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庙堂往事 > 3.辞职需要大资本

3.辞职需要大资本

作品:庙堂往事 作者:赵家三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宰相张浚受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甚深,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可惜志大才疏,曾在陕西前线与名将吴玠合伙把另一位名将曲端弄死了,气得宋高宗说以后再也不用张浚。说说而已,该用还得用。

    南宋初期,主战派占据优势,朝中张浚坐镇,岳飞、韩世忠打前线。岳飞与张浚的关系最初融洽,后来闹掰了。平洞庭湖杨幺时,岳飞采取怀柔政策,放长线钓大鱼,迟迟不动。参知政事席益对张浚说,岳飞不卖力气。张浚替岳飞说了好话,岳侯忠孝人也,兵有深机,胡可易言?他们之间真正的矛盾产生在讨伐伪齐的战略部署上。《三朝北盟会编》载,张浚欲征讨刘豫,恢复中央,把“中兴四将”找来询问意见。刘光世主张防守,韩世忠请进兵。张浚同意韩世忠,主张正面进攻。一向以恢复中原为志向的岳飞忽然间唱反调,他认为不可用兵。张浚再三逼问,岳飞只坚持“不可说”,最后不欢而散。

    为什么会这样呢?恢复中原一直是岳大帅的志向,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放弃?岳飞有苦衷。宋廷动用四大军区,这是一场全面战争,绝非局部战争那么简单。伪齐政权也拥有六十万大军,数量上远胜于南宋。岳飞和韩世忠可以在前面打,刘光世与张俊可以在后面防守,但岳大帅深知这两位治军和作战存在严重问题,不解决弊端很可能造成战争的全面失败。

    当时四将中岳飞资历最浅,当人家面不能直言不讳。说出来得罪老刘、张俊,不说出来得罪宰相张浚。

    这一次张浚问到淮西军整编的事儿,岳飞不知怎么想的从实招来。张浚又提议,张俊怎么样?岳飞说暴而寡谋,郦琼不服他。再提,杨沂中呢?岳飞说老杨看不起他们,岂能驾驭此军。张浚怫然色变,这么说非得岳太尉你不可了?岳飞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就事论事而已。张浚如实禀报宋高宗,其中少不了给岳飞上眼药的情节。哪知关键时刻岳飞施展了危险的一招,“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丧服,以张宪摄军事,步归,庐母墓侧。浚怒,奏以张宗元为宣抚判官,监其军”。岳飞对朝廷的做法非常不满意,对宋高宗不满意,对张浚不满意,看谁眼眶子都发青。母亲去世一重打击,朝廷出尔反尔再次打击,张浚语言相讥讽,三重打击之下岳飞辞职了。正好以守丧为由,赌气去了庐山。张浚也怒了,你辞职是吧?以张宪监军,满足你!

    这是个很危险的举动,表面上岳飞在跟张浚对着干,实际上是他对宋高宗不满的发泄,是对朝廷的一种抗议。答应人家的事儿你得办到,若不然君无戏言岂非成了一句空话,丧失诚信谁愿意跟你混,关键是你若相信了领导的承诺那才是没得混,官场中很多时候领导的话需要倒过来听。“二把手”辞职是极冒险的动作,官场不像职场,老子在你手底下干得不舒服可以换个公司,岳飞辞职了会去哪里?不可能改旗易帜投奔敌国。

    “二把手”辞职是需要资本的。因为大领导只有一个,“二把手”会有很多,假如你辞职了,明天就会有人接替你的位置,成为新的“二把手”,没点儿资本想要还朝,想都别想。职场中好发脾气的人通常是有能力的人,绵羊一样的职员啥才能没有,也没什么资本可供挥霍的。人家敢拍桌子瞪眼睛必然有这方面的资本。问题是这是官场,不是职场。

    职场中干得不舒服抬脚走人,有才能到哪儿都能混口饭吃,官场中则不然,与之恰好相反。如某“二把手”工作不顺心,提出了辞职,先得研究然后做出决定,你说不干就跑了,治你个擅离职守的罪完全可以。岳飞的资本在于他对帝国还有用,换言之岳飞是南宋帝国军事力量的“关键先生”,就好比赛场上他是绝对的主力,危难时刻还靠他得分。有这么一个伟大的倚仗,哪个没长脑袋的领导敢轻易批准辞职?如果一个普通官员辞职,组织会敲锣打鼓欢送你,岳飞绝不可以辞职。

    岳飞倚仗这个耍了下脾气,以道德的借口在庐山为母亲守丧。这不能说明岳飞不是孝子,亲情是一方面,辞职的背后有他赌气的考量。他这么一做影响不好,首先得罪了同事张浚,反正早都得罪了不差这一回,关键是得罪了大领导。在宋高宗看来你这不是在威胁我吗?帝国现在得靠你你就整事,一旦不靠你了必然整你!面对此种情况,宋高宗毫无办法,只有忍着,然后坚持忍着,但在心里已然有了阴影。融洽的君臣关系开始趋于破裂。原因在于,“二把手”拿辞职威胁了“一把手”。悲剧绝非瞬间造成,它是各种矛盾累积到了一个爆炸点,才有了血肉横飞。

    朝廷未采纳岳飞的意见,对淮西军政变下达了命令。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郦琼不服,煽动将士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吕祉等人,带领四万将士并胁迫十万百姓投降了刘豫的伪齐政权,史称“淮西兵变”。这件兵变是南宋开国以来最大的兵变,远比苗刘兵变还要严重,致使江淮重地防守空虚。如果这个时候金军南下,南宋该如何招架?岳飞言中了这件事,对宋高宗来说又对他多了一层反感。预判这东西有利有弊,如果利于领导利益,大家其乐融融;如果损伤了领导的利益,必然招来怨恨。虽然事件的走向大家可能有所预判,但谁让你个乌鸦嘴说了出来,岳飞成了宋高宗心理伤疤的替罪羊。面对严峻的局面,宋高宗不得已在又恨又怨的情况下起复岳飞。从这点上来看,岳飞辞职的以退为进、四两拨千斤算是成功了,他打赢了大领导,但也在命运节点上埋下了雷管。

    宋高宗下诏起复岳飞,岳大帅力辞,说什么也不回去。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古代中国有“劝进”的过程,皇帝登基或者谁当老大时,当事人要发表一通才能不济的谦虚论调,经过三次推让,然后登上总瓢把子的座位。刚开始宋高宗也是这么认为的,哪知道岳飞不给面子。宋高宗见朝廷官员不好使,则派岳飞幕僚去劝说,并且下达了死命令,如果岳飞不回来,你也别回来了。经过了六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岳飞迫于无奈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上表待罪。宋高宗对他说了一番耐人深思的话:“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续资治通鉴》)

    “犯吾法者,惟有剑耳”,这句话背后的火药味想必岳飞可以嗅到。岳飞感到损了皇帝面子,所以上任后建议提兵征讨郦琼,顺天道,固人心。岳爷爷能惹事也能干活,一上来就要来场血雨腥风,皇帝大喜,江山社稷靠你了,有这份心就行了。诏岳飞驻师江州,为淮浙后援。最后总算落得圆满,岳飞为他的乌鸦嘴埋了单,君臣勉强握手言和,谁也没撕破脸。然而,就在同年十月份发生了一件事,令宋高宗对岳飞动了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