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庙堂往事 > 5.久立不倒的“二把手”

5.久立不倒的“二把手”

作品:庙堂往事 作者:赵家三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中兴将领中独有岳飞被杀,其他将领安然无恙。人们评论武将无非是战功,南渡十将中论战功仅次于岳飞的那就是韩世忠了。他与岳飞身上有诸多共同点,他们都是贫苦人,都是从基层做起,都是累立战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向权力的顶峰。但是在政治博弈的过程中,结局大不相同。为什么相似的“二把手”在官场中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韩世忠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平方腊起义的战斗中。此一战给了诸多将领建功立业的机会,刘光世、吴玠等悉数参加了此战。韩世忠编入刘光世父亲刘延庆麾下王渊先锋部,一路砍瓜切菜,所向披靡,王渊赞道:“真万人敌也。”最后韩世忠在清溪峒活捉方腊,不幸被辛兴宗夺了战俘,所以朝廷赏赐没有韩世忠。无论战争与和平,整个宋代,武将的日子其实不好过。经过了方腊起义,韩世忠并未获得大的升迁,之后靠着混资历慢慢升官,先后晋升武节郎、武节大夫,靖康之变给了他真正施展抱负的舞台。

    金兵南下入侵,韩世忠为单州团练使,负责守卫滹沱河,在他的掩护下,康王赵构得以逃到江南。南宋建立,韩世忠为光州观察使、御营左军统制,正式成为宋高宗的亲信卫队。建炎三年是韩世忠拉风的一年,这年爆发了苗刘兵变。韩世忠率兵勤王火速平叛,宋高宗见到了救星,握着他的手哭着说:“还有叫吴湛的佐逆为最,尚留朕肘腋,能先诛乎?”韩世忠亲自解决了吴湛,了却皇帝的后顾之忧。

    平叛过程中,刘光世、韩世忠、张俊悉数参加了,但真正解决实质问题的只有老韩。宋高宗对此特别嘉奖,手书“忠勇”二字赐给老韩,授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同年十月,韩世忠在黄天荡以八千人伏击了完颜宗弼的十万大军,围困金军四十八天,此为韩世忠成名战。其后的十余年宦海生涯中,韩世忠稳居“二把手”,屹立不倒。

    韩世忠早年家贫无生产,嗜酒豪纵,谁也整不了他,江湖人送诨号“泼韩五”,与中泼皮牛二有一拼。他身上有两大特点,嗜酒和看不起读书人。先说喝酒这事儿,《名臣言行录》记载,韩世忠经常与将士们喝酒,喝酒就是喝酒,没有任何下酒菜。经常应酬的很清楚,陪领导喝酒与上刑场没什么区别,纯粹“酒精考验”。如王审琦是宋太祖属下名将,他不会喝酒,每次皇帝请客人喝酒他看着。一次赵匡胤说上天必然赋予了你酒量,现在咱们富贵了,酒者天之美禄,惜不令饮之。王审琦受诏连饮数杯,酒量就这么被领导锻炼出来,后来落下了个毛病,遇到领导就能喝,回到家里滴酒不沾(《石林燕语》)。

    韩世忠不一样,领导不招呼自己也摆酒阵,苦了众位将领。其中有个叫王权的,干喝酒他委实受不了,怀里揣了个萝卜,趁着大帅不注意吃一口。哪能瞒过韩大帅的火眼金睛,小子如此口馋!老韩上去一个“弹指神通”,王权额头顿时肿痛不可忍。韩世忠当没这回事儿,继续与诸位将领饮酒作乐。领导嗜酒不可怕,可怕的是领导嗜酒如命。平时好人一个,喝上酒天老大地老二他是老三,谁都不在话下。尤其当“二把手”的,有这个毛病还是把酒戒掉吧!韩世忠在军队里自然是大领导,在朝廷了自然是“二把手”,别看他在军营里怎么嗜酒,但很少在宋高宗面前喝酒,即便喝了也有分寸。

    “泼韩五”这一外号,间接地表明韩世忠是文盲,能够想象得到,家里穷、好喝酒、酒后耍酒疯,人们才给了他这个外号。泼,无赖、不讲理,如果读了书,有了一定的教育高度,不会野蛮地撒泼,会换一种文雅的方式,俗称“使坏”。文、武官相互歧视倾轧历来有之,韩世忠靠着军功步步高升,自然而然地看不起儒生,管读书人叫“子曰”。宋高宗闻听后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叫,韩世忠说我已经不管读书人叫“子曰”了。宋高宗和颜悦色,以为韩世忠崇儒尊道,哪知韩大帅说,今呼为“萌儿”。宋高宗“扑哧”地乐出声,不了了之。

    韩世忠身上有个良好的优点,什么毛病都改得非常快,学习能力很强。这一点对“二把手”来说弥足珍贵,在学校里学习,为什么有的同学成绩好,有的同学成绩差?盖因学习的确是一种能力,甚至是才华的表现。官场里那些升迁迅速的官员一定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学习并非死抠书本,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因为后两者一个人的一生很难做到,所以多数人选择读书学习。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致用,光顾好玩学了一通权谋,然后也不用,被人家玩了那才是真好玩。事实证明,书呆子在官场里混不下去。镇守长江防线击退了金军,朝廷派给事中沈晦传旨赐宴,表示嘉奖,圣旨曰:饮罢三军应击楫,渡江金鼓响如雷。韩世忠当即明白了,对沈晦说我不是不敢渡江,解释了一番。韩世忠保持着一贯轻视儒生的做法,宴会上韩大帅好好招待了沈晦,把他喝吐了,钻桌子底下耍猴拳。

    韩世忠明白了什么呢?他读懂了这句诗的意思,读懂了皇帝的意思。此前他一直轻视读书人,要知道当今“一把手”也是读书人。那么你轻视儒生,岂非有轻视皇帝之嫌疑?韩世忠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开始学习文化知识,最后达到了会填词的程度(《鸡肋编》)。

    韩世忠文化水平愈来愈高,读了不少历史书,对政治有了全新的认识。随着宋、金和议,武将渐渐地没了用武之地,接下来该到卸磨杀驴的时候了。秦桧最初的对象其实是韩世忠,后来转到了岳飞头上。没有对韩世忠动手,是因为韩大帅有护驾之功,再因韩大帅看清了形势,正所谓“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所以韩大帅主动向朝廷“示弱”。

    韩世忠注意到了形势的变化,主战派纷纷被排挤,主和派登上政治舞台,没有了战争,将领们只好打酱油了。老韩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像岳飞那样高喊口号、耍脾气等等,他是以史为鉴,以求自保。《鹤林玉露》载,韩世忠在新淦买了田产房子一大堆,消息传开了大家很不理解,尤其属下将领。有的就问大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何至于买田产?韩世忠说,你读过历史吗?知道秦国名将王翦吗?给你讲讲他老人家的故事。

    话说秦灭楚之战,秦王征求大将意见,王翦说起码得六十万军队。李信说用不着,二十万足够了。秦王拍板,李信你去灭楚。秦王觉得王翦老矣,不堪重用。王翦也非常配合领导,告老还乡。没过多久,李信打了败仗,横扫六国从未有过之失败,危难关头秦王顾不了面子,亲自去请王老将军出山。王翦说干活可以,但你得答应我个条件,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王大笑,准奏。出征之前,王翦三番五次提醒秦王田产的事儿,抓紧时间给落实了。

    秦王答应得非常干脆,你尽管去打仗吧,这事保准办妥。行军打仗时,王老将军还在给秦王写信,提醒他马上给落实了。搞得秦王无语了,这老家伙一点出息没有。连同属下也觉得王将军的提醒有点儿过分了,这时王翦才说出真正用意:“夫秦王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意思说秦王生性多疑,现如今他把全国军队交给了我,你说他能放心吗?我向他要田宅目的就是打消他的疑虑,让他放心。国君在后方放心了,我们才能在前线安心打仗。

    王翦最后善终,他深谙官场之道,不知有多少大将不懂得这个道理,最后落得身首异处,比如韩信。

    韩世忠所处的政治环境与王翦大同小异,以史为鉴,于是效仿了王翦。韩世忠买田产的消息一经曝光,宋高宗特意给韩大帅写了御札:“卿遇敌必克,克且无扰。闻卿买新淦田为子孙计,今以赐卿,聊以旌卿之忠。”能够看出来宋高宗听到这个消息多么的高兴,并在御札提到了买田之事,表明皇帝对韩世忠非常支持,暗示他你这么做是为组织考虑啊,继续努力!

    韩世忠被解兵权,就好像高官退休一样,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心里不舒坦,总想找碴儿。这也是为官的通病吧!大权被夺意味着地位、荣耀、利益从此与你无关了,心理上的落差也不是谁能接受得了的,难免不适应。韩世忠打过预防针,坦然视之,尤其岳飞被杀后他更加看破官场。

    退休后,韩世忠头顶一字巾,骑一驴,周游湖山之间,闭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事。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宋孝宗时追封其为蕲王。

    韩世忠作《临江仙》词曰:“冬日青山潇洒静,春来山暖花浓,少年衰老与花同。世间名利客,富贵与贫穷。荣华不是长生药,清闲不是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翁。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从文学角度来看,与岳飞《满江红》的气势无法相比,词风细腻婉约,似乎不像是一位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将领写的。窃以为正是韩世忠看透了官场的“单方只一味”,才有了“尽在不言中”的深意,那是一位将军经过了厮杀、斗争、沉浮,最后留给世人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