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 序 你的未来不是梦?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也曾经像这代人一样心怀一个简单而淳朴的梦想:只要努力打拼,就能“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为此,你“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你面前:企业倒闭,百业萧条,更可怕的是过去那种简单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我们35%的经济产出都要依靠外贸出口,而这些产出所依赖的终端消费形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步步恶化已经昨日不再。美国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冲击是有限的,还没有开始,真正的开始会是什么时候?就是美国的防火墙破裂之后。美国的防火墙一旦破裂,冲击到美国的消费市场,由于美国进口的减少,使我们的出口受到影响,从而打击到我们经济的基本面。 梦醒了吗?没有!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迷惘的感觉:看遍了报纸,看完了电视,却基本上不知所云。很多讲华尔街问题的报道或电视节目,我看了以后,只有摇头叹气的份。第一,怎么发生的,没说清楚;第二,怎么处理的,没谈明白;第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相信很多老百姓都是一头雾水,只知道了一个名词,叫次贷危机或者国际金融危机。 前面的梦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令人迷惘的梦境。那就是,这些年在大洋彼岸究竟悄悄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昔日不可一世的金融大鳄们,为什么转眼间好景不再,堕入深渊?一直向全球输出金融服务、制定行业游戏规则的美国为什么反而会被伤得最深?更神奇的是,为什么忽然间一个远在天边的小国冰岛会全面破产?你如果也人云亦云地认为都是金融创新的错,那么我想当我告诉你下面这些事实时,你大概除了惊骇,就是惊骇了:冰岛的三大商业银行其实并未持有次级债,也没有参与那些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交易。其实,你一直不好意思开口问同事或同学的问题可能就是:什么叫“次级债”啊? 如果你认为问题就出在金融领域,那么好吧,就让我们安心做实业吧。可是很快你会发现,你还是逃不掉。中国中铁公告称,截至2008年9月30日,中国中铁h股募集资金除已使用的9.07亿元外,其余额折合人民币172.38亿元均存放在中银香港募集资金专户上,h股剩余募集资金的净亏损额为19.39亿元人民币。类似的,中国铁建2008年三季度汇兑损失为3.2亿元人民币。而这些数字在中信泰富150亿~200亿港元汇兑亏损面前简直就不值一提。一笔“结构性存款”就能毁掉中铁募集资金的1/10,与汇丰银行及法国巴黎银行签订的几份“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就能烧掉中信泰富一半以上的股本!可是,你知道什么叫“结构性存款”,什么是“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吗? 不必沮丧,其实你的同事可能也完全搞不清楚什么叫“次级债”,大多数老百姓,甚至包括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们可能都是第一次听说“结构性存款”、“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这些名词(我们不用关心这些名词)。郎教授我也没有那么聪明,只不过我在美国沃顿商学院读博士时修的就是金融学,所以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我觉得我有责任把我知道的与大家分享。 分享当然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我可以跟大家详细地讨论“结构性存款”,也可以就“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从最基本的定价公式讲起,不过,仅仅一个最简单的(而且因其假设条件有瑕疵,导致其结果有一定局限)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没有个十来页纸也推导不完。并且,说实话,如果那样就理论谈理论的话,对我的写作来说也更容易,但是我相信这对你阅读和理解这些基本问题帮助有限。所以我将继续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大家分享我对当前这些迫切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这也正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 解梦一:“鬼压身”——什么是次级债?为什么次级债的“传染性”这么强? “人在睡觉时,突然感到仿佛有千斤重物压身,朦朦胧胧的喘不过气来,似醒非醒、似睡非睡,想喊喊不出,想动动不了。人们感到不解和恐惧,就好像有个透明的东西压在身上一样,再配合梦境,就被赋予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鬼压身”。我特意使用“鬼压身”这个词,并不是因为我迷信,而是因为我相信大家读完上面这段绘声绘色的定义后,都会联想到自己对“次级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感觉。明白了这一点,问题的关键就清楚了:那种不解和恐惧,就让我们感觉好像有个透明的东西压在身上一样。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从“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讲起,因为这是整个金融创新的基石和起点。我们先想想什么叫“工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土木工程师在修高速公路时都做了什么?用铲装机和载重卡车把大量的土石方从高地移到洼地,然后再一层层填上石头、砂石、石灰等各种材料,每一层还要用压路机夯实,最后再在路面上铺一层柏油。简单说来就是,把原本在不同地方的材料以新的结构和组合填到别的地方去,结果就是高地变低,洼地变高。 金融工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就拿按揭来说吧,通常是银行向个人发放贷款,然后在30年里面按月收取利息,那么,如果把同期类似的几万笔个人贷款全都一次性卖给某一个独立机构,那这个机构实际上就跟买债券差不多:一次性付出一笔本金,然后分30年按月收取利息,最后一次性收回本金。 这样对银行有什么好处呢?银行把自己有限的资金盘活了,同时利润被急剧放大:比如以前要拿出10亿元资本金来发放一批个人贷款,必须要等上30年才能再收回来;而有了这个机制以后,即便打九折出售,现在就可以收回九亿元,拿出去继续放贷,并且这九亿元的贷款还可以再卖出去,再换回8.1亿元……这样循环下去。通过等比数列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有了这个机制,这10亿元的资本金就可以发放100亿元的贷款,这样银行就可以把利息收入放大10倍,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盈利水平会急剧上升。而实际上,金融工具越是创新,这个折扣就越小,这个机制能够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这对这家收购贷款的机构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它不用开设一家分行,就可以涉足商业银行业务。换句话说,它在获得同样信贷收益的同时,却不必建立如商业银行一般庞大的风险稽核机构和柜台业务。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商业银行,所以不需要受到商业银行那样的严格监管,自然也就无需维持那么高的资本充足率。可是问题在于,它从哪里筹集到那么多资金去收购银行贷款呢? 第一个来源当然是自有资本,不过问题在于,如此高风险的企业,其资产的本质就是形形色色的贷款包,你还能期待它们创造出高于平均利率的回报吗?那怎么办呢?资金成本公式(资金成本等于贷款利率和股东要求回报率之加权平均数)告诉我们一个捷径,就是能不能得到更便宜的贷款? 可是商业银行好不容易把贷款放出去了,难道会给你提供更便宜的贷款?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直接向市场发行债券。但是问题在于,对于这种业务模式风险如此之高的企业来说,它筹集资金的成本怎么可能比收购商业银行的贷款还低呢?其资产的本质就是那些贷款啊。所以,它发行债券的成本最起码要比贷款的平均利率高吧?不过,你小看了信誉的价值,特别是美国政府信誉(或者换个更准确的说法,金融霸权)的价值。在美国,从事这一业务(学名叫“资产证券化”,不过其行业本质没有这名字本身专业)的机构中,最大的两家就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它们不是政府部门,也没有美国政府部门提供担保,相当于我们中国的事业单位。所以我虽然身为金融学博士,可是到今天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同意把中国那么多的外汇储备用来买这种企业发行的伪国债。 简单地说,这种金融工程就是大家认购某一家机构的债券,这家机构拿钱去把个人住房贷款成批买回来,然后把每个月收到的利息作为其发行债券的利息分给大家。那么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呢?什么是次级债呢?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又为什么谴责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呢? 以前大家是怎么借钱的呢?一群信用良好的人想借钱,比如要买房子或者买汽车,想借一万美元。他们需要通过中介机构来借,中介机构要做什么?要负责收集材料,包括申请人的收入证明、税单等等,看你够不够资格借款。中介机构负责进行第一关的审核,它如果认为申请人够资格借款的话,就会把资料拿到下一关去,那就是银行。银行根据这些资料,再进行第二关的审核,如果审核通过,银行就会把一万美元贷给借款人,完成这个手续。在中国贷款的话就到此为止了,但美国不同,在美国还有后面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金融创新。 后面是什么呢?那就是银行借出一万美元,它就减少了一万美元的资金,它就不好运作了。但是美国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所以银行可以把这一万美元转化成债券卖掉,卖给谁呢?可以卖给投资银行,像美林等,或者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以房利美和房地美为例来说,房利美和房地美,简单地讲就是美国政府的事业单位,就是帮助美国老百姓买房子的。因此当银行把一万美元债券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之后,房利美和房地美就会再把它分割成面额1000美元的债券,叫做房地产抵押债券。听起来很不错,很漂亮,这种债券是由房地产做担保的。而且真正的房地产贷款只有七成,相当于用十成的房地产来担保七成的债务,你还担心什么?好了,一万美元的贷款可以分割成10张债券,每张面额1000美元,然后再卖出去。卖给谁呢?卖到美国的金融市场,外国政府可以去买,老百姓也可以去买。 那么保险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什么职责呢?就是为这些1000美元一张的债券提供担保,担保其会支付。而且这个担保的保单很有意思,保单还可以再卖,还可以再到金融市场上去卖出。 那么,什么叫次级债呢?就是原本不够资格贷款买房子的人,也让他们贷款买房子。财务报表不过关,家庭收入不足,税单也没有,怎么办呢?这些人要贷款的时候,中介机构就说,这样吧,我提供给你一笔贷款,但是你必须在一般的浮动利率之外再加几十个基点来付按揭,但因为现在的利率水平非常低,所以你还是能还得起。这样,金融机构放出了高息贷款,而且回头就可以把贷款风险通过前面所讲的方法完全转嫁出去,所以这笔生意对它们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而那些本来买不起房子的人也可以大量买房了。看起来好像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但是隐患在于:万一利率走高怎么办?第一,不良贷款率上升,比如美国次级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从2.5%升到了5%左右的水平。但是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信贷风险已经通过前面所讲的方法完全转嫁出去,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银行的损失是由于直接发放次级贷款造成的。第二,顺势绑架大多数老百姓,因为数据表明,绝大部分的美国老百姓还是在忍气吞声地为金融机构买单。 金融机构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但还是经不住诱惑,故意放水,制造出大量的次级贷款。并且自始至终,那些可怜的美国老百姓从来没有被告知过,利率会高到什么程度。美联储对此却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期刻意保持低利率,希望以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经济。大家都在天真地幻想一种情形:第一,房价会持续上升,所以“把房子卖掉再用按揭买回来”这种迅速获得大量可支配收入的方法,对个人来说实在是妙不可言,对银行或购买房地产抵押债券的机构来说,反正有持续增值的资产做抵押,没什么好怕的;第二,总会有足够多的因素让利率一直维持很低的水平。 可是为什么次级债的“传染性”这么强呢?前面不是说信贷风险都转嫁出去了吗?怎么这么多金融机构还是中招了呢?贪婪啊,贪婪!它们发现用这些衍生金融工具赚钱的速度比传统业务快得多,于是纷纷成立业务部门来参与这种交易。以往封闭在一家坏银行里的坏账,现在充斥了整个市场,而其风险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广泛零售而加速放大。至于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了:首先,它不用开设一家实体分行,就涉足了商业银行业务。换句话说,它在获得同样信贷收益的同时,却不必建立如商业银行一般庞大的风险稽核机构和柜台业务。更重要的是,它在获得这种收益的同时,却无需维持那么高的资本充足率,并且可以使用杠杆性融资进一步放大利润。铁的事实就是:拖垮拥有11.6万名员工的全球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该集团只有377名员工的伦敦子公司——AIG金融产品公司(AIGFP)。过去七年,AIG金融产品公司支付给员工的薪水总额达35.6亿美元,员工的平均年薪超过100万美元。而根据资料披露,在这波金融海啸中侥幸逃过一劫的高盛,竟是AIG最大的商业伙伴,假如AIG不保,高盛可能要蒙受200亿美元的损失。 第一讲 当美国遭遇危机 百年一遇,美国金融风暴引发全球动荡。 一旦美国老百姓丧失信心,后果将不堪设想。 ●次贷风波背后,为何玄机重重? 拿出一小部分钱来当你的薪水,那就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年薪。一年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年薪,他们觉得还是不够。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次级债市场。 ●华尔街经历行业地震,到底谁在操纵美国投行? 我1986年毕业的时候,找工作的第一志愿,包括雷曼兄弟、高盛和美林。 ●美国政府断然出手救市,依据何在? 1929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就是美国政府没有设立防火墙。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终因次贷问题而申请破产保护,从而成为新一轮金融风暴的源头。被称为美国心脏的华尔街由此陷入一片翻天覆地的动荡之中,在短短数日内,雷曼兄弟公司、美林、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昔日华尔街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角色相继沦陷,一切仿佛是在验证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话——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国遭遇金融危机,在华尔街风暴的背后,又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 一、华尔街的贪婪 次贷危机近来已经成为财经新闻中最热门的字眼儿,但是我相信,大部分老百姓并不清楚什么是次贷,或者次级债。 背景:次贷之所以会引发美国金融危机,与美国的金融结构密切相关。美国人申请住房贷款时,首先要由中介机构出具收入证明,中介机构向银行证明借款人具有还贷能力,此后银行把钱贷给借款人。与中国不同的是,银行除了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在贷款给借款人的同时,通过房地美和房利美向社会机构与公众发行债券。这样,住房人的贷款就渗透到整个金融环节当中,如果贷款出现问题,其影响也就不仅限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本次危机的另一个震源就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对的概念,传统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而投资银行则服务于资本市场,同时不断尝试金融创新。美国华尔街几乎就是现代投资银行的代名词,这些投行不断扩大规模,在全球抢占制高点,深深切入现代经济的命脉当中。那么,站在这些投行背后的,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原因让呼风唤雨的华尔街投行陷入危机当中的呢? 对于这些华尔街的投资银行,目前你还不需要知道它们到底是谁。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这是一群最贪婪的人。 雷曼兄弟,高盛和美林。去这种公司工作简直太完美了,入职第一年的年薪就有几十万美元,工作几年之后,如果没有被炒鱿鱼,年薪就能达到上百万美元,如果再做10年,升为公司的合伙人或者董事长总经理,说不定就能拿上千万美元的年薪。 沃顿商学院李森伯格教授,他去高盛工作,一直升到最高的位置,成为合伙人。他现在退休了,买了一所大房子,就在新泽西州。新泽西州是美国很富裕的一个州,房价很高。他的房子有1400亩,院子很大。1400亩是什么概念?是相当与我们一个城镇的面积。他说,我们家还有一座山,可以上去滑雪,还有7栋别墅。真的非常大,大家见个面都很麻烦,1400亩地啊,实在是太远了。他就是因为在高盛工作,才会有这样的财力去买这么大的房子。所以每一个学生看到都很羡慕,都希望能进入这家银行。 可是各位想一想,他凭什么拿这么多钱?一个普通人凭什么可以拿上千万美元的年薪,或者上百万美元的年薪?就连刚毕业的企业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年薪也起码能达到二三十万美元,这还是入职第一年,他们凭什么拿这么多?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公司效益好。可是,如果是一家卖矿泉水的公司,即使产量再大,效益再好,员工最多拿个几万美元的年薪就了不起了,根本无法与这些投资银行相提并论。 再举个例子,一般华尔街的商业银行当中,刚入职的新员工每年也就赚几万美元,一个普通的公司高管年薪几十万美元就算很高了,怎么可能拿到百万,千万美元,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为什么投资银行的员工就能挣这么多钱?让我告诉你,这就是华尔街的贪婪。这种贪婪从何而来?一般银行的利润率大概是5%~10%,他们之所以能拿这么多钱,一定是因为他们创造了无比巨大的财富。这个财富创造量一定非常大,大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才能使得他们可以拿上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年薪。 那么,这样巨大的财富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以制造业为例,每投资100块钱,大概差不多能赚2块钱,或者了不起能赚10块钱,投资银行怎么能够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答案就是:它们把我们子子孙孙的钱全部拿到今天来花了。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金融市场,包括住房贷款,包括期货市场,包括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的衍生工具市场——期权市场,甚至包括股票市场本身,这些金融市场最本质的意义,就是把我们今天的财富无限制地扩大。怎么扩大呢?就是把未来的财富,我们子子孙孙的财富全部拿到今天来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未来很多年的钱拿到今天来花的话,不管是通过房子,还是通过股票的形式,我们可以想象这个金额会是多么的巨大。当它们创造出这么多财富之后,拿出一小部分钱来当做员工的薪水,那就是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年薪。正是这些投机商,把我们未来的财富全部通过金融市场拿到今天,但是他们还赚不够,一年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年薪,他们觉得还是不够,因此在上述的链条之下,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次级债市场。 二、次级债惹的祸 贪婪是刺激华尔街各种金融创新与衍生品的动力,次贷问题也恰恰是在这种动力驱动下产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华尔街的次贷问题变成了一条导火索,最终引爆了辐射全球的金融风暴呢? 这个市场以我们今天的金融危机为代价。 目前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债务是五万亿美元,你猜次次级债有多少? 这是下一个冲击,目前你们还没有听到。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冲击是有限的,还没有开始,真正的开始会是什么时候? 什么是次级债?所谓次级债,说白了就是为了那些本来没有资格申请住房贷款的人创造一个市场,使这些信用不足的人或者贷款记录不良的人也可以来贷款,而这个市场就以我们今天的金融危机为代价。这些次级贷款是需要通过中介机构来申请的,中介机构本来应该把住第一关。但是,中介机构开始丧失信托责任,开始违规,造假,用假的数据和假的收入证明,来欺骗银行。银行拿到假的数据之后,一看情况还可以,过去的信用记录很好,但没想到数据都是假的。于是把100万美元借给他们了,然后银行又把这100万美元贷款转化成债券,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再把这100万美元债券分割成1000美元一张的债券,卖给普通投资者。 其实还有更差的,目前媒体还没报道,除了次级债,还有次次级债。这又是面向什么样的人呢?连收入证明都拿不出来的人。次级债借款人至少还能拿出个收入证明来,只是可能多加几个零,伪造一下。然而,这些次次级债的借款人连收入证明都拿不出来,他们是谁呢?他们是卖热狗的,开小杂货店的,也让他们贷款买房子。 就这样,连收入证明都拿不出来的人也可以贷款,通过中介机构的包装欺骗银行,银行再把债券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分割成1000美元一张的债券卖给全世界,包括AIG等公司。终于有一天,这些次级债的借款人开始还不起利息了,银行拿不到利息,就不能向房地美和房利美兑现,房地美和房利美拿不到钱就无法给社会大众,于是引发了一连串的经济崩溃。目前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债务是五万亿美元,其中有两万亿美元卖给外国政府,三万亿美元卖给美国自己的老百姓。次次级债你猜有多少?还有一万亿美元,这个现在还不敢想。因为这个一万亿美元债券前五年几乎是没有利息的,大概从第五年之后开始支付高利率。我相信只要一开始支付高利率,他们就会付不起,所以这是下一个冲击,目前大家还没有听到。这就是贪婪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终于有一天,崩盘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政府决定怎么办? 三、美国政府救市背后的玄机 美国政府为救援贝尔斯登、AIG、两房及相关基金,已经支出了6000亿美元,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又通过了布什总统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这两项资金加起来可以让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夜之间拥有10个美国规模的航母舰队。而在已有的救市方案中,收购“金融机构问题资产”都是核心内容。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政府为何如此不惜代价救助这些问题公司呢?救市与郎成平教授所提出的工商链条理论又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工商链条时代。什么是工商链条时代?那就是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立刻产生连锁反应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今天的中国股市,=如果中国股市大跌的话,其结果不仅仅是股民受损失,还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股市大跌,股民买不起房子了,房价也跟着跌。于是信心下降,消费也就减少了。消费减少生产就减少了,生产减少的,下一张骨牌是什么呢?失业增加。失业增加了,下一张骨牌又是什么呢?消费更少了,然后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经济衰退。这就是我在2008年3月份呼吁政府救市的原因所在,就是希望政府斩断工商链条,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也就是说,在我们股票市场发生问题的时候,应该立刻设立防火墙,不要影响到工业生产,否则危机就会蔓延。当然政府也在做工作,这一点我必须承认。那么,美国政府在做什么呢? 美国政府动用7000亿美元救市。7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个金额相当于70艘美国的航空母舰,相当于美国老百姓每个人拿出2000美元,7000亿美元在美国可以买233万套300平方米的住房。美国政府决定动用这么大一笔经费来救这些公司,可为什么要救这些公司呢? 因为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工商链条时代特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你不救这些公司没有关系,你不救它们的结果是华尔街大量失业,信心崩溃,消费减少。信心崩溃就会导致股市崩盘,消费减少就会影响到工业,失业继续增加,消费继续减少,最终会造成什么后果?美国的经济大衰退。 所以说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市场化的概念了。什么叫市场化?那是农耕时代的概念,而今天是工商链条时代。这是我戗造出来的新词汇——工商链条时代。因此,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对的,它在做什么呢?它在切断工商链条,也就是通过设立防火墙,让金融危机不要影响到信心,不要影响到消费,这也正是美国总统一再出面说我们保证救市,请美国人要有信心的原因所在。美国老百姓一旦丧失信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央行都已经开始伸手援助美国的金融危机,这其中可能有国家利益的考虑,但是不管怎么样,就美国政府来说,它今天的做法非常值得赞扬,而且我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推广让我们的政府了解,今天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工商链条时代,美国政府的做法不是违反市场化的运作,不是把责任推给市场,而是什么呢?是由政府出面斩断工商链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怎么斩断?通过设立防火墙。 当然,政府能做的,并非只有在问题出现之后再来设立防火墙。事实上,美国政府对于投资银行也好,对于所谓的一般商业银行也好,它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对于金融工具的创新,美国政府是没有监管的。 次级债就属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金融工具,因此缺乏监管。就这么简单,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说,好,不玩了,以后我们不要投资银行了,大家回归到一般商业银行,没有暴利,没有百万年薪,也别玩这游戏了,你也别给我来金融创新,我们玩传统的东西,金融创新对国家太不利了。我可以告诉大家,以后也不要再想什么去华尔街赚个几百万、几千万美元了,这也许都是明日黄花了,说不定以后都不会再有金融创新,因为大家现在都对金融创新深恶痛绝,就因为金融创新才会有次级债惹的祸。 四、保尔森和伯南克能否力挽狂澜 美国历经金融动荡,深知实施严格监管的利害,今天,当问题从监管最为薄弱的环节爆发时,他们断然采取措施是意料之中的事。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金融变局,美国究竟有没有能力面对,在美国精英当中又有什么样的智囊人物可以脱颖而出,挽狂澜于既倒呢? ●1929年的经济危机,根源就是美国政府没有设立防火墙。 ●看这两位哥们,能不能够成功地、有效地设立防火墙。 ●所以美国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冲击是有限的,还没有开始,真正的开始是什么时候呢? …… 此次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五大投行命运的转变,贝尔斯登于2007年3月被收购,2008年8月雷曼兄弟破产,接下来美林被收购,仅剩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 郎咸平说: 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 没有经过经济危机冼礼的民族,不可能是经济上成熟的民族; 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企业家,不可能是成熟的企业家; 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公民,不可能是市埸成熟的公民。 第二讲 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灵魂 一提资本主义这个经济学名词,我们就马上联想到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一种经济政治制度。所以,我们一直都回避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入探讨和研究,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只有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不管信社还是信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开放思想,才使我们真正与资本主义社会打上交道。 在我们所学的政治经济学里,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怎样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描述是令人寒心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贪婪、残酷、不惜一切代价追逐金钱和你死我活的竞争而且还将注定隐埋下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将群众引入极为贫困的境地。 然而,就是这种制度,它使欧美经济在日新月异中强盛地发展着。而且以极为强盛的势态,百年不倒。那么,这里面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那就是资本主义的灵魂! 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就是信托责任。也就是相信和委托的的责任,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心责任。 法律法规的制定,仅是条文性的良心体现,但在千变万化的经济动态中,真正约束人类发展进程的是良心作用——信托责任的作用。 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阵营里,有形无形地贯穿着信托责任这一良心监视器。 比如说,国家承担着百姓群众的信托责任,银监机构承担着对储户的信托责任,评估机构承担着对银行的信托责任,风险投资银行承担着对投资者的信托责任。法律顾问,承担着对受顾者的信托责任……等等,等等。 有很多事情不是由自己亲自能办理了的,所以必须委托受信其他人来完成,这种被相信和委托的机构和人,便具有这种信托责任。 请看一列英国股改的信托责任案例就明白了一切。 英国撒切尔夫人时期进行过股改,由罗斯紫尔德提出了罗斯紫尔德股改三定律。 第一条定律是,股改的公司必须由具有信托责任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 第二条定律是,只有业绩好的公司才能进行股改; 第三条定律是,股改后,政府仍保有一定的黄金股,即不退出股市。 英美帝国主义国家是很重视市场化的,但对股票市场的干预,力度之大,是你无法想象的。这以上三条定律,完全体现了为股民负责的信托责任。 让没有信托责任感的人当领导和没有具备相当业绩的公司实行股改上市,这损失股民政府是有责任的,特别是第三定律,政府保留股权既有了发言权和否决权,便于直接发挥政府的信托责任,只要有损害中小股民利益的事情发生,英国政府就会出面行使它的否决权。因为作为国家的政府,他承担的是所有股民的信托责任。百姓只认为,政府推动的股改,一定是各方面都比较好的。 所以,资本主义的资本运作,是由政府作为信托责任人作后盾的、作依靠的、作保障的。因此百姓对政府也是非常相信的,对国家推行的各项市场运作、资本运作、金融运作都很有信心的。这种信用的强大作用,使其资本主义发展长盛不衰。 但是华尔街还是出了问题!那是为什么,究其原因,那么美国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呢?说到底是信托责任的丧失。 我们知道,美元是美国的利益代表,美国享受了一国本位币与国际本位币重叠结合的好处,即世界使用美元,美国生产美元,信用造就美元,由于美元构成了美国金融霸权核心。特别是当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世界各国因继续崇拜美国的财富雄厚和信托责任可靠,任美国怎么折腾,世界一向认为美国永远不会垮下的,美国如果垮下了,世界将会暗无天日,在世界这种极端信任和坚决肯定的旗帜下,世界各国任命了,世界人民任命了,加之美国极端负债的消费,各国生产出来无数产品都涌进美国市场,哇!世界人民惊讶了!“美国真是太富了”!占世界3%的人口,消费全球约30%的财富(以汇率计)。听了这个数字谁都会张口的。 这些都给美国的为所欲为,任意折腾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当美国金融体系认识到,他们只有大量的印钞票,也能过上好日子的时候,美国的金融业发达了,投资业发达了,被称为当年世界上最发达的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座次排名前10位几乎都由美国垄断。有时呼风唤雨,操控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而且一手垄断了经济的话语权。 资本和金融统领了经济的主脉道。 马克思说:“有多少资本,便有多少自由。” 美国便开始无节制地自由起来了。 贪婪使他们丧失了信托责任。在这次危机中发现美国金融体系中,几乎整个丧失了信托责任。丧失良心底线的机构,比无有更可怕,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盗贼! 美国银行的变本加厉,再加上美财政部的放任监管,在重薪金和巨大利益诱惑下,唯利是图占了上风,国家的信托责任、银行的信托责任、监管的信托责任、评估机构的信托责任、担保部门的信托责任,等等,一切都不存在了。信用,这个核心的价值观已不复存在了。 所以,人们把这次危机也称是信用危机。 用成见和怀疑的眼睛看世界,看到的全是陷阱。更何况信托沦丧到何等地步。 使美国负责消费的形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就是失去资本主义信托责任灵魂的恶果! 二、美国垃圾债券风波 信托责任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我们的国企改革到最后不尽如人意?我发现,很多国有企业的老总,企业做不好就说是体制的问题,怪国家,企业做得好,就把功劳收归己有。我们很多媒体甚至很多学者说,国企老总做不好是应该的,为什么?因为钱太少了。2008年上半年,“大小非”的问题冲击中国股市,刺激了广大股民,在股价不断大跌的情况之下,我们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竟然大量抛售股票。我想请问,这些人的信托责任在哪里?他们心目中有没有这120位美国富豪那么一丁点对国家、民族以及中小股民或者老百姓的信托责任,有没有? 我再问各位一句话,你们很多人身为企业家,知不知道自己目前的痛苦是什么?让我告诉你:第一,你本人可能是缺乏信托责任的;第二,你的员工一样是缺乏信托责任的。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老百姓被灌输的是什么样的观念?东西是自己的才能做得好,不是自己的就做不好。比如说国企,因为所有权不是你的,所以做不好。那怎么样才能做得好呢?送给你就能做得好了。这叫什么?这叫管理人收购。你要知道这种观念完全有悖于信托责任,这种观念最终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民营企业。 想想看,公司虽然是你个人的,你有动力做好了,可是员工呢?公司属于员工吗?属于你的副总吗?属于你的经理吗?属于你的工人吗?都不属于。我再请问民营企业家一句话,公司既然不是他们的,他们是不是就可以不做好呢?让我告诉你,民营企业最大的困扰之一就是员工缺乏信托责任。而企业家最大的问题是对员工缺乏信托责任,对国家、对民族也同样缺乏信托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民营企业家天天在骂,说员工从来不为他着想,他跟员工无法沟通。这一切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缺乏信托责任为基础,为灵魂。 我以前讲这些话,有人认为我是在唱高调,等经济真正步入衰退,等你真正经历过这一切,你才会发现,我们这么多年来确实忽略了资本主义的灵魂。讲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次金融危机。其真正原因,就是华尔街的当权者缺乏信托责任,过于贪婪,而闯下了滔天大祸。 请大家注意,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我本人在1990年的时候就经历过一次,当时叫做美国垃圾债券风波。什么叫垃圾债券?美国的债券都是有评级的,最好是三个A、两个A、一个A或者三个B,只有这种评级的债券才被称为投资级的债券。它们呼吁投资人只能投资这种投资级的债券。除此之外的债券叫垃圾债券。垃圾债券还有不同的评级,包括最好的垃圾债券和最差的垃圾债券。 1990年,有一家在当时极负盛名的投资银行——德崇证券(DrexelBurn-ham)被美国政府清盘了。这家投行专门找那些信用欠佳的公司,比如说评级为BB、BC这种信用不好的公司,帮它们发行公司债券。这些公司债券,当时学界就称之为垃圾债券。这些垃圾债券就由德崇证券承销,每做一笔交易可以收1%至3%的手续费。因此交易做得越多,德崇证券赚钱就越多。它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这种做法将摧毁这个国家,摧毁这个民族。最终没过多久,整个事件爆发出来,那时我已经取得博士学位了,正在纽约大学当教授。当时的风波并不大。因为真正买垃圾债券的,都是储蓄银行,所以造成了储蓄银行的大量倒闭。但是美国政府对于储蓄银行的存款账户是有保障的,10万美元以下,都由政府来买单,因此当时没有发生大的金融危机,只是像打雷一样就过去了。德崇证券当场被调查、清盘,而德崇证券当时负责承销、创造垃圾债券的负责人,号称垃圾债券大王的迈克尔·米尔肯也被美国法院判刑,重刑10年,这场危机就这样消除了。 三、次级债的链条 所谓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务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商业银行应在次级定期债务到期前的5年内,按以下比例折算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次级定期债务”项下: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的,以100%计;剩余期限在3-4年的,以80%计;剩余期限在2-3年的,以60%计;剩余期限在1-2年的,以40%计;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的,以20%计。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不小的震动,但它是如何一步步扩展到全球的呢,以下便是次级债扩展大事: 2007年2月—贷款机构对次级抵押贷款问题表示忧虑 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存在问题的证据开始冒头,全球股市出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震荡。借款方第四季度违约数据出炉,服务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专业贷款机构开始报告当季出现亏损,从规模最大的NovaStar开始。不到两周,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uryFinancial股票被停牌,因人们担心其能否继续经营下去。现在,这两家公司都面临集体诉讼,指控公司高管误导投资者。4月2日,Neury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 5月——瑞银(UBS)对冲基金游戏结束 5月4日,瑞银宣布,成立内部对冲基金的尝试已告失败。该公司被迫将DillonReadCapitalManagement重新并入其投资银行部门,而该基金成立还不到两年。瑞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今年第一季度,这只规模约为45亿欧元(60亿美元)的基金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投资亏损了1.5亿瑞士法郎(合1.23亿美元)。此举使瑞银产生了3亿美元的重组支出。到7月初,瑞银首席执行官胡皓华(Peteruffli)被解职,部分原因在于董事会对他在处理DillonReadCapitalManagement问题上的担忧。本周,瑞银警告称,市场动荡可能导致瑞银今年下半年利润“非常疲弱”。 <earns)马失前蹄 6月19日,有消息称,曾贷款给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BearStearnsAssetManagement)旗下两只对冲基金的一些投资银行,即将扣押贝尔斯登资产,以收回现金。负债比例很高的这两只基金投资于被认为非常安全、评级较高的复合债券产品,而这些产品投资于以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消息传出之后,大量其它基金也报告在类似债券投资方面蒙受巨额损失。其中包括澳大利亚BasisCapital,伦敦Cal和CambridgePlace旗下的基金,以及美国的BraddockFinancial和UnitedCapital。贝尔斯登问题曝光一个月后,投资者被告知,他们在贝尔斯登一只基金投入的资金已血本无归,而第二只基金,只能拿回投资额的9%。 7月——私人股本运转失灵 7月25日,用于联合博姿(AllianceBoots)和克莱斯勒(Chrysler)收购交易的融资遭遇严重问题,这加剧了市场对于发生信贷危机的担忧。这是私人股本规模最大的两笔交易。之后数日,股市遭遇重挫,投资者担心,信贷状况趋紧可能会使收购热潮出轨,而正是收购热潮推高了股市,因为投资者认为,几乎所有公司都可能很快被收购。这一消息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全球最大投行在很多领域都面临潜在的信贷问题,它们开始尽可能控制这些风险。 7月至8月——危机扩散至股市 投资者对于全面信贷危机的担忧,引发了股市和信贷市场的剧烈波动。被誉为华尔街“恐惧风向标”的Vix指数多次触及多年来高点。尽管本周数据显示,股市整体走势为下跌,富时100指数(FtSE100)跌至6000点以下,而道指(Dounities基金纾困。 8月——各国央行被迫干预 对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问题的担忧日益加剧,已远远超越了美国银行业和小型专业贷款机构的范畴。一些投资于法国巴黎银行(BNPParibas)及其它机构运作的复杂证券的货币市场基金,对希望赎回的投资者紧闭大门。所有类型的资产负债表外贷款和套利平台(即管道类和结构性投资工具(SIV))都受到牵连,它们难以获得维持自身运作的短期融资。为其提供支持的银行本应介入,提供所谓的流动性安排,为这些机构提供支撑,但这些银行同样也迫切希望减少信贷风险,目前正想方设法置身事外。 德国产业投资银行(IKB)出现的问题,致使国内同行于8月2日为其纾困,但这种做法结果加剧了不安状况,导致银行间市场隔夜贷款利率迅速走高。欧洲央行(ECB)被迫采取了措施,美联储(Fed)、日本央行(BankofJapan)、俄罗斯央行(RussianCentralBank)和加拿大央行(BankofCanada)也紧随其后,向市场注入维持这些机构继续运转所需的短期资金。 四、美国金融系统遭遇“三聚氰胺” 银行拿到假的资料,把钱借给了不够资格贷款的人,然后债券卖给投资银行。它们再将小额债券卖给社会大众。然后保险公司担保,再把保单卖掉。 请各位想一想,这个链条发生了什么问题?整个美国这么高的负债体系,从此加入了“三聚氰胺”,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三聚氰胺”进入了这个系统。这个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我们自己也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我想请问大家,当你知道“三聚氰胺”事件时,你对于中国的食品工业有什么看法?你是不是完全丧失了信心?美国人遇到次贷危机,就是他们所碰到的“三聚氰胺”,使得美国老百姓对这一套资本主义系统的信心完全崩溃。 信心一旦崩溃就完了,因为信心是金融系统得以维系和成长的关键,包括保险公司、银行都是一样。你想一想,为什么香港地区的老百姓会去挤兑东亚银行?谣言一出来之后,大家心生恐慌,都去挤兑,挤兑的结果就是银行倒闭,这是一定的。保险公司也是一样的,如果公众对保险公司丧失信心,也来一个某种形式的挤兑,比如撤销保单之类的,你就扛不住。所以说信心危机是非常严重的,而信心危机的来源,并不是高负债,因为高负债一直是美国的传统,而是高负债之下,大家发现负债里面竟然有“三聚氰胺”。 好了,这些次级债的借款人当中,有20%是支付不起利息的,当他们无法再支付利息之后,整个链条随之一环一环往下传递,你会发现房利美和房地美竟然收不到这20%的借款人的利息,它们怎么办?只能违约,违约之后怎么办?倒闭。于是美国政府被迫注资来挽救房利美和房地美。 那么保险公司AIG呢?简单来说,它要担保这些债券能够支付,如果20%的人不能支付,那AIG就要替他们支付。可是保险公司怎么能够应付这么大批量的支付?做不到。因为保险公司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叫做大数法则。所谓大数法则,就是说保险公司需要有很多的投保人,比如说,假设我有一万个投保人,如果有七八个人出事需要理赔的话,那没问题,我可以承担得了,赔偿这七八个投保人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一万个投保人里面有5000个出问题的话,那就完了,保险公司就崩溃了,这叫什么?这叫系统风险。保险公司最怕系统风险。 比如说美国的飓风如果一下子吹到佛罗里达州,把佛罗里达州的房子全部吹垮的话,其后果会是什么?是当地的保险公司全部倒闭。为什么?就是因为系统风险。本来有一万栋房子,七八栋被吹垮你可以赔得起,如果8000栋房子都被吹垮的话,你怎么可能赔得起?赔不起就只有倒闭。所以说保险公司是扛不住系统风险的。可是像这样20%的借款人无力支付利息,是会造成系统风险的,有可能导致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的倒闭,所以美国政府注资850亿美元帮它去还债,还是不够,那就继续注资。为什么?因为AIG不能倒闭,它手上握有多少美国人的保单啊,它如果倒闭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保险公司是绝对不能倒闭的,所以美国政府不断地帮,不断地帮,不断地帮。 这个事情还没有完,而且美国政府的做法很有意思,它决定不帮雷曼兄弟公司。为什么美国政府帮这个、帮那个,却不帮雷曼兄弟公司? 五、美国政府为何不救雷曼兄弟 这里有些资料,《纽约时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说雷曼兄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富德是天字第一号的贪婪之徒。理查·富德从1993年到2007年总共获得了五亿美元的薪水。更可恨的是当雷曼兄弟公司出现危机之后,英国的巴克莱银行想出资17亿美元,收购已经亏损20亿美元的雷曼兄弟公司。你一定不敢相信,雷曼的八名高级主管竟然要求支付给他们25亿美元的红利。 你可能会感到意外,他们有什么资格要求25亿美元?这就是美国制度中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叫做“金色降落伞”制度。在美国的公司当中,有很多收购或兼并的案例,比如说A公司要收购B公司,B公司的股价可能就会大涨,甚至涨个20%、30%,因此这对于B公司的股东来说是有利的。可是B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等高管却很可能会失业。所以这些高级主管不愿意公司被收购,虽然收购会对他们的股东有利。最后股东怎么办?于是设计了“金色降落伞”制度,如果公司被收购的话,保证给高管们一顶“金色降落伞”,让他们平平安安跳出去。对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你给他个8000万美元或者一亿美元,与股东所获得的利益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股东甚至有可能获得上百亿美元、上千亿美元的利润。 雷曼兄弟公司的八名高管就是根据“金色降落伞”条款,要求按照合同约定给他们25亿美元。本来公司被收购,股民得到利益之后给你一个“金色降落伞”是没问题的,因为毕竟钱不多。可是现在不一样,现在是雷曼的股价大跌,几乎为零了。股民已经损失得无法想象了,你还要按照合同执行“金色降落伞”条款。巴克莱银行用17亿美元收购你亏损20亿美元的银行,你还要求25亿美元的赔偿款做你的“金色降落伞”,这势必激起美国全民的公愤、痛骂,没有良心的华尔街。 这个没有良心的华尔街,这种压力简直让国会议员们吃不消,大家都吓死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看选票,如果全美国的选民,全美国的老百姓对这群丧失信托责任的华尔街的贪婪之徒如此痛恨的话,就会让美国的议员们很难投票。所以这一次美国政府提出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一送到众议院,众议院的议员们心里就凉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很多人在选民的压力之下不敢投赞成票。共和党提出的议案,最后我们竟然发现,共和党的议员大部分都投了反对票。为什么?因为共和党在美国历史上一向被认为是富人的党,而民主党则被认为是穷人的党,这些富人的党的民意代表、议员们为了平息众怒,不敢投赞成票,因此共和党的大部分议员都投了反对票,这就是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没有通过的原因。 可是之后发生的事情,严重得无法想象,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未获通过,美国股市随即大跌。美国那么多平民老百姓的退休金,基本上都放在了美国股市里,股市大跌的结果自然会殃及这些无辜的老百姓,在这种压力之下,美国政府又说话了,看吧,看吧,你们不投赞成票,老百姓不支持我们,什么结果呢?大家都玩完了。以此来威胁老百姓,而在这个时候股价一直下跌,老百姓没有办法了,于是反对的压力慢慢减轻了,因为情况实在太严重了。 六、工商链条时代 2008年初春,郎咸平教授在北京世纪管理名家大讲堂讲课,用他的“二元经济”观点和“6+1”产业格局区分,对当时的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表示深深的担忧,这种担忧不久后即被应验。2008年底,郎教授再次来北京讲课,又抛出一个新观点: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工商链条”时代。 从这次金融危机来看,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拿出7000亿美元救市?我想提出一个新思维,来解释美国政府的行为。那就是,现在已经不是“市场化”时代了,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工商链条”的新时代。什么叫“工商链条”?就是当一个部门产生危机之后,如果你不去救这个部门,就一定会产生多个环节的连锁反应,同时冲击到其他部门,形成整个经济的崩溃。 工商链条时代的产业特征是“6+1” “工商链条”时代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国制造业之所以这么不抗压,就是因为在“6+1”的产业格局之下,我们没有办法抬升价格。因为真正掌控定价权的,一定是整个产业链条里的“6”,这个链条里的“1”,是不掌控定价权的。 我国有没有企业想过要进入“6”的?有的,像海尔。虽然我对海尔有过批评,但我对张瑞敏的一些观点还是比较认可的。他曾经想收购美国美泰公司,美泰就是“6+1”里的“6”。美国人怎能让你把“6”收购过去?如果你把他的“6”收购了,他如何替自己创造产值?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海尔的收购失败。 美国经济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掌控着全球产业链最有价值的部分。今天,如果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产业链战争时代,就会突然发现,过去的很多理念在今天都要被推翻。比如说,我们还应该打品牌战略吗?比如说,我们还应该搞技术升级吗?因为我们突然发现,产业链条改变之后,我们之前所谈的概念都是错的。 品牌战略是“6+1”成功之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企业发展的原因。我可以做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企业如果到现在还想利用廉价劳动力打品牌战略、走技术升级之路,必然会失败。因为,这都不是我们的优势。 有两家企业不听我的劝告,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先创造品牌,再搞技术升级,一家是tCL,一家是宏基。tCL收购了阿卡特和汤姆逊,宏基收购了西门子的手机业务,都在中国生产。中国的生产成本够低廉的了吧,阿卡特、汤姆逊和西门子的品牌够卓越的吧,但结果呢?几年之后,两家公司的合资企业轰然垮台。为什么?第一,中国已经没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第二,品牌战略不重要,它只是一个结果;第三,技术升级不重要。 目前,传统制造业、传统行业依然能够生存,只是现在大家不知道往何处走。今天的世界,已经走到了一个产业链战争时代。看一下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哪一家不是“6”或者“6+1”的企业?广东、浙江的很多企业,在遭遇发展困境后都往西部搬,或者往越南搬,最后的结果还是关门。为什么?因为劳动成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产业链。 我认为,我们未来努力的目标是掌握整条产业链,这才是我们应该走的路。走这条路难不难?一点都不难,我们的企业家都是聪明睿智的人,只是我们过去受了太多的误导。比如说“以市场换技术”,整个是胡说八道,到最后技术没有换回来,市场还丢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以产品为单位,推动“6+1”产业链的整合。 我这样说,不是要每个企业都去搞一个物流中心。企业一定要以产品为单位,比如说茶杯,以茶杯为单位推动茶杯的“6+1”整合;或者以纺织、或者以运动鞋为单位推动“6+1”的整合。只有做了整合之后,企业才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应付经济危机。 高效率的产业链条,需要流程再造 最近我到晋江演讲,他们的领导说,我们有58%的企业现在非常困难。说完企业的困难后,他又解释说,现在那些有品牌的企业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告诉他们的领导:你们晋江的出口制造业面临极大的危机,但你们的转机也在晋江。他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在晋江,做得好的企业基本上是控制整个产业链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拥有“6+1”的“6”,而获得最高利润。 他问我,晋江这些已经掌握了“6+1”产业链的公司,是不是就一定能度过金融危机?我跟他讲,我不知道。在平常的情况下没有问题,小萧条时期没有问题,但对这种百年不遇的大萧条,没有人有经验,包括我在内。 已经掌握了“6+1”产业链的企业,应该是一个流程控制专家。以广东省的服装企业为例,它从产品设计到走完“6+1”的整个流程,需要180天。全世界效益最高的、走得最快的企业,是西班牙的ZARA,他们对这个流程的控制是12天。这家公司的效率是惊人的。这样的产业链,能够创造很高的利润。一件衣服,如果是我们广东的企业来做,要180天之后才能卖掉,要有180天的仓储成本。如果是12天卖掉呢?同样一件衣服,就减少了168天的仓储费用。 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都在做什么呢?大幅压缩产业链,压缩得越短越好,这就叫“6+1”的高效整合。压缩后的流程,使产品成本更低,反过来说,毛利率却在大幅提高。高效率的产业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你要构建三星、索尼这样的伟大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快速响应的流程。 为什么中国制造业三十年来没有制造出这样一个系统呢?答案很简单,只有最重视规则的国家,才有可能建立起这个系统。在亚洲,只有两个国家是重视规则的,一个是日本,一个是韩国。中国人注重不注重规则?不注重。我们注重什么?潜规则。一个注重潜规则的国家,是不会有流程的。 三年前,我到上海柴油机厂讲课,讲“如何制造发动机”。我是一个金融学教授,跟他们讲如何制造发动机。我到工厂一看,他们没有系统,只有车间。所以,他们花了120万元聘请通用汽车退休的一个老工程师来当公司的总监。他到了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这个公司只有车间,没有系统?”一叶知秋。中国的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只有车间没有系统。 产业链条里的“螺丝钉” 三星、索尼这样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小系统。这个小系统是什么意思?用句最简单的话就能讲明白。比如说,你们公司有没有登过“招聘人才,寻找人才”的广告?招聘人才是中国企业的专利。你到美国企业去看看,他们招聘什么呢?他们招聘“螺丝钉”。 只有中国人最重视人才,“人才”这两个字是中国的专利。不知你信不信,在英文里找不到我们中国人认为的人才,因为美国人是不招人才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在一个制造业国家,只有车间而没有系统的制造业国家,他只能寻找人才。如果你一旦放弃车间,建立起系统之后,就不需要人才了,就这么简单。 企业完成了“6+1”的产业链整合后,就不需要招聘人才了,你需要招聘的,是20个螺丝钉。这20个螺丝钉,每个螺丝钉都按照中国大厨炒“鱼香肉丝”的要求来切葱花、切肉丝,每个螺丝钉都进入流程。你会发现,这家公司以后再也不强调创新,因为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才会强调创新。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理解创造一定是来自于积累,而不可能凭空得来。一个没有流程的公司,不可能成为高科技公司,因为你的技术是不可能积累的。 有位学员对我说,比亚迪的电池是第一代电池,清华大学有一个教授开发出了第三代电池。他认为,他如果用这个第三代的电池替换掉比亚迪的第一代电池,他的企业就会成为最好的公司。其实他是错的。你把清华大学这个教授的第三代电池拿来,两年之后就过时了。为什么?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对第三代电池做“鱼香肉丝式”的加工分解,就这么简单。一个用所谓“创新”创造出来的电池,是没有竞争意义的,因为你无法分解成工序。 什么叫科学?科学的基础不是创新,科学的基础是工序流程式的积累,这才是真正的基础。你知道什么国家会喊创新吗?一个从来没有建立过系统的国家才会喊创新。创新一定要根据前人的努力逐渐积累改进,这样才能创新。 大企业是在系统里生存 你不要奇怪,2008年之后中国很难有现代的高科技企业,也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也许有人会说,华为不错吧?还有富士康不错吧?好,我告诉你,华为既有严谨的小系统又有严谨的大系统。华为的小系统是自己创造的,华为的大系统是它花了2亿元请IBM创造的。它的大系统水平多少呢?是3.7分;IBM的水平是多少呢?是5分。 富士康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第一大的工厂,是因为它的资金实力雄厚吗?是他们老板的正确经营吗?根本不是。富士康有着最严谨的小系统,同时还有“3+1”的大系统。它没有“6+1”,但有“3+1”。它就是靠这种“3+1”系统,建立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产能规模。它的规模比第二名和第三名加在一起还要大。 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企业面前的路非常清楚:进行“6+1”的高效整合,这是唯一的出路。短期看,是为了求生存;长期看,建立起一套大系统,应该是我们未来十几年努力的目标。 在中国,海尔、联想、方正、华为、中集、tCL、美的、康佳、海信这些企业中,经过这次冲击之后,慢慢就会出问题。我认为,半年以后还能扛得住的,排序应该是华为、中集、方正等。我看企业行不行,是看它们的系统。我很担心,中国的很多企业在2009年能不能扛得住,格力空调已经出问题了,这是我们制造业的现状。在十大制造业面临困难的今天,你会发现建立起系统的公司,受到的冲击会相对较小,但能不能全身而退,我也没把握,主要看外部冲击有多大。 有人说,制造业不好做,我就转型做服务业。那么,我要问,没有制造业你服务什么?如果没有制造业,你快递公司送什么东西?送空气是不可能的,送友情也是不可能,你只能送茶杯、送麦克风才有价值。有很多地方说要放弃制造业,去做服务业,这样的想法肯定是错的。制造业是未来中国的灵魂,如果中国制造业全面垮台,我们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而且,制造业出现危机之后,给银行带来的危机会更加严重。 英国《金融时报》有一篇文章,说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是轻伤,欧盟是重伤,中国是内伤。按照现在的情况看,欧洲是轻伤,美国是重伤,中国有可能是内伤。目前,美国的情况在继续恶化,欧洲好一点,因为金融危机对欧洲冲击不大,他们的救市方案也比较好。 中国的制造业处境很危险,因为我们的制造业一直在全球“6+1”的前端,最容易受到冲击。2009年,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会进一步恶化,我相信政府在这方面应该会有一些积极应对政策,但我希望这些政策出台要快,如果政策推出太慢,造成制造业迅速崩塌的话,处理起来是非常棘手的。但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都不太敢想。 第三讲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观众:早就听说郎教授的口才非常好,今天面对面地倾听,的确非常了得。郎教授刚才忠告我们观众的这些话,也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大家不要当儿戏。我想今天次贷危机从美国的星星之火,发展到全世界的燎原之势。就像郎教授所说的,美国可能是从次贷危机爆发,殃及投行之后再到保险公司,最后可能会危及实体经济。那么我想,中国好像有点异样,在国外洪水滔滔的时候,中国好像有一点岿然不动的感觉。可能目前在江浙地区、珠三角,甚至香港地区,有一些外向型的企业,倒闭风潮愈演愈烈。在我们中国,这种风潮是不是会从实体经济开始,逐渐蔓延到金融机构,甚至金融机构背后,国家的体制?就像郎教授说的,国外现在尝试着社会主义模式,这个我也看了一个报道,好像是说最近国外马克思的《资本论》非常畅销。因为我是做养老金的,像郎教授说的,建立在一种信托模式下的养老产品。我就想问一下郎教授,美国五大投行倒了,类似AIG这样的大型投保机构接下来会不会被波及?而我们国内的保险机构会不会被波及? 一、泡沫的本质——制造业的回光返照 在上一讲的结尾,我给各位提了一个醒。那就是在2008年10月份,当全球股市大跌的时候,我们中国的股市跌得更凶,别人跌一天,我们跌三天。而到10月中旬全球股价大涨的时候,我们比别人涨得少,别人涨三天,我们涨一天。这是为什么?似乎我们整个舆论还认为老神在在,好像金融危机是别人的事一样,我们好像没什么事,过得还挺轻松,有点像1997年时的感觉,日子过得挺好。你相不相信“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话?你相不相信“黎明前的黑暗”这句话?我们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你想一想AIG是什么水平?AIG这种公司都扛不住系统风险。连AIG都扛不住的系统风险,你要求我们的保险公司来扛,这本身就是一个危机。请大家再想一想,你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不了中国吗?在此我必须告诉各位,你错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承认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也对我们每一年10%的经济增长率给予极高的评价,我本人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不能够逃避问题,不能够活在过度乐观的幻想当中。未雨绸缪一向是治国的经典原则。我们情愿把情况设想得最糟糕,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最糟糕的情况万一出现怎么办?把事情往坏处想是不会错的。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2007年会有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你以为这是因为我们经济发展很成功,老百姓更富裕了,因此去炒楼、炒股,所以造成的泡沫?也就是我们很多学者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什么叫流动性过剩?手上的钱太多了,钱太多以后就拿去炒楼,于是产生楼市泡沫,去炒股,于是产生股市泡沫。所以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过剩的流动性收回来。当然我们这两三年来对这个问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中国政府最近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整个宏观调控的思路已经有很大的转变,我不否认这里面有我的影响,对这一点,我是乐观其成的。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股市泡沫、楼市泡沫的本质是什么?首先我给各位一个新的观念,中国从10年前开始,已经从过去的农耕时代进入了今天的工商链条时代。当一个部门产生问题之后,它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欧洲政府为什么要救市?它们的目的就是设立防火墙,以直接帮助金融机构,来斩断工商链条。否则金融危机下一步导致消费危机,信心危机,销售危机,生产危机,再到消费危机……形成恶性循环。 顺着这个思路,我请大家想一想,股市泡沫、楼市泡沫有没有可能是第二张骨牌?那么,第一张骨牌是什么?那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危机,中国的危机跟其他国家不一样。我们今天不但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我们本身还有制造业危机,而这种制造业危机在欧美各国是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股市表现这么差,别人涨我们涨得比别人少,别人跌我们跌得比别人凶,就是因为我们的问题比别人多。而我们的股价和楼价为什么这样下跌?原因是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是什么问题?我告诉各位,我们的楼市泡沫、股市泡沫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制造业产生危机的时候斩断工商链条,设立防火墙。我在2007年就提出了这个理论,今年都得到了验证,那就是我们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商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我们的企业家将很大一部分应该投资于制造业的钱没有用于投资,而是拿出来炒楼、炒股去了,从而造成了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 我说过一句话,现在已经得到证实,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的本质只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因此不可能持久。并不是由于经济发展更好了,老百姓更富裕了,所以有更多的钱去炒楼、炒股。不是这样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制造业的危机挤压出大量的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从而造成短期的泡沫现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再呼吁大家赶快抛股票,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这是短期的回光返照现象。那么为什么股价和楼价持续下跌呢?因为股价和楼价的真正决定因素是我们的经济基本面,而我们的经济基本面是70%以制造业为主的基本面。如果制造业持续衰退,事实上,到2008年年中为止,广东、浙江的制造业企业倒闭比例已经高达30%,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攀升。到10月中旬,广东东莞何俊制鞋也倒闭了,6000名工人失业。我们已经发现大型制造业也开始受到冲击,这种冲击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演愈烈。 这种制造业衰退的现象,就是我国楼价和股价从回光返照趋于所谓正常的一种反映,什么叫正常?那就是股价和楼价随着经济的持续下滑而下滑。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在2008年5月份的时候,我在媒体上发言,呼吁全国股民不要相信奥运行情。各位要知道,敢讲没有奥运行情,不但需要两把刷子,还需要胆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所有奥运主办国的股市都在奥运会之前大涨,奥运会之后大跌。为什么我敢肯定地说中国的股市在奥运之前必跌呢?原因就在于楼市和股市的所谓回光返照现象,既然是回光返照,必定是短期的,长期一定会因为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制造业的衰退而随之衰退。 二、中国救市必须斩断工商链条 回头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张骨牌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两年之前我们就能够像欧美政府一样,在制造业出现问题的时候立刻切断工商链条,设立防火墙,用我们最大的能力和资源,就像我们政府现在所做的一样,包括提高退税比例,给予融资优惠以及各种税收减免,让问题在制造业内部得到解决,只要能够解决制造业的问题,这笔资金就不会流出来冲击楼市和股市,也就不会有这么严重的泡沫现象,不会有那么多股民被套牢,不会有那么多中产阶层被“消灭”。这一切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的政府没有搞清楚救市的观念。我们还停留在哪里出问题救哪里的观念,比如说楼市出问题救楼市,股市出问题救股市,这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这是错误的。 今天我要告诉我们的政府官员,以及全国的企业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工商链条时代,所谓的救市,它的本质意义就是设立防火墙,斩断工商链条。如果不斩断,工商链条一旦崩溃,其他的实体经济马上就会受到打击。所以楼市和股市泡沫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设立防火墙,而在泡沫产生之后我们还是没有设立防火墙,因而造成楼市衰退、股市衰退。你再不设立防火墙,还会冲击老百姓的信心,消费就会受到影响,继而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包括内销企业在内都要面临倒闭的风险。举个例子,我们最典型的内销企业是什么?是桑拿、洗脚、按摩,绝对不是出口的,是纯粹以内销为主的,在我讲的工商链条的冲击之下,它们跟国际金融关系不大。根据我最近做的实际调查,我特意跑去洗脚,我问他们,老板最近生意如何?老板说别提了,最近生意少了20%、30%。这说明什么?我们的内销企业也产生了危机现象。而这个危机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整条工商链条的崩溃,因为我们想救市,却不太会救市。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救市观念。那就是问题出来之后,寻找前面的根源,斩断工商链条,设立防火墙。这就是为什么2008年3月份我呼吁政府解救股市,原因就在这里。你不救股市,下一步是什么?下一步是信心危机,之后消费危机、生产危机都开始出现了。政府有没有救呢?有,而且救市的力度还挺大,包括修改政策、保证投资等等。可是为什么越救,股市越跌?并不是因为政府做错了什么,而是整条工商链条的崩溃会带领楼市和股市下跌。还有媒体朋友问我,郎教授,你看楼市会不会跌到成本价?我说你把经济衰退看得太简单了,如果只是跌到成本价的话,你大可以放心。我告诉你,香港的楼市一跌,一家伙就跌掉了60%、70%多,跌到成本价以下。楼市跌起来是没有底的。我们今天就怕这种现象发生,因为楼价下跌的下一步是什么?各位想一想,断供。工作都没有了,你拿什么还贷款?而且楼市下跌这么多,就算你把房子卖了去还贷款,也还不起。比如你是100块钱买的房子,现在跌到了40块钱,你的贷款是70块钱,就算你把房子卖了,也只能拿回来40块钱,还欠30块钱的贷款。 因此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像深圳那样的断供现象,大家索性不还了。再加上这种工商链条的崩溃会产生大量的失业,工作都没有了,哪里还有能力去还贷款。那么下一步是什么?下一步就是跟美国一样,房地产泡沫导致的金融危机就来了。因此我再重复一遍,中国是由制造业危机引发的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导致楼价和股价大跌,失业严重,使得断供现象发生,造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跟美国挂钩。因此我们是制造业危机加上金融危机,还有国外的金融危机。这就是我们的股市表现如此之差的原因所在,因为我们的危险要比美国多得多。在这个时刻,竟然有很多人很乐观地说,我们不会有问题,我们应该去帮助美国,我们应该投资美国,帮助美国,帮助欧洲,我们很牛。帮这个,帮那个,我建议大家先帮自己是真的。多存点钱准备过冬,因为就算没有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制造业危机本身就足以让我们的工商链条整个断掉,而且这已经发生了。 三、真正的冲击来自消费形态的改变 欧美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开始了吗?刚刚开始,真正的冲击还没有开始。让我告诉各位这是为什么,因为欧美金融危机会对我们造成两大冲击。第一个冲击,如果它们的防火墙失败怎么办?如果它们的防火墙失败,它们的工商链条全线崩溃的结果是信心危机产生,消费减少,破产,失业,信心危机,消费再减少。而消费减少这一部分将直接冲击到我国经济。请各位想一想,我国经济跟欧美国家挂钩有多紧密,你知道吗?我们中国的经济存在生产过剩,各位又知不知道?在整个GDP当中,我们本国的消费只占35%。而我们中国制造业的产能是多少?占GDP的比重是70%。也就是说,我们还有另外35%的产能,叫做什么?叫做生产过剩,也就是我们消化不了的产品。这部分生产过剩由于欧美各国传统的负债消费形态,而帮我们吸收掉了。比如,美国家庭负债消费比例占其GDP的95%以上,这种靠借钱消费的模式,把我们中国35%的过剩产能吸收掉了。因此我们的出口就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驾马车。 请各位想一想,我们GDP的35%就是这样被别人吸收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欧美各国的防火墙一旦破裂,这种冲击将使我们的出口受到沉重打击,那是占GDP35%左右的打击,你能想象得到吗?那对我们中国的冲击是不可小视的,这是第一个冲击。 第二个冲击,就算欧美国家的防火墙成功地截断了工商链条,欧美经济开始复苏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欧美各国经济体系中的“三聚氰胺”会产生什么效果?想想我们自己对牛奶的消费,你有没有发现,“三聚氰胺”事件过后,虽然我们政府出面解决了问题,重建老百姓的信心,可是你去喝咖啡的时候,你还是几乎不敢加奶精,你甚至不敢喝奶茶了,甚至你的小孩也不敢喝我们自己生产的奶粉了。我们对于奶粉的消费会由于“三聚氰胺”的影响而下降。同理类推一下,欧美各国,会不会因为金融系统中的“三聚氰胺”,而使得消费形态本身发生改变?什么样的改变呢?大家不再负债消费,而开始量力消费。如果这样,那就完了。你知道这将减少多少消费吗?欧洲人就不讲了,我们就看美国人,美国人将减少0.7万亿美元的消费支出,这是什么概念?中国的整个出口不过1万亿美元。你担不担心?消费形态的改变是第二个冲击,2008年11月11日左右,美国财长保尔森突然宣布7000亿美元将要救助信用卡、消费贷款和学生贷款的单位,很明显这些都是负债消费的主要群体,显然他们也出问题了,而且似乎也是“三聚氰胺”的问题。可以想象在“三聚氰胺”的冲击之下,未来美国人的消费形态极有可能改变。 当然了,有没有可能一切都很美好?比如说防火墙生效了,而且美国人对于“三聚氰胺”无所畏惧,继续高负债消费,这当然是最好的情况了。但是,对于企业家而言,对于我们的政治家而言,不能假设最佳情况,你要假设最坏的情况。等到这个时刻来临,就会从金融业直接冲击到我国制造业的实体。而且你不要忘记,我们的制造业本来就有危机。可是工商链条没有斩断的结果,导致这个连锁反应冲击到其他部门。再加上国外防火墙可能破裂,以及负债消费形态的改变,这是我们即将面对的现实情况。我想请问你,你紧不紧张?在这种现实情况的压力之下,你该怎么办?我想给我们的企业家,以及我们的股民、我们的老百姓提出两个方案。 四、会做风险管理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先说企业家,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只有个人艰辛的奋斗历程,而缺乏大衰退的洗礼。因此大多数人积极性有余,保守性不足。我举个例子,我们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负债比例是多少?100%~300%。所谓资本负债比例,是负债除以资本,不是资产。当然这里面有上市条例的影响,这个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对比一下香港地区的四大天王,以李嘉诚为首的四大天王。这些人经历过无数次大衰退,而且四大天王基本上都是搞地产的,你知道他们的资本负债比例是多少?是20%。你以为李嘉诚借不到钱吗?你借不到钱是有可能,他不可能借不到钱,那他为什么不借?因为他经历过大衰退的洗礼,知道有进有退。真正伟大的企业家不是看你能赚多少钱,而是在大衰退的时候能做最好的风险管理,这才是真正一流的企业家。 所以高盛为什么被誉为最好的公司?它不是最大的,可是每一次危机来临,它都能够侥幸逃脱,为什么?因为风险管理做得好。试想一下,四大天王为什么每一家的负债比例都是20%?不是平均,而是每一家都是20%。否则成不了四大天王。我曾经问过他们其中一位的经营哲学,我想他的回答可以给我们所有企业家一个很好的借鉴,那就是保守,进的时候不忘记退。对于我们老百姓而言,我们也应该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在大衰退的时候,不要梦想能够赚钱,能够不赔钱就不错了。连李嘉诚、巴菲特、比尔R26;盖茨都赔钱,你赔点钱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我们普通股民、普通老百姓来说,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理财呢?我清楚地告诉你:你投什么亏什么,不要抱有幻想。 因为真正的货币定价权操控在美国政府的手中,所以你不要问我黄金会不会涨价,黄金会不会涨价要看美国政府怎么运作。你也不要问我欧元会不会涨价,那也不是欧洲经济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要看美国政府怎么做。美国政府只要来一次大动作,比如说大量发行货币,搞不好美元就会下跌。如果来一次听证会,整治油价背后的炒作者,使油价从147美元一桶跌到60多美元一桶,美元就坚挺了,美元坚挺,全世界的其他货币都要跌。那么你可能又要问了,美元什么时候坚挺呢?让我告诉你,我的水平有限,美国政府却是人才济济,他们比我聪明得多得多,他们做完之后我看得懂,至于他们想做什么,我没有这个水平预测。在今天中国这个社会,能够认识到自己有不足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们今天什么都不多,就是牛人特别多。 第四讲 股神也逃不过金融危机 一、巴菲特亏损163亿美元 即使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巴菲特依然坚守其价值投资的策略,以短期的得失来评价巴菲特的投资成败,是无法得到准确结论的。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全球股市疯狂跳水,被称为“股神”的巴菲特手持资金,乐呵呵地开始了他的抄底之旅。然而根据权威调查显示,巴菲特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并不是隔岸观火,他自己的损失竟高达163亿美元,名列美国股市十大输家排行榜第三位。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位损失惨重的“股神”呢? 巴菲特信奉长期投资策略,但这个投资策略也是必须寄托在一个长久稳定的股市之下才可能赚钱。所以你今天不要看他在这一刻损失163亿,而是要看这50年来能够赚多少钱。你也不要跟他最高点做比较,而是跟他原始投资做比较,你看他能赚多少钱。他是一个看长线的人,因此就不能以短线损失多少来评判他的是非功过。我相信,只要这次金融危机顺利解决,股票市场恢复正常,他一定大赚一笔,这是一定的。而这也是他会在这个时刻大量买进的原因。如果真像他所预期的,会反弹的话,那他又大赚一笔,说不定他又是赚钱最多的人。 其实巴菲特懂的东西,美国每一个商学院出来的人都懂。在美国教MBA只有两个学校是案例教学,一个是哈佛,一个是维吉尼亚大学,除了这两个大学之外的其他大学都不是案例教学,根本不谈案例的,而且所有的其他大学所用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用的习题都是一样的,标准答案也都是一样的。 因此美国每一个MBA学生学出来出后,他所懂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所以巴菲特懂的东西和别人都是一样的,他所聘用的金融分析师水平也是跟我的学生一模一样的。 他所以能赚钱,他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之处,在于这个人耐得住寂寞,一般人耐不住的。他估算出真实价值之后,他一定等到股市大跌他才进场,等到这一家公司股价大跌他才会进场,否则情愿不做。而且这个人非常务实,我觉得他投资的理念是,从来不相信神话,从来不相信高科技。这里所谓高科技是金融方面的高科技,比如说对冲基金,比如说It互联网,比如说投资银行的财富神话,他通通不信,他只相信可口可乐,他只相信通用电气。 因为这些传统的公司用数学模型来算是最准确的,这种数学模型是算不了高科技的,算不了投资银行的,甚至算不了对冲基金,只能算传统行业,因此他就一生都把他的钱投资在传统的行业。而且每个股票都估算出它的真实价格,然后就看跌了之后,市场价格低于它真实价值他就进场,因此长期来看,他都是赚钱的。 毫无疑问,巴菲特具有超人的耐心与执著。同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另一面。在金融危机袭来时,雷曼兄弟公司向巴菲特求援,巴菲特不为所动,但当高盛公司把电话打过来,正喝着樱桃可乐的巴菲特只用了一刻钟就敲定了5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巴菲特到底是怎样看待企业?这些看法又如何影响他的投资决策呢? 他不会去买It,什么对冲基金这种新型金融,他不玩的,他认为是糟糕的。实际上他是对的——It的泡沫多了,投资银行的财富神话也破灭了,对冲基金的神话也爆破了。 他这次买了很多股票,包括美林银行,包括通用电气,还有高盛,甚至还有日本的一家工具制造商,还有另外一家能源公司,还有汇源果汁,这些都是传统公司。他为什么这个时候买呢?他认为,1932年7月8日道琼斯指数创了全世界的新低,但是到了第二年的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后,这个指数马上上涨30%。而且纵观20世纪,虽然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多次金融崩溃,但是道琼斯指数由最初的66点攀升到11497点。什么是道琼斯指数?道琼斯指数都是传统行业,包括银行,包括可口可乐、通用电气都在里面。他买的就是以道琼斯指数为主的传统行业。他笃信,长期之下,道琼斯指数一定是向上走,所以碰到经济萧条它是暂时下跌,因此现在就是进场的好时机,将来一定会回弹。 二、花211万美元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中新网6月29日电:有“中国私募基金教父”之称的中国投资家赵丹阳,最近以逾211万美元的破纪录成交价,投得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这是继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创办人段永平在2006年投得和股神午餐机会以来,再度有中国人中标。他最多可以偕同7名友人,和股神在纽约共进午餐。 据香港《明报》报道,赵丹阳是“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总经理。他在“与巴菲特午餐”的拍卖中,出价211万美元成为赢家。他将可与巴菲特在纽约Smithollensky扒房晋餐,向股神请教投资之道,但巴菲特不会透露自己正在买卖哪些股票。 这项为期5天的年度网上慈善拍卖在eBay网站举行,底价为2.5万美元。总共有9人参与竞投,在拍卖进入最后阶段时,两名投标者展开激烈争夺,双方的叫价在短短两小时内推高7倍。赵丹阳的中标价比底价高出逾80倍﹐也比去年拍卖赢家多了逾两倍。eBay发言人表示,今年的拍卖是该公司历来成交价最高的拍卖之一,亦是史上最昂贵的网上慈善拍卖。 “与巴菲特午餐”在2000年开始举行,今年已是连续第4次刷新拍卖纪录。拍卖在头3年以现场方式举行,2003年之后移师网上。以模仿股神的投资模式赚大钱的加州投资家Mohnish Pabrai,去年以65.01万美元,投得与股神共晋午餐的机会,并且在日前兑现。 拍卖所得善款将捐给旧金山慈善组织格莱德基金会(GlideFoundation),用于帮助贫困及无家可归的人们。拍卖进行时,基金会的员工、董事局成员聚集在旧金山的酒店观看结果,他们都情绪高涨。基金会发言人说﹕“人们欢呼、尖叫,这实在是棒极了。”基金会向穷人提供职业训练和医疗服务,巴菲特日前称赞它为低下阶层带来希望。 根据《福布斯》统计,巴菲特目前身家达620亿美元,荣登2008年度全球富豪榜榜首。他已承诺把绝大部分财富捐献。 第五讲 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 一、中国制造业的危机 根据经济观察报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江浙地区服装行业开工率不到三分之一,塑胶工业50%,橡胶工业60%,大豆榨滤行业不到30%。我自己的研究报告显示,我们自己团队做的报告显示,海宁皮革城,皮革加工工厂目前停工60%,还有呢,发电量,我们居然有几个地区缺电各位知道吗?你以为是我们经济好了电力不足吗?不是的,是因为电厂不愿意发电,我们做的实地调研发现,中国总装机容量9.16亿千瓦,目前你猜,发电百分之几?只有40%。 为什么?根本不需要电,经济几度萧条,各位听懂了没有。为什么还有缺电现象?因为电厂不想发电,越发电他越亏钱所以他根本不发。从而造成很多地区缺电,包括贵州云南山西等地。还有呢,铁矿石,截止到6月20号为止,中国各个港口积压的铁矿石,高达9,890万吨,已经超过了金融海啸时期的7,098万吨。 这些数字,全部都是制造业的数据。已经告诉各位朋友,我们经济已经在萧条了。这就是为什么最近温家宝不断的到浙江去考察,他最近这个礼拜才终于看明白了。你想不相信,他这个礼拜才看懂了。怎么好意思?啊!这种水平。好了,刚念的这个数据,就是病入膏肓的结果。那么你们要问我了,郎老师,那我们中国到底生了什么病,从而导致冰火两重天的现象?那么这就是今天上午讲课的主题。中国得的病叫做制造业危机。我们由于制造业生病了,从而导致发烧跟发冷的现象,从而导致发电量不足40%,从而导致这一系列的负面数字。由于今天是上课,不是做简单公开演讲,所以我今天特别有心情想培训各位一下。我请问你我们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阴谋论:英美诱使前苏联投资军工 我给你讲一个你听都没有听过的阴谋论,我再念一组数据给你听,绝对是这个感觉,毛骨耸然。1991年,英国撒切尔夫人访问美国,在休士顿做了一个公开演讲,题目叫做《我们如何击溃前苏联》,她讲的一个结论,当时全世界哗然,她说,我们(英美)特意散布假消息,以诱使前苏联将大量的社会资源投放在军工行业,从事和美国等国的军备竞赛。到了苏联解体之前,整个苏联国家的GDP当中70%是军工,好极了,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我们中国的学者没有一个人知道,我现在告诉你答案,你知道这个军工是个不赚钱的行业吗?比如说苏联的军工厂制造出飞机大炮之后,直接划归部队使用,你能赚钱吗?不能,你没有实际的收益。那么请问你,零配件怎么办怎么购买?工人的工资怎么发大家猜一下。你想到事情的严重了吗?一个国家70%的GDP是军工,它是一个没有效益的部门,那么你如何,别讲太复杂了,最简单一个观念,你如何发工资。发不了,为什么,他没效益。你们都是国企的你很清楚,好吧。内部转账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效益可言,什么都是纸面上的数字。 那你怎么发工资,你怎么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你告诉我?发不了工资,因此整个苏联到了解体前夕,整个国家所有的人,都在军工行业工作,因为苏联的人口非常少,不像我们这么多人。那么我请问你,吃饭怎么办?国外进口,你的牙膏、牙刷、肥皂哪里来的?国外进口,工资怎么办?政府发。我请问你这些钱从哪里来?想想。这个钱只来自于前苏联的石油出口。一年创造300亿美金的外汇,就用这300亿美金的外汇,进口各项零配件、牙膏、牙刷、肥皂以及农产品,养活苏联所有人口、养活军工行业。 那么请问,如果美英等国想击溃前苏联,必须先击溃哪一块?对,石油出口。只要击溃石油出口苏联立刻解体。 中国2010年GDP:70%是钢筋水泥 好了,我再念一组数据给你听,这是我们官方的数字,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GDP当中70%是钢筋水泥,就是你看到的各项铁公基,机场、高铁、什么高速公路。70%就是这些玩意儿。 再请思考一个问题,高速公路为例,它本身有没有效益?没有。为什么?高速公路他建好之后自己能不能创造财富啊?不行。和前苏联军工是一样的,那玩意儿是没有用的。一定要看他的载体,去使用它才有效益,各位懂我的意思了吗? 再请问你。我们国家GDP的70%都是水泥,各级政府疯狂的搞建设,像疯子一样。请问你,搞建设的钱从哪里来?政府搞建设你发工资的钱从哪里来?你如何进口这些原材料?我告诉你答案,全部来自于制造业的税收,以及制造业所创造的美元外汇。各位都听懂了吗?因此前苏联70%的GDP是军工,没有效益。得依靠每年3百亿美元外汇的石油出口。中国的GDP70%是钢筋水泥,一样没有效益,要靠着中国的制造业提供税收,提供美元外汇。所以我今天哪,提醒一下各位,如果要击溃前苏联,必须击溃石油对不对,刚才说过的。如果美国想击溃中国必须击溃哪一块?制造业,听懂了吗?各位,我们一起哭泣吧。 在我讲话的今天,为什么产生冰火两重天的神秘现象?因为制造业危机,各位同学哭泣吧。其实这个话我几年前告诉过政府的,它不听。我别的废话都不要多说,就这一个开场白足可以震撼所有同学。怎么办? 二、偷工减料是无奈之举 制造业产品提高价格会加剧通货膨胀,要提高零售价不可能的,零售价提高不了,原料价格不断上升,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偷工减料。 三、股价、楼价还将持续下跌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终因次贷问题而申请破产被保护,从而成为第一轮金融风暴的源头。被称为美国心脏的华尔街由此陷入一片翻天覆地的动荡之中,在短短数日,雷曼兄弟、美林、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等昔日华尔街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角色相继沦陷,一切仿佛在验证美联储前主席的格林斯潘的话——美国正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 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然而对中国的影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是,我们的经济和欧美各国挂钩的地方只有一个,最关键的一个,就是35%的过剩产能,我们叫出口创汇,实际上是我们的工厂太多了,制造出来很多我们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卖给美国人,我们是通过这一部分和美国挂钩的。因为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老百姓的消费信心丧失了,他们开始减少消费,另外他们的楼价大跌,盖楼的速度也降低了,因此,对于跟建筑有关的各部门,包括建材、家具等的需求也下降了。这就是一种间接的冲击,可是更可怕的在后面,那就是如果美国老百姓的信心全部崩溃,那就不是家具的问题了,而对各行各业的冲击。 中国的金融危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楼市崩盘到一个程度之后,它才会开始。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信心的丧失,以及美国房地产的衰退而影响到中国。真正的冲击,对中国35%的过剩产能的冲击才刚刚开始。也就是说,在未来还可能发生中国式的金融危机。因此,我们的经济还不能乐观,并且出口一旦收到冲击,出现的问题还不只是在出口方面,一旦大量工厂倒闭,就会有大量的工人出现失业,大量的失业就会降低消费,人们不买那么多的化妆品,不买那么多的衣服,不买那么多的非生活必需品,因此,内销的行业也会跟着衰退,中国的金融危机就进入正式爆发阶段。 面对制造业的危机,我们现在不容乐观,而且国际金融危机下个星期将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谁也不知道,我们过去总是幻想危机会解决的,结果发现,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变本加厉,越来越严重了。倒闭的银行越来越多。美国现在因为次贷危机而受到波及的银行已经有几百家了,这种海啸不会就此停止,会持续冲击。如果我们中国经济因为汇率、成本、《劳动合同法》以及宏观调控的压力,使投资经商环境继续恶化,大家因此就不务正业了,拿钱去炒股、炒楼,造成楼市泡沫、股市泡沫,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步就会是楼价、股价持续下跌。楼价、股价持续下跌的原因就是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在持续衰退。 因此未来楼价、股价持续下跌。如果楼价、股价持续下跌,未来制造业的视野率就会持续上升,举例说明,就是你100块钱买的房子,70块钱的贷款,现在市值只有50块钱,你就是把房子卖了,还有20块钱还不起,那就可能断供,就是你不想断供,可是你失业了也不得不断供,继而引来的就是更严重的金融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要注意的事情就是不要自不量力。我看到很多人,为了保值增值,拿有限的现今去买楼,可是最坏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就上海现在的情况看,大家都在观望。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中国的金融危机还没有真正的开始。现在看到的只是制造业的衰退,而衰退是由于国内的四大因素——汇率、成本、《劳动合同法》和宏观调控造成的。而且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制造业是在不断地衰退,因此,股价、楼价只有持续下跌的可能,而继续上升的可能几乎等于零,只是时间和速度的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政府开始救市了,不希望房价继续下跌。大家要了解一个事情,救市本身是对的,可是救市方法可能效果不彰,这不是一个头痛医头的时代。我们的楼市为什么这样跌,原因就是前段时间有很大的泡沫,再往前推是制造业的衰退,所以如果不解决根源问题,楼市是救不起来的,救市只是短期的效果,楼价的长期走势取决于经济主体是否健康。 大家都知道,我国政府在2008年3月开始一直在救市,救到最后,我们的股市变成1900点、1800点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整个国家的基础,我们的制造业在不断衰退,这个力量太强大了,把股价、楼价往下拽,所以地方政府拉起来一下,还会继续下去,因为,股价、楼价相同,长期股价走势也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健康程度。 现在房价一直下跌,下一步就是断供,金融危机,还有很可怕的事情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异常现象冲击中国怎么办?或者,美国人的消费形态发生改变,从过去负债消费的形态变成不消费了,这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所以,受打击的不只是楼市、股市,我们的制造业也会进一步收到打击。我们的制造业受打击,我们的经济基础就会受到动摇,从而使得我们的股市、楼市会继续下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企业的利润增长,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只有利润增长了,才能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只有利润增长之后,我们所担心的楼价和股价的下跌问题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不会产生金融危机。只有我们的利润增长之后,国外对我们的冲击才能降到最低。 作为我们老百姓来说,现在要小心一点。我们能做的有限,国际金融危机也不取决于我们,要看欧美政府怎么处理,而且政府保增长的速度也不是我们能改变的。 在目前这个形式下,可谓是现金为王,手里有现金才是最重要的。 四、政府工程拉动的GDP增长 我们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每年10%的增长率,基本上是以政府工程为主,叫做地方政府GDP工程,靠修桥铺路、钢筋水泥拉动的,因此这些相关的部门,包括地产、钢筋水泥类大型国企,它们的年增长率高达30%,甚至40%以上,就是它们拉动了中国经济,所以中国经济才有10%的增长率。因为30%的部门以30%的速度增长,所以整个中国经济是10%的增长。 五、中国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开始 大家看到这句话可能心里是一惊,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家也许认为中国现在比起美国和一些其它的国家情况要好很多,但是亲爱的朋友你们有没有看到为什么其它国家石油价格下滑时而中国的油价下不来,我们中国每年GDP增长速度大家也看的到,为什么城市没有富,农村更没有起色呢,为什么中国珠三角制造业在陆续的倒闭,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呢,都认为金融危机快过去了,其实真正的金融危机到现在只是一个开始,并且一但开始就会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停下来。 讲中国经济当然离不开这个大环境,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这个环境,众所周知,这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什么是“次贷危机”呢,大家都知道一般人买房是要经过好多的程序,经过层层的把关才可以借到钱,在美国次级债,说白了就是为了让那些本来没有资格申请住房的人创造了一个市场,使那些信用不足的或者贷款记录不良的人也可以来贷,而这个市场的代价就是今天的金融危机。 一开始这些次级债就要通过中介机构来申请,中介本来就要把好第一个关口,但是中介机构一开始就丧失信手托责任,开始违规造假,使用假的收入证明来欺骗银行,银行看到假的证明,情况还可以,过去的信用记录良好,但没想到这些全是假的,于是把100万借给了他们,银行本来是一个营利的机构,它会把这100万转化成债券来出售,用来维持收支平衡,这100万卖给谁呢,就是现在的房利美或房地美,而后这两家公司会把这100万分割成1000元的票子卖给普通的投资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现在是次级债,还有更可怕的次次级债,这就是面向那些连收入证明都拿不出来的人,这些人一般是开小店的,摆地摊的,也让他们来买房子,就这样,连收入证明也拿不出来的人也能买房子,通过中介的包装来期骗银行,银行再把债券卖给房地美或房利美,这两家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分割成1000份来出售卖给全世界,包括AIG等公司,最终有一天,这些次级债的人开始还不起利息了,银行拿不到利息,就不能向房利美或房地美来兑现,房利美和房地美拿不到钱无法向社会大众来兑现,于是引发了一连串的经济崩溃,目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务是五万亿美元,其中两万亿错给了外国政府,三万亿美元卖给了美国的老百姓,还有这个一万亿的次级债,这个现在想也不敢想,因为这个一万亿美元的债券前五年是没有利息的,大概从第五年之后就开始支付高利率,只是一开始支付高利率,他们就会付不起,所以这是下一个冲击。 大家都想知道,中国的金融危机什么时候开始,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都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对中国的股市的冲击,但事实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到现在还只是一些间接的损失,比如我们的房利美或房地美损失了3700多亿,这并不一定是完全的损失,而是已经投资了3700多亿,但是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真正的冲击,包括对中国股市的冲击还没有开始。因为我们内地的股市跟美国的不一样,跟香港的也不一样,全世界的股市都是跟美国股市联动的,只有中国A股市不一样,因为A股市基本是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美国想炒A股很难,所以这次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冲击是有限的,还没有开始,真正开始是什么时候呢,就是美国的防火墙破裂之后,美国的防火墙一旦破裂,冲击到美国的消费市场,由于美国进口的减少,使我们的出口受到影响,从而打击到我们经济的基本面。 现在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在苏州许多的制造企业开始转内销,内销开始了,但中国国民的消费热情没有提上来。矛盾出来了。 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还属于“二元经济”,房地产与股市是过热,而制造业就过冷,众所同知,在亚洲日本的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70%,韩国主要以电子产品出名,而台湾主要在It行业,美国虽然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70%左右,但它仍然是世界上的制造业最大的国家,日本第二,中国第三,已经超过德国了。 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对中国的发展极为不利,中国不仅要面对国际上的金融危机,而且中国的国情更是让人担心,如果美国能扼制住这场危机,对中国而言效用不会太大,假如成功扼制,还是几年后的事情了,而当前的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每年占的GDP都在下滑,2008年可能已成为负值。 第六讲 股市的信托责任 一、“信托责任”的诞生 15世纪,欧洲大陆兴起了发现新大陆的热潮,人们被各种传奇鼓舞着,希望找一条通往遥远东方神秘而富饶的中国的道路。 1533年,250个英国人每人各出250镑,弄了三艘船雇了200个水手,委托他们沿大西洋向北,找一条通往中国的海上通道。 这200个水手真不含糊,他们一路向北,来到了北极。途中在挪威附近遭遇了特大风暴,三艘船被风浪打沉了两艘,最后只剩下最大的一艘莫斯科威号,他们还是坚持着到了北极。上岸后他们滑雪橇在荒原上搜寻了2000公里,直到遇到了欧洲历史上有名的恐怖大王艾文,才知道此路根本去不了中国。他们用钢笔和墨水交换了艾文手里的貂皮等土特产,“双方都觉得这是一桩很划算的交易”,又千辛万苦回到了英国。 他们没有完成预定的任务,只是证明了北边的路到不了中国。于是他们用艾文的貂皮换了钱偿还了商人们的投资。 250个商人没有跟着他们一道前往,他们知道,既然委托了这200个水手,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信任他们。 水手们接受了委托,他们认为这是250个投资人对他们的信任,唯有恪尽职守方能报答这份信任。所以他们才不辞辛劳,哪怕遇到船被风浪打沉这样的事也坚持不辱使命。没有找到去中国的路算是没有完成任务,因此水手们要把钱还给投资者。 这就是信托责任(trust)的产生。 二、股票市场的前身 最早的股份公司、产生于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成立的海外贸易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募集股份资本而建立,具有明显的股份公司特征: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按股分红;实行有限责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经营和迅速发展,使更多的企业群起效仿,在荷兰和英国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国成立了约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纪下半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在这场变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扩展,股份制也传遍了资本主义世界。 19世纪中叶,美国产生了一大批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的筑路公司、运输公司、采矿公司和银行,股份制逐步进入了主要经济领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制造业产值的90%由股份公司创造。19世纪后半叶,股份制传入日本和中国。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国在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了一批官办和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1873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中国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现,促使股票交易所产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买卖海外贸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雏形,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以后演变为伦敦证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订立协定。形成了经纪人联盟,它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东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创立。它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后发展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14年,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进入20世世纪之后。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自由放任阶段(1900~1929年)。20世纪前30年中,美英等国的股份公司迅速增加,使股票市场规模和筹资能力迅速扩大。一方面发行市场迅速扩大,流通市场空前繁荣,交易量直线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股票欺诈和市场操纵时有发生,自由放任带来了严重的过度投机。当时主要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普遍被抬高到极不合理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1929年10月29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各国股票市场相继出现了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2〕法制建设阶段(1930~1969年),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对股票市场开始全面加强法制和规范化建设。以美国为例,政府开始从法律上对证券市场加以严格管理,制定了《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等一系列严密可行的证券法律。美国1934年成立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直接对股票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为美国证券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奠定了基础。其他有关国家的证券法制建设也不断加强,股票市场逐渐规范。 (3)迅速发展阶段(自1970年以来)。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东南亚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蓬勃兴起。以及现代电脑、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股票市场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l986年全球股票市场的市值总额为6.51万亿美元,全球上市公司总数为2.82万家,到1995年年底、中值总额上升到17.79万亿美元。10年间市值增长了近3倍、上市公司增加了1万多家、达到3.89万家。1996年,全球股票市值继续上升,达到20.29万亿美元。在主要发达国家,证券化率(股票市价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1995年,美国、日本和英国的证券化率分别达到95.5%、83.5%和121.7%。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成长也相当迅速。新兴市场的股票市价总值从1986年的0.24万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1.9万亿美元,10年问增长了近7倍。在股票中场规模扩大的同时,交易活动也日趋活跃,1986年,全球股票中场的交易金额为3.57万亿美元,1995年达到11.66万亿美元。 三、现代股份制公司治理的基础 股改有所谓的股改三定律,也就是在英国撒切尔夫人时期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推行的三定律: 定律一,上市公司必须由具备职业资格的职业经理人经营。 定律二,政府要发挥信托责任,必须是好的公司才可以进行股改。我们没有信托责任的概念,所以好坏公司都可以股改。 定律三,英国政府为了信托责任,所以保有一股黄金股,如果有伤害股民的事情发生,英国政府有一票否决权。 四、假账风波导致世通公司破产 2001年,美国世通公司(MCI orldcom)的破产事件刷新美国企业破产案涉案金额的历史记录。会计丑闻是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后的“世通”成为了“丑闻”的代名词。丑闻果真是世通落水的根本原因吗? 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中,没有哪家公司会主动陷入令自身陷于被动的大规模会计丑闻。何况这家叱咤电信行业的公司,曾经位列财富500强的第42位;鼎盛时期的雇员总数为8万人,年收入达352亿美元。 事隔五年,世通已经改头换面为“MCI”,或许我们也能够摆脱丑闻带来的过于表面化的厌恶,从前世通公司的发展史中找到更为贴切的答案。 22年前,时年43岁的伯纳德·埃伯斯(Bernie Ebbers)同几个合作伙伴在密西西州一家小餐馆的餐巾上草拟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决定成立一家电话公司——长途电话折扣公司(LDDS)。这便是世通公司的前身。当时,它的主营业务被确定为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那里以低价购进长途电话服务,然后再以稍高的价格卖给普通消费者。 两年之后,埃伯斯便制定了决定其未来发展的策略,即通过兼并和收购达到超出寻常的增长速度。一开始,这个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且收效显著,到1989年公司上市时,任何曾购买100美元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都可以获得3000美元以上的股份。 此后数年间,长途电话折扣服务公司吞并了数十家通信公司,并于1995年更名为世界通信公司,埃伯斯任首席执行官,到1999年6月21日:世界通信公司股票涨至64.50美元的最高峰,市值则冲破1960亿美元。 埃伯斯这个曾经当过体育老师的首席执行官和他所领导的公司似乎非常擅长从收购中获益,这段时间,世通的收购对象通常为小型地方电讯商。由于世通本身规模有限,每一次收购均能够令其财务指标大幅改善。在大多数并购案中,世通公司都不需要付现,而是以股票交换来达到控股的目的。 为此,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商对埃伯斯和世通好感倍增,这为世通进行新的并购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筹码,最终导致公司的财务指标必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收购来维持。世通在不知不觉中逐步脱离了一家公司正常的轨道:收购成为了目的本身,而公司运作的基本层面反倒被遗忘。 随着电信行业的非理性膨胀,世通的胃口越来越大。1998年,它以370亿美元收购长途电话公司MCI,该宗交易涉及的金额创下当时的企业购并纪录,公司股价势如破竹般上升。这次收购对日后的公司规模具有决定性意义。此后,世通被华尔街正式当作一家大型公司来看待和要求。 不过这样一来,世通感受到了明显增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自然的成长,世通很难以实打实的优秀业绩继续吸引华尔街的注意,因此,埃伯斯决定收购规模更大的对手,以维持可观的盈利增幅。 1999年,世通决定以1150亿美元的惊人价钱收购美国主要电信商Sprint,但最终,此项收购被美国政府否决。世通的命运由此急转直下,盈利和收入增长不断放缓,股价回落;加之电讯网络市场因扩张过度而急速转坏,高速增长阶段所亏欠的高额债务成为世通不能承受之重。 2001年,世通高额负债的状况引起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关注,为此所进行的调查导致埃伯斯被迫辞职。而新任首席执行官很快就在一次内部审计上发现,从2001年开始,世通公司用于扩建电信系统工程有关的大量费用没有被作为正常成本入账,而是作为资本支出处理,这一会计“技巧”为世通带来了38亿美元的巨额“利润”——世通丑闻从此昭然于天下。 事实上,在公司高速成长的阶段,为了维持在华尔街的形象,世通公司已经在财务报表上做出零星粉饰之举。在感到失宠的危机后,为了恢复华尔街和投资者的兴趣,世通公司决定铤而走险,进行大规模造假,从此踏上不归路。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最终调查资料显示,在1999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世通公司虚构的营收达到90多亿美元:通过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金冲销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所涉及的金额达到16.35亿美元;又将38.52亿美元经营费用单列于资本支出中——加上其他一些类似手法,使得世通公司2000年的财务报表有了营收增加239亿美元的亮点。 但无论多高明的会计师都不可能将会计报表上的数字变成真金白银。世通对财务账目的随意修改甚至弥天大谎,对公司的实际经营并没有丝毫促进,反而使得高级管理者更加利令智昏,一心寄希望于资本的运作和欺诈来侥幸过关,全然忘记了商业的根本,最终导致公司首席执行官埃伯斯锒铛入狱,世通破产。 近年来,爆出财务丑闻的美国企业不在少数,如凯马特、微软、通用电气、施乐、默克、强生等,而像世通这样疯狂依靠兼并收购和欺诈来获得利益和商誉的公司,在美国商界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有评论认为,美国上市公司之所以纷纷造假,与该社会存在的对商界领导者个人崇拜的氛围是相互关联的。在传统上,这是一个崇尚个人实现和现实利益的国家,首席执行官理所当然被视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写照。这造成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拥有高收入、且具有获得股票期权的诱人权利。为了在资本市场获得利益,很多高层管理者片面追求高成长率及高股价,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沆瀣一气,通过做假账来虚夸公司业绩,进而套现获利。 这种观点可以从起源上解释频频爆出的财务丑闻,而在更实际的层面上,若这一氛围运用不当,还可以轻易造成公司监管与个人贪婪之间的脱节。以世通为例,通过收购进行规模扩张的漫长过程始终受到内部人、主要是创始人埃伯斯的控制。世通公司曾将3.66亿美元借给埃伯斯用于炒股——从而使得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让位于高管个人的利益和贪欲。 不难想象,埃伯斯这种追求快速致富的价值观造成了世通在成长过程中对兼并收购手段的依赖,造成了世通公司为扩张而扩张的疯狂状况。事实上,倘若不是为了获取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倘若没有精细的成本收益分析、没有大幅度的经营改善做后盾,任何一家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公司都不可能依靠大规模购并来作为有效生存手段。 世通破产案后,有人讽刺说,首席执行官不可信,会计师事务所、股票分析师也不可信,在钞票上印着“相信上帝”的美国人就此开始反思自己引以为豪的商业传统。然而,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的不只是美国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商界所涌现出的雄心勃勃的企业时下面临着扩张规模、占据世界市场的使命,在纷至沓来的兼并案中,这些企业家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则是:如何让失败的收购案例终结在西方? 第七讲 一百年前的中国股市 中国人对于股票市场的理解,在很久很久以前是非常到位的。我们中国人和欧洲人、美国人同时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你相信吗? 一、股票市场起源于白条 欧洲在17、18世纪,尤其是在17世纪的时候,连年征战。因为当时的欧洲国家有很多殖地,它们打非洲、打南美洲、打亚洲,各国打得人穷财尽,怎么办呢?于是它们就开始发行战争债券,还不起就开始打白条。 白条打了之后还是要还的,可是仍然还不起,于是就发明了股票市场。Stock原本的意思就是白条。 白条市场,就是欺骗股人,把白条卖给股人。这是欧洲人做的事,我们把它翻译成了股票。通过股票市场给了它一个新的概念。什么概念?这些白条是很有价值的。价值在哪里呢?那就是白条带来的未来的现金流。东印度公司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掠夺来的黄金白银,这就是你未来的财富。因为你买了白条之后,有东印度公司将来掠夺的财富,这些白条就有价值了。 第一批人被骗了,买了,价格拉高了,再骗第二批。第二批又被骗了,价格拉得更高了,再骗第三批,就这样一直骗下去,骗到最后一批,股市崩盘了,而且连续崩盘三次。到了1720年,各国拟定了“泡沫法案”。因为每一次都是价格炒得太高,形成泡沫,然后崩盘,所以“泡沫法案”就禁止这些上市公司(当时叫股份有限公司)运作,时间长达100年之久,甚至禁止银行运作。法国的银行禁令长达150年之久,因为很多人向银行借钱炒股,结果造成了泡沫的出现。这是欧洲股市的情况。 我们在一百多年之后的1840年,引进了这种股份有限公司。1872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随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一家变成了三十家,包括招商局开的煤矿、上海机械织布局,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公司,包括牛奶、电灯、铜矿、保险、铁路等,有三十多家。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三次崩盘 1840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泡打开中国的国门,清帝国被迫对外开埠通商,股份制公司以及股票交易就这样踏上了东方的土地。由于最初没有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大多在茶馆中进行。那时,每天早上,股票经理会来到一些著名的茶馆,与买家一边聊天、喝茶,一边完成交易。随着股份制潮流涌动,上海、北平、天津、广州、武汉先后掀起了设立交易所的热潮。到1921年最高潮时,中国的交易所数目已接近两百家,位居全球第一。然而,畸形的发展却让早期的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三次大崩盘。 欧洲经历的股市崩盘是从18世纪初开始的,而我们是从19世纪开始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比美国和欧洲落后太多。我们的水平甚至跟美国差不多。 中国的股市崩盘有三次:第一次,1872年;第二次,1910年;第三次,1921年。美国在我们之后,1929年。 炒股者不问公司业绩 第一次,1872年9月2日股市崩盘的时候,上海《申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它说,“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就是我们买股票的人,“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就是不管该公司业绩的好坏,“即可以获利与否”——也不管这个公司能不能赚钱,“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尽往附股”——也就是说,人们不管这个公司是做什么的,只要股票上市了就去买,不管它的经营状况好坏,也不管它能不能赚钱,就是一头热地去买。你们有没有发现,1872年《申报》的这些话和我们2007年的评论是一样的。 买橡胶股不知橡胶为何物 第二次,很有意思,股市崩盘与国内因素无关。那是20世纪初期,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轮胎。轮胎是用橡胶做的,所以当时就有一家英国公司兰格志在上海利用橡胶这个概念来发行股票。 当时媒体是这样批评此事的,说“可异者市中尚有不知橡皮为何物者”,简单来说就是,当时很多炒股的人连什么是橡胶都不知道,照样炒。那么股价是怎么上涨的呢?这家兰格志公司,1909年4月4日,它的股价是780两,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涨到了1160两。一年之后,涨到了1475两。帮忙炒股的除了中国的钱庄之外,还有汇丰银行。到1910年7月,橡胶本身的价格太高了,全世界使用橡胶的国家开始压低价格。此后,像中国股市这样以橡胶概念为主的股票市场,就在1910年7月全面崩溃,这是我们的第二次金融危机。 钱庄收回贷款导致股市崩盘 第三次股市崩盘发生在1921年,也就是民国成立之后。因为改朝换代,1918年,在北京(当时叫北平)成立了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在上海成立了交易所。到了1921年,仅在上海就有140家交易所。除了股票之外,还有什么交易呢?什么都可以交易。布、麻、煤油、火柴、木材、麻袋、烟、酒、沙土、水泥,什么都交易,市场一片兴旺。 到了1921年,钱庄看不下去了,它们和欧洲银行一样,也是贷了大笔款项出去,多到什么地步呢?到最后什么实业都不做了,钱也不借给实业家去开公司了,都拿去炒股了。到了1921年,不知道它们哪根筋不对了,觉得风险太大,开始收回贷款,于是造成了中国的第三次金融危机。 到这里,你可以发现,中国的问题和欧洲是一样的,而且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利用股份有限公司随意炒作,然后银行参股,火上浇油。而这种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加上银行的问题,在欧洲,1720年就已经解决了,不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不准银行成立。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继续炒作。 三、伟大的经济学家梁启超 清末戊戌变法让人们记住了梁启超的名字。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没有停止对于中国前途、出路的探索,在政治、经济领域多有建树。1917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反对张勋复辟,梁启超不惜顶着巨大的压力,与老师康有为决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梁启超的这篇鼓舞了无数国人,让他们将寻求少年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你可知道,当时中国伟大的经济学家是谁?是梁启超。他是当时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你看他说过什么话:“华人不善效颦,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实”。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学不像,我们只是仰慕公司的名字就开始炒股,而不考察公司的实际基本面。这是他的原话,多厉害,他可是在100多年之前说的。梁启超没有在沃顿商学院念过任何一天的经济学课程,完全凭自己的悟性。还有,他认为当时的中国股市出了什么问题?缺乏信托责任。这个批评放到今天来用,都是非常适合的。 梁启超怎么说?“是信,多数之有限公司互相联合,而以其全权委托少数之人为众所信用者。”也就是说,由少数有信用的人来经营企业。什么是信用?就是信托责任。他认为当时的股市缺乏信托责任。这种智慧之言,很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其实他讲的话和我今天讲的话是一样的,我的水平也就是这样。可是我告诉你,我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我拿到沃顿商学院的博士学位之后,才有这种水平,他可没有,可见这个人有多聪明。 此外,梁启超还谈到股市泡沫。他称之为气泡,谓其张至极大时,即将散之时也。 什么叫泡沫?就是股价拉到很高的时候,比如说上证综指升到6000多点的时候,它就会开始下跌。梁启超都知道气泡。他当时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数据,他说康熙五十六年,当时英国股票市场搞得很兴盛,股票价格涨了好多倍,他说你知道当时有谁在炒股吗?牛顿。牛顿炒股,是怎么炒的呢?他说,牛顿写信给他的朋友,请朋友代他买股票。结果买到以后这家公司就倒闭了,可见我们的牛顿同志也跟你们是一样的水平,也被套牢了,不过他比你们更惨,不但被套牢了,而且公司还倒闭了。因此梁启超说,把这封牛顿写给朋友委托代买股票的信,“藏之于国家大书楼,视为鸿宝,以为商务中人戒”。所以说牛顿这人也是很倒霉的,如果生在今天的话,肯定会被媒体追得要死,你为什么炒股啊,当时是什么心态啊,等等。梁启超说,像这种信要收藏在国家图书馆里面,当成镇馆之宝,让你们这些炒股的人引以为戒。这就是梁启超讲的话。 梁启超不但这样讲,他还指出了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所在。宣统二年,也就是在中国的股票市场第二次崩溃的时候,1910年,梁启超写了一篇文章,谈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睿智得不得了。 四、郎咸平最佩服的男人 你们知道郎咸平这一生最佩服的男人是谁吗?林觉民,林觉民真的太伟大了。就是曾经给太太写了一封信,他在黄花岗起义之前的一个晚上“泪珠和笔墨齐下”写的。林觉民对妻子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去死吗?因为我爱你。 这是郎咸平先生在最新著作中谈到的,大家都知道,林觉民有一个遗腹子,他的夫人陈意映在生下这个遗腹子叫林葭番,后来成为台湾大学的客座教授。秉承父志,成为一位学者,郎咸平教授就曾经听过林教授的课。林觉民在遗言中就是希望如果是男孩,就像他一样成为一名学者,成为一个平平凡凡的学者,多伟大。 林觉民出生在如今福州最昂贵的地段,三坊七巷。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小林同学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老爸很着急,孩子不愿意参加高考,那就只能送出国自费留学了。那会儿还不流行去英联邦国家,许多猛人都去了日本,于是林觉民也去了。当时日本正是同盟会的大本营…… 四年之后的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林觉民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封信写得似乎有点啰嗦,不过我们要想到的是,林觉民写信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它会成为语文教材。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林家躲到乡下避祸,有一天发现有人偷偷地把林觉民的遗书塞进门缝(其实有两封,一封是,另一封是写给父亲的),一直保留至今。 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中是受伤被俘的。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林帅哥。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林觉民就义之后,家人把祖宅卖了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有个孙女后来也很出名,叫谢冰心,冰心长大了后曾经写文章追忆过自己的这个故居。林觉民有个堂哥林长民,后来也生了一个很有名的女儿,叫林徽因。林觉民的故居一直受到妥善保护,不过据传最近被一个来自香港的地产商强行拆迁了一小部分,当地居民以身体对抗推土机,浴血保卫了林英雄的故居。 台湾同胞曾经在1980年拍过一部电影《碧血黄花》,林青霞姐姐扮演陈意映,非常美丽端庄(该片获金马奖6项提名,包括林姐姐的最佳女主角提名)。童安格为林觉民写了一首歌《诀别》,泪珠和笔墨齐下;而齐豫则为陈意映写了一首歌《觉》,站在女人的角度,问林觉民“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这样离去”。两首歌都非常感人,令人热泪盈眶。少年不望万户侯,林觉民根本不稀罕荣华富贵。 五、全世界第一个提出金融危机解决方案的人 1922年,疯狂的交易热潮终于落下了帷幕。随着门庭若市迅速变为门可罗雀,难以维系的交易所纷纷破产,最终存活下来的交易所只剩下六家,信托公司也只剩下两家。中国进入了证券交易的冰河期。然而,在惨痛的现实面前,中国当时已经有睿智的思想家提出了世界级的解决方案,而日后美国、英国的证券市场正是按照这种解决方案的思路完成了股市的重建。那么,如此睿智的中国思想家是谁呢?是梁启超。 他说,“华人不善效颦,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实”。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学不像,我们只是仰慕公司的名字就开始炒股,而不考察公司的实际基本面。这是他的原话,多厉害,他可是在一百多年之前说的。还有,他认为当时的中国股市出了什么问题?缺乏信托责任。 梁启超怎么说?“是信,多数之有限公司互相联合,而以其全权委托少数之人为众所信用者。”也就是说,由少数有信用的人来经营企业。什么是信用?就是信托责任。他认为当时的股市缺乏信托责任。 以牛顿炒股事件为戒 此外,梁启超还谈到股市泡沫。他称之为气泡,谓其张至极大时,即将散之时也。 他当时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康熙五十六年,当时英国股票市场搞得很兴盛,股票价格涨了好多倍,他说你知道当时有谁在炒股吗?牛顿。牛顿炒股,是怎么炒的呢?牛顿写信给他的朋友,请朋友代他买股票。结果买到以后这家公司就倒闭了。因此梁启超说,把这封牛顿写给朋友委托代买股票的信,“藏之于国家大书楼,视为鸿宝,以为商务中人戒”。 股市必须有信托责任 梁启超不但这样讲,他还指出了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所在。宣统二年,也就是在中国的股票市场第二次崩溃的时候,1910年,梁启超写了一篇文章,谈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睿智得不得了。 让我们看看梁启超怎么说。这一次他讲的是白话文,1910年写的文章,他说,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在强而有力的法制国家才能生存。看到没有,法制建设,因为严刑峻法才能让你不敢没有信托责任。他说,而中国则不知法制为何物。虽然当时的中国已经有公司法,在清光绪二十九年,我们就已经有公司法了,当时叫做公司律。律文鲁莽、灭裂、毫无价值,也就是说,条文粗糙得很,没有什么价值。就算是律文完善,也不会实行。 梁启超说,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有责任心很强的国民,才能够成功。也就是说,必须有信托责任。他认为,英国人之所以以商业雄踞天下,就是因为信托责任。其灵魂与美国1929年股市崩盘之后,在1934年所拟定的《证券交易法》的精神是相同的。 你肯定要问我了,欧洲不是在1720年就解决问题了吗,那不是比他更早?不是的,欧洲在1720年只是简单地禁止有限公司运作,禁止银行运作,他们提不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全世界第一个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就是我们中国的梁启超。 第八讲 股市涨跌谁做主 一、中国经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今天中国之所以发生故事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甚至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等现象,根本不是由于流动性过剩,而是因为今天的中国经济是一个全世界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 什么叫二元经济呢?那就是我们整个经济里面30%是过热的,70%是过冷的。哪些部门是过热的呢?基本上,证券、银行、地产、钢铁、水泥等部门是过热的。哪些部门是过冷的?那些当初没有进证券公司,去搞实业,尤其搞制造业的,这一部分是过冷的。也就是说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中国的经济同时存在过热和过冷现象,30%过热,70%过冷。真正带动我们经济发展的就是那些过热的部门,也就是与地方政府推动GDP工程有关的部门,而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模式。 也就是说,地产、水泥、钢铁、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为它们融资的银行和证券公司等这些部门是过热的,迅速膨胀的,另外70%是过冷的,这种现象叫做二元经济。 二、中国股改的三大失误 中国股市的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呢?,中国股市的所有焦点都汇集在了一个问题上,那就是承不承认中国股市的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呢?在我看来,中国股市的所有焦点都汇集在了一个问题上,那就是承不承认股改有重大失误,承不承认股改有巨大的后遗症?在我看来,股改不仅有失误,而且是有重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股改对长期以来对中国股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却在市场运行中遭受重大伤害的流通股股东的补偿远远不够,对在市场上长期“圈钱”甚至糟蹋股民资产的大股东保护过多过重,结果在流通股股东这一只羊身上剥下两张皮来:既受到股权分置的伤害又受到解决股权分置的伤害。非流通股不能上市,这是所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在上市时所订立的契约,股权分置改革要改变这样的契约,非流通股股东就必须花钱买流通权,在流通股股东平均用8元钱买上市股票、非流通股的成本连1元都不到的情况下,股权分置改革却让大股东以微薄的成本就取得了流通权,实在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流通股股东在牛市的环境下所形成的过度投机心态,也为今天的超级大熊市埋下了祸根。 第二,大小非锁定的时间太短并且解禁的时间过于集中,这是造成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公布之初,我就多次向管理层提出建议,或者大大延长大小非的解禁期,或者是高对价、快流通(非流通股至少三股缩一股),特别是不能在一两年的时间内集中解禁,否则股市就会在解禁期内滑进万丈深渊。但我的这些建议并没有被管理层采纳,在后来的两年牛市中,管理层甚至无限风光并被一些投资者无限推崇,甚至出现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样权威媒体上近乎肉麻的吹捧。 第三,在股权分置改革还远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匆忙地实施了新老划断并且上了大量的权重股,进而形成了巨量的解禁股而且这些解禁股在时间上与大小非高度重叠,现在解禁股的数量已经是当初股改时的三倍多,结果导致中国股市在三年的时间内股票的供给量暴增并且彻底改变了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彻底摧毁了中国股市的估值体系,彻底紊乱了中国股市的发展预期,导致市场出现了今天这样的积重难返、哀鸿遍野的惨烈情景。 三、中国的股价走势符合经济基本面 从2006年开始,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存在,也就是说20%~30%的经济是过热的,70%~80%的经济是过冷的。再想一想,从2006年宏观调控政策,我们调控四年了,从2003年、2004年开始,四年宏观调控是怎么调控的?要么就是提高利率,要么就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两个政策对于缓解流动性过剩是有帮助的,但对于我所说的二元经济却是有打击的。在想一想,当政府提高利率,或者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大量回收流动性的时候,对于这些过冷部门的企业家是什么样的打击,这些人更不想干了,觉得没意思。于是就把原本应该投资于产业的钱拿出来炒股、炒楼去了。 四、2007年股市飞涨的背后 2006年股价大涨,就是因为政府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使得过冷部门企业家不想干了,炒楼、炒股去了,所以拉抬了股价。到了2007年的5月30日,政府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之后,一直到11月,股票市场的“二八现象”,也就是我所谓的二元经济,再一次反映了基本面。 从2007年11月份到2008年4月中旬,二元经济环境里面过热部门的股票回调,过冷部门股票的股价持续下跌,而这就是股指跌穿3000点的原因,还是符合了基本面。 到了2008年4月中旬,政府开始救市以后,股票价格之所以上升,就是因为政府目前所做的工作,是在纠正过去缺乏信托责任的错误,错误纠正过来以后,自然会把过去所损失的价值弥补回来,因此股价上升,仍然符合二元经济的基本面。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制造业持续衰退,企业大量倒闭,而在2008年9月份之后由于国际大宗物资价格大幅回调也拖累了过热部门的钢铁、水泥和建材,因此全面拖累了股指在10月份底跌穿1700点。11月份上旬政府推出4万亿元方案,毫无疑问的,11月份中旬股指重回2000点又是二元经济的直接反映,因为这一波上涨的股票基本上都是过热部门的钢铁、水泥等大型国企。 第九讲 房地产商惹谁了 根据某网站的报道,95%的网友对房地产的交易现状是不满的。 到底是民众的仇富心理作祟?还是地产商为富不仁? 为什么人们对地产商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敌意呢? 难道你们会对制造业这样痛恨吗? 你们有没有痛恨过索尼的电脑?你们痛恨过三星吗?你们痛恨过比尔·盖茨的微软吗?好像不会。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焦点和目标总是针对地产商? 一、我们为什么痛恨房地产商 中国的富豪一半都是地产商,这就表示我们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偏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曾经几次谈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样过热,而是同时存在过热和过冷。 哪些部门过冷?中国大部分的制造业是过冷的,萧条的。哪些部门过热?与地方政府推动GDP工程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比如地产行业就是过热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那是因为资本的短视行为。我们最近不断地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你知道会造成什么冲击吗?会使得处在过冷部门的制造业的企业家更不想干了,因为日子艰难。那怎么办呢?他们就把制造业的资金拿出来,去过热的部门炒楼了,于是造成房地产需求的上升。 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国的富豪排行榜上一半都是地产商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过热的部门,目前整个国家的资本从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了一个畸形的房地产行业,而这是与国际完全不接轨的,因为在世界500强企业当中,大部分都是银行以及制造业,只有中国的情况是极其特殊的,因为在这种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我们的地产业过度发展。你们可能要问了,过度发展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好嘛!也是个行业嘛!你为什么骂它呢?你说呢?你们为什么骂它呢?这就是因为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了。我可以告诉各位,你们不骂制造业,是因为制造业需要靠资本、靠人力、靠技术才能赚钱,而地产业不是,地产业几乎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赚钱。 我举个例子,某一个开发商,他拿到一块地,比如说一亩价值60万元的地,他放在手上,什么事都不需要做,三年之后价格就有可能涨到200万元。从60万元一亩,到200万元一亩,这个差距是哪里来的?是谁创造出来的?是你们,是全社会的老百姓。由于经济发展,使得土地增值,但是这个增值的成果被谁享受了呢?房地产开发商。可是土地价值的上升与开发商完全无关。 你们买房的人是不是一样呢?我们在批评开发商之余,自己是不是一样呢?比如说你在北京买了一个楼盘,五年前买的,当时是6000元一平方米,现在价格涨到3万元了,你把它卖出去。我请问你,你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你的房子可以从6000元涨到3万元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让你赚到这笔钱。所以对开发商而言,对购房者而言,你的财富之所以增加,除了少部分是因为你个人的努力之外,大部分是因为社会的进步,而让你享受到了独占的好处,这才是社会仇恨的根源。 二、到底是民众仇富,还是地产商为富不仁 根据某网站的报道,95%的网友对房地产的交易现状是不满的。总而言之,大家对地产商都很痛恨。 潘石屹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房地产业之所以有这样的负面形象,主要有几点理由:第一,财富排行榜上大概有一半的人都是地产商。第二、大家普遍认为地产是暴利行业。第三,腐败的官员通常与地产开发项目有关。 你们会对制造业这样痛恨吗?你们有没有痛恨过索尼的电脑?痛恨过三星吗?你们痛恨过比尔·盖茨的微软吗?好像不会,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焦点和目标总是针对地产商? 潘石屹那句话讲得太到位了。中国一半的富豪都是搞地产的,而世界500强企业里面大部分企业都是制造业和银行,地产行业不敢说没有,很少。 三、地产业的暴利来自哪里 地产行业繁荣的背后既隐藏着资本流入的秘密,也包含着土地这种特殊社会资源的价值秘密。因此,当资本的短视与特殊的土地资源结合在一起,房价的高涨与地产业的暴利也就不可避免。 老百姓不一定看得懂这些,他们的直觉反应是:地产是暴利行业。其实暴利本身并不是罪恶,比如高科技有没有暴利?有的有。微软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垄断企业,这种垄断性企业所创造的暴利绝对在地产行业之上,为什么你不恨它呢?因为它的财富都是用技术、资金、人才创造出来的,它做了事,赚了钱。因此你没话讲。可是地产行业就不同了,地产行业的财富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整个社会的进步,这就造成了制造业和地产业的本质差别。那么我们中国有没有伟大的人看清楚这一点?有,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平均地权,涨价归公。当然他当时讲得比较极端,就是说,你如果卖一块地或房子,原本是100块钱买的,300块钱卖的,中间200块钱的差价一律充公,叫涨价归公。为什么?因为房地产的价值之所以上升与个人无关,而是来源于整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因此涨价的这部分要还给社会,就是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这就是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意思。今天我们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就是这个问题,我们是涨价归自己而不是归公。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极大的社会矛盾。 四、不要迷信自由经济 当前的中国,资本大量地从制造业转移到了房地产业,这种转移对于我们整个国家而言是极其不利的。为什么不利?你千万不要迷信自由经济,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自由经济,如果你放任资本如此流动的话,到最后,我们国家的经济会产生重大问题。我们通过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来看一下资本短视性后果的可怕。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面对原苏联大量半死不活的企业,庞大的内债和外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西方经济学家的指点下,干1992年1月2日起正式实施“休克疗法”。结果,俄罗斯在两年间消费物价上涨了244倍,“休克疗法”以失败告终。 所谓“休克疗法”是哈佛大学的斯莱佛教授和他的一位同事帮俄罗斯政府搞的一个改制。斯莱佛说,俄国的企业都是国营企业。怎么变成像美国那样的大众持股公司呢?他的办法很有意思。每个人发几张兑换券来换股权。全国老百姓每人发100张兑换券,怎么换股权呢?举一个A企业为例,假设A价值10000张兑换券、你拿100张去兑换A的股票,就可以兑换1%的股权,如果每个人都去兑换,一夜之间,全俄罗斯的国营企业不就都变成大众持股公司了吗? 可悲的是,老百姓对于当这种1%的小股东没有什么兴趣,他们情愿拿这个兑换券去换一点酒喝或者吃麦当劳。当时有7个很聪明的俄罗斯人,他们勾结了俄罗斯的国有银行,勾结了地方财政部门,用国家的钱去收购全国黑市上的兑换券,之后拿兑换券去换了所有国营企业的股权。于是,俄罗斯的国营企业一夜之间从国营企业变成了这7个人的私营企业。 当这些人拥有整个俄罗斯之后,资本短视性的危机就出现了。他们发现,制造业是非常麻烦的,他们甚至连地产都觉得麻烦、还要盖房子。他们走到了一个极端,把俄罗斯卖了。矿产挖出来,不加工,全部卖掉;石油一开采出来,不加工,全部卖掉;任何东西,包括树,整棵树卖掉,连切都不切,切都嫌麻烦……为什么?因为这样最简单。 你可能要问了,就算变成私人的,又有什么错?我告诉你,你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资本最可怕的地方是追逐利润,而且利润追逐的过程越简单越好,利润越高越好,而这也正是中国的资本从制造业转移到地产业的原因所在。 五、打破资本短视的困境 资本短视对俄罗斯经济所产生的危险性影响令人震惊。你知道到俄罗斯改革的后期,整个俄罗斯的国家财富是多少?当时整个俄罗斯的GDP与中美洲的一个小国家墨西哥相当,你能相信吗?这就是资本的短视性造成的后果。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基本上要取决于它的制造业。亚洲比较强大的经济体是哪几个?日本。以制造业为主;还有韩国,以制造业为主,中国台湾这个小地区,也以It制造业为主。 我们过去对资本的理解是不够的,我们把资本看得太简单,总认为民营企业家的资本应该受保护,具有流动性。我今天告诉各位一个不同的观念,资本是需要被控制的,资本是需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来让它归于正途,否则资本的短视性将会给这个国家的未来带来严重的后果,俄罗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十讲 谁狙击了越南 ●危机突发,令繁荣褪色。 做梦也没有想到,越南今天竟然会发生金融危机。 ●有人预测危机,洞若观火。 他说,有些人可能得不到食物。 ●危机背后惊现大鳄身影。 就通过国际通货膨胀,让越南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不可控制的25%。 ●真是高明,他们实在太厉害了。 到底是谁在幕后操纵,谁狙击了越南? 一、越南陷入金融危机 越南在最近五年被誉为亚洲经济奇迹,我们中国的很多企业家纷纷跑到越南去设厂。做梦也没有想到,越南今天竟然会发生金融危机。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陆地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7650万,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水稻品质高、产量大,年出口量占世界第三位。在结束多年的战争之后,1986年,越南开始确立“革新开放”的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使越南吸引外资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外资疯狂流入的同时,越南的资本项目也大门洞开,其12个服务贸易领域中的11个已经对外开放,其中包括通信、保险、银行等。过度的开放与经验的相对不足,为高速发展的越南经济埋下了隐患。2008年3月份以来,越南经济一连串的厄运接踵而来,越南盾贬值,楼市、股市下跌,出现大米抢购风潮,通胀率升至25.2%,越南陷入了危机之中。 这个危机是怎么来的?这个危机发源于不可控制的通货膨胀。越南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也就是说如果你有100块钱,放在那里,什么事都不用做,你的钱就贬值了25%。而且这种通货膨胀率还会继续升高。我们发现很多越南人已经开始抛售本国货币,到国际市场上排着队去买欧元,买美元,尽量保有外币。但是因为政府的限制等原因,当他们买不到外币之后,这一批人从购买外币变成在全国各地抢购民生必需品,包括抢购大米,抢购矿泉水等等。你能想象到的货架上的东西全部被一扫而空。为什么?因为这些物品的价值相对来说还是稳定的。 怎么理解呢?你如果以越南货币来衡量的话,这些物品是涨价了,可是它们本身的实际价值在那里,以实际价值计算,是稳定的,一包米就是一包米,一瓶矿泉水就是一瓶矿泉水。老百姓为了保持购买力,就会在货币大幅贬值之前抢购这些货物,一抢购,问题就会更加严重,会使这些货物的价格大幅上涨,而这个价格是以越南货币来定价的。价格大幅上涨就会导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就会逼老百姓去买更多的外汇,抛售本国货币,或者去抢购民生必需品。于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越南金融危机。那么,是谁造成这个危机的? 二、冲击来自于国际热钱 我可以告诉各位一个新观念,150年前,西方帝国主义的国家战略,你们在历史教科书上都读过,是以东印度公司为前导,炮舰为后盾,逼你打开门户。而今天呢,今天是以国际化为前导,金融为后盾,其目的是一样的。越南和我们中国相比,相对而言开放得多得多,所以在前几年,大量的热钱流入越南,炒楼,楼市泡沫;炒股,股市泡沫;买东西,通货膨胀。所有的冲击,基本上都来自于国际热钱。那么这个国际热钱是由谁控制的呢?就是由国际金融炒家所控制的。表面上看起来,越南似乎经历了某种程度的繁华,但是到了2007年年底,到了2008年,当国际热钱一撤出,产生了什么结果呢?物价指数高达25%;股市由于国际热钱大量流入,这两年暴涨了五倍,但是就在这半年来,市值跌去了70%;高档商品房价格下跌幅度高达50%;由于越南老百姓大量抛售本国货币,越南盾一年内可能要贬值30%。 三、通货膨胀是新的国际阴谋吗 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学到过供给和需求的理论,老师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对于任何商品来说,如果供过于求,价格就要下跌;如果供不应求,价格就要上涨。这种供求理论几乎成了我们整个经济学的基础,在2007年之前,这个理论是对的,但是2007年之后,尤其到了2008年的6月份之后,这一切都变成错的了,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那么通货膨胀是怎么来的? 一般认为,越南此次通货膨胀是从2007年7月开始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CPI从7%猛涨到25.3%,为13年来最高,胡志明市居民平均月工资只有约730元人民币,他们一方面背负着世界大米产地的盛名,一方面却要购买近4元人民币一斤的大米,以及20多元人民币一斤的猪肉,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通货膨胀的来源是国际通货膨胀。可是又是谁在操纵呢?我最近这几个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来研究这个现象,我的研究结果有必要与各位做个沟通。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我们一直认为供需状况决定价格,比如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个道理好像很简单,但是最近这几个月,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铁矿砂价格飞涨,你认为是因为石油产出、粮食产出和铁矿砂供应不够吗?或者你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国际阴谋吗? 四、价格不再由供需决定 以2008年的年中为例,全世界每一天石油的消耗量和供应量差不多,平均是8700万桶左右,明显的供需平衡或小幅度供过于求,但油价却从70美元一桶飚升到147美元一桶。2008/2009年的全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1.6亿吨,总消费为21.5亿吨,而年底吃不完的库存为3.4亿吨,这是很明显的小幅度供过于求,但是粮价却大涨,国际优质大米价格是中国的五倍。此外,国际铁矿砂的供应是从来不缺的,但是国际铁矿砂的价格由三年前开始每年飞涨76%、19%和95%。这些数据显示,这些大宗产品的价格变动已经不能由简单的供需原理决定了。以石油为例,罗杰斯说的话非常有意思,他在2007年11月说,石油价格会升到每桶150美元,甚至200美元。他的理由很简单,亚洲经济持续增长,所以石油价格会上涨。预估得非常准。他怎么预估得这么准?另外,2006年6月20日,罗杰斯在北大演讲,他说,农产品供应量下降,食品需求上升,所以他认为,这种农产品的牛市会持续。他怎么又预估得这么准? 在2005年,罗杰斯出版了一本叫做《热门商品投资》的书,至今畅销。在这本书中,罗杰斯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出发,认为亚洲经济持续发展,将带来世界范围所有商品需求的强劲增长,需要消费大量铁矿石、铜、石油、大豆和其他原材料,这些热门商品将出现长达10年以上的牛市。很多读者惊奇地注意到,罗杰斯几年前的言论今天正在变成现实,是罗杰斯具有超强的预测能力,还是背后另有玄机呢? 从石油价格上我们可以看出,价格已经不是像经济学教科书上所讲的那样,由供需状况决定,而是由国际炒家所决定了。这就是石油、粮食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之下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所在。所以最近我开始研究国际炒家们的操作手法,研究完之后,大腿一拍,这些人真是高啊,他们实在太厉害了。他们是从哪里开始操作的呢?从大米开始。你想一想,为什么是大米,而不是小麦?因为相对而言,吃大米的国家都是比较贫穷、落后和愚昧的。 我们以菲律宾为例,菲律宾非常贫穷,它自己不产稻米,是稻米进口国。这些国际炒家们把大米价格炒高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结果逼得菲律宾这些国家买不起大米,而买不起大米的必然结果就是有人饿死,而只要有人饿死,政府就会倒台。 像越南或者泰国这些稻米出口国,一看这种情况,它们就不愿意出口了。为什么?因为价格一上升,我们买不起稻米之后,就一定会有人饿死。一个国家只要有人饿死,这个政府必然倒台。所以只要一看到稻米价格大幅上涨,稻米出口国,像越南、泰国,就会立刻禁止出口。为什么?因为它们害怕,稻米卖给别人以后,自己国家不够怎么办?老百姓饿死,政府就要垮台的。所以当国际炒家把大米价格一炒高之后,很多稻米出口国立刻封锁出口。它们封锁出口导致什么结果?价格涨得更快,像菲律宾这种国家更买不起了,因为它本来就很穷。那怎么办呢?后面的结果就必定是有人要饿死。因此逼得这些国家不得不砸锅卖铁,求爷爷告奶奶,拿到一点钱,就到国际市场上用最高的价格买下大米给自己的老百姓吃。 各位请想一想,你做股票是怎么做的?当你在某个价格成交之后,这个价格就是什么价格?就是市场价。同样的道理,只要这些穷国以最高的价格买下稻米,这个价格就变成了市场价。因此,国际炒家通过炒作大米,取得了完全违反市场供需的定价权。我们过去以为,稻米价格之所以上升是因为我们人多,我们需要吃稻米,所以价格就会上升。稻米价格为什么下降?因为我们不吃稻米了,供给量过多,所以稻米价格下降。现在不是了,我们过去在经济学课堂里面所学到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稻米价格的模型,都不能用了,为什么?因为现在真正的定价权,已经掌控在国际炒家的手中。他们从大米开始,就利用饿死人的方法,取得了大米的定价权。而我认为“定价权的取得”就是国际金融炒家2008年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 所以罗杰斯在2008年6月讲了一句让我们感到耸人听闻的话,他说,有些人可能得不到食物。他怎么知道?他怎么知道?因为这就是国际炒家的操纵手法,通过罗杰斯这样的马前卒到处造谣,给国际金融炒家创造条件。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国际大宗产品的定价权,基本上已经牢牢掌控在国际金融炒家的手中,而越南之所以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国际化太快。 五、他们如何操纵石油和粮食 从2005年开始,罗杰斯就在各种场合大谈他的供求理论。他公开表示,全世界各国粮食的存货都非常低,世界现在消耗的粮食比产出要多。如果气候不好的话,可能会发生人们到处找不到粮食的情况,因为根本就没有粮食。罗杰斯的这番言论在郎教授看来并不真实,既然如此,国际市场的油价和粮价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操纵、炒高的呢? 那么他们是如何操纵石油和粮食价格的呢?通过期货市场。所谓期货市场,很简单,就是说有一个未来的合同,比如我要买六个月之后的石油,我怎么买呢?就要到期货市场去买,它有自己的一个价格。相对的还有现货市场,今天买是什么价格。各位都炒过股吧?炒股的时候,你今天买了这个股票,比如说ABC公司的股票,你如何确定它会涨价呢?那就是你买了之后,一定要保证未来有人会去拉抬股价,一定要有需求,它才会涨价。如果没有人买,那价格就有可能下跌。因此你今天买这一只股票的背后因素,一定要确定有人会买,在你买进之后,有人要炒作,有人要买。所以,你今天在股票市场上能够赚钱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买了这个股票之后,后继有人,他们会拉抬股价,所以你才能赚钱,就这么简单。 这些国际炒家们炒作石油和粮食,原理跟我们炒作股票是一样的。我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一想,他们今天要跑去炒作石油和粮食,在期货市场上炒。他们怎么样才能够赚钱呢?就是在拉高石油价格、拉高粮食价格之后,一定要确定未来有人会买。我们买什么,什么涨价。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铁矿石,价格上涨了95%,我们的宝钢买了之后,韩国和日本也不得不跟进。为什么?因为我们需求量太大,只要我们买,价格一定会上升。而国际炒家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怎么做呢?他们走在我们前面。所以你看,现在这种大宗物资,比如石油,涨到140美元一桶,不是由于供给不足,也不是由于我们经济发展太快,我们需要石油,不是的,是因为国际炒家一路炒高。所以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石油价格不跌反涨。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国际大宗产品的定价权,基本上已经牢牢掌控在国际金融炒家的手中。而这就解释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为什么石油输出国没有意愿增产。 六、国际金融炒家改写了经济学理论 2008年7月初,国际油价突破145美元每桶,再创历史新高。鉴于油价过高对于各国经济,尤其是对于世界贫穷国家的打击,国际能源机构曾督促欧佩克通过增产来平抑油价。但耐人寻味的是,欧佩克轮值主席哈利勒近日公开表示,目前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平衡,欧佩克没有必要增产。油价上涨也不是欧佩克的责任,在2007年欧佩克已经提高了产量,但油价依旧上涨。与此同时,罗杰斯则声称,除非发现大油田,否则油价涨多高都不奇怪。这两种并不一致的说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媒体的报道,很多国家要求石油出口国,包括沙特、科威特等多生产石油。但它们说,不需要增产石油,为什么?它们说根本就不是我们的问题,因为这个市场本来就是供过于求的。各位再想想,现在香港地区的汽油价格有多高?我们内地现在的93号汽油,涨了一次价,6块钱左右吧,各位知道香港的汽油价格多高?合人民币20块钱左右。你能想象吗?在这种高油价之下,需求被大幅抑制,大家根本不想消费了。为什么价格不跌反涨呢?国际金融炒家在操作。也就是说,我们所学的经济学从2008年开始应该重新改写,怎么写?那就是石油等各种产品的价格,是由国际金融炒家所决定的。他们怎么决定呢?按照他们个人的意愿决定。供给和需求,那是古典学派,那是古时候的事,至少在2008年之后,供给需求决定不了价格。我们今天就处于这种局面。 七、越南的危机源于国际化太快 这就是我之前告诉各位的,和150年前不同了,当时是以东印度公司为前导,炮舰为后盾,这一切你都看得到。今天不同了,今天是以国际化为前导,金融为后盾,而越南之所以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国际化太快。 越南的国际化比我们快,到最后是什么结果?国际金融炒家让大量热钱流入越南,炒股、炒楼,把楼价、股价拉得老高,然后配合国际通货膨胀,大量撤资,使得楼价大跌,股价大跌。亏了谁?亏了越南的老百姓,他们自己满载而归。那么他们怎么让楼价、股价大跌呢?就通过国际通货膨胀,让越南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不可控制的25%。这25%的通货膨胀率让越南人民产生恐慌,开始大量抛售越南货币,使得越南货币贬值,于是老百姓开始抢购各种农产品,各种生活必需品,于是价格上涨,通货膨胀更加恶化。 这个时候,国际炒家看准了,好了,越南的危机来了,越南完蛋了。他们做了什么?他们高价抛售楼盘,高价抛售股票,满载而归,全部撤资走了,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了越南。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我一再告诉各位的,越南正在经历一场以国际化为前导,金融为后盾的前所未有的金融灾难。所以越南是失败的。 八、问答 观众:现在正好是亚洲金融风暴发生10年多一点的时间,这一次越南金融风暴会不会演化成第二次亚洲金融风暴?这次金融风暴和上一次金融风暴有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联系?这次在越南的金融风暴,会不会扩大? 郎咸平:下一个目标是谁?去年有一本畅销书,叫做,你们看过没有?千万别看,都是错的。如果国际炒家就这么点水平,那我们就该安心了。国际炒家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每一次的手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狙击日本的手法,狙击亚洲各国的1997年金融风暴,狙击越南的手法都不同。中国跟越南不一样,在越南只是靠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资本一进去,把价格炒高之后,接着撤出,让股市崩盘,那比较简单。中国不同,因为中国需求大,人口多,所以使得这些国际炒家,在国际大宗物资上面有利可图,至于他们下一步会怎么做,坦白讲,我们都不知道。 观众:我有一个企业家朋友,他现在已经在越南投资建厂了,他当初去越南的时候是看中了那边的劳动力和资源,但是现在越南发生这种情况,他本身又是一个土企业家,不了解金融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应该全身而退呢,还是会有什么机遇呢? 郎咸平:目前的机遇是金融战的机遇,如果他不懂金融的话,最好不要把握这个机遇,因为他会失败。你可以跟你这个朋友讲,离开中国到越南,本身就是个错误。因为中国至少还够大,你还有回旋的空间。到了越南,一旦碰到金融危机,由于它地方过小,所以你回旋的空间就变得非常小。像物价这么高,成本这么高,怎么办呢?这就是一个问题,而且机遇来源于哪里呢?机遇来源于金融,金融能做好才有机遇。如果只是单纯制造业的话就很难,他就很容易受制于这个环境。所以为什么企业家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好是汇率也稳定,利率也稳定,什么都稳定,这样才比较容易发展。一旦出现大幅波动,对于制造业的企业家来说是最困难的。你对中国是非常了解的,可是,你知不知道你到了越南,会是什么结果?你什么都不知道,越南的整个系统风险是什么,你都搞不清楚,这是最大的问题之一。 观众:因为他毕竟是个土企业家,他只是看中了他以前看重的劳动力这方面的因素。 郎咸平:这就是错的,他以劳动力为选择标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会为他这个错误决定付出代价。 全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