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 > 三、新世纪国家第一战略

三、新世纪国家第一战略

作品: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 作者:洪向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国际化的态势日趋显现,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争夺和占有国际人才资源。能否拥有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创新上的优势和在竞争中的主动权。人才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人才战略以及“党管人才”的原则,确立了新世纪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可以说,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中国发展的第一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2002年,《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人才工作,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3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论述了人才强国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5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提出用15年时间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国际竞争态势以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后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决策,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2006年3月6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具体路径包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普及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等。

    2006年6月5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精辟地论述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提出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2006年6月1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这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前提条件。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党管人才,中共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和整合各部门的工作力量,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全国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大人才工作的力度,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

    中组部、人事部还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各部门也制定了人才工作中长期规划,发布了人才资源状况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成了普遍共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才工作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