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最强皇子,洪荒大地请退位》 第1章 小说非正史,写实党绕路

“臣朱元璋,叩告天穹,日月山川,自宋运告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主中原,百有余年,今运也终!惟臣上承天道,下顺臣民,驱除百年之患,堪定南北枭雄,于正月四日,设祭于紫金山巅,昭告天地皇祇,立国大明,建元洪武!”

立国大明,建元洪武,八个字扫清了中原百年耻辱!

大明,明乃日月相合,承天道而定乾坤!大明之大,天下无双,大明之明,万古不灭!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大明立国已二十五年。

公元一三九二年四月,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薨世。

洪武大帝朱元璋,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从此再也无人收得住朱元璋的手中刀。

朱元璋也自此性格大变,变得残暴嗜杀。

同年八月朱标下葬之后,九月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满朝十有七八皆反对,然而并没啥用。

朱允炆被册为皇太孙,正位东宫,而后朱元璋开始屠戮满朝文武功臣,意在为后继之君扫清障碍,交给后继之君一个太平天下。

朱允炆被册为皇太孙不过三四年光景,功臣勋贵十有六七尽遭屠戮。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朱元璋铁了心要给朱允炆杀出一条通天大道,这股杀心,令诸臣敢怒不敢言。

然而,洪武二十七年三月,朱权起兵。

由于穿越的原因,朱权就藩的时间也比历史也早了一年多。

“父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乃不世圣主,如今却诛戮功臣,定是朝中有奸臣作祟,腐儒误国,本王以皇子之名义,决定遵从父皇所定之皇明祖训,清君侧,靖国难!奉天靖难!”

至此,朱权兵锋直指南京紫禁城。

由于朱权得到了传国玉玺的部分原因,武将集团似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朱权仅历经一年零两个月,于洪武二十八年五月中旬,兵临南京紫禁城。

看着这雄伟的紫禁城,朱权陈兵紫禁城外,大军不入,仅带小股士兵进驻,证明自己不是来造反的。

朱权带兵来到了奉天殿!

今天,朱元璋一如往日的上朝,皇太孙朱允炆在身旁,宁王朱权身穿龙袍玉带,带兵浩浩荡荡的进了奉天殿。

今天,群臣没有再三呼万岁,殿内的气氛极为压抑。

“父皇,几年不见,你老了,已经不能再执掌神器了。”朱权微微一笑,退位两个字直说那可就是造反了!

我不是来造反的,我爹是皇帝,我是他儿子,我造了哪门子反?

我是来奉天靖难的。

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请父皇退位,让神器于我!

朱元璋深呼一口气,“咱待你不薄,让你驻守重地,你却起兵造反?为人臣,你不忠,为人子,你不孝!”

“父皇,儿臣没有造反,儿臣是奉了父皇的圣旨,奉天靖难!犹记得父皇分封诸王时曾说,日后朝中若有奸臣作乱,各地藩王尽可领兵进京,勤王锄奸,确保大明之基业,传之千秋万代!言犹在耳,父皇忘了么?”

造反这两个字,朱权可不想背。

作为穿越者,朱权深知玩文字游戏的重要性。

朱权六岁时就已经被穿越者魂穿了,所以朱权的命运从六岁开始就已经远远不同于历史了。

最明显的就是,朱权现在还没媳妇儿。

朱权十二岁去封地就藩的时候,朱元璋就要赐婚,朱权就说异族未灭,何以家为。

朱元璋听后很欣赏,便没有赐婚,打算等朱权长大些再说,没想到去了封地的朱权便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去了封地三年多,就起兵靖难,一年多就打到了紫禁城下。

“咱真是瞎了眼,让你领兵驻守塞外,你竟然还打着奉天靖难的幌子,来造咱的反!咱有什么大错,何罪至此,让你奉天靖难?兵谏于咱?”

朱元璋此时真的愤怒无比,在得知了朱权起兵靖难的时候就已经气晕过去了一回,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要造自己的反!

朱权一路南下,沿途官员不少都大开城门,或假模假样抵挡一下就放朱权进了关。

因为朱权得到了传国玉玺!

当然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官员受够了朱元璋这个大杀特杀的家伙,本来给的工资就少,现在还屠戮功臣。

先前面对朱元璋的威压,都只能忍着。

但是朱权振臂一呼,还有传国玉玺在手,南下势如破竹,许多官员也就支持朱权起兵靖难。

反正不是有人造反,只是你们老朱家内部的事情,我们就不打生打死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权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进了南京紫禁城!

“父皇,你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功在社稷,彪炳千秋!你本可以名垂青史,可你为什么要背上一个诛戮功臣的污点?儿臣兵谏不为其他,只为清君侧!父皇功是功,过是过,儿臣要说你三大错!”

朱权那也是头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就要列举朱元璋三个大错。

朱元璋闻言更是气急,“咱以为你奉天靖难只是个幌子,现在看来,你倒是有备而来,咱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宵衣旰食,操劳几十春秋,到了你这里,咱不仅有过!还有三大过!好!好得很,你说,咱今天就让你说,咱三大过在哪里!你说!”

朱元璋指着朱权的手,都在颤抖,可见气得不轻。

“父皇,三大过错不分先后,第一错,为百官说,你不该不顾臣心,强立朱允炆为储君,甚至为他屠戮功臣!

那些跟你打天下的人,到头来落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谁能甘心?你知不知道背后官员骂你是晚年昏庸的独夫!”

朱权直言坦荡面对朱元璋。

事实就是很多武将集团的人都不支持朱允炆,文臣当中也有不支持的。

朱元璋怒拍龙案,“放肆!立嫡立长,那是自古的规矩!咱没错,那些反对咱的,才是错!咱是皇帝,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咱给的,你可以要,咱不给的,你不能抢!咱立谁做储君,那是咱的事!”

第2章 “父皇!规矩是人定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立嫡立长,嫡子或长子昏庸无道,那你也立吗?

为帝王者,最忌独裁!父皇你不以臣意为警也就罢了,还将他们屠戮殆尽,他们是谋反了,还是弑君了?

就因为他们不支持你选的继承人,就该杀?功高震主,就该杀?怕他功高震主,当时为何又要派他去立功?

吃着他们给你煮的饭,还砸着煮饭的锅!这是为君之道吗?再者说,他们纵使犯了罪,你处置他们也没问题。

但你这两年来,株连了多少功臣勋贵!难道把武将都杀光了,你就高兴了?没有人反对就是对的了?

若你是家主,你把家产给谁,那是你的权利,没人能过问,可你是天子,储君是国之命脉,这不是家事,是国事!”

朱权一字一句的质问朱元璋。

“跟咱打天下,咱没许给他们应得的荣耀吗?封侯拜相者少吗?可他们贪心不足,嫌不够!难道不该下手吗?”朱元璋反问!

朱权摇了摇头,“父皇,一味的屠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件事情牵连甚广,你一个个的都杀干净了,是痛快了。

你自以为是,认为奉天殿上血流成河,大明江山就能繁荣昌盛,可你想过没有,谁还敢再为我们老朱家卖命!

还有,你杀了一群肥羊,但是朱允炆一旦登基,未来肯定要封赏功臣,到时候上来的就是一群饿狼!

还是一群没有人能够制衡的饿狼,他们的肚子里可还是空的!到时候他们又来吸大明的血,还吸得更多,这不是错吗?”

朱权的句句质问,让朱元璋愣住了,这一点,朱元璋确实没有想到。

“那依你的意思是,他们触犯国法,就应该无罪释放了?”朱元璋反问道。

朱权回答道,“他们再有错,那也是开国功臣,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皇你自己就没错吗?

犯了错,第一次适时轻恕,降爵加其他处罚,以作警告也就是了,第二次再杀无赦,以示国法森严!

国法无情人有情,要懂得变通,否则固步自封,不进则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心那也不是一天就凉了的!

这是父皇你的第一错,蛮横专行、严刑峻法!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不是父皇你杀人的工具!”

听到这话,朱元璋站了起来,“咱严刑峻法,咱认!但是你说咱蛮横专行,咱问你,天子行事还要和其他人商量着来吗?”

朱权又反问,“既然如此,父皇召百官议政干什么?父皇都是万能的,什么都知道,百官只需要把发生的事情告诉父皇,然后父皇瞎几把乱指挥,把大明弄得一世而亡,岂不更好?三百六十行,父皇行行都精通?父皇你又要马儿跑,又不想给马吃草,天底下有那么好的事情吗?”

“你……”朱元璋指着朱权,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因为朱权这话压根没法反驳。

后人评价:大明朝的官,都不好当,尤其是洪武朝的。

“父皇你第二过错,就是抠门!这一错为百姓说,作为一个父亲,你可以抠门,但是作为皇帝,你这就是君逼臣贪!

你恨贪官,你杀贪官,但儿臣告诉你,你洪武大帝朱元璋,才是贪官之祸,最大的根源所在!”朱权继续下猛料。

这一番话把满朝文武吓得赶紧跪在了地上,俯首不敢抬头,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最恨贪官的!

贪污六十两,直接就剥皮楦草!

这时候说这话,绝对是触怒了朱元璋的逆鳞!

更别说指着朱元璋的鼻子,骂朱元璋杀贪官是错的,还直呼朱元璋大名,这就是以下犯上!

“放肆!你敢再说一遍!咱为国为民,杀贪官,还是错了?百姓还认为咱是错的?”这一次,朱元璋更愤怒了。

自己杀贪官都杀错了?

朱权却笑了,质问朱元璋。

“父皇,治理天下,靠的是你一个人吗?还不是要靠官员!官字怎么写,你难道不知道吗?官字两个口啊!

你不把上面的那个口喂饱,凭什么要求他们去帮你喂饱下面那个口!你发的那点俸禄,够干什么?

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都难,更别说是人情来往了!我大明多少官员一腔热血,一片丹心报效国家。

可是因为你,你硬生生逼得他们做贪官!你不给他们活路!他们就只能贪!你说贪官是百姓的罪人!

这话大错特错,百姓最大的罪人,是你!是君逼官贪!你自以为是为百姓好,实则害了百姓!

你打着为百姓好的旗帜,却一直做着伤害百姓的事情!你下令禁海,你可知沿海百姓骂你昏君者不在少数!”

听到这话,朱元璋眉头一皱。

这个层面,朱元璋也没有想到过,自己只想着为百姓杀尽天下贪官,其余的还真没怎么想过。

主要是朱元璋不明白换位思考。

“咱下令禁海,让沿海百姓免遭倭寇袭扰,咱成昏君了?”朱元璋有点怀疑人生。

朱权呵呵一笑,“父皇!沿海百姓世代以捕鱼为生,父皇不许他们下海,这跟绝了他们生路有什么区别?

一个世代以捕鱼为生的,你还能指望他们种地?你总是你觉得百姓缺什么,却不问问百姓他们真正缺什么!

你说你禁海是为了让百姓免遭倭寇的袭扰,禁海治标不治本也就算了,还引起百姓众怒,父皇你是要官逼民反吗?

禁海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灭了倭寇!平了那东瀛小岛!而不是绝了沿海百姓的生路!

你高坐奉天殿,有亲自去沿海地区看看百姓吗?问问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你所给的,真是他们需要的吗?

朱元璋给的是朝廷需要的安定,朱重八给的才是百姓要的生活!父皇,这是你第二错,小气抠门,自以为是!”

说着,朱权同样也指向那高高在上的朱元璋!

朱元璋闻言一阵恍惚,险些一个没站稳,扶着御案,一脸的不敢相信。

第4章 那一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显然是要告诉朱元璋,这天下虽然姓朱,但可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

朱元璋听后,整个人都是一阵晕晕乎乎。

“允炆究竟有什么泼天大罪,咱立他为储君,天下官员竟反对至此?”朱元璋不理解。

朱允炆是朱标的孩子,吕氏也扶正了,那朱允炆就是嫡出,自己立他,有何不可?为什么都要反对这件事情?

朱元璋始终不能理解。

“父皇,话说难听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不符合官员利益的事情,当然天下臣工皆反对!

父皇岂不闻那唐皇李隆基,为博杨玉环一笑,动用八百里加急来运送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后来底下将领逼李隆基赐杨玉环一死,否则他们就要清君侧!最后逼得李隆基赐杨玉环自裁于马嵬坡。

这场兵谏才得以平息,父皇你于国之大事都要独裁,天下臣工皆反对,你就不担心兵谏吗?

一旦他们不认可父皇,父皇你不过就是个垂垂老矣的老人,那时候,你又是谁的陛下?你又是谁的天子?

儿臣为什么这么容易就打到了紫禁城?还不是因为儿臣清君侧,靖国难,拯救大明于倒悬,维护臣子之利益?

如今儿臣代表臣工,兵谏于父皇,请父皇以臣意为警,废太孙,重立储君,以固国本,以安臣心!”

朱权说完,躬身一拜。

“请陛下废太孙,重立储君,以固国本,以安臣心!”武将集团这边,十有七八全都跪了下来。

他们有的支持朱标,有的支持朱雄英,有的支持其他皇子,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个统一目标,不支持朱允炆!

当然,也不是所有武将都不支持,还是有那么点人支持的。

现在洪武二十八年,功臣勋贵还没有被朱元璋完全屠戮一空,虽然伤了元气,但只要及时止损,还是有补充回来的可能。

文官集团那边,十有三四也都跪了下来。

“请陛下废太孙!重立储君!以固国本,以安臣心!”

大多支持朱允炆的都是文官集团,但文官集团之中也有不支持朱允炆的,只是没办法,朱元璋态度太僵硬了。

文臣武将碍于洪武皇帝多年的威严,他们不敢说什么。

但是如今朱权带头兵谏,太子位十有八九就是朱权的,甚至很有可能朱权直接要称帝,这时候不跟着朱权混,还等啥呢?

这是那些跪下来的部分文官的想法。

但反正现在统一意见,就是要逼宫,要朱元璋废了朱允炆!

尽管许多人也都不服朱权,但若要在朱允炆和朱权面前做选择,他们还是宁愿选择朱权。

因为朱权刚刚那一番话,说到了臣子的心坎里,朱权一旦即位称帝,官员的生活最起码能得到改善。

“乱臣贼子!乱臣贼子!当殿逼宫,目无君父!”这时候,站着的文官集团某人指着朱权骂道。

朱权扭头问道,“尔可是太傅方孝儒?”

“正是!”方孝儒气得吹胡子瞪眼。

朱权起手道,“久闻公之大名,今日相会,幸甚幸甚。”

朱权清君侧的名单里就有这方孝儒的大名,朱权觉得如果这家伙识时务,自己倒是可以给他个痛快。

若是不识时务,哼!

诛十族!

“乱臣贼子,你兴无名之师,假靖难之名,行篡位之事,你为人臣不忠,为人子不孝,你个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当着陛下和太孙殿下的面,狂悖不堪,以下犯上,授意群臣,逼宫兵谏,你简直罪该万死!”方孝儒怼着朱权就开骂。

唾沫星子恨不得喷朱权一脸。

朱权见到方喷子这么刚,脸色就是一沉。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到了你的口中,怎么就成了谋权篡位?”朱权黑着脸道。

方孝儒冷哼一声,“逆贼朱权,目无君父,谋逆犯上,何称有德之人?自神州沦陷,鞑虏入主中原百有余年。

异族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洪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

万姓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陛下于南京紫金山继天立极,称朕建制,临御万方!

神文圣武,应天合人,处中原以治万邦,然而你这乱臣贼子,不过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

在我洪武皇帝面前,弃人臣之礼,悖父子之道,乱称什么天数,妄称什么有德之人?简直恬不知耻!”

听着方孝儒的话,朱权怒极反笑。

“我原以为你身为大明臣子,面对满朝文武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百官静听。

昔日元庭之时,神州沦陷,异族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异族之后,陈友谅、张士诚等接踵而起,逐鹿天下。

如今,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致使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这才以致社稷将变丘墟,忠臣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大明危及之际,方大人又有何作为?方大人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浙江宁海,拜大儒宋濂为师,理当匡君辅国,定我河山,何期反助鼠辈,僭居储君?你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朱权那也是张嘴就喷,唾沫星子喷了方孝儒一脸。

论喷人,朱权那可不弱!

没穿越前,面对喷子,便是我持键盘入陆地键仙之时!

一键即一品,插电入金刚,开机成指玄,敲键进天象,一键开天门,一键仙人跪,一键递一键,键键滚龙壁,越万里山河,恭请全体喷子赴死,键来!

如今穿越了,兵权在手,我还怕你?

“你……你……我……”方孝儒被朱权这番话气到了。

你他丫说谁呢?

你敢不敢指名道姓!你别在这指桑骂槐!

你说谁是朽木,你说谁是禽兽,你说谁狼心狗肺,你说谁奴颜婢膝!

来来来,你指名道姓!

第5章 朱权看着方孝儒这气急败坏的样子,只是冷笑一声。

“你你你,你什么你?你住口吧!你这无耻老贼,岂不知百官皆要生啖你肉,你安敢在此饶舌?

今天意不绝我大明!本王于塞外起兵清君侧,靖国难,匡君辅国,保我朱家江山,定我大明气数。

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何敢在本王面前否定天数?你这皓首匹夫,苍髯老贼!

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汝师宋濂!无能奸臣,你枉活三十有八,一生未立寸功!

只会摇唇鼓舌,一条断脊之犬,也敢在本王面前唁唁狂吠,本王从未见过你这般厚颜无耻之人!”

朱权一番话骂下来,方孝儒气得面色涨红,气满胸膛,竟一口鲜血喷出,血溅三尺,而后仰天倒去。

倒在地上抽搐了两下,然后一命呜呼。

方孝儒就这么直接被朱权给骂死了。

诸葛亮:我的词儿!我的词儿!朱权你说的都是我的词儿啊!你还没给我版权费呢!

王朗:没错,还有我的词儿,方孝儒你还没给我版权费呢,你怎么就死了?嗯?死了?死了好,正好来阴间,我们来算算版权费的事儿。

“老师!”朱允炆震惊道。

朱权直接当殿骂死了方孝儒!

朱权随即看向朱元璋,“父皇,朱允炆假仁假义,懦弱无能,岂可为国之储君!雄英侄儿真正的死因,父皇查过了吗?

雄英不死,朱允炆永远没有当嫡子的机会,永远也没有登顶至高的机会!父皇你对雄英的死,就没有一点疑惑吗?”

这话一出,朱元璋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你说什么?咱大孙的死,有蹊跷?”

若是有朱雄英,朱元璋绝对不会选朱允炆的。

可惜,朱雄英早就死了。

朱权回答道,“儿臣暗中调查多年,终有结果!雄英侄儿是被人毒死的!而下毒之人,就是吕氏!

验尸的仵作也已被吕氏收买,这才没有说出真实原因,事后仵作被吕氏灭口!吕氏就是为了朱允炆!

而且这件事情,朱允炆也知道!但为了那唯一的嫡子长子身份,朱允炆选择了隐瞒,如此鼠辈,也配为国储?”

“什么!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朱元璋一双龙目紧紧盯着朱权,似乎要从朱权的眼睛中看出真假。

朱权拱手道,“吕氏安排下毒的那个侍女被吕氏毒害,但吕氏没想到那个侍女跟一个太监是对食。

那个侍女把这件事情跟那个太监说了,儿臣几经查访才终于知道了这件事情,可惜吕氏也查到了这件事。

已经派人把那个太监灭口了,不过证据仍在,父皇只要开棺验尸,事实胜于雄辩,儿臣敢说,就不怕父皇查!”

听到这话,朱元璋已经信了十之七八。

朱元璋知道皇位的诱惑有多大,主要朱雄英死了,即便朱标即位,基本上也就是立朱允炆为太子。

这个位置……值得铤而走险!

“咱若查出非你所说,你当如何?”朱元璋询问道。

朱权拱手道,“查有所虚,儿臣便以诬告罪论!自请削爵除宗籍!”

眼见朱权把话说到了这份上,朱元璋的心里已经信了九分,“允炆,告诉皇爷爷,这件事情你知道吗?”

听到朱元璋的质问,朱允炆一下子就慌了神。

朱元璋是从尸山血海摸爬滚打过来的,现在又当了二十八年皇帝,他身上的威压,可不是什么人都扛得住的。

更别说朱允炆本身心里有鬼。

朱允炆吓得跪在了地上,“皇爷爷,孙臣……”

朱允炆根本就不知道要怎么说。

而朱允炆不需要说了,朱元璋看着朱允炆这样子,就知道朱权说的是真的。

朱元璋双腿一软,扶着御案,“咱的大孙啊!”

朱元璋的眼中顿时便是两行老泪滑落。

“陛下节哀!”满朝文武异口同声的道。

“咱这一生丧父母,丧妻子,丧儿子,丧孙子,苍天呐!咱何罪至此啊!悠悠苍天,何薄于咱!”朱元璋仰天质问。

一个没扶稳,跌坐在了龙椅上。

“陛下节哀。”文武百官还是这句话。

这一刻,文武百官全都跪了下来,没有人敢在这时候说其他话。

朱元璋看着跪在一旁抖若筛糠的朱允炆,一脚就将朱允炆踹开,又愤怒的站了起来。

“拟旨!自古帝王,立嗣以嫡,以嫡承宗,以嗣定统,朕自登基以来,夙夜忧思,以图良策。

然皇储之位,关乎国家根本,不可轻视,太孙朱允炆,承乾之命,授以册宝,居东宫之位。

却不恪守孝悌之道,不恭敬事亲,不友爱兄弟,行为不端,知情不报,性格乖张,行为不检。

怀异端而害宗亲之死而不能瞑目,如此狼子野心之徒,岂可守器攥统,承社稷宗庙之重,今废黜朱允炆储君大位。

收回储君金册金宝,并同时废为庶人,除玉牒,逐宗谱,幽禁天牢,等待圣裁,即日布告天下,咸使知闻,钦此。”

朱元璋当即一怒废掉了朱允炆的太孙之位。

朱允炆一下子跌落神坛。

“皇爷爷,不要啊,皇爷爷……”朱允炆爬到朱元璋脚边,却被朱元璋一脚踹开。

“拉下去!”朱元璋吼道。

然而,却没有禁军再上殿了,朱权为了避免朱元璋尴尬,挥了挥手,顿时殿内的重甲步兵就有两个走上了御阶,把朱允炆拖了下来。

下了这个圣旨之后,朱元璋整个人身上的精气神一下就散了,更加的垂垂老矣,本来朱元璋就只剩三年寿命,现在又添心伤,估摸着又得少活一年。

朱元璋随即目光看向了朱权,似乎是在打量,又似乎是在纠结,更多的像是在迷茫。

自己培养的继承人,全都没了。

大明未来何去何从?

“朕若立你为储君,你当如何?”朱元璋看着朱权问道,显然,这话问的就是朱权,自称也从咱变成了朕。

朱权能兵谏成功,就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在现实面前,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看走了眼,错看了老十七。

第6章 眼下,朱元璋唯一的选择就是立朱权为太子,否则大明一定会陷入内乱,这不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

朱元璋有此一问,也是想要个承诺。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内安大明社稷,外御大明强敌!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大明从此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必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承父皇之志,挺我华夏脊梁,为天地立心!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愿建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百姓俱欢颜,为生民立命!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愿弘扬圣人妙法,教化百姓,开智万民,为往圣继绝学!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愿求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万世开太平!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定要我大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儿臣若为太子储君,必然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朱权一连许下了十二道承诺,道道响彻奉天殿,声音激动人心。

“迁都北平,北上御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好,好,好!”这番话说到朱元璋心坎里去了。

本来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朱元璋才选择定都南京,现在看来儿孙有更伟大的理想。

朱元璋并不反对迁都。

“陛下,宁王殿下天纵之才,理当册为储君,以固国本!”这时候,文官集团某大臣朗声提议道。

朱元璋起身来到御阶上面,看向文武百官。

“传旨,太子妃吕氏,毒杀皇长孙,罪无可赦,废为庶人,暂囚天牢不得出,着打开皇陵,咱要给大孙一个公道,若事情属实,让吕氏和朱允炆为咱大孙陪葬!”

“领旨。”一旁的太监应下。

这时候大局已定,反对的人脑子有病。

“拟旨,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宇,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皇十七子宁王朱权,日表英奇,天资粹美,深肖朕躬,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洪武二十八年五月十三日,授朱权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朱元璋下旨,册立朱权为皇太子。

眼下的局面,也不允许朱元璋不册立朱权为皇太子了,下这个旨意,有几分真心实意,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了。

“陛下圣明,臣等参见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文武百官异口同声的高呼。

朱元璋还没完,继续说道,“朕御极二十八年,日夜操劳,如今龙体欠安,不宜处理国事,着太子监国摄政,军国大事皆取太子进止,另召诸皇子进京,参加册封大典。

朕决定学习唐高祖,禅让帝位于太子,着礼部挑选吉日,待皇子全部到京,即安排登基大典,太子册封大典不办,但诏书依旧即日布告天下。

朕退位为太上皇,迁出养心殿,退居永寿宫,着有司即刻筹办太子登基大典等事宜,昭告天下,此后百官需尽心辅佐,使我大明永昌!”

朱元璋选择了退位!

与其占着帝位让朱权不爽,不如放权放得干脆些。

本来朱元璋只打算册封朱权为太子,但是朱雄英的事情爆出来之后,朱元璋的雄心壮志一下子就彻底熄灭了。

不想再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朱元璋想享两年天伦之乐了。

今年是洪武二十八年了,还有三年朱元璋就要驾崩,提前退位也算是临了给自己的帝王人生画上一段句号,也想做几年父亲和爷爷,而不是皇帝了。

“臣领旨。”礼部尚书恭敬应下,大局已定,不应又能怎么样呢?

朱权这时候拱手道,“父皇,儿臣还有一件大事,要请父皇圣裁!”

朱权知道,那件事情必须要让朱元璋来办,不然会给自己增加很多阻力,就让朱元璋最后在为大明王朝发挥一下余热吧。

明初刚开国的时代,国力正盛,朱权可谓是直接得到了泼天富贵,不用扶大厦之将倾,也不用去那么费心的寻找人才。

“什么事?”朱元璋敏锐的意识到了这肯定不是一件小事。

不然的话,朱权不会不自己决断的。

“此事关乎我大明千秋基业,是阻止我大明传之千秋万代的大弊端!而且是父皇所定下的!”朱权直言道。

这让朱元璋险些一个没坐稳。

咱都让位给你了,你还要批斗咱?

“你说!”朱元璋咬着牙说出这两个字。

我倒要看看,咱为国为民,究竟哪条国策阻止我大明兴盛了。

朱权回答道,“在父皇定下这条国策的时候,就注定了我大明三百年内必亡国!”

这话一出,朱元璋拍着龙案呵斥。

“放肆!你放肆!咱开国至今二十八年,河清海晏,四海祥和,歌舞升平,吏治清明,内有国策治邦,外有塞王定国!你敢说我大明三百年内必亡国!你今天说出个所以然来,还自罢了,否则,哼!”

朱元璋虽然没有说出后果,但那一声冷哼也表示这事儿没那么容易结束。

朱权也没有跟朱元璋争辩,而是直接拿事实说话。

“儿臣要说的便是大明奉养宗亲之策!儿臣知道父皇穷苦一生,希望儿孙过得好些,但是儿臣不是要阻止这件事情,而是父皇对儿孙好得有些过分了!父皇你可曾算过我大明宗亲俸禄的恐怖?可曾算过你的这条政策会成为我大明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朱权想让朱元璋退位之前,帮自己把这件事情解决掉,这样的话也可以给自己省去好多麻烦。

更可以给朱元璋挽回一点圣明的形象。

听到这话的朱元璋怒了,朱元璋从御阶上走了下来,来到了朱权的面前。

第7章 “咱对儿孙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个父母不盼着儿孙好?咱对儿孙好,就要让我大明亡国?你简直放肆!”

朱元璋指着朱权,周身滚滚帝威倾泻而下,庞大的帝王威严让朱权心中大为震撼。

即便自己穿越十几年,做了多年的上位者,自身上位者的气势跟朱元璋比起来,还是差太多了。

“父皇,你先别急,请容儿臣给你算一笔账。”朱权开口道。

朱元璋轻哼一声,“算!”

“户部尚书!”朱权喊道。

户部尚书王纯卅赶紧站了出来,“臣在。”

“大明亲王俸禄是多少!”朱权问道。

王纯卅回答,“回太子殿下,按照陛下定下的俸禄,亲王爵一年的俸禄是米五万石,钞两万五千贯、盐二百斤、茶一千斤、马匹草料六百匹、锦四十疋、纻丝三百疋、纱、罗各一百疋、绢五百疋、冬、夏布各一千疋、棉两千斤。”

朱元璋轻哼一声,看向朱权,“咱起兵反元,戎马半生,驱逐鞑虏,复华夏万里山河,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身为父亲,让儿孙们衣食无忧,乃人之常情,而且这很多吗?”

朱权摇摇头,“当然不多,但是父皇别急,听儿臣继续算。”

“行,咱倒要听听你说出什么子丑寅卯来!”朱元璋说道。

朱权继续道,“一个亲王的俸禄如此,现在大明二十六个亲王,算上早夭和薨了的,暂时先这么算。”

“无非是二十六倍而已,又能有多少?不足大明岁入的十分之一!”朱元璋说道。

朱权呵呵一笑,“继续算,父皇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兄弟们就算不如父皇,每个人生十个儿子,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其余皆为郡王,也就是说到了大明到了第二代,就已经有了两百余位皇室宗亲!”

听到这话,朱元璋心中大概盘算了一下。

“那也不多啊。”朱元璋说道。

朱权继续说道,“别急,父皇继续算,到了第三代的时候,这二百余位郡王按照长子继承,其余儿子封为镇国将军等。

咱们少算点,就按照三十年为一代人,大明皇室宗亲第三代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恐怖的两千多人。

以此为基础算下去,算到第七代,那时候大明已经开国差不多一百八十年,大明的皇室宗亲就差不多一千万人了!

到了那个时候,大明的国库还供养的起吗?仅仅是供养皇室宗亲的生活开销,就能让大明国库入不敷出!

若是再过一代,又按每个皇室宗亲生十个人算,第八代的时候,大明的皇室宗亲就已经达到了两千余万人。

等到那时候,大明不亡,还有天理吗?父皇算不过来也没关系,户部尚书最清楚财政情况。

你问他到了那时候,预测一下,国库还撑的起吗?你问问他,大明开国二百余年后,大明财政会不会彻底崩塌!

两千多万吸血虫,趴在大明的身上吸血,再加上贪官污吏的压榨,大明不亡,更待何时!”

朱权说完,朱元璋被震惊得后退了两步,面露震惊之色。

不用算,朱元璋已经在心里大致算过了。

就算是如今大明国库收入提升十倍,到了那个时候,也肯定扛不住,一旦再有个天灾人祸啥的,大明亡国就在朝夕之间!

“咱……咱……咱只是想儿孙过得好些,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朱元璋喃喃自语,不敢相信。

可是事实就在眼前,不由得朱元璋不相信。

朱元璋册封儿子为王,制定供养俸禄,是因为他小时候挨过饿,受过冻,知道那滋味太难挨!

朱元璋只是希望儿孙不会受这等苦而已。

朱权继续开口道,“父皇作为大明开国皇帝,定下来的东西都是祖制,父皇可有想过,即便我大明后继之君发现了这些弊端,有心改革,匡扶大明。

可是皇室宗亲或者是文武百官,都会拿洪武祖制来压皇帝,敢改祖制就是大不孝!换句话说,大明亡国,和父皇脱不了关系!因为父皇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让后世即便出现中兴之主也是无可奈何,因为所谓的祖制,让中兴之主也无法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不倒!儿臣敢断言,不要三百年,大明必亡!

父皇你说过,皇明祖训,朱家子孙皆不得违背,违者不入宗庙享受血食,皇室宗亲的供养不能削减,祖训又不能违背,大明未来该何去何从?”

朱权这番话,吓得满朝文武,衮衮诸公都擦了把冷汗。

你他丫的真是啥都敢说啊。

即便是文武集团的大佬,此时也是在心里捏了把冷汗。

这他丫的……今儿个真该告病啊。

“难道……难道就没有解决之法?历朝历代不也有那么多王爷?他们是怎么供养皇室宗亲的?”朱元璋询问道。

朱权笑了,开始细数了起来。

“大汉皇室宗亲多,大汉先有七国之乱,再有推恩令,最后众多皇室宗亲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终日为生计奔波,在位的皇帝也沦为权臣的傀儡,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不也沦落到卖草鞋的了?

汉之后两晋,八王之乱,司马家诸王互相征伐,疆土让与外人,司马皇室尽数被屠,李唐盛极一时,但从太宗开始,李氏子孙争权夺位,骨肉相残,几乎每一次继位都血流成河。

再说两宋,他们赵家人都被抓去做两脚羊了,不提也罢!如今风水轮流转,也轮到我大明了,不知父皇想要我大明皇室选择以上哪种结局呢?是丧权辱国还是血流成河,亦或者也去卖草鞋?”

朱权这番话问出来,朱元璋顿时一激灵。

这哪种结局都不是朱元璋想要的,因为不管选哪种,大明都得亡国。

自己定下皇明祖训,让后继之君照着实施,是要确保大明千秋万代的,不是要几百年就亡国的啊。

“这……这……”朱元璋被朱权的话噎到了,朱元璋完全没有想到这些情况,如今被朱权说出来,朱元璋才感觉到可怕。

第8章 朱权见气氛酝酿得差不多了,也就说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

“父皇,太贪权,可不什么好事!皇帝是天子,可也是凡人之躯,做不到面面俱到!固步自封,不进则退,你的皇明祖训不仅不会让大明长盛不衰,还会让大明百年左右就会走下坡路!”

“固步自封,不进则退……”朱元璋喃喃着这八个字。

朱权继续开口道,“儿臣希望父皇下旨,后世之君可与时俱进,废黜不合时代的祖制,毕竟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适用的。

父皇是最清楚的,不是么?千年的相权,父皇觉得它不适合大明,就把丞相给废黜了,不是么?”

这话一出,不少官员倒吸一口凉气。

殿下啊,你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啊,这话无异于是触碰到了老朱的逆鳞啊。

“放肆!”

朱元璋呵斥道。

然而,朱权没有被吓到,而是淡淡开口。

“儿臣利弊皆已说明,父皇若是希望史书记录洪武大帝晚年屠戮功臣,还昏庸无道,不听忠言,一意孤行,那儿臣也无所谓,父皇驱逐鞑掳,恢复中华是大功,但史书浩如烟海,史笔如铁,功是功,过是过!史书上面,功过不相抵!”

听到朱权的话,朱元璋的心气儿那是一下子泄了个干净。

“皇室宗亲奉养政策你既提出来了,想必是有解决之法,说吧。”朱元璋岔开了话题。

朱权微微点头,说道,“儿臣有两个解决办法,分别是五世而斩和以功进爵!”

“何为五世而斩?何为以功进爵?”朱元璋走回了御阶上,坐在了龙椅上问道。

朱权也没藏着掖着,而是解释了起来。

“如儿臣刚刚所说,父皇不可能永远眷顾朱家后人,大明也不可能永远供奉皇室宗亲,否则大明三百年内必亡!

所谓五世而斩,也就是亲王爵位不再世袭罔替,由嫡子继承,但如果没有嫡子,庶子也可继任亲王爵位。

另外,每一代的爵位依次抵减,比如儿臣这一代的爵位是亲王,儿子那一代就是郡王,孙子那一代就是镇国公。

曾孙那一代就是辅国将军,玄孙那一代便为便为镇州将军,五代之后的皇族,不再是皇族,名字不再入宗谱。

五代之后,他们的孩子就是平民百姓,没有任何特权,所有的一些都跟平民百姓无异,这就是五代而斩!

按照儿臣刚刚的算法,大明供养五代皇室,虽然有些压力,但不至于伤及根本,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朱权巴拉巴拉的说道。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了点头,“那什么是以功进爵?”

朱权回答道,“皇室五世而斩,是帝王家的无情,但以功进爵,就是帝王家的有情!大明皇室子孙可以想办法为大明做贡献,若是做出于军国大事有重大的贡献,则可以封赏他们爵位。

可以将他们的爵位晋封,只要向上封一级,那荣耀就可以延续一代!如此一来,皇室宗亲即便不为了自己,那也要为后代考虑啊,基本上五代之内应该都能出一个为大明有贡献的人。

如果没有,那就五代之后乖乖做个普通人吧,父皇开国,恩泽五代,已是天恩,朱家子孙也该懂得知足了,此举父皇是作为先祖为后世子孙的荫蔽,也是父皇作为皇帝对大明的负责。”

听到朱权的这番话,朱元璋觉得很有道理。

自己确实无法永远庇护朱家子孙,更不能让朱家子孙后世在温柔乡里变得游手好闲。

成为大明的累赘。

自己是一个先祖,也是一个皇帝!

“拟旨,昭告天下,就按照太子所说,大明皇室宗亲奉养俸禄不变,但爵位不再世袭罔替,改为五世而斩,立以功进爵制度,另外开国六国公之爵位,也不再世袭罔替,但念其功勋,准许世袭一代,荫及子孙!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爵制,所有爵位一代降一级,开国六国公之爵位,一代之后再降,即便位居国公,五代之后也为平民,子孙若保不住先祖的荣耀,那就是子孙无能,非是帝王家无情!一句话,大明不养闲人!”

朱元璋直接下达了旨意。

“臣等领旨。”文武百官异口同声的道。

没办法,朱元璋的威严已经深入人心了,又诛杀了不少勋贵,在朱标、朱雄英、马皇后都死了之后,几乎没人敢反对朱元璋了。

因为朱元璋这把刀,已经没有刀鞘可以收得住了。

“咱再降旨,后继之君可与时俱进,适时修改皇明祖训内容,无需完全受制于皇明祖训,固步自封,不进则退,要与时俱进,确保我大明传之千秋万代。”

朱元璋继续说道。

“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百官已经麻木了,这两年朱元璋独裁已经彻底成为了定局,宰相制废黜之后,朱元璋独掌大权,就已经开始了独裁,只是朱标死后更甚了。

众人已经习惯了。

反对就杀、就问罪、就抄家。

不然朱元璋晚年也不会被勋贵暗地里成为独夫了。

下完决定之后,朱元璋起身道,“太子,从现在起,你就是大明的掌舵人了,你就坐上来吧,咱许你未登基可坐龙椅,咱就走了,接下来大明就靠你了。”

“儿臣谢父皇隆恩。”朱权躬身一拜。

至于三辞三请,假模假样的推辞,朱权没有兴趣做。

自己就是来争皇位的,没什么好掩饰的,那层虚伪的窗户纸,捅破也罢,只要能做实事,其余的朱权不管。

说完太监扶着朱元璋从后殿离开了,朱元璋现在要去查朱雄英的事情了。

“臣等恭送陛下!”文武百官再度高呼。

朱权走到这一步,算是大局已定了,看着那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龙椅,朱权一步步踏上了御阶。

来到龙椅旁,直接坐了下去,俯瞰百官。

这就是君临天下的感觉吗?

“众爱卿都起来吧,别跪着了。”朱权抬手虚扶了一把。

“臣等谢太子殿下!”文武百官谢恩起身,揉了揉膝盖,这地砖太硬了,跪得有点疼。

第9章 不过,百官也随之松了口气。

自此以后,大明新的时代就要来了,文武百官终于不需要再担心随时随地遭到迫害了。

“自父皇废黜丞相之后,虽然集权于皇帝,但也压垮了皇帝,父皇能接受如此高的工作量,不代表后世之君所有皇帝都能接受这个工作量。”

朱权淡淡的开口,话没说满。

但是,也足够了。

满朝文武的心思瞬间就活络了起来,听朱权的意思,这是要恢复宰相制啊!

那岂不是说,文官集团的权利,有可能再一次达到巅峰,压过武将集团?宰相制要再度出现了吗?

“殿下圣明!臣每每看到陛下批阅奏折至深夜,都痛心无比啊。”

“是啊,殿下,没有丞相帮陛下分忧国事,臣子情何以堪?虽说陛下劳累乃臣子之福,但是身为人臣,岂可只顾自己享福,而不管陛下的劳累呢?”

“臣叩请殿下,恢复宰相制!以减轻陛下之劳累!”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时间,文官集团许多小卡拉米都站出来了。

真正的大佬在没看清楚情况之前,是不可能表态的,现在文官集团虽然叫得凶,但是六部尚书没一个开口的。

朱权摆了摆手,“宰相制传承千年,已经不适合如今的时代了,父皇将之废黜,是十分有先见之明的。”

这话一出,刚刚说话的那些人瞬间目光暗淡了下来,你他丫的不是要恢复宰相制啊?害得我们白激动一场。

“是,臣等唐突了。”不少人纷纷告罪。

不过朱权画风一转,“不过嘛,孤决定组建内阁!立辅政大臣,辅佐皇帝处理国政!”

内阁?

这两字一出,文武百官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

辅政大臣!

这四个字的意思很明显,恐怕即便不是丞相,恐怕也差不多,换汤不换药罢了。

“臣请问殿下,何为内阁?”这时候,有大臣站出来了。

朱权回答道,“所谓内阁,父皇先前设立的四辅官就是内阁的雏形,内阁大臣参预政务,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起草诏令和奏章,内阁大臣不兼任六部尚书,也不得专制九卿。”

听到这话,文官集团的人无语了。

你这他妈不就是给皇帝找几个秘书顾问吗?实权一点儿也不大,真是的,还以为能有丞相大权,直接权倾朝野,做个牛逼哄哄的大佬。

“殿下,朝廷已有殿阁大学士,已无需再组建什么内阁了。”这时候,有官员站出来说道。

朱权几句话整得文官集团的心情大起大落的,这谁受得了?

朱权淡淡的开口道,“孤还没说完,你急着反对干什么?”

“是……臣知罪。”这个官员告罪一声,站回了原位。

“内阁拥有参政权只是基本,授内阁大臣行部分天子权,代皇帝批阅奏折,凡请安、日记等奏折,着内阁大臣自行批复。

凡涉军国大事,内阁大臣共议,而后由首辅大臣将批复意见写在一旁,后转呈御书房,皇帝若觉得可行,就写个准字。

就按照内阁意见去办,皇帝若觉得不行,便以朱批划去内阁的蓝批,并亲拟处理办法,或召内阁大臣议政。

军国大事,内阁无决策权,官员所有奏折全部先呈报内阁批复,此后内阁行蓝批,皇帝行朱批。”

朱权淡淡开口,这番话又让百官的心情激动了起来。

批阅奏折之权!

这可是天子之权啊!

所有奏折都先过内阁的眼,内阁还可以批阅普通奏折!

这……一旦进入内阁,那么就掌握了部分天子之权啊。

这一刻,即便是六部尚书,那也坐不住了啊,内阁大臣这含金量那一下子就上来了啊。

而且能对军国大事提意见,虽然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可若是皇帝批了一个准字,那不就相当于内阁行了天子大权?

“殿下,若是组建内阁,那殿阁大学士该何去何从?”这时候,吏部尚书淡淡的站了出来说道。

殿阁大学士也有参政权。

朱权回答道,“内阁大臣从六部尚书当中选人,殿阁大学士不变,但内阁大臣优先选择加殿阁大学士衔的人,如有特别合适的人才,可加殿阁大学士衔,考察一番就可酌情破格提拔入内阁!内阁大臣暂授一个首辅大臣和两个次辅,辅佐皇帝处理国政,将殿阁大学士品级重定,四殿大学士品级定为从二品,三阁大学士定为正三品。”

朱权想了想道。

这一下子就把殿阁大学士的身份拉高了。

换句话说,没有收了殿阁大学士的参政权,那么意思就是加了殿阁大学士的职位,那就是候补的内阁大臣了,即便不是六部尚书,只要能力优秀,就可以破格提入内阁!

若是六部尚书,再加殿阁大学士衔在身,那就是妥妥的未来的内阁大臣啊。

想要成为内阁大臣,先要加殿阁大学士,再成为六部尚书,如此一来,入阁基本上就是没问题的了。

别的不说,就说这批阅奏折之权,就已经值得百官挤破脑袋往里进了,毕竟可以看奏折,就代表能预先知道很多秘密,就可以早早布局。

“殿下,那原先的殿阁大学士怎么办?总不能无过革职吧。”这时候,礼部尚书站出来说道。

殿阁大学士基本上都是儒家的人,若是朱权一个没处理好,那恐怕儒家不会罢休啊。

朱权想了想,“不变,他们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过大明开始实施考成法!能者上,庸者下!

所谓考成法,简单来说就十二个字,立限责事、以事责人、务则实效!说明白点,孤要整饬吏治!

考成法旨在通过绩效考核治理官员的惰政、懒政和能力不足等现象,提高事情执行力和提升治理水平。”

朱权又是一个重磅炸弹压下来,这个时期整顿吏治,阻力是会小很多的,若是等到明后期想要这么做,阻力之大,难于上青天!

所以不得不说,朱权穿越到了一个压力比较小的时代,这是朱权的庆幸。

第10章 朱权这话一出,文武百官立马就有人站出来了。

“殿下,我大明吏治清明,河清海晏,如今更是洪武盛世!哪里需要整顿吏治?殿下此举无异于画蛇添足!”

“没错,陛下恩泽苍生,泽被天下,百官无不惧服,在陛下的治理下,贪官伏诛,百姓安康,根本无需推行什么考成法!”

“请殿下三思!”

“臣附议!请殿下三思!”

“臣等附议!”

朱权听后,冷笑一声,这些人越是反对,就越是说明心里有鬼!

现在趁着朱元璋还活着,自己不把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推行下去,还等什么?等着过年啊?

现在朱元璋的威严压着,百官还不敢做的太过,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朱权不利用起来就有鬼了。

“既然河清海晏,吏治清明,诸位爱卿又反对什么呢?先听孤把何为考成法说完,你们再吵吵不迟!

六部和都察院将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这个账簿就被成为考成簿!

其中一本留作底册,另两本送交六科和内阁备查,各级部门按照轻重缓急、路程远近等因素规定完成时限。

并根据完成情况实行月注销制度。每月终了时进行考察,半年进行总结,每年进行一次大考。

对于未能如期完成的公事需要上报原因,经久未完者则要受到惩处,视情况降级留用或丢官革职。

若是因为公事未完成,对大明造成重大损失的,这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实际损失和名誉损失。

这种情况处理,包括但不限于斩立决、满门抄斩、株连三族、株连九族等,视实际情况决定。”

朱权淡淡的开口,这番话更是引起了文官集团的大大反对,这什么考成法要是推行下去了的话,我们还怎么摸鱼?

“殿下,我大明完全没有必要再设立什么考成法啊!请殿下三思!”这时候,文官集团有人站出来道。

朱权没有理会他,而是问道,“六部尚书的意见呢?谁来推行考成法?孤现在就加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办成之后,孤直接封他为内阁次辅大臣!若办得特别好,直接封为首辅大臣也不是不行!”

这话一出,户部尚书王纯卅直接站出来了。

“启禀太子殿下,微臣不才,愿自荐,推行考成法!”

成为第一任内阁大臣,不管是次辅还是首辅,那都是注定的名垂千古!

更何况,考成法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好事,推行下去之后,必然千古留名,为此得罪同僚又能算什么?

更何况,自己作为推行考成法的人,肯定会成为朱权的亲信,朱权就是自己的靠山!有朱权保着自己,自己还有什么不敢干?

自己已经官至户部尚书,没有前进的空间了,不往权利中心爬,就只能退休!

不行!

我不能退休!

我要执掌内阁,就是死也得死在任上!

“爱卿可要想好,内阁大臣是不兼任尚书的!”朱权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王纯卅回答道,“臣知道!臣推行考成法成功之日,卸任户部尚书!”

“那你推荐谁为新任户部尚书?”朱权又问。

王纯卅拱手道,“回殿下,户部不是臣的户部,官员任免臣无权干预,单凭殿下吩咐。”

王纯卅不愧是在官场摸打滚爬几十年了,一下就听出了那是朱权的试探。

王纯卅只要敢推荐人,搞不好就得出事,一部尚书,那可是正二品的实权大佬,人选是自己能够推荐的吗?

那怕不是老寿星上吊啊。

朱权满意的点了点头,“既如此,孤加封你为文华殿大学士,负责推行考成法,是干次辅还是首辅大臣,就看你的努力了。”

“谢殿下,臣必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殿下,不知道内阁大臣的品轶是?”王纯卅当即叩首。

一朝天子一朝臣,王纯卅的眼光还是很长远的,作为洪武朝最后一任户部尚书,也终究是要准备卸任了。

王纯卅顺便问了品阶的事情。

朱权开始了沉思,现在正二品就是实权的巅峰,正二品之上基本上都是荣誉职位。

内阁大臣的品阶不能低,若是原本的内阁大臣,品级低点儿无所谓,但是这个内阁大臣是经过自己改良的。

授予了很大的权柄,品轶是决不能低了的。

“内阁次辅的品轶定为正二品,内阁首辅大的品轶定为从一品!内阁大臣不得私自扣押任何一本奏折。

一经发现,首辅降为次辅、次辅驱逐出阁,永不再用!若扣押奏折因此造成所有后果,该阁臣连坐!绝不姑息!

支持内阁大臣相互举报,另外,内阁大臣批阅奏折,若是意见一致,则由首辅大臣将批复写上。

若意见不能一致,则不写批复,单独分开禀明皇帝抉择,孤再重复一遍,军国大事皆取皇帝进止!

内阁大臣不许擅自处理下发任何一件涉及军国诸事的奏折!违者革职立斩,造成严重后果,再行其余论罪!

若有官员弹劾的奏折,内阁大臣也必须意见一致才可以批复,不能意见一致则将奏折呈至御前,皇帝圣裁。

现在咱们就地百官投票,选出两位阁臣,自即日起开始处理奏折,来人,取文房四宝过来。”

朱权知道,批阅奏折的权利很大,所以朱权不得再叮咛了一遍。

“遵旨。”一旁的太监领命,然后就去办了。

“所谓投票法,就是投六部尚书,除户部尚书外的五人当中择两人为内阁次辅,百官选谁,就在纸上写哪个字。

选兵部尚书就写兵字,选礼部尚书就写礼字,待考成法推行完成以后,视户部尚书的推行情况来定。

推行效果极佳,则户部尚书升任内阁首辅大臣,若推动效果规规矩矩,则由这两位内阁次辅择一人升内阁首辅。

户部尚书就任内阁次辅,投票完成之后,现场来数票,谁的票多,谁就当选,投票不署名,百官无需有后顾之忧。”

朱权向百官解释了一下投票的作用,并且说了不署名,百官也不要担心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