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19节

第119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大殿中一片“化,犹生也”“万物生息则为化”“化有革故鼎新之意,寻常肥料只能种出二三穗的禾稻,这肥能催出数十本品类各异的嘉禾,信可革旧肥之用”的夸赞声。可惜宋时不在这里,不然听着这些最爱给他引渡的未来科技改名的文人高士极力夸奖“化肥”这名字,足以浮一大白了。

    虽然宋时没能体验到这种虚荣,桓凌却替他实领了夸奖,毫不矜持地说:“其实这化肥原只是炼煤所出废气与山间石块、草木余灰所制,亦是宋知府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才能将其点土成金,化为上等肥料。”

    ……什么?

    草木灰能做肥料这是人都知道的,山石能当肥,他们也凑和着信了,那炼煤所出的废气怎么可能埋进土里做肥料!

    就连当年一心想招揽宋编修,至今也对他跟了周王……他舅兄而意难平的齐王都忍不住要戳穿桓凌这番妄言:“桓御史之言毋乃过于神异了,如你所言,宋知府竟有通天彻地的法术,能将烧煤后飞入天上的烟气导入田地之间么?”

    天子还是颇爱惜这个才子的,也愿意给长子留脸面,开口动问一句:“莫非宋卿是教人在田间筑灶烧煤,烧出的烟气如宫中火道般导入田土下面?”

    新泰帝这一句话虽不能教众臣相信桓凌方才的说法,却能叫人知道,宋时身上圣眷正浓厚。

    刚献了几十株祥瑞的人,就是得宠,就是有特权。别人要质疑之前得先想想自己有圣宠比不比得上他的厚。

    一时间议论烟气不能做肥料,桓凌为了吹捧爱人要生造神话的议论声压下去了几分,齐王更不敢逆着父皇来,只眼巴巴地盯着桓凌,看他如何圆这个以气充肥的谎。

    然而桓凌既未撒谎,自然无畏。他垂手站在殿下,在堂下皇子、百官杂糅着探究和怀疑的目光中微微一笑,气定神闲地答道:“陛下所猜极准,宋知府制肥时,便是以管道引煤气下来,但却不是直接通进土里,而是先以自制的硫酸淋洗煤气,将煤气中原本害人的毒物洗入酸水中,两厢以毒攻毒,祛其烈性,反而制成了能促生嘉禾的好肥料。”

    第187章

    煤烟中的毒物用酸水融合,以毒攻毒……他这不是积肥种田, 是学了炼丹术吧?

    可寻常道士炼丹, 那也是直接把煤扔进醋里烧炼, 没有把煤烟通进去的……汉中府里定是藏着个海外神仙方士教他练药,不然宋时这么个自幼读书、状元出身的文人, 就是积肥也该和老农取经,用些人听过的东西,怎么突然就想起要把烧过的煤烟通入酸水里了?

    身为朝廷大臣, 却学炼丹术, 真是……真是个弹劾他的好机会!

    论起来, 宋时当日一句“毋以妾为妻”,不知坏了多少人的前程, 恨他的人只怕比恨周王的还多。若非圣上早将他放到汉中府, 他名声又太高, 谁也担不起杀害大郑第二位、当朝唯一三元才子的罪责, 只怕早有人收买刺客杀他了。

    如今他甩出这么大一个把柄,几位皇妃娘娘亲族、门人心中一阵阵心胸开朗, 手中玉圭都竖起来了, 就要出班进谏。才要出列, 抬眼看到殿前肃然正立, 向天子细细解释着“硫酸非流酸, 乃为取硫磺精华,可融化铁石的烈性酸液”的桓凌,他们的喉咙却忽然有些干涩。

    他们连硫黄都烧炼了, 万一真个学会了炼金丹呢?

    宋时炼的肥料都能把普通禾稻化生成十三穗嘉禾,炼出的延寿仙丹服下去,这人又当如何?

    这一刻他们全然不顾考虑自己的身体,自己能否延寿,只想着一个同心思——不能弹劾他私炼金丹,万不可叫圣上动起召他回朝炼丹的念头来!

    宋时此人虽是翰林储相出身,却不以清流自持,连肥水这样肮脏之物都肯亲手制造,谁敢保证他就爱惜身后名,不献金丹以媚上争权?

    几位原本急着弹奏的御史又急急忙忙咬紧牙关,咬得太快的险些伤了舌头,失口发出呜噫的痛呼,反被纠察大朝礼仪的同僚记了失仪之罪。

    御前失仪,少也要罚俸一月,实在是无妄之灾。

    然而他们千般隐忍、万般吞声,也还没能拦住圣上自己觉着宋时像个炼外丹的,主动问桓凌:“你等在汉中府竟还学丹道方士?怎么想到以硫黄制酸的?”

    那烟气是飘在空中的,如何洗得它?

    桓凌神色一凛,敛衽躬身,先替宋时洗白了学道家方术的误会:“陛下明鉴,宋大人自幼饱读圣贤书,怎会效法方士?那些道士炼丹药是为服食升仙,宋知府制化肥则是为尽牧守之责,令百姓丰衣足食,朝廷钱粮丰足。其所出之心不同,所行之道不合,所化生之果自更殊异。”

    他眉峰如剑,声音铮铮然如金石相击,字字恳切地说:“昔日宋大人知有北方边关流民寓居汉中,无以维生,便建经济园收纳流民,又教其炼煤膏以烧制耐火砖,凭此为流民换得衣食。但烧窑时有黑烟冲上云霄,烟气灰尘飘至数里,点污衣裳、烧杀花木,工匠觅汉几受害而得肺病。

    “宋大人不忍百姓受苦,更不愿弃置此窑而使流民重新沦为乞儿,故此令人不远数百里从蜀中寻得巧匠,引烟气下行,设法滤去其中污物。”

    为了洗净这烟气,他们宋大人呕心沥血、殚精竭滤,使人试遍了多少种方法,最后终于发现烟经含硫黄的酸液洗后最为干净。洗过煤气的硫酸液又怕它含有毒物害人,不敢轻易丢弃,炮制后才埋至深山——

    嗣后见弃余污处草木繁盛异常,才试将其洒入田中,果然见禾稻丰壮,收成远胜不洒此肥的田地。

    这怎么能拿来与方士炼丹相比?

    物有体用,事有本末,焉能因其末节手段相似而混淆其根本!

    这是宋知府为顾全百姓生计,为安定汉中地方稳定,为给圣上和朝廷排解粮税难收之困境,穷究经世致用之学。无论炼煤膏、炮制硫酸、洗煤烟气……皆为末技,本质则为经世济民;而那些修道炼丹的方士,看其烧炼药石之际虽与宋知府所行略有相似,但究其本质则为行骗诈财,怎能相提并论?

    时官儿清清白白一个读书人,兢兢业业钻研工农业技术,为了大郑江山百姓,写论文写得……连他都跟着写了!这么心怀天下的名士,做的正经严谨的科学事业,绝不可沾上“方士”“金丹”的污名!

    哪怕是在圣上面前,也得给他们时官儿辩个清白。

    他说得这般慷慨义烈,天子反倒有些惭愧,向他谢道:“倒是朕误会宋卿了。听桓卿所言,这些嘉禾其实都是化肥催生出来的?若得了这化肥,别处的禾稻也一般能生得这样好、这样快么?”

    桓凌点了点头,指着那两匣笔记说:“这些便是宋知府在汉中种稻时所记笔记。从栽种时间、禾苗种类、叶龄、何时用肥、用甚肥料、浇水深浅……都有详细记载。臣彼时虽随周王驾在九边巡察,看看他笔记中图文,也能明白种法。”

    笔记里甚至有“有机肥”“草木灰精”制作法,唯一没记录下来的就是氮肥的研发生产过程——

    硫酸铵制法太复杂,其中涉及高温操作和许多高危化学品,汉中经济园这里的宋时都要亲自盯着,时时小心,怕有伤亡,不敢随便记个流程给人复原。

    桓凌还怕有人借口诬陷他献笔记不诚心,故意有所隐瞒,特地替他辩解一句:“那洗炼煤气之法极为繁琐危险,非遣人去坊中学习数月,不能得其真法。”

    周王如今也是经过朝中斗争洗礼,明白舅兄心中隐忧的,主动替他证明:“儿臣离开汉中前曾到宋知府所建的经济园中看过,见过宋大人烧炼耐火砖。他做这些都要细辨材料物性,依其本性,或调和、或变化,儿臣府中长史亦是中试甲科的才子,也须向宋大人求教一番,方知其中缘故。”

    天子微微点头,夸赞了一句:“宋卿天资横溢,深研物理,今能潜心实务,实为汉中百姓之幸,更为朝廷之幸——”

    户部、都察院可挑选些年少好学的新进官吏学习他的栽种、制肥之法,将来派遣监察御史到各地提调稼穑事宜,岂不就能将此法推广至两京十三省了?

    散朝之后,天子便留下内阁三位阁老、户部、工部堂上官,令他们传阅宋时的大田栽培笔记,研究如何在全国各地复制他的成功。

    几位大人散朝后索性住进内阁值房,将那本书轮流翻阅一遍,转天又叫人去都察院揪住桓御史,让他对着书讲解,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大人这化肥是前所未见之物,其制造也是前人未有之法,不是对着笔记看几眼、听听人讲学就能立刻明白的,还是遣人当面去学的好。

    几位大人放过桓凌,午朝时便面谏天子,请旨遴选几名少年聪慧的官员,往至汉中府学制化肥的秘要。

    新泰帝几乎立刻便点了头。

    他并非是那等以为得了祥瑞便真能延年长生、天下太平的昏君庸主,只是“民以食为天”,钱粮二字说来俗气,却是这皇皇天朝运转的根基。

    若能令天下田地都种出一株可产千粒稻谷的良种嘉禾,朝廷每年岂非都能足额征得粮税?乡间百姓缴税之后,自然也还能剩得不少粮食,换得钱粮娶妻生子、读书入仕……不也正是史书中所记的太平盛世光景?

    他近年多病,无心亦无力如太祖般提兵北上平定虏寇,自然不去求开疆拓土、收复异族之功,但若能留一个承平治世,也算不枉此生了。

    新泰帝闭了闭眼,低低问了一声:“三位阁老可有人选?”

    圣心也与他们的意思相同,连问都不问,直接便问他们要人选了。吕首辅看了次辅、三辅一眼,略作思忖,起身答道:“臣以为可令都察院与工部、户部各自内推数人,先遣往汉中随宋知府从头学习,回到京里再由这些人教导户部、工部与都察院中人。”

    工部制化肥、户部管钱粮、都察院分巡十三省,推广新法,正是一处也不能少。

    他提罢意见,就轮到了张次辅。

    此时次辅早已从弟子改行学农的刺激中回过神来,提起这学生又带上了满心的自豪,觉着首辅提出的人还不够清贵,又提议道:“臣以为今科庶吉士尚在馆中读书,这些人曾随宋时学雕版,已有默契,挑个人将他制肥、栽种之事从头到尾记下,录一版农事书也好。”

    李三辅亦无异议,只说每次廷推少不得要有吏部筛选人物,该由吏部先挑选稍知农事与实务的官员。若只指着文学、政务选人,挑出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高门子弟,学起农耕也不及曾在家耕读之人。

    新泰帝便照准了三人的意见,由他们三人商议着安排廷推,索性由内阁、吏部、工部、户部、翰林、都察两院共举贤才,到汉中府学知府宋时栽种嘉禾之法。

    廷推耗时长久,周王却在朝中留不了那么久,到第三日便主动上书辞行。他父皇得书之后便将他召进宫中,说了要派人到汉中府学种嘉禾之事,要他从中周全。

    这是立功于当时,流惠于百世的大计。

    新泰帝激动得脸色绛红,胸脯微微起伏,拉着儿子的手切切叮嘱:“吾儿须为父皇担当起此事!”

    第188章

    天子交托的重任,周王自然要担当, 也果然能担当。他扶着父皇喝了口水, 定了定神, 温和而坚定地应道:“父皇放心,儿臣必定竭力而为。且此事也不光有儿臣和朝中诸大臣用心, 宋知府也早办了学校教授他所知所学……”

    宋大人当初才建好工业园,就建了汉中府职业技术专修学院,如今已招了学生在学, 朝廷遴选出贤材, 到那里书院、实习工坊都是现成的。

    只要人过去, 立刻就能学起来。只要这些人肯用心,必定能学得宋先生全副本事, 报效朝廷。

    天子讶然道:“他竟这么早就准备将此种祥瑞之法授与普通学子, 不愧是今科魁首, 有大儒心性。”

    不过臣子做事周全是理所应当, 自家儿子有担当、能任事,才是最值得夸奖的。周王当初能容宋时在汉中收容流民, 更肯为几个逃人清查边军强征民壮之事, 上书请改军屯为商屯……这样的胸襟气度, 任事之能, 方不愧是他的儿子。

    可儿, 可儿。

    天子抚着周王的背说:“父皇信你。回去与你妻儿道别,回汉中早做准备,这场廷推要不了十天半月也该有结果了。你不必担心妻儿, 有你母妃在,自然替你拂照她们。”

    周王领旨谢恩,往后宫再拜母妃,回去又与王妃道别。

    王妃才出月子不久,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周王不忍让她久坐,便叫她在床上倚着,自家坐在床边,与她说了要回汉中之事:“而今贤哥儿年纪还小,你身体也未恢复完全,不方便搬动,待过两年哥儿大些,我便将你们母子接到汉中,咱们一家子团聚。”

    到时候有现成的宋三元给孩子当老师,岂不更胜于上书房的翰林先生们了?

    宋先生与他家渊源深厚,元娘从前只是小女儿心性,对那桩婚事有所介怀,如今历遍风波,也该放开怀抱了。

    他凑在床边喁喁低言,与王妃陈说利弊。桓元娘稳重地应道:“殿下之意,臣妾岂有不明白的道理?其实家兄之前已来劝过我……我也明白宋先生于王爷是良臣益友,我不该因自己一点小心思便迁怒于人。我连累得王爷搬出宫禁,被陛下疏远,宋大人却能为王爷赢回圣心……”

    不,不是。他并非只为宋大人有贤才,才与他交好,更多的是为了他与舅兄之间有龙阳之情、夫妻之义……

    他握住元娘的手说道:“你不必想这些,我也不曾想过用宋先生所进的嘉禾、化肥之类争胜邀宠。”他顿了顿,又说:“我虽为长子,却只是妃嫔所出,如今父皇要迎立新后,再生嫡子,我自然要安心做个臣子。”

    他们身在藩地,一辈子能见着的亲戚也就是桓家兄长和嫂……了,亲情难得,往后何不好好经营呢?王妃在府中不知外头的事,他与两位亲家处的时候多,却深知他们二人情谊之深,只怕是圣旨都拆不开了。

    桓元娘看向炕上小襁褓里的世子,极轻地叹了一声,苦笑着说:“臣妾的心意自与殿下心意相同。待贤哥儿再长几岁,便请宋先生与家兄为他开蒙,教他做个与父王一般贤德多才的小世子。”

    她伸手抱起孩子,交到周王手中,说道:“殿下多抱抱贤儿。再两日殿下就要启程,这一去不知父子们又要多久才能相见,望殿下将贤儿的模样记在心上。臣妾还想叫人来写一幅小照留在京里,等贤儿大些,会认人了,也叫他认认父王的模样。”

    周王朝她笑了笑,双手托起婴儿,心满意足地逗弄幼子,想象着将来一家人在汉中府团圆和乐的日子。

    而他未来计划中处处少不得的舅兄此时其实正在自己的岳家讨好岳父岳母和两位舅子。他这趟回京虽没带什么礼物,倒也从居庸关外买了些桔子、柿饼、干果、山货,又翻出几套棉线毛线织的衣裳。

    宋时让人给他织的衣裳比给周王的还多,他有几件没穿过,正好拿来借花献佛,只说是宋时叫他帮着捎回家来的。

    老岳父身材比他短几寸,看着衣裳长短就知道原不是给自己备的。但这毕竟是桓凌千里迢迢从汉中捎来的,又是他那宝贝幼子教人织出来的,索性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领了孩子们的情谊。

    衣裳回头改一改还能穿,实在不行还给他哥哥们呢。

    他叫人收起衣裳,先没问儿子,倒关切地问了问桓凌这一路上的情形,听见他们一路上平平安安的,没遇上什么达虏、山贼,才安心地吐了口气,有些别扭地说:“你们没遇上事就好,若是伤着碰着了,时官儿知道了,岂不又要心疼许久?”

    他可不是自己在意这个比自己一家父子还高的儿媳妇,只是时官儿爱心疼他,他们做父母的还能怎样?他只是怕桓凌真带着伤回去,叫时官儿伤心罢了。

    桓凌许久不曾受过老泰山这样别别扭扭的关心,在外奔波数月后再度体验,竟比从前更能真切体味这种温暖,含笑答道:“父亲大人放心,孩儿随身带着时官儿做的千里镜,哪里有虏寇的动静,隔得远远的便能看见,早将人打杀了,如何会叫他伤着?”

    谁让你叫父亲大人了!

    罢了……族谱都上了,又是记在时官儿亲兄弟那列上的,叫就叫吧。

    宋老爷其实也容易哄,多夸他儿子几句,他一身刺就顺了,只是还要撑个长辈面子教训桓凌:“你也别嫌老夫老生常谈,将来你们二人是要扶持着过一……过日子的,你若有个伤损,我那痴儿该当如何?”

    他还有很多事要陪着时官儿一起做,要替他建起和后世一样的汉中府,怎会先受了伤,要他照顾呢。

    桓凌认认真真地向老父亲保证:“这回随殿下回了汉中,我就跟着时官儿读书、教书,轻易不往危险的地方跑了。”

    朝廷如今有意派人学宋时制肥、栽种之事,这都是要在书院里学的,他这个副祭酒肯定要帮衬时官儿教书。

    不过他不怕。

    他跟着时官儿自学后世小学、初中知识已经有些日子了,如今给侄儿们出个充水排水的应用题、解方程组题、多边型面程几何题等等都是信手拈来,可以现场出题目考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