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20节

第120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朝中诸位大人虽然读书甚多,但他自问文学算术也不逊于别人,还是教得了他们的。

    他借三位侄儿练了练手,出了满满一页数学题目,考得侄儿们无从下笔,险些齐齐哭出来,终于满怀信心地跟着周王离了京师。而在他们离京十余日后,内阁、两院、吏、户、工部的那场廷推也结束了,各部先作内推,再经廷推筛选,终于选出十位年少聪慧、耕读世家出身的进士,沿着周王的轨迹驶向了汉中。

    他们是十一月上旬动身,因回程时各家父母亲人都给儿子添了许多年货,车驾累赘,竟足足走到元宵才到汉中。廷推推举出的十位天使出发虽迟,到陕西省时却赶上他们的进度,与周王一行车驾同时进了汉中。

    虽然还不是元宵正日,汉中府一带却已经布置起了过节的灯火,连城外村镇都高挑彩灯,夜里沿江看来,处处华彩流丽。分明只是个外省府城,竟有几分京师的繁华气象了。

    第189章

    船泊进汉水码头那日,恰才正月十四。

    转天就是元宵, 汉水码头上都挂着彩灯, 只是天色尚早, 灯火未点起,瑟瑟寒风中只见一盏盏扎得精细的彩灯随风摇曳。码头两侧护栏上, 却又有冻成竹筒状的冰灯,半化不化的,有些像烧过的蜡堆堆在石栏顶上, 但因水中掺了颜色, 在阳光下倒显得有几分好看。

    周王见了这灯, 便想起在辽东时,李总兵麾下打磨冰块做望远镜片模子的法子, 不禁微笑, 走上去摸了摸微融的冰灯, 笑着说:“这灯也有意思, 咱们在辽东就见着外头有小儿冻冰灯,想不到汉中也有做冰灯的。”

    可惜汉中天气和暖, 白天这些冰晒晒便化, 没什么形状了。

    他的手套沾了融化的冰, 湿了一片, 身边内侍连忙取了新手套给他换上, 劝他别再摸这些冰凉的东西。桓凌也道:“王爷体寒,若着凉生病,元宵夜可就不能出来观灯了。城外都挂着这么多灯笼, 城里还不知有多么热闹呢。”

    周王今年才得出宫,还从未见过宫外的灯市,叫他说得心动之余也不敢再碰冰灯,接过手炉暖着,说道:“既然诸位大人都是来读书的,咱们何不先去汉中学院看看,就叫宋先生他们到学院来见罢。”

    他身后众臣本就是奔着这个学院来的,早晚也要去看,周王又有兴致,谁也不肯拂他的意,便都点头从命。

    司马右使安排人往城里送信,叫汉中府众官员到学院迎接王驾。管汉水码头的吏员在旁边伺候,原本正安排滑车吊行李,猛听到周王想去学院,便上前启奏:“入冬后宋大人发了徭役,已在汉中经济园旁不远建了新码头,日夜吞吐矿料。王爷若不嫌弃那是个卸货的码头,何不坐船过去,却不比乘车稳便得多?”

    周王犹记得去汉中经济园只有一条颠簸的小路,听说能走水路,自然是比小路强,便欣然答应:“那你便寻个带路的人来,咱们走水路去。”

    那小吏哪里舍得在亲王面前露脸的机会,主动上船替他们指路。

    水路虽是逆行,但众人坐了一路的船也习惯了,就在甲板上悠然观景聊天。天边几道灰蒙蒙的烟柱直上青云,在这片晴天碧水间巍然而立,倒是指路的好标识。

    众人只看着烟柱一点点靠近,便能感觉到自己离着汉中学院越来越近,那种在不知路途还差多远的时候常有的急切和焦虑都散得干干净净,只余满心兴奋。

    他们终于到了汉中,要见着能轻易种出祥瑞的宋三元、宋先生了!

    虽然大家都与宋大人同年,甚至有早入朝几科的,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们能抢着这机会还都是凭本事、凭关系,费了许多力气得来,再没哪个觉得自己负皇命来此学习,是委屈了他们。

    两位曾随宋时学过油印的庶吉士甚至开玩笑地说:“当初随宋大人学印书,刻了不知多少块腊版,这回怕不是要亲手做几车肥料吧?”

    工部选来的两名员外郎是要督管建造制化肥的炉窑之类的,对于亲自体验制肥之法更有心理准备,淡定地笑道:“任宋大人怎么教,咱们只管拿出当年头悬梁、锥刺骨的毅力做来就是!”

    这群年轻人言笑晏晏,以为自己什么苦都吃得了,什么事都做得出,踌躇满志、满怀期待地逆流而上,不一时便到了汉中经济园旁那座新建的码头。

    这码头是冬日才开工,不过两三个月间,竟修得阔大平坦,长堤伸入水中,可容数条大船停泊。码头岸边矗立着几个动静滑轮搭配的高大滑车,轻轻松松便将船上的车马行李搬上陆地,竟比他们之前在汉中码头见过的更快、更轻巧省力。

    给他们引路的小吏大着胆子自夸:“这座码头是我们宋大人为了汉中经济园吞吐矿料特地建的,用的材料也坚牢,建的滑车也比那边商户建的结实、好用。王爷现诸位大人不信可以看看,拉滑索的人都比那边用的人少。”

    虽然用的人少,吊东西却不含糊。

    众人从跳板上下去,那几辆车就已经吊到了岸上,马夫将马套在辕上,众人依着身份各乘车骑,将王驾严严实实遮护在当中,依着码头小吏指点向汉中学院走去。

    这边的路却与周王记忆中的小路已然全不相同:路面不知是什么铺成的,灰蒙蒙的又整齐又硬实;表面铺着细碎的石子,看似不平,车轮走在上头却不大颠簸。路上一点坑洼都没有,车行过只留一点白印,绝不会轧出细沟。

    他们便在京里也没见过这样好的路,到汉中却开了眼界,着实令人惊讶。

    周王下意识看向大舅子。桓凌虽然在京里看过宋时的家书,却也没见他写修路之事,只得摇了摇头,含笑劝道:“待见着宋大人便知道了。”

    嗯,待见着宋大人,他们可有许多要问的。

    马车在这平坦的新路上走得比往日更快,不过两刻钟工夫,一行人便到了汉中学院,可惜日子赶得不巧,临近元宵佳节,学院里是要放假的。

    留守学院的差役们自是认得桓凌与周王一行,见着府中侍卫的衣裳打扮,便匆忙开了大门,上前行大礼迎接。

    褚长史派人问道:“你们宋大人呢?方才王爷已遣人进城寻他了,他还不曾过来?”

    那几个看门的士兵也不知怎么回事,大着胆子答道:“如今不是元宵佳节,知府衙门不办公么?宋大人说是年节下空闲无事,要带着学生下乡了。只怕是离得远,还没赶过来吧。”

    下乡做什么?难道他已自在汉中府培养起了会种嘉禾的弟子?

    众人眼中一亮,连忙问他们去了哪里,跃跃欲试地想去田间看他教学。唯有桓凌是有经验的,低声对周王说:“时官儿恐怕不是到田间教学生如何种稻麦庄稼,而是去乡村间教导庄户们一些知识。”

    不光教导知识,可能还要带着些官伎、艺人给乡民排演大戏。

    这种活动看似有些不庄重,不合他朝廷命官的身份似的,其实是为教化百姓而行,望周王体察他的本意,别为表象迷惑,误会了他的行事。

    周王见他这样谨慎,也低声回应道:“小王自然不会误解,不就是如同立春时府衙用倡优小唱们排戏演春一样么?”

    一样是为教化百姓,安定民心,他这个做亲王的与跟来的大臣们都会体谅这道理。

    ——毕竟他是能种出嘉禾的人,哪怕今日他说必须请神做法才能种出来,只怕众人也要捏着鼻子先学做法。

    他们郎舅两人在后头说悄悄话,前面几名庶常、御史、员外郎们已经开始后悔之前叫人请宋时过来书院相见了。若早直接去找他,说不定现在就能见着宋大人如何手把手地教学生种地,如何看着苗叶便能预测出地里冬麦或蚕豆能收多少斤。

    众人一面往校舍走,一面或在马上、或隔在车窗或议论叹息,遗憾错失了这个看他教学的机会。

    刚走到建得四四方方,不甚有书院风雅俊秀气质的学舍前,便听身后一片马蹄声疾奔而来。桓凌心中若有所感,抛下车厢对面正在询问为何只“三下乡”而不多下几种的周王,将身子探出车外,隔着大门看去。

    那队骑士都穿着修身的绿色大衣,腰间系着宽腰带,头戴毛线帽、口罩,身姿一身的挺拔矫健,几乎分不出谁是谁。

    可他才看了一眼,便认出催马跑在最前头的那人腰身比别人都要细些、仪态比别人要超拔些、肤色比别人白皙些……眼睛比别人都要温柔明亮,眼波脉脉,尽落在他脸上。

    他倚在窗边用口型默默说了“时官儿”两个字,见宋时脸上唯一露在外头的一对眼眸微微眯起,才撤回身子对周王道:“殿下,宋大人已至,下官先去迎他一迎。”

    周王尚未得解答的疑问悬在空中,轻轻“哦”了一声,吩咐内侍:“车驾停下来,就在此与宋大人见礼,不必进学舍了。”

    见过礼后,正好看他们如何“三下乡”。

    随行来的众位学生也猜出他们的身份,各自下车下马,准备行礼。宋大人那马冲进来的却有些快,又是直奔着周王车驾而去,到了车前才勒住缰绳,自己跳下马来。

    这一下竟似乎有些不稳,恰好桓大人从车里下来,正好张开双臂拦住他,握着他的肩膀提醒道:“宋大人小心。”

    宋大人扶着他的胳膊站稳了,抬手扯下帽子上遮脸的脖套,露出一张仿佛比他随周王离开前更白皙悦泽的脸庞,朝他笑了笑:“多谢桓佥宪帮手,不然下官可要在周王殿下面前失仪了。”

    两人一触即分,宋时又上前一步,给车里的周王行礼。他们二人只并肩站着,言语行动光明正大,没半分缠绵暧昧的地方,却不知怎么就似有张稠密的无形巨网将他们二人裹在其间,别人都远远地被拦在外头。

    周王坐在车门旁,手扶着门帘,硬是觉得没有自己落脚的地方,抿了抿唇道:“宋大人免礼。本王与诸位大人方才听说你正带着学生下乡教化百姓,指点栽种之法,都正想看看你平日如何行事。”

    索性他也不下车了,还是大家一起上马上车,直接去看看“三下乡”是怎么下的吧。

    第190章

    这场“三下乡”活动现场就在府城外往西十五里,中沙塘坝的刘家湾村, 骑马斜插到书院不过十五六里。方才宋时正带着学生在现场搞宣教, 因周王侍卫来传唤, 便扔下学生过来,如今周王又要去见识“三下乡”, 他便主动在前头带路,仍旧回村内社祠前的广场上。

    要从学校到那边去,乘车也不过两三刻钟工夫, 其实算得上便捷了。只是这段路还没铺设柏油路面, 道路狭窄崎岖。周王回来时先乘船从宽广无波的汉水上走了多日, 刚又享受到了沥青石子路面的畅快,猛地回到乡间土路上, 颠簸得简直有些怀疑自己。

    当初不也到乡间看过嘉禾么, 还连看了旱田水田两处的, 那时怎么一点没觉着难受?

    人真是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他悄悄往背后垫了个垫子,闭上眼默默忍受颠簸和反胃感。好在路程不远, 两刻钟后便听得一片鼓掌声、欢呼声传入耳中, 马车也稍稍减缓速度, 不久便停了下来。

    车外有亲卫奏报:“殿下, 宋大人说就是这里了。前面有人搭台唱戏, 殿下可要下车一观?”

    当然要,今日来这里,不就为了知道他下乡下的是什么!

    周王简直等不及下车, 便将帘子掀起,脸贴到冰凉的玻璃窗上,隔着微透绿意的玻璃朝外看了一眼。

    这戏台搭得其实十分简朴,只是一个三尺高的半圆形木台,后面立着高大的画板。不过这回画板上画的不再是一个工业园,而是整座汉中府城与周围山水村落简图。

    红的府城、青碧山水,散落在山水间金黄的小村落,当中以灰白的道路相连。布置得不似汉中工业园那么规整,但颜色生动分明,有种世俗气的热闹,与这乡间节庆的气息十分相配。

    画板下方左右各开了个小门,上挂着两幅镶黄边的大红锦缎门帘。戏台中央站着一老一小两个优伶,老的是民妇打扮,蓝色圆领襦衫,秋香色棉旋袄,蓝帕包头、勒着攒珠抹额;小的是个穿着白色锦绣胡服的少年,头戴锦帽,正跪在老妇面前听她教训。

    看着像是一对母子。

    这戏他在宫里可不曾见过,是民间戏么?

    是宋先生带学生下乡讲学时遇上戏班,便让学生看看,放松心情?还是这戏也和《宋状元义结双鸳侣》一般,其实与宋先生和大舅兄有些关系?

    一路萦绕在周王胸口的烦恶感都消散了许多,他带着莫名的期待步下车子,望向戏台上那对母子。

    笙箫琴瑟之音在车外听得更真切,那老妇人声音中气十足,隔着这么远也能听到一句半句吹进耳中,声高气盛,有着寻常戏曲中少见的慷慨豪情:“金虏未灭,难平热血。虽咱庄户人家,忍见胡骑南越?狼烟动征尘,烽火烈烈。堂堂中国,谁是豪杰?”

    【薛论道仙吕·桂枝香 宿将自悲】

    这曲子唱的竟是边塞军旅之事!

    周王霎时间便忆起了前数月间在九边军镇中所见所感,汗毛都要乍起来了,一身热血也随着曲声沸腾。车外扑面的寒风打在脸上似乎也化作了莞弱的春风,吹不散他心头热火,反倒让他精神一振,大步向台前走去。

    一句“男儿当立精忠志,誓报皇恩尽义节”顺风吹入耳中,接下来台上少年人忽然解下腰带,脱了外衫,露出一身肉……

    肉色的针织衫。

    紧紧贴身,看着像是赤精着身子一般。

    戏台右侧门帘挑开,门后走进来一名青衫乌发,头上插满光闪闪各色宝石簪插的女子,手捧一盘笔墨,上前来跪着奉给老妇,声音清朗高亢,念着“母亲高义”,“教夫郎尽忠报国”的道白。

    周王猜到这故事中人的身份,心中兴趣反而更浓,振眉笑道:“这便是汉中百姓爱看的戏?好!百姓皆知精忠报国,我大郑边境何愁不靖,天下何愁不宁!”

    他的声音并不小,身边众臣与侍卫都听得清清楚楚,回身肃容附和着他。数十人一道回话,声音自然宏亮,然而这片声音却也没传出多远,便被淹没在一片喝彩声中。

    台上的“岳母”提笔在“岳飞”背上写下“精忠报国”四字,便代表了刺字之举、台下欢呼喝彩,掌声不断,千百人的声音汇成一道奔雷,回荡着同样的“精忠报国”。

    直到台上的岳母写完这四个字,与儿子再度对唱起来,那雷动的呼声才在唱词中嘎然而止。

    他们一行人也在戏台前寻着座位,安顿下来听戏。

    随行来的一名户部员外郎何琏感叹着:“想不到民间也有这样的好戏,人物鲜明,身段儿动人,逼真是个深明大义的岳母在台上,教儿精忠报国。连我听了都有些意动,想到汉中、不,想投笔从戎,做个鄂王般的名将了。”

    桓凌点了点头,含笑应道:“这便是宋贤弟排这戏的用意了。”

    宋时朝他挑了挑眉,唇角微勾,却对着何大人自谦了一句:“何兄谬赞,这都是汉中府县两学的教官们改编的,文字粗疏,其实比不上京里的戏好。”

    周王听着他们客套来客套去的,心中忽然灵光一闪,问道:“我大郑近年来屡遭达虏犯边,宋先生带着学生听这岳王杂剧,莫不就是为了为朝廷培养知兵敢战之将?”

    宋时被他的思路震动了一下,不敢生受周王的夸奖,虚心解释道:“下官……叫学校教官们编这出戏,又点了本府伎女、乐户到乡间四处搬演,其实倒是想让百姓们受岳王鼓励,多生精忠报国之心,愿意投身军旅……”

    身后座席间那一阵阵连绵不息的掌声,便是百姓们羡慕宋朝有岳飞带兵平金,盼望他们大郑也出个民族英雄的呼声。既恨虏寇狠毒,复憾边军不能战,那些血性男儿,说不得就有肯去投军的。

    若有良家子弟自己肯去从军,边关何愁招不到精兵,又何必强征不情愿的百姓?

    周王一行是刚从边关回来的,听见他这样为朝廷征兵之事打算,都颇为感动,护卫指挥使直接夸赞道:“宋大人急朝廷之急,难殿下之难,百忙中竟还为周全边镇招兵之事特地排演了戏出来。来日若有人看这戏主动投军,皆是大人的功劳。”

    宋时只笑着摇了摇头:“只是边关百姓久遭达虏侵扰,杀敌报国之心本就强,我等不过是借岳飞平金故事宣传爱国忠君之义。”

    不光宣传,还有广告呢。

    岳母刺字这一场唱罢,旋即有人从侧门上来搬下桌椅,又在戏台边缘竖起旗杆,吊了一面斗大的军旗。岳飞在一旁穿上衣裳,唱了两句,岳家婆媳亲自送岳飞到旗下从军,一家人依依不舍拜别,先后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