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忍受挫折的能力,我奉劝大学生先去找一份能让自己活下去的工作。鼓动大学生创业是一个误区。首先,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可能是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们没有钱,创业可能会让他们焦头烂额。其次,大学生本身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对创业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另外,这些学生一点儿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都没有,而有了经验,才能处理得比较妥帖,如果不会处理,一般的情况都是散伙。
——摘自2009年4月俞敏洪在太原理工大学的演讲
背景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就业工作的最高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各地政府乃至高等院校提升、激活劳动力市场的现实之策与成功之道。2007年上半年,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平均就业规模分别为13.31人和2.03人,这就意味着这两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分别是以13和2的乘数创造就业岗位。从解决就业的层面而言,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实施,形成全民创业的风气,有助于促进创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亮点。近年来,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在全国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这项竞赛被寄予厚望——引导大学生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大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热闹的竞赛之外,大学生创业的现状究竟如何呢?2009年暑期,一份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具的“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调研结果显示:在江苏范围内的2000个有效研究样本中,创业成功率不足三成,成功走向市场化运作的不足两成,赢利并良性运转的不足一成。
江苏的调研结果并非个案,而是中国大学生创业现状的真实反映。缺资金、缺项目、缺经验是大学生创业难以逾越的“三重门”。
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但是创业文化引致的诸多弊病值得各方警觉。高校巡讲期间,俞敏洪始终在为大学生创业热潮“降温”。
行动指南
大学生创业,失败了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要从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