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庙堂往事 > 2.既要将帅之道,又要伴君之法

2.既要将帅之道,又要伴君之法

作品:庙堂往事 作者:赵家三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岳飞作为大帅时并非一点儿领导才能没有,如果没这点儿本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口号岂非白喊了。岳家军全盛时约有十万人,分为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等十二军。其中背嵬军是岳家军的绝对精锐,可谓中流砥柱,这支军队由岳飞长子岳云(《宋史·岳云传》载为养子)率领。把最好的东西给你儿子了,你这不是护犊子吗?其实不然,率领背嵬军是苦差事。打赢了不受嘉奖,因为你的军队是精锐,打胜仗理所应得;如果战败,那绝对挨收拾,岳飞曾揍过岳云一百军棍,岳云一个多月没起来床。

    岳云是少有的少年英雄,十二岁从军,跟着张宪叔叔打仗,军中人称“赢官人”,勇冠三军,无有匹敌,很少有输的时候。北伐之际,数立奇功,每次论功都没有他的分儿,岳飞把功劳给了其他将领,“攻下随州,又攻破邓州,襄汉平,功在第一,飞不言。杨么平,功亦第一,又不上”。甭管岳云立下多么大的功劳,功劳簿上始终没他的名字。最后搞得将领们不好意思了,纷纷为岳云鸣不平。岳云论战绩、论武功军中谁能比得了,凭什么他没功劳?因为他是大帅的儿子,要受到特殊的待遇,给所有将领做个榜样,岳飞就是凭借这样无私的精神,才使得岳家军所向无敌。

    岳飞对儿子严加管教,对母亲一片仁孝。绍兴初年,北方战乱,很多人跑到南方逃难。其中有个叫姚岳的,原本是京兆人,战乱时跑到了四川躲避。岳飞当时为宣抚使,选拔了一批当地士人,姚岳排名第一,他原本进士出身,还没等上任战乱四起。姚岳知道岳飞是一孝子,遂开始投机,投机得非常高明,不得不佩服读书人脑瓜子灵活,直接切中了岳飞的道德原则。

    姚岳对岳飞说,其实我姓岳,但是我母亲姓姚,所以叫姚岳。岳飞母亲姚氏,“姚岳”说的不就是岳飞母子吗?岳飞听后大喜,前文说过“大喜”在文言文中的感情境界,不是一般的高兴,直接将姚岳纳入麾下做官。后来岳飞被害,姚岳为求自保摇身一变,说自己不是岳飞门客,奏请秦桧把岳家军根据地之一的岳州改名,当时所有士人对其极为鄙视(《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与八字军王彦闹掰,回到老领导宗泽处,不久宗泽去世,由杜充接任,后来这厮投降了伪齐,此间岳飞招降了其部下傅庆。傅庆挺能打仗,屡立功,岳飞爱才若渴,授予前军统制。傅庆有点儿发飘了,恃才放旷,拿村长不当干部,感觉与岳飞属于平交,别看你官职比我大,但内心里咱俩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傅庆逢人吹嘘,岳家军战力彪炳,主要靠我!手头紧了朝领导要钱花,岳飞从容给之,毫无愠色。傅庆散漫惯了,不喜欢岳飞治军严谨的作风,后来投奔军纪松散的刘光世。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岳飞杀了。傅庆的故事表明岳飞能够满足属下的虚荣,问题是你把他给杀了属于内部矛盾,并且现在他是刘光世的人,打狗看主人,间接得罪了老刘。

    还是《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了岳飞杀舅的故事。岳飞在徽州时,舅舅姚某人仗势欺人,有不少老百姓状告其舅。岳飞想想没什么好办法,跟母亲说找个机会与舅舅好好谈谈,别那样,影响不好。这方面的工作估计没做到位,一日岳飞与舅舅同行,舅舅突然打马向前数十步,引弓回射。岳飞没注意,舅舅可能紧张手一哆嗦,箭正射在马鞍上。这种行为叫跟阎王爷耍大刀——嫌命太长了。岳飞上去三下五除二,杀掉舅舅。回来与母亲一讲,母亲说怎么闹到这个地步?岳飞解释说,那一箭如果再往上一点死的就是我。今日不杀舅,他日必为舅杀。

    杀舅舅的故事表明岳飞的原则性极强,可能这是导致他悲剧的一个主要原因。无须说“直抵黄龙府”、“迎二圣还朝”等等大的政治方向,单从细枝末节的小事上就能看得出来,原则在岳飞心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官场处世之道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外圆内方,表面上八面玲珑,实际在内心深处有个不可逾越的底线。狡猾的官员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会放弃原则性,甚至不惜采取各种卑劣的手段,以实现政治抱负。当成功那一刻,所有阴暗的行径都成为权谋典范,而不会被人诟病。岳飞的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大领导旨意相悖。面对傅庆、舅舅他会选择杀掉,然而面对皇帝他只能耍耍脾气,最后被杀掉。

    岳飞能把十万岳家军训练得服服帖帖,说明他不是没有铁血手腕和领导才能,诚然他在做领袖的时候表现非常完美,公平正直、赏罚分明、爱憎分明,不贪污、不纳贿、不搞小动作。军纪严明,士卒爱戴,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想要有所作为的跟这样的领导干,绝对能闯出一片大好河山。可是,岳飞在做“二把手”与皇帝相处的过程中,却处于毫无章法的被动状态。

    岳飞悲剧的产生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外部原因,南宋与金国经过长时间战争,军力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开始金国强大,到目前南宋军力占据上风,两国打了多年,国力不说穷竭也差不多了,将士厌倦了,尤其南宋决策层厌倦战争,这就给议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宋、金和议的大环境导致主战派被冷落了,将领只有战时才有登场的机会,和平年代只能靠边站听候调遣。其次,是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的结果。是战是和都属于政治策略问题,两者之间的目的是一样的,希望维护国家的利益。习武的最高境界是点到为止,打仗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的目的都是和平。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如果通过谈判可以解决问题,也就省了动用战争手段。

    古往今来的政治家比任何会计都会计算利益得失,战与和的利益他们必然计算得非常明白。汉武帝时因为讨伐匈奴而国力迅速衰退,北宋因为与西夏长期战争致使国力枯竭,战争的粮饷补给、武器装备、兵员消耗等等,牵扯到了一个国家方方面面的运作,绝非简简单单拿刀上去砍。战争与和平之间呈现互补关系,真正的和平只有在强大的武力做后盾时才有谈判的资本。就南宋当前形势而言,主和、主战都没什么错误。南宋需要顺昌大捷、朱仙镇之战等战役敲打金国,同样需要伸出橄榄枝,表示诚意。

    一打一拉,让对方知道朝廷的决心。杀掉一个伟大的将领作为谈判的条件,绝非上策。假如杀掉岳飞,金国继续进攻怎么办?岂非自毁长城?最后,就是岳飞自己的问题。基于这三点,岳飞的悲剧在所难免,最后这一条才是本节讨论的重点内容。

    岳飞与宋高宗前前后后见面的次数及关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以绍兴七年(1137年)为分水岭。此前因岳飞不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宋高宗对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表示拉拢。最初岳飞当低级武官时,越职上奏被免了官职,他就像赛场上一匹不被人看好的黑马,从侧面杀出,直教人相信他是可以的。岳飞引起了诸多方面的注意,不仅仅前面说过的花腿军长官张俊,包括皇帝本人在内,都对这颗将星给予了高度重视。

    宋高宗赐岳飞金带器甲,赐岳云战袍戎器,给了一面“精忠岳飞”的旗帜,并让岳飞每次行军打仗张扬这面旗帜。岳飞平洞庭湖杨幺,受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年纪轻轻,建节封侯,不知有多少人干了几辈子也熬不到这一位置上。

    君臣的关系在绍兴七年之前相对融洽,领导主动向岳飞示好,给钱给官给荣誉。宋高宗历来被评昏庸无能,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宋高宗除了通过金钱、权力的方式拉拢岳飞外,又为岳飞扣上了一顶道德的高帽。

    在对属下管理方面,一味给予物质财富未必能够笼络人心,反而可能养了白眼狼,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岳飞这人战功赫赫,没有什么特殊嗜好,又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误,总之皇帝找不到他的把柄,这在领导方面就需要一定功夫了。把柄没有,宋高宗找到了道德力量,用这个绑架岳飞。

    绍兴七年对君臣二人关系而言是关键的一年,经过了十余年的抗金战斗,南宋与金国的战斗力趋于平衡。宋廷中的主战派最初占据上风,没有办法的事儿,金国穷追猛打,南宋唯有奋起反抗。当双方战斗力平衡了,有了回到谈判桌上来的可能。政治环境上主和派渐渐地占据了上风。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入见,君臣两人遂有了著名的“良马对”。

    宋高宗问,卿得良马否?

    岳飞回答说,原来有两匹好马,不幸相继死去了。如今坐骑是匹驽马,跑一会儿呼哧带喘的。

    “良马对”是宋高宗在试探岳飞对议和的态度。说岳飞完全政治低能纯属扯淡,就这个回答足见岳飞有一定的政治经验。他并未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按照他老人家的脾气,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别在爷爷这儿废话。现如今宋、金两国军事力量达到了平衡点,岳飞嗅到了政治上的变化,所以对宋高宗提出的问题来了一招剑走偏锋,用“良马”比喻主战,“驽马”比喻主和,以此间接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宋高宗听后对其赞许有加,升至太尉,做国防部部长了。又将刘光世淮西军的王德、郦琼部隶属岳飞部队,并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宋高宗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了他在主战和主和两方面的思想犹豫。一面起用主和派秦桧,排除主战派官员,想与金国和议,又担心和议不成怎么办,所以他做了两手打算;另一面把淮西军的大部分军力整编到岳飞麾下,刘光世虽手里有五万人马,但着实不给力,万一议和失败,还得依仗岳飞、韩世忠跟金人干。

    事态的发展比预期的要好,“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遂不以德、琼兵隶飞”。岳飞听说皇帝把军队给他了,刚刚高兴两天半,秦桧主和有了成功的迹象,于是淮西军整编的事儿打了水漂。几乎在同一时间,岳飞母亲去世,在这个紧要的关头,丁忧守丧等道德伦理必然没有国家社稷安危重要。皇帝对岳飞虚晃一枪,岳飞憋了一肚子气。

    当时宰相张浚就问他关于淮西军之事,解了刘光世兵权,让属下王德担任都统,吏部尚书吕祉监军行不行?岳飞说了令朝廷深深忌讳的一句话:“德与琼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则必争。吕尚书不习军旅,恐不足服众。”一语双关,先是得罪了吕尚书,组织上派他去监军调和两位将领,那是朝廷对他的信任,可能吕尚书也不想去,但这还没上任呢,岳大帅先给盖棺论定了。其次,岳飞犯了一个官场忌讳,言多必失。刘光世手下的两位将领王德、郦琼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虽然刘光世打仗善于躲在后面,美其名曰坐镇后方,可只有他能够震住他们。如今把王德扶正,郦琼晒一边,必然导致两位将领争抢,高级将领争斗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兵变。

    官场中有很多暗语,打禅机似的,机锋不可触,得反复琢磨方可知晓。官场奉行的一个原则即是点到为止打太极。对于重大人事安排,只说“山重水复疑无路”即可,没必要过多发表预判性意见,至于结果是柳暗花明还是走进了死胡同,当事人自己寻思去吧!混迹官场的老油条多半会这招,岳飞也会,如前面“良马对”。

    再如,明代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造反,消息传到中央,正德皇帝召开紧急会议。内阁首辅杨廷和、兵部尚书王琼、驸马都尉崔元等高级官员悉数参加。几人路上相遇,崔元问王琼,皇帝火急火燎地开会,所为何事?王琼问旁边杨廷和,老杨你说啥事儿?杨廷和惊曰,我哪知道?王琼笑着说别装了,全国皆知矣。宁王造反之事内阁首辅当然知道,然而消息在未得到皇帝确认之际,没必要瞎发表意见。

    所以杨廷和说,早年宣德皇帝朱瞻基对赵王朱高煦不放心,曾派驸马袁泰去宣旨,革其王府护卫,可能是这事儿吧!本朝亲王造反,拿宣宗时期朱高煦造反的例子影射,杨廷和历仕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屹立不倒,心智才学、思维反应皆居于顶。这件事岳大帅完全可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直接回绝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发表也没必要说得那么预判,谶纬的力量在于如果未能言中事实,充其量说得不准,如果言中很可能“祸从口出”。非常不幸的是岳飞说中了,给他与皇帝本来就微妙的关系又蒙上了一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