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庙堂往事 > 6.“不作为”的智慧

6.“不作为”的智慧

作品:庙堂往事 作者:赵家三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宋高宗曾让张俊读一读《郭子仪传》,并且召入禁中,对他说毋与民争利,毋兴土木。宋高宗希望张俊能够成为一名郭子仪似的中兴名将,不希望他当一名兵匪。君臣二人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说宋高宗跟四位将领谁关系最铁,唯有张俊。早年靖康之变时,“二圣”北狩,人心惶惶,是张俊劝进的,他说大王是皇帝亲弟弟,人心所归,天下汹汹,不早正大位,无以称人望。上了三次劝进表,宋高宗见大家如此拥戴,勉为其难,在危难时刻登基即皇帝位。所以说张俊有了拥立之功,这是很多人羡慕的功劳,也是非常牢固的君臣纽带。

    张俊在初期有一定军事作为,因为有了岳飞和韩世忠,相比之下他与刘光世的光芒黯淡了些许,没有平地的衬托哪有山峰的高耸入云,就是这么个道理。苗刘兵变时,张俊站在了宋高宗一边,率领八千人前来勤王,对宰相吕颐浩说了句慷慨激昂的话,“今日惟以一死报国”。张俊无论军事素质、政治头脑都相当高超,尤其是后者。到了宋、金对峙的阶段,张俊举而不坚了。张俊的花腿军属于皇帝亲军,后来干脆驻守临安行在,美其名曰“护驾”。

    张俊是盗贼出身,对江山社稷、民族大义似乎没什么兴趣,中饱私囊、横征暴敛才是他的利益所在。他所率领的中军为什么叫“花腿军”呢?源自于张大帅的商业头脑。他让部队中年轻力壮的自臂而下文刺至足,算是给他们盖戳了,防止他们逃跑。让士兵要么打把势卖艺,要么经营酒楼,要么充当建筑工人等等。张俊的敛财手段花样繁多,田产达万亩,收租六十万斛,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张俊请宋高宗吃饭,历史上留下了一份令厨师瞠目结舌的菜单,估计花费至少上万贯。家里金银财宝堆积成山,张俊将一千两银子铸一球,取名为“没奈何”,的确谁也没招,就是有钱。

    《鹤林玉露》记载,张俊大哥张保经常发牢骚,怨他老弟不提携他。张俊说,给你十万贯外加五千士兵,要使钱与人流转不息,兄能之乎?张保默然答道不能。张俊说这就是我不向组织推荐你的原因。在张俊的世界观里谁能让他得利他用谁,亲戚也不例外。张俊在后花园溜达,见一老卒躺那儿睡觉,上去踢一脚,为什么睡觉?老卒解释说无事可做,只得慵眠。张俊见老头这样子说,就问你能干啥?也就是随口一说。老卒说我会做买卖,搞国际贸易在行。张俊登时眼珠子亮了,我给你拿本钱,一万贯如何?老卒说太少,最后张俊投入了本金五十万贯。张俊问什么时候能赚钱回来,老卒说得一年吧!张俊说,妥了,你去吧!

    张俊盗匪出身,面对任何利益毫不放弃,同时身上具有赌徒精神,他也不怕老卒拿那么多钱跑路,他可能比谁都明白利益与风险并存的道理。老卒用本金造了一条大船,买来美女、歌舞演员百余人,广收绫锦奇玩、珍馐佳果及黄白之器,一切准备就绪飘然出海。转过年来,老卒回来了,收获颇丰,“多得骏马,获利数十倍”。本金五十万,“数十倍”的利润,富可敌国。当时南宋尤其缺乏战马,中国本部不产这玩意。张俊把战马装备部队,军容独壮。张俊非常高兴,你再去一趟吧!老卒说不行了,只能干一回。为什么呢?他假冒大宋商务部,以名马易美女等等招摇撞骗。再出去戳穿身份,人家不整死他才怪。老卒说这是逢场作戏,不能有第二回,愿仍为卒,退老园内。

    另外,张俊有一妾名叫张秾,这名小妾会理财,家里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张俊就让她管家。张俊带兵上前线作战,时不时给家里写信问下财政情况。张秾知书达礼,回信说霍去病、赵云打仗时从不过问家事,言下之意你好好打仗,别想没用的。张俊非常高兴,把书信上奏给宋高宗,赵构大喜,亲自发了一张奖状给张秾(《三朝北盟会编》)。

    有人挣钱、有人理财、有人做后盾,张俊的敛财手段几乎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武官贪污敛财对于皇帝来说是好事,因为武官有“污点”能让皇帝放心。如岳飞说的那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历史上也只有贞观之治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岳飞提出的这一口号恰恰反映出了顽疾所在,文官都爱钱,武官都怕死。由此证明,口号通常反映实质问题。武将敛财过度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宋高宗对张俊进行了口头警告,看清形势,别做得太过分,那样朝廷会难做。朝廷难做,但他做了你绝不难。

    张俊当然看清了形势变化,力主议和。张俊没有岳飞那种宏图志向,收复中原,迎“二圣”还朝,在他这里完全如梦幻泡影。一个不能够力挽狂澜的武将,其实非常希望和平,弄点儿利益才是真。他这位“二把手”只好依附另一位“二把手”,秦桧猜中了皇帝的心思,甘当替罪羊解决了实现目标的绊脚石。为了避免遭殃,“二把手”只有选择妥协。妥协不等于安全,还要懂得如何避重就轻。

    张俊解除兵权闲在家中,秦桧召见他,说有事找你商量。建康、镇江需要军事统领,请推荐人。张俊支吾半晌打太极,没说。因为摆在他面前的可能是陷阱,秦桧那脑袋瓜子灵活得很,他整谁不需要理由。张俊如果当即举荐了将领,难免引人怀疑。你退休在家,竟然念念不忘军政大权。举荐的人担任将官,你在背后来个遥控指挥,我看你是想下去和岳飞一起喝酒了吧!以张俊的老练绝不会轻易上当。过了几天秦桧又问他这事儿,张俊说居闲已久,部曲离散,无可荐者。秦桧又问,这才打消了张俊的疑虑,张俊如实对答,他属下将官会挣钱的不少,能打仗的没几个,确实没什么人可供举荐。秦桧又问,让你举荐翰林学士很难,荐军帅乃你的本职工作,有什么难的?张俊只好举荐了刘宝、王权。张俊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对秦桧整死岳飞杯弓蛇影,合作伙伴有多狠他是知道的,对他决不能有半点儿相信,所以他举荐的是曾隶属韩世忠麾下的将官。“二把手”退休,那就是普通职工,真正的“二把手”来找麻烦,只有避其锋芒,让他找不到任何把柄。

    还有一次,宋高宗路过他家进来做客。刚坐下屁股还没热乎,张俊“白上乞早归内”,天不早了,您赶紧回宫吧!大家谁也没搞明白张俊为什么这么做。按说皇帝到你家那是给你面子,无尚的荣光,另外有什么事儿说起来方便。张俊却偏偏放弃了大好机会,赶皇帝走人。原因很简单,谁不愿意皇帝在自己家多待会儿?问题是皇帝去秦太师府坐一坐就走了,若在你这儿待时间长,秦相公闻之不得给你穿小鞋吗?闻者叹服其识虑之高远焉。(《清波杂志》)张俊是“中兴四将”唯一一位活着封王的,绍兴十二年(1142)末,进封清河郡王。善终,享年六十八岁,荫其子弟十三人。

    另一位善终的刘光世刘大帅道行也不浅,他主要的为官之道是三个字——“不作为”。混,其实也是一种生活,诚然“不作为”也需要智慧。如果一位官员不作为,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没有作为的主动性和工作能力;其二,有工作能力,因有顾忌所以不主动作为。刘光世属于后者。

    刘光世是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次子,从小在军中长大,他的军事素质至少比普通将领要高,自幼耳濡目染,有着先天环境优势。就好比一个书法家的儿子和一个金融家的儿子相比,两者从事对方职业的可能性不大,继承父辈职业的可能性较大。刘光世以父荫入仕,军旅生涯的前半生光芒四射。先跟随父亲镇压方腊起义打了一趟酱油,混军功升职。靖康初年,刘光世曾率西北戍边部队在杏子堡击败西夏军,因战功升侍卫马军都虞候,这个军衔相当于少将级别。宋代军队由皇帝、枢密院、三衙协同管理。三衙掌管禁军(中央军),分为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长官依次是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不久,刘光世镇压河北起义军张迪,立下战功,升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地方军队“二把手”。

    刘光世背景殷实,父亲刘延庆的老战友、老朋友、老部下哪个不得给点儿面子。父辈将领不在了,新一代中刘光世威望最高。靖康之变时,刘光世不战而退,率领军队逃跑,投奔了宋高宗,任元帅府五军都提举,通常该职位由宰相兼任,类似国防部部长。刘光世当时向皇帝吹嘘:“愿竭力报国,他日史官书臣功第一。”(《宋史·刘光世传》)宋高宗不冷不热地说:“卿不可徒为空言,当见之行事。”刘光世的军队驻守江州后,他开始了后半生的“不作为”。

    刘光世被皇帝戳穿了空谈,不知道怎么了,前线打仗似乎与他无关,甚至连口号都懒得喊一句。金军来了他就跑,金军退了他再回来,整个一敌进我退、敌撤我回,用这种毫无营养的方式与金军展开军事斗争。在大后方的刘光世做买卖搞经商,丝毫不逊色张俊,达到了金钱巨亿的程度,坐拥膏腴水田三万亩。所以投奔他的人非常多,军队人数达到了五万人,是南宋小朝廷里军队人数最多的,威望之高,资历之深,无可匹敌。

    将士们愿意跟他,吃喝不愁,保命挣钱,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不愿意跟这样的领导混?刘光世的威望在“中兴四将”中最高,岳飞无法与之相比,淮西军变即是个很好的例子。

    岳飞早说过了老刘能镇得住属下的两位将领,朝廷不听,结果郦琼煽惑士卒造反了,率领四万人投奔了伪齐。不清楚郦琼怎么煽惑的士兵们,窃以为其中必然涉及刘光世,诸如大帅被朝廷给撸了,咱们在这单位混还有好果子吃吗?想要荣华富贵的跟老子走。刘光世不在了,淮西军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反观岳家军,岳飞蒙冤被杀,麾下十万大军没有一点儿动静。这是一支绝对忠于朝廷的军队,国家幸甚。由此反映了岳飞治军严谨,这似乎同样是岳飞的缺陷。

    刘光世与张俊两人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主要是“不作为”,打仗不行,敛财可以。皇帝又不能把他们怎么样,有他们局面混乱,没他们局面可能更混乱。为了维持现状,只好任其所以然。当时的格局下,任何伟人拿他们没辙,何况宋高宗赵构还不算千古一帝。其实,“不作为”的“二把手”才是对大领导真正的要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