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谭怪事录·超好看9》 鱼翅 清末,北京有家叫“鱻客来”的老字号饭馆。“鱻”即是“鲜”的异体字,过去饭馆常有意用些怪字,以引人注意。老板姓钟,如今已是第三代了。这饭馆有几道拿手菜,据说当初慈禧老佛爷也爱吃,还专门把上一代钟老板叫进宫去做过,这块招牌也是慈禧写的。 清朝时,很多亲王贝勒都是鱻客来的常客。清帝退位以后,宗室子弟没了俸禄,便很少再上饭馆摆谱,鱻客来的生意差了许多。加上灶头上的老师傅一连退休了好几个,更是雪上加霜。好在还有块招牌的噱头,生意勉强还算过得去。就是钟老板的儿子进了洋学堂读书,不想接这份祖传生意,让他很不省心。 有一天,饭馆里来了个穿着很阔气的客人,自称姓金,却是想买那块慈禧所题的招牌。鱻客来现在能招客,有一大半靠这块匾,钟老板当然不卖。那位金客人好说歹说,见他仍是不愿,只得悻悻而去。想买这招牌的人很多,钟老板也没往心里去。过了两天,有个客人来预订了十桌鱼翅席。钟老板见来了票大生意,当即便答应下来。鱼翅是上等海味,过去王爷贝勒宴客,一碗鱼翅是少不了的。不过现在吃的人少了,鱻客来里也没存多少。接下这票生意后,他马上让人去相熟的南货店进鱼翅。哪知去的人很快就回来了,说南货店里现在鱼翅都缺货。 钟老板吃了一惊,连忙去问个究竟。南货店却说近来有个董姓客人,把整个北京城的鱼翅全都收走了。问了几家都是如此,钟老板的心便凉了半截,心知这定是那姓金的人下的圈套。鱻客来要办这场鱼翅宴,已经把全城的饭馆都轰动了。若是办不出来,将会成为同行的笑柄,鱻客来就再也办不下去。钟老板急得走投无路,当场就倒下了。 老板一倒下,伙计也急成一锅粥,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一个在厨房打下手的小伙计突然求见钟老板,说他有个办法可解燃眉之急。虽然这个小伙计是新来的,但钟老板已是病急乱投医,忙叫他进来商议。小伙计说他爷爷是个乡间厨师,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是假鱼翅。鱼翅的味道本来就和粉丝差不多,乡间人吃不起真鱼翅,办酒席时就用假鱼翅代替。听了小伙计的主意,钟老板有点儿忐忑不安。做生意讲究货真价实,若是被人知道用假鱼翅冒充,那比做不出来还要遭人唾骂。那小伙计则说,一般的假鱼翅不过是取个意思罢了,而他爷爷则是精益求精,粉丝完全用模具压制,淀粉中则加入鲨鱼牙粉,所以做出来的假鱼翅完全可以乱真。老板若不信,可以让他爷爷来试试。 钟老板听得心眼儿活动了,心想这大概也是唯一的办法,便让这小伙计马上把他爷爷叫来试试,本来也是死马当活马医。但小伙计把爷爷叫来一下厨,钟老板不由得大吃一惊。本以为这老者只是个乡间厨师,好也有限,不承想一出手,厨房里的大师傅全被震住了。这老者煎炒烹炸,无一不精,做出来的假鱼翅更是根根透亮,而且久煮不烂,闻起来也有一股淡淡的海味,完全是最上品的“天九翅”。待一尝,连大师傅也说,若不是亲眼见他亲手从粉开始做,说什么也不信那是假的。 老者这才说,自己本在端王府膳房做事。当初义和团起,端王也成了大师兄,修炼神术时得吃素,而端王酷嗜鱼翅,每日无此不欢。于是自己就做出了这道假鱼翅,投其所好。后来端王被流放伊犁,自己才回了乡间。钟老板听得老者原来是端王府里的厨师,而自己馆子里的大师傅也说毫无破绽,这才打定主意,决定就这么干。只是这事不能让外人知晓,采办材料只能自己干。而钟老板毕竟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又刚得急病,人已躺床上起不来了,便把儿子叫回来帮忙。 他儿子在汇文大学读书,听得父亲生病,连忙请假回来。钟老板跟小钟说了这事儿,千叮咛万嘱咐,说这事绝对不可走漏风声,不然鱻客来将会名声扫地。小钟听了,却皱起眉头说:“这样干总不行吧?”钟老板叹了口气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人家下了血本要搞垮我们,只能这么应付了。好在那师傅的假鱼翅做得极好,根本吃不出异样来,只要这消息不走漏,他们绝不会发现。”小钟见父亲这么说,也只好听从。接下来的几天,小钟天天去采办材料,忙得不可开交。 到了开席这一天,客人全都到齐了,主席上高坐的,赫然便是那姓金的客人。这时钟老板身体已好一点儿了,见果然是金客人,心中便是一沉。那人请来的客人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鱼翅乃是主菜。等一上来,便闻得一股奇香。鱼翅本身其实并没有多大味道,都是靠鸡汁吊味。上品的鱼翅,鸡味既要给鱼翅添香,又不能夺了鱼翅的本味。开盅一尝,人人赞不绝口,说这道鱼翅根根翅针饱满,滑润清鲜,别有风味。正在乱赞的时候,金客人尝了尝,忽然变了脸道:“诸位,想不到鱻客来好大的名头,现在却成了个二荤铺。”二荤铺指的是做下水的小馆子。当时不把内脏一类当正经肉,所以二荤铺都是些苦力穷哈哈打牙祭的地方,不上档次,有身份的人从不光顾。 众人听了不由得一呆,有人问是怎么回事。金客人指了指那盅鱼翅,道:“这道假鱼翅确实做得好,不过我订的是鱼翅席,不是来吃粉丝的。快把老板叫出来说个清楚。”听得金客人一句话便说中心病,钟老板当场就要晕过去。小钟倒是落落大方,上前道:“客人,这怎么会是假鱼翅?”金客人冷笑着说:“这假鱼翅里加了鲨鱼牙粉,所以从味道上很难吃出来,不过粉丝和鱼翅到底是一素一荤,两种东西。用西洋人的化验方法,一验便知。”说完,让身边人拿出一套烧杯。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见过化学实验器具,都不知这金客人要做什么。 金客人说有种碘酒,遇到淀粉便可变成蓝色。他拿出一包粉丝来,往碘酒中一蘸,果然成了蓝色。钟老板见势,吓得死的心都有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还有这种检测方法。小钟倒不惊慌,说真的假不了,就请金客人一试。那金客人拿起一根鱼翅往碘酒里一蘸,却仍是褐色,并不曾变成蓝色。这下子他成了无事生非之人,连他请来的客人也有不少面露不悦。金客人亦慌了手脚,连连查了十多盅,却没有一盅变色的,只得悻悻而去。 钟老板见绝处逢生,不由得喜出望外。事后偷偷问儿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小钟叹了口气,说那老厨师出现得太巧了,他一直不放心,所以偷偷请人一查。方知那金客人原来是前清宗室,端王的一个侄子。既然金客人下了一个套儿,把市面上的鱼翅都收完了,安知那老厨师不是他套中的一环?因此自己表面上不说,暗里却另作安排。 钟老板问他哪里搞来的鱼翅,小钟说市面上的鱼翅根本就没有了。不过他记得小时候特别爱吃花鲢头,里面有两根脆骨,吃起来和鱼翅一模一样。这些天他就是到处去收花鲢,端上去的鱼翅其实是用真鱼翅掺着花鲢脆骨。钟老板听了恍然大悟,心想花鲢就是俗称的“包头鱼”,价格低廉。只是鲢鱼脆骨毕竟和鱼翅有区别,就算做得再好,仍吃得出来。那金客人也是先入为主,只道自己中了计,没往别处想,小钟这条将计就计才成功。可见算计人的,迟早也会堕入旁人的算计。 鬼医 叶念春,字王锡,清代雍正年间杭州医家,与吴门叶天士号称“江南二叶”。不过叶念春的医道虽精,但气量狭小。 传说一次有个得了热症的患者来找他看病,因为赶得急,在医馆前问了一句“叶念春能不能看好我的病”之类的话,被叶念春听到了。等那患者进来,他一搭脉,说热症好医,只需三服药,但也要吃三天苦。病人说良药苦口,能治好病就成。说罢叶念春笔走龙蛇,开了药方。患者拿回去把药煎了吃下去,果然药到病除。可这药也够霸道的,他一吃就拉肚子,热症虽好,肚子却拉了三天。 后来患者问了相熟的医生,那人说叶念春这方子里的大黄一味下得重了。大黄虽是驱热解毒的良药,却能让人腹泻,不需用这么多,叶念春不应如此。 患者这才想起叶念春看病时说的话来,听着是话里有话。只怕是叶念春觉得自己那句话冒犯了他,虽然治好了自己的病,却也要让自己多吃三天的苦。 医者父母心,像叶念春这种睚眦必报的性格,纵然医道高明也没有好口碑。因此他当时名声虽响,后来却湮没无闻了。也正因如此,叶念春被人称为“阎王簿”。既说他医道高明,能定人生死,又说他为人刻薄,像阎王的生死簿那样不讨人喜欢。 叶念春的医馆设在清波门外。有一天,他看完了病正在医馆和一个朋友闲聊。这时下人领着个病人过来,那病人走过院子时咳嗽了一声。叶念春听得这声咳嗽,便拿起一张纸写了个方子。那个朋友感到莫名其妙,正要问他,外面进来了一个求医的人。不等这人开口,叶念春便说:“你是五痨七伤,肺已烂了一半多,只能活十天了。服这张方子,可以再延你十天寿命。”那病人一听就哭了起来,说:“我慕名前来求医,从家里到杭州起码得一个月,这么说是要客死异乡了?叶先生,请你再想想办法吧!”叶念春板起脸道:“药医不死病,绝症哪里还有救?天下再没人能救你,快走吧!”那病人只得哭着走了。他的病已经求过很多名医,全都说那是绝症,无药可医。 他坐船回家,过了十天,先前开的药吃完了,便要上岸去抓药。这时候船停在了一个很荒僻的地方,这人找了一阵,天也晚了,心里想着“若是抓不到药,那今天就是自己的忌日了”。正在惊慌之时,忽见前面有几株杏树,掩映着一间小屋,远远地就闻到了一股药香。他连忙过去,见是个小药馆,立即将方子递上,让药馆马上煎一服药吃下去再说。那坐堂郎中接过方子一看,吃惊道:“你这是五痨七伤,无药可救啊!”这人颓然道:“正是如此。”又将叶念春的话说了,坐堂郎中点了点头道:“叶大夫的确是国手,不过他说天下没人能救你,这话也太满了。” 这人听得话里有话,心想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便问:“先生有什么办法吗?”坐堂郎中想了想,又给他号了一脉。这人号脉很奇特,端来一盆水,让他把手放进盆里,看着水纹的波动。看了一阵,坐堂郎中在叶念春开的方子上勾勾减减,改了一些,说:“照此方按时服药,一年后若不再犯,病就好了。但终生都须忌乳。”这人心想:我又不是吃奶的娃娃,也不是西北牧民,这辈子断奶后就再没吃过奶了。他照方吃药,一路回家,病体竟然有痊愈之势。这样过了大半年,身体已经越来越好,几乎和常人没什么两样了。 这人大为欣喜,备了礼物专程来谢那村医馆的坐堂郎中。但到了原地,却见竟是一片荒地,哪有医馆?心想,定是记错了,找不到也没办法。这人又想,叶念春学艺不精,还要说大话吓人,非去羞臊他一番不可。反正来了,便顺道去见叶念春。叶念春当然不记得这病人是谁了,给他一搭脉,皱眉道:“你这病没什么啊,不用吃药。”这人听完笑了起来,说:“半年前,你可是说我只剩十天命,除了你能给我延命十天,天下再没人能救我。”叶念春一听这才记起来,惊讶地问道:“你是碰到谁了?就算吴门叶天士,也顶多与我一般。”这人把经过说了,叶念春要了方子来看了看,突然满面堆笑道:“原来你碰到的是我师兄,上回是我看走了眼。来人,给这位先生备份薄礼,算是我赔个礼。”说罢命人拿来了几色小点心,这人老实,也不客气,吃完就告辞走了。 这人下榻在客栈,当晚突然暴毙。因为他睡前吃了些小点心,官府怀疑是遭人下毒。只是仵作一验,说那些点心不过是些鸡油饼、奶豆腐之类,并没有毒。此人的死因是身患绝症,肺全坏了。 再说叶念春送走这个病人,就暂歇了医馆,带了几个佣人,雇船照着那人说的去找那村医馆。到了那儿,看到的也是一片荒地。问了附近村民,说哪有什么医馆,那地方几百年前是个大户人家的坟地。现在那一姓都已不在了,早就成了块荒地。叶念春在那儿看了看,发现草丛里有座荒坟,无碑无碣,也不知道是谁的。他让佣人将这荒坟掘了,挖出一副棺木,尚未朽坏。坟中还搁了些金针药碾之类的,想必葬的也是个郎中。叶念春冷笑道:“我就说世上没人会在医道上超过我,原来是你这个东西。”他让佣人把这个棺木烧了,将灰扬尽,据说烧的时候还有一股陈年药香。 说也奇怪,烧了棺木之后,叶念春回去就接连出了好几桩医案。经审理,却是下错了药,赔了不少钱。叶念春觉得很奇怪,心想,自己不至于老糊涂,怎么会写错方子?有一天,他正在开方子,一个小丫鬟过来送茶,突然将杯子摔在了地上。叶念春喝问她是怎么回事,小丫鬟期期艾艾地说,刚才叶先生开方子的时候,身后竟然站了一个人,身上衣服尽是烧过的痕迹。他捉住了笔端,叶先生却恍若不觉。叶念春一听,脸色都变了,将笔一掷,长叹一声。第二天,他忙请了和尚、老道来做法事,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的。但他开方仍是屡屡出错,一个名医最后落了个名声丧尽,潦倒而终。 叶念春死后,跟随他多年的一个佣人将这事说了。有人便说,改了叶念春方子的,定是那个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无名医生。 那鬼医虽然已是异类,却与人为善,不失医者仁心。反倒是那叶念春,因为一点儿虚名就下这种绝手,害了人不够还要害鬼,最终自取其辱。实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不起名医之名。所以后世说起当时的名医,“双叶”就只剩吴门叶天士一人了。 差二差五 民国初年,某地有个老石工手艺很好,据说能夺造化之秘,这当然是夸张。不过,传说当地有个姓陈的大户人家,老太爷八十八岁去世,家人请了这石工来刻过一对石马。这对石马刻得极为精致,乡间顽童放牛经过这里时,总要骑在上面玩。久而久之,马背都被磨得光可鉴人。 一天,一个打猪草的村民早起从这里经过。大人不比小孩,总要绕开坟地走。他路过时,忽然听得坟地那边有个人说:“糟糕,今天我有公事,‘照夜白’却伤了左前蹄。差五,把你‘干草黄’借我用一下吧。”另外有个声音道:“不成,今天我也有份公事。”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似乎要打架。一大早在坟地里听到两个当差的说什么公事,这村民觉得好奇,过去看了看,却没见人影。 他心里有点儿发毛,心想:莫非撞上鬼了?便急忙回去了。后来,他把这事当奇闻异事和人说了,一来二去,就传到了陈家人的耳朵里。陈家大少在外地,守家的陈二少一听却吃了一惊。原来,陈家老太爷早年从军有过两匹好马,一匹叫“照夜白”,另一匹叫“干草黄”。马的寿命只有四五十年,早已死了。但老太爷对这两匹爱马念念不忘,生前把图样画出来,要儿子在自己坟前树两匹马的石雕。陈二少请了老石工雕马,却没有跟他说过马的名字,村民更不可能知道。可是传言里却说得分毫不差,陈二少实在搞不明白。 有一年,陈二少接到一个久未来往的朋友寄来的信,说最近将要造访。这朋友名叫迟海生,经历相当奇特,口才极好,加上见多识广,陈二少很喜欢和他闲聊。刚接到信的第二天,迟海生就到了。陈二少有点儿奇怪,问怎么这么快。迟海生笑着说定是那邮局走得太慢,两人谈得很是投机。 有一天,天气晴好,两人便相约去乡间作踏青之游。经过老太爷的坟地附近时,陈二少想起了村民说的这件怪事,便向迟海生说了。迟海生一听却皱起眉头,说快过去查看一下,看是不是有匹石马的蹄上有破损了。陈二少过去一看,墓左边那匹石马的左前蹄果真缺了半个,只怕是乡间顽童玩闹时砸坏的,不注意看的话根本看不出来。迟海生看了却跺脚道:“糟糕!”陈二少吓了一跳,问他是怎么回事。迟海生说,村民听到的那两个人定是阴间的鬼差,所以才说什么公事。这两个鬼差原本一人一匹马,但一匹马瘸了,两人一匹,便起了争执。 鬼差以石马为坐骑,倒也很符合村言乡谈的诡异之风,陈二少一时想不出有什么糟糕。迟海生却说:“这石马是给老太爷的,鬼差是阴间的差官,怎么能占民财为己有?这两个鬼差定然跋扈不仁,在阴间欺凌老太爷了。”陈二少一想,觉得还当真如此,便问该怎么办。迟海生说:“当初只怕你没给老太爷烧纸马吧?”所谓“纸马”,倒也并不都是马,那些纸糊的仆人、器物全叫纸马。 陈二少接受过新教育,不太相信这些,老太爷下葬时还当真没烧纸马,就烧了些纸钱。迟海生这般说法他半信半疑,但既然这样,就姑妄听之,反正纸马也便宜。于是就说,清明快到了,到时去香烛店订一整套长班丫鬟,男男女女烧十七八个下去,想来老太爷在九泉之下有这么多仆人,鬼差也就不敢轻易欺负了。迟海生说事不宜迟,要烧就快点儿烧,老太爷在底下能少受点儿苦。陈二少见迟海生如此热心,倒不好忤他的意,便马上去香烛店订了一批纸马来。迟海生倒很内行,该糊成什么样子的,一一都有说道。奇怪的是,他还要香烛店在每个纸人脚下都写一个“五”字。写个“五”字也不是很难,香烛店自然遵从。 这天纸马烧下去,晚上就风雨大作。时近清明,阴晴无定,那倒也是常事。晚间,陈二少便和迟海生小酌。迟海生本是海量,这一天却像是不胜酒力,才两三杯就昏昏沉沉的。陈二少正觉没趣,迟海生却突然醒了过来,笑道:“老二,看谁狠!”陈二少问怎么了,迟海生说没事。两人谈笑风生,迟海生说的尽是些怪异之事。风雨之夜,两人高谈阔论,倒也颇得其乐。第二天迟海生便告辞走了,陈二少留他不住,也只能由他。 送走了迟海生,过了两天,家中佣人突然来报:“有位迟先生前来拜访。”陈二少呆了呆,出去一看,正是迟海生。他大为吃惊,便笑道:“迟兄,怎么去而复返?”迟海生却更吃惊,问陈二少何来此言,自己今天才到。陈二少诧异道:“你前几天不是来过了吗?”陈二少把此前的事一说,迟海生皱起眉头,道:“他要你给老太爷烧纸马吗?怪事!”他仔细听了前后经过,说:“我去看看吧,顺便也给老太爷上个坟。” 到了老太爷的坟地,附近村民说,前几天风雨大作之时,老太爷的坟地上怪声四起。仿佛有很多人在械斗,当中还有人惨叫,叫声大多听不清,只听得一句:“差五你好狠!”声音怪异,不像人声。陈二少听得奇怪,迟海生却问道:“附近有没有石翁仲?”所谓“石翁仲”就是石人。村民说老太爷坟地左边还真有一个,据说是明末一个巨公的坟地。当年墓前石人石马罗列成行,很是堂皇。现在墓早已不存,石人也只剩了一个。那天大风大雨,剩下的这石人突然成了碎片,不知是不是被雷打的。 迟海生依言在荒草中找了一阵,忽道:“在这里了。”陈二少过去一看,却见草丛里有一个破损的基座。当初应该是个石人,因为基座上还剩一双鞋,鞋面上刻着“差二”两个字。迟海生说:“对面肯定还有一个。”陈二少过去在草丛里一看,果然找到一个半埋在土中的石人,鞋面上刻的是“差五”两字。迟海生说:“就是这两个东西在捣鬼。” 他说,这两个石人受天地灵气已久,成了精怪,见老太爷坟前的石马雕得精致,便两相争夺。差五定然争不过差二,就变成迟海生的模样,骗得陈二少烧了不少纸人下去,这才将差二给毁了。 迟海生道:“这差五太下作,不能让他太便宜。”说着咬破手指,在老太爷墓右边那匹没有破损的石马背上写了个“五”字,道,“明天二少来看个新鲜吧。” 第二天,陈二少过来一看,却见石马背上多了一片黑痕。附近乡人说,昨晚坟地又有怪声,早上有人看到石马背上有一团黑影,似乎挣扎着想下来,却又好像被粘在了马背上。结果天一亮,太阳出来后这团黑烟也就散了。陈二少又去看那个鞋上写着“差五”的石人,只见它已成碎石,心知定是迟海生施的法。陈二少又问迟海生,这差二和差五争吵,对老太爷的魂魄有无妨害,迟海生笑道:“死了死了,一死便一了百了,老太爷是什么都不知道了。”说完便告辞离去。 这迟海生早年做过道士,后来还俗出国留学,刚拿了个博士回国。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人物多半能出人头地。但迟海生后来的下落,却没人知道,也不知他去了哪里。 雷公坛 清雍正年间,江西九江某地有一个村子发生了一件怪事,一户人家突然遭了“雷劈”,有个人被劈死了。俗传雷打忤逆子,那也是常事。但死者平时并不忤逆,脾气也挺好,人们纷纷说这可能是件谋杀案。既然是件人命案,当地官府便脱不了干系。县令姓陶,是个年轻气盛的一榜进士,便下来查案。 这村子并不是穷山恶水,相反山明水秀,风光宜人。据说前明时,这村子以酿酒闻名。因为村中有口井水质极佳,以此酿酒甘醇无比。不过,到了明朝末年,天下大乱,这一带也遭了兵灾。那口井虽然还在,但清朝后,村中便没人再酿酒了。 到了出事的那户人家,见是间茅屋,屋顶穿了个洞,屋里尽是焦痕。陶县令察看了一阵子,冷笑道:“看烧痕,是从屋里烧到屋外的,雷劈岂有从屋中劈到屋外之理,定是有人以火药伤人,伪称雷劈。” 可说案子是凶案,却找不出理由。死者只有十七岁的年纪,尚未娶妻,事父母亦算孝顺。他一死,父母哭得死去活来。而且,这么个半大小子,也根本没什么仇家。更重要的一点是,伪造雷劈,一定要等风雷大作之时,可事发时明明天气晴朗。难道那凶手,成心想让人怀疑吗?而且说用火药伪造雷劈也不太可能,因为现场全无硝磺味。看烧痕,倒真和雷劈相似。陶县令被人一驳,亦觉有理,一时间也说不出话来。 这案子没法了结,陶县令大感头痛。正在这时,他有个同窗来访。见老友来访,陶县令连忙设宴迎接。这位同窗姓寇,名乐之,考上童生后无意仕进,便到处游山玩水,这回也是来找老同学打个秋风。酒宴上,寇乐之见陶县令不时面露不悦之色,就问他:“陶兄,你有什么心事吗?”陶县令便把这件结不了的案子说了。寇乐之怔了怔,问道:“陶兄,现场你有无发现一个旧罐子?”那种寻常村民家中自然有点儿坛坛罐罐,陶县令根本没在意,就问:“这跟罐子有什么关系吗?”寇乐之叹道:“这村子在前明时出过一件奇事。” 原来,明朝末年,江西九江一带有一支自号“闯塌天”的流寇在附近活动。某次,闯塌天行军,因为军中乏粮,他们这些流寇当然见什么抢什么,一路烧杀抢掠,所过村庄无不遭屠。这村子因为正在闯塌天的行军路线上,听说流寇要来,村民吓得魂不附体,纷纷打点行装准备逃难。可是这时候到处都是烽烟,逃到哪里都不安全,再说拖家带口,逃出去也是个死。村民无不痛哭流涕,那些年长妇人更是天天来村长家里哭,要他拿主意。村长这时候哪还有什么主意,愁得头发都要白了。 正在一日数惊的时候,在村中借居的一个道士突然求见。这道士姓辛,生得瘦小干瘪,尖嘴猴腮,是去年避兵灾来到此处的。因为生了一场重病走不得路,村长见他可怜,就把他收留下来,却不知这时候有什么事。待一见,这辛道士说:“村长,久沾恩德,无以为报,实是有愧。现在村子眼看在劫难逃,贫道既受村长大恩,不敢袖手旁观,愿以此身担之。”这辛道士平素笨嘴拙舌,村长没想到,他要说还真能说出一套来,不由得暗暗诧异。心想,说不定真人不露相,这道士还真有几分鬼画符的能力。就问他:“怎么作法?”辛道士说,他不要黄表纸、香烛之类的东西,而是要上好酸醋百坛、精铁千斤,另外还要白银数十两,也要打成薄片。 这个单子,实在与平时道士作法所用相差较远,村长有点儿奇怪。村中本来就盛产美酒,酒没酿好干脆就酿醋,所以醋有不少,索要银两亦不算太多。心想,都这时候了,横竖没有办法,死马当活马医,干脆试试,便答应下来。问他醋坛用来做什么。辛道士说,用来做雷公坛。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听得辛道士有办法解救村子,村民都吃了一惊。这道士在村中住了一年有余,人人都以为他是个寻常的落魄老道,没想到他竟然还有法术。于是,都想来看看。只见辛道士请了好几个铁匠,正在生炉冶铁,自己在村口空地上,掘了曲曲弯弯一大片小沟,铁熔成铁水后浇入小沟,再用土埋上。见村民前来看热闹,辛道士说,到时千万不要越过这条线,否则无法保证安全。听他说得厉害,村民虽不甚信,但看辛道士用铁水来画符,只怕真有几分门道,也不敢不信。 弄好后过了几天,闯塌天的一队人马果然来了。看着那些流寇拿着明晃晃的,还带着血痕的刀枪,村民吓得腿都软了。只道,这一回真个要没了性命,不该不趁早逃走。流寇到了村口,见这村子如此齐整,更是凶焰大炽,纷纷冲将过来。哪知一到村口,当先之人便手舞足蹈地纷纷倒地,一个都没能冲进村里去。闯塌天吃了一惊,他军中有个军师说:“大王,村中必有能人布下了禁咒,快用黑狗血来破!”闯塌天在小村子吃了这一个莫名其妙的大亏,自是很不服气。于是,听从军师之言命人抓了几十条黑狗,就在村口杀了,取血泼在村口。他只道准破了村民布下的妖术,哪知,踏着黑狗血冲进来的喽啰,仍然纷纷倒地,连村子都没进去,就死了两三百人。这下子谁也不敢再冲了,闯塌天亦觉自己的军师不及对方本事大,于是识时务地绕过村子走了。 村庄总算保住了,事后村民极为感激辛道士。但去辛道士坐镇的堂屋一看,却见辛道士坐在一堆坛子中间,人已羽化了。这时有人说:“原来他是雷部辛天君下凡来救我们的啊!”雷部邓辛张陶四天君,辛天君名环,生得尖嘴猴腮,背有肉翅。这辛道士虽然背后没有肉翅,但也是尖嘴猴腮,村民越想越对。村民感激之余,也不敢碰那些醋坛,说是雷部天君的神物,凡人碰了没好处,便将它们和辛道士的肉身一起葬到了山坡上,并在那儿起了座“雷神庙”,专祀辛环。寇乐之说完这事,对陶县令说:“陶兄,很有可能是那死者挖出了一只雷公坛,结果不小心放出雷电,以致丧身。” 这话虽然听来很是令人匪夷所思,但此事就记在前人的笔记中,陶县令亦读过。听寇乐之一提,他便再次赶往现场。不出所料,在现场果然发现了一只很古旧的坛子。他问死者的父母,这坛子是哪里来的。死者的父母回答说,是儿子在山上掘来的。因为见这坛子一点儿都没破,而且也不是骨殖甏,于是拿回家来装东西。问事发时装的是什么,说是一坛子醋。一听是醋,陶县令恍然大悟,叹道:“果然如此!”他把这雷公坛的事说了,又道,“你们未尝读书,不知这雷公坛实非凡人所能触犯,真是命中注定啊!” 陶县令后来写过一本笔记,此事便被记在其中,陶县令觉得他解开了这个谜。但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所谓的“雷公坛”实在极其类似伏打电池,把铁片和银片插进醋坛里,便能产生电位差,将几百个串联起来,能得到相当高的电压。而辛道士用铁水画符,也让人想起了电线。只是,伏打电池是18世纪末才发明的,而陶县令活动的雍正年间,也才是18世纪早期,难道辛道士是在伏打以前就发明了电池?现在谁也不知道了。这雷公坛恐怕亦是个巴格达电池一样的谜吧。 美女蛇 传说某地乡间有个寺院,只有一个老和尚。和尚不能杀生,却在寺中养了好几只鸡,他倒不吃鸡,吃的是鸡蛋。寺里煮了饭,把鸡蛋在灶肚柴草灰里煨熟,囫囵个吃了。虽然这算不上什么清修,但乡人厚道,也只作不知,反正鸡蛋也不算真正的生灵。 太平军起事那些年,江南一带动起刀兵,一时间狼烟四起。有一次,有支太平军队伍和李鸿章的淮军在附近打了一场恶仗,周遭的百姓全都逃难去了。这一仗打的时间有点儿长,太平军最终大败,队伍也被打散了。太平军中有个叫刘士和的人,和部队失散。那时,乡人遇到落单的太平军,不像历史教科书上说的那样,箪食壶浆来劳军,而是要群起而攻之,称为“打长毛”。刘士和是太平军中广西来的老兄弟,口音不同,不能冒充难民,自不敢去村里讨饭吃,便逃到了寺里来。寺里没有人,想必那和尚见兵荒马乱,暂避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寺中后院的青菜倒长得好,还养着鸡,他便割了些青菜,杀了一只鸡,放锅里煮了吃,准备对付一晚再去找自己的部队。 刘士和吃饱后,便躺在禅房睡觉,忽然听得有个女子在叫:“刘士和。”他正睡得迷迷糊糊,随口应了一声,却不见有人答话。刘士和见那声音只说了一声便停了,不由得诧异。随即便想道,这地方怎么会有女人知道自己的名字?他便在寺里转了一圈儿,可不见有什么女人。他有些莫名其妙,甚至有点儿害怕是遇到了什么妖怪。身边只有一把小腰刀,他又拿了根门闩当武器,准备一晚不睡熬到天亮。 到了后半夜,听得一阵“沙沙”的响声,仿佛下雨了。可是往窗外看去,虽然阴云密布,无星无月,但地上很干。他心想,多半是有蛇出现,于是就握紧了门闩等着。只是等了半天,却不见异样,窗外的“沙沙”声总是响个不停。 刘士和壮起胆子走到后院,一眼却见后院里树上有个女子头。这情景很是诡异,他吓出了一身冷汗。但见那女子的头在树上不住地摆动,才知道原来树上一人高的地方有个树洞,那女子的头正是从树洞里钻出来的,看样子似乎很痛苦。 他远远地叫了两声,问那女子,是不是躲在树洞里而后出不来了,那女子点了两下头。刘士和这才放下心来,暗自窃笑,心想,人吓人,吓死人。自己若能救了这女子,倒也算是一件功德。可是要走近了看看,夜色沉沉的仍是叫人害怕。刘士和便去灶间准备打个柴把做成火炬照一照。可是一到灶间,才发现自己煮鸡把柴草都烧得差不多了,无奈之下,便将拔下的鸡毛一起打了进去。 鸡毛属蛋白质,烧起来有股恶臭味,但好歹总能烧起来。他点着火把后到了后院,走到树前,却见那棵树很大,树身上果然有个不大的树洞,下面还有一个大些的洞,树是中空的,当中还露出一双脚。他不知道这女子为什么从树下的洞里钻进去,又为什么想从上面钻出来,上面那树洞很小,根本钻不过一个人的身子。他正想用腰刀把树劈开了救那女子出来,猛然间发现,下面树洞露出的那双脚竟然是脚跟向外。女子的头朝向他,难道这女子的头竟是朝向背后的不成?而且这双脚也大了点儿,不像是女人的脚。要知道,在当时女人可都是缠足的。这一下,刘士和更是吓得魂不附体,喝道:“你这女人是妖是鬼?”那个女子也不说话,神情很是痛苦,只是不住地挣扎。挣扎时,脖子露出半截,刘士和发现她的脖子上竟然生有鳞片。这下子他明白自己是碰上妖怪了,于是操起门闩便打。这女子的头从树洞里钻出来,身体却出不来,连躲都躲不开,被打得满头是血,嘴里不住“嘶嘶”地叫,伸出的舌头却又细又长,竟与蛇芯子一般。 刘士和在太平军里当兵已久,力气不小,又没了怜香惜玉之心,门闩雨点样打去,登时把这个女子打得头破血流。看着女子被打得不再动弹,他这才操起腰刀,一刀将那女子的头割了下来。一割断人头,下面树洞里却“扑通”一声,从中滚出了一团蛇身。蛇身当中鼓起,比刘士和的头还大。虽然没了头,但这身子还能扭动。刘士和干脆将这蛇身也剖开了,里面却滚出个和尚头来,而抓住那两只脚一拖,拖出的却是个没头的和尚尸首。刘士和这才明白,多半这和尚怕乱兵,躲在树洞里,而这个长了女人头的大蛇吞了他的头后钻不出来了。他心有余悸,就把这两具尸首全都烧了。 后来回到天京,他跟太平军中的江南兵说了此事。江南兵听了后说,这是美女蛇啊!江南一带,由于地气潮湿,蛇虫很多。过去乡间未受污染,这些爬虫类更是繁衍生息得极快,于是生成了不少传说,最恐怖的一个便是美女蛇。美女蛇头似美女,在荒郊会称人姓名。这时候千万不能答应,一旦答应了,美女蛇晚上便会来取人性命。 其实,鲁迅先生在散文中也提到过这个传说。说是某书生应了美女蛇的呼名,晚上投宿寺院,老僧送他一个盒子,让他放在枕边。当美女蛇来时,盒中飞出一道金光,却是一条飞蜈蚣飞出去将美女蛇除掉,书生因而得救。这个故事记得小时候外婆也跟我说起过,细节稍有点儿不同。说蜈蚣是书生自幼养着的,拦在门口与美女蛇斗了一晚,最后同归于尽。可见这传说在江南一带流传已久。 至于这美女蛇为什么不能对刘士和作祟,那江南兵说,应该是被鸡毛镇住了。蛇怕鸡毛,那也是一种古已有之的说法。袁枚的中便有《鸡毛烟死蛇》一条,说“鸡毛烧烟,一切毒蛇闻其气即死,凡蛟蜃属皆然,无能免者”。那美女蛇一定是闻到了烧鸡毛的气味,进退不得,才被刘士和杀了。 在太平军教义中,蛇延续了《圣经》中的形象,一向是妖怪。当时,与太平军为敌的清军首领曾国藩,传说是蟒蛇投胎。据说,曾国藩身上长满癞癣,每天早上起床,床上一堆的癣屑,酷似蛇皮,而且还传说曾国藩爱吃鸡,却怕鸡毛。那时加急文书上都贴有鸡毛,凡是接到这种文书,曾国藩都不敢自己打开,要让别人打开了再给自己。刘士和杀美女蛇,实在是个吉兆,预示着清妖必败。于是,太平军在天京城外埋下不少鸡毛,说是曾蛇妖一来,必死于城下。不过,曾国藩自己虽然未破天京,但天京最终还是陷落在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手里了,似乎又有点儿讽刺,却也让迷信的人说此事确实不疑。不然,曾国藩为什么自己不来成此大功,就是因为害怕鸡毛。 六壬术 清人田于源《青苔夕照堂笔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田于源少年时,游北京白云观的燕九庙会,看见有个卦摊。摊主悬帜叫顾草衣,算的是六壬课。六壬,就是易占算卦。按古法,易占是用蓍草,取五十根,一根不用,实际用四十九根,以此得出卦象。由于这种占法相当繁复,因此后来出现了一种简便的“以钱代蓍”法,据说由战国的鬼谷子首创。但其实是汉代京房设立的,故亦称“京房筮”,方法是用三个钱币掷六次,旧时算卦多用此法。 算卦是“巾、皮、彩、挂”这江湖四大行的第一行,向来不脱江湖气。但顾草衣却不吆喝,他相貌清隽,谈吐也雅致。田于源见这算命人颇为不俗,便去算了一卦。顾草衣算出来的大多有验,待看他写的卦单,更是一手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这让田于源大为吃惊,问他既然有此才学,看样子也是士人出身,为什么不去应举子业,而要流落江湖?顾草衣却只是笑笑,说:“人各有志。” 到了晚间投宿客栈,田于源意外地发现,那顾草衣居然与他借宿同一家客栈,便邀他过来小酌。喝了几杯酒,天色已晚,顾草衣便告辞回了自己房中。到了夜半,田于源迷迷糊糊中听得房里有声音,但马上又消失了,他以为是老鼠,也没在意。等天一亮,顾草衣却敲门要进来,田于源开了门,顾草衣笑着说:“昨晚睡得可好?”田于源说睡得很好,顾草衣便没再说什么,只是从桌子的底下撕下一张黄表纸。 这时外面却有人叫了起来,原来伙计一早开门,发现院子里有个人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手里还拿了把刀子。一问,原来是个小偷。这小偷白天见田于源身边带了不少钱,晚上便来偷东西,拿刀是不惜杀人灭口的意思。没想到,摸进房后发现竟是一片密密的森林,他怕了起来,跑了一整夜,可怎么都跑不出去,反而累得精疲力竭。伙计自然当这小偷是疯了,不由分说送官府究办。田于源却明白这肯定是顾草衣玩的花样,便去道谢。顾草衣却只是笑了笑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田于源问他,怎么知道那小偷会来,顾草衣说白天算卦时他就已算到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和田于源同宿一家客栈其实并非偶然。 田于源听了,更是仰慕,问能不能学这种秘术?顾草衣说田于源不是此道中人。田于源听了很是失望,但顾草衣说他与田于源会有三面之缘,现在只是第一次,将来还会有两次。田于源问什么时候会再碰到,顾草衣却不说。 过了几年,田于源因为屡试不第,失意而归。当时是与一伙行商一同上路,经过一座山时,突然从山上冲下一伙强人。这伙强人极是凶狠,将商人请的镖客杀了个干净。田于源只道要受池鱼之灾,正吓得魂不附体,却听山后传来了一阵铃声,一个人骑了匹驴子转出来。一听这铃声,强盗头子说,大头领来了,相互说今天为什么大头领要亲自下山。 这时那骑驴之人到了近前,田于源见那些强盗全都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口中所称却是“顾先生”。那大头领笑着说:“田先生别来无恙?让您受惊了。”田于源定睛一看,竟是当年的顾草衣。他衣着依旧,但在这些绿林豪客中间,举手投足却有着一种威严气势。 田于源极为吃惊,便请求顾草衣不要滥杀无辜。顾草衣也答应了,却说要借一步说话。田于源看多了,担心顾草衣会让自己上山落草,心想这个万万不能从。但顾草衣和他到了僻静之处,却突然倒身下拜。田于源更是吃惊,问他为什么,顾草衣说:“田先生,可记得在下昔年曾说与你有三面之缘吗?”田于源点点头说记得。顾草衣说:“这是第二次。第三次与君相见,就是十几年后在徽州城头了。届时,请田先生不要忘了今日之情,为我收拾残局。”徽州是今天的黄山市,古时称新都郡、新安郡、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田于源是江西人,家乡离那儿不算远,但还没去过。他不知道顾草衣为什么算到那么远,十多年后到底如何,他自己都说不清。但听顾草衣这样一说,他便含糊答应了。要走时,顾草衣摸出了一袋银两送他,田于源不要。顾草衣却说,这是他当初卖卦所得,不沾血腥,也是为了将来所用,于是田于源收下了。 过了十多年,田于源一直做幕客。有一年,主人要到徽州做官,问他可愿同去,田于源一听“徽州”二字,想起了当初顾草衣之约,便答应下来。到了徽州城外,在办理和前任官员的交接时,府吏说,还有一桩处斩谋反的江洋大盗的案子刚了结,尚未上解。田于源问是哪个江洋大盗胆子这么大,那府吏指了指城头,说:“头还悬在城门口呢。”田于源抬头一看,那正是顾草衣的头颅,他这才明白,顾草衣当年所说的三面之缘以及一拜的用意。于是收殓了顾草衣的尸身,等首级号令已毕后一同下葬。花去的银两算了算,正符合当初顾草衣所送之数。再察看卷宗,却是顾草衣与海贼密谋,要复兴明室。他不胜欷歔,心想:顾草衣的六壬术如此神奇,难道就算不出自己图谋的终究会失败吗? 在里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吴三桂兵变,有个精于六壬术的术士要去投靠,住店时遇到另一人,也要去投靠吴三桂。晚上,那人睡在西墙下,术士说:“你怎么睡这里?今晚亥时这墙要倒。”那人却笑了笑说:“你的六壬术未精,亥时这墙要倒,却是向外倒的。”到了亥时,墙果然向外倒了。但纪晓岚听了后,说这准是附会,这两人算得这么准,怎么没算出来吴三桂会失败?纪昀这话驳得狠,不过现实也并不总是那么一板一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也大有人在,历代皆然。 明茎草 易声辉,湖南人。清末民初才子易顺鼎的同族。自幼很喜欢读书,但未及应童子试,清室就废除了科举制。他家道贫寒,便进了一家当铺学生意,每天给朝奉先生们打下手。因为读过书,做事也勤快,所以很受老板器重,虽然还没满师,有时也让他开当票了。 有一天,一个穿着破旧长衫的老者来当一批旧书。那些书版本并不算好,没有值钱的宋版书,最古也不过明版。而那老者把书当出去时,却如同挖心头肉一样,说老妻卧病,自己又没赚钱的本事,只好把家传的书拿出来当。易声辉看着觉得有点儿同情,不过进当铺来的基本上都是这样走投无路的人,他也看得惯了,便用龙飞凤舞的字体写了张当票:“收虫吃鼠咬,破烂旧书若干本。”“虫吃鼠咬”之类是当票上的套话,因为当铺库房虽然也时常会翻晒,但皮货之类很容易破损,万一不这样注明,赎当时便会起纠纷,何况那几本书确实都很破了,实在当不了几个钱。看着那老者失望地拿着不多的几个钱出去,易声辉一时兴起,便追出去拿了块鹰洋偷偷塞给他。老者很是意外,千恩万谢地走了。本来以易声辉这样一个学徒,实在没有拿整块鹰洋济贫的能力,所以送出去便后悔了。但送也送了,天下又没后悔药买,只好用自己积了笔阴德来安慰自己。不过,事后老板见了却发了一通脾气,骂易声辉怎么收进这种东西来,当铺又不是慈善堂,若是那老者不来赎,这几本书就得易声辉自己买下。 到了夏天,当铺又到了翻晒存货的时候,过期死当也都要拿出来绝卖。易声辉是学徒,这种脏活累活当然免不了。从角落里翻出那几本书时,老板记性不坏,想起了当初的话,便让易声辉自己付了利息,算绝卖给他了。好在当初也没当几个钱,付了利息也没多少。易声辉翻翻那几本书,是几本明人的文集,作者叫鹤岑子,根本没名气,其中一本里还夹了一根已经压扁了的草。一定很久了,那草已变得很硬,长得就跟园子里的石灯似的,也不知是什么种类,易声辉见样子有趣,便顺手夹在荷包里。 有一天他在柜前,忽然看到那老者又走了进来,衣衫却更加褴褛了。他忙迎上去,正待说话,老者看到他,点了点头便又走了出去。他不知出了什么事,边上一个朝奉却问他是不是昨晚没睡好。他一阵迷糊,便问:“怎么了?”那朝奉说:“外面一个人也没有,你却突然站起来迎上去,是不是被鬼迷了?”易声辉说见到那个当书的老者来了,朝奉吓了一跳,说:“这老头子前几天刚死,你真见鬼了。”易声辉也有点惊慌,觉得自己真见了鬼。 过了几天,有个衣衫华贵的书生,突然急匆匆地进来,拿了张当票说要赎当。朝奉一看,却正是那老者的当票,只是已经过期。这书生仍是急不可耐,说:“我愿出一百个鹰洋,把这几本书买回来。”当初这几本书当了不到一个鹰洋,现在居然肯百倍赎回,易声辉便说那几本书在自己手上。书生见他拿了出来,喜出望外,扔下一包鹰洋拿了书便走。易声辉没想到,自己因为这笔当被老板骂了一顿,反倒骂出了一笔小财,心中极是诧异。他当天便告了假,把这笔钱拿回家去给父母。 走到半路,赫然见那老者居然在路口等着,一脸惊惶急迫的样子。易声辉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壮着胆问:“你到底是人是鬼?”老者像是说不出话来,只是打着手势让他跟着走。易声辉本不想去,可是老者总是拦着他,连连作揖,脸上还潸然泪下。易声辉终究不忍,咬了咬牙,心想:“就算是鬼,他也是有求于我,总不会害我。”便顺着老者指点去了。 老者领着他出了城,易声辉见天色已不早,路却越走越偏,便不想再去。可是每当他要转身回去,老者就又是拱手作揖,甚至还跪地磕头。易声辉被缠得没法,只好再往前走。到了一片荒田,远远地看见有个人在田里打转,周围围了不少人,神情极是狼狈,看样子却正是那书生。他周围那些人无不衣衫褴褛,但这书生却似乎根本看不到一样,明明一步就能走出田来了,却又转了回去,脸上已尽是泥土,身上的衣服也已肮脏不堪,眼见就要站不住了。 老者指了指那书生,又向易声辉连连作揖。易声辉问:“你要我救他?”老者连连点头。易声辉再问:“怎么救?”老者指了指易声辉腰间的荷包,易声辉心想:“一定是那根草了。可是怎么用法?”他拿出草来,那老人连忙伸手比画着打火点燃的样子。易声辉连忙掏出火镰火绒,一下点燃了那根草,就在点燃的那一刻,书生一下摔倒在地,而原本围着他的那些人也消失不见了。他连忙跑过去,将书生扶了出来。等书生醒过来,看到易声辉手上被烧得只剩下一点点的草,立时放声痛哭。易声辉不明所以,好半天那书生才止住哭声,问易声辉是谁告诉他的。易声辉照实说了,回头看看,却不见那老者身影。那书生长叹一声说:“命该如此。” 原来,明代有个白莲教首领自号鹤岑子,精于法术。这书生的父亲和老者,本是鹤岑子一脉的同门师兄弟。有一次,偶尔得到了师祖的文集,得知鹤岑子生前将平生所学,全放在此地一个鬼守窖里,开启方法就记载在文集中,两人便相约来取。本来说好平分,可事到临头老者却起了贪心,打伤了书生的父亲。书生的父亲逃回去后没多久便死了,临终前要儿子一定要报仇。过了数十年,书生自觉已然学成,便来寻仇。谁知,到了才发现鬼守窖居然还没破,老者却已死了。于是,他的念头便转到了开启鬼守窖上。 经过查探,书生得知老者生前去当铺当过不少东西,于是就来当铺碰碰运气,没想到真把鹤岑子文集赎了出来。大喜过望之下,当即照书上说的施法开启。谁知鬼守窖比他想象的要厉害得多,若非易声辉相救,书生非死在这里不可。现在他才知道必须要有明茎草不可,而且一定要有两根。老者只弄到一根,所以这么多年他也无能为力。 所谓明茎草,《洞冥记》有载,说东方朔游北极,在镜火山日月不照之地发现。此草如金灯,带在身上能见鬼物之形,仙人宁封尝燃此驱鬼,因为点燃后能够照透人之胸腹,所以也叫洞腹草。只是,书生本来想除掉这老者替父复仇,没想到老者的灵魂最后反而救了他。看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再坏的人也不会坏到底。书生谢过了易声辉,便飘然而去。后来易声辉也听说此地总有些异样,因此终其一生都不敢再过来这里。 求雨 安徽某地有个小县,僻处深山,十分贫穷。清朝时,若有京官外放到这儿上任,同僚都会表示一番惋惜,说年兄大才,结果到了那儿,实是牛刀割鸡云云,心里却都在庆幸去的不是自己。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可来这个小县当县官,别说十万两外快,连俸银都只怕不够用。 乾隆年间,有个名叫周泰诚的,来此地做知县。这周泰诚是两榜进士出身,本想放到江南地肥水美的地方,做三年太平官,也好一饱宦囊,谁知到了这个地方。来了一看,县城里破破烂烂,实是大失所望。更倒霉的是,这年春去夏来,偏生遇上了大旱,土地龟裂,草木枯焦。眼看秋后要颗粒无收,全县父老都焦急万分,周知县也极为焦虑。 那个时候遇到大旱,要么请法师来祈雨,要么就是土法上马,求龙王、晒土地。这地方的土地据说是周仓,于是把关帝庙里的周仓像搬出来曝晒几天,但天上还是没有一片云影。周知县急得焦头烂额,有个幕客便献计说:“老父台,何不去求一下祥符观的道士?”周知县上任不久,对本地尚知之不多。那幕客便解释说,祥符观是本县山中一所古观,观主是个名叫周清瑞的老道。这周清瑞脾气古怪,但传说法术通神。祥符观前有口深潭,据说中有毒龙,每逢阴雨天便能听得吼叫声,是这毒龙要飞出来为害四方。而自周清瑞来此,便不曾听这毒龙吼叫。有人去问他,周清瑞笑说那毒龙已被自己所制,不能为害了。因此,人们都传说这周清瑞乃是地仙之属。 周知县是进士出身,对这些怪力乱神向来都是敬而远之,本是不信。但这个时候,当真是病急乱投医,也没别的办法了。于是召了从人,前去礼聘周清瑞。到了祥符观,见果然是个好地方。树木清幽,观前一口深潭,可惜引不到田里。那周清瑞虽说脾气古怪,但本县父母官亲来,何况还是本家,虽然仍不甚客气,但还是将周知县迎了进来。 周知县见周清瑞年纪虽大,却风度翩翩,果然有几分仙风道骨,就说眼下旱情紧急,还望老神仙慈悲,求些雨来搭救众生。周清瑞听了,便说:“那些传说都是些荒唐不经之语,我一个寻常出家人,哪有什么求雨的法术?”周知县本来对周清瑞端架子已有一肚子气,见他一口回绝,顿时变了脸,说:“你自称能制伏毒龙,就算真是神仙,也当慈悲为怀,不然便是妖人。本官就算这顶花翎不要,也要治治你这妖人!”便传下话去,说现在也不晒周仓了,就把这老神仙绑到柱上晒两天,让他尝尝大旱的苦头,才会使出真本事来。 周清瑞见这个本家父母官一下翻了脸,顿时傻眼,忙说:“什么毒龙,那种吼声其实是从潭边一个洞里发出的。那个洞本来是两头通,雨天山风穿洞而过,便发出这种声音,后来我堵住一头,这声音便没有了。不过是故意这么说求点香火而已。”周知县让人看了看,果然是这么回事。虽然周清瑞是骗子,但周知县可就下不来台了。他恼羞成怒,便说:“既然你能骗,也给我骗点儿雨出来!”说着,他让人把周清瑞抓了去,当真准备晒他两天。 周清瑞哭天抢地,全无神仙风范。正在这时,观中一个小道士突然站出来道:“我师父年纪大了,还望老父台网开一面,由我来祈雨吧。”周知县见这小道士道袍破旧,头上也没戴道冠,只是扎了个发髻。只道这小道士是舍得一身剐,救师心切,便要将他喝退,哪知,这小道士不卑不亢,道:“老父台,我既已担下此事,要杀要剐,也由小道一身承担,与我师父无涉。”周知县本来也只是找个台阶下,小道士肯出头,他也不好硬去折腾周清瑞,便问:“你要什么法器?”小道士说:“我有自己的法器。”说着,他从壁上摘下一顶斗笠,走到潭边,将斗笠扔下潭中。说也奇怪,斗笠一扔下潭,潭水就眼见往下退。看着潭水退下了五六尺,小道士捞起斗笠说:“老父台,现在就去吧。”这深潭四季不涸,旱涝都是这个水位,传说是通海眼的,但这小道士的斗笠一扔下竟会退了这许多水,周知县亦觉诧异。 周知县生怕这小道士滑脚逃了,自己又落个笑柄,就让人守着他。但小道士根本没有逃走,跟着周知县进了城。上了城头,小道士见四野禾田尽是干枯一片,亦是恻然,左手捻个诀,右手从背后摘下斗笠,忽然向城下一掷。寻常斗笠自是落到城下,但这斗笠打着转越飞越高,竟不落下来,看热闹的人见了,纷纷说这小神仙果然有几分道术。 眼见斗笠飞得看不见了,忽然“哗哗”一阵响,暴雨如注,正落在城周的田野里。虽然此时依旧红日高照,片云亦无,但这些雨水却是货真价实的。农人无不笑逐颜开,大赞小道士法术高明,也有人称颂父母官急民所急,是个青天大老爷。下了一阵,眼见田中已被水灌透,再下倒要发涝灾了,周县官正待说够了,小道士手一招,斗笠已飞了回来。他背到背上,向周知县作了个揖,道:“老父台,幸不辱命。” 见这小道士还真有法术,周知县便觉得周清瑞亦不是行骗,或许是游戏风尘罢了,便请小道士上席。小道士也不推辞,上了酒席一通吃喝,食量惊人,一个人吃掉了三个人的份儿。席上周知县问:“小仙长用的是什么法术?那斗笠到底是什么法宝?”小道士说,也不是什么法宝,只是那斗笠不是寻常之物,其实是用一片龙鳞制成的。这龙鳞能吸尽一潭之水,所以自己将它抛入潭中时,要时时关注,生怕吸的水多了,解了旱灾反而闹出水灾来。周知县听说是龙鳞,便想见识一番。小道士就把斗笠取下,拆开边,从中抽出了一张足有锅子大的鳞片来。周知县见这鳞片很是轻巧,摸上去还有点软,实在想不通这竟能吸下半潭水去,问小道士这龙鳞是哪儿来的。小道士笑而不语。吃完了,周知县要送上谢仪白银二十两,小道士却推辞了,说出家人不需银两,之后便飘然而去。临走时说:“老父台为地方长官,还望待民以厚。” 周知县见小道士来去匆匆,心想真是神仙也不过如此了。这一年旱情解除,秋来得了个大丰收。周知县抗旱有功,亦受嘉奖。秋后,城中三老提议,说要谢谢祥符观的仙长救命。周知县心想也是,就备了礼物去了。周清瑞上回被知县一吓,心有余悸,说话也谦逊了许多。寒暄了几句,周知县说:“上回那小仙长怎么不见出来?”周清瑞说:“那小道士本是个游方的道士,自称姓敖,那回暂时经过此地,后来也不知云游到了何处。” 周知县回去跟幕客们一说,一个师爷跺脚道:“可惜大人仙缘未到啊!四海龙王都是姓敖的,这小道士自称姓敖,岂非龙王之属?”四海龙王姓敖,传说倒确实如此。但周知县向来并不相信这一类无稽之谈,只对那小道士甚是钦佩,时时记着小道士的临别赠言。此后他一改初衷,事事为子民着想,官声甚好。后忤了上司,结果三年未满,就被罢官回家了。倒是祥符观,因为此事,香火比以前是越发旺盛了。 三式 外公的朋友中有一位,已经忘了他叫什么,只记得是个秃头。不过,外公的朋友中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有头发的反而是另类。那位老先生话不多,平时总拿根旱烟管抽烟,偶尔才插两句嘴。有一次天下雨,那些老人也没地方去,就在一块儿聊天。聊着聊着,聊到平生所遇险境,他突然说:“我年轻的时候,有一回才叫险。” 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当时他才十五六岁,家里穷,便去跟着一个师父学划船。那师父姓邱,已经掌了几十年舵,平时好喝几口黄酒。有一艘船,船头钉了个铁八卦,大概是辟邪用的。有一年,有个老板包了他们这条船去进货,走太湖水道。因为要得急,回来时贪赶路程,有一晚只好露宿,停船的地方有一小片芦苇。 当时他年纪还小,邱师父已经睡得死死的,他却被蚊子咬得睡不着,就躺在船头看月亮。夜半时分,岸上突然传来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身着长衫,一副读书人打扮的中年人,正一脸惊恐地跑来。见到他们这条船,那长衫人如释重负,高声喊道:“邱师兄!”师父闻声抬起身子,见了那长衫人,也吃了一惊,说都十多年不见了,怎么又出来了。那长衫人说有个四马师正在后面追他,要邱师父救自己一命。师父沉吟了一下,让那长衫人上了船,带到芦苇丛里,自己则折了一束芦苇,一枝枝插在长衫人身边,然后把船摇开了,装作睡觉。 刚做好这些,一群人便追了过来。当先一个人就喝问,有没有见到一个穿长衫的人过去。师父说自己和徒弟给人运货,误了时辰,只好在这里露宿,也不知有没有人过去。这时,有个手上拿把大折扇的人走上前来,右眼下还有颗很大的黑瘤,冷笑着说:“原来是邱驾长。你师弟做了这事,你自然要护着他,我也不怪你。但桥归桥,路归路,如果沈明秋被我找到,邱驾长就不能再出手。”驾长是江南一带对船老大的尊称,沈明秋定然是那个长衫人。他跟着师父也没多久,只以为师父是个寻常船工,没想到居然这么有名气。这时,师父也咬了咬牙说,纵然师兄弟的情分很深,自己也不敢得罪四马师,当真没看见。那四马师点了点头,却马上让人下水去芦苇丛里搜。这片芦苇丛很小,虽然有芦苇遮挡,但他还能看到那长衫人的身影。说来也奇怪,这些搜查的人却同瞎子一样总是视而不见。 四马师见没搜到人,只好带着人悻悻地走了。四马师一走,师父便把船划过去,将那长衫人拖出来。只见长衫人已被吓得脸色煞白,站都站不起来。师父问长衫人怎么得罪四马师了,长衫人说自己和四马师的老婆偷情,被发现了。当时师父的脸就变了色,骂那长衫人太不知自爱,以后绝不再帮。但长衫人苦苦哀求,师父硬了一阵,才叹了口气说:“四马师也不是好惹的,他肯定知道我帮了你。只是现在带的人多,他是怕和我斗起来会伤了这些徒子徒孙,所以装作不知道。” 正说着,湖面上忽然远远地有一点火光漂过来。师父的脸一下子变了,说:“四马师回来得真快。”连忙让他划船,可这船划来划去,竟然一直在转圈,而那点火光却越来越近。当相距只有七八丈远时,只听得四马师的声音传来:“邱驾长,你还要抵赖吗?”师父也没说什么,忽然从船头挖下了那个铁八卦。这时他才发现,原来这铁八卦有三圈,各圈都可以转动。师父拿着这铁八卦转了几下,那点火光也开始打转,同样靠不过来。转了几个圈,四马师突然怒道:“姓邱的,你真要跟我鱼死网破吗?”师父仍然没说话,一张脸也绷得铁青。这时,他看见自己这船下突然起了一层层的浪,而当时并没有刮风。浪头越来越大,但船冲过去一段路,便像撞到了什么东西一般,马上又消失了。就这样接连好几次,那点火光突然灭了,师父松了口气,说:“快划!”他帮着师父拼命摇橹,这回船笔直地冲了出去,不再像方才那样打转了。 回去后交了货,师父给了他工钱,要他立刻回家,说自己不划船了。他问师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师父叹了口说,他和长衫人还有四马师都是三式门的。四马师的本事最大,但也不能轻易打败自己。原本相安无事,这回为了那长衫人的事,自己跟四马师闹翻了,以后这地方肯定待不下去。他跟这事无关,就不要卷在里面,不然四马师要迁怒于他。他回家后,听人说有个眼睛下长瘤的人曾经来找过师父,得知师父已经走了,那人气得在桥墩上拍了一掌,把石桥墩都拍下一块来。他暗自庆幸,以后也不敢再去划船,后来也再没听到那四马师跟师父的消息。 小时候听这个故事,觉得很有趣,但那个老人说的时候却仍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后来我看了,才明白那个所谓的“四马师”,其实应该是“司马师”。因为司马师眼睛下长了颗瘤子,那人一定是因为这个特征才有了这么个外号。至于三式,更是后来读了些算命书才明白过来。中国算命术,可分为三式、六壬、八字三大类。六壬指易卜,八字就是人生日的年、月、日、时四柱干支,而三式就是奇门遁甲。邱师父钉在船头的铁八卦无疑就是奇门遁甲中的天地人三盘。这三种算命术据说都能预知未来,趋吉避凶。但奇门遁甲有点特别,传说是战国时鬼谷子所创的一种异术,诸葛亮也会,一直被用在战争中。虽然奇门遁甲一向被说得神乎其神,清人笔记小说中也有不少写到,但真正见过的人只怕百无其一。 治都 邱真惠,清末京人,当时清朝的统治已到了末期,一切都在变化。但邱真惠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仍然想着一朝金榜得中,便可以光宗耀祖,因此每天都在家埋头苦读。好在他家虽不算豪富,可上代人颇有积蓄,也算个中产之家。他虽然不治生产,但也没有乱花钱的嗜好,所以虽然坐吃等山空,日子还可过得下去。 有一年夏天,天特别热,这一年正值大比。邱真惠上一次没能考上,这一次下了狠心,真个头悬梁、锥刺股,发誓一定要考中,所以每天都彻夜不眠地苦读。夏日房里实在太热,到了晚上蚊虫又太多,他颇以为苦。 这一天看书有点累,蚊子又咬得受不了,他就去外面沿河走走散散心。走了一圈儿,到了一棵柳树下,觉这地方阴凉宜人,而且根本看不到蚊虫。他心想,在这儿读书倒好,可惜离家里有点儿远。 这时他有点儿累了,便坐下来歇歇。刚坐下,就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他一摸,却是块方方的石头,正想扔掉,却见这石头白腻异常,握在手中极是温润,像是块美玉,不由得呆了呆。他仔细看看,才发现原来真是一块玉。一面隐隐约约有点儿红色,还有字迹,想必是一块残破的玉印。拿回家看了看,果然是一块玉印的一角,上面残留着“治都”两个字。 虽然只是个残件,邱真惠放在案头当一件小玩物,心烦时把玩一下,倒也自得其乐。说也奇怪,从这天起,书房里居然蚊虫绝迹,他看起书来专心多了。过了几天,又是一个风清月朗的夏夜,邱真惠点着了蜡烛,正在刻苦攻读,忽然听得身后有“簌簌”的响声,扭头一看,只见有条蜈蚣正从墙根爬过来。这蜈蚣金光灿烂,有半尺来长,邱真惠看得发毛,心想自己家里一直很干净,现在蚊虫都没有,怎么会有这等毒虫?情急之下,顺手抓起桌上那一角玉印丢了过去。说来也巧,不偏不倚,正砸到那蜈蚣的头顶。本来他还觉得可能砸不死这蜈蚣,但一砸之下,蜈蚣立时摔了下来。邱真惠用一根枯枝把死蜈蚣挑出去扔了,又看看那一角玉印,见这玉印碎块轻轻巧巧,真不知怎么一下就把那条大蜈蚣砸死了。 这事也无关紧要,邱真惠接着读书。第二天天一亮,家里人来给他送早点时,却发现他已是倒在地上,人事不知,一张脸黑得跟墨染过一样。邱真惠平时身体挺好,从无隐疾,家里人也不知他得了什么暴病,当即便请了大夫来看。但大夫搭搭脉,却呆了半晌,说脉象平和,照理根本没病,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大夫说没事,可邱真惠毕竟一直昏迷不醒,他父母急得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几位名医都请过了,都说不出邱真惠得了什么病。正乱作一团的时候,佣人来报说有个道士求见。邱父还以为是来化缘的,想说不见,但佣人说那道士自称善能观气,看到这屋里有妖气,只怕有人中了邪。 一听这话很有点儿门道,邱父便请他进来。一见面,才知道这道士年纪很轻,肤色虽黑却很有神采。这道士打了个稽首说:“贫道云游天下,见贵地有妖气冲天,是不是有人得了怪病?”邱父说正是,就让这道士去看看邱真惠。道士看了看,也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邱父问他有没有办法,道士说:“治他不难。”说着,从身边取出一个竹筒,平放在邱真惠脚后。这竹筒有小儿臂粗细,两头有节,筒身打着许多小眼,一端则有个开口,塞了块雄黄。道士向邱父说:“贫道治病,与别家颇有不同。请老太爷千万不要大惊小怪。”邱父心想,能治好邱真惠的怪病就成,当然不会大惊小怪,便一口答应。 只见道士拔掉雄黄,往嘴里塞了一支口笛,低低吹动。随着笛声,从竹筒里游出了一条黑色的大蜈蚣。邱父吓了一大跳,但想起道士的话,硬生生没出声。只见黑蜈蚣出来后,又游出了一条白蜈蚣,然后是一条鲜红色的蜈蚣,每条都有半尺来长。这三条蜈蚣往昏迷着的邱真惠身上爬去,没入了他的衣服下。邱父再也忍不住了,刚要说话,却看到邱真惠脸上的黑气一下淡了一层,接着忽然发出了一声呻吟,道士点点头道:“行了。”说着,口笛又吹出了几个音调,那三条蜈蚣马上爬回竹筒里。 道士用雄黄塞住竹筒,要了纸笔写了几个字,叠成一个方胜交给邱父说:“老太爷,少爷身上的邪气我已祛除了,接下来三天,他只能吃点米粥,到第四天就没事了。这个字条等第四天给他看,到时便可无恙。”邱父见邱真惠脸上的黑气已淡得几乎看不出来了,心想这道士果然有本事,欣喜之下,让人拿出一百个鹰洋做谢礼。谁知道士只是微微一笑,说他一个出家人,不收谢礼,说罢飘然而去。邱父更觉遇到的乃是神仙。 接下来三天,邱真惠果然只能吃点米粥,但人是一天好过一天,到了第四天,果然就基本痊愈了。邱父大感欣慰,跟儿子说大难不死,得仙人相助,必有后福云云。邱真惠问是什么仙人,邱爷就把道士的事说了。邱真惠一听却是一呆,说自己就是被三条蜈蚣咬了后才昏倒的。 原来,那天晚上他打死金色蜈蚣后,过了一阵子,忽然听得窗外“沙沙”之声大作。本来只当是下雨了,可探头出去,却见月朗风清,连点云都没有。月光下却有一条墨黑的蜈蚣作势要爬进来,他吓得一把抓住那块玉印,而玉印一抓到手中,黑蜈蚣便如撞上了无形的铜墙铁壁般退却。邱真惠吃了一惊,心想这些蜈蚣是不是已能通灵,自己打死了一条金蜈蚣,黑蜈蚣就上门报仇来了?正在忐忑,身后却也传来了“沙沙”的响动,扭头看时,只见墙角又爬来了一白一红两条蜈蚣。他情急之下,玉印脱手掷出。可这回成心要打,却根本打不中了,刚丢了个空,那条白蜈蚣已一下飞起,扑到他颈后,此后他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听邱真惠说了经过,邱父也呆了呆。他本以为那道士仙风道骨,古道热肠,救人不图报,谁知听起来害邱真惠昏倒的分明就是他。只是他既要害人,为什么又要救人?这一点实是想不通。再打开道士留下的纸条一看,只见上面连真带草写了几个字,却是:“坏我一,还尔三。”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此事过后,邱真惠再没心思读书,从此弃儒经商。几年后,他与一个新结识的朋友闲聊时说起此事,那朋友听了叹道:“邱兄真是命大。”邱真惠一怔,问他话从何来,这朋友说,那玉印定是阳平治都功印的残片。 阳平治都功印乃龙虎山天师的法印,据说能镇压鬼物,而那道士恐怕是什么邪道术士。因为,邱真惠偶尔以阳平治都功印残片打死了他修成的一条蜈蚣,便来斗法报仇。邱真惠恍然大悟,又问道:“那他为什么又救了我?”那朋友叹道:“那术士虽然修的是邪术,看来也不伤无辜。只怕他本以为你也是什么术士,后来发现你根本不懂法术,所以才来救了你。”邱真惠听后心想那玉印残片只怕是件宝贝,回去就找。只是时隔数年,这个小玉块也不知丢到了哪里,不过这小院子每到夏日,倒是蚊虫不生。 蜃脂烛 于奉恩,民初直隶人,在天津某行做事。有一次坐火车回乡省亲,当时正值军阀混战,路上很不太平。离家还有百余里时,因为前方有两军交战,道路不通,火车开不了。他想反正也不是很远,铁路亦不知什么时候能通,与其在此坐等,不如干脆走回去。百余里路,就算走得不算快,十几个小时也差不多到了。 于奉恩是上午出发的,路上打个尖儿。到夜深时,算来离家还有几十里路,用不了太久就能到了。他心里高兴,也觉得有点累,忽见前面有一片建筑。这地方于奉恩小时候也曾经来过,记得是一片荒地,还有几座无主的坟堆,不知什么时候竟成了村落了。他虽觉有点奇怪,但仍是快步过去,想找个地方歇歇,喝口水再走。 一走进去,却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变了,刚才看到的鳞次栉比的房屋似乎一下子就消失无迹了,周围竟然都是荒地。他吃了一惊,心想准是遇到鬼打墙了。想要转身出去,但让他更惊愕的是,进来的路一瞬间消失无踪,居然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 这下于奉恩出了一身冷汗,正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座大坟后突然闪出了两个人。这两人长相很是凶恶,其中一个手里捧着一根蜡烛,另一个将身一闪,一掌击在他的脑后,将于奉恩打晕在地。等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地上,听得有个人低声道:“糟了,弄错了人,还够吗?”另一个道:“应该还够。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他!”这两人的声音穷凶极恶,于奉恩更是害怕,暗暗叫苦,心道,这一回准要没命了。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声马嘶,蹄声如急雨,一匹白马如飞而来。这马极其神骏,刚才还在远处,瞬间便到近前。刚到这坟地前,白马长嘶一声,前蹄扬起,马上骑者趁势一跃而下,姿势潇洒至极。却听骑者喝道:“我道是谁,原来是山右二鬼。你们跟了我那么久,仍是贼心不死?”声音极是清朗。 那骑者原来是个俊逸不凡的少年,大有出尘之姿。这时,先前的两人从荒坟后闪了出来,分列一左一右,也不答话。捧着蜡烛的人纹丝不动,另一人将手往地下一拍。随着他的手拍下,四周忽有火苗从地底冒出。少年也有惊异之色,三进三退,既不能到那两人跟前,又不能走出坟地。 此时,那少年见屡屡突不破,突然拔出一把刀来,一刀扎向白马。白马惨嘶一声,倒在地上,鲜血直喷起来,足有数尺高,到了空中竟然凝结不散,依稀化作人形。可即便如此,少年仍然冲不出那两人的包围,这号称“山右二鬼”的两个汉子竟似布下了一道铜墙铁壁,明明只消一转身少年便可逃得远远的,但他却如同中了邪一样,每进一步就退一步,每退一步又进一步,只在方寸间打转,像是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缚住了。 这时右边那汉子喝道:“你的血咒都没用了,还想怎么样?”少年的脸已涨得通红,突然将手指伸到口中咬破,那两个汉子也如临大敌,双手举在胸前。这一回,少年身上那根无形的绳索似乎松了不少,能活动的范围也大了些,可仍然出不了坟地。而随着他每走一步,手上的血就不住地淌下来,将地上染得红了一片。待转到七八个圈子,那两个汉子脸上也如噀血一般通红的时候,少年突然一个踉跄,接连走了几步,猛地扑倒在地,正摔在于奉恩身边,却是死了。 于奉恩此时已吓得魂不附体,只道自己也难逃一死。谁知那两个汉子吹熄了蜡烛,其中有一个扶起他,拱手作揖道:“这位兄弟,真对不住!方才你突然出来,我师弟只道你与灵二郎是一伙的,伤了你的玉枕穴,你现在感觉如何?” 这汉子先前说话凶恶,此时谈吐却彬彬有礼。于奉恩怔了怔,壮着胆道:“我只是过路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那两个汉子互相看了看,才说了原委。原来,那少年名叫灵二郎,本是茅山宗弟子。但后来破门下山,恃艺行凶,无恶不作。灵二郎在茅山宗门下时就很是了得,何况现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更是没人能制伏他。这“山右二鬼”兄弟却是阁皂宗弟子,他二人受灵二郎师父所托代为清理门户。谁知,灵二郎的本事好生了得,人也乖觉之极。因此,他们在这儿设下埋伏,才算捉住了他。于奉恩听他们说得荒诞不经,但看这两人将灵二郎的头颅割下,在其尸身上撒了些药粉,将尸体化成了腥臭的黄水,战战兢兢也不敢多嘴。 那汉子见于奉恩惊魂未定,又宽慰了两句,问他要去哪儿,为表歉意,愿送他一程。于奉恩壮着胆说,自己家就在某村。于是,这两个汉子一边一个挟住他。于奉恩只觉腾云驾雾一般,几十里路只花了片刻,就到了自家村口。两个汉子送他回了家,便要告辞离去。于奉恩大着胆子道了声谢,问他们用什么办法制住了灵二郎。其中一个汉子笑了笑,道:“那是蜃脂烛。蜃能吐气做楼宇,以蜃的油脂制成蜡烛,点燃后,灵二郎本领再高,也只能在方寸之地打转,出不去了。只是,这灵二郎居然能耗掉大半根蜃脂烛,也当真了得。” 原来茅山、阁皂,都属正一三宗,是天师道的两支历史悠久的派别。但这些道派很久以前就已式微,几乎已经被人遗忘,于奉恩没想到居然还真有其弟子留存于世。只是,那灵二郎胡作非为,他本门中人居然奈何不了他,可见这些宗派的确已极其衰弱,少有出色人物。那“山右二鬼”的绰号吓人,长得也不似好人,倒甚有侠气,却是始料未及。 张仙图 民国初年,南京有一家陈记香烛店,开了足有近百年了,店主姓陈,专卖香烛纸马。 有一年秋天,陈老板一开店门,见门口躺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面黄肌瘦,神情委顿。陈老板吓了一跳,只道是个路倒尸,仔细一看,见这人还有口气儿。他是个厚道人,马上让家人倒碗热粥过来,让这人喝。这人喝下后才算缓过来,说自己姓娄,是江西人。因为今年家乡遭遇大旱,田里颗粒无收,只得出来逃荒,现在三天没吃东西了。陈老板见这人面有菜色,一只右手总是蜷曲着伸不直,看来得过俗称鸡爪风的病,但他谈吐颇为斯文,只怕还读过两年书,以致连要饭都不会。陈老板心生恻隐,将娄某暂时收留下来,在自己店里打杂。 这娄某虽然右手不便,倒也肯干,纵然做不了重活,可有什么事叫他,他马上就去做。转眼秋去冬来。一天,娄某向陈老板说起,今年过去了,自己准备回乡,看新一年能不能有点儿好收成。陈老板见他执意要回去,也不好阻拦,便送了他一份盘缠。 娄某甚是感激,趴下来给陈老板磕了个头,说自己这条命是陈老板救的,此恩无以为报。自己家里有件祖传的东西,能辟邪物,便送给陈老板好了。说着,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包。陈老板心想,你差点儿饿死,哪里还会有什么好东西。不过,这也是人家的一份人情,推辞不过,便收了下来。 等娄某一走,陈老板打开来一看,却是幅送子张仙图,画在了一幅绢上,落款就一个“娄”字,还有个“近垣”的篆字章。陈老板虽是开香烛店的,但多少也懂点画的好坏,见这幅张仙图笔法十分匠气,有名的画师中也没听说有什么娄近垣的,只怕是娄某的祖上自己画着玩的,便一笑了之。不过张仙图挂着喜庆,陈老板还没儿子,也是图个吉利,就把这幅画贴在卧室里。 到了冬至那天,陈老板正在家里杀鸡杀鸭准备祭祖,门外忽然传来云板的声音,出门一看,却是个化缘的道士。陈老板斋僧济道的事也做得多了,便拿了些钱出来,哪知这道士却嫌少,说陈老板印堂晦暗,只怕过不了年关,若能拿一大笔钱出来,他能让陈老板逢凶化吉。陈老板虽说好性子,但道士这般触霉头,他也有点儿不快,只是笑笑道:“生死由命,不劳费心。”道士见化缘不到,悻悻地走了,临走时还说什么“不听良言相劝,真是自作孽”之类的话。 这天晚上,陈老板摆了一桌供品祭祖,顺便给张仙也供了几色干果,希望来年妻子能怀上。两人睡下后,到了半夜里,陈夫人忽然推醒了他,说:“当家的,你有没有听到怪声?”陈老板睡得迷迷糊糊,就说道:“大概是闹耗子吧。”那时的房子多半低矮,闹耗子自是最平常不过的事,陈老板自然也不在意。 第二天一起来,刚下床,脚下却是一滑,差点摔倒。定睛一看,只见地上撒了一地的炒黄豆。那炒黄豆本来供在张仙图前,现在碗里少了许多。他怔了怔,问妻子昨天是不是把黄豆撒出来了,妻子说她连碰都没碰过。陈老板就想大概是耗子闻到炒黄豆的香味来偷吃,所以撒了一地吧。于是扫了扫,结果在墙角又发现了一个纸片剪的小人儿。他觉得诧异,问了问家里人,也没人知道是哪里来的,不过这纸人剪得倒甚是精细,他就拿来夹在书里。 这一天开了店门,还没多久,只见那道士急急过来。陈老板见这道士来势汹汹,不知出了什么事,正有点儿害怕,那道士却一下屈膝跪倒在地,大哭道:“原来先生深藏不露,都怪小道有眼无珠,还请先生网开一面。”陈老板不知是什么意思,问他到底要干什么,道士脸色一变,忽地站了起来,怒道:“你既然不能放我一马,那我也只能和你拼个鱼死网破。”说罢掉头就走,陈老板更是莫名其妙,但听他口气不善,心里亦有点儿害怕。 回到房里,他向妻子说了这事,陈夫人胆子比他小得多,说道:“这些道士很多都有点儿邪术,听他说得凶,说不定这道士也有妖法。”陈老板却嗤之以鼻,说:“岂有此理,这道士准是个疯子,我不能陪他一块儿疯。”他根本不管,可陈夫人毕竟害怕。他们家养着一条狗,这狗长得很大,性子也凶,平时都锁在后院。因为陈夫人担心,便在黄昏时把这狗拴到了大堂里。天暗下来,却也下起了雪,陈老板吃过了饭,早早就睡下了。 后半夜,陈夫人忽然又推醒了他,说:“当家的,你听听,外面阿黄在做什么?”阿黄便是那条狗的名字,陈老板睁开眼,只听得阿黄正在低声“狺狺”,似在发狠,仿佛见到了什么毒蛇猛兽一般。陈老板甚觉奇怪,心想会不会那道士真的发疯了,晚上来香烛店杀人?便点着了灯,披上衣服想去大堂看个究竟。 他刚起床,陈夫人忽然叫道:“那是什么?”陈老板定睛看去,只见门缝里露出一角白纸,似乎有个人在外面正把这纸塞进来。陈老板吓了一跳,叫道:“外面是谁?”可根本没有回答,连阿黄的“狺狺”声也听不到了。 就在这时,门缝里那张纸忽地全部挤了进来,却是一个小纸人儿,与上回见到的一般无二。只是这纸人儿一落地,却和活的一样,竟然能站着。陈老板看得呆住了,那纸人儿一进来,便向陈老板的床头奔来,手上还拿着一把纸剪的小刀。陈老板见是这么个小纸人儿,倒不害怕了,只是觉得奇怪。只见这纸人儿奔了两步,边上忽然射来一道黄光,正中纸人前心。那小纸人儿被打翻后还在地上挣扎,只是一直爬不起来,而那道黄光落地后还在“骨碌碌”地滚动,仔细一看,是一颗黄豆。陈老板顺着黄光的来处看去,正是那张张仙图。 正在这时,门缝里又挤进一个纸人儿来,也和上一个一样,手上拿了一把纸剪的刀,活的一样向陈老板床头奔来。刚跑了两步,“刷”一声,从张仙图那边又是飞来一颗黄豆将这纸人儿打倒。如是者,前后重复了好几次,每个小纸人儿一进门缝就向陈老板床头奔,又被黄豆打倒,总是不能越雷池一步。陈老板看得大为惊诧,心想到底有多少纸人儿,但等了好久也没再见到。 他等得烦了,索性开门看看,一开门,却大吃一惊。原来,大堂里的阿黄竟倒在了血泊中,喉头有一条缝,似乎是一把极小又极锋利的刀割的。这时,陈老板才真正害怕起来,明白那道士真的有妖术,自己夫妇实是刚逃过一劫。 第二天,他还怕那道士阴魂不散会再来惹事,店门也不敢开。却听得邻居说起,昨晚客栈里出了一起人命案。一个投宿的道士死在那儿,死状很奇怪,身上并无伤痕,只是心口有几点红印。陈老板听得这消息,暗自舒了口气,心想娄某说的这张仙图能辟邪果然不假。从此对这画爱若珍宝,专门造了个神龛供起来。 几十年后陈老板过世了,他的儿子却很不成器,把一份小小的家产败了个精光。东西能卖的都卖了,这幅张仙图倒卖了个善价,识货的说此画乃是雍正时龙虎山法官娄近垣所绘。 昆吾虫 20世纪80年代初,个体经营户还不是很多,遍布各乡各镇的都是大大小小的供销社,因此当时的供销系统是个很大的单位。那时候交通还很不方便,村民购物都是去就近的供销社。虽然物价低,但由于是独家经营,所以营销金额也不小。每个月底,下面各个点的供销社把营业收入交到镇上,由镇上供销社的会计汇总盘好了账再交上去,年年如此,向无舛误。 有一年过年,因为生意特别好,上交的钱款比平时多出了一倍,会计在年三十盘了一天都没盘完,只好把钱款都放在镇供销社的保险箱里,准备第二天接着做。 第二天,那会计一早来上班时打开保险箱,哪知里面竟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了。会计顿时吓瘫了。报案后,公安局的人马上赶来勘查,发现保险箱上有个洞,洞口非常光滑平整。如果不是这个洞,一定会怀疑是内贼下的手,因为保险箱的钢板都是特种钢,用高速电钻都未必能钻出洞来。就算是会计监守自盗,他也根本没这个本事。这件事已是一件很大的刑事案件了,首先被怀疑的是周围的铁匠,但那些铁匠还停留在相当原始的手工作业阶段,连电钻都没摸过。查了几天都毫无头绪,实在没辙了,公安局开会时,有人就异想天开地说这件案子不是美帝特务就是苏修特务干的,不然没人能办到。 负责这案子的公安,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到处乱转,一个年也没过好。大年初五那天,他走过一个村子时,忽然听得桥下传来“咚”的一声,眼角瞥去,只见有人从一条小船上扔出了一个空的酒坛子。一般人买了整坛酒后往往不舍得把酒坛子丢掉,因为可以用来盛米盛面,他觉得奇怪,便多看了一眼。哪知船上的人一见他,惊慌失措地就要划走,这下子他更怀疑了,喝令那艘小船靠岸。 上去一看,见船上就一个男人,衣着很破旧,舱里没什么东西,弥漫着一股酒味,也没什么可疑的。正要上岸,忽然又发现这船吃水异乎寻常的深。这种小船船头船尾都有两个密封舱,他让那人打开一个,那人的脸登时变了。于是,他自己强行打开了封盖,只见里面竟然尽是塞得满满的纸币。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掏出手铐将这人铐在了船上,转身去村里叫人。也就是几分钟的工夫,等他叫了村里的民兵队长过来,却发现手铐已经断了,那人已不见踪影。好在钱大多追回来了,丢得不多,总算能够结案。 半截手铐送回公安局后,经检验,发现断口与供销社保险柜上的洞一样,相当平整光滑。可是就算那疑犯有藏起来的电钻,在船上也没办法通电,那人到底是怎么弄断手铐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胡乱猜测时,有人提议说去问问多老。多老是公安局留用的旧侦缉人员,早年毕业于日本的警官学校,50年代末就退休了。据说,当年曾经破过不少奇奇怪怪的大案,见多识广。于是,几个公安带着那断手铐去见了多老,多老一看那手铐的断口,便说:“又有人养昆吾虫了。” 这个名词他们从没听过,便问多老昆吾虫到底是什么。多老说,昆吾虫是种微生物,能够食铁,极为少见,想要繁殖则更加困难。他是很久以前在一个锁匠那里见过这东西,是做那种九曲连环锁时才要用的。九曲连环锁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锁,锁芯极其复杂,选用的也往往是极硬的金属材料,因为非常细小,用普通的锉刀去锉的话,往往十天半月都弄不好。当时,有个锁匠做出来的锁极其精致细密,而且用的是青铜,比生铁更硬,一般的钢锯都锯不出印子来,但那个锁匠却能做得严丝合缝,又快又好。有一次,这锁匠牵连到一起杀人案中,本来都要判死刑了,是多老发现了其中的疑点,给那锁匠洗清了冤情。事后锁匠上门道谢,带了把连环锁做礼物。那锁不用钥匙,其实是一种密码锁,做工极其细致,多老爱不释手,便问那锁匠是怎么做的。因为他对锁匠有救命之恩,锁匠犹豫了一阵,说他是用昆吾虫来做的。 “昆吾”本是古代宝剑之名,据说能削铁如泥,昆吾虫能食铜铁,所以以此命名。多老受到过现代教育,不相信有这种东西。那锁匠便给他演示了一下,拿一个装满了酒的小竹筒出来,在一把菜刀上滴了一滴。那一滴酒就同强酸一样,没用多久就在菜刀上蚀出了一个小圆洞。锁匠说这就是昆吾虫,他是早年跟一个跑江湖的学来的方子。昆吾虫极其难养,多老还记得那锁匠说只能泡在烧酒里,而且一斤烧酒只能泡两天,两天后竹筒里的烧酒就只剩下一半,已完全没了酒味,就得换掉不可,不然酒里的昆吾虫也会死绝。 那锁匠说了这秘密,要多老不能漏出口风去,因为这东西要是被用到邪路上,那么什么锁都等于无用,恐怕会惹出乱子来。几个公安问多老那锁匠还在不在,多老叹了口气说那锁匠手艺虽高,但后来市面上被洋锁占领了,洋锁既便宜又方便,土锁没人要,而养昆吾虫得两天一斤烧酒,代价实在太高了,那锁匠根本维持不下去,后来就背井离乡外出,不知到哪里去了。因为养昆吾虫要大量的酒,多老建议他们对买酒的人多加注意。于是公安局便让各供销社密切关注来买酒的人,特别是一买就是一坛的那些。只是当时正值过年,买酒的人本来就多,根本无从找起,后来也一直没再发现嫌犯。想必是他侥幸逃脱后不敢在这里多待,远走高飞了。因为没能抓到,所以到底那嫌犯是不是如多老所说的养了昆吾虫,也就无从得知了。 其实所谓昆吾虫,很可能是一种能分泌出强酸的微生物。只是这种昆吾虫能够用竹筒装,又似乎除了金属以外对其他材料腐蚀性不大,也不知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人假如把它用在正道上,有可能震撼整个化工产业,说不定很快就能成为亿万富翁。可他却用来犯罪,实在有点隋珠弹雀的意思。 夜叉 川西过去有个西康省,现在已废除,所辖分别划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因这地方地处偏僻,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一直有些诡异的传闻。 20世纪30年代,从上海来了个摄影记者,到这儿拍摄一批猎奇照片。他到了某县,借住在当地一户人家里。当地山上有不少寺庙,他白天进山拍照,晚上回来休息。 有一天,他去了一个比较偏僻的寺庙,拍得有点晚,回来时已至黄昏。这时天色大变,阴云密布,他迷失了方向。正在担心,却听得前面有梵呗之声,他远远望去,见有一队人正在山道上蜿蜒而行。他便想赶回去问问路,好一同回镇上。谁知山路曲折,望山跑死马,等他转过几个山嘴赶到那边,只见那里有个山洞,队伍却已经走了。天又突然下起雨来,将路都冲垮了。 这时下不了山,他也万般无奈,好在身边带着宿营的装备,便想凑合一晚上,等天晴后再走。于是他走进了山洞里,刚点燃火把,却见洞里面相当大,居然有数百平方米。当中有个石台,上面赫然摆着一具死尸,而洞壁都密密麻麻凿着大量小洞,每个小洞里都摆着一个写着名字的坛子。这时,他才明白自己闯到当地人入葬的山洞里了。 各地葬仪不同,有火葬、土葬、水葬,还有些是树葬、天葬,当地风俗却是洞葬。这个记者听当地的房东说过,当地的葬仪很古怪,与别处不同,这里的洞葬在入葬的第一年都不用棺木,就把尸身放在洞里的一个石台上,等做周年时才由家人上山来收拾骨殖,放在坛里收好。 那个洞便是当地人入葬的所在,里面很大,已经有上千个骨殖坛。他曾经问房东:“死尸就那样扔在洞里,岂不是会腐烂变臭?”房东说:“不会。因为这个洞是冥府夜叉所居,夜叉会来收拾尸身的。家人来周年祭时,只见一些骨骼,上面已是干干净净,不剩下任何血肉了。而且一般骨骼都摆放得很整齐,如果被扔得到处都是,那就是说明这人生前做过亏心事,夜叉也不肯好好待他,家人以后会走霉运的。” 这个记者受过高等教育,不相信鬼神之事,对这种迷信说法嗤之以鼻。但房东言之凿凿,说的确有夜叉,曾经也有人胆大偷看过,只是见过的人后来都受神明诅咒而死,所以再没人敢去偷看了。 记者本来就想拍当地人入葬的场景,但当地人出殡时根本不让他跟随,这次没想到误打误撞却找到了这里,于是便拍了一阵。天气并不很冷,但洞里阴风阵阵,他也感到不好受,便找了个离死尸较远、有堵石墙遮挡的角落,摊开睡袋睡下,来个眼不见为净。在满是骨殖坛,且还有一具死去不久的尸体的洞里,睡觉当然不舒服,但他实在太累,睡得也很沉。 睡梦中,他突然被一阵奇怪的声响惊醒,一时间还不知道是什么。等回过神来,他想起自己是在存放尸骨的山洞里,周围再没旁人,登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夜叉当真出现了?他偷偷抬起头,朝石墙后望去,却见堆放死人的石台上隐约有几个人,全都极其瘦小。 这时,空气里传来些腥味,他突然发现,那种声响是咀嚼的声音!洞里极暗,他看不清是什么,便摸出照相机来想拍一张照片。他把照相机装好镁条正想拍摄,一抬头,忽然见石墙上蹲着一个人。这人很矮,脸上干枯如饿鬼,两只眼睛特别大,显得炯炯有神,灼灼放光。他已吓得魂不附体,刚要站起来,那人却一下扑过来,两手抓住了他的腿。他登时感到一阵火辣辣的剧痛,仿佛一根烧红的铁丝刺进他的皮肉里。这时,也不知从哪里又钻出了几个黑影,与先前那人差不多,开始拼命地撕咬他的身体。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按下快门时,“啪”的一声,镁条打着了。一道雪亮的闪光射过,借着这道亮光,他看到周围尽是这些矮小的人,每个都面目狰狞。而先前放在石台上的那具尸体已是一片狼藉,被撕咬得不成模样。 随着这道闪光,那些小黑影也似受到惊吓,一下蹿出山洞,不见踪迹了。这个记者生怕那些怪物还会出现,跌跌撞撞地逃出了山洞。这时雨已经停了,路上仍是一片泥泞,他不顾一切地向山下冲去,却被绊了一下,摔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 第二天,有个山民发现了他,连忙把他送回镇里。当时那个镇上还没西医,让药铺的坐堂郎中看了看,见他身上遍布伤痕,伤口开始发炎,且持续高烧不退。他借住的那家房东见情形不妙,便让人把他送往成都。但由于路途遥远,这个记者被送进教会医院后,第二天便去世了。去世前,他也曾回光返照清醒过一阵,努力在笔记上记下了一些东西。等报社收到电报派人过来,他已经被葬在了教会的坟地里,他的同事只拿到了照相机和笔记本。直到去世,这个记者都把照相机保护得很好。待拿去冲洗后,那同事发现由于情况紧急,拍出来的照片没对好焦距,十分模糊,只能隐约看到些身高大约一米二到一米三的小矮子,面目狰狞可怖。笔记上的东西因为是垂危时写下的,字迹十分模糊,前言不搭后语,只能看到说的是“夜叉”。 夜叉是佛教中的说法,又译为药叉、能啖鬼。《玄应音义》中写道:“阅叉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那个记者去的地方,是有以食死尸为生的夜叉出没。难道他拍摄到了夜叉的真面目? 后来,这家杂志社把记者的笔记整理后发表,题名为《以生命换取的报道》,很是轰动一时。但是,谁也说不出那张模糊的照片上是不是真的夜叉。直到六十多年后,有人翻阅旧杂志,无意中发现了这篇报道,把这张照片输入电脑进行处理,得到了一个较清晰的形象。给动物学家一看,那动物学家便吃惊地道:“这不是狒狒吗?” 狒狒是灵长目的一种,虽然也是种猴子,但十分凶猛,有时会捕食小动物,也会食用半腐烂的尸肉,长得有点像人。欧洲人乍见之下,认为它们是传说中的食尸鬼。由于狒狒是杂食动物,所以身上会有各种病毒,那个记者很可能就是被咬伤后感染发作死去。 但狒狒只生活在非洲,中国境内从未在野外发现过。谁也说不出为什么川西一带会有狒狒出没。现在殡葬改为火葬,旧葬仪不复存在,这个谜恐怕永远都难以解开了。 方相 董海兴,安徽某乡人。初中毕业后,他就出来跟人学做泥水工。20世纪80年代初,各地基建都在轰轰烈烈地上马,所以工作不难找。 董海兴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活儿,睡在他边上一个铺的人名叫方镇国。方镇国是陕西人,还有个不好听的外号,叫“四眼狗”。因为他的眉毛长得有点怪,又浓又短又圆,倒像是两个眼睛。董海兴记得以前看过的一本书里说,清朝的军队,称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四眼狗”,因为陈玉成两眼下都有一颗痣。 那些建筑工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还得加夜班,晚上回到工棚里,又没什么事好干,就一块儿打牌吹牛。董海兴不喜欢打牌,倒喜欢看书,就常在书摊上租书来看。无独有偶,方镇国个子高大,足有一米八多,干活是一把好手,看上去不像个识字的人,没想到却也爱看书,倒让人很是意外。于是两人经常轮换着看,有时聊聊书里的事,倒也自得其乐。 工地上的事很单调。有一天,董海兴在搬一车土时,脚下一崴,险些摔倒。定睛一看,泥土里居然有个骷髅,把他吓了个半死,还只道是发生了杀人案。他跟工地上管事的说了,那管事的说这地方原本是块坟地,先前大多迁掉了,大概漏了一两座无主荒坟,扔掉就是了。小时候,董海兴在乡下就听老人说过掩埋枯骨,结果鬼来报恩的故事。他虽然上过中学,但多少还是信这类说法,便将这骷髅拿到一棵树下埋了。 当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里是个面目模糊不清的人,其余也记不起来了。这个梦让他魇着了,惨叫起来,把边上的工友全吓了个屁滚尿流,只道出了什么事。待听得董海兴说做了个噩梦,脾气不好的工友骂骂咧咧了几句,也就接着睡。没想到第二天董海兴居然就起不了床了,下半身冰凉完全失去了知觉。 工地上有个医务室,医生过来看了看,给他几颗药吃下也不见效果。他是个临时工,也没有公费医疗,管事的暗暗叫苦。董海兴动也动不了,只能通知他家人来接他回去。那几天便整天躺在工棚里休息,方镇国每天给他打点饭。白天,工棚里一个人都没有,董海兴也只好拿本书翻来翻去地看,有时候哀叹一下自己的命真苦。 这一天,他看了一会儿书,只觉很累,便躺着闭目养神。迷迷糊糊中,听到有“窸窸窣窣”的声音,眼睛微微撩开一条缝看去,却是一大一小两只老鼠钻了出来。他因为心里难过,没吃完早上方镇国给他打的油条,还有小半根搁在了床边,这两只老鼠大概嗅到了油条香,大白天就跑了出来。如果是平时,董海兴肯定会把这两只老鼠赶走,但现在看到老鼠爬上爬下很是灵活,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心想反正自己也吃不下,就让老鼠吃个饱算了。于是他一动也不动,只是眯缝着眼看着。 那两只老鼠爬到油条边,居然和一般的老鼠不一样。小老鼠的两只前爪拱了拱,活像是人在礼让,最后那只大一点儿的老鼠先吃,另一只小点儿的才动口,董海兴看着甚觉有趣。第二天,他的胃口虽然好了点,但仍是留下了大半根油条放在床边。心想,那两只老鼠说不定还会再来。躺了一会儿,果然又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翕开眼看了看,果然是那两只老鼠。这两只老鼠仍是爬到油条边,小老鼠还是照例拱了拱前爪礼让。等大半根油条吃完,董海兴也已迷迷糊糊地半睡不睡,耳边忽然听得有个声音说:“阿子哥哥,这个两脚,心肠不错。”声音极其尖细,就像是两三岁刚学会说话的小孩的声音,却说得很流利。董海兴大吃一惊,微微睁开眼,却见那两只老鼠正伏在他脚后跟边,话正是从小老鼠嘴里说出来的。 老鼠怎么会说话?这当然不可能!董海兴心想,自己只怕病情越来越重,大白天都魇着了。这时那大老鼠捋了捋嘴边的胡须,也开口说:“心肠不错,只是惹了薜荔哆。”小老鼠说:“惹了薜荔哆,阎王簿上,也没处躲。”大老鼠说:“方相在侧,性命逃得过。”一言一语,简直跟唱戏一样。虽然董海兴担心自己的病,可是听着这两只老鼠半说半唱,还是忍不住笑出了声,结果两只老鼠飞也似的逃走了。 事后董海兴越想越奇怪,心想“方相”是什么?老鼠说“方相在侧”,而自己边上这铺睡的正是方镇国,难道方镇国还有一个名字叫方相吗? 等方镇国下了工给他打饭回来,董海兴就半开玩笑地说:“方镇国,你是不是还叫方相?”方镇国一怔,问道:“你怎么知道我这外号的?”董海兴没想到方镇国还真叫方相,不由得一呆,把自己刚才做的梦说了,方镇国也感觉奇怪。董海兴问他,为什么外号叫方相。方镇国说,方相是他们当地传说中的开路鬼,长得又高又大,据说有四只眼睛。在方镇国的家乡,过去每年过年时总要做一台傩祭,打头的就扮成方相,传说鬼魅见了方相都会逃走。由于方镇国长得高大,眉毛长得又跟眼睛一样,所以就得了这么个外号。董海兴登时来了劲头,便问他薜荔哆是什么。没想到问起这个,方镇国也莫名其妙了,说自己从未听说过这种说法。他们在说,边上有个打牌的工友听到了,插嘴道:“是薜荔哆吗?那就是饿死鬼啊。” 董海兴更是奇怪,没想到这个怪名居然也有来由,于是就追问了下去。那工友说,他家隔壁住了个还俗的和尚,小时候他听那还俗和尚讲故事就讲到薜荔哆。说目连之母刘氏四娘,因为不肯斋僧,被打入地狱化身为薜荔哆。目连以大神通下地狱,翻倒血污池,救母还魂。说来说去,董海兴恍然大悟,说:“一定是那个骷髅在作怪了。”方镇国听他说了前后经过,说:“这饿死鬼真是忘恩负义,我去帮你砸了。” 说也奇怪,方镇国从树下挖出那骷髅来用砖块砸碎,董海兴便不药而愈。后来,董海兴回乡说起这事,旁人都说那不过是董海兴瞎编出来的,哪有这种事。到底是不是瞎编,工地上的活儿一结束,方镇国就已回乡,后失去联系,谁也证明不了了。不过在梵语中,薜荔哆确实就是饿死鬼的发音。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便说:“人犯五千恶为五狱鬼,万恶乃堕薜荔也。” 镜听 2000年,有个叫许之强的正好要大学毕业。先前就在传,这一年是龙年,会诸事不顺。后来又有传说,什么电脑千年虫会引起大灾难。这种土洋结合的传说似乎更增添了几分说服力,许之强在过公历元旦时就有点儿胆战心惊。但其实那年元旦并没有什么事,千年虫也没传说的那么可怕,只是许之强还是有点儿担心。 寒假回家过年,吃过年夜饭,家里人都在看电视。他不爱看,便翻着一本,翻了一阵,翻到了《镜听》一条。镜听是一种过去的习俗,说是在除夕夜守岁时,如果看着镜子,到午夜时分会从镜里听到声音,预示来年的事非常灵验。这个习俗现在已经不太有人知道了,也不会有人去信。许之强却觉得反正没事,便拿镜子来试试。 到了午夜12点,电视里传出了倒数读秒声,他便侧耳听着。随着12点越来越接近,他隐约觉得镜子里似乎出现了什么东西。喊“零”的时候,突然觉得耳朵里一痒。他下意识地用小指挖了下,可是什么都没有。再看看镜子,一样毫无异样。许之强心想,这到底是种迷信,便一笑了之。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半年过去了,许之强也已毕业,还在一个发达城市的公司里找了个事做。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当然不高,每天只能挤公交。有一天睡过了头,一看时间不多了,赶紧冲到车站。等车的人已有很多,一辆公交车驶来,他要挤上去时,忽然觉得耳边有人向自己叫道:“别上去!”声音很响,他吓了一跳,不知出了什么事,扭头一看,却什么人都没有。就这一愣神的工夫,身后一个大个子已经挤了上去,把车门堵得严严实实,再也挤不上去了。他只好打了个出租车上班,可是时间却浪费了不少。 赶到公司,打卡时间已经过了,想到这个月又要扣钱,他就有些懊恼。正在这时,边上有个人过来道:“许之强!你没出事啊?”许之强有点不高兴,说:“难道你盼着我出事?”那人忙说:“不是。电视里正在播紧急消息,说一辆公交和一辆卡车撞了,死了好几个人,就是你常坐的那路。看你一直没来,还担心你就在车上呢!”许之强这时才听到边上的电视机里传出的声音,连忙过去一看,正好镜头转到出事的公交车,他一眼就看到刚才那个堵住车门的大个子满脸是血地躺在担架上,不由倒吸了口凉气。 又过了一阵,公司里组织去海边旅游。这一天是去海滨浴场,一早从宾馆登车出发时,许之强忽然又听得耳边有个人说:“不要去!”声音和上回听到的一模一样,随即头也痛了起来。他心头一动,有心让大家不要去,可看人兴致那么高,自己要是说听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声音就说别去,只怕要被当成疯子看,便推说肚子突然痛了起来,自己不去了。待在宾馆里头倒不痛了,可是许之强还是很担心,要是真出了事,好像是自己害的一样。担了一整天的心。 傍晚时,听得同事们欢声笑语地回来了,说是海滨浴场很好玩。他问有没有出事,有人想了半天,说某人在游泳时抽筋了,好在是在浅滩上,坐了一阵也就没事了,别的连擦破油皮的都没有。许之强这时才觉得自己说不定得了幻听症了,上次只不过是巧合。不过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说耳朵没什么异常,而且后来也没听到那声音。 又过了一年,公司里又组织旅游,这回是去山上了。那山上有个道观,里面有个道士给人解签,十块钱一签。女同事对这些特别感兴趣,挤在一处叽叽喳喳。许之强对签诗什么的不感兴趣,便去后面看看。后边有些古碑,他正看着,忽然听得有个人道:“先生。”他扭头一看,却见是个彬彬有礼的年轻道士,还戴了副眼镜。许之强知道现在的道士大多是宗教学院毕业的,也不以为意,说:“道长好。”那个年轻道士说:“我看先生身上似乎有点异常,请问,你是不是会听到一点儿奇怪的说话声?”这一句一下子打入了许之强心里,他点头道:“是啊,是啊。”幻听的事实在不好对旁人说,现在却一股脑儿地全对这道士说了。道士听完,叹了口气道:“原来先生是中了影蛊了。”许之强一怔,说:“什么叫影蛊?”道士说:“这是一门妖术,一般都是下在能反光的光滑平面上,是种极为细小的虫子。能从耳中钻到脑里,便寄生在头部,以吸食脑浆为生。一旦人中了影蛊,便会听到奇怪的声音。因为这是妖术,所以现代医学是根本查不出来的。”许之强听得心惊胆战,但他还是有点怀疑这道士是故意危言耸听来骗自己钱。那道士似乎明白了许之强的意思,说:“出家人慈悲为怀,我只为救你而来,分文不取。如果信得过我,马上给你祛除。” 许之强听他这么说,便问怎么个祛除法。道士说不用开刀吃药,知道破法,这种妖术马上就能破掉。说完带他到了后院,从怀里拿出一面小铜镜,磨得锃明,和女士粉盒上的小镜子一样,只是边上有一圈八卦。他把铜镜凑近了许之强的耳朵,嘴里念了两句,许之强又觉耳朵里一痒,便听那道士说:“行了,影蛊已除。”许之强看了看铜镜,只见镜子里多了隐隐的一圈圈金色影子,活像蚊香一样。那道士说:“这便是影蛊。此物一除,先生无忧矣。”说完便飘然而去。许之强见这道士果然分文不收,不由暗自赞叹,心想这回碰上仙人了。 这时又有一个道士转到后院来,见到许之强,招呼他一声说:“施主,这儿不对外开放的。”许之强忙走了出去。在回去的车上,他跟同事说了这件怪事,一个同事一跺脚说:“哎呀,你上当了,这是耳报神啊!”他说,“耳报神”是古书上说的一种神物,寄居在人的耳蜗中,呈金色螺旋状。有了耳报神,就可以未卜先知。不过耳报神怕盐水,一沾盐水就会化掉。所以当许之强要去海滨浴场时,耳报神也会说不要去。那眼镜道士一定是发现了许之强身上有个耳报神,故意说这话来吓他,把耳报神骗走了。 旁人听了都啧啧称奇,说许之强错过了一场奇遇。许之强倒也看得开,说就算是耳报神,这几年也没报彩票头奖号码给自己听过,反而想去游泳就让自己头痛,实在没什么好的,那道士不管居心如何,总是为自己做了件好事。不过话虽如此,私底下也有点后悔,后来几个除夕晚他又在镜子前听了半晌,但再没有这种事了。 缩地 某地有个采购员,姓徐,名字忘记了,只记得旁人都习惯叫他徐采购。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行不便,而采购员却是要到处跑,这在当时也算是难得的走南闯北、见识广博的人物了。 有一年夏天,他出差去浙江某小镇,天晚投宿,招待所却已经满了,于是只好另想办法。找了半天,见一个弄堂口写着“内有住宿”,进去一看,却见门口挂着个“红卫浴室”的牌子。原来那个时候,公共浴室一到夏天歇业时就承包给私人。那些承包人很能想生财之道,白天放录像,晚上改成大通铺,给过路人一个便宜的歇宿地点,这个红卫浴室多半便是如此。徐采购以前根本不想住这种地方,但现在实在没办法,便进去交了钱,想着对付一宿再说。 管浴室的是个老头子,年纪虽老,精神却好,收了钱后给了他一个号牌,让他把号牌带在身边,然后领着徐采购进去。到了里面,徐采购大吃一惊。按理说,当时的浴室地方小,里面没有空调,顶多有台电风扇,床又是大通铺,人多了便热得受不了。汗味聚在一起还有种恶臭,要是再有人抽烟,搞得乌烟瘴气,投宿者肯定不会舒服。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浴室却用竹帘子把房子隔成了一小间一小间的,每间里都设有一张竹榻。老头子说,因为人挤,所以睡下后不要乱走,厕所在后面,还可以冲淋浴。 徐采购因为很累了,躺下就睡。到了后半夜,他觉得有点尿急,就起身上厕所。因为隔了很多竹帘子,光线很暗,他睡意沉沉地绕着过道走了好一阵才到了厕所里。上完厕所,他睡眼蒙眬地往回走,走了一段,隐约看到前面有张竹榻,榻上有个帆布包,正是自己的东西,便倒下继续睡。又睡了没多久,突然觉得有人推着自己,叫道:“喂,你哪儿来的,怎么睡我铺上了?” 他吃了一惊,睁眼一看,却见面前有个光膀子的彪形大汉圆睁怪眼看着自己。天还没亮,这一下把徐采购吓出一身冷汗,只是就算有剪径的强人也不至于来浴室剪径。于是,他壮起胆道:“我的铺就是这儿的。”那彪形大汉说:“这是我的铺啊,你看包也是我的,上面还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呢!”徐采购定睛一看,那帆布包上果然有这五个字,那包并不是自己的。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睡的竹榻边上并不是竹帘,而是一些木板壁。他那帆布包里带着不少钱,是此行的公款,徐采购顿时急出了满头大汗,急忙跑出去找自己的铺。一出去,他更加吃惊,原来这里是几间小木板屋,而且外面尽是合抱粗的大树,明明是个山坳,哪里是那红卫浴室? 这时,那大汉走过来道:“兄弟,你到底出了什么事?”徐采购见他看似凶狠,其实倒是彬彬有礼,便对他说自己刚才还睡在红卫浴室里,怎么上个厕所就跑这儿来了?那红卫浴室在哪里?大汉笑着说:“深山老林哪有什么红卫浴室?我们都是护林工。”徐采购越听越不对,他去的那个浙江小镇连山都没有。于是他便问那大汉这是哪里,大汉说这儿是安徽五河县。这下子徐采购彻底蒙了,一下瘫倒在地。那彪形大汉倒也慌了神,扶起他道:“兄弟,你有什么难处就说,别死在这儿。”徐采购半晌才回过神来,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了自己的事,还把腕上套着的号牌给这大汉看。大汉一开始也不信,但见徐采购只穿了个背心裤头,这儿又是个偏僻地方,就算他是梦游,也不可能梦游那么远的路。大汉就安慰徐采购说:“你别急,我帮你问问老妖看。”说着带着徐采购去敲另一间小木屋的门。 半天,小木屋开了,一个干瘦的老者一边打着哈欠出来,一边还骂道:“大个子,你号丧啊。”等大汉说了徐采购的事,老者看了看,忽然睡意全消,说:“把那牌子给我看看。”徐采购把牌子给他,老者一边看,一边嘴里“唔唔”了几声,半晌道:“兄弟,你是走错路了。”走错路也不会错成这样十万八千里,徐采购实在不明白老者的意思,便道:“可我躺下还在浙江,一睁眼就在安徽,这是怎么回事?”老者笑了起来,说:“那人是用了长房术,好能多安排些客人住。本来也没事,只是你上完厕所洗了洗手,手是湿的,捏在号牌上,结果就岔了路了。” 虽然听不太懂,但看老者的意思似乎有救,徐采购福至心灵,说:“老大爷,求你救救我,我这趟是给厂里跑采购的,要是丢了公款,这一辈子也算完了。”老者说:“放心吧。不过兄弟,你也要答应我一件事,回去后就当这事没发生过,别为难那管浴室的。”见徐采购答应了,老者便从房里拿出几炷香来,用香灰在地上撒了个圈,让徐采购走到里面,嘴里念了几句。因为念得又急又快,徐采购只听得最后是“树叶拎”什么的,眼睛一眨,便觉面前又是一排排竹帘子了,这正是在那红卫浴室里。现在徐采购睡意全无,连忙找到自己的铺位,天还黑着,那装着公款的包还在,里面什么都没少,他这才长吁一口气。回过头想想,恍如梦寐,几乎怀疑不是真的。这一晚他也不敢睡了,抱着包躺了后半宿,天一亮就走了,管浴室的老头子也没说什么。 这件怪事一直藏在他心里。后来他跟人说起,那人说:“那两个老头子一定都会费长房的缩地术。” 费长房,东汉汝南人,从卖药壶公学仙,据说有仙符能驱使鬼神,还能一日之间至千里之外。不过,这些都是传说而已,真正的缩地术当然谁都没见过。这种法术,用现代话说更似一种折叠空间的异能。承包浴室的老头子能把一间小浴室弄出很多空间来给人住,而另一位老者则能在眨眼之间把徐采购送回原地。因为管浴室的老头子也不是用法术来干什么坏事,只是发生了一点儿小失误,所以老者让徐采购不要声张,毕竟断人正当财路是缺阴德的。 徐采购听了这事,倒是后悔不已,后来他也去找过,红卫浴室早已关门,老头子也不知去向。安徽五河县那边,更是连那老者和大汉的名字都没有,哪里还能找到,想谢都没办法谢。不过对那些人来说,这也只是随手帮人一个小忙,原本就不会放在心上吧。 蟋蟀 某地盛产蟋蟀。自清代中叶起,此地每年都会由当地富豪斥资举办一次蟋蟀会。将蟋蟀用戥子过秤后,按重量列为几等,同等之间相斗,胜负判定也有细化标准,很有点类似拳击比赛。 斗蟋蟀之风,由来已久。南宋末权臣贾似道,就酷爱斗蟋蟀,著有《促织经》。一个权臣,国难当头之时,精力却全放在这些上面,堪称无耻之尤。不过就事论事,《促织经》论述精到,言简意赅,单以文字而论倒是不错。后来明代的宣德皇帝也酷爱斗蟋蟀,有“蟋蟀皇帝”之称,可见此道魅力。 那个蟋蟀会延续了百年,太平军打来时人人自危,自然停办了。太平军一灭,“同光中兴”,蟋蟀会便又办了起来,规模比以前更大。此时,蟋蟀会成了一个大赌场。富豪一掷千金,平民百姓也参与进来,想着运气来了赚上一票。其实十赌九骗,当蟋蟀会以赌博为主时,已失去了当初自娱自乐的初衷,成了出千作弊的场所了。像赌场见某条虫上下的注多了,便让芡手动手脚。芡手会在撂蟋蟀的芡草芯里插上一根极细的尖针,神不知鬼不觉地往那热门虫嘴里扎一针,这虫伤了牙,自然不明不白就输了,这样赌场便大发横财,而下注的人却输得血本无归。 民国初期某年,蟋蟀会照例举办。有一次来了个年轻豪客,财大气粗,拿了一箱子现钞来大赌一把,结果中了计。办蟋蟀会的东主是靠设赌发财的,让芡手暗里下手伤了他的虫。这年轻豪客却也不闹,只是冷笑道:“我学艺不精,明年再过来。” 第二年,他果然又来了,这回却是带了马弁来,亮出身份,原来是位督军公子。这次他手头带了几条好虫,都是上谱的,什么“真青”“紫青”“黑青”,最狠的一条虫称“黄金翅”。“黄金翅”虫体不算大,红头青项,金翅玉牙,特别是那两片大牙雪白发亮,简直和钢片一样,当真是牙下无三合之将,与之相斗的非死即伤。如果是旁人,赌场早就下黑手了。可这回来者不善,督军公子带的马弁全都身佩快枪,而且事过一年,督军公子对那些作弊手法全都了若指掌,东主根本无从下手。督军公子还不依不饶,不把东主整得倾家荡产誓不罢休。东主若是硬要下手,万一被他抓到把柄,倾家荡产是小事,弄不好连性命都要丢了,把那东主急得觉都睡不好。 这时东主有个手下说,旁门左道行不通,那就走正道好了。只消把督军公子这条“黄金翅”斗败了,先前的损失就全能补回来。东主说这话等于没说,要能斗败“黄金翅”,自己也不用这么急了。玩蟋蟀的,分捉、养两派,养是收了蟋蟀卵,从小养起。好处是这种蟋蟀病患少,但少了点野性,斗起来总是不那么凶悍。捉派就是去野外捉野生的,虽然能捉到好的,可是机会太少。督军公子的“黄金翅”百年难遇,一时间哪里找得到与之匹敌的好虫?那手下说二十里外的某村,有个老者,当年号称“促织天子”,是养虫高手。现在虽然不干了,但请他出山的话,一定会有办法。东主到了这时亦是病急乱投医,连忙备了礼物去请。到那村里,不巧的是正在出殡,一打听,正是那个促织天子前两天寿终。这一下把那东主急傻了眼,差点当场摔倒。 这时有个身穿孝服的汉子自称是死者的孙子,问东主有什么事。东主已经绝望了,只是简略地说了说。那汉子说:“我随你去看看吧。”东主带了这汉子回去,看督军公子比了一场,汉子便进来说:“原来督军公子是五仙门的。”这名字东主第一次听说,问他这是什么,汉子说促织一道,共有三门六派。捉派也就是寻踪觅迹,只算一门一派,养派却分出了两门共五派,其中一门便是五仙门,分上五仙和下五仙,督军公子是下五仙的。东主见那“黄金翅”如此凶悍,只道捉来的是百年不遇的好虫,没想到是养的。这么一来,他们岂不是年年都养得出来?自己这蟋蟀会还怎么开下去。他急得都哭出来了,汉子却说既设了赌也只能愿赌服输,在赌场里输得卖儿卖女的人不知有多少。东主听出他的话中虽意带讽刺,却也有言外之意,便说只消这一回翻本,就再不设赌了,而且那些穷人所欠赌债一律作废。汉子听他这般说,叹了口气说:“那才是一件功德,我爷爷便是因为看不下去因赌破家的人才洗手不干的。”他又说要斗败督军公子的“黄金翅”虽然不易,却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要准备好一大笔钱先输出去。东主已是走投无路,便答应了下来。于是汉子便去应督军公子的赌,说三战定输赢。督军公子也没想到还会出来这么个豪客,答应了。 头一场两条虫一放下去,还没抽隔板,督军公子抬起头道:“原来你也是五仙门的!”汉子不置可否,督军公子却冷冷一笑道:“既然你也是五仙门的,那就要改改章程,每过一场,赌资都要翻倍。”汉子出的第一条虫颇为勇悍,却仍是败在督军公子的虫下。到了第二场,两虫斗了半晌,汉子还是输了。督军公子笑道:“你本想用田忌赛马之策,不料作法自毙。”第二场输的钱是第一场的两倍,第三场就得是四倍了。田忌赛马的故事东主也知道,以下驷对人上驷,以上驷对人中驷,以中驷对人下驷,这样三场里稳赢两场,督军公子的赌资翻倍正是破解之道。可是汉子的上驷和中驷都输了,督军公子的第三条虫正是百战百胜的“黄金翅”,要以下驷对人上驷,岂有胜理?东主吓得昏了过去。 等他醒过来,却见督军公子灰溜溜地走了,原来汉子的第三条虫赢了“黄金翅”,把先前输掉的钱全都赢了回来。东主千恩万谢,问那汉子到底用了什么办法,汉子说督军公子是下五仙高手。这一派养虫,是把虫养在毒蛇窝里,虫体便带毒蛇之味,何况那“黄金翅”本就是极悍之虫,更是如虎添翼。自己先出的两条虫都是用同样方法养出来的,但所用的并不是田忌赛马之策,而是骄兵之计,他那第三条虫乃是以烟油喂大的。毒蛇害怕烟油,就算“黄金翅”也不能敌。只是督军公子养虫确有一手,竟比他的更强,自己第二条虫本以为必胜,居然输了,若是督军公子先前不提赌资翻倍,当真要作法自毙。事后思之,心有余悸,怪不得爷爷说久赌必输。 东主知道烟油能杀百虫,这汉子居然能用烟油喂虫,当真闻所未闻。他逃过一劫,谢了那汉子后,也不食言,第二年就不再设赌了。只是到第三年,风声已过,他不忍这么大一笔进账落空,便又设起赌来。偏生这一年那督军公子卷土重来,说要报仇。东主急坏了,再去找那汉子,村里人却说他已经搬走了,也不知去了哪里。结果这年东主败得不可收拾,因赌发财,也因为赌而破家,最终沦落为乞丐。但这东主本性不改,据说他下半辈子靠设蟋蟀摊与人相斗混点小钱度日。 甏里小人 前些年,有不知哪地的草台班子来演出,有个节目叫“花瓶美女”,说是一个少女只有头,没有身体,装在花瓶里。其实这只是个利用视觉上的错觉变的小魔术,人还是正常的人。看到介绍后,就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来。那时候在外面玩疯了,到吃饭时忘了回家,外婆就会出来找,找到后就臭骂一通,说:“再乱跑,被拍花的拐去做甏里小人!”那时不知“拍花”是何意,外婆说那是一些有妖法的坏人,看到小孩就在肩头拍一下,这小孩便神志不清地跟着他跑了。而“甏里小人”是什么,外婆没有说。有一次和一个邻居老太太说起,那老太太说:“真有的,我小时候就见过。” 那是这老太太还不到十岁时的事了。有一天,镇上来了个玩把戏的,养着一只猴子、一条狗,还有一个“甏里小人”。甏里小人,顾名思义,就是养在甏里的人,只露出一个头,会说话,还会唱小曲。那玩把戏的表演几套戏法,要些钱。那时候是光绪年间,民智未开,人们看了啧啧称奇。那玩把戏的正表演得起劲,当甏里小人唱了几句小调,他拿起铜锣来要钱时,有个挑着货郎担的汉子突然丢下担子,一把扭住了这玩把戏的,一边大哭,一边要人赶紧报官。旁人不知出了什么事,等官府来了,这货郎哭着说自己是邻县的,那个甏里小人是自己丢了两年的儿子。官府也觉得莫名其妙,要他慢慢说来。 原来,这货郎家住邻县某镇,平时就靠挑货郎担走街串巷卖个针头线脑度日。因为家里穷,很晚才娶亲,到四十岁才生了个儿子,宠得不像样。那男孩也淘气得不像样,每天都在外面玩,不到天黑不回家。两年前的一天,当爸的天擦黑了挑着担回来,他却还没回来。这也是常事,所以一开始也不在意。可等天黑了,小孩仍然没回来,去问了平时在一块儿玩的小孩,都说没看到。夫妻两个挑着灯笼找了半天,仍不见踪影。这下子当爹妈的急坏了,他妈妈急得当场大哭起来。那时是光绪年间,报了官后也没用,孩子仍是没能找回来。但是这老爸却不死心,从这天起每天挑着货郎担一边卖货一边查探,越走越远。虽然漫无头绪,仍然不肯放弃。 这一天到了这里,见有玩把戏的,他也走得累了,见有新鲜事,便停下来歇歇脚。等听那甏里小人唱小曲时,他心里就一动。这小曲是乡间流行的民歌,一般人都会唱,自不奇怪。但他记得当初妻子教儿子唱这小曲时,因为儿子口齿有点不清,一句“柳叶青”总是唱成“老叶青”。后来儿子大了,这句歌也没改过来,习惯了这样唱。方才一听甏里小人唱这小曲,同样是唱成“老叶青”,再仔细看看,越看越像是自己的儿子,便不顾一切将那玩把戏的扭住了。玩把戏的却拼命叫屈,说这甏里小人是自己的儿子,因为生下来就手脚都是软的,只能养在甏里,哪是拐来的。 两人各执一词,官府听了亦不能裁决,便问那甏里小人还记得什么,可是这甏里小人什么都记不起来了。这时货郎突然说:“我儿子腰上长了一块肉,样子像鸡冠一样,可以查验。”一听他这么说,变戏法的脸色登时变了,说这甏里小人是在甏里长大的,和这甏长在了一起,若是敲破了甏,他也活不了了。货郎一定是和自己有仇,要来害自己的儿子。 虽然这甏里小人怪异得不像正常人,但终究是条性命,听这玩把戏的这么说,官府一时间亦拿不定主意了。衙门里有个师爷博览群书,出了个主意说,既然有原告、被告,就让两人立下字据:如果是诬告的话,原告反坐;如果原告不肯担这责任,那么就当没这事儿了。 那货郎咬咬牙说:“我为了儿子荡尽家产,老婆在家也哭瞎了眼。如果我弄错了,宁可担诬告之责,要杀要剐随便。”这样发下了狠话,官府便下令将甏敲破查验。一敲破,甏里小人滚了出来,却见手脚都已经变了形,长得紧贴在身上,身体都和甏一样了。小心地拉开他的双手,往腰上一看,却正有一块鸡冠形的赘肉。这下子玩把戏的立时被锁了起来,严刑拷打,要他交代。玩把戏的叹道:“事已至此,也没什么话可说了。”问他怎么把一个人弄成这样的,他说是用一种秘药,拐来小孩后让他服下,等周身骨骼都变软了塞进甏里,每顿只吃不加盐的猪油拌饭,吃过一个月,小孩的身体就和甏的内壁紧贴在一起,以前的事也全忘干净了。 官府搜查了玩把戏的行李,却见里面还有一个包,打开来一看,竟是一张人皮。当即吓了一跳,问他手上还有几条人命。那玩把戏的说这叫“甘枣”,是九十岁以上的老人的皮,他是从刚下葬的坟里掘出来的。问他这人皮有什么用,开始他还不肯说,后来熬不过刑罚,说那是一门邪术。这种老人皮阴干后再磨成粉,和上秘药,就成了迷魂药。只要在小孩身上沾上一点儿,那小孩就神志不清,跟自己走了。得了口供,官府报上去判了他一个斩立决,后来严禁这一类玩把戏的过境,一时间连正经耍猴戏的都不准入境。那“甏里小人”则被货郎带回了家,后来也不知养不养得活。 甏是一种小口的坛子,装酒用,口径不大,正和一个小孩脖子差不多。听了这个故事,那时我吓得毛骨悚然,信以为真,生怕会遇到“拍花”的。不过缺乏维生素确实会得软骨病,但把一个小孩塞进甏里还能养活,实在有点不可思议。现在想想,只怕亦是姑妄言之,只是一个拿来吓唬小孩子的恐怖故事的可能性居多。 螺蛳 我的故乡是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这里本是明初功臣濮凤的封地,明清时为江南四大镇之一。20世纪70年代,小镇依然平静,道路也全是青石板铺成的,在镇上要想找出一间比我外公年纪小的房子都难。外公家旁边有座石桥,桥名“大有”,因此这条街俗称“大有桥街”,其实是叫“有义街”。儿时,河水尚未受污染,每到夏天,我便下河游泳。游到石礅处,就看到河壁的石块上有个洞,深半寸许,直径与饭碗等同,外公说:“这是婆山洞。” 原来这事不算太久远,清咸丰、同治年间,镇子上很多人突然都得了一种怪病,天天做噩梦,不是梦见被大卸八块,就是梦到被满门抄斩,没一天睡好的。那时,正值太平军和清兵在江浙一带展开拉锯式的攻防战,刀兵不断,杀戮极重。时人张集馨写有一部日记,记的便是此时濮院一带的事情。这样的年代当然不是什么太平岁月,人人噩梦不断也毫不奇怪。只是等到太平军事败,周遭又恢复了秩序时,镇上的人还是有做不完的噩梦。 当时镇上最大的大户姓沈。这沈乡绅好佛,平时一向吃斋。那时候,他儿媳正怀孕,就因为晚上做噩梦魇住了,动了胎气,结果怀着的男胎掉了下来。沈乡绅大为恼怒,觉得定是妖魔作祟,不惜重金礼聘法师来捉妖。虽然法师请了不少,还捉到了好几只黄鼠狼,可镇民的噩梦还是接连不断。这时沈乡绅也有点灰心丧气,都准备把祖业卖了,干脆来个“惹不起躲得起”。正当他张罗着要卖祖业时,一个旧相识前来看他,见他竟然要放弃祖产,便问他何至于此。沈乡绅便把这情形说了,还说要是再住下去,以后的孙子仍然要保不住。那朋友想了想,说:“我认识个法师,不妨请他来试试。或者有效,那也是功德;要是没效的话,再搬走亦不迟。” 沈乡绅想想也对,便去请那法师。等那法师一来,沈乡绅大吃一惊,原来那是个老僧,长得亦是一副苦相,个子倒很高大,但两眼无神,竟是个瞎子。只是他眼睛虽瞎,走起路来却和两眼完好的人一般,古怪的是他肩上蹲着一只小白鼠。 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见过小白鼠,都觉得甚是稀奇。那小白鼠亦像是通人性一般,蹲在和尚肩上,并不逃走。和尚一到镇上,便要沈乡绅买一批线香,在街上每隔十几步便插一束。镇子不算大,但要插遍镇子亦不太容易,只能一片片地插过来。每年七月三十,江南一带有插地藏香的习俗,镇民倒也并不感到奇怪。 和尚每等一片地方插好了香,便要人看线香上冒出的烟往哪里飘。外面一直有风,烟自然乱飘,他便说不是这儿。这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插过来,到了大有桥边,虽然也有风,但插在桥上的香冒出的烟却全都往桥下飘去。和尚就说:“是了,正是婆山作祟。” 沈乡绅也不知这婆山是什么妖怪,和尚让他派人去桥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异样,沈乡绅便叫人下去了。那人看了一阵,突然说:“这儿有块石头鼓起一块!”河沿尽是用大花岗石块砌成,每块都有千斤重。因为年代久远,石块全都被河水洗得又光又滑,除了鼓出的那块。鼓起的地方恰在水皮之下,圆圆的有碗口大。花岗石坚硬至极,用钢凿都很难凿出来,当然不可能是当初凿石砌河沿时故意凿成这样的。 沈乡绅便问“婆山”是什么,和尚说正是这个让镇民噩梦不断,若不能及时除掉,镇上的人全都会慢慢地心力衰竭而死。沈乡绅听得毛骨悚然,便问道:“大师,那要怎么除掉它?”盲和尚说办法是有一个,但很难,只有须弥子才能将婆山收回去。沈乡绅便问“须弥子”是什么,盲和尚说他也不知道。这下沈乡绅傻了眼,差点要骂人了,心想你都不知道,还说那么热闹干什么。这时盲和尚说婆山原本就在须弥子里,两者不会相距太远,若能找到婆山,就肯定能找到须弥子了。说完他从肩头拿下那小白鼠,说:“如意,要靠你了。”小白鼠点了点头,一下跑了出去,和尚却在桥头打坐,动也不动。到了第二天,这小白鼠回来了。和尚长吁一口气,对沈乡绅说:“沈施主,找到须弥子了。”说着将小白鼠放在肩头,大踏步走去。 沈乡绅带人跟在他身后,见这和尚眼睛虽瞎,但走得比常人还快。往河下游走了一程,和尚停住了脚步,说:“如意说,须弥子便在这里。”那里是一间旧屋,住的是个守了一辈子寡的老婆婆,就靠给人缝补衣服为生,没儿没女,也没有亲戚上门,日子倒也清净。老婆婆当时正在家里补衣服,突然听得门外人声鼎沸,也不知出了什么事,便走了出来,沈乡绅便把这事说给她听。老婆婆说:“我一个孤老太婆,家里什么都没有,哪有什么须弥子?”沈乡绅也觉得怀疑,和尚肩头的小白鼠却跳了下来,直往天井里跑去。天井就是院子,过去江南一带,家家都有一个。因为院子小,人站在里面便如站在井里,故得此名。 老婆婆家的天井也很小,种了些黄瓜,屋檐下还有一口接雨水的大缸,当地叫七石缸。小白鼠在七石缸前不住尖叫。和尚说:“须弥子就在缸里。”沈乡绅更觉奇怪,便问老婆婆缸里有什么,老婆婆说:“接雨水的,还能有什么!”沈乡绅往缸里一看,大吃一惊,叫道:“这么大的螺蛳!”原来缸里有一个足有碗口大的螺蛳。老婆婆自己都不知它什么时候进去的,居然长这么大。和尚将这螺蛳拿了出来,放到河沿那块鼓起来的石块上,将螺蛳贴到上面。说也奇怪,贴上去严丝合缝,大小正好一样。过了一会儿,那螺蛳壳的颜色变淡了,拿下来后,石块上鼓起的地方竟然凹了下去,成了个洞。据说,镇民天天做噩梦的毛病后来都好了。 小时候我仔细看过,发现这和一般石壁上凿出来拴船缆的石鼻子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当中少了个横档罢了。只怕是横档断了后,才有这么个传说。但听老年人说,他们小时候曾听自己的爷爷说当年曾亲眼见过那和尚。佛经中有个主夜神,叫“婆珊婆演底”,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一。据说,做噩梦念此神名即可愈。不知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婆山”。 壁橱 乔新知,安徽人,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事。刚进公司,什么事都要做,而且要经常出差,颇以之为苦。有一次到了某个小镇,镇上娱乐场所很少,在招待所里看电视也觉得闷,于是他就上街走走,想看看这小镇的风景。 小镇不大,但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已经变得相当繁华,街上隔不多远便是一家卡拉OK厅或咖啡吧。乔新知独自在街上走着,百无聊赖地看着两边的建筑,不知不觉转进了一个胡同。这胡同很古老,两边的墙起码有几十年了,长满了绿色的霉斑。他正走着,忽然听得有人在身后叫他。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有人叫自己,着实让乔新知吃惊。他扭头望去,见一边墙上有扇小门,有个人在门里招呼他,定睛一看,却是大学的老同学,名叫林振。 虽然乔新知和林振在学校里交情也只是泛泛,但大学毕业后,大家天南海北,各自漂流,突然遇到了,就有种异样的亲近。乔新知很高兴地走过去,问道:“你怎么在这儿了?”林振说他老家就在这儿,大学毕业后在外头混了两年,一直不得志,就先辞职回家待一阵儿再说。因为许久不见,两人越说越兴奋,林振一定要请他来家里吃个便饭。乔新知见他如此殷切,便跟着他进了院子。 一进院子,他就觉得里面很是阴暗潮湿,令人不太舒服。可他已经进来了,又不好调头就走,便跟着林振上了楼。到了楼上,顿觉焕然一新,神清气爽。林振家里打扫得非常干净,但布置却非常老旧,连一件电器都没有。两人一坐下,乔新知便开玩笑说:“你要当隐士了?连电器都不买。”林振笑了笑,却不回答,只是大声道:“两杯茶。”说完打开墙上一扇橱门,从里面拿出两杯热腾腾的茶。 乔新知和林振两人边喝茶边聊天,说了一阵,从那小橱里飘出一阵香味来,林振说:“饭菜都好了,我们开饭吧。”说着又走到墙边拉开橱门,从中取出不少菜肴。乔新知尝了尝,不由得大赞起来,因为上来的虽然只是些家常菜,但个个色香味俱全,甚至比得上大饭店里师傅的手艺。他顺口问道:“这是伯母烧的菜吧?”林振摇了摇头说:“我父母早就去世了。”乔新知一怔,便问:“你还请了菲佣不成?”林振说:“其实这幢屋子里上上下下就我一个。”乔新知更为吃惊,问他这些菜是谁烧的。林振笑道:“这可是个秘密。看在老同学的分儿上,我告诉你吧。” 原来这间屋子是林振祖辈传下来的。林振辞职回家,一个光棍汉独居,每天在街上游游荡荡,家里自然被搞得乱七八糟,脏了的袜子都堆成一堆。但有一天从街上回来,他发现自己的衣服全都被洗得干干净净,叠好了放在一边,而且地上也打扫得一尘不染。他不禁大感疑惑,还猜测是哪个爱慕自己的女子偷偷干的。 林振虽然不算难看,但也不是如何英俊,何况辞职回家后生活并不宽裕,与左邻右舍交往也不多,想破了头也想不出有哪个女子会如此做法,甚至他还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失忆症或者有梦游症。可是到了第二天,明明早上堆了一堆的脏衣服,回家后却仍是被洗得干干净净,叠好了放在床边。这肯定不是自己干的。于是,他半开玩笑地说:“是不是田螺姑娘看上我了?也别光洗衣服,我饿了,给我下碗面吃吃吧。”话音刚落,便闻到壁橱里传来了香味。这壁橱通到下面厨房,好多年不用了,林振拉开门一看,里面正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大肉面。 这下子林振傻了眼,对着空气问道:“你到底是什么人?”可是没有回音。吃完了面,他把碗放回壁橱,再打开一看,已经没有了。他连忙跑到楼下厨房看了看,发现那个碗已经洗净了收在碗橱里,岂止是这个碗,厨房里的砧板、锅碗什么全都干干净净,似乎常有人洗,只是这个人似乎是隐身的。 林振多少有点害怕,但也更加好奇,便说:“吃完了面,来点饭后水果吧。”本来他觉得可能会有一个盛着水果的盆子凌空飞到他手上来,可是什么都没有。他不禁有点失望,心想难道就只能许一个愿吗?回到房里,看到那壁橱,他心头一动,又说:“来点梨吃吃吧。”话音刚落,壁橱里便传来一阵滑轮滚动的声音,开门一看,里面正是一盘已经切好的雪梨。 听到这儿,乔新知已是目瞪口呆,但马上笑道:“得了,没想到你现在要改行写小说了。”林振问:“你不信吗?那你说,你想吃什么水果?”乔新知心想楼下定是有他家人,大概串通好了捉弄自己。要是说一样寻常的水果,厨房里肯定有,但假如说一样很少见的,他就不见得会有了。他想起在超市见过一种南美水果叫鳄梨,便说:“有鳄梨吗?”鳄梨也叫牛油果,果肉吃起来当真和奶油差不多,中国不产,全都进口,在大城市里还能见到,这个小镇上定然没有。林振果然听都没听过,说:“这是什么水果?”乔新知笑道:“你能拿出鳄梨来,我才相信你的故事。”林振说:“那也简单。弄点鳄梨来吃吃。”再打开壁橱门,里面果然放着一个切开的鳄梨和两个银勺。 这东西一般是用勺子挖出来夹在面包里或者拌沙拉吃,空口吃并不好吃。林振吃了两口,皱着眉头说:“原来这东西就叫鳄梨,味道真怪。”乔新知也并不是真的想吃鳄梨,而是要试试看。虽然看上去林振真的是没吃过鳄梨,但他还是不敢相信。心想,会不会是他家里刚好有鳄梨,我要是就这么信了,真要让他捉弄了。于是,就又想了几种只见过没吃过的水果出来,可是不管要什么,林振只要一说,再打开壁橱门,马上就能拿出来。 按理林振再想捉弄人,家里也不会储备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水果的,乔新知到了这时才真的信了。他感慨地说:“现在生活不易,没想到你有这么一幢宝贝房子,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林振笑了笑说:“你想要试试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吗?我正好有事要出门几天,你在这儿帮我管几天家吧。”如果乔新知没工作,肯定就答应下来,但他这次是公司派来出差的,要是耽搁了公司的事,恐怕这份活计都要丢了。 他刚一犹豫,林振便说:“要是你怕工作不好找,这房子就送给你了。”这年头把一套宅院送人,实在是没听说过,乔新知反倒生疑。正在这时,他看到了桌上的银勺。银勺很亮,完全可以当镜子照,正映出了林振的身影,只是映出来的不仅仅是林振,隐隐约约还有个什么东西在他背后,似乎紧紧缠住了他。但乔新知抬头看,却什么都看不到。他已是胆战心惊,不顾一切地站起来夺门而出,生怕林振会阻拦他。但林振却没有拦,只是脸上露出了无比失望的神情。 逃出林振的宅院,乔新知越想越不对,便去查了查。发现这宅院的所有人确实是林振,但林振已经失踪好几年了。乔新知觉得那房子本身就是个妖魔,林振是被妖怪给迷住了,要让自己做他的替代品。虽然这种怀疑说出去要让人笑话,但乔新知还是这么认为,以后连那小镇也不敢去了。 汤婆子 现在的人们冬天用来在被窝里取暖的,大多是热水袋、暖手宝之类,也有用电热毯的。过去没这些东西,江浙一带一般用的是盐水瓶或者汤婆子。盐水瓶就是医院里配的生理盐水瓶,玻璃的。当时的人们拿来灌上热水,用以取暖。不过盐水瓶的瓶塞是橡胶的,时间长了就会漏水,而且容量不大,取暖时间也不够长。因此,一般人还是喜欢用汤婆子。 所谓“汤婆子”,其实和暖手宝形状差不多,也是个扁扁圆圆的铁饼样。高级的有铜做的,但一般人用的都是些上过釉的陶制品。汤婆子容积不小,但口子一般比一个热水瓶塞的口径还要小,因为塞子密封性不太好,所以一般都用布裹一下塞住。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事了。有个姓宋的,北方人,工农兵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浙江某地工作。北方人到浙江来,最不好过的就是冬天。北方有暖气,可浙江没有,外面几摄氏度,屋里也是几摄氏度。外面天寒地冻,家中脸盆里的水如果不倒掉,第二天成了一块冰是常事。这一年天气还特别冷,十二月初就已结冰,宋某每晚都在被窝里冻得发抖,白天清水鼻涕直淌。想房里生个炉子吧,又怕煤气中毒。他硬扛了两天,第三天实在受不了,上班问同事是怎么取暖的。同事听了问,你难道不用汤婆子吗?宋某还没听说过这东西,同事向他描述了一番,他才明白,“原来杂货店里那种扁扁的陶器是派这用场的,我还以为是夜壶呢”。 于是这天下班,他就想去杂货店买一个。刚出了厂,看到门前一个老者在摆摊。老者衣服破旧,但很是整洁,摆放的几件杂物也整整齐齐,错落有致。其中一件正是个汤婆子,个头比一般的要大一圈,上着枣皮红的釉。虽然很旧,却越发显得圆润古朴。底下还跟紫砂壶一样有个篆字落款,但是看不出是什么字。唯一可惜的是没有塞子。宋某见了十分喜欢,问那老者卖多少钱,老者说要两块钱。那个时候,一般工人一个月也就十几块钱,两块钱当真不算少。但宋某实在喜欢,便向他买了。 这晚宋某回到家,把汤婆子灌上热水,又把一个软木热水瓶塞削了下塞住口子,当晚果然睡得又香又甜。第二天醒来,觉得和往常完全不一样,一时间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定了定神才发觉,脚下居然暖暖的,完全不像平时那么冰冷。冬夜苦寒,那个汤婆子竟然还跟刚冲进热水时一样发烫。宋某又惊又喜,心想是不是买到了一个永远不会冷的宝贝?他把这个热乎乎的汤婆子裹在棉被里,自己去上班。下班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摸被子里的汤婆子。可是触手冰凉,完全冷了。他自己也觉得好笑,宝贝云云,自然只是异想天开,哪会真有。 岁月如梭,一晃就过了七八年,时间到了80年代中期。宋某已经在当地扎下根来,娶了个本地妻子。婚后一年,便添了个孩子。他妻子腊月里生产,坐月子时觉得冷。这时候已经用热水袋了,宋某买了三四个热水袋,妻子还是觉得脚底冷。于是,宋某想起了那个汤婆子。本来汤婆子比热水袋笨重很多,几年前就不用了,这会儿他从角落里翻出来,上面已经落满灰尘。他妻子一开始嫌汤婆子旧得可笑,不愿意用。宋某劝了劝,把汤婆子洗干净,灌了热水,妻子当晚就睡得很香。第二天早上,妻子摸了摸,吃惊地说:“还很热呢。”宋某笑道:“这东西就是这样的,说不定是个宝贝。” 他妻子比他脑筋灵活,觉得这个汤婆子如果不会冷,用来烘干尿布岂不更好?可是当真用来烘尿布了,却又很快就冷了。一开始她也不明白,试了几次,终于发现,原来这汤婆子是要人偎着的,偎着就会越来越热。要是边上没了人,那就和普通的汤婆子一样,很快就会冷。宋某的妻子想通了这点,每次这汤婆子里的水快冷下来时,就拿过来偎在怀里。果然汤婆子就越来越热,最后几乎要烫手了。 等宋某回家,她向丈夫说了这事,宋某一开始不相信,试了试,果然与妻子说的一般无二。他这才恍然大悟,说:“我用了这么多年,还不如你只用一天。这个汤婆子,看来真是个宝贝。”不过说是宝贝,似乎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只是省了些烧水的煤球钱而已。 又过了几年,因为在老家的父母很是想念孙子,宋某便想带妻儿去东北过年。回到老家,和老同学见面,自然一顿胡侃。宋某说起家里有这么个东西,有个同学听了,突然正色道:“哎呀,你得到宝了。”那同学说,这东西在《夷坚志》上有记载,据说本是宋朝皇帝御用,叫“旋阳淦”。只要装上水,边上有一点儿热源的话,里面的水就能不停地转动,这样也会源源不断地放出热量来。《夷坚志》上说,宋徽宗把这个旋阳淦放在一个银架子上,下面点一根蜡烛,寝宫里一个冬天都不会冷。宋某能得到这东西,当真福分不小。 宋某听了半信半疑。过完年夫妻俩回家,刚进楼邻居便说:“你家被贼偷了!”宋某吓了一跳,到门口一看,发现锁被拧坏了,窗子也破了一个洞。去派出所报案,派出所的人说小偷已经被抓获归案,要宋某开一个被盗物品的清单,好把东西领回来。宋某回家一查,还好出门时把现金都带走了,存折都有密码,被偷的无非是些闹钟毛毯之类,还有那个汤婆子。派出所的人看了他的清单,说:“除了汤婆子,别的都在。”宋某奇怪为什么单少一个汤婆子,便说:“是不是汤婆子不起眼,没发现?这东西我用了好多年,挺有感情的,能不能再问那个小偷一下?”公安人员见他说得诚恳,便答应了。不问不要紧,一问,那小偷大叹一口气说自己就栽在这汤婆子上。 原来小偷也是北方人,并没见过汤婆子。他有个毛病是贪杯,但是钱少,平时没机会喝两盅。那天他进了宋某家见到汤婆子,不知道是用来取暖的,见塞子塞得严严实实,里面满满的都是液体,还以为是个酒坛,便不辞辛苦地背了出去。刚要走出弄堂,迎面有联防队员巡逻走过,小偷躲在暗处,联防队员并没发现。他屏息静候,只等联防队员过去了好逃走。本来也能应付过去,谁知小偷觉得背上越来越热,简直要把皮肤烫破。他强忍了一阵,最终还是忍不住动了一下,发出了声音,被联防队员堵了个正着。小偷被抓住时,身上的大包在地上摔了一下,汤婆子被摔碎了,所以现在少了这个。 宋某甚是惋惜。他去小偷说的地方看了看,捡了几块碎片,发现碎片内里有一些红黑相间的花纹,除此也没别的异样了。到底是不是旋阳淦,亦是死无对证。 勾魂伞 20世纪70年代末,交通不便。那时人们囊中羞涩,连买张车票都有点舍不得。农村人出个一二十里的门,若不是运气好能搭个拖拉机之类的便车,就只有步行了。好在那时虽然没钱,时间倒是大把地有,在路上挥霍五六个小时问题不大。 杭向东,浙人。这个姓很少见,他肯定是杭世骏的后人。但几百年过去了,杭世骏的书香遗风已荡然无存,他初中毕业便回乡务农。有一年过年,他父母去了另一个村子的舅舅家做客,杭向东因为有点事一时脱不开身,下午才出发。出门时,天上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杭向东就拿了一把伞。 那时候的伞大多还是土制的油纸伞,竹木竿,油纸蒙面,又粗又大,收拢来有好大一把。杭向东打着伞出门,走了一程,雪下得更大了,地上已积了厚厚一层。村里的路都还是机耕路,其实就是用拖拉机压过一遍的泥路。若是下了一夜雪再走也还好,因为路面已经冻硬了,最不好走的就是这种刚积雪的时候。土还是软软的,踩上去泥水淋漓,杭向东穿的又是一双黑塑胶高帮雨靴,当真苦不堪言。那些泥黏性还特大,靴底下已经结满了泥块,走一步就要从土里往外拔。杭向东见前面有个破庙,就想着去那儿歇歇脚,刮掉雨靴底的泥再走。 那破庙是个土谷祠,过去秋收后,农人都要来这里上供进香。破除迷信后,里面的神像被砸了个精光,土谷祠成了平日临时搁点东西的地方。冬天干农活太冷,有时人们会在这里生个火,烤几个番薯垫垫肚子。这会儿杭向东进了土谷祠,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屋角有些柴草,还有几个番薯。那时农村人心性厚道,番薯之类的作物也不值钱,收了后都会在土谷祠里放上十几个,谁想吃拿来煨着便是。杭向东本想去舅舅家吃顿肥肥的晚饭,但路这么难走,要到舅舅家还得一两个钟头,于是他就把伞收了搁到门后,生了火,从边上搁了个番薯煨着,自己坐下来一边烤火,一边把靴底的泥刮掉。 正刮着泥,忽然一阵风吹了进来。他抬头一看,却见有个挟着伞的人也进了土谷祠。杭向东知道这定然也是赶路的人,大过年的,又是这等大雪天,当真有点同病相怜。虽说不认识,他还是招呼那人坐下,烤烤火。那人倒也不客气,把伞放到一边,坐到火堆边烤火。这人一身黑布衣服,怀里露出了一角信封,还是很老式的黄纸信封,有个红色长方框的那种。 两人烤了一阵火,番薯也煨得熟了,冒出了香味。煨番薯这东西,吃起来不过如此,但在柴火上煨得久了,香气却极是诱人。那黑衣人抽了抽鼻子,突然问道:“什么东西这么香?”口音很怪,不是这里人。杭向东笑道:“是我煨的番薯,正好熟了,你尝尝?”他说着,把那煨番薯掰开了。这番薯烤得当真不错,表皮已经有点焦了,糖浆都煨得流了出来。一掰开,露出黄粉粉的瓤,热香直冒。 杭向东把半个煨番薯递给那黑衣人,黑衣人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咬了一口,没口子地赞道:“格老子,真是好吃,好吃。”杭向东见这黑衣人衣着有点古怪,多半是个外乡人,恐怕从没吃过煨番薯,便又拿了两个番薯来煨着,说:“你爱吃,就多吃几个吧,这是今年新收的。”黑衣人也不客气地应了一声,大概这辈子还是头一次吃煨番薯。 杭向东歇了一阵,看雪已停了,自己烤火也烤得暖了,便对那黑衣人说:“兄弟,我得走了,你走时把火踩灭吧,小心别着起来。”黑衣人正在细细地煨着番薯,随口答应了一声,杭向东便拿了伞走出土谷祠。到了舅舅住的村子,只见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全在生火做饭。杭向东暗自欣慰,心道还算赶上了,没误了晚饭。刚进村,就见舅舅正在村口张望,一见杭向东,迎上来说:“向东,你怎么这时候才来?”杭向东便说,下雪,路上耽搁了。 两人边说边往家里走,刚说了两句闲话,一阵风吹过,天上又飘起雪花来了。本来这点雪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杭向东见舅舅专门到村口来候着自己,有点过意不去,便拿起伞给舅舅张着。谁知伞刚一张开,舅舅忽地仰面倒在了雪地上。杭向东吓了一大跳,连忙去扶,一摸手腕,竟是连脉搏都没了。这下子把杭向东吓了个魂飞魄散,心想舅舅平时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会这样子?难道是为了接自己,在外面冻得发了什么急病不成?他急得大哭起来。 大过年的有人号啕大哭,村里人都出来看,一见是杭向东的舅舅倒在地上死了,全都大吃一惊。这时舅妈闻声也赶了过来,围裙都没解,见丈夫竟然死了,顿时瘫倒在地。好端端过个年,没想到瞬息之间就成了场丧事,杭向东一家和舅舅一家全都痛哭失声。正哭着,忽然听得有人叫道:“煨番薯的哥子在这儿吗?”飞雪中,只见一个黑衣人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杭向东一看,正是和自己一块儿在土谷祠烤火的那个人。却见这人满头是汗,赶得气喘吁吁,也不知赶到这里来做什么,便答道:“是找我?”那黑衣人看见杭向东,这才舒了口气,跑过来把一把伞递给他道:“哥子,你拿错了我的伞。” 那人打着的也是把油纸伞,和杭向东的一模一样,杭向东心想这外乡人也真是多事,一把油纸伞都要赶过来调换。他抹了抹眼泪,把伞还给黑衣人,说:“对不住,我舅舅突然过世了,我家里没办法招待你。”黑衣人一听,马上问:“你是不是打开过伞?”杭向东不知黑衣人话中是什么意思,说:“是啊。”黑衣人跺了跺脚,说道:“坏了,快带我去看看死人。”他这要求也当真无礼,不过杭向东伤心之余,也顾不得去怪罪,说:“就在那边。” 黑衣人快步走到舅舅的尸体前,伸手摸了摸手腕,松了口气说:“还好,没误事。”说罢咬破了手指,将一滴指血滴在尸体前额。说来也怪,血刚一滴下去,舅舅突然翻身坐起,叫道:“哎哟,好冷。”众人见舅舅居然死而复生,全都破涕为笑。混乱中杭向东猛然想起那黑衣人,正待问个究竟,那人却已经走了。虽然天上飘着雪,那人却仍然挟着伞,走得非常快。 舅舅醒后,除了因为在雪地里躺了一阵,觉得有点冷,别的也没什么,晚饭也就照常吃了。酒席上说起刚才的事,有个没在现场的老辈人听说这黑衣人,忽然说:“哎呀,这是阴差!”“阴差”也叫勾司人,传说哪个人将死,阴差就会来带走他的魂魄,那把伞准是他的法器。因为森罗殿传说是在四川丰都,所以阴差大多是四川口音。不过话虽这么说,谁都不会去信,有些小辈笑着说老爷子还在搞老迷信。而至于那黑衣人到底是什么人,谁都说不上来。 僵蚕 我的老家盛产丝绸,过去每到夏天,村里几乎家家养蚕。在老家的翔云观边上,有户姓陈的人家,子女都在工厂做事,老太在家没事干,每年便也养上两匾蚕,秋来好卖出点油盐酱醋钱。 养蚕是件很费心的事,每天都得起早摘嫩桑叶,蚕小的时候还得把桑叶洗过、晾开才行。陈老太年纪大了,早上有时起不来,便放了一个小闹钟在床头。有一天,陈老太醒得早,天还没亮,看闹钟才三点多。外面下着小雨,天色越发显得暗。醒来后也睡不着,就干脆起身,撑了把伞去摘桑叶。 她把两匾蚕养在柴房里,走过柴房时,却看到里面透出光来,她吓了一大跳。因为那时柴房还没拉电灯,她以为是把油灯忘在里面了,那要烧起来可不得了,便赶忙走到柴房门口,却发现那光很平稳,没有一点儿晃动。油灯光不可能这样。于是,她先从门缝往里望了望,哪知刚一碰门板,里面的光就灭了。陈老太推门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天还没亮,柴房里更是昏黑暗淡。只是就算自己年老眼花,刚才的亮光总不会看错。 陈老太百思不得其解,白天把这事告诉了孙子。她孙子刚上中学,正是好事的年纪,当新鲜事跟同学说了。同学却都不信,说他瞎编。孙子火了,说自己奶奶绝不会说瞎话,肯定是真的。几个男孩子就相约,晚上来看个究竟。于是,当天晚上几个人一块儿到陈家的柴房守着,守了一晚,却没什么异样。第二天,纷纷哈欠连天地说陈家孙子吹牛。孙子很沮丧,去问奶奶是不是看错了,陈老太自己也有点怀疑。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过了几天,又是一个下雨天。养蚕不能让蚕有一天饥,而带雨水的桑叶又不能直接喂给蚕吃,所以陈老太便把桑叶一张张地擦干。两张匾的桑叶,也有一大堆,老太太手脚慢,孙子心疼奶奶,也来帮忙。擦完后,天也全黑了,陈家孙子就冒雨把桑叶搬到柴房去。来到柴房门外,却发现有微光映出来,吓了他一跳,推门进去,这束光却没有消失。定睛一看,柴房里并没有灯,光是从一条蚕身上发出来的。只是这蚕爬出了匾,趴在一块断砖上,已是条僵蚕了。他不敢碰这条僵蚕,赶忙连断砖一块儿拿起来,送去给奶奶看。 这僵蚕身上散发出荧荧的白光,陈老太说她那天见到的光更亮一些。蚕是种蠕虫,蠕虫感染了真菌后会僵死,所以有了僵蚕得赶紧拣出来,不然会传染给别的蚕。僵蚕可以入药,中药店会收,只是这条僵蚕为何会发光,实在让人想不通。 陈家孙子正放暑假,说开学后去问问老师看。他拿了个塑料袋把僵蚕装好,先拿去给同学献宝,以示所言不虚。一见这僵蚕果然能发光,同学才信了。其中有个同学的爷爷,说听老辈人说起过,蚕里有一种叫“水晶蚕”,几万万条里才出一条。这种水晶蚕通体透明,像夜明珠一样能发光。曾经斗法击败张天师的翔云观观主张和,号称半仙,传说就是吃了一条水晶蚕后才有法力的。 陈家孙子好歹也是个中学生,不太信这个,但听那同学的爷爷十分郑重其事,便问怎么个吃法。同学的爷爷摇摇头说他也不知道,但他认识个还俗的老道,常常来这边采草药,说不定老道知道,还叮嘱陈家孙子把这条僵蚕放好,别扔掉。可是过了一个礼拜,那采草药的还俗老道也没来。那条僵蚕却慢慢地不再放光了,硬邦邦的,完全和一般僵蚕一样。 直到有一天,那还俗老道真的来了,同学的爷爷跟他说了这事,还俗老道登时大惊失色,要他赶紧去找陈家孙子。找到了那条僵蚕,还俗老道看了看,跌足叹道:“可惜可惜。”又问那块残砖还在不在。一块破砖头,隔了这许多天,哪里还会留着,自然已经扔了,扔哪里都不知道了。还俗老道此时竟然痛哭流涕,连说:“无缘!无缘!” 同学的爷爷追问怎么回事,还俗老道开始还不肯说,后来请他喝了几盅酒,才道,当初他当道士时,便听说过翔云观里有一块神仙砖。原来张和当年斗败了张天师,张天师恼羞成怒,请了雷公要将他劈死在大堂前。张和自知难逃一劫,临死前就把自己的修行吐出来,藏在一块墙砖里,这块砖就叫神仙砖。如果找到磨成粉后吃下去,能抵上百年修行。后来翔云观屡遭战火,观中房子毁得干净,只剩一道山门,这块神仙砖谁还找得到?唯一有线索的,就是当初张和死后,观中道士见雨天停在这块砖上的虫子,不论是蚊子、苍蝇还是蟋蟀、蝼蛄,全能发光。 陈老太一开始见到光后光又消失,那是因为这条蚕还没死。后来成了僵蚕,就不能再韬光养晦了。那同学的爷爷便问这条僵蚕还有没有用,还俗老道说僵蚕沾过神仙砖的仙气,多少比别的僵蚕药力大一些,却也没什么大用。听他这么一说,那同学的爷爷不由得叹息,也去找那半块断砖。可残砖碎瓦,遍地都是,砖上又没什么记号,谁还找得到? 这事本来也已了结,但前几年回老家,我吃惊地发现陈老太太居然还在世。三十多年前她已经过了七十,现在只怕一百一十岁都已到了,精神却还很好。有人传说她是服过什么仙药,到底如何却也没人知道。 鬼里鬼 小时候,我被寄养在外公家,经常有那些乡间来的老爷子上街卖完菜,过来和外公聊天。有一年夏天,突然下起了雨,有个老爷子衣服淋湿了,就拿出干衣服来换。他脱衣服时,我看到这人肋下有一大块黑印,看样子也很久了,很淡,模样有点像手掌。那时看得发毛,等他走后我问外公这人身上的印迹是怎么回事。外公说他叫鬼摸,那个印子就是鬼摸出来的印吧。那些老爷子过来聊天时,鬼故事说得不少,我又怕还又想听,但从来没见过真的。这一听居然真有鬼摸,连连追问,但外公说他也不清楚。后来外公带我去乡下亲戚家玩,有人来请外公去吃豆腐饭,外公问是谁,那人说:“就是鬼摸伯伯,前些天刚走。”外公听了很感慨:“他也走了啊。” 吃豆腐饭时,人们自然要说死者的生平。有人就问起鬼摸为什么有这么个怪名,席间有个老爷子便道:“你们都不晓得吧?我跟鬼摸做了七十年的邻居,倒是知道的。” 原来他比鬼摸伯伯还要大个七八岁。鬼摸当初生下来,他还去隔壁看过毛毛头。鬼摸的爹妈三十多岁才生他,爱若珍宝。那时候乡下老鼠多,有过刚生下的小孩被老鼠咬坏的先例,所以小孩子生下来后,都包个蜡烛包放进元宝篮里,吊在房梁上,老鼠就咬不着了,鬼摸也是这样。只是有一天半夜,他突然大哭起来。爹妈吓了一跳,连忙点着了油灯看,并没有老鼠,摸摸尿布也没湿,只道是饿了,但喂奶他又不吃,只得抱在怀里哄着。可小孩还是哭个不停,怎么也哄不好,一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他爹妈愁坏了,还是他妈妈说是不是被蚊子咬了?那时候是冬天,照理没什么蚊子,但也解开蜡烛包来看了看。一看,两人都吓了一大跳,原来小孩身上竟然有个黑黑的手印,黑得像墨一样。 第二天,父母就带他去看郎中。那个郎中是镇上有名的中医,专攻儿科,看了看,却说不出什么名堂来。还是隔壁邻居说:“这小孩准是遭鬼摸了。”过去人身上莫名其妙出现斑块,就说是被鬼摸了,但从来没见过有这么一大块的,还跟个手印一样。他父母就问有什么办法,那人说:“邻村有个人过去是走方郎中,找他去看看吧。”走方郎中是卖野药的,大多不可信,但病急乱投医,他父母便买了些糕点,去找那人。 那走方郎中原先卖野药,因为不能糊口,现在回乡务农,没想到还会有人上门求医。其实若是不认识的人,他也就大着胆子乱开点草药了,但鬼摸父母的邻居跟他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万一看坏了可不成。他看了看小孩身上的印子,就说:“这个鬼摸我也看不了。”一听看不了,孩子的父母都很失望,但这走方郎中接着说,“不过我师父准行,我带你们去。”原来这走方郎中的师父是个和尚,住在邻县的一个破庙里。找到了那个老和尚,却见庙里虽然简陋,却是满架的医书。原来这和尚是个儿科圣手,那走方郎中当初就是跟他学了几手三脚猫功夫,然后就跑江湖去了。 和尚看了看孩子身上的印迹,点点头道:“是鬼摸。病是好治,不过不除根的话,很难好。”孩子父母问怎么除根法,和尚开了帖药,又说你们回去看看有没有人家有隔年的门神,喷上水揭下来,贴到自家门上就行了。门神一般是过年一换,王安石诗“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咏此风俗,隔年不换的人家当真很少。好在父母回去一寻,村里还真有。两年前有家人外出谋生,一直没回来。家门锁着,贴的门神都淡得快看不出来了。他们揭了那旧门神,贴到自家门上,以为没事了。但到了晚上,听得小孩又哭了起来,起身一看,见他身上那块印迹越发黑了。 他父母更是着急,第二天便又带着小孩去看和尚,说旧门神没用。一听旧门神没用,和尚也是一怔,二话不说,便亲自到他家看。看了一圈,指着门口点头道:“这还挺棘手,居然连陈年门神都挡不住。”原来门口有些白霜,一片片的,倒似一些脚印。孩子父母听说情况这么严峻更加犯愁,便央求和尚说:“大师,千万得救救我的孩子。”和尚叹了口气道:“本来老僧也不该管红尘俗世,但这下实在不能旁观。你们等一下。”说着,他找了把伞就出去了,半天才夹着伞回来,将伞横放在门框上,说,“今晚在门口泼一盆水,明天你见地皮上有血迹,孩子的病就好了。不然的话??”说着摇了摇头,看样子是说邪魔太凶,自己也没办法的意思。 孩子父母到了这时候也没别的办法,只得照着做。这一晚半夜,忽然“啪”的一声,伞掉了下来,门也开了一条缝,冷风直扑进门,孩子哭起来。孩子父母只道和尚的办法仍然无效,抱起孩子解开衣服一看,却见那黑印淡了许多。他们正在看着,门外却发出一阵“吱吱”的响动,像是老鼠打架。但又阴风阵阵,冷得让人发抖。一家人缩在床上,不敢动弹。第二天起床,推门一看,却见门口泼上的水结成了一片片的冰,有一片似乎被人动过,上面还沾了些血。虽然看得发毛,但孩子从这天起就不再哭了,身上的黑印也更淡了。 他们把这事告诉了和尚,和尚说:“还好,恶人自有恶人磨,恶鬼也怕鬼里鬼。”孩子父母问鬼里鬼是什么,那恶鬼不会来了吗?和尚说:“人死了变鬼,鬼死了就是鬼里鬼。我是找了个鬼里鬼,把作祟的野鬼收了。” 鬼还能死,还能变鬼里鬼,这倒是闻所未闻。小时候觉得古怪,后来上了中学,又觉得真是迷信,不过民间的想象力倒也天马行空。后来读了些清人笔记,在袁枚的里说鬼一样会死,死后变成“聻”,俗称就是鬼里鬼,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提起过。不过这似乎是江浙一带特有的,别处好像没有,显然是个迷信,不然岂有江浙一带的鬼能变聻,而别处的鬼就不会变的道理? 钓影 苏少武,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中国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公安专科学校,被分配到公安局刑侦大队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的电影里,有不少侦破片,主角往往是公安局侦查科长,破了不少奇案。苏少武读书时就对这工作充满了憧憬,但自己上了班才明白,其实也就是朝九晚五上班而已。偶尔跟着前辈跑几个案子,无非是些小偷小摸,和想象中的颇有距离。 有一天,突然接到报案,说某处出了一起杀人案。他跟着科长赶了过去,原来这杀人案发生在一幢居民楼里。那时候的居民楼全是苏联式的,一幢楼里密密麻麻都是房间,住满了人。死者三十来岁,死在自己家中。死者的致命伤在咽喉处,细细一条伤,喉管气管血管全被割断,鲜血流得满床都是,却不见凶器。那时节是暮春,天已有点热,但死者平时睡觉总将门窗锁上,而门窗上却全无毁坏痕迹。所以这件案子是不折不扣的“密室杀人”。 密室杀人在推理小说中是一个很热门的题材,小说家想出种种匪夷所思的方法,现实中却难得一见。这个案子让刑侦人员大感头痛,按理说门窗关得那么严,只有自杀一途,可死者既没有自杀的理由,凶器也不见踪影,实在难以如此结案。公安局的讨论会开了好几次,仍然讨论不出头绪。同样的案件在城西却又发生了一起,又有一人以同样的方式死了。这两起案子手法一模一样,肯定是同一个人干的,而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发现两个死者竟然在同一个地方插队落户过。于是,苏少武跟着科长去那个地方走访,到了那村庄,一说起这两个死者,村民还有印象,开口就说:“是这几个人啊。” 原来,当初有一批知青上山下乡,其中有三个知青特别爱闹事。听说村里有座道观,道观里每年还要做法事,就说首先要破除迷信,要把这道观砸了。那道观里还有个道士,不过是个火居道士,已是娶妻生子了,儿子在外地工作。知青不知火居道士可以娶妻生子,觉得那更是迷信骗人的铁证,就押着老道士要他砸三清像。老道士死活不肯,那三个知青火了,说他蓄意搞破坏,当场批斗,还动了手。这老道士年岁不小,被打得当场吐血,昏迷过去,送回家后没几天就过世了。这老道士的儿子回来,连父亲的丧事都没赶上。说起这件事,村里人对那三个知青依然没有好感,说这老道士虽然搞点迷信,但人很厚道,因为会点医术,平时村民有个头疼脑热还能找他治一治,结果愣是被三个知青给打死了,实在太过分。科长听了这事,便说:“这个儿子的嫌疑很大。”这件事涉及的三个知青中,两个已经死了,第三个可能也有危险,于是他们就去调查第三个知青。一查,发现第三个知青名叫汪士羽,是个干部子弟,回城最早,已踏上仕途,现在是单位的中层干部。听说了这事,汪士羽吓了一跳,说:“那人在哪里?”科长说现在还没有线索,让他千万小心。 出来后,科长让苏少武对汪士羽进行保护性监视,密切注意靠近他的人,自己则去调查那老道士的儿子。监视了几天,苏少武果然发现汪士羽家附近出现了一个背旅行包的陌生男人,多次打量汪士羽的家,但没见有什么行动。苏少武将情况报告了上面,科长要他暂时不要打草惊蛇,把那道士儿子的照片调来,看是不是同一个人。正在等消息的时候,这一天汪士羽回家午睡,苏少武突然发现那个陌生男人进了汪士羽家的楼。他吃了一惊,连忙追了进去,却见那人上了楼顶,在楼顶上竖起一根竹竿。这当然不犯法,正当苏少武感到莫名其妙时,楼下汪士羽家中却突然发出一声惨叫。他连忙去查看,汪士羽竟然死了,死法与前两个一模一样。当时他和妻子在家午睡,门窗紧闭,没有破坏的痕迹,也没见有外人进来,唯一的嫌疑人只有他妻子。正当他们要把汪士羽妻子作为犯罪嫌疑人带回公安局时,那个陌生男子却突然走了过来,自首说是自己干的。苏少武百思不得其解,问他是怎么干的,这人倒也坦然,说仇都已报了,什么都可以说了。 原来,这人正是那老道士的儿子。当年他听得父亲被知青打死,赶回来却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愤怒至极,只是那时他也毫无办法。清理老宅时,他在父亲的床底下发现了一个手抄秘本,上面尽是些法术。只是因为潮湿和蠹虫,已经支离破碎。翻了半天,只发现有一条叫“钓影术”的还算齐全。一开始他也没在意,只觉得那是父亲的手泽,所以保留下来作为纪念。但读了后,发现这钓影术可以驱使影子,于是他就想是不是能用这法术来复仇。这想法实是异想天开,只是这人已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根本不考虑别的事,便照着残页上所说的练了起来。一开始当然毫无效用,但几年后,有一次他在灯下打坐,突然发现自己的影子动了动。当时电灯并没有风吹动,他人也没动,影子怎么会动起来?他觉得只怕已经入门了,修习更加刻苦。果然,渐渐地,影子便能随心所欲地移动,但也仅仅是移动而已,要和残页上说的那样把影子当手指一样用,根本办不到。但他心里只剩下这么一个念头,连婚都不想结了,每天几乎只做这一件事。过了十年,有一天影子果然将一个放在地上的瓶子推动了。有了进展,他的信念越发坚定,终于有一天,他驱使着影子从墙头一扫而过,这影子像刀片一样,将墙上长着的草叶都割断了。到了这时候,他才真正开始了行动。他杀人时用一根竹竿竖在屋顶,让阳光将影子投入屋中。就算门窗紧闭,但玻璃窗仍能让影子进入,所以死者在屋里根本逃不掉,何况还是躺在床上的时候。 这人说的话太过匪夷所思,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苏少武和科长听了自然不信,要他试试,但这人说自己的心事已经了结,法术便也失灵。科长知道就算他真有法术也不会用出来,因为单凭这种话不能定他的罪,便道:“犯了罪早晚要受法律制裁,法律不制裁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这人一愣,问什么意思,科长说汪士羽其实内心很后悔年轻时做的这件错事,他多次匿名向孤儿院捐款,还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忏悔,说如果找到老道士的儿子,要当面求他原谅。听了这些,这人目瞪口呆,半晌不语。 这人谋杀证据不足,只能将他放走了。第二天,又有人来报案,说在野外发生一件命案,死者被割喉而死,但现场没有凶器,也没有旁人来过的痕迹。苏少武和科长一听,以为那人又犯事了,赶去一看,发现死者正是那道士的儿子。现场还有一封遗书,说自己是自杀,与人无涉。苏少武和科长面面相觑,不禁黯然,心想这个人其实并非坏人,只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以至于造成这样的悲剧。 中霤使 梁国阳,20世纪80年代前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无锡市。那时候经济刚开始加速发展,基建搞得轰轰烈烈,到处都在开工,拆旧房建新房,连无锡这种古城也不例外。当时大学生还算是“天之骄子”,但单位安排住处困难,连集体宿舍都没有,梁国阳实在没辙,就去租了一间老房子住。屋主是一对老夫妻,房子更老,只怕比老夫妻的年纪加起来还要大。房子质量倒还不错,下雨也不漏,就是没有卫生设施。好在附近有个公厕,所以也不算太不方便。这对老夫妻人很厚道,但没有儿女,看梁国阳孤身一人在异乡漂泊,很是怜惜。平时煮点馄饨、绿豆汤就给他留一碗,这让梁国阳感到了一些家的温暖。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两三个月过去了。这一天梁国阳回来,一进门就觉得有阵烟味。老房子多是木结构,他吃了一惊,只道是老夫妻不小心,屋子哪儿着了火。连忙过去一看,却发现,原来是老夫妻在一个神龛前上供。见不是失火,梁国阳才放下了心,顺口问那是什么神,但老夫妻却只扯了些闲话,没有回答。梁国阳好奇心重,趁他们不在的时候偷偷看了看,发现原来是个土塑的小像,上面写着两个字,因为年代久远,看不太清,似乎是“中雨”二字。他心想,那说不定是老夫妻死去的亲人,人家不愿说,他也就不多管了。 照样是每天上下班。这一天,梁国阳回家有点晚,便想在街头小吃店里买点东西吃。刚叫了一碗馄饨,门外有个小叫花子来要饭,听口音是广东人。那时候,广东还很穷,特别是粤北,每年秋后,有些地方的人便外出要饭。梁国阳见他也是异乡人,还是个半大孩子,有点不忍,便买了个包子给他,这小叫花子千恩万谢地走了。梁国阳吃完了馄饨刚出门,忽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哭声,过去一看,发现那小叫花子正被一个瘸腿乞丐狠揍,包子也被那瘸丐抢了。他连忙上前制止,说:“你干什么要打他?”这瘸腿乞丐恶狠狠地看了梁国阳一眼,悻悻地走了。梁国阳问那小叫花子为什么不反抗,小叫花子却突然落下泪来,道:“我害了你了,你快回家准备后事吧。”梁国阳吓了一跳,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这叫花子却不肯说,转身便走。梁国阳被搞得莫名其妙,也有点着恼,心想我帮了你,你还要咒我死,实在不像样,便也不再多管。 谁知回到家里,当晚睡下后,半夜里梁国阳突然感到腿疼。在床上一摸,发觉腿肚子上鼓起了一块。他吓了一跳,连忙开了灯看,见腿上生了个鼓包。他不知这是怎么回事,生怕吵着老夫妻,强忍着过了一夜。第二天去医院看,医生检查了一下,说只是个脂肪瘤,照理是良性的,不会有事,不知怎么会这么个痛法。让他先开点外用药回去涂两天,实在不行,就动手术切掉。梁国阳一瘸一拐地回家,老太太见他的样子,问道:“小梁,你腿怎么了?”梁国阳说:“我腿上突然长了个瘤子。”老太太一怔,要他坐下,给他挽起裤管来看了看,突然叫道:“老头子,你快来。”这时,老者从屋里出来,一见梁国阳腿上的肿瘤,失声道:“蛇头蛊!小梁,你得罪什么人了?”梁国阳也是一怔,问什么叫“蛇头蛊”,老者说蛇头蛊是岭南五毒蛊之一,是取人性命的凶蛊,给梁国阳下蛊的人只怕是对他有刻骨的仇恨。梁国阳更是愣了,把遇上那两个乞丐的事一说,老者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些人。本来我也不该管,但这人太过分,那就不能饶过他了。”说着便对梁国阳说:“把腿伸出来吧。”梁国阳见老者说得奇奇怪怪,反倒有点害怕,但想到这对老夫妻对自己一直很好,不会害自己,咬咬牙将腿伸了出来。 老者取出一把小刀,在梁国阳腿上的肿瘤处割了个十字形的口,又用一束红色丝线缚住,弄了把鸡毛捻成一股,点燃后用烟来熏。说来也怪,一熏之下,梁国阳的腿就不痛了,反倒有些痒,老者突然将丝线一扯,从他的肿瘤处扯出一根血淋淋的息肉,有两寸多长,模样真个同蛇一样。扯出这根息肉,老者给他上了点紫药水,说:“好在治得早,还没出事。”梁国阳觉得虽然被扯出这么一根息肉,但并不很疼。他见老者把这根息肉放在一个小瓷盆里,问他要干什么,老者说:“施法之人这么残忍,就让他咎由自取。”梁国阳心头一动,说:“还是算了,杀人总不太好。”老者看了看他,叹道:“你也真是东郭先生,好吧,就给他点苦头尝尝。”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梁国阳也知道,听老者这么说,他有点不好意思,便不敢多说。只见老者拿过一把剪刀,将那息肉剪断,一半扔了,另一半放在瓷盆里,撒上些盐。过了一阵,这半根息肉就跟鼻涕虫一样化了。梁国阳看着神奇,就问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老者只是说:“中霤之力,那家伙的蛊术是抵挡不了的。你就安心吧,他再不敢这样胡作非为了。” 虽然老者这么说,但梁国阳后来也没见过那瘸丐,亦不知他是不是真的吃足了苦头。他在单位上了几年班,看看形势,下了个狠心下海了,也就与那对老夫妻告别了。在商海翻滚了十来年,梁国阳有得有失,好歹也有了几百万家底。他也曾去无锡找过那对老夫妻,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这对老夫妻的旧居早已不见了,人也不知到了哪里。 有一年,他和一个广东来的富商谈生意,谈的过程中那广东人不住打量他,把梁国阳看得发毛。正想问时,这广东人突然问:“先生是不是曾在无锡住过?”梁国阳点了点头,还没说什么,那人已笑道:“那还记不记得给过一个要饭的一个包子?”梁国阳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你!”他也没想到当年的小叫花子居然已经如此发迹了。 说起旧事,梁国阳问那瘸丐是什么人,广东人说那瘸丐其实是自己的师父。因为他身怀蛊术,把这一批徒弟当奴隶使唤。梁国阳制止他打人时,瘸丐怀恨在心,就对梁国阳下了蛇头蛊。说到这儿,广东人问他是怎么解的蛇头蛊,梁国阳便将老夫妻的事说了,把泥像那个古怪名字也说了。广东人突然惊道:“没想到,你碰到了中霤使!” 原来《礼记》中说:“中央土,其神中霤。”郑玄的注中说,中霤就是中室,也就是俗话说的“皇天后土”中的后土,在中国古代是腊月五祀之一。中霤使是掌管天下法术之人,瘸丐用秘术害人,碰到了中霤使真是找死。原来老者将半截息肉化掉后,瘸丐自己腿上生了蛇头蛊,疼得死去活来。虽然他有蛊术,可怎么也弄不好。折腾了好几年才算痊愈,但一条腿也彻底废了,再不能用蛊术害人,也不能控制这些徒弟,这样自己才得以摆脱他。梁国阳听了,才知道其中原委,对那对和蔼的老夫妻更是怀念。天下之大,也不知他们现在还是否在世,是不是在某个小城里安详度日。 青蚨 史鉴山,江苏甪直人。甪直是古镇,史家从前清时期就是甪直镇上的豪门,然而到了民国初年就败落了。史鉴山生于20世纪50年代,到他这一代,家里更是败得不像样,以前的豪门大院只剩了一个小院。他还有三个妹妹,一家三代七口人挤在一处,只靠史鉴山的父亲一个人支撑。等史鉴山高中毕业进了一个厂里做工,日子才算稍有改善,但仍旧艰难。 这一年,又到了梅雨季节。江南一带的梅雨天很让人心烦,被褥都会泛潮。所以黄梅天一过,一有好天气,家家户户都会把被褥清洗后晾晒出来。这些事一般都由女人干,史鉴山倒不必去做。不过,他见家里很多地方都受潮了,索性就把那些东西都搬出来,洗的洗,晒的晒,搞个大扫除。 这宅院年头不小,搬出来的东西居然瓶瓶罐罐一大堆,弄来弄去,翻出了两个小壶来。说是小壶,其实就是手指般大小的瓶子,石头刻的,也没什么花纹,上面塞着塞子,还拿蜡封住了口。史鉴山拿去给奶奶看,问这是什么东西,奶奶看了也不知道,只是说她曾见过公公,也就是史鉴山的太爷爷当初吸鼻烟用的鼻烟壶和这个有点像。但鼻烟壶不是玉的就是玛瑙的,样子很漂亮,这两个小壶却朴素至极。史鉴山不吸烟,鼻烟更是闻所未闻,但有点好奇,就顺手放在了身边。 过了几天,厂里组织大批判稿。史鉴山因为是高中毕业,算有点文化,厂宣传部要他也写一篇。在中学时,史鉴山一写作文就觉得头痛,要写这些还真是要了他的命。星期天在家里绞尽脑汁,想写几句气势磅礴的话,但想来想去也想不出好的。正着急的时候,手下意识地插进口袋里,碰到了那两个小壶。他想起别人总说抽烟解乏,鼻烟大概也能解乏,横竖没事,拿出来试试。 于是他拿起了一个,用指甲抠开封蜡。结果刚一拔出塞子,手一滑,小壶就掉在了地上,碎成了三四块。里面却并不是粉末状的鼻烟,而是些液体,有点淡淡的青草味,也不算难闻,嗅到了还真有点通鼻醒脑的意思。他觉得很可惜,好在还有一个,于是把另一个小壶也拿出来。这回小心地抠开封蜡,拔出塞子,嗅了嗅,味道与打碎的那瓶一般无二,只是刺激性完全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大。难道这就是鼻烟?史鉴山实在有点莫名地失落。 桌上刚好放着白纸,他往白纸上轻轻倒了一下,却见小壶里倒出了一滴浅绿色的油状物,一滴到纸上就渗开了,确是一股淡淡的青草气。他研究了半天,实在想不通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突然想起以前听老人说过的故事,大户人家害人,往往是在酒里下毒。史家当年也算大户人家,难道这是毒药?这么一想反而把史鉴山吓了一大跳,再也不敢弄这个了,便塞好塞子放好,一门心思去写大批判稿。 本来他心里还有点惴惴不安,生怕真是什么毒药,但把一篇大批判稿写完了,也没觉得有什么难受,反倒发现自己把稿子写在那张被弄脏的纸上了。他一想脏了也就脏了,不过一点淡绿的污渍,批判稿也只是草稿。如果采用了是要誊到大字报上去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便把稿子放好。 一上班,宣传干事就来问他要稿子,史鉴山顺手就给了他。宣传干事粗看了一遍,赞不绝口道:“小史,你真是个喝过墨水的,写得好!”史鉴山了却件心事,便安心去车间干活。放工的时候,却见宣传干事一脸尴尬地过来道:“小史,真不好意思,我把你的稿子给弄丢了,你还有没有底稿?”史鉴山听他这么说,虽有点不乐意,但也只好答应下来。回到家里,本想凭记忆把那篇批判稿再写一遍,可一拿过桌上的稿纸,却见上面好端端地放着那份稿子,上面那一点污渍也还在。 这回他可吃了一惊,忙问奶奶家里有谁来过,奶奶说谁也没来过。史鉴山问这张稿纸怎么会在家里,他明明记得早上带到了厂里。他奶奶不识字,说是下午扫地时,看到桌前有一张写满字的纸,她见孙子昨天在桌前写字,这纸准是落下的,就捡起来放在桌子上了。 虽然史鉴山想不出道理,不过这样也省得再写一遍。第二天他就把稿子又拿到厂里交给宣传干事,还特地提醒了一句说:“这回别丢了。”哪知这天放工,宣传干事又一脸尴尬地走过来,说那张稿子又不见了。明明夹在一本《毛泽东选集》里的,那《毛泽东选集》也被放在书橱里。可是当他想要誊到大字报上时,却怎么都找不到了。因为大批判稿今天就要贴出去,实在没办法,只好让史鉴山口述一遍,他要马上誊写成大字报。 这样一折腾,弄好的时候天都快黑了。史鉴山又累又饿,一回家,还没开口,奶奶就说:“鉴山,你今天怎么又没把那张纸带到厂里去?”说着拿出一张纸来交给他。史鉴山一看,还是那张稿纸,污渍也还在老地方。这回他总算知道其中有问题了,心想,难道这稿纸真会自己回来?反正稿子已经没用了,他就把这纸拿到外面,找了个地方一扔,还专门拿块石头压上。结果第二天一早起来,一眼就看到桌上一张纸,拿起来一看,正是那张稿子。他这才明白,这纸真会自己回来。 可纸是一样的纸,又没什么特殊,难道是因为那一点污渍?这么一琢磨,他马上来了劲头,找出剩下的那一个小石壶,拿出一角钱在角上滴了一点。钱本来就不干净,滴上一点更看不出有什么异样。第二天他就把这一角钱用掉了,但是回来一看,却不见家里有那张钱。他有点失望,也觉得自己真是异想天开。谁知隔了一天,一早起来便听见二妹在说:“咦,这钱怎么还在?”史鉴山起床一看,见二妹手上拿着一张纸币,正是他滴了污渍的那张。问起缘由,二妹说她昨天看到这儿有一角钱,就和妹妹去买了两根棒冰吃了,没想到还有一张。 史鉴山见果然有用,喜出望外,大笑起来。他父亲听见,只道出了什么事,史鉴山一说,他父亲却沉下脸道:“我们穷归穷,但要有骨气。这东西真有用,和偷有什么两样!”说着把那小壶收走了。不过那一角钱倒没收走,史鉴山的二妹拿出去买了几回棒冰,本以为总会回来的,但用了两三次,却再没见回来。史鉴山终究没他父亲那样有骨气,偷偷找到小壶又在一张钞票上滴了两滴,但这张钞票用完了仍然没回来,他只得死了心。 又过了几十年,史鉴山也老了,家境挺不错的。有一次,跟他上大学的儿子聊天,说起了以前的事,儿子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叫道:“这是青蚨啊!” 原来青蚨是一种蝉。这种蝉产下子后,其母不论远近,必会飞来,所以古人将青蚨子捉来,等其母飞来后,以母子之血各涂在钱上。不论是用了母钱还是子钱,只要自己保存另一个,用掉的钱必定会飞回来,因此“青蚨”也成了钱的别名。当时史鉴山打碎的那瓶,不知是母血还是子血,因为沾在了家里的地上,所以沾上另一瓶液体的纸和钱都会飞回来。但过了一阵,地上的青蚨血迹被扫掉了,当然也就飞不回来了。只是青蚨钱用久了会吸取人的精气,人往往不能活到应有的寿数,所以人们不敢轻用。 史鉴山听后心有余悸,心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歪门邪道发财终不可恃。当时父亲不贪小利,现在想来反是卓有巨识。 吸血怪 祁德铭,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毕业,去某市工作。那时,虽然房价尚未大涨,但租房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仍是个沉重的负担。祁德铭找了半天,发现有一套房子租金很便宜,上门看了看,见那本是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某单位公寓。那时的公寓大多十分简陋,但这幢楼里却有独立的卫生间。祁德铭见能有独立卫浴,自是喜出望外,因此就算这是底层房间也不在乎了。只是租金虽说相对较便宜,可还是有点贵。他想,这房子是两室一厅,若再叫个人合租,岂不更合算?于是就写了启事招人合租,虽然他把启事写得极其诱人,却一直没人和他联系,他是百思不得其解。还有一件事也让他有点不安,就是晚上睡觉时,卫生间里经常会发出奇怪的“汩汩”声,似乎楼上总在放水。 过了一个星期,在单位里也熟了,与一个同事说起自己的住处。那同事听说他住在那个地方,一下变了脸色,说怎么找这个地方住。他问怎么回事,那同事似乎心有余悸,愣了好一阵后才告诉他,自己就是刚从这屋子搬出来的,因为这房子就在不久前出过命案。 原来,这房子在年初时租给了一个农贸市场卖水产的小老板。天冷时还好,一开春,里面经常飘出又腥又臭的味道,同幢楼的住户很有意见,房东也怕他把房子弄得以后租不出去,就趁租约到期把他回了。 之后入住的是两个外地来这儿工作的女子,一个是医院护士,一个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护士时常要上夜班,而外贸公司的则经常出差,所以潮就潮一点儿,只要能住就行。何况女子爱干净,虽是合租,两人也没矛盾。就在祁德铭搬进去的前半个月,外贸女正好出差了两天,正值夏天,回来后满身是汗,只想洗个澡。一开门,却闻到屋里一股恶臭,卫生间关着门。她心想只怕女护士在拉肚子,上个厕所怎么这么臭。碍于面子不好说,她等了一阵,见臭气越来越浓,室友却总是不出来,实在等不及,就去敲了敲卫生间的门,可里面却没有回答。她一推门,门刚开,却是一大群苍蝇涌了出来,那护士竟然坐在满是血水的抽水马桶上,人已死了好久。 后来经过法医验尸,发现一件更让人吃惊的事,原来这护士体内的五脏六腑都已失踪,似乎是上厕所时把内脏都拉出去了。说上厕所会把内脏拉出去,当然让人难以置信。可这使得凶案越发离奇,房子当然谁也不敢住了。 祁德铭笑了笑说原来是这种事,不过自己不信鬼怪,只求便宜。因为这房子租金确实很便宜,想用这么点钱租到这样的房子,以后是绝对不可能了,所以就住下去了。同事见他不以为然,犹豫了一下,又说道:“可是你知道那房子不干净吗?”祁德铭一时也不明白“不干净”的含意,那同事又犹豫了一下,才告诉他。 这同事就在祁德铭之前不久租住的这房子,本来也和祁德铭一样的想法,虽说房子出过命案,可租金便宜,仗着年轻气盛,就住下去了,大不了从此不用卫生间,要上厕所的话去外面的公共厕所。开始几天果然安然无事,可是这同事有个毛病,就是患有相当严重的痔疮。痔疮这病,极为普遍,据说是“十男九痔”,甚至有人说实是“十人九痔”。这同事的痔疮平时也不痛不痒,但一旦发作,非立刻上厕所不可。一天正是周末,他在家里看着电视,肚子里突然一阵叽里咕噜地乱响,不巧的是附近那公共厕所正在整修,当天没开,另一个在两站路外。他心里一横,心想就算有妖怪,总不至于上一次厕所就出事。 因为痔疮,血流得很多,刚坐上马桶不久,就听得下水道里传来“哗哗”的水声,仿佛楼上有人在冲水,又仿佛有水在涌上来。他本来就有点神经过敏,听到这声音,哪还坐得住,连忙擦干净了坐起来。刚站起来,却见血水中突然冒了个泡,有个黑黢黢的东西忽地向外一探,就如同一条手臂一样,一闪即没,血水都溅了出来。这一下他吓得魂不附体,再也不敢住了,马上就搬了出来,宁可另外找了个条件更差,价钱却贵得多的住处。 听同事说了这事,祁德铭也有点犹豫。之后几天,他再没敢用卫生间,不管天有多晚,或者外面刮风下雨,也只上公共厕所。只是心上有这么个疙瘩,睡也睡不好。他不相信鬼怪,心想肯定是有缘故的,难道污水管里会有什么东西?回想起来,不论是命案,还是同事遇到的怪异,当时抽水马桶里都是积满了血水,或许血是关键? 他胆子很大,想到了就干,这个周末索性去菜市场买了一些猪血,倒进了抽水马桶里。猪血很腥,在抽水马桶里积着,好半天没什么异样,连房间里都有血腥气了。他自笑有点胡思乱想,正要放水冲掉,忽然听得水管里“咕噜”一声,马桶里的猪血一下就少了一大块,在血块中间,突然出现了一根黑色的圆柱形的东西,就如同手臂一样。祁德铭只觉背上一阵发毛,凝神看去,却见原来是一条蛇一样的怪物,长着一张吸盘一样的嘴。这怪物在马桶里不住地扭动,血块则在不住地变少,被这怪物吞下去。祁德铭虽然胆大,也吓得脸都煞白了,连忙跑出去叫了旁人。等旁人过来,怪物又消失了,但那怪物最后钻进下水道时的样子却有不少人都看到了。 因为出了这么件事,于是他通知环卫站索性来个彻底的清理,把楼下的化粪池全部抽干。结果一抽干,才发现底下有一条相当大的鳗鱼。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明白先前那件命案是怎么回事了。 鳗鱼是一种相当凶狠的肉食性鱼类,似蛇而无鳞,生命力顽强。化粪池里的那条鳗鱼是七腮鳗,原产南美亚马孙河,比一般的鳗鱼更加凶狠,特别是口如吸盘。据说在原产地,甚至可以咬破牛皮,钻进牛肚子里啃食内脏。七腮鳗并不被当成食物,它一般都咬在别的鱼身上吸食其血液。那个小老板很可能是进了一批鱼后发现这么条怪物,就顺手扔进了马桶里。只是鳗鱼一般生活在清洁无污染的水中,从来没听说过在粪池中也能生长,能长这么大更是闻所未闻。真相到底如何,谁都说不清了。 瓷枕 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有一对好友,一个姓舒,一个姓王。王某自幼被人视为聪明种,舒某却有傻瓜之称。但两人自幼一块儿长大,感情很好。 当时浙江在全国属于穷省,温州更是穷得叮当响,很多人穷极无聊,便出外讨生活。干什么的都有,有做木匠的,有做泥水工的,更多的是走街串巷收破烂。舒某和王某两人都家境贫寒,又读不出书,就相约出去找口饭吃。他们做的是鸡毛换草纸的小生意,也就是弄一些草纸跟住户换鸡毛,然后做成掸子再卖。鸡毛掸子没多少成本,做这样的事虽然很辛苦,但好歹也能赚点儿糊口钱。两人有空的时候闲聊,说的都是将来发财了如何如何。 有一年夏天,舒某背着几捆草纸经过一个小巷,有个老太太叫住他要换草纸。只是鸡毛不多,老太太见换不了多少草纸,就问:“旧东西收不收?”舒某说收。老太太从屋里拿出一个瓷枕说:“那这个也换了吧。”瓷枕是过去夏天用的凉枕,因为硬邦邦的并不舒服,现在用的人非常少了。舒某见老太太这个瓷枕是个猫形,做工并不好,也没什么花纹,好在很完整,没有破损,心想虽然卖不出价,但现在天热,正好拿来用,便答应了。 回到住处,王某也回来了,他却换了不少鸡毛。见舒某拿了个瓷枕来,就问他怎么弄了这么个东西。舒某说了经过,说那老太太家里穷,自己心一软就答应了。反正这瓷枕也没破,正好可以用。当晚两人把鸡毛洗了洗,扎了些掸子,吃了饭便各自睡下了。 他们为省钱,住在一幢废弃的破屋里,天又热,蚊子也多,每晚睡觉都是个苦事。本来两人因为苦热难熬,躺下后总要聊聊天,说说将来发财后的情景。可这晚,舒某头一挨瓷枕就睡着了,第二天天大亮了还没醒。接下来几天更是酷热非常,小镇上换草纸的也越来越少了。每天一回来,王某便唉声叹气说,生意越来越难做。但舒某却很乐观,说来日方长,总会有出头之日的,然后倒头就睡,蚊虫和炎热对他来说似乎如同无物。 过了几天,他们到另一个镇上去,连破屋都找不到,两人只好窝在桥洞里。王某照例又是抱怨个不停,但舒某每天天一黑就呼呼大睡,醒来后神清气爽,很有精神。王某终于忍不住了,问舒某怎么这么有精神。舒某笑了笑说:“我每天都在梦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呢。” 王某大感好奇,就追问下去。舒某说,那晚他枕着瓷枕睡觉,正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听得有人叫自己的名字,睁眼一看,却见一大群人围着自己,将自己迎入了一间富丽堂皇的大屋子里,被褥什么的都精美绝伦。一进去,便有人送上洗漱用品,又端上来饭菜。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们是不是认错了人。但那些人都笑而不答,只是殷勤服侍。他长这么大,还没尝到过这种滋味,真有乐不思蜀之感。直到第二天被王某叫醒,才明白是做了个美梦。 本来做个梦也没什么出奇,可第二天晚上睡觉时,舒某又做了同一个梦,而且和昨天的梦还是连着的。自己仍然在那幢漂亮的宅院里,有不少人服侍着,吃着山珍海味,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虽然只是个梦,但晚上如此享受,白天吃点儿苦也就不算什么了。王某听了很是羡慕,说自己怎么没能做这样的梦。 这一天恰好下起了大雨,他们出不去,便在桥洞里待了一整天,做做鸡毛掸子。虽然正是伏天,但下了场透雨,晚上还有点儿凉,舒某便没枕那瓷枕。王某还在想着舒某一睡就能做好梦的事,却见舒某辗转反侧,老是睡不着,就问他今天怎么回事。舒某说:“我也不知道。难道凉枕枕惯了,不枕就睡不着?”于是便拿出瓷枕来枕着。说来也怪,一枕上瓷枕,舒某便呼呼大睡。第二天醒来,他喜形于色地说:“我知道了,原来这是个‘游仙枕’啊。” 一说“游仙枕”,王某明白了,因为里就讲到过,他们以前也听到过。王某一听更是羡慕,说:“那今晚让我枕着试试。”当晚舒某便将瓷枕给王某用了,这一晚他自己睡不着,可王某却睡得舒舒服服,第二天还是舒某把他叫醒的。王某一醒便说:“这真是个宝贝!”原来他也做了这么个梦,在梦里一大堆人把他服侍得周周到到,王某平生从没享过这种福,实在不想醒来。舒某听他说起梦中情形,居然和自己一模一样,笑道:“看来这真是个游仙枕。” 这一天,他们又出去用鸡毛换草纸。等舒某回来,饭都弄好了,却还一直不见王某回来。他担心王某出事,便出去找,可问起这么个鸡毛换草纸的人,小镇上的人都说没见他来过。找了半天,在镇尾一家小卖部里才听卖货的老太太说,是有这么个人,不过他背了个小包走了。 舒某一听王某背了个小包,心里便是一沉,回去一看,那瓷枕果然不见了。他没想到这个情同手足的好友居然会做出这种事。只是王某身边的鸡毛和草纸都没带走,舒某没办法,只得把这些东西换光了再回去。他一人干两人的活,自是劳累,等他把带出来的草纸换光,鸡毛掸子也卖完了。 舒某带了一百多块钱回家,当时已到了年根儿,他一到家就去找王某。王某父母双亡,家里就他一人,到他家里,却见房门紧闭,没有人影。问起隔壁,都说没见他回来过。舒某也没办法,他家中父母尚在,日子还得过,不能跟王某一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过完了年,他便又出去做事了。 现在出去,晚上睡觉又成了苦事,回想起枕着那个凉枕时做的好梦,真个恍若隔世。不过,虽然现在没了凉枕,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时也会梦见自己到了那幢大宅院前。但说来奇怪,梦中刚要进去,便被那些看门的轰了出来,怎么都进不去。这样的梦实在算不上是好梦,做了后第二天也郁郁寡欢。经过几次,舒某便死了心,再不去想了,一心一意地干活,发誓将来一定要买这样一套大宅院。 到了80年代,国家政策允许个体经营了,舒某因为走的地方多,对各地的行情都很了解,加上自己也积攒了几百块钱,就干上了买卖。他虽然读书没天分,做生意倒是有点儿眼力。那个时候风气初开,生意也好做。这样过了几年,他已经开了个小公司,每年也能赚个好几万。90年代初年入好几万,那是相当不错了。当时房子也开始上市,舒某倒没忘记那个誓言。虽然当时卖的只是公寓楼,并没有别墅,他却发了个狠,买了一整层底楼。本来别人还把这事当成暴发户没脑子的笑话来说,可过了几年,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条街繁华起来,而舒某买的全是门面房,一下子升值百倍,旁人都傻了眼。这时舒某把门面租了出去,自己另买了一套别墅。虽然没能和当初梦中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日子也算过得滋润美满。只是每天做梦却尽是到处奔波,苦不堪言,几乎连个安稳觉都睡不成。 有一天,他开着汽车回家,在门口见到一个破衣烂衫之人,一眼认出是久无音信的王某。虽然穿得破,但王某气色很好,明明已经四十多岁了,看上去竟然顶多三十出头。舒某倒不记前仇,马上把王某请进了家里。 王某看见舒某,羞愧难言。问起这些年的事,王某犹豫了半天才说出来。原来,那一次王某偷走了“游仙枕”,不敢再回家,就到处打零工度日。虽然日子苦,但有这游仙枕,睡梦中却过着天堂里的日子。所以王某便安于现状,十几年都鬼混过来了。虽然日子苦,但因为睡得好,心情愉快,人居然不见老,只是年纪到底大了,体力活已做不成。上个月睡觉时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那瓷枕也摔得粉碎,这回王某傻了眼,只得回来。结果回家一看,左邻右舍都发达了,就自己落魄成这样,更羞于见人。 舒某听他说完,暗暗叹了口气,就给王某在自己公司里安排了个轻松的活做着。心想当初自己若一直留着游仙枕,说不定也会和王某一样沉溺于此,而失去进取心。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有云,信不我欺。只是自己真个发财了,这些年的日子却也未必比王某过得舒心,真不知孰得孰失。 照路灯 赵子欣,山西人,20世纪40年代生人,自幼失怙,母亲一人将他拉扯大。因中学时母亲对他十分严厉,有点儿逆反心理,中学毕业后报考大学,就报了个地质勘探专业,想着毕业后就能远走高飞。等读完大学,他如愿以偿分配到一个勘探队。地质勘探,整天都在野外,非常辛苦,体力消耗极大。而且当时正值大饥荒,平时连饭都吃不饱,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但赵子欣心想,不必再去听母亲的唠叨,倒也自得其乐。 工作第二年,他们队里接受了一个命令,要去甘肃勘探一个大铜矿。甘肃到了21世纪仍有很多地方很荒凉,20世纪60年代时更是荒无人烟,常常几百里地都没人家。勘探队在一个小镇上集合后准备出发,赵子欣却突然接到电报,说母亲重病入院。队长让赵子欣马上赶回去探望母亲,可赵子欣满脑子都是公而忘私的念头,而且这次任务,是他参加工作以来规模最大的,他还想着这次能立功。因此坚决要求随队出发,说家事再大也是小事,为了国家探矿才是大事。 他这样要求,队长也没办法,只得由他。探矿时得四处分散,各处寻找,然后再回营地休整。队上有好几个大学生,那时的年轻人单纯,工作起来都不要命。赵子欣心想不能落后了,一大早走,天快黑才往回赶,生怕回来得早了,表现不如别人。只是他不知道草原上黑得快,太阳一落下地平线,天就全暗了。本来还能看到营地就在远处,这下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赵子欣不由得慌了,赶不回营地,露宿一晚是小事,只是草原上有狼出没,若是碰到了狼群,会被啃得连渣儿都不剩。 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忽然看到前面有一点儿亮光,似乎有人提着灯在走。赵子欣大声道:“是队长吗?”然而那人并没有回答。离得二十几步时停住了,隐约看到有个人向这儿招手。赵子欣连忙赶过去,可是他向前,那人也提着灯向前走,总是保持着二十多步的距离。赵子欣走了一程,心里有点儿发毛,正忐忑时,忽然看到前面又出现一点儿灯光,正是营地。赵子欣喜出望外,快步走去,刚到营地口,正碰到队长出来。一见他,队长也吃了一惊,叫道:“小赵,你怎么才来?我们刚才还在担心你呢。”赵子欣说自己一路采样都忘了时间,好在有人带自己回来了。 队长一听,更是怔住了,说队里所有人都回来了,就赵子欣还没回,他们刚才就准备着要出去找他,还一个人都没离开呢。赵子欣便有点儿发呆,心想既然没人来找自己,这儿也没人烟,那到底是谁带自己回来的?他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可心里多少还有点儿迷信。想起旧小说里老说什么有福分的人会得鬼神相助,自己说不定也是有福分之人。这样一想,胆气就壮了不少。接下来的几天,他虽然都没敢太晚回来,但偶尔晚了点,回来时天如果黑了,就又能影影绰绰看到前面有个人影,提着盏灯给他引路。赵子欣越发得意,心想自己以后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所以冥冥中有神灵守护。 过了几天,从采到的样本来看,矿脉越来越近了。这天他们将营地扎到一条河边的山坡上,队长把队员都派了出去,希望尽快找到矿床。赵子欣往东北去,他一路采着河沙,见沙中石英砂越来越多。石英往往和铜矿共生,石英既然多起来,铜矿很可能就在河的上游。赵子欣便沿着河越走越远,一路钉下标志。绕过一个弯,前面是一棵歪脖儿树,河流却是从山上淌下来的。赵子欣边走边采样,也不知拐了几个弯,前面忽然现出一道峭壁,夕阳下金光闪闪,竟是个含量极高的黄铜矿。 赵子欣大喜过望,心想这回立下了一个大功,回去多半要受表彰了。正在高兴,天色突变,下起了暴雨。赵子欣心中惊慌,连忙找了个避雨的地方。这场雨下了足足两小时,待雨停了,赵子欣才出来,天却还没黑。他便沿着河往回走,可是走到天快黑,仍然没见营地,连来时钉下的路标都找不到了。 赵子欣到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条河源自山里,河床很浅,下过一场暴雨,河流竟然改道了,怪不得越走越不对。他再找原路,可哪里还找得到,不过赵子欣并不惊慌,心想那个神秘人还会打灯笼来给自己引路的。天黑下来时,果然黑暗中又出现了那盏灯,只是这回灯光有点儿飘忽不定,那人靠赵子欣也近了许多。以前赵子欣看不清,这回却看见那人穿了件奇怪的衣服,背上写着阿拉伯数字“15”,灯光飘忽,原来是因为那人的一条腿有点儿瘸。 看到这数字,赵子欣实在有点儿意外,因为中国的鬼神似乎和阿拉伯数字联系不到一块儿去。他壮着胆子问道:“喂,你到底是谁?”可那人也不理他,只是打着灯领着他往前走。地上还湿淋淋的,不太好走,赵子欣走得拖泥带水。那人见他走得慢了,还停下来等他,而那人走过积水时,都是寂无声息。奇怪的是,那人打的灯笼越来越暗淡,等赵子欣看到营地的灯光时,那人的灯笼光已淡得几乎看不出来了,人影也如烟一般淡去。赵子欣心想,人家就算是鬼,也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便向那人深深鞠了一躬,说道:“不管你是谁,实在感谢你救了我。”说完再抬头,那人已经不见了。 不知为什么,赵子欣心里有点儿茫然。走进营地,里面又是一阵乱。队长正在安排人准备出去找他,一见他回来,队长大发雷霆,说他无组织无纪律。赵子欣承认错误,但说自己已经找到了矿床。队长怔了怔,喜道:“真的吗?”第二天天一亮,赵子欣领着他们去找自己的路标。河流虽然改道了,路标倒还在,一路走过去,见到那大铜矿,整个勘探队都欢声雷动,队长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探矿是件极为艰苦的事,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是不可能,但这一次这么快就找到了矿,赵子欣可谓立了大功。 收拾了东西,他们要回去了。赵子欣还想再谢谢那个给自己领路的鬼魂,可是晚上在外等了一天,却没再见到那打灯笼的人。第二天回到镇上,赵子欣又收到了第二份电报,说他母亲因病情突然恶化,已去世了。虽然赵子欣对母亲一直有点儿怨恨,但听得母亲去世,仍然不免伤心。他赶到医院奔丧,医生告诉他说,他母亲虽然一直昏迷不醒,但身体机能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昨晚突然醒过来,说儿子总算没事,她也可放心了,然后就停止了呼吸。 赵子欣听得莫名其妙,也没多说什么。去太平间认领尸体时,那医生犹豫再三,见周围没人了,偷偷跟赵子欣说了件怪事。原来赵子欣母亲在床上躺了好多天了,一直昏迷不醒,但不知为什么,每天早上护士查房时,总发现她脚底沾着不少泥痕。去世后,医生最后检查了一下,还发现他母亲的踝骨有点儿脱臼。难道说她在深夜忽然醒来,偷偷出去走动?实在没这道理,因此医生也没跟别人说过。赵子欣心里就有点儿异样,待看到母亲的尸身,泪水登时淌了下来。原来母亲身上穿着的病服,背上正有两个阿拉伯数字“15”。算起来母亲去世之时,正是他找到铜矿的那一天。 据说,人的意识在濒死时会脱离身体,也就是寻常所说的鬼魂,但一般都认为这是伪科学。京剧《三家店》中秦叔宝有一段唱:“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对儿子,都是如此。所以我宁可相信,赵子欣看到的,是他母亲在弥留之际因为关切儿子飞越千里而来的灵魂,也不愿相信那只是他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