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快穿)富贵荣华 > 分卷阅读414

分卷阅读414

作品:(快穿)富贵荣华 作者:昔我晚矣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只留一片寂静,未想到会是这样纠缠不休的孽缘。

    胡三娘忍不住问道,“那赵安……不,是祝娘子和唐寿死后呢?”

    “当然是再入轮回,孽缘已了,下一世,各自婚嫁,再无缘分。”

    锦荣淡淡道,但其实她初算到时也是唏嘘,本是随手一帮,谁知一卜,发现两人寿数不多矣,才知两人前生祸福因缘就已缠在了一起。

    赵安前世欠了苏兰心,今世也必偿还此债,岂是胡三娘的小小幻术就能干涉得了的。

    锦荣看向胡三娘,淡淡道,“他若真中了你的幻术,对祝娘子好,非但前债未清,你自己还与她二人结下了因果。”

    胡三娘脸色更加雪白了,因果对妖类更是大忌,很容易就化成了劫,轻则道行有损,重则魂飞湮灭。

    “你究竟是什么人?”张诏紧紧盯着锦荣,眼睛一眨也不眨,能轻易看到人的前尘往事,甚至是祸福因缘,更重要的是,他对她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锦荣认真地忽悠道,“等你成仙了,再来问我吧。”

    张诏听完后,一口喝完了面前的杏花酒,然后利落地告辞了,看了也没看胡三娘一眼。

    胡三娘松了口气,乐得被忽视拍拍小胸脯,却见锦荣又看向她,胡三娘心里对她多了几分感激之情,“多谢王姑娘救命。”

    锦荣笑了,“那你觉得这个故事好不好?”

    胡三娘点了点头,听得她这狐妖都忍不住背脊一凉。

    “回去后,和你的那些族人多讲讲,人间对你们而言,可不是个好来处。”

    锦荣拍了拍胡三娘的美肩,语气深沉道,“做妖,也得有做妖的目标。”

    胡三娘起身行了一礼,“三娘明日就回山上去。”

    这次招了个张道士是她运气好,下回可没这运气了,而且她在这江城都待四五年了,再待下去容貌不变,别人还能看不出是妖怪来。

    人间虽热闹,但麻烦和因果太多,她还是老老实实回去修炼吧。

    胡三娘想起了什么,又笑道,“姑娘要是还喜欢我们做的烧鸡,只管招呼一声,我们做好了送来。”

    锦荣轻笑了一声,“不必这么麻烦。”

    次日,胡记烧鸡店就关了门,没过两天,附近的人就知道胡三娘回乡了,也无人再提起江城曾有个美艳的老板娘,做得一手好烧鸡。

    ……

    唐氏夫妻的死在城里余波仍未淡去,锦荣她娘周氏在门口与人闲聊时,感叹道,“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还真没说错。”

    在屋里打着算盘的锦荣听见这话,笑了笑。

    黄泉,奈何桥边,两缕幽魂如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忘却前尘,各有去处。

    第290章 聊斋娘子

    江城不过是个南地小城,却少有妖邪作祟,风调雨顺,又人杰地灵,逢三年一科举,江城出了不少秀才举人,这也都归为文县令的政绩。

    本依这功绩,升官调往更为富饶地区也不难,但文县令却觉得江城是个福地,上下走通关系,依旧留在了江城,只是从县令擢升为知州。

    原本跟着他的班底也入了知州府,谢青还从捕快升了捕头。

    这些与王家酒坊是没什么关系的,除了为庆祝升官之喜,文知州在江城最好的酒楼设宴,谢青特地安排了王记酒坊的杏花酒。

    文知州在席上举杯笑言道,“就是为这杏花酒,本官也不能离开江城啊。”

    此话一出后,王记酒坊的杏花酒更为扬名,生意更为兴隆。

    周氏大为感激地与谢青道谢,谢青忙摆了摆手,“我还没感谢阿锦,替我娘子诊出了喜脉。”

    酒坊内间,锦荣正一手搭在身段窈窕气质如兰的妇人腕间,诊过后收了手,含笑道,“胎儿平安,嫂子平日小心点便好。”

    谢青的妻子莫氏声音柔柔,带着江南软糯的气息,“真是麻烦阿锦每次都为我看诊。”

    锦荣笑意不减,“我不过看了几本医书,嫂子和谢哥高看了。”

    莫氏心里却信相公的话,相公这个世妹是个有本事的,当初一眼便看出了不足半月的身孕,还提醒她莫要行远路,她原本想着回娘家一趟的,因着这话缓了行程,之后果真出现有孕征兆,经大夫确诊无疑。

    她本就体弱,回娘家一趟又舟车劳顿,难保不会出事,自此她对王家小妹更加亲近。

    自文知州在宴上亲口赞杏花酒,不少人目光都落在到了王记酒坊,众所周知,周氏唯有一女,谁娶了这王家姑娘,陪嫁的可是王记酒坊这样丰厚的底子,很快便有媒婆上门说的天花乱坠,还带了江城乃至附近州县各门各户青年俊彦的画像供周氏挑选。

    时间一长,看得画卷多了,周氏也有些动心。

    还拿了些合适的公子画像给锦荣看,温声道,“阿锦,这里面有没有你中意的啊?”

    对这事,锦荣也不恼,反倒唇角微勾,“倒也可以看看。”

    ……

    周氏没想到,为锦荣找的夫婿没成,反倒是她在女儿相亲中与对方父亲一中年富商员外看对了眼。

    此朝也不拘着女子守节,二嫁之事也不会有什么闲言碎语。周氏多年来都没动这个心思,一是忙于操持王记酒坊,二是女儿年幼,如今却再无担忧。

    那员外姓沈,单名一个诚,妻子早逝,为护两个儿子也是多年未娶,对周氏柔中带刚的性子很是喜欢,他家中也都是孝子贤孙,长子从家业行商,幼子则是今年考上的新秀才,也是媒婆安排与王家姑娘的相亲对象。

    谁料在茶楼见面谈了不过两句诗词经义,那沈小公子便纳头要拜王姑娘为师学习,即便未能成,他对王姑娘也是尊敬非凡,如师长待之,媒婆苦笑不得,再提起相亲之事,年纪轻轻的沈小公子就怒道断然不可起亵渎之意。

    沈员外又早几年就分了家,妥善安排了店铺田产归属,不会因家产而再起纷争,伤了手足情谊。家中对沈员外再娶也无异议,与周氏也见过,除了周氏扭捏了些,相处倒是融洽。

    锦荣更是爽快,除了酒坊之外的所有房产田产都归于周氏名下,又拿酒坊里近八成的大笔银子做了周氏的陪嫁,

    这一手豪气,即便周氏在沈家过得不好,也大可和离,自己舒舒服服过完一生了。

    周氏本是不愿收下东西的,虽说这其中一半都是她这些年经营酒坊挣下的,但在她心中,这都是王家的财产,她既然打算再嫁了,就不可能带走半点前夫家的东西,何况留着给女儿做嫁妆也好。

    锦荣微微一笑,叹道,“娘亲与我生养之恩,此生难偿,这些不过是我的些许心意。”

    锦荣执意给,周氏不得不收下,这事很快传遍了江城,听者大多叹王家姑娘的孝心,也有少数人觉得不值当,那可是大半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