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即将到来的股市大突破 > 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性迷思

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性迷思

作品:即将到来的股市大突破 作者:程超泽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20世纪,中国在经受了长期艰难困苦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宏伟的、持续的和富有远见的“强国富民”战略,并显示出赶超世界强国的勃勃雄心。1979年以来的30多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3%,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经济高增长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国家实力获得极大提高:198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517亿元人民币,1990年增加到1.8558万亿元人民币,2000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8.9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7月4日,世界银行公布了2005年全球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赶超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7月中旬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201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赶超日本只是时间问题。2011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按照年末人民币汇率计算(1美元兑换人民币6.6227元),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0094亿美元,日本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5.4万亿~5.5万亿美元。至此,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30多年前,中国、墨西哥、西班牙、印度、荷兰、澳大利亚等的经济总量大体相当,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分别是它们的2.5倍、1.6倍、2.3倍、2.3倍和2.1倍;30多年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1.87%,如今占3.28%;30多年前中国只占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45%,如今已上升到11.38%;30多年的时间,世界生产总值增长1.8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则奇迹般地增长了3.9倍!

    自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以来,还没有哪个非西方国家能像崛起的中国这样,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向世界强国地位挺进的过程中,中国拥有诸多优势:过去30多年来约9.8%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亚洲最大的外资吸收国、似乎永不枯竭的廉价劳动力以及现代化的军队。显然,中国已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获得了巨大好处。我们有理由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不会慢下来。最晚再有20年的时间,到20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保守地讲,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外有识之士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表示了担忧。

    “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帕多安表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能总依靠公共建设投资来拉动。中国需要再平衡需求,需要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在经合组织主任研究员、中国与印度问题专家理查德·赫德看来,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来自庞大的人口规模,而不是科技水平和人民的收入水平,中国内需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化进程所带动的巨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家庭消费需求。

    法国经济学家迪亚娜·奥什海什说,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尚需努力,尤其是在技术创新领域。在她看来,中国希望通过对外开放的捷径来提升科技实力,但不一定能掌握核心技术,因为跨国公司非常谨慎,极力保护核心技术和机密。奥什海什认为,创新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中国还不具备成为“世界新兴实验室的条件”。

    在担忧中国未来发展的言论里,美国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2006年撰写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的文章中的观点可以说极具代表性且中肯。他语出惊人:“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就像当年英国和美国一样。中国只有在经历过经济萧条后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路向前的。19世纪的美国经历了15次经济危机和一次内战,1907年美国经济几乎瘫痪,但现在美国还是最强大的。日本是另一个成功的例子,但也没办法避免成长中的倒退。1966年,日本金融体系崩溃,但没有阻止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其论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不无担忧地指出,在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经历过一次毁灭性崩溃之后,中国是不是下一个即将崩塌的神话?

    中国在投资、出口和消费方面都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面对更高的薪水要求、更高的技术要求、更多的贸易壁垒、更多的汇率问题、更高的能源消耗、更大的贫富差距、更高的房价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如何实现?联系到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能否延续过去30多年来创造的经济奇迹?对这个问题,中国多次表示了信心。央行于2008年末短期内数度降息、国务院暂免利息税政策出台、4万亿人民币对扩大内需及振兴工业的拉动计划、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无一不显示出中国对捍卫和延续这一奇迹的强大决心。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末中国不失时机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怎样理解?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又如何?中央作出这个判断固然有鼓舞信心的意味在里边,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判断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并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的事实。那么,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呢?只有先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说清楚是变了还是没变。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第一,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中国目前还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这意味着中国还有巨大的“追赶”空间。

    第二,尽管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漫长的“填空”阶段。填什么空?城市化、工业化乃至新农村建设进程方兴未艾,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建设的空间还很大。

    第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期望与需求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经济发展既是强大的压力,也是强大的动力。

    结论是:只要中国经济“追赶”的态势没有改变,“填空”的空间没有改变,“需求”的刚性没有改变,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也就不会从根本上改变。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不能仅仅依据几个数据,短期的经济指数下行也无法说明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趋势。那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主线又是什么,动力来自哪里?从一般的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是结构转型,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仍然非常强劲:

    就业不充分。城乡二元矛盾的表现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效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转移,充沛的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愿望强烈。过去几十年人民群众吃穿用等物质生活的改善,直接带动食品、纺织、家电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与之相关的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发展。未来,中国消费结构面临着吃穿住用行等的升级,房地产、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更长,带动力也更强大。

    总之,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差距、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相对空间,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

    在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阴霾的背景下,怎样理解这一判断?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具体指什么?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说过:“我们希望至少有50~70年的和平时间。”意思是中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搞建设。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不是个别国家的需求或愿望,而是客观要求。到了新世纪,不打仗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性观念。所以,战略机遇期首先是国际和平环境形成的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表明,战略机遇期不仅关乎国际环境,国内的稳定也至关重要。

    面对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一般来说,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有三条依据:第一,在这段时间内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我们有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来推动经济发展;第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21世纪20年代是全球经济在遭遇了金融危机后上涨周期的起点,水涨船高,也使得未来中国经济可以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

    从表面上看,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少“不利”数据,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其实质是中国过去那种粗放的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使然。这是对中国经济的挑战,一旦在客观上提供过去所不具备的实现科学发展的条件,就会孕育中国科学发展的新机遇,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经济下行时期,正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绝好机会。这时,不是你愿不愿意去调整的问题,而是不调整就没有活路。

    第二,降低不合乎国情与发展阶段的经济预期。这些年,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当多的利益群体从中受益。与此同时,一些利益群体开始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以房地产为例,在中国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是我们的基本水平。可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上连经济适用房都在100多平方米甚至200多平方米,老百姓想买小房子都没有。经济发展暂时出现困难,有助于降低不合理预期,对科学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

    第三,虽然现在经济发展出现困难,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使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并没有改变。只有老百姓能吃饱饭,社会才可以保持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过一段紧日子,举国共度时艰反而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政府压缩一些不合理的行政开支,少一些面子工程,都将有助于改善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关系,赢得社会对政府更多的支持。

    面对当前科学发展的新机遇,中国政府领导国家发展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律认识得更加深刻,在应对危机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政府已深切体会到,要适度稳定发展速度,在发展中解决一系列问题;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推动经济发展。例如,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的出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扩大内需就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调整内需与外需比例的过程中,政府更注重的是扩大内需,同时在应对外需严重下滑过程中逐步完成内需的结构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