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一次创业失败就不再继续创业了,那是远远不够的。任何时候都要勇敢地追求,追求不会有多大的损失,不追求损失就大了。想想看,创业之初本来就是一无所有,就算你创业失败100次,你不还是一无所有?创业应该有一个心理预期,预料到可能产生的最惨结局,然后进行系统性评估,把最惨的结局想清楚了,就算真的到了那个局面,也不会害怕了。创业可以不成功,但是要输得起,这是一个重要前提。
——摘自俞敏洪在2008年上海市大学生创业文化节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2000年是新东方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之前的新东方,在创业文化、精英文化的催动之下,大干快上,热火朝天;之后的新东方,身不由己地坠入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紧张状态长达3年之久,管理与治理一度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混乱,但产业运营与企业文化并没有乱。
俞敏洪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用“再创业”的方式解决“创业”中遭逢的问题,于是新东方在2000年加速推进“二次创业”。当时的俞敏洪已经在思虑产业多元化、品牌延伸的可行性,而且筹划着将新东方的精品课程搬上网络。2000年,新东方开始接触英语类图书出版,王强担纲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It培训中心,新东方的产业向It领域延展。但是,彼时新东方“二次创业”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增产不增收的现实使新东方在相关产业的规模扩张上举步维艰。
“二次创业”没有失败,却又不够理想,新东方的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这个战略问题长期困扰着俞敏洪。董事会上,董事们集体思考新东方未来之路,结果大家形成了一致意见,并将会议结论作为董事会决议记录在案,那就是新东方的核心能力就是英语,经营英语培训就等于赚钱。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俞敏洪乐观地认定,新东方投资出版物的战略是明确而正确的,他的理由是“新东方的英文杂志在短短两年时间发行量从1000多本增加到60000多本”,“提升了品牌,充实了业务,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2003年之后,新东方开始斥巨资在重点城市购买楼宇作为教学办公之用。北京、西安、天津三地各买了一栋楼,累计花费了六七亿元。新东方内部将买楼视为一笔战略投资,在俞敏洪看来,从封闭性经营角度来说买楼是必须的,因为“不动产50年之内不会贬值”。“将来,当我们这些人老了,教不动书了,还可以拄着拐棍到每栋楼里去收租。”买楼前夕,俞敏洪如此调侃。
行动指南
多元化不能盲目进行,要开展有质量的多元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多元化,当多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开始打造各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走专业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