品相比,李泰祥在原有艺术歌曲的基础上,充分融入了民谣的元素,表现出与以往作品截然不同的艺术气息。 李泰祥对齐豫的影响,有一生那样长远。他们一共合作过四张专辑,齐豫得天独厚的嗓音,以及独特的领悟力,使这种合作在民歌时代开创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音乐风格。《橄榄树》受到普遍的欢迎,成为二十年来的长销专辑。其中的《欢颜》、《橄榄树》被选定为电影《欢颜》的主题曲,被誉为民歌时代无与伦比的经典代表作品。 李泰祥1939年出生于台东马兰,父亲是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阿美族原住民。1997年,李泰祥获得第八届台湾金曲奖quot;特别贡献奖quot;,直到这以后,他才承认、《橄榄树》是自己的经典之作,他说:quot;人生不一定栽什么就行什么果,有时可能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以前负担太大,挣扎于流行与古典、现实与理想间,现在要以更自由的心创作自己想要的东西。quot;quot;《橄榄树》非常能够代表我那个时候的生活和想法,表面上好像是青山绿水以及梦呀什么的,但它代表了我年轻时代对美的看法--美就是漂亮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些惆怅的感觉。那时候没有办法写得很沉重,不过幸好是这样。《橄榄树》代表了一个梦想,在这点上,那时候的写法蛮合适的。若是现在的话,可能会用很多画笔来形容它,但这样就失去了单纯美好。quot;李泰祥在接受访问时说过这番话,那已经是民歌运动终结的许多年以后。 三毛生前也回忆过《橄榄树》这首歌的创作经历:quot;我的朋友李泰祥先生要我写一些歌词,他催着我写,我一个晚上写了九首,其中一首就是《橄榄树》。因为我很爱橄榄树,橄榄树美。我的丈夫荷西的故里在西班牙南部,最有名的就是产橄榄。但是,我当时写《橄榄树》这首歌,是五百块钱就卖断了,今天我买录音带送朋友花的钱,比我得到的钱还要多。我今天不是要说我赚多少钱的问题,而是说这首歌中有两句不是我写的,因为这首歌起初是卖给歌林,后来再转给新格,所以版权上有一些问题。这首歌我不会唱,好像有一句是流浪是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和大草原什么的,我要声明一下,因为现在的《橄榄树》和我当初写的不一样,如果流浪只是为了看天空飞翔的小鸟和大草原,那就不必去流浪也罢。quot;所以说,有时候我们未必要知道真相,真相也许并不如当初想像的美好。关于版权问题,是校园歌曲时期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端,李泰祥的某些作品也经常以两千元的价格被买断。 近十年来,李泰祥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处于半退休状态,可是他依然创作、依然录音、依然用颤抖的手开车找朋友聊天,甚至依然恋爱。前几年,在北京录制《中国交响世纪》时,李泰祥爱上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他为她写下《这是一个秘密》,收录在《自彼次遇到你》中。通过阿美族母语的口白,李泰祥说出了深藏在内心的爱情。 关于齐豫演唱的《你是我所有的回忆》,李泰祥在前两年接受采访时才说出背后的真相:早些年他写好了这首歌的曲子,因为不太满意,就丢在垃圾桶。结果齐豫与侯德健分别来访,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侯德健在讨论中完成了这首歌的歌词,不料因为他出走内地,这首歌不能再写上他的名字,李泰祥只好冒名顶替才完成这首歌的出版发行,也为齐豫的演唱生涯添上重要的一笔。 李泰祥的女弟子大多出身于民歌:齐豫、唐晓诗、许景淳……目前,在歌坛唱了二十多年的齐豫苦心钻研佛教音乐,并出版了相关专辑。quot;或许是我们这一代歌手的福分吧,生活方面妥协很少,更独立也更多安全感,活得很自在。即使今后不再开个唱,也不会放弃坚持了二十六年的音乐理念,梦想永远不会褪色。quot;红红的花开满了木棉道/长长的街好像在燃烧/沉沉的夜徘徊在木棉道/轻轻的风吹过了树梢/木棉道/那是去年夏天的高潮/我怎能忘了/木棉道/那是梦里难忘的波涛/我怎能忘了/啊/爱情就像木棉道/季节过去就谢了/啊/爱情就像那木棉道/蝉声绵绵断不了--《木棉道》词曲:洪光达马兆骏唱:王梦麟 第二届《金韵奖》的亚军是创作演唱《雨中即景》的王梦麟,担任主持多年的他可以依然骄傲地宣称《雨中即景》是1979年传唱最广的歌。王梦麟曾经因伤害罪入狱服过刑,巧合的是,这首《木棉道》的作者之一马兆骏也曾因持有毒品做过牢。在民歌纪念演唱会的间隙,王梦麟开玩笑地对先入狱的马兆骏尊称quot;学长quot;,任凭马兆骏一脸尴尬地站在那里。 长期居于幕后的马兆骏出版的个人专辑并不多,从17岁便开始投身于音乐创作的他,在民歌时代曾创作过《风中的早晨》、《散场电影》、《七月凉山》、《季节雨》等经典作品,尤其他为杨庆煌创作的《会有那么一天》,直到今天依然被传唱。马兆骏19岁进入滚石担任制作人,是迄今为止滚石历史上制作人的最低年龄纪录。2007年,因心脏病突发,马兆骏意外离世,年仅48岁。 小时候家境不好,王梦麟把很多内心世界的汹涌都转为创作,因而写下大量作品。他与父母的感情浓厚,曾经为他们写下《母亲我爱你》与《献给父亲》,并收录在专辑当中。直到近年,父母才告诉他并非亲生,而是买来的,他才得以与亲生母亲相认。 王梦麟以《雨中即景》、《阿美,阿美》红极一时,经营过餐厅、KtV、台球室甚至房地产,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他为人侠义,quot;看不顺眼就骂,骂不过就只好打人,但我自认在这个圈子还颇得人缘,我从不欺负人,喜欢照顾别人,看不惯别人被欺负,所以当然会得罪一些quot;。酒后伤人入狱那次,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转折,quot;坐牢只是换另外一个读书的环境quot;,从此以后他渐渐平和起来。王梦麟年过半百重返主持界,却又掀起殴妻与婚外情的丑闻,让他坦言做过最蠢的事就是对妻子承认婚外情,而对于殴打的指责则坚决否认,还亮出自己被打的伤痕给记者看。 quot;好的时候要想到不好的时候,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想到好的时候quot;--这是王梦麟的座右铭。当年他的许多歌都被禁过,如《阿美,阿美》,甚至奉劝小孩学好的《电动玩具》,他感慨quot;真不知道这些审查委员是吃什么大便长大的quot;。几年前,王梦麟与同期的民歌手赵树海、黄大城共组MIB三重唱,是quot;Musicisbackquot;的意思,依然延续着民歌时代的梦想。回想校园歌曲,都是些明亮的回忆,比如有一次开演唱会,他与长得很帅的赵树海搭档,排在叶佳修后面上台。两人蹲在后台紧张地等着,不料叶佳修说的笑话比唱歌还多,一直没完没了,两人等得头顶冒油,王梦麟肯定地说:quot;赵树海的秃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quot;在民歌二十年出版的《永远的未央歌》中,王梦麟对采访者说:quot;40岁的男人总是会有家的担子,不能再谈什么理想了,虽然平时每天还是会玩玩。现在器材方便也会把它录下来,有演出的时候,赵树海、黄大城还是会到我家来练练歌,但现在市场需求也不同了,我现在也不是民歌手了,算是一个艺人,什么都要学。当年的民歌手有的过得好,有的过得不好,大家都是为了生活在努力。quot;归去来兮/田园将芜/是多少年来的徘徊/啊/究竟苍白了多少年/是多少年来的等待/啊/究竟颤抖了多少年/归去来兮/吉他将芜/吉他将芜/是谁忘记了你们/任你们荒芜/敲敲吉他啊重重地敲/让我嘹亮的歌喉擦亮你的脸/拨拨六弦啊尽情地拨/让我满手的厚茧磨尽你的锈/归去来兮/老友将芜/老友将芜/一去便不堪回首满颊的刻痕/紧握双手啊紧紧地握/让我真挚的手臂温暖你的手/大声地哭啊尽情地哭/让我思念的热泪和着你的泪你的泪/归去来兮/青茶将芜/青茶将芜/一杯已满是尘埃何时再回味/烧壶热水啊泡一壶茶/让你甘美的温柔滋润我的喉/吞一口烟啊喷一口雾/让你芬芳的清静洗净我的愁我的愁-- 词曲:侯德健唱:李建复1980年,同样在第二届金韵奖获奖的歌手,同时被誉为民歌时代quot;校园偶像quot;的李建复在新格推出首张专辑《龙的传人》。李建复受欢迎的程度,据说丝毫不逊于F4最走红的时候。最难得的是李建复除了唱功好,声音感人之外,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良好的个人形象也一直备受称赞。 那一年,李建复唱了五百多场次的《龙的传人》,以至于后来在民歌纪念活动中他抗拒不过观众的热情才勉为其难重唱了这首歌。其实李建复的经典作品除了《龙的传人》、之外,《旷野寄情》、《归》、《天水流长》、《感恩》以及quot;天水乐集quot;时期的唱片《柴拉可汗》、《一千个春天》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李建复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的父亲是台湾知名法学家李模。在考大学时,他曾经想子承父业,但父亲说二哥已经在读,家里只要一个孩子念法律就够了,于是才选择了国际贸易。父亲曾经说过,李建复是他们家唱得最不好的,李建复笑说:quot;这就像是林青霞总说她是家里长得最不好看的。quot;1978年,李建复首唱《龙的传人》时,还是淡江大学大二的学生。当时有记者曾经写道:只论外型和气质,大概没有人比李建复更适合quot;龙的传人quot;的形象。他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正派,有教养,有规矩。私底下,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不胡闹不打架滋事不去不该去的地方不做不该做的事……年轻气盛的李建复却对记者反问道:quot;你怎样知道我不会做坏事?quot;李建复获得无数女生的青睐,不仅是因为唱得好,长得好,还因为他的幽默。比如有一次演出的时候,他抱了吉他站着,用手拨着头发,慢慢地说quot;我很喜欢和施孝荣同台演唱,因为,跟他在一起,我比较白净quot;,全场哄笑不止。 李建复演唱《龙的传人》拿过三万台币的报酬,身为学生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他笑说:quot;我这个算很好了,蔡琴唱《恰似你的温柔》只拿过两千块。quot;也因为版权被买断的弊端,李建复与李寿全、靳铁章、许乃胜、苏来、蔡琴成立quot;天水乐集quot;工作室,自己制作唱片再拿给唱片公司发行,不仅开创了音乐室的先河,更为版权的建立争取了应得的权益。 像许多民歌手那样,李建复最终没有选择音乐做终生职业。大学毕业之后,几家唱片公司想和他签约,他思考了很久,觉得自己是一个不爱出风头的人,更不喜欢身为歌手就要把时间浪费在各种通告上,最后放弃了专业歌手的路。在与父亲讨论过后,李建复赴美留学攻读美国匹兹堡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成回到台湾,他曾经创业做过老板,也曾经在quot;台北之音quot;做过主持人,因为这份工作,他得以在采访时结识雅虎创办人杨致远先生,促成他在网络初兴之时出任雅虎台湾区总经理,及后来的雅虎亚洲区企业服务总监。 现在,李建复依然在网络界奋斗。经常到内地出差的他,碰到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就是《龙的传人》的首唱者,但他始终很淡然,甚至在美国的同学都不知道李建复曾经是个家喻户晓的民歌手。 1995年,为民歌纪念活动回到台湾的李建复推出了《旅梦》系列唱片之一《牧歌》,这张演唱与演奏专辑是以诗人郑愁予的诗为词,由建筑师张世豪作曲,是一张带有实验性的概念专辑。李建复破例答应录制这张专辑的演唱部分,在1990年代仍为我们留下最能代表民歌时代精神的《晨》、、《牧歌》等等作品。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龙的传人》词曲:侯德健唱:李建复 民歌三十年,在台上演唱《龙的传人》的李建复把坐在台下的侯德健拉上台一起合唱。侯德健有些拘谨,好像已不习惯成为目光焦点。两人结缘因为这首歌,成为朋友也是因为这首歌,当年《龙的传人》在唱片公司压着,直到quot;小复quot;出现,侯德健才找到最适合的演唱者。侯德健耿耿于怀的是李建复总是把quot;侯德健quot;写成quot;侯德建quot;,因为《龙的传人》太火,由李建复首唱的这首歌在《民生报》的quot;创作歌谣排行榜quot;连续十五周居冠军的位置,也导致他创作上的压力,直言quot;都是被李建复害的。quot;李建复也不服气,说quot;侯老大能考上大学,真是老天没眼quot;。 当晚的观众席中,有两个人的出镜率最高,一个是李泰祥,还有一个就是侯德健。他穿着一件普通的格子衬衫,打扮和笑容都极为朴素。他太普通了,普通到若不是镜头执意对着他,观众一定会错过。普通人活得简单,不必痛苦。然而真实的一面却是,他患有恐慌症。 主持人陶晓清特别说明这次唱的这版《龙的传人》终于把quot;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quot;恢复为最初创作的quot;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quot;,她说:quot;今天,我们要还侯德健一个公道。quot;孙玮芒先生曾经在《侯德健--猴的传人》中如此描述:quot;没有受过任何正统音乐教育,但他只要一抱起钢弦吉他,双眼半闭,发出蕴涵着苍凉与野性的声音唱起民歌,在座者无不倾倒,因为比民歌唱片更绝妙的歌声,就活生生地在眼前。侯德健向同是军眷的我证明:学音乐不是布尔乔亚的专利。他那时的境况才是真正的普罗:母亲与父亲离异,带着四个孩子迁出冈山的军眷村,北上自谋生活,他们四兄妹是以野外求生的方式在台北过活。侯德健的贫穷艺术,跨足文学领域,我大学毕业后服兵役时,他创作了歌曲《龙的传人》,歌词在台美断交之际发表在报端,索取歌曲的信函足以埋了他。我利用休假回来的时间,帮他抄歌写谱,送交快速印刷,寄发热情的读者。这首歌流露的对传统文化的乡愁,存在于任何移民社会,那旋律,一如德佛亚克(作者注: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念故乡主题,是能够根植于听者记忆的永恒旋律。quot;侯德健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捉泥鳅》第一版未获通过,把quot;小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quot;改成quot;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quot;,竟又可以了。《龙的传人》发表后,时任quot;新闻局长quot;的宋楚瑜亲自动笔改写了这首歌的结尾:quot;百年前屈辱的一场梦,巨龙酣睡在深夜里,自强钟敲醒了民族魂,卧薪尝胆是雪耻的剑,巨龙巨龙你快梦醒,永永远远是东方的龙,传人传人你快长大,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quot;当局遂要求侯德健同意更改歌词取代最初的版本,甚至召集了一群文化人当面施压。侯德健并不领情,他得到包括作曲家戴洪轩、音乐人姚厚笙以及诗人余光中的帮助,当局无奈妥协。侯德健曾经两次前往诗人余光中在厦门街的家中拜访,余光中引用杜甫写李白的诗句相赠--quot;世人皆曰杀,吾意独怜才。quot;侯德健的坚持受到了很多国民党高层的反感,以至于后来他的作品多次在送审过程中被封杀,这常常让他郁闷地发出quot;受不了quot;的吼声。1982年,侯德健抛妻弃子,从台湾途经香港来到北京。这一走,导致当时他写的几首歌被迫改成别人的名字,这里面包括《酒矸倘卖无》的词曲创作与《你是我所有的回忆》的歌词创作。 侯德健被王昆领导的东方歌舞团收编,直接参与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开端。他为歌手程琳写下《新鞋子旧鞋子》与《熊猫咪咪》,使程琳成为内地最早的流行女歌星。侯德健还与王彦军、臧云飞等人组成了花果山乐队,在全国巡回演出。据说郭峰就是乐队演出到成都时结识的,在侯德健与王彦军的鼓励下,刚刚20岁的郭峰quot;背了个小军挎,装着牙膏、牙刷就来到了北京quot;。侯德健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不止如此,解承强曾经回忆说:quot;侯德健对我们的影响极大,是他带回来一台合成器,让我们知道还有这么先进的设备,是他教会我们如何分轨录音,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的一套流行音乐的观念。quot;侯德健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人,他更关心的是文化层面,他的作品如、《潮州人》、《一样的》、《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有一首更为广泛流传的同名曲)、《永远永远》、《高速公路》、《三十岁以后才明白》等等都成为他表明某种态度的一种工具。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侯德健深刻的文化感怀,以及对历史的反省。同时他也会写出诸如《捉泥鳅》与《好像》这样清新愉悦的作品,使人们感受到他率真的那一面。 那时候,侯德健还很年轻,他张扬,有个性,不妥协。现在的他,多少有些岁月沧桑的痕迹,笑容却更加真实了。辗转回到台湾,侯德健受到多方指责。奇怪的是,女性大多对他表现出非常之反感,或许认为他对家庭不负责任,对女人没有担当。移居新西兰的六年,他潜心研读,沉迷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台湾的旅行团仍然不放过他,他的领队妹妹经常应团员要求带团来访,使他成为新西兰的观光景点之一。再次回到台湾,侯德健开设quot;传人工作室quot;,做起了推广的工作,一群欣赏他的人集资赞助,把他的所学在网络上推广。 前两年,传出侯德健筹拍电影《白蛇传》的消息,并已集资四千万美金。希望他还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实践自己的某种理想,如果那的确代表着他的理想。 侯德健的音乐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他可能再也不会用音乐作为他表达的方式。听《潮州人》,他唱着,眼里泪里都想家,那是最让人感动的词句。 白先勇说过,中国人的忧患漂泊,是永远也不会停止的。那是永远的乡愁。 不再流浪了/我不愿做空间的歌者/宁愿是时间的诗人/然而我又是宇宙的游子/地球你不需留我/这土地我一方来/将八方离去--《偈》词:郑愁予曲:苏来唱:王海玲王海玲是民歌运动中最年轻的歌手,灌唱个人首张唱片《偈》时,她还是北一女的高二学生。1979年,利用高一暑假参赛的王海玲凭翻唱一曲芭芭拉?史翠珊的英文歌获得第三届金韵奖冠军,新格唱片对外宣布他们发现了台湾乐坛真正的金嗓子。 得奖后,记者问她:quot;你得了冠军,觉得怎么样?quot;quot;很高兴。quot;quot;你父母觉得怎么样?quot;quot;他们也很高兴。quot;quot;你在学校的教官觉得怎么样?quot;quot;他也很高兴。quot;第二天,教官把王海玲叫到办公室,quot;谁告诉你教官很高兴的?quot;其实无论学校还是唱片公司的工作人员或其他民歌手,都对王海玲非常保护。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她,因为她年轻,长得漂亮,却又安静、本分。她被誉为quot;黄金小孩quot;,不仅是指她的嗓音,也指她的为人。因为出名,高二时每个周末都要去院校演唱,有时候一天要去三所学校,她的学习成绩因此颇受影响。高三那年,校长拒绝让她唱歌、演出,她才能专心学习考上台大。新格唱片也在记者要求采访时说quot;最好不要去吵她,因为她要考大学quot;。 《偈》被视为民歌运动中最有代表性的几张唱片之一,其中的《忘了我是谁》几乎成为了校园演出中必唱的歌曲。说到《忘了我是谁》,歌词采用的是李敖创作的小诗,曾经盛传这首诗是他写给前妻胡茵梦的,但后来李敖本人在一篇访谈中极力否认。据陶晓清在节目中介绍:quot;《偈》是民歌时代大家也很喜欢的一首歌,苏来看到郑愁予这首诗时,就非常喜欢,因而将它谱上了曲,它的歌词真有空灵的感觉,王海玲第一张专辑的制作人李寿全先生又将《偈》作为她的主打歌曲,所以很多人对王海玲的这首歌都有很深刻的印象。quot;王海玲在《偈》的文案中说:quot;我从小对音乐有一份莫名的热爱,国中时代起,现代音乐(大多是西洋流行音乐)更成了我生活的重心,四处为好歌奔走,日夜为音乐疯狂是当时最好的写照。长大了些,这份热爱渐渐转变成一种殷切的期盼,盼望我们的流行音乐能有所突破,能更进一步达到相当的水准。是那么幸运地,高一暑假我获得第三届金韵奖歌唱比赛冠军,使我有机会能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与其他的音乐热爱者共同朝此理想努力。在无限喜悦和些许压力下,我终于向前迈了一大步--录制了这张唱片。quot;quot;回头检查我出过的唱片,第一张《偈》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当时的心情到现在还可以用。这张唱片的制作人李寿全,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一方面针对我的气质、特色来做,另一方面充满了典型民歌运动的热忱,想要从当时肤浅的情歌套式里脱离出来。那时很难想像有人可以用偈这样的歌名来做唱片,而很多二十年前的老歌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不会出现的歌名都出现在这张专辑。当时歌星连续一分钟不唱一句歌词是很难被接受的,然而《薪传》这首歌长达五分钟,光是尾奏就有一分钟,《当你生日》里接合两首歌的做法也属创举,我们几乎完全不在意市场。quot;进入台大后,王海玲继续民歌演唱。有一次到美国演出,认识了当时负责接待的学生会会长,这个人后来成为她的先生,她也因此搬到美国住了六年。王海玲偶尔也创作,包括凤飞飞的《一世的恋情》以及林慧萍的《寂寞已离我远去》。 民歌纪念演唱会上,王海玲上台时获得的掌声比她当红时差得多,她忍不住对台下的学生们说quot;当年的我就像现在的孙燕姿,黄大城他们就是F4quot;,果然获得另眼相看。老友相聚,自然会提起往事,以前王海玲与施孝荣住在前后楼,她每天下午都听到有人播放《归人沙城》,直到有一天听到中间停下来的咳嗽声,才知道是施孝荣自己在唱。 施孝荣抱着吉他唱《温柔的拒绝》,王海玲促狭地问:quot;是被谁拒绝呀?是当年那位女歌手吗?quot;把施孝荣吓得急忙阻止:quot;你别乱说,不然我回家就惨了。quot;不料王海玲又补上一句:quot;不是她吗?quot;施孝荣当场都快疯掉。 关于王海玲的笑话也很多,娃娃提起有一次与她一起吃饭,她问大家:quot;姜母鸭,为什么只能用母鸭,难道没有公鸭吗?quot;一时传为笑谈。 王海玲目前担任台湾某电台的音乐总监,主持一档名为quot;爵士之夜quot;的电台节目,她说:quot;民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爵士则是我的嗜好quot;。 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谣/走不尽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抱一支老月琴/三两声不成调/老歌手琴音犹在/独不见恒春的传奇/落山风向海洋/感伤会消逝/接续你的休止符/再唱一段唐山谣/再唱一段思想起/再唱一段思想起--《月琴》词:赖西安曲:苏来唱:郑怡 第三届金韵奖获奖的女歌手比较多,除了王海玲,还包括郑怡,王新莲,马宜中,四小合唱团(黄韵玲、黄珊珊、张瑞熏、许景淳),杨芳仪、徐晓菁二重唱。 被誉为民歌天后的郑怡横跨民歌与流行两界,李宗盛第一张制作的唱片就是郑怡的《小雨来得正是时候》。郑怡在民歌时代演唱过的《月琴》,是献给民谣歌者陈达的作品,也是音乐人李国强制作的经典曲目,先后被张清芳、费翔、孟庭苇等歌手翻唱过。 词作者赖西安(即作家李潼)生前曾经说过,希望借由这首歌让大家重视陈达所代表的民间艺人所具有的勇猛与创意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还能否流传下来。苏来向赖西安要到歌词后,很快就为它谱好了曲。这首歌本来是要给李建复唱,结果苏来先给到家里来玩的郑怡听,郑怡试唱时,苏来很意外她居然能够唱出歌中背负的使命感,这首歌也因此被郑怡quot;强行霸占quot;。也是郑怡提议先唱副歌,即把这首歌的最后一句quot;再唱一段思想起quot;调到前面来当第一句,于是,我们后来听到的《月琴》开场就是郑怡清亮的人声,伴奏随后才起。 郑怡是台湾歌坛不可多得的女唱将,作品颇丰,当过电台主持。前两年她告别广播界与歌坛随夫移居加拿大,每天亲自接送双胞胎儿子上下学,还经营起面包坊。朋友们打趣说,不知道郑怡烤面包的时候会唱哪首歌。 马宜中目前被人熟知却是因为她是非常成功的台湾MV女导演。当年参加金韵奖是受学姐邰肇玫的影响,虽然唱过多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也与郑怡、王新莲出过合辑,但之后她还是选择出国读书。在奥斯汀大学读电影的时候,她不肯承认自己就是quot;那个马宜中quot;,还是学生会长调查了一个月,才不得不上台表演。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却都没有哭泣/让它淡淡地来/让它好好地去/到如今年复一年/我不能停止怀念/怀念你/怀念从前/但愿那海风再起/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恰似你的温柔》词曲:梁弘志唱:蔡琴1979年,蔡琴自民谣风大赛中获得第四名,因一曲《恰似你的温柔》成为海山派最重要的女歌手。小学五年级的蔡琴就参加过校合唱团,后考入实践家专。为了奖品吉他,她报名参加民谣风比赛。决赛的时候看到高手如云,她心想要不就自己去买吉他算了,陪她比赛的朋友当场翻脸,所以我们才能在以后的岁月里无数次被蔡琴感动。 在民歌三十年纪念中,由大众评选的三十首上榜歌曲,蔡琴就占了六首:《出塞曲》、、《你的眼神》、《怎么能》、《被遗忘的时光》、《恰似你的温柔》。其中《被遗忘的时光》在民歌时期根本没什么人知道,电影《无间道》让这首歌在二十多年后意外走红。 在民歌运动初期,就读世新学校的quot;小帅梁quot;梁弘志就开始写歌,他创作的《恰似你的温柔》成为世新校歌,流传很广。同为世新校友的制作人黄大军回忆道:在世新读书先是结识了周治平,开始二人在民歌餐厅的驻唱经历,因为要赶的场太多,有时候甚至唱着唱着就睡着了,从椅子上掉下来再接着唱。那时候他也无师自通地开始词曲创作,陈黎钟演唱的《芦苇花》就是他第一首发表的作品,卖了三千元。然而认识学弟梁弘志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唱片制作人,受后者的启蒙确定日后要走的方向,这是黄大军最感谢梁弘志的地方。黄大军认为将《恰似你的温柔》诠释得最好的是罗吉镇,至今无人能及,包括原唱者蔡琴。罗吉镇当时是世新吉他社社长,以《恰似你的温柔》风靡各校园,许多学生为之疯狂。 民谣风比赛时,很多人都唱梁弘志的作品,有一天他终于听到了想要的声音。第二天他就打电话给唱片公司,说希望《恰似你的温柔》能给那位同学唱。那位同学,就是戴着大眼镜、完全不在意个人形象的蔡琴。蔡琴后来说quot;没有梁弘志就没有蔡琴quot;,苏芮也表达过同样的感触。当初电影《搭错车》已经决定由女主角演唱其中的所有曲目,并且已经开始练唱。有一天梁弘志在电台里听到一个唱西洋歌的女歌手Julie,第二天他就说服导演和制片用这位女歌手,而这位Julie就是凭《搭错车》一夜成名的苏芮. 在首张专辑《出塞曲》专辑推出前,蔡琴的作品《恰似你的温柔》、《我曾经来过》、《就这样哀叹一段美丽的爱情》就已广受好评。《出塞曲》是李南华的作品,以席慕蓉的诗入词,表达的是身在台湾的蒙古人对于草原的思念之情。席慕蓉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泪流满面,这首作品也最终使得蔡琴获得了金曲奖最佳女演唱人奖。 以后的日子里,梁弘志先后创作出蔡琴《读你》,邓丽君《但愿人长久》,潘越云《错误的别离》,苏芮《请跟我来》、《变》,黄莺莺,郑怡《想飞》,于台烟,姜育恒《驿动的心》,谭咏麟《半梦半醒之间》、《像我这样的朋友》……首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使他成为台湾流行乐坛的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并获得quot;民歌推手quot;的美誉。陈升曾经说过他最欣赏的歌词就是梁弘志为苏芮写的《变》,用季节变换谈恋爱起伏,仅仅一句就几乎道尽爱情的本质。罗大佑也曾说:梁弘志运用了最简单的元素与音符,却作出传世的经典作品。 被梁弘志称为quot;丑小鸭quot;的于台烟是第五届金韵奖的优胜歌手。于台烟毕业于中兴大学历史系,虽在决赛中失利,同届的第一、二名却未能如她一样走上音乐之路。她的第一张唱片《化妆舞会》由梁弘志制作,因此获得最有潜力新人的提名。唱片公司介绍她时说quot;这个新人声音不错,就是长得很抱歉quot;,梁弘志也在第一次见面时留下了quot;这个女生还真不好看quot;的印象。 然而后来摘掉了眼镜的于台烟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不仅长得漂亮,声音也很让人难忘。恩师梁弘志永远是于台烟不能忘却的人,在复出后的精选唱片中,大家还能听到当年梁弘志与于台烟合唱的《我想你不是真心爱我》:quot;其实我所盼望只是瞬间的挽留,让你细细看我,也能让我看看你是否真爱我。quot;2004年10月30日凌晨,梁弘志因胰腺癌离世,年仅47岁。 在梁弘志去世之后,蔡琴曾经写下如下的文字--quot;回想当时他躺在病床上的日子,我最庆幸的是能够与他有更多交心的机会,包括他的遗嘱,也是我说服他写的。因为我曾经也患过乳腺肿瘤,也曾跟他有过相似的心境,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他。当时听到他走的消息,我并没有哭,哭是没有用的,人总有离去的那一天。那天有许多记者来采访我,我知道他们握着相机,扛着摄影机就是为了等到我流泪的那一刻,所以我告诉他们:今天我是绝对不会哭的,我们最后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与其在一边流泪,不如想想如何将他的音乐流传到更远的地方,一代代传下去。但是,最后当我独处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哭了。或许每个人都会认为我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极度悲伤,但其实我不是,我的心情是平静的。我知道他生前对自己、对朋友、对周围人都是无憾的,我也知道自己一定会将他的歌一直唱下去,所以我并不难过。在这里我只想承诺,我一定会努力将他的歌一直唱下去,传遍世界,流传世代。quot;(独白:爸爸有双草鞋,搁在鞋柜上,他常默默地盯着它望,仿佛注视着茫茫海上的一艘船,不觉,一颗泪滴到鞋上,引出这段故事好长,好长……)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奶奶的叮咛载满舱/满怀少年十七的梦想/充满希望的启航/启航/船儿行到黄河岸/厚厚的黄土堆上船/夜来停泊青纱帐/天明遥遥山海关/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奶奶的叮咛载满舱/一股离乡的惆怅噎满腔/蓦然回首又要启航/启航/一路跋涉到江南/洞庭湖景无暇看/峨眉山下好荒凉/不堪回首泪暗弹/草鞋是船/爸爸是帆/故国的叮咛不敢忘/强忍无奈小别的悲怆/信誓旦旦又将启航/启航/船儿行到澎湖湾/多了妈妈来操桨/深情款款撑起疲惫的帆/又冲破了许多风浪/草鞋是船/爸爸是帆/远远的故乡在召唤/满载半世纪漂泊的沧桑/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靠港/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靠港--《爸爸的草鞋》词曲:叶佳修唱:潘安邦叶佳修在舞台上喜欢讲笑话,只是到演唱《流浪者的独白》时才会变得很正经,因为那是他失恋时写的歌。他自从为了追求大学同学而写下第一首作品《流浪者的独白》,就走上了校园歌曲的创作道路。 叶佳修是花莲人,从小在乡村长大。他写的歌曲就像画画一样,把乡村的画面用旋律描写出来。和许多民歌手一样,他也有在西餐厅演唱的经历,民歌运动在初期就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能够有机会更多地接触音乐。那段时间,他创作了《爸爸的草鞋》、《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多年后还和香港歌手张明敏一起,在广州演唱了很多场。 在民谣风比赛获奖之后,海山唱片推出了由他自己词、曲、唱的首张个人专辑《叶佳修》,其中《赤足走在田埂上》、《思念总在分手后》、《乡间的小路》等均在华人圈中广为传唱。1979年,叶佳修是第一个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歌曲的台湾歌手,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么大。 叶佳修曾经长期担任唱片公司音乐总监与制作人,在金韵奖停办之后,他担任了11届大学城大专音乐比赛的评委。后来,叶佳修在温哥华还和内地导演一起汇集一些来自中国内地的孩子,创作舞台剧,全部作品由叶佳修创作,由这帮孩子们演唱的歌曲汇集成《叶佳修在北纬50度》这张专辑。 在这个世界/有一点希望/有一点失望/我时常这么想/在这个世界/有一点欢乐/有一点悲伤/谁也无法逃开/我们的世界/并不像你说的真有那么坏你又何必感慨/用你的关怀和所有的爱/为这个世界/添一些美丽色彩--《这个世界》词曲唱:蔡蓝钦 1987年,台湾大学机械系三年级学生蔡蓝钦推出了他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创作专辑《这个世界》。专辑中蔡蓝钦包揽了绝大部分词曲创作,制作人是楼文中,最早由飞碟发行。在这些作品中,蔡蓝钦表达了他对教育制度的不满与反讽,对人生的思考与彷徨,以及青春无悔的爱恋。就在专辑刚刚完成配唱后不久,蔡蓝钦就因休克导致心脏麻痹而告别了这个世界。一个没露面就去世的创作,只靠广告、新闻稿、播歌和没有歌手的音乐录影带,《这个世界》破十五万张的销售成绩,名列年度十大,如这张专辑的营销策划、台湾音乐人陈乐融所说:quot;绝对不是清新质朴这样简单的字眼可以一笔带过的。quot;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才是民歌运动的真正挽歌,在校园歌曲已淡出的四年之后。这不仅因为蔡蓝钦的离世,而是因为,那是一个来自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台湾少年,而且,绝不再现。 在廖莹如所写的纪念文章中,她说:quot;蔡蓝钦是幸运的,留下的传奇故事多半因为没有真正的答案,充满无限可能的揣想附会,甚至于因为人们对往生者敬畏,不会有任何负面的断言。他昂扬的骨气,从歌曲里娓娓地告诉我们,我是这么想的,幸运的地方就在于追究这个人的传奇,请从他的歌曲中找到你要的答案,一百年后还会有无限可能的答案。quot;ForeverYoung是蔡蓝钦最喜欢的歌曲,他始终停留在22岁情人节那一天,而且,永远年轻。 【第四章】 蜕变 (1980年代的国语流行音乐)一生中也许还会去许多地方,生命的场景也许还会不断转换,你我的故事,有着各自的开端和结束,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会唱同样的歌。 我们有同样的温度,我们并不孤独。 --音乐人苏来 1980年,校园民歌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段钟潭与段钟沂以原《滚石》杂志为基础,创办了台湾滚石唱片公司,并交由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BMG发行。民歌时代极具影响力的歌手张艾嘉转投滚石旗下,由当时初出茅庐的罗大佑担任制作人,推出个人专辑。虽然唱片中大部分作品依旧沿袭了民歌的曲式,但像《大家一起来》、《小天使》、《春望》等作品均以极富现代韵味的编曲、录音手法,给人以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觉。张艾嘉推出的由李宗盛制作的《忙与盲》则已完全进入流行音乐的领域,这张唱片试图探讨都市中产生活的状态,忙碌的工作以及盲目的爱情,quot;忙得分不清欢喜和忧伤quot;,从侧面反映了台湾经济繁荣后带来的某种弊端。 1982年,同是校园民歌运动重要人物的吴楚楚和彭国华从滚石唱片出走,创立了整个1980年代唯一能与滚石唱片抗衡的飞碟唱片。在那十年当中,台湾唱片公司先后注册成立的有五百多家,其中大多是单纯从事制作或发行的公司。具备制作、发行、宣传一整套完整功能的只有五十家左右,滚石与飞碟是其中最大的赢家。同时个人工作室纷纷成立,在音乐体系中担任制作、词曲作者角色,采取产销分离的策略。 台湾社会的1980年代也被称为quot;社运黄金十年quot;:1979年quot;美丽岛事件quot;,1980年消费者保护运动,1982年妇女运动,1986年quot;民进党quot;组党,1987年宣布解严,1988年quot;五二Oquot;运动,台湾社会所呈现的是一股活跃的生命力,及强烈要求改革的呼声,使其成为社会长期禁锢后面临松绑的年代。蒋经国也不得不承认:quot;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quot;,因而在1987宣布解严,打破了台湾长久以来政治上的禁忌。1988年蒋经国去世,象征着台湾最后一位强人政治的瓦解及威权体制的崩溃。 进入1980年代,台湾努力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并通过技术引进、劳务输出、商品交易,使经济迅速发展,与新加坡、香港、韩国并称为亚洲四小龙,这也为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教育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加上许多留学人员的回归,带来更多新的观念,艺术与商业的对立开始逐渐化解,取而代之的是转为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1985年著作权法重新修订。唱片业者纷纷加入国际IFPI(国际唱片工业协会),并于1986年成立IFPI在台协会,命名为quot;财团法人国际唱片业交流基金会quot;,由福茂唱片负责人张人凤担任第一任董事长。1980年代末,台湾已取得国外唱片的代理权,如飞碟代理EA、四海代理EMI、喜玛拉雅代理CBS、福茂代理DECCA。1992年重修著作权法,公布《大众传播事业聘外国人许可及管理办法》后,国外唱片公司纷纷来台设立音乐公司,如EMI、BMG等分别在台湾设立分公司,台湾真正进入国际化音乐工业时代。 从1980年代开始,台湾流行乐坛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创作、制作、策划宣传到营销这一整套运作机制。台湾唱片业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明确了这一行业的功利性,歌曲的创作与制作的动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娱自乐或有感而发变成了有目的的商业行为。 MtV的出现也改变了唱片公司的宣传手段,成为唱片宣传的必需品。造型、封面设计、摄影、舞蹈、录音技术甚至对唱片内页的印刷要求,使音乐之外又开发了许多相关领域。 1980年代也是一个强销歌手、塑造偶像的年代。quot;歌手quot;的强调,是1980年代后流行歌曲重要的一部分,音乐类型只不过是塑造歌手个人风格的诸多文案素材之一,如庾澄庆的RAP,陈升的民谣摇滚,优客李林的民歌,陈明章的南管、本土民谣,而不再像1970年代的现代民歌那样成为具有号召力的门类。 民歌与流行歌曲的界限不再明显。有些歌可以很肯定是校园歌曲或流行歌曲,有些则横跨两者。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民歌手的转型以及民歌运动中崛起的音乐人开始在流行乐坛担当颇为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下文提到的歌手及唱片中,很多是很难界定究竟是属于1980年代流行音乐的新声还是民歌运动的挽歌。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风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梦驼铃》词:小轩曲:谭健常唱:费玉清谭健常、小轩这一对夫妻档的创作人因为合作的关系,常常被人称为quot;谭轩quot;。从第一次合作的《三月里的小雨》数起,谭轩的作品共有几百首之多。谭健常出生在印尼,小轩出生在台湾的军人家庭,受父母的影响,两人都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强烈的民族情感始终是贯穿着谭轩作品的主线,他们创作的《古月照今尘》,曾使无数中国人落下热泪。 1987年,台湾政府决定开放quot;来台老兵返乡探亲quot;的政策,在一波一波的返乡热潮下,乡愁已不再是民歌时代quot;望乡情愁quot;,而演变成一种quot;近乡情怯quot;。在这种情绪的感召下,小轩与谭健常创作了经典之作《三百六十五里路》,成为台湾关于乡愁的经典作品,后由包娜娜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演出而在内地走红。 11岁那年,谭健常随家人从印尼坐船到台湾,第一次在船长室看到别人弹吉他,就被它深深迷住了,吃饭时要大人叫才会回去。从那时起他就5毛、1块地存钱,终于在高一那年用165台币买了第一把吉他。谭健常可能是台湾最早搞摇滚合唱团的那批人之一,那时越战还在打,他们就在餐厅唱给那些来台湾度假的美国大兵听,真的很难想象现在谦和温文的他在当年也是长发的摇滚青年。 还记得制作的第一张唱片是黄莺莺的《呢喃》,那时候没有MIDI,从编曲到伴奏一切都亲力亲为,后来才知道其实也可以让乐手来做。那张唱片做得很辛苦,以至于做完之后的一段时间还会做噩梦。虽然凭着那张唱片得了奖,但得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过瘾。 当初签费翔的时候,他是各个唱片公司都很瞩目的新人,谭健常通过和费妈妈谈话而得到了对方的信任。那时是在新加坡,正是榴莲上市的季节,小轩和谭健常一起创作了取其谐音的《流连》作为费翔的第一首作品,没想到被唱至街头巷尾。在唱片公司中,小轩更像是在担任一个类似母亲的角色,她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刚签约的高明骏,还对他说,男孩子应该把在娱乐圈的工作当成一种过渡,要有更远大的志向。不知道后来在北京经营餐饮业的高明骏是否还记得这句话。 坐在小轩和谭健常的对面,常常会被他们两人之间的相敬如宾感动,谭健常偶尔还会拍拍小轩的手,即使是外人也能感受到那种不同寻常的温馨。小轩和谭健常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那时候留长发唱摇滚的谭健常与中文系穿白衬衣、蓝裙子的小轩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合衬。当我问当初小轩最吸引他的是什么时,谭健常只说了一个字:quot;乖!quot;所以在小轩的家里强烈反对的情况下,他毅然剪去长发,决定去面对种种困难。在这之前,每当小轩的弟弟看谭健常唱歌的电视节目,小轩的父亲都会生气地把电视关掉。没想到在他去家里拜访之后,小轩的父亲quot;龙颜大悦quot;,以后,弟弟再看电视,父亲居然说:quot;小孩子不懂事,要多向谭哥学习。quot;后来谭健常是老人家最喜欢的女婿,他非常孝顺,并非故作,而是自然而然的真情。 谭健常和小轩都是属牛的,O型血,非常固执。最初两人常常吵架,朋友开玩笑说他们是一三五吵,二四六不吵,周日要分单双周。尤其是在创作时吵得更凶,为了一个字或一个音符,由讨论发展到争论最后变成恶吵。两人曾经统计过,吵得最凶的歌结果最红。合作第一首歌《三月里的小雨》吵得差点翻脸,《故乡的云》是用长途电话吵,唯一例外的是《梦驼铃》,词和曲出来之后两人都非常感动。 这首《梦驼铃》,使这张唱片保持十三周销售冠军纪录,费玉清也因此开始歌唱事业的真正高峰。 天天天蓝/教我不想他也难/不知情的孩子/他还要问/你的眼睛为什么出汗/情是深/意是浓/离是苦/想是空--《天天天蓝》词:卓以玉曲:陈立鸥唱:潘越云1982年,台湾最受欢迎的电视综艺节目《综艺100》诞生,节目中推出了一个畅销歌曲排行榜的单元,统计全台销售成绩最好的前十张唱片。《综艺100》最后因公信力受到唱片业者如刘家昌等人强烈质疑而不得不取消,但还是为那一时期的唱片销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潘越云就是第一个以《天天天蓝》在《综艺100》得冠的歌手,这张专辑创造了十几万张的销量,同时获得了当年金马奖最佳制作(李寿全)、最佳演唱(潘越云)、最佳编曲(陈志远)三项大奖。潘越云是滚石唱片的元老歌手之一,十几岁时就失去父母双亲,在歌厅驻唱时让民歌手邰肇玫惊艳,因而拎着一只装着几件衣服与书的皮箱独自来到台北。她在1980年加入滚石,与吴楚楚、李丽芬共同推出滚石的第一张唱片《三人展》,立即以一曲《我的思念》崛起歌坛。 《天天天蓝》的词作者卓以玉是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曲作者陈立鸥是中文系教授。这首歌完成之后,由陶晓清的先生亮轩(马国光)转给陶晓清。机缘巧合,民歌手范广慧成为这首歌最早的演唱者,但只限于某次演唱会,并未公开录音。陶晓清把这首歌交给当时还在滚石的吴楚楚,两人都拿不准这首优美特别的歌该给谁唱,后来发现可以让潘越云来诠释。不过第一张专辑《再见别离》录音时,因为当时好歌太多,《天天天蓝》被压了箱底。还是《天天天蓝》唱片制作人李寿全独具慧眼,翻出来放在这张专辑中。果然,《天天天蓝》问世之后,不仅使潘越云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手,也使这首歌成为民歌与流行交替时期辉煌的代表作。十多年后,在台湾百佳唱片评选中,《天天天蓝》名列第四。 潘越云走的是艺术化流行歌曲的道路,因为唱腔独特,滚石为她开创了由台湾赴美录音的先河。1987年,潘越云推出《〈桂花巷〉电影原声带》,陈坤厚导演的这部电影,特邀音乐人陈扬担任配乐。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不可能不在影片结尾处被潘越云的歌声感动,那种感觉,如陈扬所说:quot;一个人在大自然中的那种无奈和渺小。quot;因为独特,潘越云与几乎所有大牌音乐人合作过。这些人对潘越云的钟爱也令人感慨,比如罗大佑,即使不是制作人,只要阿潘唱他写的歌,他就会出现在录音棚;比如小虫,为了营造气氛,他会为潘越云在录音室中摆满鲜花、点上蜡烛,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坊间都在流传潘越云要与制作人小虫结婚的消息。曾经给潘越云担任制作人的罗大佑如此评价:quot;台湾的演唱者虽多,但一听就能辨认的声音不多,潘越云是其中之一,证明她的嗓音有可认同性。在可认同的声音中,潘越云又有她的特殊性:第一,她的音域最平均,在其他女歌手中,齐豫、苏芮、郑怡的音域都偏高,而蔡琴又偏低;因为潘越云的音域平均,她表现的可能幅面也最大;第二,潘越云声音本身张力不高,但传达出来的情绪张力极高。quot;1999年,潘越云在原动力唱片推出《拍拍屁股去恋爱》,唱片制作人杨立德。这张唱片并未能成为阿潘歌唱事业的新起点,然而其中一首或许会被忽略的《夜会情人》,却是最具潘越云隽永气质的情歌。《夜会情人》只有短短的四句歌词:夜里去会情人,不料朝来雪纷飞,回首来时路留痕,何需相瞒天不问。这首歌讲的是写出quot;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quot;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事,感人至深。 能把一首歌唱得风情万种,潘越云几乎是唯一的。 苦苦的这一杯酒/淡淡的没有滋味/你悄悄地离开我/一句话都没有说/我到底是哪里做错/让你如此对待我/你悄悄地就这样走/可知我心已被你带走/小雨来得正是时候/代表我流不出的眼泪/小雨来得正是时候/冲淡我对你的思念/小雨来得正是时候/小雨来得正是时候--《小雨来得正是时候》词曲:小虫唱:郑怡1983年《小雨来得正是时候》来自郑怡的演唱,音乐人小虫、李宗盛、郑华娟均在此张唱片中崭露才华。处于校园民歌与流行歌曲的交替时期,这些从民歌运动中走出的歌手和音乐人由此开始新的征程。还在服兵役的小虫也因为首度创作的成功转走音乐道路,日后成为与罗大佑、李宗盛并驾齐驱的台湾音乐教父。很多歌手的代表作品得益于他的创作或制作,比如潘越云、杜德伟、文章、齐豫、周华健、凤飞飞、任贤齐等。 这也是告别木吉他合唱团的李宗盛走入幕后并首次担任制作,这背后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郑怡这张唱片最初的制作人本来是侯德健,唱片刚开始制作,该制作人就出走北京,导致这张唱片不得不停摆。李宗盛硬着头皮接下制作的工作,意想不到的是,《小雨来得正是时候》让原本寂寂无名的吉他小李一鸣惊人,成为台湾乐坛抢手的制作人。也是那一年,李宗盛开始正式发表自己的创作,留下了早期作品如《如果你说》与。郑怡演唱的这首《小雨来得正是时候》曾经创下蝉连《综艺100》排行榜十三周冠军的佳绩。 费翔在内地走红后,曾经在他的专辑里翻唱了大量的台湾民歌,其中的《想飞》和《月琴》(在费翔的专辑里名为quot;思想起quot;)都是翻自郑怡的作品。 1987年,郑怡推出新专辑《心情》,可登唱片为这张专辑采取了全方位的宣传手法,郑怡频频出现在当时电视广告的节目中。为了专辑的MtV拍摄,公司不惜巨资赴埃及完成,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宣传效应,使作品在一个月中即有八万张的销量。专辑中另一个吸引人之处,就是著名曲作家郭巍的概念性歌曲《东城故事》,该作品以一个概念化的故事发展情节,贯穿曲佑良、马毓芬、郑怡等人的作品,成为乐坛上谈论的话题。 今生就是那么地开始的/走过操场的青草地走到你的面前/不能说一句话拿起钢笔/在你的掌心写下七个数字/点一个头然后狂奔而去/守住电话就守住度日如年的狂盼/铃声响的时候自己的声音那么急迫/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七点钟你说七点钟/好好好我一定早点到/啊/明明站在你的面前/还是害怕这是一场梦/是真是幻是梦/是真是幻是梦/车厢里面对面坐着/你的眼底一个惊惶少女的倒影/火车一直往前去呀/我不愿下车/不管它要带我到什么地方/我的车站/在你身旁/就在你的身旁/是我在你的身旁--《七点钟》词:三毛曲:李宗盛唱:齐豫1985年,三毛、齐豫、潘越云合作推出了三毛个人传记音乐专辑《回声--三毛作品第15号》。滚石唱片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使这张唱片成为台湾历史上第一张CD唱片,其编号为RD-1001。《回声》由民歌时代的民歌手同时也是音乐人的王新莲与齐豫共同制作。三毛亲自写下了十二首歌词,由李泰祥、李宗盛、李泰铭、翁孝良及王新莲谱曲,串连成一张完整的音乐记录。从封闭的童年、美好的初恋、惊世的爱情、绝望的悲伤到心情的释放,齐豫与潘越云用不同的曲式唱法诠释三毛在不同际遇下的不同心情,穿插着三毛自己的旁白,这三个台湾最适合穿波希米亚风格服装的女子,创造了一个持久而美丽的神话。 三毛曾说过她的生命中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天使,一个是埃及艳后,天使就是齐豫,埃及艳后则是潘越云。潘越云曾经在一次网上聊天中如此回忆:quot;因为合作《回声》这张唱片,我认识了三毛。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我和齐豫都会到三毛家里开会,她的家里很舒服,不是富丽堂皇的,但是很舒服,有很多很多的书,连厨房都有很多很多的书。三毛的家很干净,但是跟一般人的住家是不一样的,她的家里就有那种民族性的味道,有一种流浪人的味道。三毛讲话慢慢地,非常细腻,很小声,你可能要非常认真才能听清楚她在说什么。三毛的口才非常好,齐豫跟她聊天的时候,我是安安静静听她讲话的人,因为我觉得她讲话非常好听,就像说故事一样,三毛说我就静静坐在那儿,好像一幅画--一般人不会这样形容。这张唱片里,除了我和齐豫的歌声,最特别的就是有三毛的口白,每一首她的创作,她都会叙述一段她的故事给我们听。虽然齐豫的声音跟我的声音是天壤之别,不同的音色组合成一张唱片,这样的组合非常特别。我对这张专辑的评价相当高,因为里面有齐豫的声音,还有三毛的声音,还有我们三个人的欢笑在里头。三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朋友,直到今天,我们非常地怀念她,那张唱片对我和齐豫来说都非常重要,是我们给三毛最好的礼物。quot;在《回声》的文案中,三毛这样写道:quot;她要的是黎明,一种没有任何声音的黎明。即使她如此渴望着,回声还是不肯退去。quot;quot;回声quot;亦是三毛英文名字Echo的中文翻译,来源于希腊悲剧神话。 但愿去者长宁。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让昨日脸上的泪痕随记忆风干了/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候鸟出现它的影迹/带来远处的饥荒无情的战火依然存在的消息/玉山白雪飘零/燃烧少年的心/使真情溶化成音符/倾诉遥远的祝福/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谁能不顾自己的家园/抛开记忆中的童年/谁能忍心看那昨日的忧愁带走我们的笑容/青春不解红尘/胭脂沾染了灰/让久违不见的泪水滋润了你的面容/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让和风拂出的音响/谱成生命的乐章/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明天会更好》词:罗大佑、张大春、许乃胜、李寿全、邱复生、张艾嘉、詹宏志曲:罗大佑唱:合唱1985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四十周年纪念日,李寿全、罗大佑、张艾嘉自发组织汇集了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六十二位歌手,共同演唱了一首呼唤民众的公益作品《明天会更好》。此举效仿的是1984年美国歌手演唱earet;世界和平年quot;。虽然这首歌推出之时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但因发行延误错过了光复纪念日,其公益诉求变得模糊,甚至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至于这首歌为什么拥有七位词作者,原因是罗大佑自己创作的最初版本被认为quot;主题意识过于灰色消极quot;,不好全盘采用。后经音乐界、文化界人士以罗大佑的版本为依据,各自斟酌,最终完成歌词定稿。 《明天会更好》制作人打破了地域、公司的限制邀请各地华人歌手参与演唱,以quot;明天基金会筹备会quot;的名义邀集台湾当时最知名的唱片公司,包括飞碟、喜玛拉雅、新格、歌林、滚石、城乡、宝丽金、丽歌等公司参与这张专辑,并由各家唱片公司竞标发行权。专辑售出的盈余,系由后来标得专辑发行权的蓝与白唱片公司捐给quot;中华民国消费者文教基金会quot;,为quot;消基会quot;筹募新台币600万元的基金,作为公益之用。 演唱者包括蔡琴、余天、苏芮、潘越云、甄妮、李建复、林慧萍、王芷蕾、陈淑桦、金智娟、王梦麟、齐豫、郑怡、江蕙、杨林、黄莺莺、洪荣宏、费玉清、齐秦、小松、小柏、文章、水草三重唱、百合二重唱、李佩菁、李碧华、李宗盛、巫启贤、吴大卫、林禹胜、林淑蓉、邰肇玫、施孝荣、岳雷、唐晓诗、徐乃麟、徐玮、麦玮婷、陈黎钟、张清芳、童安格、杨耀东、罗吉镇、蓝心湄等当时各地区著名的歌手,由音乐人李寿全制作。作品推出后在华人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年终,在台湾大选中,国民党利用此歌打出了quot;要一个更好的明天quot;的旗号,并用作大选主题歌曲,这和发起人quot;不会把这首歌授权给任何公益以外用途quot;的初衷不符,罗大佑、张大春等人后来公开提及此事,皆对此曲遭到政治利用极为不满。罗大佑还因此被冤枉地打上了quot;国民党宣传工具quot;的标签,这也成为他移民美国的原因之一。 《明天会更好》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在台湾、香港等地售出二十五万张以上,作品所代表的综合意义,至今无人能及。 在风中/就这样停止不动/让笑声/丢入苍茫一片/当太阳/停留在模糊的地平线/是否现在开始走出旧有的隐痛/在雨中/就这样停止不动/让自己/陷入苍茫一片/我并不愿执著在你来去之间/是否现在开始走出命运的作弄/究竟我/应该属于哪个感情世界里的蜉蝣/除了你/还有什么/究竟我/应该属于哪个感情世界里的蜉蝣/除了你/还有什么--《蜉蝣》词:齐秦、黄大军曲:黄大军唱:齐秦齐秦也在退伍后的1985年推出第二张个人唱片《狼的专辑》,以桀骜不驯的孤独形象成为歌迷心目中的创作歌手的典范,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英雄,尤其在内地受欢迎程度不下于时下的任何偶像歌手。 齐秦最早对音乐感兴趣源于姐姐齐豫送给他一把吉他。19岁的他当时刚刚从感化院出来,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知道要干吗。那个时候他开始学吉他,然后到各种餐厅敲门问人家要不要歌手。一开始的时候吃了很多闭门羹,后来碰到王梦麟和赵树海,他们给了他一个机会在餐厅里演唱。也正因如此,齐秦从一把吉他开始创作之路,因在民歌餐厅演唱被唱片公司发掘,台湾乐坛才会有这样一个独特的音乐人。 齐秦接连推出《出没》和两张专辑,中的、《外面的世界》、《大约在冬季》等作品均有着极为动人的旋律,受到了乐迷们一致的赞誉。《出没》专辑则与以往曲风有所不同,主打歌《九个太阳》明显融入了更多的摇滚曲风。在这张唱片中,因制作人陈小霞离开综一唱片,制作助理周治平与黄大军不得不硬着头皮赶上,并为齐秦创作《让我孤独的时候还能够想着你》、《蜉蝣》等作品,成为乐坛两位独特音乐人的起点。 齐秦还与李泰祥、三毛、郑丽斯、曾道雄将张系国的小说成功地搬上了舞台,以流行音乐来诠释舞台剧的表现,这还是台湾乐坛开埠以来的首次。齐秦担任过EMI驻台机构的音乐总监,与江建民、刘天键、涂惠源、徐德昌等一班好友成立了自己的虹音乐工作室。工作室制作过齐豫的《有没有这种说法》及赵传的《我终于失去了你》。1989年,虹音乐工作室推出成立以来的齐秦首张专辑《纪念日》,虹乐队参与了全部十首作品的创作,而作家罗圣尔、李格弟(即夏宇)在其中的词作突出了作品的艺术气息,这张唱片也成为齐秦的代表作品之一。齐秦后来虽然偶尔还会有唱片推出,但近几年,他在音乐上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关注他与王祖贤风风雨雨多年牵扯不断的感情已超过音乐本身,但不能否认的是,齐秦早期特立独行的形象还是会存于歌迷的脑海,尤其对内地的歌迷来说,他的许多首作品都可以随时唱出全部歌词,这在台湾歌手中并不多见。 你是我生命中的精灵/你知道我所有的心情/是你将我从梦中叫醒/再一次/再一次给我开放的心灵/关于爱情的路啊/我们都曾经走过/关于爱情的歌/我们已听得太多/关于我们的事啊/他们统统都猜错/关于心中的话/心中的话/只对你一个人说/我所有目光的焦点/在你额头的两道弧线/它隐隐约约它若隐若现/衬托你/衬托你腼腆的容颜--《生命中的精灵》词曲唱:李宗盛1986年,李宗盛推出自己的首张个人唱片《生命中的精灵》。 李宗盛是个写歌的人。那时候我们还不懂音乐人这个概念,对制作人也知之甚少,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学会用复杂到自己不太懂别人也不可能懂的语言说那些简单的事,所以我们对李宗盛最初的评价是:一个很会写歌的人。 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样子是在那张名为《生命中的精灵》的磁带封面上,习惯了真正有才华的歌手其实都跟我们长得差不多之后,在他那长相普通穿着平常的样子中竟也看出了味道,属于一个成熟男人的味道。那时候资讯不发达,不太可能在电视上看到他,无法想象十多年后他会站在北京的舞台唱起那盘磁带里的歌,甚至无法想象十多年后的我们会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听着某一首歌,突然想起那个叫李宗盛的人,想起我们听那首歌的时候,曾经那么年轻。 滚石有三位音乐教父,李宗盛是其中之一。如果说李宗盛是最能代表整个台湾流行音乐历史的音乐人,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从最早的民歌运动时期他就是参与者,可以说台湾真正有自己的流行音乐开始,他就是创造历史的音乐人之一。虽然他的作品没有罗大佑般醒世与批判,但却因为更接近平凡人的内心而更准确地切入听众的要害。 李宗盛并不尖锐,他总是那么直白与浅显,却也因此更使人信服。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在他的笔下都是那么真实,真实到使人不得不去勇敢面对先前想要逃避的种种。罗大佑就曾经说过,李宗盛的作品中quot;男人真正像个男人,女人也真正像个女人quot;,能做到这一点的,似乎也只有李宗盛了。 李宗盛先是一个创作者,也是制作人,然后才是歌手。由他担任制作人的歌手而后成为台湾流行音乐代表人物的不胜枚举:郑怡、张艾嘉、潘越云、薛岳、赵传、陈淑桦、辛晓琪、林强,他也因此被称为quot;魔鬼制作人quot;以及quot;百万制作人quot;。 …… 1986年,李宗盛在滚石推出首张个人创作演唱专辑《生命中的精灵》,形成日后独树一帜的李氏风格。这张唱片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经典之作,我们也是从那张唱片开始认识那个最诚实的李宗盛:《开场白》、《和自己赛跑的人》、《生命中的精灵》、《寂寞难耐》、《你像个孩子》,每首歌都浅显直白,却更能猝不及防地击中脆弱却不得不伪装坚强的心灵。在《和自己赛跑的人》当中,李宗盛留下了对生命的思考:quot;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成功的意义就在于超越自己。quot;制作陈淑桦的《梦醒时分》是李宗盛音乐事业的一个明显的转弯。那时候他已经出任滚石唱片的副总经理,直接参与公司的策划与运作。这张唱片让他体验到行业的专业性,让他知道可以通过词曲及策划合作塑造一位歌手的形象。那张唱片创造了八十七万的唱片销量,他也因此成为现代女性的情感代言人,陆续创作出辛晓琪《领悟》、娃娃《飘洋过海来看你》、杨紫琼《爱似流星》、林忆莲《不必在乎我是谁》、莫文蔚《阴天》等一系列以女性观点诉说爱情的代表作,常常让女歌手泪洒录音室,也让听者尤其是女性感到来自一个男人的理解与尊重。 ……该你多少在前世/如何还得清/这许多衷曲/这许多愁绪/为了偿还你/化作红艳的玫瑰/多刺且多情/开在荆棘里/你又是该我什么/在某一段前世里/一份牵记/一份怜惜/所以今世里不停地寻寻觅觅/于是萍水相遇/于是离散又重聚/我心盼望/让浓情一段随时光流远/再回到开始/我心盼望/让前世情缘延至地老天荒/到无数的来世/莫忘记/就算在最冷暗的谷底/只要你/将该我的还给我/我也以最炽热的还给你/此情不渝--《玫瑰人生》词:慎芝曲:张弘毅唱:许景淳1987年,成名于校园歌曲金韵奖的许景淳推出最具代表性的个人专辑《玫瑰人生》。 从小学习古典音乐,先后经历新格、飞碟、滚石几家唱片公司,许景淳对音乐的感悟以及得天独厚的把握能力与齐豫不相上下,甚至被赞为quot;女声教科书quot;。因为这张唱片,她获得金鼎奖最佳女演唱人奖。 与许景淳合作过的制作人李泰祥、张弘毅,都是大师级的音乐人。在民歌三十年纪念演唱会上,许景淳特别演唱送给坐在台下的李泰祥:quot;虽然相遇你的时候,已经非常的迟了,你已四十七,我已二十三,但却正是时候,如果早了你是别人的,如果晚了我是别人的,就是在这个时候相遇,你才能是我的,我才能是你的。quot;1986年录这首歌的时候,李泰祥正好47岁,许景淳23岁,如今他花白着头发,看着已届中年的她唱起从前的歌,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近年来,许景淳以quot;音乐文化工作者quot;自居,与父亲一起成立quot;种子之歌音乐工作坊quot;,自己创作,自己演唱,自己制作,在流行音乐不够景气的时候,保有一份quot;本土音乐人该有的尊严quot;。 苏来曾经说过:quot;如果让我重新做唱片,我很想用弗拉明哥吉他伴奏,简单的器乐,简单的人声。由董运昌来编吉他,但一定要阿淳来当我的制作人。quot;在许景淳与陈明章合作的电影原声《恋恋风尘》中,就是以钢琴与吉他的简单架构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当我伫立在窗前/你愈走愈远/我的每一次心跳/你是否听见/当我徘徊在深夜/你在我心田/你的每一句誓言/回荡在耳边/隐隐约约闪动的双眼/藏着你的羞怯/加深我的思念/两颗心的交界/你一定会看见/只要你愿意走向前/天天想你天天问自己/到什么时候才能告诉你/天天想你天天守住一颗心/把我最好的爱留给你--《天天想你》词:陈乐融曲:陈志远唱:张雨生 ……《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成功使张雨生得以推出首张个人专辑《天天想你》,这首同名主打歌是为纪念死去的妹妹而作。这张专辑不仅创下销量四十万张的佳绩,还入选年度十大唱片,22岁的他获得年度十大新人冠军。 在《天天想你》的制作感言中,张雨生第一次写下关于妹妹的事:quot;两年前,从小与我最亲的妹妹,在梨山附近的山涧不幸溺死,那一年她才15岁。虽然从头到尾,我没有掉一滴眼泪,但这个伤口一直在我心中。她是那么可爱,那么懂事,而且歌声又那么好。老天真不公平,妹妹一直比我更爱唱歌,唱得比我更好。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太大,在此之前,我从来不曾公开演唱过。是她去世后,我报名了木船民歌比赛,开始加入热门合唱团,一场又一场地唱下来,像是背负了什么使命,心里不断有个声音催着我:喜欢,就赶快去做!不要等到一切都已太迟。今天我站在台上,受到许许多多的欢迎,除了高兴,更多的是感激,感激上天让我唱出了自己,也唱出每一个人永远渴望的纯真与勇气。这是我的第一张专辑,我把它献给所有喜欢音乐,喜欢生命的朋友。quot;渐渐地,张雨生成为台湾乐坛独当一面的音乐人,不断挣扎于流行音乐与实验音乐之间。他算是个高产的创作歌手,最后的成就是发掘了原住民歌手张惠妹,接着就在1997年发生车祸意外离世。2003年,台湾歌手如苏芮、张惠妹、张清芳、五月天、信乐团等推出了一张纪念张雨生的合辑《雨生欢禧城》,其中大多数是张雨生生前未发表过的作品。 张雨生曾经说过:quot;如今的红尘,不过是将来的旧梦。以前,我常在云淡风轻与万古留芳这两个人生信念中犹豫不决,现在好歹在万古留芳的门槛边,有了一个可以起跑的位置。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不能站在竹竿头上,赚一把小米!这是胡适先生20多岁的豪气。想想自己,前有三十大关排山倒海沛然莫之能御,后是一二十年弃我去我不可复追,立志固容易,要以冲百米的速度持续恐怕难免喘一下。不过,我会坚持下去,很多人都在坚持着,直到更自由的天空向我们召以蔚蓝,更至高的情感向我们寓以纯真,我们绝不能罢手!(摘自《张雨生自述》)1998年第九届台湾quot;金曲奖quot;颁奖礼上,张雨生的父亲接过奖杯,对大家说:quot;今天很抱歉,张雨生不能来了。quot;这个绝不罢手的大男孩,渐行渐远,令人伤感。 一辈子能够遭遇多少个春天/多情的人他们怎会了解/一生爱过就一回/沸腾的都市盲目的爱情/saygoodbyetototot;那你什么时候立志要从事音乐工作的?quot;陈升都会有些心虚,然后很正经又很不确定地回答:quot;没有,还没有立志。也许,有一天会吧?quot;回到1987年,陈升的职业是电梯装配工,还有一份职业是唱片制作人兼替歌手唱DEMO。那时候陈升的小孩还没满周岁,房租是两万块,存折里却只有一万块。他的第一首歌给了齐秦,为了贴补家用。有一天,丽风录音室的老板徐崇宪对他说:嗨,你为什么不自己出张唱片呢?徐崇宪借给陈升六十万台币做练团费用,两个理想主义的天真的人。也只有那个理想主义的年代,才会出现这样的录音室老板与陈升这样的歌手。没有陈升,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唱片录好了,徐崇宪介绍陈升给飞碟唱片,结果可想而知。再去滚石,陈升却觉得:quot;有什么好谈的,不都是一些骄傲的自以为是的家伙吗?这个世界不会有人懂我拼命做好的音乐了。quot;2006年,陈升对我说:quot;你不是见过Landy吗?难道他不就是那种很自以为是吗?我就说我不要跟他聊天,我很讨厌这个家伙,我去外面抽烟。然后听到办公室里传来:就是这个,就是这个,这就是我们要的!quot;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你的心中满是伤痕/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心中满是悔恨/你说你尝尽了生活的苦/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因为爱情总是难舍难分/何必在意那一点点温存/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必问/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梦醒时分》词曲:李宗盛唱:陈淑桦陈淑桦毕业于台北文化大学,专修舞蹈。19岁的陈淑桦就开始在夜总会演唱西洋歌曲。1979年正式进入唱片业,以演唱校园民歌为主。陈淑桦大器晚成,1985年获得金钟奖最佳女歌手奖,并于次年签约滚石唱片。在李宗盛的打造下,陈淑桦以都会女子代言人的形象唱出都会女子的心情写照。她的《梦醒时分》则开创销售八十七万张的佳绩,同名主打歌在金曲龙虎榜上连冠十五周,她也因此曲荣获台湾第三届金曲奖最佳女歌手奖。据说有的女性甚至会一次买三张这张唱片,一张放在家里,一张放在办公室,而另一张则留待以后前两张唱片听坏后再拿出来品味,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陈淑桦还演唱过由罗大佑为纪念三毛创作的《滚滚红尘》,可是后来罗大佑因不满意陈淑桦演绎的《无言的表示》,自己拿回来重新演绎为《沉默的表示》,从侧面可以反映出罗大佑对音乐的要求之高。录制《滚滚红尘》时,罗大佑亲自到录音室,嘱咐陈淑桦可以摇摆身体来演唱,她开始觉得好笑,后来发现唱慢歌时摇摆身体的确可以帮助进入状态。 1990年代初,陈淑桦曾因减肥不当引发昏迷,五天之后才清醒。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她留长头发,带着对生命的重新感悟,推出《淑桦盛开Forever》,却再没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奇迹。 《梦醒时分》的全部编曲由音乐人李正帆包揽,据说花了他一年的时间。李正帆从小学习古典音乐,后考上音乐系。18岁时初识MIDI,出版过两张实验性的演奏专辑。后结识李泰祥,因此进入福茂唱片公司,发表的第一首作品是《想念你》,是与庾澄庆一起作曲,由他编曲,一鸣惊人。李正帆因《梦醒时分》扬名,因此成为台湾最抢手的音乐人之一,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台湾乐坛的发展写下重要的篇章。 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惊鸿一瞥/潮来潮去/洗去多少足迹/一切都是缘/多少人曾经轻轻掠过我的眼帘/多少人曾经闯入我的内心世界/多少人曾经用思念将我撕裂/多少智慧才能忍下我的离别泪/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静看人间/是与非/我们祖先/在这土地繁衍/岁岁年年/多少人默默挥下他们的汗水热血/多少人只是贩卖台面上的谎言/多少人随时准备远走高飞/多少智慧才能破解这虚伪的一切/喔/多少意气风发的少年/失落在理想现实之间/口口声声要做英雄圣贤/最后却变成魔鬼/多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却向往另一个世界/多少智慧才能逃离这古老的预言/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惊鸿一瞥/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惊鸿一瞥--《雁渡寒潭》词曲唱:黄舒骏《雁渡寒潭》是被视为人文歌手的黄舒骏第二张个人专辑。他在唱片文案中写着如下字句:quot;常常我感到是如此孤寂,也就因此我努力用更大的热情去解脱这样不安的情绪,以真实的笔触写成了音乐,那就是《雁渡寒潭》。quot;quot;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quot;原本是中的话,常常被高中老师写在黄舒骏周记上的一句批语。这首歌最初创作时原本打算写成一首情歌:一个叫雁的女孩渡过我内心的寒潭。写着写着,黄舒骏发现这不应该是一首情歌,而应该具有更宽广的内涵。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够记忆的《雁渡寒潭》。 黄舒骏毕业于台大大气科学系,生长在台湾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少年时起,他就热衷于成为不一样的公众人物,高二时成为学生会主席。直到大二竞选大学生联合会主席的时候,善于自省的他才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只是在做证明给别人看的事情,却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是:音乐创作。 1988年,黄舒骏推出的首张个人创作专辑《马不停蹄的忧伤》,销量四十万张,当时他还在读大四。隔年即推出第二张创作专辑《雁渡寒潭》。让父亲接受一个原本想当总统的孩子却想当歌手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他攒足了勇气打算为自己的选择战斗一次,结果父亲放下合约,微笑着对他说:quot;决定了,那就去做吧。quot;黄舒骏在客厅里坐了一整夜,直到窗外亮了起来。这段往事,被他记录在某一版的中,用口白的形式缓缓道出。 黄舒骏可能是唯一一个竖起挑战罗大佑旗帜的歌手,年轻气盛的他也的确创作出如《三代之间》、《三跪九叩》、《雁渡寒潭》、《未来的街头》等等直面人生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对这位已经成年的quot;少年quot;寄予很大的期许,他也很少让我们失望过。 黄舒骏的歌词是歌坛一绝,他创作的歌词非常之长。在录音的时候,他会随意地加入一些本来不该出现的东西,比如《她以为她很美丽》中突然出现的quot;啊,唱不下去了quot;,而在《椰林大道》中,quot;沉在风中是多么有美好,如今我知道一切都只是啊啊quot;--这是黄舒骏的魅力所在,让我们惊喜,也让我们叹息。 黄舒骏曾经自组音乐公司,也曾任丰华唱片的音乐总监,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得不承认他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唱片制作人,但已经全面转入幕后的他,近来鲜有作品出现。让我们难忘的还有他淡出前推出的《改变1995》,一首纪念好友杨明煌的动容之作,他对先一步离开的他说:quot;我没成为你以为的那个人,真的很抱歉。quot;当我对罗大佑彻底失去兴趣的时候,黄舒骏却已不见踪影。娱乐新闻里会出现黄舒骏的名字,我却总觉得那个不是他,只是一个同名同姓的偶然经过的陌生人罢了。quot;那朵校园中的玫瑰,是否可能种在我眼前,在平凡无奇的人世间,给我一点温柔和喜悦quot;,再次听这首,我有些伤感,老了,就真的什么都不重要了吗?2006年,黄舒骏40岁。 我可以原谅自己,但我不能原谅一个人挥霍才华,所剩无几。是否要感谢他,让我在年轻时代相信会有这样一种可能,真的相信有位少年可以超越罗大佑所带来的惊喜,我现在不是很确定。 来唱一首情歌/为你的老情人吧/你唯一的情人/唯一不变心的情人/是你的故乡/你的故乡/当你脚踏别色土壤/手捧异种鲜花/且醉倒在隔海的神话下时/忆起你的老情人吧/你的故乡/必是你最忠贞的妻子/你的土壤和上面的风/拥抱着你的眼泪和里面的血/走过多少遍不属于你的土地/晒过多少别人的太阳/走过就忘掉吧/别人的土地踩不出脚印/太阳不属于你就不叫太阳/回去亲吻/你的土地/你的故乡/你的情人和你的老母亲吧/你亲吻他们时也亲吻了自己/亲吻他们时也亲吻了自己--《老情人》词曲唱:张培仁我很想以1989年1月1日滚石唱片推出的合辑《新乐园》作为1980年代台湾流行乐坛的尾声。《新乐园》中,张培仁、罗大佑、罗弘武、周华健、张洪量、李宗盛、陈升、赵传、马兆骏九位创作歌手,以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坦诚地表现出各自对于生活、社会的种种思考和困惑。 在商业气息浓厚的那个年代,这些音乐人在闲聊中聊出一个概念,能不能把大家心里那个永远没有办法放在自己专辑里的歌拿出来做一张唱片?可不可以不去理会是否能够卖钱,只是想做出自己最想要的音乐?陈升回忆那张唱片的伊始:quot;这个唱片的开始,我觉得我在里面的位置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想起来还是觉得蛮骄傲的。因为这个唱片很典型,就是一大堆无所事事的人,某一天在聊天就聊出来的一个产品,它里面的几个主要的发起人,我也算是一个。当时我的第二张唱片,就是《放肆的情人》刚做完,滚石唱片的一堆人闲着也是闲着,然后像张培仁、小宋,几个做MtV的导演如阿里,每天都在MtV店鬼混,我就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花一点时间办一个演唱会,每天都在这里瞎掰又有什么意义呢?张培仁就提出这样一个想法,我就说对呀,来一个唱一个,来两个唱一双,管他来几个。那他就说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做一张唱片呢?然后就越说越严重了,就想把我们公司的那些男歌手都找来,我们一起来做一张唱片好了。我们开始发武林帖,给大佑、洪量、罗弘武、马兆骏等等。终于,由我们公司的老板三毛先生在一家餐厅把我们九名男士统统招集齐全,他说我给你们每个人这样的预算,大家都不要去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事情,但是,时限是两个月,必须交出一个作品出来。开始时我们都是偷偷摸摸地跑到别人的录音室去,看你在做什么,我在做什么,竞争的意味很严重。虽然大家表面上嘿嘿嘿,我没有做什么,我没有事,其实大家都在看。终于有这样的一张唱片产生了,在那一年的年底,我们举办了新乐园的演唱会。至于为什么要叫新乐园,因为那时我们就想我们希望这个地方更美好,很和平,那应该叫peaceland,那国语要怎么讲,和平之地吗?我就突然想到那个香烟不是叫新乐园吗?他们说好土的名字啊,没有人赞成。过了两个月之后,他们还是把这三个字放进去,于是有这张唱片的产生。quot;最终的九首成品如下:张培仁《老情人》、罗大佑《故乡》、罗弘武《永远都不够》、周华健《一言难尽》、张洪量《孔子不要打我》、李宗盛《阿宗三件事》、陈升《细汉仔》、红十字(赵传)《现代狂想曲》、马兆骏《今夜不打卡》。 陈升在《新乐园》中唱的那首歌叫《细汉仔》,他或许不知道,那首歌的歌词曾经被内地校园民谣歌手沈庆贴在自己宿舍的墙壁上。在这首歌词后面附加的文案中,陈升写道:拍照那天的早晨,天气蛮凉的,因为还有些时间,我赖在床上不肯起来。我想到我妈妈,她老是说quot;你在那个圈子混了这么久,到底有没有什么名堂……quot;想着想着就笑了。起来看看镜子里的自己,脸有些浮肿,大概是一夜兴奋辗转不能成眠的结果。我知道我妈妈仍然会说:quot;怎么还是唱那些我听不懂的歌呢?quot;可是我要给她看拍好的照片,骄傲地说:您看!终于我跟所有我佩服的人坐在一起,唱我们想唱的歌了……参与《新乐园》制作的沈光远事后离开滚石自组友善的狗,在他唱片公司贴出的海报中,唯一不是友善的狗出品的唱片海报,就是这张《新乐园》。那是沈光远对滚石最美好的回忆。演唱《老情人》的张培仁,即李宗盛《和自己赛跑的人》中quot;亲爱的Landyquot;,这首歌是他唯一发表过的单曲。张培仁多年担任滚石唱片策划,他与贾敏恕创立的魔岩文化,使内地的摇滚乐真正大放异彩。 《新乐园》唱片文案《唱片简介──PEACELAND》中,张培仁这样写着:quot;坦白说,写这些歌,不是用来让你爽的,我们做新乐园,是因为我们自己。1988年的冬天,我们第一次聚在一起,谈看到的人生景象,谈未完成的种种梦想,谈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如何留下不变的自己。我们决定做一件事,只对我们自己负责。对我们长久以来的梦想、渴望、怀疑和主张负责。PEACELAND是我们心里的一块乐土,我们在这里,抛开限制、自由狂想,只为我们在意的事,说一些心里的话。不管你同不同意我们的看法,都希望你,和你的朋友,也能聚在一起,有更多的事要做,有更大的梦想。quot;我愿意以这段文案作为此章的结尾。 【第五章】 乡愁 (1990年代的台湾新民谣)我比较悲观。民谣歌手的派别性太强了,他们太注重自己的格调、路线而不肯做些改变。但毕竟要走进商业、最终要走进唱片行或出版商那里去,主流毕竟是第一路线。因为两难,所以悲观。我们不能去骂观众不懂音乐、不去关注音乐的深刻内涵;我们也不能去骂那些quot;杠子头quot;:难道为了商业改变一下、化个妆什么的会死吗?!--音乐人陈升 作家谭石(王浩威)曾将台湾1990年代以来的新台语民谣风视为第二次民歌运动,并从两者分析出如下相同之处:专辑皆由创作歌手主导;消费对象多为知识分子与大学生;随后皆为主流音乐所吸纳;两次民歌运动都衍生自民族主义的思潮。 这一章取名为quot;乡愁quot;,来源于卑南族歌手陈建年创作的《乡愁》,他唱道:quot;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而我依旧踏在故乡的土地上,心绪,为何无端地翻腾?只因为父亲曾对我说,这片土地原来是我们的啊。quot;当初汉人带着quot;忠孝节义、礼仪廉耻quot;八个字来到这片土地,却从来没有实现过他们的承诺(胡德夫语),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原住民才能走出悲情,不再压抑。 或许我们还应该想起李双泽的: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不要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1930年代至1990年代,从台语歌谣的创作中就可以发现,台湾人的乡愁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把台语与原住民的音乐放在一起,是相对国语流行音乐而言。从日据时代quot;皇民化运动quot;就压制台语民谣,到1950年代quot;推行国语运动quot;造成日语、台语流行音乐退出各种主流媒体,到1970年代quot;净化歌曲运动quot;造成国语流行音乐的中断,都明显带有政治干预的色彩。至于客家或原住民歌谣,则更是始终居于弱势的地位。 台语歌曲在1950年代后逐渐没落,与台湾政府大力宣传使用普通话有关。1976年台湾通过了quot;广电法quot;:电视台对岛内播音语音,以国语为主,方言应逐年减少,所有电视节目及电台广播中的quot;方言quot;节目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此时只有台语电视主题曲和台语布袋戏可以公开在传媒中播放,使大部分台语歌很少有机会在官方媒体上被推荐。 除了政治上的干预,人才的断层也是台语流行歌曲式微的原因之一。 一直到乡土民族主义兴起,配合传统民谣的发掘(如陈达的《思想起》),在1970年代后期,一些早期的闽南语流行歌曲才以quot;乡土民谣quot;的乡愁形象渐渐受到重视。 quot;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谣,走不尽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抱一支老月琴,三两声不成调,老歌手琴音犹在,独不见恒春的传奇quot;--这首由成名于民歌运动时期的赖西安作词、苏来作曲并由郑怡首唱的《月琴》是向台语乐坛极富传奇色彩的歌手陈达致意的作品。陈达1905年出生在恒春,身上有四分之一的原住民血统,他从小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却学会了乡里流传的恒春调。16岁时,陈达开始背着月琴在恒春游唱。 一向致力于台湾传统歌谣发掘的陈达,曾到处寻访台湾各地方的民间音乐,并归纳整理这些民间的音乐作品。此后他也开始自己的音乐创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思想起》。 《思想起》以quot;念歌quot;形式,叙述三百年前唐山过台湾的拓荒史,成为1980年代后期quot;新台湾民歌quot;的创作源头。但在民歌运动时期,陈达的音乐是视为民间素人音乐或中国乡土音乐的一支来呈现,并未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陈达在1970年代曾两次去台北,第一次树立了文化标本的地位,第二次却被当作浪人关进了游民收容所(陈明章《下午的一出戏》唱片文案)。1981年4月11日,陈达因车祸不治身亡。一个拯救文化流失的quot;陈达时代quot;就此宣告结束。 台湾民谣学者同时也是民歌手的简上仁曾经说:陈达天生注定是个悲观人物,甚至过世也是被车撞死的。 1970年代台语歌手的命运可以用凄惨来形容。1977年6月12日,29岁的台语歌手叶启田,因在台南包场演出引来黑道勒索,双方冲突下,叶启田伙同数名青少年,将向他勒索的谢松竹、谢清达两兄弟打成一死一伤。之后,他曾逃亡多时,为了生活偶尔演出,后在台湾被捕。这一事件也充分反映出当时台语歌手的生活侧面。 1980年代初期洪荣宏的《一支小雨伞》,江蕙的《惜别的海岸》、《你要忍耐》,沈文程的《心事谁人知》,陈小云的《舞女》,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郭金发的《行船的人》曾经掀起一股热潮,成为国语流行音乐外的新兴势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台语歌曲已成为主流,在1986年解严之前,主流媒体依然限制台语歌曲的传播,这也造就了1980年代台语歌曲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夜市走唱与餐厅秀的表演。随着录像机的普及,餐厅秀开始发行录像带,使得台语流行音乐得以开辟另一个传播渠道。 1980年代政府解严后,许多新的创作、演唱人大量出现,少数知识分子加入作词的行列,弥补了人才断层的弱势。由于解禁,闽南语的政治抗议与反对运动歌曲不断出现,但并未成就以往的辉煌。直到1989年《抓狂歌》问世,以台语摇滚的曲风,对台湾政治现象作直接的批判,台语歌曲才开始再次受到大范围的关注。 黑名单工作室成立于1989年初,是由四海唱片制作人王明辉、陈主惠、司徒松共同组成,他们立志为quot;台湾歌谣开辟一条全新而宏观的道路quot;,并开始新台语歌的试验。工作室出版的第一张专辑《抓狂歌》,为1990年代的台语歌曲掀起了新旋风,跳脱了台语歌曲悲情的影子,将社会百态融入歌词中,把台湾社会政经混乱的现象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在《抓狂歌》专辑的文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台语歌曲的创作空间遭此重创,再也脱离不了闺秀之所和江湖酒色的格局,很少有描写现代社会的作品,显然早已无法负荷反映时代、记录人心的工作。 黑名单工作室邀请当时的地下台语歌手陈明章、林哲、叶树茵在专辑中共同演唱。《抓狂歌》专辑打破了以往台语歌曲浪子弃妇的刻板主题,借由许多小人物的生活,去审视台湾四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反映出当时台湾政治、社会、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与现象。 作品在音乐上也突破了台湾歌曲旧有形式,融入了欧美RAP、REGGIE曲风,呈现出一派全新的形态,因而扭转了许多人对于台语歌的既定印象,许多根本不听台语歌的青年人,忽然由《抓狂歌》专辑中发觉,原来台语歌曲也能这么唱,原来它也有如此尖锐的表现。专辑主唱之一林哲就曾表示:quot;我们不是在做保存,不是要去仿古,我们要做的是90年代的台湾歌。quot;专辑推出之际,时值台湾大选。专辑中《台北帝国》、《民主阿草》等作品的批判笔调,令国民党当局大感头痛。当时,黑名单工作室中的外籍成员司徒松就曾担心地表示,歌中讽喻执政者的痛处,恐怕会引起审检单位的苛难,甚至胁迫他出境。国民党掌握的媒体对专辑进行了全面的封禁,因而作品只能在没有宣传的前提下,以校园演唱会作为唯一宣传的途径。 这张被归类为quot;地下音乐quot;的《抓狂歌》,对于台语歌曲所带来的震撼力是相当强大的,他们的创新无疑开启了新台语文化的新的里程。他们对于台语歌曲的种种预言,不久后就在林强、陈明章、金门王与李炳辉、朱约信等人身上浮印得更为清晰。只推出两张专辑,黑名单工作室即宣告解体。但单只这张《抓狂歌》就足以成为台语乐坛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李宗盛曾对这张作品留下了这样的感慨:quot;这是台语人、歌、文化的惊人突破。quot;《抓狂歌》以及随后出现的相似歌曲,意味着新的台语民谣风的来临。这股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台语民谣风,正如1970年代末现代民歌在国语流行音乐中找寻新方向一般,也在台语流行音乐中开辟新的出路。在台语新民谣风中,音乐风格偏向西洋摇滚风格,并且在台语老歌中汲取养分,赋予老歌以新意。1990年代以后,经由林强、猪头皮、伍佰等人的推介,打入主流音乐市场,形成所谓quot;另类quot;流行音乐。 火车渐渐在起走/再会我的故乡和亲戚/亲爱的父母再会吧/到阵的朋友告辞啦/阮欲来去台北打拼/听人讲啥物好空的拢在那/朋友笑我是爱做暝梦的憨子/不管如何路是自己走/Oing),从高二时就下决心投身音乐,后来因参加木船民歌比赛被唱片公司quot;真言社quot;发掘。《向前走》虽然一开始只是唱片公司定位于实验歌曲的作品,但刚推出就引起了空前的回响,排山倒海的喝彩使得林强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同时也被视为走出悲情的新台湾人象征。 1990年开始举办的金曲奖在1991年第三届中增加了台语歌曲的奖项,标志着台语流行音乐首次得到了官方承认。林强的《向前走》荣获了第三届金曲奖quot;年度最佳歌曲奖quot;,事实上这已经打破了方言与国语的界限。这张唱片的制作人陈升、李宗盛、周世晖与quot;友善的狗quot;同时获得金曲奖quot;最佳制作人奖quot;。 1991年,林强由滚石过档波丽佳音,推出第二张专辑《春风少年兄》,他的创作能力得到更多的展现,且更加狂野与怪异。1992年,林强在《少年也,安啦》的电影原声带中主唱两首歌,另有一首与电影导演侯孝贤合唱。也是因为这种机缘,侯孝贤看中quot;一张台湾脸,脸上有股气quot;的林强,邀请他出演电影《戏梦人生》。 有人说,在台湾你找不到第二个林强。他身上那种叛逆与悠然、乡土与城市等看似矛盾的元素融合,导致他拥有偶像般的个人魅力。 李宗盛曾经说过:quot;即使在经济不景气,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你也得听一听林强。quot;冷冷个风/吹阮红红个目箍/清清个溪/照阮白白个头毛/沉重个跤步/对春分行甲冬尾/啥么侬卜来牵/卜来牵阮个手/阮来个时/行着白白个沙浦/阮来个时/行着父母个跤步/是毋是懵懵少年无烦恼个心/予阮想起/阮来个相思路/是啥么款个日子/是汝生活个滋味/是莲心个苦和甘蔗个甜/是啥么侬予阮想起阮来个故乡--《红目达仔》词曲唱:陈明章1990年1月,陈明章在水晶旗下推出首张专辑《现场作品》,专辑收录了1989年5月18日在台湾文化大学举办的小型演出的实况。同年,陈明章推出了首张录音室专辑《下午的一出戏》。陈明章在作品中以传统的五声音阶来表现极具现代韵昧的台湾歌谣,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箫、笛、琵琶、南胡等传统乐器,歌曲题材从民间生活出发,忠实而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而后,陈明章推出了筹划两年的专辑《勿问阮的名》,其中《幸福进行曲》是配合quot;二二八quot;纪念电影《天马茶房》而作。 淡水,原是台湾一个重要的交通港口,也是民歌运动中对很多人都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地方。1997年,魔岩唱片推出陈明章为盲人走唱歌手金门王与李炳辉制作的《流浪到淡水》,四十天销量达三十万张。陈明章创作的这首同名台语歌,迅速在台湾流行开来。 早在民歌时期,陈明章就加入当时著名的民歌组合木吉他合唱团,但不久即因歌声太quot;烂quot;而被开除。在此期间,他对1970年代陈达式的台语歌曲十分心仪,高中时听陈达在台北弹《思想起》,quot;一听吓死了,好厉害,我当时相信:台湾的Blues是整个地球上的经典!quot;像许多年轻人一样,陈明章开始玩西洋音乐、学吉他、组团,后来又学古典吉他、布鲁斯、爵士。直到26岁那年,他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台湾音乐,并由此开始了台语歌曲的创作。但在当时,国语歌曲在台湾乐坛上大行其道,因而始终没有人关注这位极富创意的台语歌手。他所用的设备,就是母亲送给他的两台钢琴和一台四轨录音机。为了谋生,陈明章做过很多工作,也因此有机会在台湾各地跑,感受台湾之美的同时,也慢慢在游历过程中意识到什么才是自己土地上的文化。 视台语为母语的陈明章只有在创作台语歌曲时才最有感觉,但他听的却都是西方音乐,于是拼命尝试台湾音乐的现代化、摇滚化。1986年,机缘巧合,陈明章受邀为侯孝贤的电影《恋恋风尘》谱写配乐。以一把六百元新台币购买的吉他写出的音乐,最终获得了法国影展quot;最佳配乐奖quot;,陈明章的还算陌生的名字无疑使许多人大吃一惊。1989年,陈明章应黑名单工作室之邀,在《抓狂歌》中主唱了三首作品,怀旧、质朴、极富人文色彩的音乐表现,让乐坛耳目一新。 陈明章所出的专辑偏重于现场演唱,也继续为台语歌坛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如述说着恒春民谣歌手陈达的故事的《红目达仔》、南管师父金枝师的《竹枝词》、先民开垦台湾的《唐山过台湾》以及《流浪到淡水》、《伊是咱的宝贝》、《苏澳来的尾班车》等以讲故事为诉求手法,因而更贴近民众生活的台语歌谣。 我很幸运,我是1956年出生,正是台湾本土音乐戏剧开始辉煌的时候。我小的时候,北投附近的市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当中,大概有三百六十天在演戏。从小天天看北管、南管、歌仔戏、布袋戏,所以,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是从生活里来的,根本不用学。特别是我妈妈常常哼一些台湾老歌给我们听,这些老歌中的腔调虚字都是要口授才知道的,看谱根本不准。 我的声音不美,也不准。我之所以唱歌,是因为找不到别人唱我的歌。写了那么多台语歌,卖不出去,还要继续写下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那是我唯一的表达工具。 创作是一种生命历程,除非我死了,不然我一定会面对quot;我活下去是为什么quot;的问题。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跳入商业的圈圈,可以一直做自己想要的东西……我现在的歌跟以前已经很不一样。过去我的作品都带着淡淡的哀愁,现在很快乐。我强迫自己改变,从很多原住民音乐,从很多台湾新文化的观念里面去改。因为环境已经变了,整个社会、国家也要走出悲情,这是台湾的主流文化可以自己出来的时候。当初我是这方面带头的人,现在其实已经不需要了。而且将来一定是演唱会的时代,伍佰就是一个例子,可是我是比较害羞,所以需要练习。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希望我继续作像《下午的一出戏》时那种人文的感觉,可是我不管,人家要怎么讲就怎么讲好了。 在音乐路上,成立quot;淡水走唱团quot;对陈明章来说是件兴奋的事。合唱团的成员都是兼职的,吉他手阿昌在做土地代书,贝斯手史帝夫是个美国律师,鼓手小黄是药厂的经理,而陈明章本人则在种兰花,只有助理阿亮是专职,所以这些成员都叫他团长。quot;当初我就打定主意绝对不要找职业的,就连我自己也是一样,这样才能真正地玩音乐。团员都是偶然机缘遇见的,现在我们每周六练习,在罗东长老教会、鹿港天后宫、台中东势国小、嘉义到处走唱。quot;1993年,《恋恋风尘》的电影原声带面世。时隔七年,听着那时的音乐,陈明章说:那个时候真是年轻诚实啊。负责后期制作的陈扬问,出《恋恋风尘》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当年把陈明章介绍给候孝贤的记者说:纪念曾经有过的青春,你不觉得它很素美吗?年轻只有一次。 大脚姐仔/大脚姐仔/阮的姐妹仔拢叫阮/大脚姐仔/大脚姐仔/大脚姐的大肚仔/什么风拢吹袜倒/阮的爸爸妈妈嘛叫阮/大脚姐仔/大脚姐仔/弟弟妹妹推给阮/买物做事拢真稳/大脚姐仔/大脚姐仔/是姐妹靠偎的岸/大脚姐仔/大脚姐仔/是父母放心的眠床/大脚姐仔/大脚姐仔/彼年九月就十八/十八姑娘啊/心内嘛有一朵花/阮那个暗恋的人嘛叫阮/大脚姐仔/大脚姐仔/阮每次听见心就酸/阮的孤单嘛叫阮大脚姐仔/大脚姐仔/那么大的寂寞/敢有那么大的鞋来穿--《大脚姐仔》词:许常德曲:陈小霞唱:陈小霞1991年,陈小霞推出首张台语创作专辑《大脚姐仔》。 在谈论quot;台语新民谣quot;时,陈小霞经常会被忽略,她本人出这张唱片也并非想站在这一行列。从小,一边与爸爸讲国语,一边与妈妈讲台语。quot;这情形,在我这代与新一代间很普遍,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国语与台语,这是文化联姻的结果。quot;陈小霞,一个很勇敢也很孤寂的创作人。不必突出女性,就好像说某人是女作家,自然就会降低对她思考那一部分的要求,从此沦于小情小爱小转折。 陈小霞是位创作人,前面不必加上一个quot;女quot;字。 曾经27岁的高龄才发表第一首音乐创作《春夏秋冬》,从刘文正时代一路写过南方二重唱、林良乐、孟庭苇、万芳、杨乃文、刘若英、王菲、莫文蔚、陈奕迅。很早就开始学习制作,无非是想解答从创作人quot;写歌quot;到歌手quot;唱歌quot;中间过程的许多问号,在那个唱片界还没有女性制作人的时代,她对唱片制作的想法已是史无前例。 有时候我会想,写出《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约定》、的陈小霞,并不是那个用台语吟唱着《大脚姐仔》与《妈妈心内有一条歌》的那个人吧?一样都是触动,却不是同一根脆弱的神经。又有多少人可以听陈小霞弹着吉他唱那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万芳说:quot;那是我听过最好听的《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到现在都还流窜在我的记忆中,她的音乐不需要和别人分享,她是属于聆听者一个人的。quot;年逾知天命,陈小霞对音乐的态度,仍是--我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音在哪里,也许这辈子我都无法写出一首能为生命找到答案的歌,但我已学会在每一首创作当中,发现更多的自己与自我肯定。 词作家姚若龙曾经这样说:quot;一个艺术家往往因为心灵的面向繁复不可预知,才能不断地创作出形形色色的作品。所以面对小霞姐这样一位深藏不露,拥有无限可能的音乐人,我只能赞叹、仰望,又忌妒、又好奇地说,我不认识陈小霞。quot;一个宁愿放弃优渥的唱片制作工作,回归到孤独的创作状态,相信人一生中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坚信绝对饿不死,然后就开始回家安静过日子,认真地写歌,出唱片时亲自送最昂贵的吉他到女儿的学校,只因为女儿参加了吉他班--这样的一个女人,只像她自己。 《大脚姐仔》这张唱片,在quot;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quot;评选中位居第16名。 整个1990年代,陈小霞、齐秦、苏芮等歌手陆续推出台语唱片,许多新兴乐团也愿意尝试用台语来创作。除了地下乐团,有两个颇具代表性的乐团就是曾拿下金曲奖最佳演唱团体奖的乱弹和最近相当受欢迎的五月天。乱弹成员平均只有三十出头,而五月天成员平均只有二十来岁,乱弹所演唱的台语歌,融合了南北管的风味,在词的创作上也相当够水准。五月天由于较年轻,历练不如乱弹来得纯熟,所以创作上也较偏向一班年轻人的爱情世界。 被称为台湾小孩的伍佰,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伍佰本名吴俊霖,是ChinaBlue的灵魂人物及主音歌手,同时也担任诸多流行歌手创作、制作的工作。以台语为母语的伍佰曾经说过,国语是思考,台语是生活。伍佰是介于国语流行歌手与台语歌手之间模糊地带的另类歌手,这一点与陈升、乱弹、五月天有些类似,尽管这几位歌手与乐团的音乐诉求不尽相同。伍佰也为这一股台语新民谣风贡献了不可多得的努力。 为了记录本土民谣,陈升成立quot;新宝岛康乐队quot;。陈升说:quot;台湾有差不多50万原住民,9个少数民族。有的族已经只有不到5000人了,语言都快被消灭了,这真是一种危机。我们想在这些民族在被汉化、全球化之前尽量留住他们的声音。quot;同时,陈升认为quot;我不能贸然地用一个汉人的角度来解释原住民的音乐,我们不能拿自己的价值观去帮他们quot;,新宝岛康乐队由传说中的quot;排湾族最后一位王子quot;阿Von负责搜罗民谣曲目。 其实这种拯救不仅仅本土的音乐人在努力,闻名世界的英格玛专辑中就收录过一首名为ReturntoInnocence(返璞归真)的曲子,被用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宣传曲,就是取材于台湾阿美族歌王郭英男夫妇与马兰吟唱队共同演唱的《老人饮酒歌》,使原住民音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DeepForest成员之一DanLacksman也与郭英男合作,制作了《生命之环》与《跨过黄土地》(Acrosst;我们要让全世界听到阿美族的声音quot;,话犹在耳,这位国宝级的歌手在2002年因败血症病逝,享年82岁。第十三届台湾金曲奖向均已离世的郭英男夫妇颁发了特别纪念奖,以纪念他们为原住民音乐所做的贡献。 除了台语即闽南语音乐有了诉求的空间,像胡德夫、陈建年、纪晓君等等歌手与音乐人一直致力于挽救原住民等少数族群的音乐,并在这些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但是,原住民文化以及原住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依然有待改善。 在1984年海山煤矿坑爆炸一案中,由于死伤的绝大部分都是原住民矿工,促使胡德夫正式投入提倡原住民权益运动。首先,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胡德夫在台北新公园为罹难的矿工家属举办的一场募款活动上,演唱一首由他创作的《为什么》,在歌词中不断质疑政府总是漠视原住民的生存问题,没有尽到妥善照顾之责。同年,胡德夫等人共同创办了quot;台湾原住民权益促进会quot;,并由他担任首任会长。往后在一次次为原住民发声的活动场合中,胡德夫也将他们的诉求融入了自己所创作的歌曲中,借此希望社会大众能开始去正视原住民问题。 除了创作、演唱原住民歌曲外,在保存原住民音乐的道路上,胡德夫也是不余遗力。他主要以阿美族、排湾族以及卑南族的歌曲为搜集对象;本身是卑南族的他,对语言完全陌生的阿美和排湾族歌谣,在搜集整理上就备感吃力。quot;我都是用最笨的方式,就是跑到那些部落待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去和那里的族人一起生活,慢慢地学习他们的语言。quot;对于音乐,胡德夫有他的坚持--就是要完全去了解歌曲本身的文化背景和其所蕴涵的意义,如此才能忠实地记录下来。他认为台湾的原住民音乐,是世界上很少能具有多元丰富的音乐元素以及能展现旺盛生命力的文化资产,而它最珍贵的特质,就是能将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的表情和语言,经由音乐咏叹出来。他说:quot;咏叹本身就是生命的表现,原住民的歌谣已经超越音乐的境地了。quot;对于当前台湾原住民音乐的推动发展,胡德夫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单单只是将原住民音乐的一些旋律、曲调点缀式地放入音乐中,那只是很肤浅地迎合现今唱片市场的流行趋势,当这股原住民音乐热潮一退烧,众人很快就会遗忘当初这些音乐所带给他们的感动。 quot;所以要从教育做起quot;,他说,quot;教育部quot;在国中、国小的音乐课本里都能放进许多外国的民俗歌谣,那为什么不能多收录一些台湾原住民的歌曲呢?让台湾人能更早就认识这属于自己在地精神的音乐与文化,就要从小通过教育的方式开始培养起,才能对它产生认同与喜爱,也才能激发更多人想把它继续保存、传颂下去的念头。他期盼政府能负起传承原住民文化的重责大任,而不是被动地让民间团体、人士在背后督促着。quot;这不是人口多寡的问题,而是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价值因素。quot;他以骄傲的口吻说着,原住民音乐应是最能代表台湾在地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指标,不仅要让台湾人明白,也要将它推展到世界各国去。 在台语方面,水晶唱片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从事台语新民谣发掘的工作团队。水晶唱片从发行《摇滚客》杂志,代理Rougury等音乐品牌开始,到制作自己的第一张唱片,之后发掘出陈明章、金门王与李炳辉、伍佰、朱约信等本土艺人,确立了水晶唱片quot;本土另类摇滚quot;的形象。 1986年,后来成为水晶唱片负责人的任将达,当时在宝丽金唱片前身金声唱片担任国外部经理,他与黑名单工作室的王明辉、魔岩唱片国外部经理程港辉,以及当时在《联合报》做记者的何颖怡,一起编了一本谈另类摇滚的杂志,即后来的《摇滚客》杂志。任将达在1988年离开金声自组水晶唱片,创业的第一张专辑是地下乐团DOUBLEX的《白痴的谎言》。水晶唱片制作了许多艺人的专辑,如朱约信、赵一豪等人。从1988年到1991年,水晶唱片连续举办了四届quot;台北新音乐节quot;,主要参与者皆为当时的大学生,也是陈明章、叶树茵、林强、史辰岚、伍佰以及赵一豪等本土艺人第一次亮相的地方,这些歌手日后皆加入水晶。 1990年,水晶唱片除了推出上文提到的陈明章《现场作品》外,还制作完成了原DOUBLEX乐队主唱赵一豪的个人专辑《把我自己掏出来》。专辑大部分作品的创作为赵一豪一手包揽,作品中强烈的颓废色彩以及纯正的摇滚表现手法,均代表了当时台湾摇滚作品的最高水准。专辑中《震动》、《把我自己掏出来》、《死亡》三首作品,也为赵一豪引来了很多的麻烦,由于歌曲内容不健康以及带有明显的自杀倾向,因而在送审过程中受到了责难,并被宣布为禁歌。同年,水晶唱片推出了1989年台北quot;新音乐节quot;新人合辑《完全走调》。专辑汇集了吴俊霖(伍佰)、毛元豪、叶树茵、青铜时代、周志华、史辰兰、幻弄影、蓝洛李工作室等地下乐手。虽然专辑中强烈的另类色彩,使得作品感觉相当阴郁,且大有拒人于外的感觉,但《小人国》、《失业男子》、《唯一的地球》等作品却洋溢出一份剔透的年轻气息。正如专辑文案中所描述的:quot;在这里,你有充分的空间去幻想,年轻与梦想再也不会是一句口号而已。quot;1991年水晶唱片推出的合辑《办桌壹》汇集了伍佰、陈明章、朱约信、潘丽丽等诸多台语地下歌手。专辑推出之时,水晶所打出的口号就是quot;台语歌可以不再悲情,我们期待用办桌的心情,以喜悦凝聚台湾的心quot;。同年,为了纪念台湾文学的先行者杨逵,水晶特意出版了合辑《杨逵纪念专辑--鹅妈妈出嫁》,并举行了一系列的校园演出。专辑收录了林良哲、李坤城、朱约信、萧福德、陈明章等一群极富创造力的台语歌手的作品。整张作品充满了文化内涵,呈现出一派饱满的quot;文学音乐会quot;的气息。此外,水晶唱片1991年还推出了一张以挖掘整理台湾民间行将消失的另类音乐为目地的合辑《采自台湾底层的声音》,该专辑收录了包括黄克林的《倒退噜》在内的许多台语地下音乐作品。后来非常走红的金门王与李炳辉,当时即已受到了水晶唱片的关注,并在《来自台湾底层的声音贰》中收录了他们的台湾那卡西式音乐作品。 对于水晶唱片而言,本土性质是很重要的元素。水晶发行过的专辑,往往都具备了本土色彩,旗下的乐团也多为台湾本土的学生以及本土音乐爱好者,音乐走向则是偏年轻、大胆的作风;在风格方面,每个不同的乐团也保留了自己乐团的独有特色。不仅如此,水晶也包括了许多本土戏曲的音乐、婚丧喜庆的传统乐曲,不管是台湾的摇滚另类乐团,或是传统的戏曲音乐,水晶唱片都为这块土地的音乐尽了最大的心力。 水晶唱片策划宣传部陈品方说,在这个自由意识抬头的年代,水晶唱片没有给予乐团任何限制,乐团想要做什么,尽管照着自己的想法走。大部分的乐团、音乐人除了为自己的创作留下一个纪念之外,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人能听到自己创作的音乐,这也是所有音乐人的共同梦想。 对于宣传部分,陈品方表示,由于水晶唱片目前所制作发行的专辑,多为小成本的制作,因此并没有庞大的宣传费用掺杂在里面,所以水晶唱片的宣传,并不像市场上主流唱片公司的宣传手法,对于地下乐团,台湾有一定的固定爱好者,电台方面也有固定的DJ对于地下乐团有浓厚的兴趣,因此靠着电台DJ的宣传以及口耳相传的方式,水晶让更多人听到不一样的音乐。 这些举措在为水晶唱片赢得了quot;台湾新音乐摇篮quot;的赞誉的同时,无疑也使得它在流行的大环境下经历着惨淡的经营。不擅经营的水晶唱片多次面临窘境,也曾经因拖欠艺人版税与陈明章大打版税官司。1996年,水晶唱片结束营业。何颖怡这样描述感受:一个留下与岁月奋斗的痕迹,却没有留下成长的地方。就在大家叹息的时候,水晶唱片卷土重来,闭门思过的任将达带着对市场的重新理解再次出发,把公司搬到偏远的房租比较便宜的地方。 这一次,不知道水晶唱片可以走多远。正如曾慧佳所说:quot;新台语民歌面对的不再是政治上的打压,而是庞大音乐工业体系的吞噬所造成的威胁。quot;选择在晴空万里的这一天/我背着钓竿/独自走到了东海岸/徜徉在海边/享受大自然的气息/忘却所有的烦忧/心情放得好轻松/云儿在天上飘/鸟儿在空中飞/鱼儿在水里游/依偎在碧海蓝天/悠游自在的我/好满足此刻的拥有/ya-u;我的故乡在云林,一向以生产流氓著称,加上独立唱片就是要做有棱有角、具有个性的音乐,才能在潮流前端领头,所以就取名为角头。quot;本名张议平的角头创始人张四十三如此说。 张四十三曾经在主流唱片公司当策划,之后经营过地下电台,最后还是决定回到唱片业,并以独特的眼光发掘着台湾本土最具草根意味的音乐人。创业之初,张四十三借了四百万启动资金,其中二百万花在角头自己的录音室上。对于非主流音乐人,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录音室是必不可少的。quot;(他们)多半具有自由、随性的风格,常需要比主流艺人更长的录音时间,才能酝酿出好音乐。外面录音室以小时计费,录音时又急又赶,对非主流厂牌来说,不但花费大,录出来的东西也不自然。quot;1999年,为了追求自然,尊重创作,角头制作人郑捷任特地从台北南下台东为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台东原住民警察录音,只因为quot;那是他觉得最自在,最能忠实表现自己的地方quot;。这位歌手就是陈建年,这张名为《海洋》的首张个人专辑一举囊括第十一届金曲奖最佳男演唱人、最佳作曲人奖,为角头音乐赢取扬眉吐气激动人心的一刻。 在至今发行的三十多张唱片中,角头音乐推出过陈建年、董事长乐团、波宾乐团、恒春兮、夹子电动大乐队、好客乐队、廖士贤等多张唱片,歌手包括福佬、客家、原住民、琉球人等,音乐风格上则以民谣与摇滚(包括地下乐团)为主。成立近十年,角头音乐多次获得入围台湾金曲奖及年度十大专辑的专业肯定,从另一角度显现出台湾主流之外的另类文化的发展空间。 回忆刚成立的那个冬天,角头举办了一场名为quot;华山论BANDquot;独立乐团演唱会。张四十三说:quot;我们搭了两个舞台,分为北角头与南角头,让两个乐团同时演出,感觉有点像是早期庙会前的戏班在拼戏。也许是上了瘾,我们开始寻找台湾纵贯线那梦中的音乐角头。从卑南山野的初春到北大武山的深秋,从都会边缘的熙攘矮巷到被繁华遗忘的部落,从犹如铁工厂般的录音室到天地无界的大地。这些乐手,大都身处各地角落以角头自居,我的意思是,他们都有很强烈的创作风格及视野。他们的音乐更如百花齐放,森罗万象。quot;quot;1999年,我们陆陆续续把这些成果作一系列的出版,角头唱片独有的25cm×25cm包装,把音乐专辑的创作动机,结合人物、风土和音乐,作多面向的延伸。专辑内文像一本人物特写,记录一个音乐人的音乐历程、思想背景,佐以人文摄影,完整呈现一个创作者乃至整个创作团队的故事。不仅是一张专辑唱片,它也是一本多角度的人文报道杂志。可以在唱片行买到它,当然也可以像收集杂志般地订阅它,我们2-3个月会出版一张,直到我们做不下去。quot;角头音乐一直以本土文化为使命,完全放弃主流音乐的宣传渠道,而是以铺货、收账、盘点的方式在台湾四十个角头专柜行销。当前角头每年以出版六张专辑为目标,在这样的年产量里,部分是角头从策划、录音、混音、后制全部一手包办的quot;自制片quot;,例如陈建年、纪晓君的专辑;另一种合作模式,则是与乐手分工,直接采用他们录好的母带,角头只负责后续的设计、美编、发行、宣传事宜,例如好客乐队与浊水溪公社的新专辑,都属这种合作模式。 角头另一特殊处,是不签长期经纪约,而只针对每次作品发行时和歌手签单张合约。quot;订长期合约,最后常变相地钳制歌手的发展,再说我们也没有能力长期照顾他们。quot;张四十三说,quot;合约内容与歌手版税,一定白纸黑字清楚载明,不能因为是非主流,就让人家吃亏。quot;角头与乐手基本是伙伴关系,即使主流唱片来挖,张四十三也觉得无妨,诚心祝愿他们能有更好的发展。quot;很多人喜欢角头替歌手巴奈出的专辑,却不知道主流唱片公司曾签了她六年,却连一张专辑都不愿意出。人的一生,能浪费几个六年?quot;事实证明,不少曾被主流唱片挖角的独立音乐人,最后还是选择回到角头,继续他们的音乐路。 由角头唱片主办的一年一度的quot;海洋音乐祭quot;更得到了台北县政府的投资,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一年一度的民间音乐活动。这项标榜独立乐团与创作艺人参与的大型国际音乐祭,从首届参与者不过千余人,一路演变成三十多万人朝圣的盛会。quot;因应潮流,当前角头的业务量上,音乐祭等活动大致占了七成,唱片本业只占三成。就未来趋势而言,唱片市场只会继续萎缩,因此经营副业来支撑本业是必要的。quot;1999年,张四十三在角头音乐的创业作里写着:quot;我们远离了虚妄与浮华,远离支配的形式,开始寻找台湾纵贯线上那梦中的音乐角头。quot;五年后,张四十三可以骄傲地这样说:quot;角头五年了,一样贫穷。然,志气高傲,依然有种。quot;quot;无论如何,独立音乐的势已经出现了,随着厂牌越来越多,在这条独立音乐的大路上,角头将不会孤单。quot;这场由台湾本土出发的音乐盛宴,还将持续引发改变着台湾的音乐形式。quot;我想证明,唱片,也可以是一种时代的记录。quot;与此同时,台湾地下乐团风起云涌。四三一乐团、浊水溪公社、观子音乐坑、骨肉皮、原音社、四分卫、交工乐队、闪灵……你会发现,竟然有不少乐团的成员毕业于台大、淡大、辅仁等著名高校,尤其四三一乐团,名字直接来源于台大男一社4楼31室。这些乐团的成员大多不固定,乐手经常相互穿插着维持乐团的状态,也有的乐团得以签约唱片公司,如脱拉库、五月天、董事长、乱弹。 第十一届的金曲奖颁奖典礼,乱弹拿到最佳演唱团体奖。主唱阿翔在获奖台上大喊:quot;乐团的时代终于来临!quot;很长一段时间,这句话成为一个被传播的激动人心的口号。 或许罗弘武说过的一段话可以成为一种解释:在世纪末的台湾,正开始有了更清楚的本土意义,而台湾的音乐创作人也仍然欢喜愿意地汲取全世界的摇滚经验及态度、精神,同时比过去有着更自然、自信的学习过程。欢迎未来摇滚在台湾正是直接来自于灵魂的力量,不只是批判的角色,有更真实的自由,直接摇滚着!回顾这些年来台湾的音乐发展,至此,我已无话可说。我想以四三一乐团的主唱、毕业于台大哲学系的沈怀一说过的一段话作为本章的结尾,尽管有些偏激--我们是音乐人,谈音乐要轻松:台湾人没有水准,因为台湾人没有立场。 台湾的创作者没有水平,因为台湾创作者没有立场。 人要有立场、人要表态、人要清楚,简单或复杂都没关系。东南西北中发白都没关系,谈政治,罗大佑故作神秘、陈明章日益模糊、伍佰高深莫测、陈升则环岛旅行、李宗盛早已办好移民。谈品味、谈格局,大家都是争相表态。 在开放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准备好立场,当清晨来临时,命运注定我们将要迎接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