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庙堂往事 > 7.有后台才有将来

7.有后台才有将来

作品:庙堂往事 作者:赵家三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秦桧,字会之,淮南东路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考中进士。在民间,秦桧家里有“一门三状元”之传说,秦桧、秦、秦埙,爷孙三人全是赝品,当然不是真状元。

    秦桧科举那一年的状元是何栗,《宋史·何栗传》载:“何栗,政和五年进士第一。”进士第一显然就是状元了,很明显与秦桧毫无关系。秦桧当的第一个官是密州教授,说明考得名次尚可。秦桧是教育口的官员,从地方不断升上去。

    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向宋朝要去大量财物,并且要求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当时朝廷中意见不统一,有主张割地的,如右谏议大夫范宗尹,有坚决主张反对的,如高级教员秦桧。

    秦桧上疏指出了四点,其一,金人贪得无厌,即便割让土地也只能是满足一时贪欲;其二,金人不讲信用;其三,这事儿最好百官商议;其四,不可让金使参与讨论。子上去未得到有关领导批复,但秦桧因坚持了原则是个人物,得到了御史中丞李回的推荐,由教员当上了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

    秦桧的升迁之路非常顺利,靖康之变时他已经当上了御史中丞。当时,金国要扶植个傀儡政权。秦桧坚决反对,坚持大义。金人一看宋廷中居然还有如此气节的官员,妥了,跟着“二圣”一起去东北打猎吧!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把他赏给了大将完颜昌当奴隶,很快秦桧变节了,之后神奇地从金国跑回了南宋。

    建炎四年(1130年),完颜昌率兵南下,以秦桧为参谋军事,兼随军转运使。九月份,完颜昌进攻楚州,就在这个时候秦桧潜回南宋。秦桧究竟是不是金国的奸细,说法不一。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杀监己者奔舟而归”,逃回来的。但你逃回来有可能,为什么妻子和仆人也跟着回来了,并且毫发无损?带着这么一大家子人从金国逃亡南宋,目标过于明显,绍兴初年曾担任宰相的朱胜非在《秀水闲居录》中对秦桧南逃表示了怀疑。

    秦桧回到南宋注定要有所作为,因为他的主子完颜昌其实是个主和派。

    兵荒马乱的年头,偶尔有几个逃回的官员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秦桧则不然,在北宋他担任了御史中丞,属于帝国高级官员。这么大的干部,金国通常会当作高级政治犯来对待,不可能说回来就回来了,当时南宋朝野一片质疑声,唯独宰相范宗尹表示欢迎秦书记归来,并把他推荐给了宋高宗。

    秦桧直接拿出了杀手锏——求和书。领导在想什么?很多官员想不明白猜不透,能够猜中的必然官运亨通,秦桧是个很好的例子。宋高宗最大的政治短板无外乎皇位的合法性问题,宋高宗一生所作所为如逃跑、求和、抗金、再求和、杀岳飞、迎接母亲韦太后及徽宗梓宫回国等等,丝毫没提活着的宋钦宗赵桓,各种事件背后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住皇位,在这条保皇位路上他不惜牺牲一切。宋高宗能否保住皇位的先决条件即是和平,金国总是打仗他受不了,因为战争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只有和平的国际环境皇位方能坐得稳、坐得深、坐得长久。

    以目前宋金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求和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可行与否总需要有人站出来,帮助皇帝完成心愿,就在这时秦桧挺身而出。宋高宗看罢求和信的第一反应是大喜,继而称赞秦桧“朴忠过人”,立刻擢升礼部尚书,仅仅过了三个月就升为参知政事,然而副相并不是秦桧的目标。

    副相秦桧开始展露政治手腕,满朝造势宣传,扬言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其时有官员就问,二策是啥招数?秦桧直言不讳,“今无相,不可行也”,这就是第一条策略。第二条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也就是求和,这句话是秦桧的前主子完颜昌提出来的,他这么一复述确有细作之嫌疑。若金国灭掉南宋,秦桧兴许有里应外合之功劳。南宋军事实力增长,与金国对峙,谁都无法鲸吞对方时,秦桧再出来议和,于双方都有利。

    额外说一句,宋人自恃文明发达,居天下之中国,对东南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采取蔑视态度,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反正没一个好词。在实际的外交活动中,其实宋廷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状态,如前文说到范仲淹建议使用蕃兵,自以为政策高明,结果造成了定川寨之战的准军事哗变。

    完颜昌是金国大将,同时也是政治家,放秦桧回南宋可谓高瞻远瞩,棋高一着。完颜阿骨打起兵时只有八百人,金国女真军队多时万众而已,与拥有一亿人口的宋帝国在人数上相比处于下风。打仗就是打消耗,将领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金国不可能一直强下去,老一辈干革命的死了,兵员数量不够谁能顶替上来,又拿什么与宋廷抗衡?完颜昌或许有这样一个考量。

    到了后来宋、金军事力量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在于金军没落,不得不起用辽国降军、伪齐、汉军等杂牌军与南宋周旋。

    秦桧提出了“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和议方针,遭到了多数主战派的反对,宋高宗不高兴地对他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按照南北地域划分,赵构的老家在开封,自然是北方人,秦相公如是说让朕情何以堪?

    君臣二人联袂演了一出双簧,官员的各种演技他们非常娴熟。

    秦桧猜中了领导的心思,三个月内宋高宗擢升他为副相,表示对他的政策赞同。然而,光他们两人同意还不行,不清楚满朝文武什么态度。于是乎秦桧造势宣传,来一招投石问路,结果群情激奋,那只好委屈下秦卿了。迫于舆论压力,宋高宗罢了秦桧宰相。风头过了,很快官复原职。

    宋、金经过十余年的战斗,军事力量趋于平衡。原来宋高宗想求和没底气,现在腰杆子硬了,金国主动提出双方停火回到谈判桌上来。宋高宗大喜过望,绍兴八年三月擢升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总理、国防部部长他全包了。秦桧在回国的七年时间先后排挤了范宗尹、张浚、赵鼎等人,他的迅速成功证明了一个真理:在大领导一统江湖的官场里,只有符合“一把手”的意志和利益方能获得利益。这是君主专制帝国官场千古不变的定律,若是拧着来,会有两种情况,第一是死路,第二是走向死路。秦桧的成功证明了这个定律的实用性。

    第一次绍兴和议举而不坚,很快破裂了,主战派的完颜宗弼发动政变杀掉主和派的完颜昌,提兵进攻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宋、金军事力量碰撞的关键一年,刘锜取得了顺昌大捷,岳飞取得了郾城大捷等胜利,金军仓皇北顾。铁的事实面前完颜宗弼似乎明白了完颜昌用意深远,所以和议之声再次响起,双方于绍兴十一年(1141)达成了和议。

    其中有一条值得深思,“不许以无罪去首相”(《四朝闻见录》),一个国家的人事任免竟然由外国势力来决定。秦桧的后台委实太硬了!由于宋高宗对金国多有顾忌,秦桧为相十九年屹立不倒,仕宦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