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庙堂往事 > 5.“后发制人”的杀伤力

5.“后发制人”的杀伤力

作品:庙堂往事 作者:赵家三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自从宋代新儒学产生了程朱理学,经过元代过渡,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成为官方主流思想,儒家保守的思想深深地烙进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们通常主静不主动,官场中习惯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所以通常是后发制人。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好像是说先下手为强的道理,突然袭击确实有一定的效果,然而我们更习惯秋后算账。《荀子·议兵》说:“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后发制人”即从这里引申而来。官场中出现了后发制人表现的话可见局面对当事人相当被动,不得不采取这么一招来挽回损失。假如运用得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的来说,这条演技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它与正常的官场斗争有一定的区别。

    《丁晋公谈录》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末,以王全斌为主帅、曹彬为副帅的宋军全面进攻盘踞在四川的后蜀政权。后蜀立国近四十年,孟昶的前半生统治较为开明,使得后蜀成为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少有的和谐家园。要么是王全斌太过剽悍,要么是后蜀不堪一击,仅仅过了六十六天,后蜀于乾德三年正月七日宣布灭亡。王全斌带兵打仗的确所向无敌,但他有个特点,喜欢纵兵抢粮和擅长杀降兵。这次王全斌要杀后蜀降兵三千人,与副帅曹彬一商量,曹彬不同意。论年岁王全斌跟曹彬的爹一个岁数,两人不是一辈人,换言之王全斌闯荡江湖那阵子,曹彬说不定在哪儿撒尿和泥呢!胳膊拧不过大腿,王全斌把文案一扔,你同不同意我都干了!遂杀三千后蜀降军。曹彬留了个心眼,把当时他没签字的军事文书收了起来。两人回京复命,杀降的消息不知怎么走漏了风声。赵匡胤龙颜震怒,谁让你杀降的?曹彬你退下,跟你没关系。曹彬没走,他说是我与王将军商量杀降的,我伏诛。赵匡胤见曹彬也参与了,此事不了了之,口头警告了一下。

    赵匡胤与曹彬关系铁,原来他们共仕后周,当时曹彬管皇家御酒,赵匡胤动不动去他那儿要酒喝。曹彬就说这是御酒啊不能给你,老赵你要吃酒我买给你。自己掏腰包给他买酒吃,算是统一战线上铁打的弟兄。即便赵匡胤想处理王全斌,因为曹彬的这层关系,这件事也只能作罢。后来大宋进攻南唐时,赵匡胤派曹彬、潘美两位将领前去,尤其嘱咐曹彬,不得像在西蜀时乱杀人。曹彬如实交代了,我要不说,官家你也不知道,西蜀杀降原不是我的意思,我这有当日的文书,官家请过目。赵匡胤一看军令状非常诧异,就问他没签字你当时怎么承认了。曹彬说,我与王将军一同作战,他如果获罪,我独自清白,外人看了会有非议。赵匡胤又纳闷了,既然你当时认罪,为什么又把这文书拿出来?曹彬解释道,当时我以为必死无疑,想留此文书让我老娘进呈给官家,乞留我老娘一条性命。原来是这么回事儿,赵匡胤微微颔首,尤其器重。

    回过头来,我们来分析下这则故事,曹彬无论是演技还是处理方式都已经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可见他既是一名优秀的将领,同时深谙官场之道。先是前线总司令老王要杀降,小曹不同意,说什么也不在命令上签字。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谁军衔大听谁的。老王也不管那个,风风火火地干了一场。在这件事上两人发生了一点小摩擦,如果他们有宿怨的话,曹彬完全可以拿这个当借口,狠狠地整他一把。曹彬仁爱,虽是征战沙场的将军,杀人那是他的天职,但在官场中从未主动阴人。换言之就算告到皇帝那里,充其量处理王全斌,曹彬功过相抵,大宋开国用人之际,领导怎么可能杀掉个极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得不偿失。所以,领导问话时曹彬与王全斌共同承担了责任,领导假意处理了下。这样一来,卖给王全斌一个人情,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多交一个朋友总比四面树敌强。如果曹彬不与王全斌共同承担责任,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影响不好。两人一起打了胜仗,主将受处分了,你毫发无损,还不是因为你跟皇帝关系近!对曹彬、对赵匡胤的影响都不好。如此,曹彬背负了“杀降”的罪名,对将军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污点。两国开战强调师出有名,仁义之师,动不动杀降那不成刽子手了,从而失去了军事上的政治优势。曹彬必须要把“杀降”的污点洗刷掉,所以领导召见他与潘美时,注意是有第三人在场时,曹彬才说出了实话拿出了证据。这里不排除演戏的成分,曹彬说“留老母亲一条命”纯属扯淡,以他与赵匡胤的亲密关系,绝不会落到弃市斩首的地步。宋太祖也是行伍出身,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将领有毛病不算毛病,反观如果一个将领没毛病,他才会担惊受怕。曹彬的理由最后落到了孝道上面,皇帝必然敬佩器重。一个能够与主将承担责任,能够忍辱负重、适宜地后发制人洗刷自己的污点,并且孝顺,懂得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将领,没有领导不重视。当时潘美在场跑龙套,他的作用就是替曹彬“宣传”这件事的始末。曹彬在这件事上的表演十分到位,火候拿捏恰到好处,谁也看不出来他的假,通过一次高明的演技,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一名好官员,首先要是一名好演员。

    正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名将曹彬的次子曹玮也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夏州节度使李继迁叛宋,宋太宗问曹彬谁能去平乱,曹彬说我家二郎曹玮。太宗遂召时年只有十九岁的曹玮。曹玮率军至西门川,根据当时情况选择了伏击,痛打李继迁,一战成名。《石林燕语》记载,曹玮驻守秦凤路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的时候,属下将领赵德明反叛投敌,人心思动,曹营中有相当一部分士卒追随而去。当时,曹玮正在下棋,军吏来报称有叛卒投奔了赵德明。曹玮面色如常,继续下棋,军吏等人面面相觑,不明白曹将军啥意思,只得立在一旁听候指示。曹玮走了三步棋缓缓地说,不用紧张,那是我派过去的,以后再有这种情况不用再报告了。消息传到赵德明那面,赵德明遂杀来降者,于是曹营再没有士兵叛变投敌。

    曹玮身上发生的故事才真正地体现出了后发制人的杀伤力。后发制人说明当事人已经处于被动状态,他需要用这种方式扭转局面,防止自己的利益再受侵害。曹玮的属下将领叛逃,有士兵追随而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身为主将的曹玮,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杜绝士兵继续叛逃,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棘手在于如果杀一儆百,势必造成士兵从心理上排斥主将,导致愈来愈多的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叛逃。如果不去制止,那更不可行。所以在军吏上报叛逃事件时,曹玮故作镇定继续下棋,脑袋里思考着如何后发制人,来了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巧妙地利用敌人之手断绝叛逃士兵之路,最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在于曹玮不动声色继续下棋这一片段上,演员需要有良好的心态,表现在外即是沉着冷静。突然间色变,完了,下面人看出了端倪,反应过来再去演就没意思了,都穿帮了。关键在拿捏火候上,一定要注意,必须给在场观众造成震撼效果,而后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曹家是将门,名将林立,诸如曹彬、曹翰、曹璨、曹玮等,一个比一个演技高超。曹玮的叔叔曹翰演起戏来堪称一绝。曹翰任幽州行营都部署时,开黑市赚钱,被贬谪汝州,以示惩戒。曹翰在汝州反省一待好几年,穷山恶水之地哪里有京城富足繁华。自己犯错在先,没什么好办法回京。正巧有这么一次机会,太宗密谕内侍官路过汝州去看看曹翰过得怎么样。内侍到汝州见到了他,曹翰一瞧翻身的机会来了,大演苦肉计,痛哭流涕,悔过自新,对不起皇上的培养与厚爱。曹翰说我知罪孽深重,承蒙圣恩不杀,死无以报,但现在我家人口众多,穷得丁当响吃不上饭了。我这里有一件旧衣服,随我征战沙场多年,抵押给你,借我钱十千,吃口饭,行不行?内侍官就笑了,说当然可以,借给你钱就是了,没必要拿什么抵押。曹翰坚持要抵押,并把衣服包裹严密封起来。内侍官无奈,行吧!收了衣服给他钱,回京复命。宋太宗一听内侍官汇报,感觉非常奇怪,曹翰为什么要坚持用一件破衣服做抵押?里面定有蹊跷,打开瞅瞅。打开一看,竟是一幅画,题曰《下江南图》。画中描绘当年宋灭南唐,曹翰为先锋英勇杀敌的场景。太宗恻然,念其功劳,下旨召曹翰回京(《东轩笔录》)。

    曹翰这出后发制人演的是感情戏,企图以军功感动领导。按说朝廷待曹翰不薄,他是一名以战死沙场为荣的将领,和平年代恨天下无事,以军功自居,风风火火地干了一番“大事业”,直接把他干到不毛之地。军队领导开黑市,私自出售国家武器,没杀你已经皇恩浩荡了。曹翰在反省期间,估计经常挖空心思想怎么才能东山再起?等待了多年,内侍官忽然来到,曹翰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翻身的机会,能不能成功在此一举。首先要骗过内侍官,不能穿帮,曹翰卖力气演了一段哭穷。感动了内侍官后,托他把秘密武器带给宋太宗。要知道皇帝是行伍出身,这种在战场上铸就的革命感情比钢还坚比铁还硬,那是真正的过命兄弟。看到那幅图画,宋太宗必然忆往昔峥嵘岁月,如今曹翰已知错了,没必要拿枪指着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